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5 16:20: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实施的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教育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自我革命。它牵涉到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必然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心理辅导员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明确这一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角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顺利地开展,使之早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一、心理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职责、义务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与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教书的角色强调有余,而对其他的角色重视不足。因而,有的堪为“经师”,却不为“人师”。随着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育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引方向,扮演着学生“导师”的角色。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学生“育人”的指导,往往仅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这些层面的指导,甚至停留于“假、大、空”的说教或简单的灌输。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的教师一味依靠传统的管、卡、压的高压政策,忽视心理的辅导、认知的引导、情绪的疏导、情感的培养。不仅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而且造成教师困惑、辛苦,学生压抑、痛苦,出现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改变被动局面,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知识上的“经师”、人生方面的“导师”,还应努力扮演好“心师”的角色。
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力求做到: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能成为其灵魂的“工程师”,为其心理正常发展导航;在教书育人中,尽量避免劣性刺激,成为其心理健康的“保护神”,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护航;能指导学生自我护心、育心,做其心理卫生与心理修养方面的导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矛盾时,能做学生决策的“顾问”,辅其解惑、参谋。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要求教师注意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学生心理的劣性刺激。学校教育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特别是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之中,还很幼稚、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调适能力等都不强。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心理“虐待”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毁灭。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需要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个性进行扬优抑劣,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现代教师还应努力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发展、心理适应或障碍性问题。作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从防治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主要是指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明显心理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或将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对学生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行为问题,要尽量运用谈心、咨询等心理辅导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简单说教、惩处。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许可范围的问题,应及时介绍给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予以积极配合。
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学校教育实际,他们必须肩负更多的任务,扮演更多的角色。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之外,还得对其他教师在心理教育与辅导方面给予帮助;同时,还应对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当好学校领导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参谋。
因此,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扮演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障碍的发现者、诊断者和矫治者,教师心育工作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多种角色。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新要求
根据心理教育目的及途径的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心育工作。与此对应的是,他们需要分别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科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要想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必须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参与这项工作的教师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育心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职责;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便科学施教;另外还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的基本方法。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教师能主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所需,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机地结合教书育人进行护心、育心。对此,不同的教师还要有所区别。例如,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其他教师的更大,他们的育心意识与育心能力对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由于现代德育中已经包含有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一部分内容,在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已包含有大量的心育要求与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仅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育人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难以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所以要求他们务必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接受继续教育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观察、调查,及时发现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学会运用谈心、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度心理问题;能组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开设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讲座以及心理辅导课。这样,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更有实效性。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接轨,易于入耳人心,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将育心与教书相结合,在教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之有信心学、有能力学、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中,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潜能得到科学开发。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想扮演
好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问题的发现者、诊断者与矫治者,教师心育实践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角色,需要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概括地说,需要拥有扎实的心理科学功底,熟悉教育的艺术,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及医学的常识。这些是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通晓心理辅导的实用技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要求。另外,教师还需要有社会学的视野、哲学的头脑、丰富的生活阅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搞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素质要求。
同其他教育者相比,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的专业化方面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强、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能够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能针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讲座;能够组织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能够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手段进行心理测评,并能对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能够对学生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对轻、中度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治;能够对与心理问题相关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转介;能够对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能够为学校策划、组织心理教育工作,为领导提供有关方面的决策参考。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注重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分析能力、敏感的移情体验能力、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样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在心理教育和具体的心理辅导实践中应付自如。
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很好的个性修养,这些都是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
