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5 16:20: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生德育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在小学数学教育实施小班化
教育地过程中,如何通过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把小学数学小
班化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
传统的大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总是预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教学流程,然后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无视教学活动
中的变化因素,使教学过程走向静止和封闭,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课堂
了无生气,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在模式化的课堂中一步步走向枯萎。新的
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课堂教学应在真实具体的教
学情境中动态生成。无疑,没有设计的教学如无的放矢,容易混乱而难
以实现预期的目的;但死守设计一成不变,忽视课堂情境的动态变化,
又会见书不见人,阻碍学生发展。因此在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今天,
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灵活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用
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
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
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
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
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
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
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
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需要”和
“差异”往往并不仅限于知识水平,还有求知欲望,因此,教师既要考虑
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探索这些有热情和欲
望,教师要对知识的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堂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
兼顾。
二、精心设计问题,巧妙预设。
1、抓“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它
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
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
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很容易混淆,我就这样设计:游戏:请男女生上来排
队,五个男生,四个女生,先排成一排,再逐步演变成一个圆形,问;是男
生多还是女生多?为什么?要使男生和女生同样多,怎么办?这样,学生
更容易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2、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
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
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
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三、利用意外,把握生成。
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有意外发生。正确面对并针
对意外有效提问,这样便能有效的化解意外。
如在教学画圆时,准备画一个圆。当教师把一个脚尖固定在黑板上
时,刚画了一半,圆规便从黑板上滑下去了。发生这样的事,底下听课的
教师和学生都为上课的教师捏了一汗。谁知,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了这样
的问题说:“刚才老师画圆失败了。你们能帮老师总结一下我失败的原
因吗?”一学生说:“因为老师圆规的一个脚尖没有固定住。”教师说:“那
说明,我们画圆时首先要固定一个脚尖,也就是要定点。这样很好的启
发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问题。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
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
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
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
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富有智慧。
四、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
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
例如:教“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我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
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①864+4 ②5580+9 ③6054+6 ④7200+3 ⑤3018+6的结果
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与思考之后,将这8道算式分类。学
生们⑥1464+8 ⑦7503+3 ⑧708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同桌互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
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是按商的
位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0
来分类的……
由此可见,当学生互查矫正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
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
进行分类。这当中教师关注了学生思
五、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
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
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
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如,制定“长方形面积”一课教
学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起
码要预先设计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
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
来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
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
大乱。
小班化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在充分研究学生、教材、教法
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预设,而且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树立“生本
意识”,珍视课堂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
一、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和谐、安全的前提下,潜能可挖掘出85%以上。民主、和谐是要求,自由、安全是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建立起与学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对于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思考,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权利。当学生的见解错误时,可找其他同学予以帮助,不要批评、责怪,要多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他们才敢于发言,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乐学的状态。只有创造这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终达到有效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它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考、巧妙方法、悠久历史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今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可见,兴趣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的巨大动力,结合实际教材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实验、观察等栏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1. 融会贯通,引申推广,激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当引申。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激起探索其他问题的兴趣。
2.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介绍历史,探索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用智慧建造了数学的宫殿,教材上的内容只是数学辉煌成就的一个断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思想方法,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些,都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参与的切入点
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达到有效参与,主要看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如何。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是学生熟知的实例或现象,而且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梯度。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定准本节教学目标,尽量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其次,还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能力、心理特点;再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时,通常采用的方式为:
1. 学生面临的现象或实际,需加以理论解释的问题。如,怎样测量某学生跳远成绩,为什么?从王庄到河边饮水怎样开渠最省工,为什么?
2. 让学生完成实践性操作,产生问题情绪。如测量农安古塔一角的度数,测算问题?
3. 让学生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对结论加以验证。如,平行四边形的要领学过后,猜想其对边、对角、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文字语言概括出来。你能验证其结论吗?
