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5 16:2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方向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新方向;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04-02
一、引言
怎样才能使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时间,以及工作场所的这些人进入学校学习,从而能享有和别人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难题。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也需要不断地扩充知识,传统课堂外的学习者日渐增加,他们希望获得额外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E-learning(电子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应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E-Learning(电子学习)“拆除”了学校的围墙,把学习带到人们的身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定学习的步骤,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移动学习的未来的蓝图是非常宽广的,并且在不久的以后移动学习将会成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重要选择。
二、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移动学习,是指无论是在什么时间或者地点,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无线设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在网络上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依赖地域的限制,而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学习[1]。
移动学习是从数字化学习不断转变发展过来的,它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和升级。因此,在继承和完善了数字化学习的优点之后,它还具备了许多自己的特征。例如:首先,移动学习,它具有很强的移动性,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不受时地限制。其次,高效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再次,广泛性,表现在地域不受限制以及学习的内容范围不受限制。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一系列特征。
由上述可知,移动学习相比于数字化学习,它更有发展潜力。并且移动学习的模式教育给了人们更大的学习时间和地域的弹性。它给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和开放式学习,这是人们选择它最重要的原因。
三、实现移动学习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移动学习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善,并且移动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现在可以进行移动学习的方式,一共有四种。其中包括:(1)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2)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3)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4)在线信息下载的移动学习。以下我们只对两点进行解析说明。
(一)“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概况
在移动学习中有一种最简单方便的学习方式,那就是“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它是通过短信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可以传送有限字符的一种学习方式。仅凭这一点,用户就可以通过使用无线移动网络和互联网之间进行通信,并且可以对教育服务器进行访问。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有许多功能,它可以进行学校教务管理,也可以帮助学生解答他们不会的问题,还可以进行资源浏览,以及维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甚至还可以进行新闻服务等等[2]。
总而言之,通过短信息可实现多方面服务系统的通信。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简单通信;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学生与教学服务器之间的联通;教师与教学服务器之间的联通。并且通过这些通信,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就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了。
(二)“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概况
1.有关“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的内容。(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给了学习者学习时间和学习地域很大的弹性。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个概念,视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者的时间。无论是在学校中学习还是在移动学习中学习,学生都会碰到一些问题,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特性,从而找到最适合个人需要的学习策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和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反馈一些学习信息给教师,作为教学参考。(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的移动学习。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大家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学习者建立学习小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能力。
2.有关“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实现移动学习的方式的种类越来越多。例如: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MSN、Web(微博)、twitter等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电子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坐标。
1.从媒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媒体作为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媒介。教学媒体愈先进,对学习过程影响也就愈大。在移动学习中,一般使用的都是手机、mini Ipad(掌上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高科技的通讯媒体。这可以为学习者很快的提供学习信息,并且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候学习。以此看来,移动学习是21世纪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的结果,它代表着教育技术革新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坐标[3]。
2.从媒体对教学模式影响的方面来看。教学模式的发展体现了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使用黑板、教科书和参考书等媒体向学习者施教,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第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欠缺主动性。第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习者自己操作进行学习,主动性增强。第四,网络教学模式。学生不受时地限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最强的教学模式。学习者通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且也可以保证学习者的主体性。
3.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前景。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界,也是一个比现在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移动通信技术将继续不断地蓬勃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将永不止步地更新,这都为人们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供了物质条件[4]。对于未来世界来说,移动学习符合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文化知识的要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学习资源,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了。未来的学习必须要能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不断学习并积累更多的新知识和技能。移动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移动学习的走向。这也决定了移动学习将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五、结语
移动学习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学习的兴趣,并且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渠道。移动教育是现代移动通信手段、网络技术手段和当代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它的推广和发展,在未来一定会引起教育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如果要让移动学习成为学校教育手段的重要选择,让它在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展现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就必须要像对待电子学习一般,对它的整个移动教学系统都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8).
[2]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
[3]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4).
