首页 优秀范文 青少年德育教育

青少年德育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0: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德育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少年德育教育

第1篇

>> 儒家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 论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代价值探究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浅谈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教育意义及思想影响 在语言教育中透视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 浅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探析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中的“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2_2.

[2] 谢炳炎 符建湘.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德育的思考[J].长沙:湖南大学学报,1996.4.

[3] 檀传宝,德育教育的边界[J].中国德育:2006.11.

[4]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3).

[5] 和谐文化编辑组.道德的力量[M].人民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道德行为;绿色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5-01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网络的普及,使资源的应用和人际交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使很多问题变得简单可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我们要从源头上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让网络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

第3篇

【摘 要】艺术教育一直以来是人们素质内部需求的组成部分,这是很多青少年必须要培养的部分,尤其是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可以说已经占据了很明显的地位。另外青少年宫是我国特色校外教育的阵地,它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水准,能够快速培养业余爱好,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能够快速促进健康全面发展,这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很多青少年宫在艺术教育上与学校艺术课程教育都没有任何衔接,同时教育位置也不够准确,目标不够清晰,针对性和实效性也需要得到增强,从科学理念角度分析,应该从育人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实现优化教育管理。

【关键词】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创新

目前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如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很多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了提升青少年艺术素养的主要角色,为了能够塑造更好的品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加强艺术教育创新。

一、提升审美教育,提升青少年素养

我们必须要强化青少年审美能力,应该把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内容逐渐推进到各个层次当中。①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事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类对象所表现的一种情趣,这事可以决定审美活动开展的一种方式。有很多高审美情趣的人,对追求美的渴望过程中,有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当他们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阅读小说的时候,不仅仅会局限于整个色彩过程中,而且对情节,作品都会有一定的安排,对于很多演员的表演,遗迹性格的刻画能够从细节上进行处理,从词汇当中更能够找到美。②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上来看,艺术教育应该事情感上的教育,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的积极影响。比如我国民间音乐有二胡曲,整个曲子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就好像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就好比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入手,然后让他们通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一些想象引起共鸣。通过这种试唱、欣赏音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视觉能力,学生能够想到更多的情感和记忆,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相对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人们积极向上,就好比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对启发学生铭记父母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在青少年宫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来改善自身的道德观念,让那个审美趣味走向健康,向着积极方向进行发展。

二、渗透德育教育,塑造青少年品格

一般德育教育从实际情况来说,对青少年来说是可以发挥处形象美,塑造更好的品格,形成一种道德素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发挥处美育的一种风格,激发教育对象同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认同,让教育者能够在情感上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产生在客观事物上的一种评价,并且在情悦中让精神境界得到了最后升华,迫使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美育可以让那个道德意识获得更大的体验,这是一种实践行为,从80年代的角度上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人们语言美的构成,对于这种美,我们更在乎的是五讲四美的过程,最近这几年我们在强调社会核心教育内容,希望能够从青少年艺术角度来进行全面教育,青少年宫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集体主义观念都有竞争意识,文明意识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作用,就好像是开展铜管的乐队一样。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的耐心、细心、还有恒心、以及相关意志品质,经过合唱团训练成功演出,让学生知道如何管理团队,懂得如何增强荣誉感,青少年宫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建议不的对教育内容进行研究,研发德育发展计划。

三、丰富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视野

在青少年文化活动交流过程中,应该提升艺术教育整体水平,青少年应该组织艺术展演和才艺等活动,激发学生进取心。最近这几年,我们发现青少年一些团队每年都会组织各种活动,尤其是长沙青少年宫依托表演团队,一年可以表演60场次,多数人都是参加好内外文艺,而且还拜访美国、法国、爱尔兰、比利时、卢森堡、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并且收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青少年宫应该保持育人的优势,需要丰富文化活动,还需要通过青少年交流,走访一些活动,互相参加一些青少年文艺活动,青少年宫在艺术教育上应该加强和国际业务是哪个的来往,形成一种探索的精神。

