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教育规划

家庭教育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0: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教育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庭教育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回归家庭;核心家庭;郊区化;政府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0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1

[本刊网址]http://

一、二战后“回归家庭现象”和婴儿潮

出现在战后的结婚潮和婴儿潮是出乎意料的。当时的社会学家预测,在战后随着女性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和工作机会的增多,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应该往后推迟,并且生育更少的孩子。而事实是出乎意料的,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40年的21.5岁下降到了1950年的20.3岁,到1956年下降到历史性低点20.1岁。在1960年20到24岁的女性的结婚率达到了四分之三。对于男性来说,平均结婚年龄从1940年的24.3岁下降到1956年的22.5岁,而在马萨诸塞殖民地时期是26岁,20到24岁的结婚率从1940年的27%上升到1955年的51%。这一时期不仅结婚年龄提前,生育年龄也提前,生育数量也在提高。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时间间隔在1955年到1959年只有13个月,而在大萧条初期长达2年。20到24岁的女性的生育率从1940年到1957年上升了几乎一倍。

之前由于萧条和战争,平均结婚年龄被往后推迟。战争结束后,这一人群开始进入婚姻和提前结婚的年轻一代形成叠加效应,形成婚姻潮,造成了家庭的在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和“婴儿潮”的出现。

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战后的一个回归家庭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更注重家庭生活,愿意较早组建家庭,忠于婚姻,离婚率出现下降,愿意较早和较多的生育。在家庭中一般建立明确的性别分工,丈夫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妻子一般做全职太太或从事兼职工作,把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庭和儿女,这种家庭也被称之为核心家庭。这种趋势持续了20多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初,相对于他们的欧洲盟友来说美国人的结婚率更高,而结婚年龄也更低。

对于战后年轻人为什么抱着极大的热情回归家庭?有的学者认为,家庭的急剧发展是和平与繁荣回归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的家庭和生育意识很强烈,独身和不要孩子的夫妇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二战后优越的条件使之前被压抑的婚育行为一下子释放出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伊莱恩・泰勒・梅教授从冷战的时代背景出发,考察年轻人回归家庭的现象。二战后的美国尽管结束了萧条和战争,但不久冷战开始,美国国内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危机。美国政府认为,让年轻人回归家庭,扩大和宣传一对夫妻两个以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缓解国内的隔阂,增强国内凝聚力。以后的发展也确实核心家庭加强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白人移民,特别是白人中产阶级之间的融合。对外可以通过宣传“美国式生活方式”和“美国梦”来增加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在普通的美国年轻人当中,面对冷战时代的国际国内状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斥着焦虑的情绪,渴望回到家庭寻找安定。“战后的美国人强烈渴求摆脱过去,确保未来。”

二、对住房的需求和选择

新组建的大量家庭造成住房上的巨大需求,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家庭的成立往往要求购买住房,不能像单身时那样去租房,这种核心家庭在选择住房时往往把家庭和孩子当做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住房,一般要求良好的社区环境,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四口之家的需要,由于孩子数量的增多和孩子在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住房足够的空间,以及周边良好的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和社区环境。

以维莱顿卫典型代表的郊区住宅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1951年,美国统计署计算出最具有“平均”特点的美国人是:男性,30岁,已婚,2个孩子,年薪3000美元,一个冰箱,一台收音机,以及一套分期付款的住房。这个美国人就住在莱维敦。“最具‘平均’特点的美国人”是战后初期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男主人。“住在莱维敦”体现了中产阶级核心家庭对住房的要求。

核心家庭倾向于离群索居,远离父母、亲属朋友,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成长。要求住宅满足四口之家的生活需要,足够的家庭私密空间、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莱维敦住房高度浓缩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化时髦象征的牧场主式住房。牧场主式住房的间隔约60英尺,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和足够的空间。整套住房的空间很开阔,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莱维敦对牧场主式住房的浓缩在当时被很多杂志称为美国新模式,有一期文章将其题为“浓缩革命”(ARevolution in Epitome)。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还特别注重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人这样形容这一类社区:“这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的地方,在操场上、游泳池里、球类场地上都可以听到他们纵情的欢笑声;这是一个父母自愿工作的地方,他们对孩子的爱可以体现在社区会议上,球类运动场上,学校活动上;这是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关注学生的地方,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室里,包括午后2点半后,在体育竞赛和音乐会上,总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社区。”