根据心理咨询的特点,要想使心理咨询顺利、有效地进行,除了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个性品质外,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能尊重学生,对他们真正表现出兴趣;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听到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意见时,不排斥、不厌恶、不愤怒;听到学生叙述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行为表现时不发火;对学生所说的话能抓住重点;能够体会、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当学生不按自己的忠告或建议去做时,能够不生气不随意责怪;当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仍能保持热心与耐心,而不灰心、急躁;在无聊和烦闷时,能够领悟到一些幽默;不好为人师或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够接受一种不适于自己,但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也能努力去适应,而不会出现低落情绪;能够在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在学生无端发火时,能保持坦然的心态,扮演好“出气筒”的角色,自己不生气。既能产生同感,又能调控、转移情感;能够从帮助学生中真正体验到乐趣。
关键词:素质教育 符合需要1、教师必须注重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要爱护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要理解、关心,帮助他们,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变化;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帮助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故针对以上情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启身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为目的。
2、改变教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手,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大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生理发展,成长心理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智能发展。如果没有个性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量是不可能自然引起创新能力的质变,而过量的学习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新的兴趣,是对当今教育工作这的有一要求。
3、树立教育教学的科学人文精神
从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它超越了传统理性”教育模式,不仅重视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认识因素,而且不忽视态度、意志、兴趣、动机等人格因素和个性发展;不仅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忽视审美直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科学发展,发明创造过程,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从中掌握方法,而且从发明创造中体验科学精神。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教师“中心主义”,教师是“站长”,学生是“听长”等情况,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再提高逆源寻根,达到目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一题多解、巧解,优化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创新,树立科学人文精神观,培养出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中要的任务。
一、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的现状
1.稳定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处于多元、错位、不平衡状态。这是由于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不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并且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也相当有限,从而使得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其感到社会地位低、待遇差,自己的辛勤劳动又得不到社会承认,于是只好另谋出路、改投它行。
2.教育观念落后
新课改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立,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突破,但我们的体育教师对开展体育的新课程实际含义理解不透,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观念上的传统性束缚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转变。仅仅把体育教育理解为减轻学生负担的轻松教育。认识上模糊,推广目标不明确,措施手段不落实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3.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教法和手段陈旧、内容单一,而且显得传统、死板,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导致教学达不到目标,方法手段达不到预先的效果。
二、“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要达到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教师无私奉献、敬业爱岗、改革创新的源动力。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工作中去,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和信任学生,爱护其自尊、增强其自信,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其创造才能。
2.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
(1)专业技术知识。体育教师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精通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达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水平,具备一套涵盖解剖、生理、保健等系列的知识体系。既要能在操场上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指导,又能在室内课上讲解体育与健康的科学道理,从而使自己具备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审美艺术知识。体育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的活动,艺术素养是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优质的体育教学是融艺术为一体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还可以启迪智慧、愉悦身心、陶冶个性。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具备审美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并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体验欢乐。
3.体育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以及创造力的挖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寓德育于体育教育中。如:中长跑运动能使学生变得勇敢、坚毅;体操、武术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的性格和自控能力;篮球、足球等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4.体育教师要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敢于创新
创设优美、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能使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师生相互探讨、共同探索,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冲破传统,具有创新能力,使教师从过去的“主演”变成“导演”,学生从过去的“配角”变成“主角”,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前进的巨大使命。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热爱学生、多才多艺,具备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知识广博等综合素质,不断锤炼自己,为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 慧.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中学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从事教学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如: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同时还要具备人文教育所要求的人文素质。在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学远非只是英语词汇、句式、语法结构及语言规则的语言基本层面的有限内容,而是要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实践、语言与信息、语言与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对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保证育人的基础。强调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份爱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能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才能以表率的作用影响学生。因此,这种职业素质标准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极大的热情、公正诚恳、与时俱进。这一点对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兴趣、态度甚至健康成长。如果教师能身体力行地体察学生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深得学生信赖,将会成为一种隐含的内动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良好的工作态度及一定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较强的教学能力
实施人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要求体现在能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并能准确、熟练、得体地应用于语言交际;懂得语言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比较强的阅读、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总之,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都要强。而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及任务必备的心理条件。作为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把深厚的英语功底展现于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教师导演的大舞台,做到“寓教于练、寓学于用”。教师要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利用所教授的语言材料向学生积极渗透相关的文化内容,除了帮助他们达到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还要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热爱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热爱和平、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三、宽泛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宽广的知识面不仅包括丰富的百科知识常识和生活常识、最新的信息,还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及意识形态,小到风土人情、行为举止,语言风格、饮食起居等语言所能涉及的细节。同时,对祖国文化要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提供或引导学生对课本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有更宏观、更全面的触及。中学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文化层面,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常识、名人轶事等,都要求教师能与学生一道补充、充实相关内容,以丰富知识内容与体系。此外,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只是单一的,对语言、文化以外的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