四、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艺术教育实效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宫是需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进行处理的,需要开发本地青少年宫的艺术课程,学校课程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共分成了三个层次,一个是普及层,主要面向青少年,普及更多艺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在开设艺术的过程中,主要以基础知识作为讲座内容,艺术课程作为主要基本课程。二是兴趣层,一般对不同艺术领域会有不同兴趣的青少年,区域分年龄层次不同,区分知识水平和技能层次也各不相同,开设培训课程,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三是提高层。把对艺术既有浓厚兴趣,也有一定特长的青少年组织在一起,成立不同类别的艺术团,这些艺术团能让那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让青少年获得更好的表现舞台,发挥自身专长,建立更多的自信,另外可以提升青少年宫的品牌影响,扩大社会自身利益。在新课程内容安排中,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青少年宫的建立需要吸收现代艺术新元素,借鉴国外艺术教育新理念,避免艺术教育出现狭隘。需要挖掘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推出新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安排多种特色艺术课程,形成一种地方特色,目前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底蕴相对比较雄厚,恶意把山歌、花鼓戏、湘剧、弹词、皮影戏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接地气,更贴近本地的生活。引进更多现代技术和艺术教育设施,可以提高创新教育内容,增强艺术实效性。

五、结语

从目前的角度来说,我国正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扫除一些不适应发展的各种障碍,要求教育工作人员能够以创新发展的精神进行学习,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新环境,深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教育理念,无论在教育不们还是在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认清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没有艺术教育的完整路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并不是真的教育。在深化教育的^程中,需要推动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创新,具有很实用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琳.幼教师资艺术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3).

[2]郑茹男.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3).

[3]Development of Design and Art Education Model in China[J].WANG Xiaof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4(Z2).

[4]Studyon the Humanity of Ordinary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J].Yu Liwen.学术界,2013(11).

[5]杨i婧.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

[6]廖宇.On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s[J].海外英语,2012(12).

第4篇

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基本按照每册三至四个单元,七至十节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学校课程设置基本按照每周一至二节课进行。内容时兴,时段合理。《论语•学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既“悦”,“乐”既“笑”。愉悦地去学习,高兴地迎接远方来的朋友,这种笑对人生的态度正是儒家哲学所推崇的一种人生境界。现行七年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就从“笑迎新生活”打开了中学生德育教学的第一扇窗户。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等内容和儒家“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体现的飘逸、洒脱精神毫无二致,能够积极入世,而且以一种“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神态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境界,也是青少年学生处事立身的一种大境界。七年级下册安排“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三个单元内容,着重强调“人”和“仁”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以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等思想以一贯之。也只有自身首先学会立德立人,自强不息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分别从爱人、爱友、爱朋友、爱社会等几个方面突出了“仁爱”思想的重要性,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既“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平行而进的孪生兄弟,儒家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孟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下册“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几个模块内容和以上儒家修为息息相关。责任、使命和理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苏轼认为,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儒家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教会学生“志存高远、博学笃志、壮心不已、不辱使命”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九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即将步入中考,即将进入更高一阶段去学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随之更为成熟。“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四个模块融入了儒家入世精神之精髓,为青少年学生及早地以敢于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去面对未来的新世界而做了坚实的道德铺垫。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设置内容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建构而成,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德语课程体系的思路,既突出生活主题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渐进性,由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其中,“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尤为突出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现行《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德育“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1]拿“文化生活”模块内容来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文化与社会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坚强努力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发展。毫无疑问的是,中华文化之根在于儒学,中华民族之精气神在儒学精髓。有研究者认为,儒家思想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思想的点滴灌输,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第二,儒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有利于促进素质提升的综合性、全面性。第三,儒家思想的科学扬弃,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提升。……尤其是儒家文化提倡的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对于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2]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切时时指导着人们热爱和平,自强不息,实现自我,崇信和谐。高中德育教育旨在使学生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修身正己,从而树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中庸”思想,不违背仁义,也不违背现行社会发展需要,相反,正是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思想指导人们以一种自然坦诚而又在方圆之内和谐处事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儒家文化指明了青少年德育发展的未来导向