由于莱维敦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当时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需求,而深受欢迎。莱维敦不仅昭示了美国战后居住的主导趋势,还昭示了美国战后家庭的主导趋势。比如在第三个莱维敦的1.2万个家庭中,绝大部分是年轻家庭,平均有两个不满18岁的孩子,每6个家庭中不到1个是父母与他们住在一起,65%的男性户主是白领职业。有人这样评价莱维敦:“他是养育子女的理想之地,是一个不断产生希望与信心的地方,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时更是如此。所以,每当有房出售,买主多半是一家有新生儿的年轻夫妇。”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的建造,使大量中产阶级家庭移居郊区,并且推动了的中产阶级居住文化的发展。

三、联邦政策的推动

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冷战的考虑来解决住房问题。哈里・杜鲁门在接任总统后不久,就直言不讳地宣称:“在我们证明在我们的民主体制内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体面的住房之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美国政府把支持的方向放在了郊区。通过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庭的住宅需求,而且推动的美国人向家庭回归,从而营造了50年代“美国梦”的一个显著特征。

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以支持郊区发展外,还推行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鼓励家庭到郊区购买住房。美国政府对于购买住房进行补贴,对首付、利率和偿还期等方面施行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明显向郊区倾斜。比如20世纪40年代联邦住宅管理局对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的保险比率为4:1,50年代这一比率为7-1。而在中心城区往往只能租房或寻求高利率的贷款。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住房面积一般相对狭小,家庭生活空间难以跟郊区的独户住宅相比,城里的公寓还不欢迎带小孩的家庭入住。而这一时期在郊区大量兴建的独户住宅是为核心家庭而设计。莱维敦是当时最普遍的郊区住宅,这种房间数量较多,除了夫妻的卧室之外,家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厕所。由于家庭强调集体生活,各种为全家一起活动的家庭起居室增多。这种郊区住宅既强调了团结与和睦,又不失个性和隐私。

随着汽车的普及,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郊区化浪潮使得郊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郊区的教育水平也明显优于中心城区。而人口的移出和黑人、贫困人口的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出现衰败的景象。从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考虑,到郊区居住和生活是父母们不二的选择。

第2篇

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系统第一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来自全疆教育系统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等近200人参加培训。此举标志着家庭教育工作成为政府行为。新疆此次邀请了全国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对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家委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的合作伙伴等。今后,新疆每年将集中举办2至3期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到2015年,新疆家庭教育工作将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列入年度考核评估。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由各级财政给予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当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纳入校(园)长目标考核。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11日)

武汉:构建未成年人“德育3D网”

第3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全面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教育功能看,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可见,学校的任务既是教学生懂事、做事,更是教学生做人。从教育实践看,传统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及知识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启示。科学与人文并重,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扭转教育的偏差。

二、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性协调,必须坚持学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为辅的原则。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其突出优点在于具有传播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快捷性。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补充学科课程的不足,扩展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满足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需要。

三、学校施教与家庭辅教的联动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因此,必须实现学校施教与家庭辅教的联动性协调,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联动性协调。目前,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送孩子上学依然是为了“考高分”。这种观念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促进家长更新观念,高度理解和拥护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改革获得更多支持。其次是教育角色的联动性协调。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家庭与学校合作,参与改革。家长的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家长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性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所担负的学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教育,而是全“人”教育、全“心”教育、全脑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同时,学科教学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因此,通过钻研心育理论,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实现“互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通过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五、多维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承接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作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要求,需要的是多维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协调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首先,多维性评价是新型评价之基。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摒弃只评价教师教学成绩的陈旧做法,而依据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等进行多维的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单纯以分数来确定学生的素质,而要综合评价学生平日的各种表现,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意发展、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等,再结合“质量检测成绩”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其次,发展性评价是新型评价之魂。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性协调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性协调,要求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

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让他们自主建构,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自主、解惑自然、心灵自在、智慧自得、思想自由、精神自乐、挫折自省、品德自察、情感自觉、理想自愿。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性,自主学习若想上升到更高层次、更为有效,就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鼓励,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主导”正确、有力,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主导”失误、无力,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等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论,明确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离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不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则任何“主导”都将是形式主义的,无益于素质的培养。

七、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一体化协调

选修课(尤其是选修1)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课程教学也是一大难点。选修课开设及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质量。

从课程价值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没有必修课就不能确保教学的基础性与均衡性,没有选修课就不能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二者决不能偏废。那种认为必修课的教育价值要比选修课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两种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必修课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通过学习作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选修课更看重学生在选择后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以及更鲜明的自主性。

