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利率市场化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 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上下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1]。利率市场化作为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会伴随有一定的成本及由此而获得的收益,而要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其收益大于成本是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的。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从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特殊性的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们的“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2]。众多发展中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但以失败者居多,不但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反而引发了不同形式的金融危机,给宏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失[3]。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发展中国家是有必要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既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决不可以将其简单地交给市场,让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来替我们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若想引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仔细分析其国内经济基础和监管水平。根据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初始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所应具备的初始条件进行清楚的认识。
二、宏观经济条件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运作的最根本的载体。当某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市场机制将逐渐取代原有的计划机制而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健康稳定的宏观环境有助于利率杠杆和价格体系有效发挥作用。而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无论是过热时期还是萧条时期,实施利率市场化都可能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这又会反作用于利率市场化,使改革受挫[4],并且可能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市场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条件的定性要求
首先,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金融发展的基石,作为金融部门基础的实际经济部门只有在维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后,才能积聚起相当的经济实力来支撑金融改革。
其次,国际经济波动不大。经济全球化已经使每个国家很难脱离别国的影响而独善其身。所以只有交往中的各国经济都比较平稳发展,尤其是汇率比较稳定,国外游资没有大进大出,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财政纪律严格有序。这主要指政府向央行的借款问题,即“政府借款需求必须是可接受的,以此避免中央银行储备货币产生通货膨胀性的扩张。”[5]而引起这一扩张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政府国内借债的直接影响,即可能出现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另一种是政府借债的间接影响,即面对巨大的资本流入,中央银行为了避免本币汇率上升,必须大量购入外币,从而导致货币的扩张结果。
第四,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宏观经济稳定的最突出表现和基本标志。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践表明,在存在高度通胀的国家,利率放开后往往导致过高的名义利率,会出现金融机构和企业无法适应而经营困难。并且在这种物价不稳的状态下的利率市场化往往又会带来物价的进一步上扬,增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资本项目控制有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资本项目的适当管制有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从当今世界形势来看,国际游资规模之大已达惊人程度。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展示的国际游资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冲击力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后迅速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任由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对国内金融体系肆意冲击,将很难控制其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这会扭曲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正效应。
2.宏观经济条件的定量判断标准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作为指导,各种经济决策成功实行的可能性就不大。通过经济学家对泰国、阿根廷、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前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深化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一国在选择进行利率市场化时宏观经济条件的三个定量判断标准。
首先,经济运行稳定性定量标准。根据中国学者史宝平的实证研究可得,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时点应选择在宏观经济最近三年稳定增长,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在0.6以下、平均通货膨胀率在5%以下[6]。
其次,资金市场规模与金融深化定量标准。较高的金融深化程度不仅反映一国现代金融机构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而且反映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及缓和的金融抑制。较大的资金市场规模和较高的金融深化率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时,更能加速金融深化发展。一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一般应选择在最近五年的真实金融深化率达到60%以上、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的时点上。
第三,财政赤字规模的定量标准。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应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赤字应控制在GDP的3%~5%,并且财政赤字要通过发行国债等非通胀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银行不应为财政透支。如果财政赤字主要通过中央银行贷款弥补,会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压力。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佐证。
三、微观经济基础条件
1.对银行体系的要求
银行作为货币经营的最重要主体,它们的经营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自身是否具备充足的资本实力,能否保证所经营资产的质量,是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一,实行银行体制改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体系中一般都是国有银行占绝对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前对银行制度加以调整,来为改革顺利进行作好准备。这种调整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民营化,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对金融市场利率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二是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政府给予其极大的经营自,并且在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方面实行有效机制,增强银行的市场行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积累较充裕的资本。这主要体现在货币资本上。为了经营上的安全,按《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能少于8%。另外信息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可或缺。在信息资本方面,银行在进行正常的业务活动中,需要尽可能详细地获取有关人的信息,减轻信息约束。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在已积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能够顺利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人力资本方面,人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是通过人来收集和处理的,系统行为决策是由人来制定与执行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及内部激励制度对银行的长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是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第三,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决定机制、利率结构发生变化,会对银行原有的资产结构带来冲击,并且利率市场化后的激烈竞争会暴露出银行资产负债原来所被掩盖的缺陷。如果银行资产质量较差,那么在新的市场机制下,银行的这种资产体系的脆弱性会加大,进而可能导致资产质量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难以保持金融资源的供应。所以银行资产质量是有效推行利率市场化、维护金融体系稳健性所需具备的一个基本要素。