第5篇

缺陷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缺陷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缺陷之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在教材上,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缺陷之四: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法制副校长限于工作繁忙,只是杯水车薪。

缺陷之五: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如何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之一:部门要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对策之二: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对策之三: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版权所有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大众化,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新文化形态的代表,一经形成便迅速融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在带给参与者便捷享受全球性信息和畅游网络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安全隐患、青少年犯罪率、网络成瘾人数的与日俱增。这些伴随互联网普及而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社会管理者和家庭教育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

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体所享用,这意味着网络所承载的是一种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从网络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库中,家庭教育者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较为单一化的家庭教育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家庭生活,使我国家庭教育者极大地开拓了教育视野,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国际化。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相对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单纯的德育教育,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学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只是以家庭为中心对青少年展开教育,家庭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严重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探求外部世界的渴望。在网络文化中,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可以接触到各类新奇事物,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要闻;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视频和文字信息,学习和掌握传统家庭教育无法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均有利于调动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兴趣。青少年在网络参与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不断增强。

(三)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教育者统一安排的,子女只是在被动地完成父母所布置好的任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亲子矛盾一旦形成便难以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化,进而为家庭矛盾的激化埋下隐患。而网络参与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互式的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调动全体家庭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化解亲子矛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规范

中国家庭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强调对家庭成员要进行广泛的伦理规范教化和行为准则培养。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使网络参与者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种脱离现实社会的虚拟环境中,部分网民会因当前网络监管不到位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等各种侵权行为。此外,随着“黄、赌、毒”在各类网站泛滥,网络整体环境令人担忧。不良的网络环境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缺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弱化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逐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或恐惧感。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所营造出的自由放任、为所欲为的虚假感受,从而促使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大量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致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简化为人与网络的互动。此外,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与社会群体的联系,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人群,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冲动。网络已经成为近年来诱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使青少年正处于形成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比如:过度追求网络暴力游戏带来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进而无法准确分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从而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监管的现实,为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时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我国教育者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的网络文化素养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家庭才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者仍然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这是其无法有效监督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现实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想使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产生助力,家庭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并能够很好地识别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之后,才能引导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对自身有益的东西。还要在家庭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保障其网络使用的基本权利。此外,家庭教育者还要以身作则,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让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教育者必须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育者一直在网络世界中流连忘返,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必然会受到影响,他们极有可能会效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或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荼毒。因此,要想使青少年不受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影响,家庭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

(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转变心态,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主动同青少年交朋友,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让其感受到家庭教育者的关心、爱护。同时,家庭教育者之间也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确对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养成善于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造成青少年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家庭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如何使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内容,才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探索网络文化中家庭教育方式,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青少年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利用青少年对网络的喜好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让青少年接触优秀的适合他们的网站,减少他们接触不良网站的几率。如果发现青少年有不良的上网倾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责备训斥,要理性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习惯,从而把不良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网络带给青少年方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在面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时,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打造绿色网络文化空间,为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鑫颖.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23-25.

[2]蔡丙丙,王丽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J].科技风,2016(23):173.

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中学生) 品德培养心理品质教育

青少年时期指的一个人的少年期(十一二岁――十四五岁)和青年初期,分别相当于目前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历史重任。传统的德育教育比较空乏,大道理讲的多,而落实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少;灌输式多,而成为自觉素养的少。笔者认为,如能从心理品质教育入手来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因为:

一是中学生的错误言行大多起因于心理因素。朝气蓬勃,乐观开朗,健康向上,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旋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青少年自身发展中的矛盾冲突等因素的作用,中学生容易产生偏激、任性、暴躁、嫉妒、自卑、脆弱、孤僻、狭隘、冷漠、懒惰、对立等不健康心理,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容易损害青少年身体健康,不利于智力发展,而且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品德。如因嫉妒而导致诬陷、排斥比自己强的人,因任性而造成与家人对立,因暴躁而打人骂人,损毁物品,因孤僻而对集体漠不关心,因懒惰而不思进取。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刘海洋硫酸泼黑熊事件,其本人生活在单亲家庭,所作所为有较深刻的成长心理烙印。