教师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同时,对文化要有较高的素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当然来自于积极主动地广泛获取新知识,从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才能具备较高的文化敏锐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较高文化素养表现在比学生有更深邃的理解、分析深度,了解的内容更广博、更全面。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不断积累、添充、更新知识,真正成为一泓清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不被书本所限、不被课堂所限。
四、较高的教育心理素
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及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心理素质,这对英语教师也同样重要。这一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就智力因素而言,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深度的思维能力、较高的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情等方面。同时,对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一定的技能素质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试验;教学模式;网络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其新规定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与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制定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目标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强调的主要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在新世纪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强调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的。
《课程要求》在开篇部分还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就表明,《课程要求》是一个宏观性指导文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要求》还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模式”部分还建议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达到教学目标。“应该说《课程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它对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起到预期的积极作用。”(蔡纪刚,2004a)
以《课程要求》为基础,教育部又从2004年开始在1000多所全国大学中挑选了180所各层次水平的大学开展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课程要求》进行微观实践。到目前为止,《课程要求》试行已两年,180所院校的试点工作业已完成。各学校从本校大纲的制定、试点设计、实施、成效、问题等各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成绩斐然。
《课程要求》颁布后,对其学术性的探讨也在全国各种学术期刊上不断涌现。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及试点研究报告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课程要求》做一初步评估,以促其不断完善。
一、《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积极促进作用
1.《课程要求》要求各校制定个性化教学大纲,这促进了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自主发展。《课程要求》充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学生生源不同、英语基础存在着差异的现状和事实,把制定教学大纲的自给予了各高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教育部改革其行政文件的称谓,使制定教学大纲的权力民主化、自主化,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在教育领域的一次展现,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陆建平,2005)试点报告也表明,各校在进行试验之前,首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自己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大纲都各具特色,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综合类大学与专业类大学的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显然的区别。
2.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堂正常教学的开展,避免了应试教学。《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做出了说明和解释,提出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以听说领先的教学目标,纠正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向培训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严重倾斜(陆建平,2005)。试点学校的报告在研究发现或结论部分都明确表示,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网络学习与面授辅导)把教学与学习的精力与重点放在了正常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上来,没有一所学校进行类试考试辅导性的教学,而效果却明显提高。
3.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魏丹华等(2005)在他们的试点报告结束语中也指出,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利用了现代先进技术,而且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因此,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180所大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真正体现了如上要求,实现了按学生的水平与进度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之教师的面授与辅导,教学真正从注重“教”转移到了注重“学”上来。许多试点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庄智象,2005)。
4.有利于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课程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传递者、导航者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者的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从英语教学者转变为英语教育者,从讲授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组织者,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导航者,从语言知识培养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从180所大学的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验中确实做到了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刘红中等,2005)。
5.增加的形成性评估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要求》对教学评估做了分类,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把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与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等“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估标准的人文类化,不以考试“定终身”,对发挥教师创造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课程要求》对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
《课程要求》从各层次提出的要求无疑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以对学生听力三个层次的要求为例,较高要求(中等层次的要求)为“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并能掌握其中心
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要达到这一要求,平时老师在授课时,不坚持用英语训练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果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一窍不通,也实现不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授课技巧、组织能力、课堂设计能力等,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潜心钻研高效率的学习策略,对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好处。《课程要求》指出,这次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当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很流行的“过程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于实现这一目标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还应向专家型教师逐步过渡。专家型的教师具有丰富而高度组织化的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能深入、高效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的教学风格。同时,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能够做课题、写文章,经常与同行交流切磋。也应定期地阅读一些关于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把握当前最新动态,并把先进、科学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黄伟明,2004)。
三、学校加大了教学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教师地位
《课程要求》的提出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投入,特别是硬件环境的投入,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一点我们可以各校试点结项报告中看出,如湖南某大学“已投入8万元作为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配套经费,并购置配备了200台专门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北京某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提供专用机房(80座)一间,并准备建立3个机房作为明年推广使用。”地方学校如广东一理工学院“新建了五间电脑教室(每间有50台电脑)专供试点班的200名同学网上学习。为三名教师购置了三台电脑,其中包括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另外,有3~5万元流动资金,可供试点工作实施小组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校际交流、购买教学软件和办公用品”。其他各学校的教学投入情况也类似,有的学校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可以说是教育部《课程要求》颁布实施各校对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具体步骤,这也客观上从硬件条件上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教学的向前发展。