【关键词】思政评估 学生工作 成功经验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6
吉林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我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了评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这次评估是省教育厅对我校学生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和全面指导,我校要认真总结以往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听取和落实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今后的工作思路,坚持 “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我校学生工作的新方向。
一、我校迎接思政评估工作的基本过程
1.文件落实和调研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我校主要落实了教育厅2010年7号文件精神,对评估重点部门进行工作部署,按照《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总结和提炼。这一阶段,学校制定了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工作的方案,召开了相关部门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了沟通。按照迎评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方案,全方位总结思政工作成果。学校领导还专门带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前往吉林建工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做迎评专项调研和观摩考察,学习了兄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制定了《长春汽车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分解表》,将指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部门,为下一步迎接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迎评工作正式启动和材料准备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召开了全校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正式成立了以校长兼党委书记魏崴同志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迎接评估的需要,又设立了迎评工作组,工作组下设材料、宣传、座谈会和问卷等七个小组。学校明确提出,迎评工作要以教育厅《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各项指标均按优秀标准提出要求并进行建设整改,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我校 “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学校要求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迎接评估准备工作,校、院两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收集整理各项评估材料,检查各方面工作状况,明确缺陷和不足,通过认真自查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主体队伍、课堂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条件保障和育人环境以及思政工作特色等工作重点和评建目标,据此将任务责任落实到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迎评工作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提升到学校层面,学校各党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都参与到迎评工作中来。在学校领导统一指挥下,迎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了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工作日程安排表。
3.最后备战和接受评估阶段。为了做好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和专家组进校评估当天的工作,工作组连续召开多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到评估专家组进校之前,主要落实了以下工作:评估专家考察路线的勘测和预演,材料的最后自查,会场布置等。2013年4月14日上午,吉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我校依次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汇报会、座谈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地考察和评估档案材料检查等各个评估环节,最后专家组对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圆满结束。
二、迎评促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进步的根本前提。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从动员、准备和思政队伍建设,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每一步都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得以顺利进行的。正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才有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才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的上述所有成绩。这一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指标,不仅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也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切身体会。
2.全校上下积极支持通力合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的发展进步也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为时三十多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促建工作当中,如果没有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进步和优异成绩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评估期间,我校的中层干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给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高度赞扬。今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发展和再次争取下一轮评估的优秀成绩,仍然需要继续依靠全校上下的积极支持与通力合作。
3.迎评促建工作极大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以评促建的大背景下,我校严格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主要体现在:第一,全面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关心重视的话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一点极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第二,在评估工作推动下,在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优越条件支撑下,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全面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播下种子。第三,凝练、增强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得到深刻体现,并得到评估专家组的认可与赞扬。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大加强。在学校领导和人事部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多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培训进修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第五,通过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评估,梳理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
三、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思路
此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评估是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我们应以此次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吸取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进步的长效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校进一步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缺少标志性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其中原因,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务比较繁重这一客观原因以外,主要是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相对薄弱并且起步晚、整体实力不强。因此,今后的目标是:第一,要努力通过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全体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努力调动他们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思政工作者科研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二,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引导,努力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2.围绕学生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整体力量不足、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内部结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优高。今后五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引导思政工作者外出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从而建成一支数量足、力量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发挥我校校企融合的强大优势,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强我校的思政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辅导员工作机制,逐步细化企业辅导员的工作准则和考核标准,提升企业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企业辅导员的专职化,进而增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战斗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性拓展;要素探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为引导的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二、以社会独立人格形成规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三、以人格民主性构建为目标,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本体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11.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3]冯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缴润凯,刘本扬,盖笑松.陈元晖心理学思想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9.
[5]袁书卷.美国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新方向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主要包括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前者是指人才在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等方面具备高等教育的水平,后者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背景下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性院校,其绝大多数都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对这样的新建应用型院校而言,如何依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抛弃过去重知识理论、轻实践应用的老式观念,探索出一套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过程来看,其大多数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虽然形式上已升为本科,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还没有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模式。而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也还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新方向
