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49-02

实践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往往追求规模效应,在理论教学上有所重视,而忽略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造成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较难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因此,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成人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复合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越来越受企业的偏爱。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针对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成人的实际岗位,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日趋紧缺,招生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环节上,不能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具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大多数人补偿学历的一个重要途径,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学历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办出自身特色,使其更贴近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协调、有序地发展和壮大成人高等教育。

2.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提高就业水平,扩大就业渠道的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截至2006年,累计招生2849.09万人,年均增长速率22.99%,毕业生人数总计1563.7万人。200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45万人,约37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4%;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人,大约有52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80万人,约6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338万人,约7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6%。虽然就业率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另一方面,据统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造成人才供需上的时间差,造成了当前就业的压力。

一方面,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具备企业要求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制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在理论课时够用的前提下,更加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实行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交互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成教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缩短就业磨合期。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的规模和效益,更关系到办学的声誉。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结合成人的实践岗位及生产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教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岗位技能上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1.将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构建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突出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在有些专业加入职业证书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人学历的同时,获得多门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在一些专业上,将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相关职业培训的课程进行互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将专业实践课与职业证书认证考试的实训环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实践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2.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

成人教育学院一般要从各二级学院聘请老师,在老师选聘过程中,选择一些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中心去承接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聘任在公司、企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

3.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创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论文(设计)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管理,是创新成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论文题目的选择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还可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将毕业论文(设计)作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整合各种经济、教育实体的优势资源,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增加与地方的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如送教上门型、随岗实习型等。

4.建立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而制定的,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有些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监控与激励机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制,以督促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干对实践环节进行管理,如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情况进行监管,真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国外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他们实践环节的教学一般采用实践交流项目、合作教育项目、专业学习与市场结合、暑期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进行,通过整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把学生的学术目标和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为主,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学生的就业磨合期。

第2篇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可以产生各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所不能产生的整体功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控制和改善影响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高校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特征是: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系统整体质的规定性不等于要素质的规定性之和,又与要素性质有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一个功能良好的系统应该是个体活跃、整体和谐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由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能在相互制约中做自我规范和自我调整,于是就有了共同的努力方向,因而各自心情舒畅,才能使各要素活跃起来,和谐起来,所以各要素的“自然质”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转化成“系统质”,才能使系统的功能发挥最大效能。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参与到这个过程并起作用的要素很多,高校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系统是这些要素矛盾统一性的具体体现。在这样复杂的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里,教学的整体功能是参与教学过程的全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优化组合效应。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客观要素(对受教育者来说),诸如教师、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学校的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操作、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集体对个体的影响、教学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等,都看作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外因和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因(心里内部矛盾)发展规律时,才能起作用。学生的自身内部原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情感、意志等人格要素和意识倾向等,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是事物发展的内因起决定作用这一哲学原理在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反应。为了使外因快速高效地发挥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内因发展变化,就必须使所有的教育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从而促使学生最好最快地和谐发展。

二、现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和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三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严重;课程封闭的刚性模式依然存在,学科专业之间、院校之间、国内外之间相互借鉴开放不够;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不合适;课程编制还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供选修的课程少,在选修课内容的选择上,只囿于本学科及邻近学科方面的选择,学科跨度小,未能真正实现自由选课的目的;如何科学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现阶段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依然严重;教师更多地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理论传授,轻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共性培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以“讲授法”为主,上课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注入式的讲授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学中缺乏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课堂开展不够,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社会参观见学、实习见学的渠道不够畅通。

(三)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高校研究生教育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侧重对教师教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就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为了评价一味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课件的完美性而忽视学生是否从中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发、发展了能力,这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育理念;学业评价不科学,在评价指标上,对综合能力的测定不够;在试卷内容设计上,多知识水平的考查,少综合素质的检测;考题和评分标准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对检验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则注意不够;有些科目以课程论文作为考试方式,学生负责上交论文,而教师只是负责出分数,这种缺乏反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并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各要素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各要素都能活跃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起来,才能使教育系统的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一)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整体优化

贝塔朗菲把系统科学界定为关于整体性的科学,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属性。作为系统的事物必定整体地存在,整体地运行,整体地延续,整体地跟其他事物发生关联,整体地演化,整体地消亡,呈现出一系列整体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只有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其成功实施。

1、整体规划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整体的教育内容。课程是教学的蓝图。研究教学内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价值取向几方面来探讨。课程目标着眼于培养德、智、军、体和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创新型人才;课程结构向多元化、综合化和弹性化方向发展,合理规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课程内容方面要增强课程的时代性,采取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减少课程编制的主观随意性,增强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下大力搞好课程大纲制定和教材编写,注重学科内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共同基础、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等模块,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和补休课相配合,自然、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价值既重视功利性又强调非功利性,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促进个性的不断完善。