2.对企业组织的要求
企业组织作为使用价值的最重要创造者,它是否具备了相关的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首先,建立良好的产权制度。关于这个方面,需要考虑企业存在的所有权形势以及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结构设计与执行。其总的原则是从产权方面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是指对资金产生合理需求,避免由所有权约束不力而产生扭曲的信贷需求,从而使利率决定机制更为有效。
其次,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项因素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由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来确定。利率的变化会对成本的构成比例造成影响,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融资成本达到最小化的原则来构造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的情况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个人财富拥有水平不高,企业自源融资较少,更多地依赖外援融资,负债比重较大。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为利率市场化作准备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企业负债率是一项重要任务[7]。
总之,以上对发展中国家实现有效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渗透于整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的突出程度有所不同。这些条件与利率市场化本身之间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实行利率市场化需要这些条件,而有效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又会反过来促进这些条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荣芳.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1,(8):20-23.
[2]黄萍.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危机[J].现代经济探讨,2004,(2):49-51.
[3]周梅.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3,(2):49-50.
[4]佘传奇,祝清.国外当代利率市场化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借鉴[J].经济问题,2003,(3):40-42.
[5]MaxwellJ.Fry.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andMonetaryControlinChina.ExperienceswithFinancialLiberalization.KanhayaI
Gupta,Eds.Boston,Kluwer.1997:69-90.
一、次序性原则
(一)经济市场化有序论
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济市场化,麦金农曾明确提出,客观上存在一个如何确定最优次序的。财政、货币与外汇政策如何排列次序至关重要,政府不能,也许也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经济市场化的次序虽因各种类型经济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安排经济市场化的最佳次序的第一步要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应优于金融自由化。在紧缩的财政控制到位,物价水平得到稳定,财政赤字消除以后,就可以考虑实行市场化的第二步,即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外贸自由化:在贸易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成功实施以后,政府就可以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麦金农认为,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经济市场化次序的最后阶段。只有国内贷款能按均衡利率进行,通货膨胀受到明显抑制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才算成熟了。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或自由化应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实施。
面对当今巨大的国际游资规模,如果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开放资本项目管制,货币当局将很难控制国际游资冲击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印度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时期,避免了东南亚金融风暴波及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资本项目管制制度,资本项目管制能有效地将印度隔离于国际游资的冲击和邻国的金融危机之外。
(二)“金融约束”过渡论
中国家的实践显示,无条件地贸然实施金融自由化,就可能步入“自由化”陷阱,结果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造成国内金融业的无序,以及高位的通货膨胀与债务危机。黑尔曼等经济学家提出,对发展中经济和转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的经历是痛心疾首的,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又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有必要走第三条道路,即“金融约束”之路。
金融约束指的是一组金融政策,如对存款和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进入加以限制和对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等,这些政策旨在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或者旨在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约束下,存在一个最优的约束水平,这一水平,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但又不能太低,仍必须为正。为此,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存款利率,使之维持在正值,而又低于均衡利率,从而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这既增加了现有银行的自有资本,增强了银行抗风险的能力,也使银行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加自觉地改善金融服务,降低金融中介成本。另一方面,中央银行有时也需要对贷款利率加以控制,以便为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特别是我国国有的经营困境,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外部为其减轻债务负担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正值的贷款利率可促使企业提高效率,最终提高实际国民产出。
金融约束本身是金融发展的一部分,不过金融约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政策工具,其程序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在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约束的程度可以高一些,如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政策。在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金融约束的程度可以适当减轻一些,如放宽或取消某种政策,直至金融约束过渡到金融自由化。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约束阶段处在金融抑制和金融自由化两阶段之间,它为后两者架起了一座桥梁。
1996年以来至今,由于中国的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物价在低水平状态下运行并呈现负增长。尽管中央银行多次调低名义利率,但仍保持较高的实际利率,这正是政府推行金融约束向金融自由化过渡的大好时机。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存贷款利率,维持低于均衡利率的正利率状态,当诸多方面的相关制度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放开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
(三)利率体系内部改革的次序性