八、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互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个性发展也不是自由无序。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个性培养的目的,是确立主体地位,培养独立人格,发掘创造才能,从而使人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个性培养的最终结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总是表现为个性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二者互见、互动、互生、互长。

九、三维目标与多元学习方式的驱动性协调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动力系统。落实三维目标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三维目标与多元学习方式的驱动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合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学习观: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造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优化学习观等。

十、学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利用相互协调,做到现时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而且为后代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当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来解读新课程改革时,强调所谓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好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第4篇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全球留学生总人数中有14%是中国留学生。但出国留学却需要一大笔费用,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如果打算小孩出国留学,就应该早做准备,做好针对性的理财规划。

个案情况

邓女士,一家三口,夫妻均43岁,身体健康,小孩17岁,就读高一。目前有股票型基金市值80000元;教育储蓄20000元;活期存款20000元。

收入情况家庭年收入9万元左右(已剔除生活支出,但房贷未剔除,其中夫妻收入各占半)。

支出情况:房贷总金额27万,等额本金法还贷,贷款期限8年,(去年房贷总金额28万元,15年期限,今年年初更改还贷方式),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下浮15%(7.83%×0.85:6.6555%),但今年又降息了,降息后利率为6.12%(6.12%×0.85=5.202%),房贷年还款5.172万元,房产总值50万;小孩年学费8000元;家庭年保费支出6000元,其中小孩保费3000多元,夫妻的养老商业保险1000元,都还有2年到期,夫妻的重大疾病险保费共2000元,还有7年到期,10万保额。养老险在夫妻60岁开始支取,每年可领取共4500元。

根据上述情况,邓女士家固定资产为57万元,其中7万元留存资金,年节余资金为9万-6.572万=2.428万元。

主要理财目标:小孩出国留学或在国内读至研究生。

理财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

1、收入来源偏重薪资收入。

2、保险侧重于子女,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保障不足。

3、以目前的投资方式,邓女士家庭的投资年化收益在2%左右,收益偏低。

财务诊断:

邓女士家庭正处于家庭成熟期,是房贷、子女教育费用、保险需求增加的时期,属于收入和支出同幅增长的时期。

规划的重点在合理分配资金,将收入来源的渠道多样化,确保今后理财目标的最终实现。

理财目标分析:

1、小孩就读高一,两年后面临究竟是出国还是国内升学的选择,需要做好资金的准备。

2、对现有财富进行投资增值,获取高于定期存款的投资收益。

3、控制风险,如投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意外事故风险等,为小孩教育和日后退休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分析:

1、邓女士使用了部分资金参与股票型基金的投资,对投资风险和市场波动有一定程度认识。

2、投资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储蓄,保本要求高于投资要求。

3、根据与邓女士的沟通,邓女士属于稳健型投资者,资金基本是在两年后小孩的升学抉择时需要动用,优先考虑的是本金的保障,不想投资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理财规划

一、教育规划

邓女士希望高考后小孩能有在国内读书或出国留学的双向选择,根据邓女士的家庭情况,如果需要小孩出国留学,可考虑留学费用相对较低的澳洲或德法等国。建议以澳洲作为主要规划目标,建议因澳元贬值,澳洲的留学等所有费用有所下降,每年近人民币14万元左右。如果在国内就读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目前本科学费为6000元/年,研究生为12000元/年。

如果不做理财规划前,邓女士家庭教育理财情况模拟如下(根据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假设目前邓女士家庭收入每年增长耽,通货膨胀率每年5%,学费增长每年5%)

二、保险规划

第5篇

关键词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历时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使很多家庭都面临重新规划和心理上的调整,同时对学龄人口预测、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扩充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行为中心,每个家庭都在试图为唯一的孩子营造最好的教育成长环境。“2+1”或“4+2+1”在过去30年来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家庭形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突然来临,使一胎子女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思想完全没有准备,对二胎的最大疑虑是生不起、养不起、经济负担太重。特别是我国一线城市较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打消了不少家庭生二胎的打算,短期内很多家庭仍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陈默说:“现今步入社会的‘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陈默讲了两个案例:山东省临邑县一中的老师在训学生的时候,学生在那里听着,听了有10分钟左右,学生说:“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老师讲什么,为什么?因为教师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教师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0后”。曾经有个老总找陈默,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陈默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人口政策的变化,影响深远。

除了家庭教育有所区别外,还有教育机构如何“接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单大圣说:“这些年,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变化,政府在教育规划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思路和管理思路,我觉得,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这些思路仍然需要坚持,可以更加聚焦一些。”单大圣认为,还是要扩大教育资源,2012年,国家财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保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具体到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办学资源又很不足,所以仍然需要加大投入。