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综合能力特点的毕业生,大学英语教师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基础英语的学习,还要在某一文化或专门技能领域为学生讲授课程,这就需要一批在教授基础英语知识以外有其他专业之长的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迫切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是让自己的学识满足授课的需要,符合应用型技术大学里对英语老师提出的要求,胜任转型后的教师角色。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如下四个符合此类院校办学定位的特点:强化英语基础知识、增强语言实践技能、适当增加行业英语知识、开设文化类拓展课程。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英语教师的配备情况,大学英语教学可向如下三方面发展:一是基础英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英语语言水平;二是应用课程教学,旨在通过语言技能类、文化类等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技能;三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即专业英语课程。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探索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进一步深造,为第二次职业方向选择铺平道路。
四、具体措施
Grundy和Robison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推动力指的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自身的推动力,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2]。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1.鼓励英语教师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课程。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将学习外语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英语素质普遍提升,语言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以单纯教授基础英语面目出现的大学英语课程逐渐将会被弱化,尤其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多的转型课程,如:经济类英语、管理类英语、机械类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将会代替基础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选择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历资格,逐步胜任专业和技能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应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课程,通过减少教师课时量,报销部分费用等措施在政策上给予保障,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课程对于教师和学校双方面来说都有获益: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提升学识水平、开阔视野、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加强自身应对竞争和适应教学方向转变的能力,使自己最终走向具备专业学术身份和专业研究者的道路;另一方面,教师攻读学位课程后回校任教,也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有较多机会接触某一领域最新和最前沿的学术动向,学校可以通过为这部分教师搭建博士、学者讲座平台等方式,将他们的研究精髓与其他教师分享,带动全校教师整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2.逐步形成有效的团队协作式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于2007 年设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以专业或学科、课程为平台组建的教学团队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作为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应根据学科专业和师资水平的实际情况, 组建有自己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团队,利用成员技能互补特性, 通过同伴交流创造新知, 使知识成倍增长,从而解决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家或学术带头人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组成合理,从课程纲要的制定到课程开设,都由有经验的教授带领团队集体完成,并在课程设计、课程需求分析等方面寻求科研课题。在授课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逐渐深入探究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内容,以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为基础进行授课,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最佳的授课方法,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团队协作式的教学体系。
3.探索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有助于提高ESP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语言教师在ESP课程的教学上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可以在校内其他院系旁听学习相关课程,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在学习和合作中提高并发展自己;在授课之余,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积极参加ESP某一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积极关注个人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向,并经常与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沟通和交流,把最鲜活的业务案例应用于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进修学习和个人发展给都予大力支持,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ESP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形式,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展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而胜任ESP的课程。
五、结语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基础课程未来渐趋弱化的形式为广大的英语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实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创新性的转变,由原来的知识面的宽窄结合向提高应用性方向转变,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充分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未来转型后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奠定好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关键词:命题原则;语言能力;人文精神;生活化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即在坚持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原则和规律的引导,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不要拘泥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本,要根据试题原则,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将中学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践行初中语文的新课标理念。
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培养汉语语言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都会让学生默写单词、背诵文章、学习语法等等。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与之相仿,根据初中语文试题,中考语文试题前三题都是与字词相关的基础性词汇,比如第一题和第二题的字词,第三题的诗文默写,第二部分的古文阅读以及现代文的阅读,这些都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试题。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追逐时髦,舍本逐末,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根据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原则,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将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定在字词句的学习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多为字词,这些字词大多是一些中性词亦或褒义词,试题的第三题多为课本中经典诗文的默写,诸如语文课本中李白的《行路难》、曹操的《观沧海》等,试题的第四部分多是对经典美文或者诗歌的阅读理解,对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以及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考核较多,这些试题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语文氛围内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前课后几分钟,让学生阅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语文读物,久而久之,耳目濡染,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必定得到熏陶。最后,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这一学科是最适合运用多媒体的学科,语文中美丽山川,朗诵家的美文朗读,绚丽多彩的画面直接给感性的语文学科增加了生动的形象。这种直观的课堂教学方式,会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印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初中语文《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寻找一个苏州园林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古典,增加对我国古代魅力园林的人文意识。
三、将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
将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也是在语文试题命题原则引领下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很多省份的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多次出现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文章。在阅读理解中遇到与此相类似的文章,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活经验,并且具备从生活经验中提取人物心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相关的阅读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也同样源于生活,是作者在凝练生活的基础上艺术加工的结果。生活和语文两者是分不开的,是相互推进的,语文中有生活,而生活体验同样也能体现语文。举例来说,在初中语文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诉说自身的童年往事,让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查找最近几年中考语文的试题命题动向,会发现中考语文有一个重要的线索是在课外阅读环节中,除了考查一些基本的语文概括和表达能力之外,还会变相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根据这样的命题原则和规律,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文课堂交给学生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综合二者,初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生活,增强语文的实践性,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对于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生,语文教师不能运用扰乱课堂等名号,将其“一棍子打翻”,而是要积极鼓励,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初中语文试题命题的原则,积极创新教学措施,发挥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主体性作用,逐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煤炭企业近年来青年工作人员比重持续上升,大多数青年员工表示自己缺乏兴趣爱好且工作地点偏远从而业余生活方式很单调,大多数青年员工倾向于看电视、打牌这种休闲方式度过,近一半青年员工依靠看书或者上网度过,真正能够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工作技术或者锻炼身体的寥寥无几。
2煤炭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2.1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工作网络。要培养有过硬能力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对政工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选拔一些优秀政工干部组织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明确工作分工,定期举行工作交流会议总结经验,从而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2.2加强信息沟通,以朋友形式建立沟通桥梁。现代青年员工独立思考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对于目的性很强的约谈有抵触情绪,很少在领导面前提出个人想法,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已经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从而需要管理人员放下架子,在日常生活中用“温暖”、“亲切”和“和蔼”去关心和鼓励青年员工,与青年员工以朋友身份相互关爱,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注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在思想上要有的放矢的讲明道理,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发展方向。