1,货币市场利率率先市场化。这是因为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是金融机构,资金头寸价格的市场化对公众和整体经济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而且货币市场利率容易受到货币当局监管和控制,由于货币市场利率示范性较强,以此利率的市场化为突破口,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利率改革实践的一般做法。其次,货币市场是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窗口,货币市场率先市场化,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意图的传导。
2,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开。在经历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各经济主体已有了相当的金融意识、利率敏感度和对市场的理性预期,可以接受或适应更大范围的改革——信贷市场利率的放开。就存贷利率而言,如果存款利率先放开,容易造成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进行价格竞争,加大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所以贷款利率的放开先于存款利率管制的解除是各国利率市场化的通行惯例。我国从1986年就开始实行浮动贷款利率的尝试,先放开贷款利率有一定经验优势和改革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大贷款利率开放的步伐,使贷款利率水平逐渐实行以“优惠利率加上违约风险贴水和期限风险贴水”的定价模式,逐步接近使资金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水平。
3,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短期银行存款契约转换为长期银行存款契约受到诸多因素——如流动性的制约,而长期存款转换为短期存款是非常容易的。如果短期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先于长期银行存款,那么短期存款利率的提高会导致长期存款向短期银行存款转换,从而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4,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存款利率相当于放开了存款市场的所有利率,因为大量小额存款是银行系统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如果仍被管制的大额存款利率低于被放开的小额存款利率,那么大额存款就会通过迅速转换为小额存款利率来规避管制。实际上,对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措施。
二、渐进性原则
(一)改革的渐进式
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过程起始于1978年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到为止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此间,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最后到“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演进序列。的市场化走了一条与前苏联、东欧各国市场化改革完全相异的道路。特殊的市场化推进方式给中国带来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国的市场趋向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的改革的指引下分步推进的,与前苏联东欧各国唯理性主义的“先设计、后实施”的激进式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也因此,在实践中国国没有采取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一揽子式”的“大爆炸”方案,而是采取了边际演进、增量先行、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步骤;没有在短时期大规模推进私有化,并迅速放开物价,放开利率、放开外汇,而是采取了“双轨制”转轨的特殊形式;在新体制尚未建立之前没有推毁旧体制,允许两种体制同时存在,并行运转。这种渐进式改革由于它的渐进性和试探性,从而实施成本相对较小,因而不会造成过大的破坏性的冲击,并能在不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国民收入保持不断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改革的目标。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方式,合乎逻辑地决定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性。
(二)相关的制度条件特别是企业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成功的制度变迁并不容易,一般认为,只有当存在制度失衡,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出现,且变迁的收益比费用更高,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与此同时,任何制度变迁的过程都要从决定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然后才逐渐延伸到其他安排。然而不同社会的特定制度结构决定着不同的信息和交易费用,并不能保证一个制度失衡会引起向新均衡结构的立刻移动,制度变迁的过程本质上可能是逐渐演化的。
利率制度的变迁,需要相关的制度条件的成熟,就我国而言,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制度瓶颈主要是尚未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因为利率机制的运行最终必然要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利率杠杆能否发挥作用,利率调控是否奏效,取决于企业能否对利益诱导的利率政策作出灵敏的反映,取决于企业投资是否具有较高的利率弹性。实践表明,唯有建立和完善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利率市场化才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应着重实施以下配套改革:一是加大中小企业民营化的进程,使其从根本上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二是进一步转换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三是逐步推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触动商业银行产权和所有制问题,并把政策性贷款完全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真正的商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
(三)利率调整与利率放开磨合过程的延时性
利率机制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可归纳为“调”和“放”两道工序,调是利率水平的调整和利率结构的理顺,实施调整的主体是中央银行;放是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打破传统僵化的利率管理体制,撤销利率管制,让利率水平、结构在市场中由供求双方形成,中央银行只对利率进行监测、引导。调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放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只有对利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调”和“放”应相互结合,边调边放,有调有放,最后达到中央银行只掌握其基准利率,其余利率全面放开的利率市场化目标。
[1]李社环,利率自由化——、实践与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岳忠宪,陈伟光,欠发达国家利率自由化比较与借鉴[J],金融,1997,(5),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遵循价值规律,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原则:渐进性原则,利率管制由行政化转向市场化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利率市场化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利率原则,有利于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如果同时具有合理的利息支付渠道,必然增强利率的弹性,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促使经营不善的企业努力改进经营管理;利率水平适度原则,确立一国利率水平的最终基础是经济效率,而当经济体系运行非市场化或不具备市场运行条件时,此时应选择经济效率为确定利率水平的基础,而非缺乏市场效率的、不反映效率的资金供求这一形式
二、市场利率话对中小企业影响
