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音乐教学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分析

第1篇

音乐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呢?比如欣赏《劳动回家转》,这是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一首歌曲。教学中我简单介绍了迪斯尼乐园中的动画人物,然后请大家欣赏。音乐中动听、明亮的声响,活泼跳跃的节奏感染着学生。于是我插入了图片,迪斯尼乐园的建筑壮观美丽,设施新颖奇特,有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学生们目睹了迪斯尼乐园的美。优美的音响和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真善美的小世界之中,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有的学生说:“如果能到那里去游玩,我一定高声歌唱。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小世界。

二、运用律动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内在情绪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小学生生性好玩,“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律动来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和期待,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就是律动,就是对学生渴望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满足。当学生的这种渴望被满足时,内心会非常愉悦。例如老师在讲解音乐中关于力度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整个力度平缓舒和,学生能够敏锐感受到节拍的变化,并在欣赏过程中跟着节拍拍打;而当我切换到《黄河大合唱》时,小学生又可以明显感觉到力度的加大,手跟着拍子的节奏也变得急促。通过这两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律动的变化,同时学生通过跟拍用拍手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渴望。

三、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刺激人们表达一种情感的诉求,因此,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也是音乐欣赏课的难点。小学生的性格还未成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同时对于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比较敏感。针对这一点,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时,可以巧妙的安排一些故事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音乐作为欣赏课的主要内容。如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向同学讲述了王二小的故事,同学们在故事背景下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歌,又因为这首歌通俗易懂,而且王二小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理解歌曲内容也较为容易。故事性的音乐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发散思维创造故事,因此音乐能够真正刺激他们的创作欲,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四、用动画片引入欣赏教学

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加之其色彩鲜明、造型夸张,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动画片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优秀的动画片吸引孩子的除了丰富多彩、动感十足的画面外,还有与画面交相辉映的背景音乐,挖掘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趣动画片,在音乐欣赏课与动画有机的结合能收到一定良好效果。如在欣赏《劳动最光荣》时,这首歌曲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我在课前导入时,播放了《小猫钓鱼》的动画片,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画面上两只可爱的小猫深深的吸引了他们。让学生看着动感的画面,听着优美的圆舞曲,体验溜冰的惬意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五、在游戏中欣赏音乐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学生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与活动,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活跃的思维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我在欣赏课教学中创编了放音乐,猜一猜歌曲出自哪部动画片的游戏。首先请学生戴好各自的头饰,围成一大圈,边听音乐边按着节奏拍手,听到相关音乐,就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例如:我播放《一个师傅三个徒弟》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我播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退回到圈外,戴《白雪公主》头饰的学生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中,学生轻松的听到了不同的音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情绪,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欣赏音乐

第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音乐教育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文化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学生能力开发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和表现并创造音乐,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多元文化教育观就是把“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面向全体学生”融入课堂教育。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小学音乐教育通过采取多元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对于音乐能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挖掘学生音乐潜力,开发学生音乐才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全面的音乐教育,从中外歌曲、戏剧、交响乐等内容入手,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进而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开发其他方面的潜力。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征之一是注重多元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无论是接力版、人教版或者湘版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不同程度的体现本土音乐文化与其它音乐文化的结合。教材内容中,既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有广泛的外国优秀儿歌曲段,中外结合,可选择性很大。从教育理念上,这些教材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通过音乐审美的培养,能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调节情感,培养审美力,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作为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目的的最重要途径的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一定活动形式进行音乐的审美教育,依据科学的教材,借助课堂这一平台,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好的精神,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使学生具有并积累深厚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和理解音乐,结合具体的音乐技能学习,在深刻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同时学习音乐。

二、小学音乐教育如何更好的开展多元化教育

(一)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教学体系

高校是提供小学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一线教师能否具备多元文化教学能力,影响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成效。我国的音乐教育应及时抓住历史赐给我们的发展良机,加速高师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体系的完善,及时地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文化课的开设和学习,把积淀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教坛。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是否具有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认知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处理好音乐评价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带领学生开拓世界音乐的新视野。

(二)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教学里,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为学生或老师营造一个多元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除了在资金投入方面,注重教学设备的完善、举办有意义的音乐活动以外,在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的布置上,也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

(三)探索多元文化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内容的多元综合。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最重要来源,也是多元文化教学的最直接依据。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体现各种风格的音乐文化。教学内容的多元综合不但体现在内容的组成上, 也体现在内容的特点上。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难度要求、学科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教学目的的明确设计。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必定带来教学目的的多样性。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以音乐课程的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的有了明确的设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具体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和学习。

再次,教学方法的多元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要求教学方法应体现多样、合理、灵活,适应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多元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具备学习的主动权,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意识,引起学生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学生以包容、尊重、接纳的态度积极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人,避免偏见和歧视,同时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变得更具适应性。简单地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

参考文献:

[1]戴蕾.浅谈新课标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观[J].江苏教育.2010.