2、优化组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是高校研究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渐增强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用结合、创新发展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循规蹈矩与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为提高教学效率,努力谋求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主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合作学习,集体攻关;教师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再以求体系完整,从头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目标,而是精讲,突出重点,其余部分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其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高度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地激发和增强,尊重学生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学术观点,提供各种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推荐各种参考文献,以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加工、归纳、评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科学构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念,包括正确的整体观、素质观、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和教学观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标准合理的、内容全面的科学评价标准;再次,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组织机制,以便及时地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导向,打破传统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评价方法,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制度。采用课程卷面成绩与各学科相应研究型课程成绩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堂发言的质量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相结合、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力争使考评成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检测。同时,加大教学评价的反馈力度,不仅要把教学评价的结果向上反映给学校相应机关以便及时调整改进评价方案,而且要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便学生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二)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需要并能够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能力和属性。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致力于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运用系统论原理,实现教师工作安排的最优化,合理搭配,开放办学,从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外聘专家教授,从公司、工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院校来传经送宝,注重发挥导师组的优势,使教师互补长短,保持动态稳定,实现最佳组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还有赖于高校创造的有利环境条件,特别是人才选拔机制、升学筛选制度和人才任用制度等方面,这些方面应体现出以能力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坚持开放性,就应看到高校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从而发现问题,优化条件,形成有利于实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外部大气候和内部小气候,积极营造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环境。不难看出,实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决非高校孤军奋战所能奏效,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完成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开通高校研究生校际之间选课的渠道;拓宽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厂矿参观见学、实习见学的渠道,充分调动各社会部门的积极参与,构建有机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精心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支柱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真正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功能,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创设以高校教育为主体、社会实践和自主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三)把握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性

系统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到一个预定的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各要素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标而协调活动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应认真研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把握好“度”,才能使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各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效能最佳的完整结构,这是搞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关键。要把握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性,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考试与发展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考试是不行的,但考得过多,或以考试分数衡量一切,是背离研究生教育的宗旨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之适时、适度和适体,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服务,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二是教与学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有赖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有赖于教师的教,教应起主导作用。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教是为了学,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想、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赋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思想的自由空间,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为学生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三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是发展性教学,是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养学生的共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于合理的共性基础上的,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过度的课外活动都是片面的。课内侧重于集体形式的教育,课外则可较多地注重个别化教育。二者应协调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并重。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它同其他系统一样具有整体功能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特点。教学的整体功能既不能归因于教师,也不能归因于学生,而要归因于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整体功能。探索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规律,能有效促进最佳教育动力结构效能的产生,推动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  特点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理论体系,包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第4篇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不顾社会效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观点偏激,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并且目标清晰,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采取的措施单一化,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而且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对新疆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进行研究,根据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出一套有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教学团队以化学和化工学科为基础,以自治区应用化学重点学科、新疆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结和谐的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情况

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队伍,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38岁,团队成员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应用化学教学团队现有成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在读博士4人。5人为博士生导师,18人为硕士生导师。其中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引进绿洲学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支持计划教师1名;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校级优秀骨干教师5名。选派3名青年教师出国访问交流。团队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坚实后盾,确保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

二、教学水平的提高情况

近年来,应用化学教学团队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实效。

1.抓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首要工作来抓。首先建立全体教职工学习制度,采取“学习、讨论、活动”三步走的方法,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水平。其次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教师心灵建设、开辟师德宣传栏等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讲奉献、重合作、乐创新的和谐氛围。

2.抓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我们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团队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几年的实践,团队构建了科学的、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其基本框架为:班主任――课程主讲教师――课程组组长――教学团队负责人。

3.抓教师培训创新

为了提高团队教师专业素质,学院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多渠道组织各种培训活动。首先确定专人对骨干教师或选定的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选送优秀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其次通过项目引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并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积极给予扶植,督促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来提高自己。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的交流、研讨和评比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水平和成果的“舞台”。

4.抓教科研一体化

自2010年以来,结合团队教学实际,确立了“以校为本,立足常态,植根教研,均衡发展”的高水平大学“教科研一体化”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的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统一安排教师开展教材通研、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为教师发挥特长、形成教学特色提供了交流空间,形成浓厚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以活动促教研,研讨结合,初步探索出了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教研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的路子,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 团队的影响辐射能力情况