对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对其投融资活动也将带来重大影响:有利条件(1)中小企业资金可得性增加。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金融交易主体双方自主商定资金借贷利率。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成本确定与之对应的资金价格(2)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服务机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及外资银行进入,大型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选择,银行脱媒现象将增加,这将迫使各商业银行对目标市场、客户、业务重新进行战略思考,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服务意识。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调整组织结构,重新设计、整合业务运作模式、操作流程,以适应中小企业投融资特点;在中间业务方面,不断提高服务灵活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3)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工具、产品选择。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金融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各种新的投融资工具将不断涌现。随着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引入发展,使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不利影响(1)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将加大。除前述因素外,融资结构将成为其重要风险来源。表现在:以浮动利率短期融资可能面临市场利率升高的风险,以固定利率长期融资,可能会面临融资后市场利率降低的风险,这些均会增加融资成本(2)中小企业投资将面临更大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市场利率复杂多样而且频繁变动,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投资金融产品,利率升高会降低固定利率债券的市场价值,利率降低会减少浮动利率债券的利息所得;投资实体项目也面临类似风险(3)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首先,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可能对企业资产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如利率升高会造成股价下跌,增加股份制企业股权再融资成本,同时抵押资产价值降低还可能减少债务融资规模。其次,投融资期限不匹配还会造成企业现金流风险,降低资金利用率或周转困难,甚至带来财务危机。
三、金融自由化概述
金融自由化是相对金融管制(又称金融抑制)而言的。金融自由化又称金融管制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金融市场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从而为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管理环境。就是在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下,金融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自由地选择业务范围和活动内容。金融金融自由化是充分竞争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或竞争不充分,就势必滞缓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看,他们通过有效的金融竞争,提高了优化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放松管制形成的市场发展,虽然会形成市场风险的增大,但也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律机能的发育和完善提供契机,有利于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提高。从另一方面讲,金融业都是相通的,本没有什么分合之争。只是由于出现了大萧条即严重的经济衰退,特别是混业经营中出现的过度投机和股市崩盘,迫使人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划定了分业经营的严格界限。一俟情况有所根本改变,撤“垒”通“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金融自由化是相对的。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决不意味一切放任自流。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效益的提高,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风险的增大。弄得不好会引发新的经济危机。因此,自由化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这个“渡”,我们以为:一是要同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并且要时机妥当。经济发展状况允许,该放不放,或者该大放而小放,那就会贻误战机,阻碍发展;但是,如果不顾经济发展状况过早过度放松管制,实行全方位的自由化,那就势必带来混乱,酿成危机。二是要受到金融市场运行稳定性与金融机构自律机能相对成熟性的制约一个国家,如果它的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够健全,运行得还不够平稳,金融机构的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那么,这个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就不能放得太开和走得太快。
四、金融自由化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效率,促进了公司的发展。金融自由化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金融自由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金融自由化都是利弊参半。只有用积极的、审慎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才是根本出路。我们必须看到,这金融自由化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这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这将是中小企业资金投向这些市场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小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为此,中小企业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
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中小企业要积极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要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决策素质。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素质。中小企业要规范经营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不断提高企业信用水平。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精心选择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综合运行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和企业财务费用。目前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普遍较弱,这与其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够有关。在目前金融自由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抓住品牌建设这把宝剑是上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继续大力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活动,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五、案例分析
A财务有限公司
A财务有限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是__省唯—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本公司兼有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财务顾问等综合功能,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业务范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空间和万向集团的雄厚实力,以一流的团队、专业的服务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1、已开展的业务
成员单位三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同业拆借;成员单位贷款及融资租赁;成员单位商业汇票的承兑和贴现;成员单位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股权及成员单位股权投资;成员单位财务顾问、信用鉴证及其他咨询业务;为成员单位提供担保;成员单位之间内部转帐结算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2、经营信托业务:
受托经营资金信托业务;受托经营动产、不动产及其他财产的信托业务:受托经营国家有关法规允许从事的投资基金业务,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受托经营公益信托;经营企业资产的重组、购并及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等中介业务;受托经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企业债券等债券的承销业务;财产的管理、运用和处分;代保管业务;信用见证、资信调查及经济咨询业务;以银行存放、同业拆放、融资租赁、贷款或投资方式运用自有资金;以固有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办理金融同业拆借;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3、即将开展的业务:
发行财务公司债券;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房信贷及融资租赁;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境外外汇借款;
4、合作渠道:成为万向成员企业,享受财务公司上述相关金融产品服务。
六、公司财务经理对公司给予阐述
我是本公司的财务经理___。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本公司在当前金融自由化下可能面临的商机。
(一)市场利率化的进程
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利率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
1、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年—1993年)
经过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
2、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年—1996年)