从学前教育来说,目前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和县镇扩大资源,这些地区的确是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但是,乡镇以下的村幼儿园建设也不能忽视,这些地区人口分散,办学成本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需要有特殊的办法。从义务教育来说,主要是要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问题,许多地方都反映学龄人口形势变化太快,不知道学校到底应该建在哪里,因地制宜很难做到,预计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管理的难度会更大。从高中阶段教育来说,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一些地方普遍实行高中进城,造成县镇“大班额”情况,还有前些年高中快速发展形成的巨额债务需要集中化解。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涉及实习实训,办学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建议国家尽快调整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切实增强高中阶段教育保障能力。就高等教育来说,要大力扶持中西部高校建设,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投入,逐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继续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学校的比例。

第6篇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努力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

    [2]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漓江出版社。2005.5

    [3]卢勤:《好父母,好孩子》,漓江出版社。2005.4

    [4]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

第7篇

镇妇女利用节日、会议、广播对《妇女法》、《老年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广大妇女懂法、守法,全年来接待来访9起,进行调解,并化解矛盾。各村(社区)利用妇女之家开展与妇女儿童相关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妇女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宣传活动,共设立宣传站点2个、悬挂过街横幅4幅,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重点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重点内容等进行了宣传,100余人在现场进行了法律援助咨询。

(二)积极组织活动,促进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工作

1、开展“巾帼建功”活动

召开庆“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3月8日,大会表彰奖励了全镇“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妇女工作先进个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环境整治示范户”和“巾帼建功标兵”共80余名巾帼女杰通过层层选评,最终以其骄人的成绩、感人的事迹和独特的魅力,从全镇广大女性中脱颖而出,为宣传镇杰出女性树立典型,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全镇经济社会建设。

2、深化“文明家庭”建设

为切实搞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镇妇联先后多次深入农村,对农村家庭妇女大力宣传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提高科学精神。教育广大妇女与“”组织划清界线,认识到其反人类、、反科学的真实面目。

(三)开展多元化服务,全面完成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目标任务

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镇妇联及相关部门认真按照各项政策要求积极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促进和帮助符合条件的广大妇女实现创业和就业。截止2013年1月,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多措并举已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共上报并逐级审核申请贷款妇女172名,审核通过52名,现已发放贷款302万,其中最高10万元,最低3万元。

(四)引领广大妇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新作为

充分发挥妇女组织联系妇女、联系家庭,以及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以“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特殊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思想道德”六大体系为着力点,创新举措、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妇女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四大平台”作用。各级妇女组织积极作为,在“四大平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村(社区)妇女组织主动承担起调处任务,为调处矛盾纠纷筑起了“第一道防线”,成为了发挥村级平台的主力军。

2013年,镇妇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妇女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精神上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实现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一)多种方式开展“十”会议精神宣讲活动。

妇联组织采取到基层宣讲、知识竞赛、巾帼演讲、文化下乡等多种方式,将十会议精神传达到广大妇女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凝聚全镇妇女力量,在建功十二五工作中展现新活力

1、带领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创佳绩。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创新工作机制,推出“妇联+协会.妇女得实惠”的工作模式,提高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村”、“巾帼文明岗”、“乡风文明进我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等活动,为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载体;在改善民生进程中,开展“贫困母亲救助行动”。

2、深化巾帼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双学双比”活动,继续做好巾帼扶贫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妇女种植、养殖示范户、示范村,加强妇联示范基地建设,树立妇女科技致富示范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二是按照“挂包帮”的要求,开展好“部门包村、党员帮户”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解决好贫困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实现新作为

1、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决策主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履行职责,齐抓共管,把法律赋予妇女的政治、劳动、教育、人身以及婚姻家庭等各项权益落实到实处。加大维权力度,深入实施“巾帼普法维权行动”。充分利用“妇女儿童维权站”和“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更好地开展工作,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一站式法律帮助和维权服务。

2、畅通诉求渠道,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贴近妇女,广纳民意,筑就利益沟通的有效通道。充分发挥妇联信息网络的作用,积极做好宣传政策,疏导情绪,调解矛盾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发挥妇联优势和特点,在完善儿童工作中实现新突破

