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标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生物开设开放性探究实验可以}I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当中,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探究实验主要价值应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应具有的特征:(1)自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就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解释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潜能,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2)探究性。开放性探究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这使得实验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正因为其步骤、过程的多样性,结论的非唯一性,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养成求异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3)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对于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探究实验注重探究式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同时受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学生难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完成难。由于以往认识的偏差和条件的限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较难。
(3)实验分析难。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探索和思维获取结论。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实验中某些条件的忽视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难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然而对于我校这样一些硬件设施较差的学校来说,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和现成的材料进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取消或增加一些开放性探究实验,针对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学生有选择实验器材的余地,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过程也多种多样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开放性探究实验也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这促进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友谊,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通常包括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等不同形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将其内容要求尽可能多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探究为本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有区别的,也与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探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学生物学开放性探究实验是基于中学生物学实验前提下的,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实验的结果、结论或许早就有了,但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呢?因为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思维表现,学习能力表现等。开放性探究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开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重在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对实验过程开展学习活动。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
(1)背景下提出问题(2)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实验A、B、C)(4)实施实验(包括实验A、B、C)(5)结论(6)表达交流。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显然,开展开放性探究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
开放性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是想让他们去领悟科学的思想、体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学方法。因此开放性探究实验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注意课堂内外实验的结合。教材安排的实验,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往往时间不够,要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需要课前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开放性。2、要重视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属于开放性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很多感受和体会也得到了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尊重、鼓励学生。在开放性探究实验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提出种种问题,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是错误的结论。无论如何,教师都要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畏艰难。
通过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增加,生物学成为他们最欢迎的学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实验 探究性教学 能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面对这个难题,我认为:应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尤其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该怎么来提高?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1、自主性。2、探究性。3、灵活性。
二、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 2、实验完成难。 3、实验分析难。
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环节
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1)确定课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预期结果;(5)观察和记录;(6)实验分析;(7)得出结论;(8)修改实验方案;(9)重复实验。以上各环节不一定每个实验都需要,下面介绍一个案例: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就好像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同时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根据问题创立假说
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得到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索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要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共享实验信息,获取更好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更易操作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步骤,从而建立新的模型,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的前题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共享成果,互相质疑。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开展探究性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一般课型特征。但是,也不能把这些环节绝对化。例如,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得出实验结论,这三个环节之间有着前后关联关系,若实验方案的设计存在某些失误,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这样的话,教师也不能指责学生,因为学生已经努力参与了实验过程,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骆俊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型建构和实践》、《理科教学探索》.2005年5期
[2]周晓莉.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39-01
实验是高中生物科学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帮助很大【1】。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的实验态度,为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本文就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进行探讨。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1.1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探究的知识,并拟定实验方案【2】。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针对某个方面进行实验,之后进行分析与讨论,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1.2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为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思维的问题,在探究问题时能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是将生物实验中的观察类、验证类实验转化为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般采用的是部分探究方式展开实验,比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的实验中,教材中采用的是苹果或梨,并提供酒精灯、载玻片和滴管等来解决水浴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实验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为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题奠定基础。
1.3"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方法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探究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三环"指的是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和探究评价。"六步"指的是教师操作的六个步骤:通过信息创设情境、指导设计筛选方案、辅导实验操作难点、纠正错误指导总结、激励评价实践探究、反思升华拓展试验。学生也需要进行六个步骤的操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的实验设计、自主实验获取数据、讨论分析推导结论、交流互评展示成果、再次提出问题延伸探究。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具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模式展开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应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创设情景,能够使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主动参与到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3】。
比如,在高中生物"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设计一个小实验:准备两个小烧杯,一个烧杯中装有热水,另一烧杯内装有自来水,之后再两个烧杯内各加入一朵小红花。这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说出该实验说出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这种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
2.2问题式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此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4】。在这种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提出问题,接着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假设,收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问题式实验教学主要是以班级为主展开教学,当前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走向多元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也得到不断推进,高效的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教W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三环六步"等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有效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智勇,罗金,刘巧平,等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72-74.
[2]张晓琳.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 学周刊,2016,04:111.