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参照系,中央银行主要是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世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基准利率,利率逐渐被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杠杆。但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3、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至今)
从1996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同业拆借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国债发行利率、3000万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元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先后得以放开,开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增强和深化。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当前利率自由化下财务公司可能面临的商机。
1、利率市场化为财务企业创造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而国外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完善得益于金融的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功不可没。2006年2月,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试点“开闸”,其为财务企业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工具,也满足了贷款客户债务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
2、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财务企业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以往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财务企业预算的软约束,有益于落实财务企业的经营自,进一步确立财务企业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财务企业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促进财务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条件下,财务企业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趋势,建立负债组合,提高主动负债比重等,对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并及时调整,通过差别定价,利用风险补偿机制,获取更多利润;也可以利用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使一些效率低的项目知难而退,从而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财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财务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财务企业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财务企业将逐渐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减少在大批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时,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而对我国财务企业的冲击,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例子(按国语拼音排序)
[1]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董观志(2000)《旅游主题公园管理与实务》,广州,广东出版社
[3]阁焕利(2001)浅谈品牌价值的量化,《标淮化报道》,22(3):7-8
[4]管立刚,张辉(1997)大连地方旅游度假区开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3):248-250
[5]李蕾蕾(1999)《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6]林南枝(2000)《旅游市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7]张永安(1998)品牌延伸及其条件初探,《暨南学报》,20(4):117-121
[8]Applegate,J.(1998).GreatIdeasforYourSmallBusiness.USA:BloombergPress
[9]Tiffin,H.(1988).Post-Colonialism,Post-modernismandtheRehabilitationofPost-ColonialHistory,JournalofCommonwealthLiterature,(23)1:169-18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贷款定价金融服务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通俗的讲就是买卖双方在自己认为合理的情况下,不受外在其他因素的约束,达成协议。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机遇,又给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挑战。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继续顺利的继续下去,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刻,总结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具有了相当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十分深远的现实价值。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深化改革中万人瞩目的重点,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追溯到1993年,提出了“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到1996年1月,我国同业拆借利率首次完成了市场化。以此为契机,其他市场的利率也随之放开了:国债利率、贷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存单利率及人民币贷款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而真正触及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一步是,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同业存单,其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至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了深水区。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的利率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利率,利率管制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利率机制并没有做好价格信号传导的桥梁,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大大减慢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研究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或着说是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由市场利率波动引起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两种主要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两种。其中,阶段性风险是利率管制向市场化转化过程中的产物,恒久性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监督原则》中的规定,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商业银行市场化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目前,国内学者对着以课题的研究,在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上有一致的观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风险的衡量指标和模型的不同上。
黄泽民,屈小粲(2013)通过对四种风险度量方法(持续缺口分析、VAR模型分析、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情景分析)进行比较,认为敏感性缺口分析的优势与我国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最匹配,对16家商业银行2006年至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自身的市场定位加快经营模式的战略性转型,进而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建立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配合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对所采用的利率风险衡量及控制方法进行合理升级。魏薇,陈本凤(2006)建议我们应该建设动态缺口分析模型,为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路。杨建东(2013)继续采用敏感性缺口模型,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法和经营建议。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和获得最大利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融合自身企业文化和制度,在货币资金借贷及流转业务中发挥盈利能力促成不同经营环节经营活动相关能力得综合表现。由于我国在金融业严格限制混业经营,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领域,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依赖于存贷款间的高利差水平。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后果就是作为基本盈利保障的官方基准利差的消亡,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研究