4. 让学生比较对照,由此引导学生(下转 83页)(上接 115页)独立完成任务。如,把一元一次方程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照。采用以上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直接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目的。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切入点。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燃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自我指向学习。”因此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幽默课堂气氛,注重微笑教育,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没有外界压力下,寻求多元学习目标的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问题引导,指明方向,激起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
在正式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一方面“创设问题情景”能在教学内容和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可以引发学生提出更多的相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第三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内容的侧重点和方向,以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有意义的。
三、个性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学生选择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选择学习材料,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中出现关系并列、主次分明的材料进行朗读或理解;选择练习能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选择学法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寻找合理方法进行自学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选择伙伴能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熟练的合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其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补充和改进班级教学。合作讨论可以给他们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合作表达能体现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合作评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辨过程,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就课堂上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组合作评议,也可以就各小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议,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引导发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1、比较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既可以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中寻找不同点,也可在不同中发现相同点,从而形成问题,促使学生去研究。
2、批判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批评性思维,通过诱导争论、引导辨析等手段,在批判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多次进行,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变通学习。这实际上就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学生的思维能针对原有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及较多的渠道和较大范围去灵活地思考。变通的结果是会从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4、转换学习。我们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抽象性思维转换成形象性思维,把集中性思维转换成发散性思维,或把发散性思维转换成集中性思维。在转换过程中,出现许多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5、创想学习。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单一的、静态的内容想象成多元的、动态的情境,多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句段的省略处可以采用补充想象,结尾处可以进行延续想象,寓意深刻处可以引导进行想象深化,能引起学生共鸣处可以运用再造想象,文章的空白处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五、开展活动,变式手段,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根据教学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可以让学生和教材中人物进行转换,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地感受课文人物的情感和课文情境,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根据语文课本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绘画帮助理解。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还能勇于实践,在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六、多元标准,课堂强化,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正确的引导 小学语文有着其本身的独特性,也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来参与课堂上的互动,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还在于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者通过正确的引导,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
正确的引导就是教学者在对知识进行重点总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启发,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得到更好的拓展,在做题方面灵活多变,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这其中多创造展现自身的机会,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和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例如,在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桂林山水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怎么样的一幅图画,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下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这样教学者就可以根据所展示的图片提出一个问题,如,假如你身在其中,你会怎么样?让学生发挥无尽的想象,而教学者也参与到互动当中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这就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有明显的差别,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教学者可以根据教材中文章的需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者可以创设一些带有感彩的场景并且参与到活动中去,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和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是教学者在讲课的时候,问问学生对这个方面是怎么样看的。例如,在讲授《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的时候,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对这篇课文有充分的理解,再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总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满足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为课堂氛围创造了条件,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光.中美大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1).
[2]胡卫平,李海荣,武宝军.中小学教师十年培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1(01).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中的“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的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把这句话与“榛树叶子全都红了。”进行比较。请学生说说哪句话比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学生都认为第二句比较好,然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写出了榛树叶子的颜色非常红。我趁机问是怎样的红?学生齐答像一团团火。有的说反映了人们的心情,我趁机问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不论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一律给以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见解。
二、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
(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 原因 应对策略
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混乱,课堂教学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多年来,部分中职学校的定位模糊不清,出现了两种偏离中职教育本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种是中职学校走普高发展的路子,另一种是中职学校实行两条腿走路,用升学和就业两个方面来拉动学校的发展。其实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本位的就业教育,有了这种理念,才能真正地解决中职学校的诸多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的教师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我把这些原因总结为两点:一是中职学校大都是在普通学校的基础上改制而来,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二是由于中职学校多年来发展缓慢,对优秀教师缺乏吸引力。这两种原因导致了中职学校的师资一缺二弱。
3、中职学校的分层教学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因材施教的基础。无门槛入学,使得中职学生之间的文化课参差不齐,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外,受到学生所选专业的限制,很难把基础相当的中职学生分到同一个班内上课,也就很难因材施教。在这种文化基础悬殊较大的学生群体面前,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忽视了基础差的学生;二是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忽视了基础好的学生。这都会影响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4、中职学校的实训设施滞后,课堂教学缺乏技能培训的条件。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职学校才能做到真办职教、办真职教。
二、中职学校课堂问题的应对策略
1、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解决思想问题。事实证明,中职学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职教育存在的基础,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形成政策导向,具体学校要贯彻落实,中职教师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其他课堂教学问题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解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师资问题。中职学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培训提高原有教师。中职学校要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于文化课教师要让他们懂得中职学校文化课有两种功能:文化课既要为专业课服务,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对于因专业设置而淘汰的专业相关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自学和外出培训的形式,改学新专业,以适应学校设置的新专业课程;对于学校常设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教师,他们在实践中提高的同时,学校要定期让他们外出到相关企业锻炼,或让他们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以便他们及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
二是增添补充新教师。
三是联系短缺外聘教师。由于专业的变换,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可能时时都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这些短缺的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外聘的形式来解决。为了能及时聘任到所需要的专业课教师,中职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各专业外聘教师的档案,经常与他们联系,以便获取各个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开办新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便及时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实训问题。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第二步是在地方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各个方面步入正规,有了造血功能的时候,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以学校自身筹资为主,以便满足学校教学的更高要求。通过两步的循环投入,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就会得到不断改善,中职学校的整体工作就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4、实行分层教学,解决差异问题。解决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问题,就不得不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就不得不考虑分层教学问题,。只有分层教学,中职学校才能因材施教;只有分层教学,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
5、扩大与企业的联系,解决就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要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对学生本人负责的高度,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做好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做好学生就业前的辅导,做好学生的就业安置,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等工作,这才是完整的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一、 教学实践中的“预设”与“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了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的自然回归,前所未有地注重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开发、主体性的弘扬,从“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在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开始重新审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于是有人认为生成就是课堂中学生所出现的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甚至是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生成而放弃正常的教学内容,另起炉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难道预设就那么不重要了?“生成”就不可以“预设”?如果大家一方面在课前精心预设,用生成的状态自然地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及时补足未意识到的可能性,即师生互动中形成的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对教学结果成竹在胸,岂不是更好吗?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1”和“0”的倒数,在新课前我做了这样的预设:把下面的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2、5、7、1、0。通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后,又出现了这样的练习:求下面各数的假分数25、73、1、0。前两个数的倒数学生轻而易举的求出来了,到了后两个数时,学生中间开始小声议论而且有了不同见解:
师:用你喜欢的思考方法告诉我们,1的倒数是几?