一、把握“有效”内涵,明晰探究内容
要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有效性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有效”。 关于“有效”,钟启泉教授认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他同时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样,作为促进课堂效率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其内容的设计必然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使探究的效益最大化。教师在设计探究情境时,就必须明晰探究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明晰,避免容易产生理解歧义或含糊不清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要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就能迅速的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设计的探究内容的思路:通过多媒体展示五组经典漫画——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低收入者收入、个税的调节等引导学生探究“收入分配公平: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逐层的明确问题:结合材料,能谈谈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现象;结合其中一种现象分组探究,能否找到解决不合理分配现象的措施;将每组具体的分散的措施我们共同尝试归纳总结。从这样几个问题出发,步步为营,深入浅出地由分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至由某一现象探究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措施。
二、面向全体成员,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更应该是所有学生活动的舞台。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采取多种探究方式:如观察提问,制定调查研究计划,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等。教师要了解探究应该是多层面的活动。一旦探究活动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就可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经济生活》“经济全球化”时,面向全体学生探究:你谈谈接触过的外国品牌的商品?你知道哪些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吗?除了这些商品外,你还能在其他方面谈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吗?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经济全球化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然后简单归纳,同学基本上都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很多同学为自己的观点和书本相接近而非常兴奋,教师趁热打铁,以“全球飞机贸易”作为探究经济全球化表现的切入口,再次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本课重点问题之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就迎刃而解了。 一个探究活动,如果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或者探究了但是却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种探究活动,即使教师自我感觉再完美,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三、立足探究整体,实践探究科学
政治课的探究活动应该立足于整体,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一堂课的探究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探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如果政治教师设计的探究林乱不堪,缺少章法,学生就成为了探究的机器,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根本无法把握探究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处于凌乱的状态,从而最终无法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要使政治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探究活动。
杜威在《逻辑:探究的理论》一书中,把科学探究定义为“一种有控制的或有方向的把一个不明确的情境转化明确情境的转化行动。它把原初情境里存在区别但并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的统一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所倡导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与杜威的科学探究方法相同。如在讲《经济生活》“投资理财”时,教师围绕“如何投资理财,投资理财的原则”这一主题,设计了一探究活动:高中生小明的爸爸是一名教师,妈妈是一名医生,小明的爷爷和奶奶今年接近70,都是普通农民。
现在小明的爸爸打算用15万元进行投资,如果你是小明,能给他爸爸哪些建议。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就进行假设的投资,制定了具体的投资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正投资计划,努力使投资方案更具可行性,最后各位同学交流和评价各自投资理财方案的优劣。
一、关于教学课时
从两岸的教学建议中知道,人教版为《圆的认识》安排3课时,这种编排思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的调整,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其次,利用圆设计图案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圆来设计一些图案。实际教学时第一课时通常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新知,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画圆;第二、三课时在巩固圆的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习题,并且利用圆来设计一些图案。而康轩版对这一内容安排2课时,而且这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其实就是人教版第一课时的内容,每一课时的教学容量少,分别完成不同新知的教学,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比较得知,康轩版每一课时容量少,重问题,而不是强调同类型题目的反复练习。人教版每一课时容量大,重习题,此时学生只是反复练习习得的策略。
二、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蕴涵和规范教学内容。两岸的教学内容都包括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以及画圆三个内容。由表1可知,两岸的教学目标均要求学生通过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图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人教版往往提升了教学目标,把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如古代伟大思想家墨子关于“圆,一中同长也”的定义,汉语中的“团圆”“圆满”等词,以及西方哲学“圆是最美丽的图形”的论断进行适当演绎。有些教师甚至把“圆,一中同长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乃至教学重点。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都不提这一教学要求,这是否是教学的一个误区?两岸的教学目标的“实”与“虚”值得让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关于教学过程
由表2可知,大陆和台湾对《圆的认识》都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素材,从生活中引出圆,感受圆的神奇魅力,然后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大陆在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基础上,紧接着设置一个探究环节,一般探究三个内容: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半径有无数多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画圆环节仅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忽视让学生感悟画圆原理,学生知识的形成是线性的。台湾对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教学安排呈螺旋上升形式,第一课时利用圆片折叠,通过量一量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第二课时在画一个指定半径的圆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圆规两端的距离就是半径,发现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丰富了画圆的教学功能,学生的学习是网状的。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通过数学游戏来认识圆,让学生在玩中学,注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台湾地区有一句俗话:“再聪明的妈妈也会有不聪明的小孩。”那我们可以把它推及到:“大概老师太聪明了,太能干了,一切包干了,学生可能就不大聪明了。”所以在台湾地区,教师尽量做的工作就是穿针引线,把时间、机会都留给学生去想、去说。如梁老师教学时就采用这样一个新颖的“拼图游戏”进行教学(如下图所示):将六个圆形,剪成了多个小图片,再根据小图片所写的英文字母,把小图片分别放进A、B、C、D、E、F等透明袋里,请各组组员齐心协力把这六个圆再拼出来。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拼图游戏学习是喜爱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其知识在增加,技能在发展,对课堂的期待在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的如果仅仅是对某一内容做了精深的讲解,反复深挖,总有一天,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会消磨殆尽,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四、关于学习方式