[2]宋雪.多元化的音乐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

[3]杨禾.多元文化共生社会中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J].歌海.2009.

第3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趣味教学 作用 问题 方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教学的作用

(一)趣味教学是架设学习音乐的桥梁。

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根据儿童的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趣味教学引进课堂,是势在必行的。所以音乐趣味教学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二)趣味教学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趣味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儿童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也爱上了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

二、进行趣味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方法(一)“趣”在语言交流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争吵”的机会,让人人都说起来,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

1.儿歌谜语来“引”趣。儿歌、谜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我将一些难于记忆或趣味性不强的歌曲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儿歌或谜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歌曲《可爱的太阳》编成:什么东西像灯笼?高高挂在半空中,照得屋里亮堂堂,照得我们暖烘烘。

学生们认真的听着,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当谜底亮出后,我说:“小朋友,老师把这个谜语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学生听了都很惊奇,纷纷说:“耶!谜语也能唱成歌曲?”我说:“对呀!这个谜语我们不但要给别人去猜,而且还要去唱给他们听,你们说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高兴得不得了,饶有兴致地学了起来,唱得非常动情。

2.你问我答来“增”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片段,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二)“趣”在活动体验中。

如在学习常用的力度标记和速度记号时,教师可以编一些音乐谜语或顺口溜。像延长记号,教师可编其为“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教师说出前两句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记法,然后再读出后两句,使学生充分掌握它的意义。这样,增强了音乐课的娱乐活动性,有利于培养、激发儿重的音乐兴趣。

在辨别1、2 、3、5四音时,让学生分别扮小鸭、小鸡、小羊、小猫等动物,在听音模唱时,让他们用该动物的叫声模唱音高,以提高学生对音的听辩能力,这种形象且有趣味性的活动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通过愉快的模仿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增长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

教学中运用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一些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听音练习等在游戏中愉快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音是一件头疼的事,既单调又缺少辨别能力。在教学中,将听音活动游戏化,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法。

(三)“趣”在教学手段运用中。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具的运用。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谁唱歌》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回答:“鸟儿唱歌叽叽叽。”老师就将黑板上的“鸟儿”“飞”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的运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百鸟林中争鸣,听后感觉是欢愉?是清新?还是联想山中行旅的心境?秋雨打窗声,沙沙沙沙,那均匀不断的雨声,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音色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了各种情绪:不安、兴奋、欢乐。然而他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深的兴趣,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四)“趣”在教者的声情并貌中。

第4篇

关键词:竟境;美感教育;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学会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让学生了解音乐、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并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感受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课前几分钟播放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体验强烈的情感,激发其学习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意境,就是由境入课,在一系列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歌曲《达古拉》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播放伴有《达古拉》旋律的“蒙古风光片”:“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绿海,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草地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高空中翱翔的雄鹰……”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音乐艺术的独特意境,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仿佛被带到了大草原上,真切感受到了人美、画美、歌美、节奏美,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入情入境,走进音乐课堂,去领略一场美的盛宴。

二、师生互动,学跳舞蹈———表现美

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表达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情感,进而再现情感,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让学生善于表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内容编排一些合适的舞蹈动作,把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以优美的形体动作表达音乐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达古拉》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蒙古族的当地风情,体验蒙古族特有的歌舞,教学时,教师根据自身能歌善舞的条件,伴随音乐即兴跳蒙古族舞蹈《欢腾的草原》,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优美的舞姿,一边感受欢快、热情的蒙古族音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此时,教师教给学生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元素,如骑马扬鞭、雄鹰展翅、挤奶、扭肩等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分组让学生自由创编设计舞蹈动作并展示,有效丰富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三、运用乐器,伴奏乐曲———创造美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种学生集体合奏的形式来表现音乐。由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音乐能力,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伴奏,把演唱和节奏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达古拉》这首歌曲欢快愉悦、优美抒情、朝气蓬勃、热情奔放,非常适合使用打击乐器伴奏来表现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全班学生组建成一个小乐队,用双响筒、碰铃、铃鼓、响板为歌曲伴奏。在该环节中,学生通过一唱一伴的轮流练习,既达到了复习巩固音乐旧知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创造能力,再次将课堂气氛推向了[1]。