生1:1的倒数是1。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跟任何数的乘积都是1。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1可以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把这个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之后,结果仍然是1。
师:你说的太好了!那么你是怎样考虑0的倒数的?
课堂在短暂的骚动之后,许多学生迫不及待的举起小手。
师:0的倒数是……
生3: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下面的学生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着急得站到过道里来,我知道他们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4:不,0没有倒数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4:0化成假分数是0/1,可是当我们把它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后就变成1/0了,而我们知道0是不能作分母的。
师:通过求这几个数的倒数,你有什么想法?
生5:并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生6: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应把0除外。
……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我的预想、预料和应对策略实施之中。反思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我的感悟是:先给学生预设可能会产生错误信息的个案题,1的倒数是1,等着学生进入所设下的“套”:0的倒数是……当学生“明白”过来之后,进一步修正学生的思维:“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0要除外”。在这一系列的预设、生成之中,学生思维的碰撞、学习兴趣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 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预设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预设,往往意味着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假设性预案。预设虽然带有主观色彩,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但它是研究者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使研究活动更富有预见性。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预设,是解决教学问题、发现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前提,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上述案例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成功的预设:教师预见到学生在理解1和0的倒数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新的知识点呈现之前先让学生把一些相关的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学生在思考和探究时便水到渠成的得出“1的倒数是1”,又通过讨论得出“0没有倒数”。这里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成功的预设:“用你喜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思考的角度;“有不同意见吗”――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善于交流;“你是怎样考虑0的倒数的”――让学生自己悟出粗糙的结论;讨论探究――使结论走向精确;生成知识网络――求一个数的倒数时,0除外。课堂教学反思,使我清醒地明白:科学充分的预设,使得教学自然流畅、真实和谐,整个过程的行进是预设中的生成、预想中的必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不会预设的老师,便不会有处理生成的能力和机智;一个没有预设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杂乱无序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成功的预设。
三、 课堂教学生成需要预设
从新课改的视野看,就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思维特性等决定了“生成”的品质,即决定了他可能会有什么价值的生成;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的明晰程度和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成”的方向,即决定了他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生成。在对一些概念的认知错误上,学生更是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等等。只要开放教学,这些生成就会不期而至。如果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科学的启发诱导,预设好这些可能或明显会有的“生成”,那么这些“生成”就会在我们积极的策略应对之中,教师就会心中有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地期待生成,驾驭生成,胸有成竹地推进着教学进程;学生也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收益,更能获得兴趣和情感的需求。
四、 在生成中适时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有意外发生。
如教师在教学画圆时,准备画一个圆。当教师把一个脚尖固定在黑板上时,刚画了一半,圆规便从黑板上滑下去了。发生这样的事,底下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为上课的教师捏了一把汗。谁知,教师此时机智地因势利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刚才老师画圆失败了,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吗?”一学生说:“因为老师圆规的一个脚尖没有固定住。”教师说:“那说明,我们画圆时首先要固定一个脚尖,也就是要定点。”这节课就这样很好的启发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问题。
一、利用教材中的显性资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也可结合教材,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册《圆周率》一节时,圆周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课前准备的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进而我引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使学生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编写故事例题,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虽也具有德育教育思想,但不明显。因此,我就在不改变题型模式的情况下,把它改编成一个个趣味小故事,使学生在趣中动脑思考,乐中求知,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已知圆和半径或直径,求圆的面积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这样的形式:爸爸要砌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花坛,可爸爸对圆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你能帮爸爸算一算修这样一个圆形花坛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吗?通过这道例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更重要的使培养了学生的助人为乐品质,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从现在起就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再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附小学校四年级同学做了45件好事,而我们五年级同学做了60件好事,请算一算,五年级同学做的好事比四年级同学多几分之几?把学生生活中的事编成一道道有关的数学故事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惊喜程度自不言而喻,学习兴趣自然高涨,教学效率也就随着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
由于近期凸显的能源危机,使节约用电成为经常性的话题。然而,不管教师三令五申,教室“长明灯”现象总是不能杜绝。为此,我设计了“浪费知多少”的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要求计算全校每年浪费的电有多少。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出这个结果应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时间亮灯(开吊扇)算浪费,一盏电灯(一个吊扇)亮(开)一小时要用多少电,一个教室有几盏灯(几个吊扇),全校有几个教室等。学生自愿组合,分别调查不同年级的教室每天不该亮灯(开吊扇)的时间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学去查询怎样计算一盏日光灯(一个吊扇)一小时要用几千瓦电,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关的数据。课堂上,当计算结果出来后,学生都大声惊叫。这时,不需教师说什么,学生早已意识到人离灯熄(扇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向全校同学倡议,有的学生还指出老师也要做到,因为有时候办公室也有“长明灯”现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本堂课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一载体,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节约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