随着金融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各商业银行为抢占优质信贷市场不断加强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力度,优质客户对贷款利率下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降息和利率下浮将进一步缩小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可见,面对这一局面,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目前的经营特征和发展战略定好位,尽快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成熟实用的贷款定价机制。
曹霞,常玉春(2002)在贷款定价模型中有创新性的引入期限复利概念、成本与基准利率相机抉择原则,设计了一套在自由利率条件下,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复利贷款定价模型。李祺(2011)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贷款定价现状,在结合以往贷款定价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以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化利率基础的定价方式,即贷款利率=市场基准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或贷款利率=定价基础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
五、评述与总结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早,相关文献也比较全面,为我国研究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我们不难分析学者们一致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我国现在金融业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仅把国有大型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研究重点显然是不全面的,应该注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2)既然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挑战,那银行如何应对,因此从业务开展的实践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战略进行的研究更具有始终价值,显然这一点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而被忽略。
参考文献
[1]Angkinand A.P.,Sawangngoenyuang W.,Wihlborg C.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banking crises:A cross -county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2010,(2):263-292.
[2]黄泽民,屈小粲.《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武汉:华东师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差异化竞争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深化重要的标志。
在一些利率市场化国家,国家控制的是基准利率(这是政策性利率),基准利率可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和调整基准利率,不再集中统一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其他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决定。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这一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从1980年开始花了五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市场平均存贷利差从改革前的2.17%降到改革后的1.63%,以此同时,全国倒闭的银行年平均家数由改革前的10家增加至改革后的200家;日本也从1984年开始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其市场平均利差从1984年的3.15%下降到1994年的2.33%,下降了近80个基点;台湾地区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出现了银行业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其受到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一)银行存贷息差将面临大幅下降风险、利润难于维持
最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银行业的利润80%依赖于息差收入。自1999年以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都在3%以上。如果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这种高存贷款息差将不可持续。占银行业利润80%的息差收入将面临严重的冲击。
(二)利率的波动性将加剧、预测更加困难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存贷款利率是由货币当局管制的,其波动性将被限制在一定区间内,利率的调整频率也很低。改革后,由于当局只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决定,这势必造成利率水平波动频率更高、振幅加剧。这对银行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市场利率会向价值回归,从而使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水平跳升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持续上升。这将造成资金借入方面临财务成本的突然、大幅增加,从而增加资金借入方的违约风险。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国有企业贷款等将面临巨大违约风险。当前贷款占商业银行资产主体,商业银行又在资源配置中占主体的情况下实现,这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
截止2010年9月,从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看,其资金来源总计已达457060.77亿元,其中,各项存款总计404954.72亿元、发行金融债券40581.11亿元、向中央银行借款3.05亿元、同业往来25163.90亿元;从其资金应用看,各项贷款257372.72亿元、有价证券及投资121379.09亿元、同业往来18273.43亿元。由此可看出,银行已经不完全是经营存贷业务的中介机构,其有价证券及投资已达121379.09亿元,金融债券达40581.11亿元。商业银行已从早期的只注重片面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以确保银行经营三原则:即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错配扩大的趋势一直持续。从存贷款期限结构看,一直存在借短贷长问题。长期贷款资产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负债来匹配,流动性的风险会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急剧增加,使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以及资产损失的境地。另外,从资产构成看,资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当局的信贷管制使得商业银行有巨大的放贷能力得不到释放,这一部分资金已转换为有价证券、同业拆放等资产。这种转换将使银行的资产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波动加剧的情况下,银行资产的整体风险将增加。