四、拓展延伸,迁移音乐———欣赏美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拓展教学,依据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收集、整理与教材相关联的素材,在其横向、纵向上进行适度拓展,不断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例如,在教学《达古拉》时,在最后环节,笔者安排了“不同音乐风格参与表现”的环节,让学生分别聆听节奏快和节奏慢的《达古拉》,并引导学生以声势动作来感受节拍变化带来的歌曲风格的变化,这样以音乐为主线,强调“听”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聆听中感悟音乐各要素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同一首歌,不同的速度,其表达的情绪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另外,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风格都不一样,如果大家想了解,可以从书籍和网络上搜集资料,了解和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总之,美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2]。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知识殿堂,让美徜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音乐美感体验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参考文献:

[1]张开军.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

1.合唱的基本素养

音乐教学要从小做起,从基本做起,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指出,在幼儿阶段就要培养儿童的声部概念和不同声部的歌唱技巧。想要建立学生的声部意识,首先教会学生掌控节奏。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教学时,想要加深学生对多声部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再用模拟声部的方法进行"合奏",就是让不同的学生用拍手等不同的发声方式来模拟各个不同的声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声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也可以直接进行合唱训练,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声部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协调能力,为以后的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练习的时候要用歌曲做伴奏,这种"实战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多声部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增加学生对节奏的把控。

2.教会学生唱歌带有情感

唱歌是歌者抒发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在进行歌唱的时候,除了具备相应的歌唱技巧,还要让自己的歌声带有丰富的感情,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歌声更加的悦耳动听。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故意的大喊大叫或者压根不出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领悟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无法体会到歌曲作者的思想,如果不能正确的体会到歌曲中的感情,那么本来悦耳动听的歌曲就变成了一些空洞的数字,变得毫无意义,学生当然不愿意认真的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合唱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歌曲情感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到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比如老师在进行合唱教学之前可以先带领同学们认真朗读一下歌词,让学生对歌词的含义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歌词产生兴趣,就证明学生开始对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学生就会对歌曲的情感有一定的把握,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这样也会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老师在教学生《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这样就可以在教师中形成一种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对妈妈的爱学习这首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积极性也会有明显的改善。这样大喊大叫和不出声的现象就基本不会发生了。

3.在合唱的时候丰富伴奏的内容

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可以丰富伴奏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加入口琴、笛子等乐器伴奏,可以显著提高整个歌曲的表演效果,同时用乐器来给歌曲进行伴奏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节奏的理解、加强学生歌唱的音准。比如老师在教学生《翅膀》这首歌的时候,由于这首歌非常简单,可以让学生用竖笛进行伴奏来配合演唱,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歌曲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识谱能力。学生在学习新的曲子的时候,由于对歌曲不够熟悉,所以可能会导致合唱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以用竖笛来给学生伴奏,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把控,也能帮助学生记住歌曲的旋律。这样可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4.将情景教学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合唱是一项具有极高综合性的音乐形式,想要做好合唱要求每一位参与合唱的同学都具有音乐素养,同时各个不同声部的同学也要相互协调配合,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个人演唱的同时兼顾集体,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充分展现合唱的魅力。所以,老师在进行合唱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让学生和伴奏之间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唱效果。老师在进行合唱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将情景教学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去。在进行歌唱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歌曲不同,布置不同的场景来进行合唱练习,比如在练习《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在合唱教室中摆上一些蜡烛,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所蕴含的感情的理解,使学生的歌唱更加的富含感情,可以显著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中小学;利弊

随着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影响了现在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称赞。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用黑板和粉笔,而是用电脑上影像和图片来进行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刻的变革,多媒体中教学的应用严重影响着现在的学生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两面性,应用适当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不当会误导学生,使学生学不到书本上的知识,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要用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因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中小学生学不到书上的基础知识。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集中率。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比较发散,如果音乐课上使用往常在黑板上单纯的讲述,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音乐本身的真谛。音乐课上,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和图片,会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给课堂增加很多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使很多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影像,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多媒体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上老师放入课件里的知识可以是多种不同形式的。但是在黑板上老师只能用粉笔大致地描绘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是有限的,可能很难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老师如果很好的应用多媒体,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把要学习的知识形象化,不需要老师费力地讲解,学生容易理解书上书面化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做课件的过程中老师要找很多的资料,会发现许多学生和老师自己没有掌握的其他新的知识,这样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知识点应多做介绍,介绍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学生得到的知识将更加全面,从而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缺陷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技能明显的退化,老师也养成了一种惰性。学生也不能完全的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是把上课当成了一场娱乐。上课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过度的关注多媒体的内容,会忽略学生上课的状态,而学生过度的关注多媒体上有趣的内容,会忽略老师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老师和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电脑上,因此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做的课件主要是老师的思想,并没有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不好的影响。多媒体的操作速度比较快速,可能学生还没有注意上一个课件的内容,老师就已经讲解过去了,当然学生也不能及时的做笔记。但是用在黑板的讲课中,老师讲的内容不会擦掉,学生不懂的知识,会再次提问老师,或者有时间做笔记。多媒体的讲课中,学生当时的记忆是很深的,但是不能记录下来,对以后的复习也是非常不利的。多媒体课堂会使学生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忽略了学习基础知识,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有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有利也有弊,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其不利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的讲解自己做的课件上的知识,要经常提问学生增加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问是否知道有关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不能在教学中占很大的位置,在遇到书本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握书本中的重点。老师在播放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映,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要讲解的课件上,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音乐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艺术,不能单纯靠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也需要对听觉的刺激,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课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必须的。但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盲目,不能单纯地依赖科学技术,尤其是教学,学生和老师占非常大的比重,多媒体是不能代替学生和老师的位置的。多媒体应用的利弊要分析清楚,这样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众,郭声健.突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香港高中《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引》[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