1.推广精品课程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本团队建设的系列精品课程均建有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于本校“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课件、课程资源、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还同时开通了网上答疑和在线测试等辅教学平台。适时召开精品课程研讨会,开展教学交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通过推广交流,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团队所开发的第二课堂,把学生从校内带到校外,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实训,做到学校与社会之间互惠互利,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

2.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第6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13-04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巩固,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进而增强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向外辐射和传播自身教学经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学界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

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只有紧紧把握教学的时代气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现有的研究不少是以现代性、网络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转型期等为背景切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主题。

付秀荣、张岩从现代性视域来审视、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将现代性的理性、自由、平等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强调要把握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主旨,展示理性与体验的现代性魅力,从而营造平等、自由的现代性教学氛围。[1]朱潇潇专门探讨了网络时代思政课的语言艺术,她认为大学生活的网络化、网络语言的浅层化都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和的传播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当下的传播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发展出新的语言对策: 一方面通过关键词抓取、固定用法转接等方式更好地吸收文件和教材语言中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将的源头语言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语言和教学内容。[2]张一澍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入手,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张卫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开调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政策思路。[4]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拓宽了研究的路径,也为思政课教师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二、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思政课教师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因此历来是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一)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忠于职守,涌现出如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这样的一批教学名师。他们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思政课教学战线的典型代表。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5]。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最近一次学生调查问卷,65%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认为“不太认真”的同学只占2%;认为“敷衍了事”的为0%;“其他”占33%。

但是,思政课教学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教学手段单一,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枯燥又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的现象依然存在。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2008年1月《浙江省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调查报告》,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都能“以教材为纲,规范教学;以学生为本,增进实效”,但思政课“教育教学不理想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教师讲授条理清楚、论证正确,但‘出彩’较少。在与学生座谈中,有60%左右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他们的需要有一定距离,教师讲授吸引力不强”。究其根源,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建光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造成了大学生对的认知困惑。社会思潮的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混乱,造成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困惑。[6]燕爽通过大型问卷调查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教育57.9%;社会环境的影响36.0%;同伴、朋友及同龄人的影响29.2%。并由此得出两个基本的判断:第一,对高校“两课”功能与作用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第二,在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社会环境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树立环境教育重于课堂教育的观念,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必要的认识论前提。[7]赵蕾等认为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显得差强人意,主观原因是当前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片面追求的急功近利心理及认知取向和学习选择上的排斥心理,这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障碍。[8]杨建华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普遍不高与教学内容本身有关,但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有很大关系。[9]

(二)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

如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足,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如何针对课程内容、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使思政课富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每个思政课老师都在思考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侯淑芳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认为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教学任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开启人生智慧的思想武器。[10]李文艳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实热点、传统文化、经典原著的植入,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11]周慧杰、速继明有调研,有分析,有对策,突出强调高校在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过程中要在抓落实、抓思政课教师队伍、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及抓教风学风方面常抓不懈。[12]张忠家从情感、准确、贴近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增强思政课活力的方法。[13]朱鸿亮、艾军、唐华给高校行政部门的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建议是:提出大力推进小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学校对非哲学教师定期进行理论培训等。给高校教师的建议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广泛涉猎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加强时事政策的理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技巧。[14]杨建华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制作以吸引学生,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要在人格魅力上不断加强修养和磨炼。[15]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

目前,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已成为共识,它也是化解矛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实效性与吸引力的重要一环。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2006年6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思想理论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16]

李长江、何新春尝试将时事巧妙地导入课堂,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白夜昕认识到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的意义及其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教师地位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交流的双向性和知识运用的纵深性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问题引领式中所涉及的题的类型、问题的设置原则、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实施程序与关键环节,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尝试。[18]王祖星指出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聊天式教学法效果良好,并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形式等进行了说明。[19]张秉福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介绍了开放性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着手,处理好新与旧、放与收、内与外等的关系。[20]于信汇认为问题中蕴含着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巨大热情,主张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通过互动和研讨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21]王新强调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要性, 而后分析了贯彻此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贯彻本原则的主要路径。[22]王为全等从案例教学切入教学方法的改革,认为教学案例可以在理论、社会实践和生活事实三个方向或维度上进行选择,案例的讲解应当坚持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统一。[23]

四、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政课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界充分肯定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姜志强提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加强职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同时还要求教师理性对待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24]杨勇着重探讨了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认为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申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25]

五、关于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的问题

教学考核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思政课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期末卷面成绩,评价标准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过程形式化,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学界开始探索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王国炎所在的南昌航空大学探索了开放式考核机制,实行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理论教学考核以开卷考试的方式为主,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教学考核以递交实践报告的方式为主,采用实践报告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形式。[26]朱晓鸿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考试开放给学生,注重课堂参与与课外实践。课堂上通过发言、辩论、讲课等形式给予学生一部分成绩;课外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回来后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获得实践分数。[27]王立荣的考核思路是1+3+3+3,即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二阶段的基本理论考核占30%,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考核占30%,第四阶段的综合能力考核占30%。[28]上述考核方式改革在设计上否定了“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并肯定了学生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为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以考核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思路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考核方式设计上否定了“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为深入系统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 付秀荣,张岩.现代性视域下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2] 朱潇潇.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3] 张一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4] 张卫.社会转型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素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5] 倪光辉,赵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从何而来[N].人民日报,2008-07-17(13).