(五)银行业的竞争模式将发生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将被打破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同质化经营、管理倾向非常严重,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几年,农村信贷、中小企业业务、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等需求急剧增大。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态势下,“全能型银行”模式对很多银行来讲将不是最优选择,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优势按照规模经济原则重新选择发展战略。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在差异化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将是个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另外,能否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是其能否在新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六)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将会体现,从而对中资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总资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已达14350.8亿元。其增长速度在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才放缓,但可预计其将来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外资银行通过上百年的洗礼,无论传统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创新业务还是风险管理能力比起中资银行都有很大优势。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壮大无疑会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中资银行必须在与其竞争过程中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并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中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将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新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一、利率市场化政策内涵及发展现状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
(一)利率市场化政策内涵
利率市场化指利率的多少交由市场决定,具体指利率根据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浮动,市场以自身利率为基准,参考其他各类型金融交易,自主决定利率的大小。同时利率市场化虽然基本由市场自身决定,但仍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配。当市场利率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出现不均衡现象时,国家可通过调整央行基准利率,调节市场业务等渠道引导市场,最终实现市场利率的均衡。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微观基础,企业极易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导致流动资金供给不足,因而企业应多了解利率市场化政策并加以利用,实现企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政策现状
(1)信贷市场利率“双轨”制。信贷市场利率的“双轨”制体现在银行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二者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民间借贷利率大多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甚至在4倍或5倍以上,两者之间差距明显。“双轨”制还体现在银行利率与其理财产品收益之间。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远高于其存贷款利率,“双轨”化特征明显,最终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调。之所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概念,主要原因是信贷市场利率已经出现了多种选择和多种诉求,只有把握正确的原则,并认识到信贷市场中利率的变化情况,才能保证利率市场化政策科学合理。
(2)利率调控机制建设不完善。目前,虽然利率市场化政策已施行了一段时间,但其调控机制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体制改革。调控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中央银行利率框架的完善工作,探索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方式。其次在于完善利率市场化的传导机制,沟通金融市场各个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加强其对利率的引导作用,使得传导机制在金融市场内部更加通畅有序。最后要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最终完善调控机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虽然利率市场化政策已经达到了实施的契机,但是从目前的利率调控机制来看还不够成熟,利用现有的管控机制难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控制。因此,利率调控机制建设成为主要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利率市场化政策得到有效实行。
二、利率市场化政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增强企业议价能力,提高融资灵活性
利率市场化政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了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发展的平台,有助于企业与银行间的友好互助。由于企业和银行间地位近乎平等,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可以实现货比三家,根据自身利益自主选择资金的来源和机构,同时凭借自身发展前景和信誉与银行进行磋商,极大程度地增强了企业的议价能力。而且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更加重视,直接影响企业进行贷款时的利率和年限问题。经营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能够享受更为优质的融资服务和极低的借贷利率。对于新兴起的前景良好的企业的融资机会也会有所增加,企业的融资灵活性大大提高。企业在利率市场化政策实行之后,要想提高整体效益,就要不断提高企业议价能力,并不断提高融资灵活性,最终达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目的。
(二)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行为更为规范
利率市场化政策执行后,中央银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规定,利率随供需双方和市场波动决定。在此种情况下,利润好的企业获得贷款和融资的利率一般较低,而且其承受能力较强,可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企业发展,而效益差的企业要承受高额利率,筹集资金困难,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明显,优胜劣汰机制更加残酷。而且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更注重资产的保护,落实银行债务,对于企业的借贷行为要求更加规范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逃债、废债事件的发生。同时银行果断采取强制手段惩治问题严重区域,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更为严格。在利率市场化政策实行之后,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增多,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了增强,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益更加理想,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严峻的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要求企业只有在规范的管理手段下,才能提高整体发展效益,进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企业信用要求提升,面临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政策施行之后,企业信用变得更加重要,其直接决定了企业从金融市场中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企业信用的好坏不仅影响贷款的难易程度,还决定着贷款利率的高低,因而对企业的信用要求有所提升。信用良好的企业贷款额度大,利率低;而信用差的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同时,利率风险也随着产生,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其具体指当企业融资或投资后,利率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企业以高息融资后,利率根据市场变化下调。企业则遭受了利率风险,企业收益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企业的信用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不断提升,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现实的影响。因此,企业只有认清利率市场化政策的要点及影响,并把握利率市场化政策要点,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有力支持。
三、企业利用利率市场化政策策略
(一)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合理利用外来融资
利率市场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来源,降低了融资借贷成本,增强了议价能力,提高了企业融资的灵活性。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利率市场化政策带来的优势,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资金管理,合理地利用外来融资。首先,企业要确定良好的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观念,合理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确定企业原有资金和负债资金量,控制好资金的合理化使用,保证收支平衡。其次,企业应定额化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实施生产任务,节约资金,防止生产过剩现象的发生。再次,企业要及时清理拖欠款项和仓库积压货物,保障资金的流动性。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使资金的运营管理章程化、制度化,加快资金流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利用资金优势和议价优势,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有着现实的影响。只有根据企业融资的现实需求,并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措施和外资利用政策,才能减少企业融资成本支出,达到提高企业发展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并合理利用外资,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措施,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银行间合作,争取各方面支持