[2]徐学军.合唱———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助推剂[J].音乐天地,2009(08).

[3]刘敏.钢琴学习者生涯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姚海燕.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融入生活;做法

小学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欣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将学生生活融入音乐教学中的好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音乐本身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密不可分。将学生身边的生活融入音乐教学中,很容易使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音乐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提高音乐教育效果。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是非常有利的。其次,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本来就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对音乐的学习也是一样。因此,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学要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焕发出生活的气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直接使用教材来传授知识,或者是学唱几首歌就罢了,音乐教育不能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学生只能机械的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新课程理念倡导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会大大改善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创新音乐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融合教学模式,发挥传统的音乐教学的优势。例如,在教学《小溪流水响叮咚》时,笔者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小组以对接歌曲比赛的形式接龙演唱,这种方式不仅练就了学生的歌唱技能,更是让大家感受到了歌曲的优美与动听,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学习音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音乐素养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3可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补充了以生活为导向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音乐知识。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相对较少,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感到很陌生,但将学生熟知的生活融入音乐教学中就能很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指导学生把平时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分享,这样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有效的解决教学重点,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4有助于营造宽松课堂氛围以趣促学

在音乐课堂上,要促使学生以现有的生活为基础,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主动思维,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走路》这一部分内容时,直截了当的问学生:小猫走路是什么样子?然后由学生表述或模仿小猫走路的样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老师继续提问:兔子、乌龟、小鸭子、小猴子、熊猫都分别怎么走路?学生逐一模仿表演完成后,大家认真评价学生的表演。表演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就促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记忆深刻。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更加积极地学习。

第8篇

一、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阶段在基础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培养出的习惯可能会陪伴他们终身。因而,在小学阶段做好音乐教育工作就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仍然处在儿童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程内容中来。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进行教学时,要在课堂上融入学生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能够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二、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改进教学手段

小学生都喜欢自己动手进行探索,而不太喜欢学习纯理论性的知识。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学的方法及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达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的目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创设情境,促进音乐更为生动、形象。以《歌唱二小放牛郎》(苏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王二小的资料,让学生先对王二小有一个了解,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接下来,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并鼓励学生将歌曲编成音乐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明白歌曲的内涵,体会歌曲寄托的感情,从旁观者的角度对王二小进行歌颂。

2.丰富音乐鉴赏形式

教师要着重使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积累,让学生带着自己真实的感情学习音乐,增强各方面能力。同时,可以进行舞蹈、音乐剧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歌曲的兴趣。在教授乐曲时,可以依据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促使学生真正理解乐曲中体现的美。

3.加强学科融合

在艺术教学中,音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倡导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想要实现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加深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加深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带着画笔,画出自己认为的歌声中描绘的画面,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乐曲中的感情。此外,还可以将音乐课不断延伸至整个校园中来,比如:加深音乐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联系,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4.增进师生交流

在进行音乐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物质环境,例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学校环境。在布置这些环境时,首先要保证其安全性及舒适性,其次要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除了物质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行设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需要带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心理暗示,创设一个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使用表情、动作等媒介调整学生的心理。依据不同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模仿不同的角色,通过尽量真实的表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曲,增加学生的鉴赏能力。

5.培养学生听觉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他们多接触音乐,通过多样化的措施提升学生音乐听觉能力,以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听音乐的爱好,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辨别出音乐中不同节奏的差异。例如:在教授一首乐曲时,教师可以给不同的片段配上图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编童话故事,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6.完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