两岸的教学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两岸就学生主体性所设计的实现方法有所不同。内地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如教学中设计的“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合作、探究”是对内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体现。近年来,台湾地区因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声音,现在更多地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应用的方式。
两岸的教学都强调探究性学习,直径和圆的关系的教学均采用这一学习方式,但在教学画圆时,台湾地区更多地采用接受性学习,教师介绍圆规的使用方式及步骤,并让学生依照步骤实际画圆。而内地由于新课程比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致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也采取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请看一位内地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圆,大家都会画吗?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学生自己画圆,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
师: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展示学生画的圆,故意出现破绽:①没有“圆”满;②没有画完。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化了。
画圆是一种技能,而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和强化。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知,对学生来说,自主探究画圆的过程并不都是顺利的。教师可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进一步感知画法,给学生留下正确的体验。这样,接受性学习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不过请注意,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先尝试画圆,在学生初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为自己的提炼和示范教学起了铺垫作用,随后进行诊断练习,更加巩固了画圆技巧,这也是一种补充和强化。因此,接受性学习也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深化理解。
五、关于学习评价
台湾地区提倡构建以“连结”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目标已扩大为数学本质以及数学读写能力,其共同希望达成的目标是要提供不同机会给个别的学习者,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习者的态度,能够参与合作。因此,台湾地区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台湾地区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一定对数学有多么深刻的挖掘和见解,但他们十分重视教会学生大胆地表达。台湾地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会用心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更强。如梁老师在授课开始不久,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写一写“圆形是什么”的句子。学生们写的句子有:①用圆规画个圆,然后就告诉他这是个圆。②像鸡蛋、蛋糕、汉堡包、月饼、薄饼、车轮、十五的月亮、太阳、乒乓球等。③圆形是一个由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没有角;圆形是人类想出来的东西,是图形的一种;和正方形、长方形一样,都是一种形状等。
又如,梁老师在学生完成拼图游戏后,会让学生汇报一下在刚才的拼图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汇报有:①要学会分享,还有我知道了圆形应该怎么拼?②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梁老师给我们上课,她和我们玩了一个开心的游戏。我们分为六组,拼六个圆形,哪一组最先把六个圆形拼好便算赢了。在游戏中我学到了团队精神,我真的很快乐。③我们组的同学都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六人配合总比一人干快。④心情很紧张,很想快点拼好,但后来看见别人有缺图,我只好给他们,但他们也有给我的,最后终于拼好了。
一、构建探究过程,组织学生活动,体验研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构建探究过程,协调“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大模块的关系,组织学生课前带着问题搜索和准备材料、课上围绕主要问题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利用自由发挥空间交流表达、课后将活动拓展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真切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真实有用。例如,四年级教材中“土壤与植物”一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学习使用观察、比较等基本研究方法,认识土壤对植物的意义等。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师生合力突破。。1.教师以学生的兴趣或喜爱的植物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按照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乐趣中,获取对科学实验的初步体验和认识。2.合理设计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控制实验变量。实验记录表的准确填写是得出结论的保证。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实验记录表的填写标准,统一描述用词,规范记录单位,倡导科学研究严谨性态度。3.本实验的材料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和一节课中同时完成。因此,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不容忽视。首先,了解学校周边环境,组织学生提前收集土壤、采集或种植植物。其次,根据学校条件,给学生开放更多的实验空间和时间。如开放校园一角或教室阳台作为植物园地,既有利于学生观察记录又美化环境。第三,鼓励和提醒学生按时观察实验情况、坚持记录实验现象,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成果,分享实验中的乐趣。
二、倡导开放性学习,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丰富科学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因此,教师必须在科学课上给学生开放探究的时空。这个时空主要指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不局限于平时上课的40分钟和学习的教室。倡导开放性学习,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1.回归自然,开拓学习空间。例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教材第二单元是探索“岩石的科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在教室里进行“闭门造车”式地学习,那么学生自然很难真正地进行实践探究和观察发现。教师可以根据地区特点,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学习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接近岩石,观察岩石,研究和发现岩石的奥秘。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2.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丰富科学内涵。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极其丰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能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科学知识。例如,青岛版《科学》六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五节《珍惜的动植物》的学习。指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索,可以迅速的查找到珍惜物种、濒临灭绝物种及灭绝物种的知识。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知识的丰富让学生更快的成长。3.参加科技活动,体验科学魅力。鼓励学生参加上级组织举办的科技节、文化节、科普展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比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与失败,在第27届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比比谁高”和“拖重”比赛的一等奖。让学生充分享受试验、失败、成功的喜悦,着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继续如火似荼地进行着。相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开展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未来的小学科学教育将一路走向辉煌。