企业在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过程中,应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以便更好地顺应市场潮流。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银行参与,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银行作为企业的债权人,有权利参与企业的改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积极加强与银行联系,协调双方关系,制定改制方案时参考银行意见,允许其参与企业资产评估,取得双方之间的信任,提高信用度。这些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有利于企业和银行双方,银行找到了可信赖的借贷合作伙伴,而企业享有了利率更低、额度更大的贷款。在获得银行支持的同时,企业应注重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利率市场化政策。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之间的利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企业在银行中的融资成本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加强对银行政策的了解,并深入了解银行在利率方面的实际掌控能力,做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所以,加强银行间协作,寻求多方帮助,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益的关键。
(三)多渠道融资,提升企业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政策下,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但融资风险也相应提升。因此,企业应利用期待来的优势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企业可以选择进行股票融资方式,既不支付股息又不需返回股金,融资方式较适合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还可通过债务重组融资,发展势头良好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使亏损企业盈利,扩大自身规模。这些渠道均是利率市场化政策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利率的浮动范围较大,对企业的融资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此局面下,企业只有学会多渠道融资,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多渠道融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提高发展质量。
四、结束语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金融环境,推动货币资本化和国际化,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更好的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凡的意义。
一、关于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知识回顾
(一)利率的功能和作用。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同时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从宏观角度说,利率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过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从微观的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和投资影响非常直接。同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通过查阅文献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它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最终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态的判断来自行决定是否调节利率水平,最终根据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的利率。由此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常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主要的进程如下:首先,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即此时期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此同时央行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其次,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此时期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与此同时央行实行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实现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最后,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了解几个数据2004年,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13年,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此期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三、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果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可小视,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在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的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当然不可否认利率的中介功能。与此同时,一方面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充分完善了利率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当然这是建立在利率的控制功能的基础上。
四、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足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大,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而在初期,改革的结果可观,也使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改革的决心和动力都非常大,推动了改革的发展,但当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了一些能够具有影响政府政策的团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时会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二)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没有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中介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利率定价机制来确定利率,然后报中央银行备案。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监督各商业银行的利率实施状况。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制度,理顺利率定价机制。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其他金融改革影响较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会出现不必要的影响。
五、就我国利率市场化不足的完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所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银行和企业间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波动幅度降低,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不良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创造了一个平稳良好的环境来发展利率市场化,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其次,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稳固微观环境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我国要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拥有稳固的微观环境。
并且,要建立更好的金融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