二是心理教育的成果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主观世界。当各种心理品质达到良好状态时,人们就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即达到自律的程度。因此,从心理品质教育入手的品德教育更能成为中学生的自觉行为,不仅影响其一时,而且对其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品德优秀的学生,就要首先增进其心理健康,使其能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塑造良好性格,增强自尊自信,珍视同学友谊。健康新概念不仅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心理适应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主动调节个人的行为,并能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因此,心理教育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三是心理素质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刻意的行为,但表面看来却是不经意的。它容易在不自觉中被学生自觉地接受。比如,一个懒惰不思进取的学生,我们在排除他的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在情绪上促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再培养其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对其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下,他可能已经克服了懒惰的毛病。这就要求我们把懒惰首先当成心理问题来看。对于暴躁爱打架的青少年学生,如能经常引导其寻找快乐,用音乐色彩等安抚其急躁的情绪,教会其用幽默调节情绪,使其寻找恰当正常的方式合理宣泄情绪。在有意无意间,这个学生就会克服暴躁爱打架的缺点。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方法很重要。

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的方法可用心理问卷调查,观察谈心等方法。可以将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为心理试题来考察学生。如“当你和学生闹矛盾时你怎么办?”“当老师批评了你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当别人比你强时?你怎么办?”通过类似的问卷调查,就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观察法、谈话法和交流法也很有效,通过教师用心观察,和学生推心置腹的谈话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搞清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二要创造形式多样的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各科老师要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班主任要切实起到桥梁作用,和任课老师要经常在一起研究学生心理状况,商讨教育方法,以免使学生在各科老师那里在接受教育方面形成冲突,以致前功尽弃。任课老师要摒弃学生心理品德教育与我无关的错误认识,认真研究与学科相关的心理品质教育方法。

三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上,学校应与家庭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家访,家长联系册等与家长接触的机会,有针对换看法,制定目标,分工教育。学校还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了解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缺陷家庭的孩子更要注意。

四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聘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采取面谈和书信等方式,同有心理需要的学生建立沟通渠道,使他们可以倾诉心理的苦衷,解除心理负担,释放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室可以定期进行一些心理常识的介绍、讲座,讲清心理疾病使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生活节奏越快,学习压力越大,越可能导致自控能力弱的人,产生心理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不可治愈的,而是可以增强心理承受力而加以克服的。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打消顾虑,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的压力,健康的成长。

五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大力推行愉快教育。有人说,用情感衡量人的心理就象用体温计衡量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准确是有道理的。需要的满足,是产生喜悦的源泉,而喜悦又是产生“心理享受”的重要来源。“笑是嘴边一朵花”“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痛苦。”积极的情绪往往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有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常常与人的某种需要的不满足或无法满足相联系,总会伴随有一种明显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从而有可能使活动不能获得满意结果,甚至带来严重的恶劣后果。

六要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优美整洁的外部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心理都有良好影响。因此学校要注意文化环境的营造,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还要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如板报,宣传栏,挂图等介绍心理知识,典型人物事迹。比如,在教室、校园里悬挂著名科学家画像以及简介,有激励意义的标语,就是一种有效手段。还有师生联谊会,同学生日聚会等也是好的方法。

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诚信;教育

一、诚信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社会要注重对他们诚信情感的培养,以实现诚信的知行转化。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个体修身立世应有的基石,而且是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我们还要以情育情。情感不能靠灌输产生,要依赖一定的场景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诚信意识,要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进行诚信教育。还有,要突出受教育主体的实践性。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体现诚信,才意味着有了诚信意识。

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作用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很重要,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人们的一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应做到言而有信,诚实无欺,不要以哄带骗去说服小孩。还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其分清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虚假,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应该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诚信氛围,渗透诚信教育,从小就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诚信等传统美德牢牢地扎根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法制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契约信用是以法律保障为基础的,所以也要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法制观教育,强化学生诚信法制观念。诚实信用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坑蒙诈骗;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必须恪守信用,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违背了这一系列要求会产生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因此,我们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更应该从法律角度出发,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违背这一原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一严重后果,从而起到警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