[6] 王建光.西方社会思潮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7] 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

[8] 赵蕾,肖松柏.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9][15] 杨建华.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10] 侯淑芳.关于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1).

[11] 李文艳.《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12] 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13] 张忠家.突出“情”“准”“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14] 朱鸿亮,等.增强“哲学”课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16] 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17] 李长江,何新春.将时事导入思政主干课的尝试及效果的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8(8下).

[18] 白夜昕.问题引领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19] 王祖星.高校思政课“聊天式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20] 张秉福.论“基本原理概论”课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11).

[21] 于信汇.回答好“六个为什么”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22] 王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23] 王为全.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4] 姜志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前沿,2010(5).

[25] 杨勇.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

[26]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课程结构;师资队伍

一、科技教育专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过多

从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设置了通识教育类、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等4大类课程,而每一类课程都各有最少6门课程,其他基本上都在10门左右的课程,如此算来,这个专业的课程40多门,如此多的课程设置,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当然就太多了,给学生的负担很大,实际上也是很不科学的。

2.专业课程设置不清晰

科技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和科普单位的科普人才,就应该围绕这样的目标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制度,但是,由于是新设置的专业,没有更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办学工作中有很多自我的定向思维,总凭着感觉在设置课程,认为很多课程都是应该设置的,还有就是按照上级的一些要求设置的,这样必然就会造成课程设置过多的问题。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例,基本上把所有的政治理论课程都包括在里面了,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文化基础课程,就足足有11门课程。再看看学科基础课程类,数学、物理、生物、地球科学全部都有。而学科专业课程类中,更是从电子技术到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农业科技、汽车技术、服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也就是几乎人类的日常科学技术都包括在内了。而教师教育类包括了教师教育类工作的所有技术技能课程,而素质拓展课程则是文科和理工类、体育和一些社会活动技能课程的总和。

如此繁杂的课程设置,理论上看,对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技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实际上,作为一个以科技实验实践和科普工作者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应该围绕着实践开发和科技制作为重心,把科技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围绕着科技设计与制作课程来设置专业课程。但是目前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显然是违背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很多课程的设置目标是不清晰的,比如,一般的科技制作和科普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是很难用上高等数学的知识的,学生学习也就是为了考试而已,所以,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没有必要的。从这些课程来分析,很难说能培养出既能承担基础教育类的实践实验课程、又能承担科普教育的工作的老师的。比如,开设了科技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很实用的重要课程,再开设一门科技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基本技能训练应该是贯穿在具体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离开了具体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清晰是很大的问题。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在科技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设定为培养以技术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专业化科技教育、传播及普及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技术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科技场馆的科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应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应围绕地方的发展而设定,应是地方需要的人才,应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但从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和科普基地建设的情况分析,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校都还不具备大量的进行科技普及活动的能力,而贵州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目前的科普基地建设和科普场馆建设同样都比较落后,因此,毕业生就会出现到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后限于条件,如果没有创新和科技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就无法开展工作、到了科普场馆也无法开展工作的情况。正因这样,地方院校的很多科技教育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在基础教育岗位上从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的在科技普及岗位上从事一些行政事务,造成新的人才浪费。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事学科教学的毕业生,其学科能力当然不如本专业的毕业生,这样,大学生在校学习几年,还要从头补充一些专业知识,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4.课程设置往往根据当前的师资结构而定

很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而是从自身师资队伍的构成出发,简单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样的厨师就炒什么样的菜,而不是客人想吃什么样的菜就炒什么样的菜,因此,炒出的菜客人并不买账,也就是教出来的学生社会并不欢迎,学生的就业要么很困难,要么就得从头再来。尤其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很多是由原来的地方专科师范院校组建起来的,师资队伍师范类专业很多,一些实用性的课程没有办法开设。就只能是照本宣科,可以想象学生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地设置本专业的课程结构