四、《课程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的方面
《课程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试点院校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方面意见。其一是基于网络获得学分的比例制定偏高。《课程要求》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学分的30%~50%”。此建议也许适合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高校计算机还未曾普及到每个学生每天有上网的机会。即使在某全国一流重点大学,每半天有40个班级上公共英语课,学校能提供给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自主网络教室的配置却只够13个班级使用,不可能全面铺开,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再好的课件没有设备也无法应用,无法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此外,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服务器功能的不完善使得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学活动受阻的事件频频发生。有经验的教师也许备有应急措施,年轻的教师以及那些十分信赖、甚至依赖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就会无以应对,进而影响教学(陆建平,2005)。
其二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自发性形成。《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业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种种此类设计都非常理想化,折射出设计者美好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自主学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概念,它展现的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在外语的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程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在英语本土国家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中,完全的语言学习自主也只是“一种理想化而非现实的情形”。没有常规有序的监督,很大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方向”、“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使其成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陆建平,2005)。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要求》从宏观上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指导性的方针,各学校如何在微观实施上能够有效地落实其要求是一个需要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不断完善、取得成果的渐进过程。从目前试点的结果来看,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能够形成以《课程要求》为宏观指导的各学校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智象.《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荫华.一场事关重大的教学改革――写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公布之际[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4]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5]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
[6]蔡纪刚a.《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7]蔡纪刚b.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8]陆建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9]魏丹华等.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刘红中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研究[A].载庄智象主编.全国高校“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实验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黄伟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剖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12]章恒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谈起[J]高教探索,2004(1).
[13]黄建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四、六级考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60-01
实质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和水平。因此,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新时代的教师提示了新要求。
一、要求教师有无私奉献的思想
教师的工作从来就是艰辛而又十分重要的,教师这个就意味着“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就不能称其为教师。如果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纵然素质再好,也难发挥作用,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师的工作动力,也就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才能有影响学生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克服困难。攀登高峰的毅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无私的爱。
二、要求教师有亲和得体的形象素质
教师要具备宽厚尺度的思想素质,就需要严于律已,优化自身形象。如衣着打扮,到为举止得体高雅大方,感情态度良好,使之与教师本身的角色一致。优秀的教师应以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聪颖的智慧符合学生的期待。教师同时要有宽阔的胸怀、良好的品行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孩子,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三、要求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提高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有多元的知识素质。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等。作为一名教师:跟其它专家一样需要各方面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尝掌生们人格上的号召。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和掌握课程标准,精通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从全局上把握教材,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要通晓所教学科的发展史,了解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学科的最新信息,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常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要求教师具备多才多艺的能力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应具备各种教育能力,如具有创新能力,突破给学生造成的刻板印象的框架,使教育教学富有特色;最细微的内心活动表现,以便能对症下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还能具备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积极主动地揭示新知识的技能,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利其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它能使书本上“死”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语言。教师只有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有效地完成师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头脑中应有足够的信息储量,才能达到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融会贯通,巧妙点拨,教师的语言应有个人的特色。能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风趣幽默,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五、要求教师有开拓进取的管理素质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而教师是班级的管理者.一个班的班风如何,学风如何,主要决于教师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安排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内容,熟悉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教育手段。只有这样做到知已知彼,教师的管理工作才能做到主动、顺利,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军事英语;教师;素质
一、ESP教学的源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邮电通讯、国际旅游、科技交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空前频繁,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活动。ESP 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化工英语等等。在我国,ESP目前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师资力量薄弱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军事英语是军事院校的ESP,军事英语教学和军事英语师资建设起步较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多。
二、军事英语教师的“出身”之争
军事英语教师究竟该由英语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来担任,还是该由非英语专业、但“英语能力较好”的军事专业人员来担任,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军事专业人员更“专业”,更懂军事理论,对很多概念、原理理解更透彻,军事英语教师该由他们来兼任。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更适合军事英语教师角色。
(一)“英语能力较好”还不够
非英语专业的军事专业人员担任军事英语教师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被认为或自认为“英语能力较好”。但是,“较好”本身就是一个模糊含混的概念。怎样才算“较好”?显然,这是个无法界定的概念。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是专业性极强的,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他们在语音、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是达不到专业英语教师的要求的。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一切
假设非英语专业的军事专业人员英语能力“足够好”,也不一定能扮演好语言教师的角色。因为他们缺乏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侧重于教授的是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 忽视了ESP 教学的重心――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的语言特征和规律。
三、军事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军事英语教师要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全面的军事学科专业知识,熟悉ESP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及拥有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意识和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洞察力。