2.3激发青年员工正能量,鼓励员工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举行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主题鲜明的讨论会、工作技能竞赛、运动会、踏春等。可以在讨论会上就国家政策、行业信息或青年员工关心的问题等作为主题,具体分析利弊,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使青年员工对单位决策有参与感,对企业发展有责任感。单位定期组织各岗位的技能比拼来培养青年员工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青年员工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感受到集体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带来的正能量,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还能够更多的去关心周围的事情和同事,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使青年员工精诚团结,互相信任,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1、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探究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凡是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应用,以期增长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投身于我们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去。
2、重视开启每个知识点前的数学史教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科学,每一个定理、公式出现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些定理、公式研究者的名字都是应该让学生们铭记的。数学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1数学史教学的德育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介绍必要的数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到数学不是孤立的。例如,在学习负数时,通过人类生活早就存在的收入与支出等具有相反意义的现象,古人建立了负数的概念;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介绍笛卡尔由蜘蛛结网联想到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等等以上这些,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很多数学现象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数学史的学习中,无形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人类文明的景仰。在教学中,笔者反复向学生强调,我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数学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与古希腊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在古代文明中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影响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和一些数学家故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2.2数学史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
笔者认为,数学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首先,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不仅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让学生了解数学家是怎样学习、研究数学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积极性。其次,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初步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数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知识,以耐人寻味的本色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良好的推动和启发作用。数学史知识本身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学会了冲破思维的局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数学史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现在已经成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它的重要性已经在各个学科得以体现,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让学生领略到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敢问、敢用,将知识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的纽带联系好。
3、数学教师自身要符合新时期的角色定位
在新时期,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改中。教师要意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3.1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发展认识结构。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最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和激发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的设计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课堂活跃起来。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扮演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去影响学生的发展,要真正去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方式也应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改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开放式教学,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遵从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作为教师在探究原因的同时更应该去改善和消除这一现象。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现阶段,数学课程还是要通过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来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我们要注重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学知识体系。
和谐的课堂是广大师生共同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课堂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谐的课堂不只是学生受益,教师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能力和情感的升华。教师要通过角色转换,真正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教师就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实现了转变。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实现教学目的:首先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的问题;其次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给予学生评价;最后是要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让他们都能去开动大脑思考,主动参与互动教学活动,真正使他们发自内心成为“我要学”群体中的一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中学数学教师秉承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已经在全新理念指导下开始探索更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
4.2建议
在新时期,中学数学教师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以新的教学理念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力争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梁艳.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开展研究型学习[J].管理观察,2009(7):193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体育教学是我国整体素质教育大环境下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随着科技发展和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当下,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一套非常科学正规的模式方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体育教学不单单是指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更多的还要进行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就我国情况而言,人们已经绝不仅仅只希望从体育授课中获得基础性的日常锻炼知识,更多还包含对于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通过运用体育教学这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我们目前,面临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滞缓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矛盾,多方面、多角度的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人们综合素质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
1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
1.1以体育教学为对象,在学生心中进一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影响社会成员思想以达成社会和谐、统一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于我国在新环境下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居民素质和人文素养依旧无法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肩,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达标,尤其是对于人格的教育和塑造。基于历史经验的参考,这一直是我们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弱点,但与此同时,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堪比根基内容的一环,又不可忽略。从影响深度来看,我们在当下社会环境之中践行人格教育,这一操作的意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人格教育首要是人们内心的建设,保障人们人生观念同人格的一致,防止内心同人格分裂的情况发生,这是我们形成稳定人生观的心理基础。(2)人格教育是打开人们心墙的一把钥匙,只有通过人格教育的培养,帮助人们健全认知,才可以充分打开人们同外界沟通的信息桥梁,进一步帮助我们形成特定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符合这个时代对于我们的预期。(3)健全的人格是道德素质的有效助推剂,因此通过人格教育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居民整体道德素养,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因此,从人格教育的影响看,无疑,人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体育教学通过一定方法的介入,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建设有的极大的积极影响。首先体育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对于学生坐、立、行等日常行为的规范,良好的日常行为是养成良好人格品质的基础;此外值得强调的是,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活泼开朗,养成优质的心理倾向。
1.2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经济发展带动了人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同时目前我国主抓的素质教育策略也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体育课已经成为我国自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必修课,甚至有部分学校会强制在校教师不允许被其他科目强占。配套教材也非常的丰富多样,包含课间操练习、简易武术教学、生活习惯建议等各方各面,但是教育,“教”、“育”两项缺一不可,很多学校就存在着偏重教材,以教材为基,照本宣科,而不重视实际的育人发展,这样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的展开,在课本的基础上予以升华,辅以当下最新的新思想、新契机、新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2中国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