作者:乔显卫单位: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吕戈庄小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活力 探究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不束缚学生思维。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照与帮助,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另外要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记忆策略以及复习策略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同时对他们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二、采用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的形式为教学创造了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走下讲台,接触、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讨论,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三、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教师要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另外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应试教育的严格训练。“严格训练”不仅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它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
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
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要让学生动情,营造创新氛围。在课堂上要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习气氛,几句肯定的话语,一个默认的微笑,一个轻微的点头,一些关切的目光,一句深切的问候,都可以激励学生,充分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让学生大胆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共同合作讨论,主动提出质疑,开启创新大门。
2.恰当地指导学生动眼,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要学会看书,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因为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借助形象性的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产生许多的遐想,激发学习的兴趣。
3.创设让学生动口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学生对一些问题都理解了,但让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时却不尽人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造“说”的机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对表达完美的学生及时给以表扬,对表达不正确的学生也给以鼓励,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动口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上《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时,要求学生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个角。若按照教材《做一做》栏目中的步骤进行,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却无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完整的步骤。这主要还是平时没有让学生多动口的原因,直接阻碍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网络 项目教学 Webquest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主要是通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从而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为真正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充当了巨大、丰富的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自主在线搜索有效的英语信息资源,开展项目研究活动。
一、基于网络的项目研究活动的主要优势
1.这类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并分享智慧。这样,学生通过接触与使用大量真实的第二语言,加大了语言输入量和输出量,体现了语言的语用功能,并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2. 这类活动以语言学习为主要目标,但是也渗透了其他学科知识,体现了专业性,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探究真实情境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 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生需要在众多信息中甄别,选择与项目有关的信息。
二、基于网络的项目研究活动的类型以及实例
1.以信息搜索为主要方式的简单的项目研究活动。这类活动适用于低语言水平的学生。活动不局限于一个课时完成,学校必须提供网络教室,学生应有一定的文字处理技能,会适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应用软件。以“歌吹是扬州”为例,作为扬州学生,他们对本地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但是不能称为完整的研究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弥补自身知识的匮乏。该项目研究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一下语言点:地点、观点、用以描述风景名胜等方面的词汇和句型。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研究扬州的概况,并设计制作出一张海报来展现研究成果。
2.为就某一话题表达观点的较高要求的项目研究活动。这类活动适用于语言水平在中高级的学生。上一类项目研究活动比较适合培养学生某种具体的交际技能,而此类项目要求学生对一个话题展开深入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推理过程。学生在完成这类项目时,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知识。英语教师可积极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完成这类项目,学校需要提供网络教室和摄像机。以“安乐死”这一话题为例。在第一课时,开展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安乐死知道多少,全班用英语展开辩论。第二、三课时,各组组织一个关于安乐死的现场辩论会。主要分工有:(1)主持人。必须做到这几点:组织辩论活动,使之有效有序进行;准备问题,有现场应变能力;准备开场白时需要的图片和影像资料。(2)正方辩者及反方辩者。各自回顾表格中的论据,并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来帮助阐明观点。(3)观众。基于搜索的信息,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支持安乐死,需要准备一些问题质问正方或准备陈述的观点来补充帮助反方。如果支持安乐死,也有相应的准备。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全程录像,以备课后对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评价。
3.基于网络的教学模拟。《中职英语》为学生从事专业提供必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行业的实际要求,利用真实场景或设置虚拟场景,选择真实或实用的语言材料。而基于网络的教学模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带入课堂。如《中职英语第二册》Unit1 中的Real-life Skills 部分要求学生做一个春游计划。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可以分组设计旅游路线。查询可进行旅游活动、住宿和交通信息。组内成员讨论,制定出最科学的旅游路线。之后,各组代表轮流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汇报成果,并展开组间辩论。英语教师就书面报告、口头阐述和小组辩论三方面的英语表现给予评价,同时,取得专业教师的帮助,就旅游路线的环保型、创新新、个性化、可行性以及专业性等方面提出看法。这种基于网络的职业模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职业教育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