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

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

第1篇

除了用笔和纸,除了用颜料和画布,还有什么方式能创作书画艺术?答案是电脑绘画。

国际数字艺术是国外比较成熟的介质之一,在国内还处在新鲜期。数字艺术被主流艺术评论界关注,还是近两年的事。

曾经有某些艺术评论家排斥数字艺术的创作手段,认为过于技术化的东西不应是艺术的创作工具。但其实,如果能用更高、更好的技术为艺术服务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为什么不呢?数字艺术家们一直觉得,画面的视觉效果很重要,利用数字工具,能营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这也是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搞数字绘画?应该从两个层面解释:第一个层面,你想要表达什么内容;第二个层面是你使用什么工具,什么手段。

从第一个层面来说,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艺术家,而是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人来说,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进入第二个层面,要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段,实现艺术家自己的目的――最终选择的手段往往就是动画和数字绘画创作。

和油画或任何手绘的东西相比,数字艺术没有那么直接的现场感。它对于纸张的质感和微喷介质产生的色彩还原效果要求非常严格,如果都能达到最高级别水准的话,它同样能产生惊人的质感,而且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要知道,尺寸的诱惑对一个作品的视觉效果而言经常是致命的。

数字艺术家们比较追求完美,追求超现实性,电脑绘画可以让创作者肆无忌惮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多数字艺术家对纯纪实的东西往往不是很感兴趣,尤其在创作中喜欢“胡来”,而纯纪实的作品,有时会与“胡来”不搭界。这种创作的“胡来”,经常让艺术家们感受到生命的本源和自由。而且,电脑绘画可以做得短小而精炼,适于观赏,技术实现上也不困难。

值得关注的数字艺术家

在5月上海2010年世博会召开期间,一场名为“未来链接”的数字艺术中国展览开幕,来自国内外的12位著名艺术家带来超过20件动态和静态数字艺术作品――如果你有致于数字艺术方面的收藏或投资的话,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将是你首先应该关注的。

卜桦

拥有不可思议的想象力

画面中经常出现的红领巾小女孩、怪龙等形象,与中式传统建筑背景叠加在一起,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织和观念碰撞。

缪晓春

3D数码艺术颠覆美术史

他的创作团队规模和技术实力在国际上也是较为少见的,加上艺术家自身的观念的深度,总能给人以一种宏大的史诗画面的感觉。

林欣杰

探索新媒体艺术一切可能性

香港较为杰出的数字艺术家之一,善于运用声音、影像、互动装置结合的特点创作做作品。其代表作是互动艺术《MOVING MARIO》。

张小涛

挑战你的视听经验

在丰富的观念背景下透着大制作的手笔,似乎看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另一种倾诉和阐释,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叙事手法。

皮三

携手左小祖咒《咖啡时光》

作品的最大亮点是采用了平面镜头移动,以及新闻事件的最简单元素化进行了“关联描述”和动画表达。

蒋非默

设计师?策展人?艺术家?

蒋非墨不仅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年轻的策展人、设计师。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创造方式去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感受。

林哲乐

入选戛纳影展的80后

他的作品从“重复”和“规律”,再到“中断”和“不规律”的方式似乎在表达着这个数字时代和快速消费品时代利与弊。

吴俊勇

行走在绘画与动画的边界

作品《乱花》中,戴着红色高帽的一群小人,用各种奇怪动作在单调的音效和片段式场景中表现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黑峰

美籍华裔艺术家玩转乱码时代

《乱码时代》系列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其意义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

丰江舟

多媒体舞台剧惊动杭州

利用先进数字技术,结合多媒体道具、声音及身体语言的表演形式,让演员在电、光、声营造的奇特舞台中进行现代舞蹈式的表演。

代化

人人都是艺术家

曾经是知名网站新闻编辑的代化擅长运用数码软件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型像素画,向我们昭示数字化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趋势。

唐茂宏

第2篇

[关健词]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与弊

近年来,网络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法制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也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然而在当前,网络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构建和规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方面

(一)开拓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在学生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学校这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影响更为广泛。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传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信息和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二)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三)增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距离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四)更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加快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接受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五)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创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强烈开放性和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新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疑。这使学生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对于学生工作的研究及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下降