1.从实际需要出发设置本专业课程

从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大学的专业课程,这是很多院校都在说的一句话,但是,什么是实际需要?本地区的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一般来说,作为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匮乏可能会很长时间存在,以贵州为例,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是一般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省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师资会很长时间匮乏,2013年贵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需要补充的队伍人数是8000多人,到本年度的大学生就业高峰过后,才招聘了3000多人,到年底要完成8000人的师资队伍补充就非常困难,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很多年,这说明我们大学专业的设置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大量的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得不到补充,从实际需要出发开设课程尤为重要。

2.及时对师资队伍进行队伍和知识的更新

一些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设计课程只有一个老师,而本专业有好几个班,教师在教学中疲于奔命,甚至将这门课程分为课程本身的专业教学和教学方法两个部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一样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师,只能将一些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上,这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及时对原有师资进行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及时补充具有专业知识的师资就非常重要。

3.认真组织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工作

由于本专业属新开设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制一直比较滞后,同时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工作也一直滞后,因此,抓紧进行教材的编制工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照抄其他院校的教材,而是结合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实际,编制出合适的教材,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地方本科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工作跟不上,师资队伍不适应要求等等问题,从实际情况看,这个专业的开设已经有几年时间,应该抓紧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作者简介:

何健(1959―)贵州省贵阳人,汉族,贵阳学院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语文课程 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各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信息资源[1]。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的状况,是高校进行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文本类资源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文档资源,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语文教学课程设置、新生招生、毕业生分配、毕业生就业、肄业生记录等方面的有关指示、计划、规定、细则、办法、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语文教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

(二)语文教师师资类资源

高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而师资类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师资培训类档案,如语文教师未来发展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培训实施进度、教师培训考核和总结、委托师资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资料;其次是师资学术类档案,如语文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科研成果。在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最后是教研室档案,如高校语文课程教研室的教学总结,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及各类竞赛结果、奖励材料、教学情况调查表。语文教师工作量的规定、核定、执行情况、各学期的教师工作量等统计数据资料。

(三)学生类资源

学籍管理资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管理卡、学生成绩记录卡,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学籍变更记录,如有关学生升级、留级、转专业、转学校、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的记录资料。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处分记录资料,学生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完善的学生资料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招生、毕业、就业类资源

招生类档案,如招生计划、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专业介绍、新生名单,委托代培计划与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毕业生分配资料[2],如毕业生分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分配名单、毕业证书发放记录、毕业证书存根、供需见面的计划、合同。毕业生质量调查资料,如高校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规划、计划、总结、调查表,用人单位的审核反馈意见。毕业生就业资料,如校园招聘会、用人企业名单、招聘计划与指标、招聘条件细则、就业合同签订记录、就业信息反馈资料等。

(五)课堂教学类资源

课堂教学类档案,如语文课程任务书、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语文教师任课安排表,典型讲义和教案,各种课程的考试题库。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类档案,如语文专业类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验、实际训练、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料。包括上述教学活动中的规划、计划、大纲、总结、指导书、讲义、协议、合同、结果鉴定、报告等。教学管理类档案,如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数据上报等资料。

(六)教材、专著、论文类资源

教材、专著类档案,如高校语文教师及职工自编、主编、参编、撰写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的正本[3],语文教材的使用目录,教材的购买、入库、发放及使用记录。论文类档案,如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其评审意见资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名单、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有关审批文件和资料。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能力,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创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语文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通过建立语文学习网页或社区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和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乃至高校整体档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计算、信息资源检索和查询、数字信息资源存储、远程网络传送、不同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和加密,会变得更为规范、准确、高效与安全。反过来,数字化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又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有利于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美整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教师、学生、教研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了信息的存储、检索、查询、调用、分析等过程。教学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4]

(四)增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时展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的迅速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才能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来自于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有的信息资源保障,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及时适应21世纪10年代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分类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且查阅非常困难,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和档案架和空间。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这些缺点,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方便地无限量地复制。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指由纸质档案转变为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电子档案,也可以直接称其为数字化档案。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经过数字化建设所形成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联网,才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对其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最终实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如网络教学、网络实习、网络作业、网络题库、网络归档、网络组卷、网络借阅、网络检索、网络传送、网络复制、网络上传、网络下载、网络获取、网络存储等。

(三)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其网络化带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5],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升级管理系统、加强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决。因此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首先是得解决安全保护问题。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备及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攻击等因素造成的损毁和遗失。其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对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也应分为完全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保密进行管理。

(四)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服务化管理

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与高校语文教学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内的校园局域网、本地的城域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广域网,乃至互联网进行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并可以同时开展对校内外学生、学校、社会各类用户的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查询、检索、复制、下载、传送、存储、链接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安全化等特点。语文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储、查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香.浅议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25-227.

[2]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2011(5):42-43.

[3]谢芳清.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