1、切实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继续倡导“儿童优先”原则,深入持久地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管理好留守儿童之家。做好指导推进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制定出十二五的家庭教育规划,进一步提高家长综合素质。不断优化儿童尤其是女童成长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认真贯彻实施两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两纲的宣传、培训。加大力度向全社会宣传“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办实事”的社会责任,配合有关部门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中再做新贡献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和妇女工作,大力支持妇联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会议精神;三是要求各村(社区)妇代会做好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第8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陕政发〔2010〕51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宝政发〔2011〕6号)精神,加快我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步伐

1、重要意义。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镇政府、区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改善学前教育办园条件,重点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着力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努力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步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2、目标任务。从2011年秋季开始,逐步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到2013年,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结合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扩建区中心幼儿园,改扩建、新建14所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扶持支持村级幼儿园发展,建成学前教育区、镇两级骨干体系和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启蒙教育。

二、明确职责,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3、管理体制。落实“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成立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全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镇政府要将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负责落实农村幼儿园建设用地及村级幼儿园建设,做好幼儿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4、部门职责。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负责做好学前教育的审批、登记、注册及日常管理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相关标准,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统筹安排学前教育发展经费。住建部门负责制定城镇小区配套托幼园所的规划建设审批、验收等办法,加强对小区配套托幼园所的建设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落实学前教育发展所需用地,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城乡配套托幼园所教育用地性质不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务评聘政策。工信部门(驻区办)要积极协调落实驻区企业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和日常管理。物价部门负责制定托幼园所收费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综治、公安、文化广电部门负责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净化幼儿园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培训考核托幼园所的卫生保健人员,指导、监督和检查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业务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

三、加大投入,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5、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从2011年起,区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逐年增加。积极争取省、市幼儿园建设专项资金,推进我区幼儿园建设进度。

6、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财政、教育部门要积极落实项目资金,支持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各镇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内人口流动与增长变化,坚持“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科学编制覆盖镇村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内幼儿园布局,并将其纳入本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启动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完成慕仪、周原、贾村等镇中心幼儿园新建及改扩建任务,年内改扩建区中心幼儿园,2012年新建其它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网点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和其它富余资源建设村级幼儿园。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支持村级幼儿园发展。鼓励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加强对边远山村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方便群众子女就近入园。逐步建立以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补充,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7、加强城镇配套小区幼儿园建设管理。住建和发改部门要加强对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监管,确保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建议上级规划部门不予审批。不具备配套幼儿园建设条件的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商应向区政府上缴幼儿园异地建设费,由区政府根据全区幼儿园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用于幼儿园新建或改建、扩建项目。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建成后交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8、支持集体和企业举办幼儿园。现有的企业、集体幼儿园要继续加大投入,办好幼儿园,不得随意转制、停办或撤销幼儿园。企业、集体不得向已经剥离的幼儿园收取租赁、管理费用。具备办园条件的宝啤、渭阳、群力、双鸥等企业要理顺体制,规范办园,以满足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9、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逐步采取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对办园行为规范、收费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的规模较小的民办幼儿园,给予适当补助;对规模较大、办园行为规范、保教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予以一定的奖励。

10、开展早期教育服务和指导。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教育、卫生、妇联等力量,积极研究探索0—3岁婴幼儿教育规律,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开展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对开展公益性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效果良好的学前教育机构给予支持。

11、认真落实幼儿园优惠政策。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建设用地,按照公益性事业用地办理相关手续,实行优先安排,并按照中小学建设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对幼儿园按标准收取的保教费,按照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幼儿园的用水、用电、用气等按照中小学标准收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逐步免除烈士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的保教费。着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四、加强培训,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12、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公办幼儿园新进教师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制度,实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采取中小学富余人员培训转岗和公开招聘幼儿专业教师等办法,逐步为各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配足配齐幼儿教师。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要按照相关规定聘请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到幼儿园任教。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民办幼儿园教师聘用情况纳入审批和年检范畴,加强监管。

13、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从2011年起,每五年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建立城乡幼儿教师交流机制,实施幼儿园“名园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五、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14、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严格执行办园标准,规范学前教育审批程序。建立幼儿园(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幼儿园(班)年检工作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年检结果。对年检不合格的幼儿园(班)责令限期整改、停止招生或吊销办学许可证。对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15、规范学前教育办园(班)行为。各级各类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寓教于乐、保教结合的原则,提高保教质量。加强与家庭、社区合作力度,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科研课题管理和指导,不断提升幼教工作水平。

16、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和卫生保健工作,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健全各种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定期对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安全、卫生保健及食品管理检查。各幼儿园要强化保教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坚持开展园内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17、严格规范收费管理。幼儿园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物价、教育等部门及社会监督。严禁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认真做好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工作,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