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或不能根据学生的交互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交互活动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育能够为学生认知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唯理智教育倾向”显现于网络教育,智力获得和智力训练占据了网络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和激情。网络教育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黄”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甚至从事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就在所难免,这样对教育教学无益反而有害。

(二)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

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欲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这种斗争虽然不像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问题。

(三)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

(四)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渐变

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容易导致生活方式改变

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格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苗慧.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思政教育的启示.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6.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环境;德育教育

当今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在给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播等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中学生而言,也会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为了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了新的课题,网络德育也随之产生。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加强网络德育教育,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使德育教育开花结果。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要根据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各种网络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进行此类《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其次,学校要建立有效校园网,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为校园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力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工作,适时约束学生上网行为,提高学生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自律的能力。

第三,利用“家校通”系统,建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家校通”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出勤情况及日常表现状况等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可向家长传授保证安全上网的方法、经验,确保学生在家或在学校以外有一个拥有监督引导的教育环境。例如,传授家长利用一些软件工具、设置访问权限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上网时能获得对他们有益的内容。

第四,充分为学生提供其他适合中学生观看、浏览的网站,使学生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学生在网上的同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完善设施、丰富资源,加快网络德育课程建设

首先,建设“数字化”校园。学校应不断完善信息化硬件设施,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如每个教学班要配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形体教室、理科实验室等功能性教室应配备专用的网络电教设备。学校还应设置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

其次,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教育专栏,设置“德育管理”、“德育成果”、“德育论坛”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德育信息资源。建立各学科(思想政治)的资源库、可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考、借鉴和使用。同时丰富优秀的资源素材,如德育教育课件资源、电子图书等。网络信息的大容量和共享性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家园。

三、激发兴趣、精心设计,搭建网络德育教育平台

新课标提出: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更要以人为本,这是网络时代的要求。学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提高校园网的点击率。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健康、有趣的精神食粮,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的。

1.开展建立班级网页、个人网页活动

班级网页设有“班级新闻”、“学习先进”、“好人好事”、“警钟长鸣”等专栏。个人网页设有“我的座右铭”、“有你有我”、“成长路上”、“超越梦想”等专栏。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联系,促进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树立自信心、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2.建立学校影院、观看德育教育影片

学校定期为学生播放中外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校还根据德育教育内容的需要按照计划定时为学生教育宣传片,如开学初期,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学校聘请校外法律宣传员为学生做法制报告,并配合放映“法制教育宣传片”,使法制教育课既有讲解又有生动鲜活的画面,增强了学生对遵纪守法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学校对学生的防火教育、青春期知识教育、安全教育等都通过观看教育宣传片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味性的讲解、生动的画面,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接受教育的过程。

3.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师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对话交流,对于一些不愿意面对面与老师交流的学生,网络的隐蔽性让他们倍感轻松,更自如地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向老师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寻求必要的帮助,老师可给学生提供解决办法,避免了有些问题面对面的尴尬。网络咨询可以时时记录聊天内容,这样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免去其他手段来进行记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网络咨询能让学生及时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

4.建立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沟通工具

QQ群是为拥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的即时通讯平台,形象一点地说就像是在学校里分班一样,普通的QQ聊天只可以一对一地聊,而在QQ群里就可以很多人一起聊。学生们可以通过QQ群及时将自己对班级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他们当天碰到的难题发表出来,有利于大家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解决各类问题。同时也为一些在班级里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通过聊天也鼓励他们在学校也要大胆表现自己,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家长也和学生一起加入到聊天中,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请教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解决了班主任进行传统家访的时间局限性。利用建立班级QQ群,实现了随时与学生在线联系,与家长在线家访,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博客,是一种由班级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图片或影片的网页或联机日记,用来抒感或分享信息。班级博客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超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等方式记录班级的成长过长,分享其中的快,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生在校成长的过程,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位德育教育工作者都要认清网络带来的利与弊,去伪存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新渠道,正确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手段,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阎明宇.论网络环境下德育观念的转变[J].攀登.2006(06)

[2]张斌.互联网视野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书育人.2006(26)

[3]赵军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06)

[4]宋志英.中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