(一)军事英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
ESP教师首先是英语语言教师,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是首要前提。笔者曾做过关于“你心目中的优秀外语教师”的问卷,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特别是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可见,英语语言能力是被学生认可的首要能力。
然而,军事学科专业知识确实是军事英语教师的最大障碍。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和军事专业人员可以尝试合作来进行军事英语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条件允许,英语教师和军事专业人员可以同时出现在课堂,互相配合,来完成教学。
(二)军事英语教师应具备全面的军事学科专业知识
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的最初研究方向多是语言学或文学,军事知识的匮乏是普遍现象。军事英语教师应该进行专门的实地学习,争取机会积极向军事专业人员请教。军事英语专业性强,很多东西必须亲眼看到、亲身体验,才能理解。
此外,军事英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一般低于教师,但有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多于教师的。师生互相学习可以促进军事英语教师较快地提高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军事英语教师应熟悉ESP理论和教学方法
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学习者的学业或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专业需求出发,探究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整套教学方案、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方法。它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与实现其总体目标相适应的词汇、语法、语篇、语域、语体等。
(四)军事英语教师应拥有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意识和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洞察力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军事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密切关注所教授的军事学科的专业发展动态,注意及时补充、更新相关英语语言知识。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阅读专业书籍,关注专业动态,选择更有效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合作来获得先进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高校; 会计专业; 职业道德教育
DOI:10.15938/ki.iper.2015.03.02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110-02
前国务院总理2001年4月16日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这四个字看似平常,实则重若千斤。它既是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的“底线要求”,也是对来会计工作后备军――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一、落实“底线要求”对建设合格会计队伍、构建会计诚信意义重大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肩负着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责任。会计人员养成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素质与习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至关重要。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高校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对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影响极大。如果他们养成了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良好职业道德,就会以其扎实有效的工作,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果他们缺乏起码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必然会对今后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为谋取个人或单位利益铤而走险、危害社会。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品行的现象在社会上也包括高校占有一定市场。一些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设计不够、组织实施不到位,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结构、实践锻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会计专业学生过于倾向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很大偏颇。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同幼儿处于启蒙阶段一样,会计专业大学生正处于步入会计岗位的启蒙教育阶段,打下什么底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会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必然要求
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守住不做假账的底线,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否则,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当前在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会计诚信缺失,核算失真,有账无物、账物不符,会计信息不实,账外经营,账外账、甚至多套账等现象。因此,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会计诚信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底线要求”必须对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央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二是引导学生学生正确理解与认识会计职业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摆正自身位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三是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坚韧性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就能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做人本分、做事诚信、工作肯干、受人欢迎。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和素养,是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社会实践活动,都要体现并落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其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这些规范要求对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有何重要影响,违反这些要求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要受到什么样的惩戒和处罚。这样,就会在他们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心中有准绳,时刻牢记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3.会计法律法规与形势政策教育
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会计工作来说,无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要的是要依法办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去开展相关的业务工作。因此,要加强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税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对这些法律法规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强化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反腐败斗争教育,使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觉,保证将来严格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4.廉政文化与廉洁自律教育
廉政文化进校园是拓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阵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其中的一个基本指向是努力在高校形成忠于事业、恪守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廉洁自律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执政之要,原本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廉洁自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落实“底线要求”要积极探索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使会计专业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会计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他们运用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判断是非的能力。为完成这个任务,高校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1.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地位
从培养合格会计人才高度出发,高校应对现行课程设置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作为核心课程开设。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方方面面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使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等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1]
2.在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渗透、融入各专业课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职业道德的启迪和教育,进一步明确自己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责任。这必然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各专业课教师高度关注和了解与会计工作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将其充实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丰富专业课教学内容,也强化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通过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情感体验
一是实施案例教学,使学生增强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够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并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启发学生比较反思,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主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因为这些专家学者、行业主管对业界的动态了解得比较清楚,可以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一些诸如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信息,用业界模范事迹激励学生,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2],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