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题研究流程

课题研究流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题研究流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题研究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复习课;创新;思维;活力

[中图分类号] G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6-02

大多数“复习课”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的多,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回答问题不主动,课堂合作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生合作意识不强甚至厌学。鉴于此现状,结合高中学生特点,总结研究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流程,变教师教为学生教,让学会的学生教同伴;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学生既要会讲,还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为团队争先创优;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可以浓缩为以下十六个字“变教为学,变学为教;学导互通,教学相长”。

一、变教为学——教师角色的转换

变领导者为看护者: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乐学。变局外者为参与者: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变教者为学者:变教师教学为教师学教,即教师向教师学,教师向学生学,教师向课堂生成学。

二、变学为教——学生角色的转换

变学者为教者:变教师教为学生教,让学会的学生教会同伴。变观众为演员:变学生被迫听为学生自主学,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变演员为导演:学生既要会讲(组织语言、口头表述),还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为团队争先创优。

三、学导互通——师生智慧的互通

“学”是学生的自主学、相互学和合作学,也包括跟着教师学;“导”是“指导”和“点评”,形式为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先学后导,不懂再导。以期实现互相沟通,互通有无的目的。

四、教学相长——师生利益的双赢

学生在教师的“导”中得到启示和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教”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学生在自己的“学”与“教”中得到锻炼和升华,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针对以上教育理念,总结出以下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并做一说明和解读,其具体流程如下。

课前:情境导入。

课中:彰目设问→溯源探究→展示质疑→尝试实践→点评总结→拓展迁移→纠错提炼。

课后:目标检测。

课前:

情境导入——情景导入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式,通过启发诱导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确定复习的范围和题目,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诱发学生的“探险冲动”。

课中:

彰目设问——“彰目”即抓准目标予以呈现,教师可以口述,也可以用电子白板。如果是课堂生成性目标,教师可以随时将其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设问”是将本节课的教材核心内容转化为3~5个问题加以集中呈现,是后面自学质疑的统帅。

溯源探究——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公式及定理等科学原理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论证的过程。这样做,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呈现或教师代替学生推演、学生只做观众的低效学习状况,解决学生“记不住”“记不牢”的难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与推演能力。具体操作可以是模式一中的“自学解疑”和“合作探究”,一般程序是先自学后合作,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展示质疑——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重要目的在于解疑、普惠、强化。学生或教师可以立即解决提出的问题,也可留待“点评总结”环节解决问题。

尝试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成果展示”中的公式、定理等结论公布后,就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成果展示”中没能完全暴露的学生理解问题,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查实。这时,教师公布预设好的习题组,让学生尝试独立作答。这样,学生有的可以尝到“甜头”,增强自信;有的可以反馈问题,认识不足;教师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迁移——拓展是在教学内容、生活运用、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延伸。拓展可以提供新的问题情景,更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迁移能力。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景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成分,并且培养学生有效地把这种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情景中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迁移能力。拓展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这一点。这个环节,训练内容有生成,有预设。生成内容是在前面环节的训练中师生共同罗列的不能彻底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预设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长期积累的学生在新情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习题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课本以外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活题”和“难题”的能力。

纠错提炼——习题组做完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讲解、互评和讨论,然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订正答案并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尝试实践”所得,运用“展示质疑”中的一般结论,予以讲解或点拨。学生提出的实在“不会”的问题,即生成问题,教师一般不做直接讲解,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找出根源,及时纠正,汲取教训;引导学生提炼已知结论,并使之更加完善,更为精炼,表述准确无误;必要时教师对“拓展迁移”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讲解,强调提炼有关知识理解、掌握、应用中的常见错误。

课后:

第2篇

[关键词] 工科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人体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 R32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30-04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而上海地处国际大都市,对外交流则更为广泛。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接受大量留学生,因此全英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校留学生教育相较其他院校而言开始的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00多所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学。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持续拓展,我校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接受海外大学的交流与进修生。其中,来我校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进修的大多是从事医疗器械与食品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肯尼亚、卢旺达、叙利亚、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来到中国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培训,因此,进入学校后主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学生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学习[1]。关于对工科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笔者已经有所阐述[1]。对留学生的解剖学教学计划基本上参照我院研究生要求执行,但在教学、考试方面的要求稍低。本文将人体解剖学在工科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1 目前教学现状及遇到的困难

1.1 语言交流障碍

我院留学生多来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应用能力比我院一些教师甚至还强。比如有一名印度留学生,在英国有3年的研究生经历,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英文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仍会遇到困难。第一个问题是留学生的口音很重,把国际音标的清辅音 t、k、p 读成浊辅音 d、g、h。而教师大多接受的是标准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教育,从没有听过带有口音的英语。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留学生用带有浓厚的当地口音的英语与教师的“中国式口音”混杂起来,造成“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也不明白”的情况,使得彼此交流经常会产生误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个问题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专业术语多而生僻。全身骨头就有206块,肌肉就更多了,有600多块,再加上身体九大系统各个部分的器官,需要记忆的单词以千计数。这其中很多单词非常生僻,如头侧部耳上方叫“颞部”,胳膊又分“臂部”和“前臂部”等。即使是专业教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这些专业术语的写法和发音,这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1.2 文化和素质方面障碍

我院留学生在教育体系、教学理念、课堂组织上和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学习上有一些困难。目前,我院留学生中人数不多,因此,常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放在一起上。这样的小班课程能明显感觉到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非常认真主动,布置的作业不仅能完成还能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老师常常会因为利用很多时间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使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而一些留学生则不愿学习,上课时间概念不强,经常迟到甚至旷课。这些问题和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1.3 教材缺乏,课时限制

工科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目前国内并无明确的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材[1],而我院使用的教材多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教材。当然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全英文教材就少之又少了。目前我院对留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内人编写的双语教材。这个教材与国内中文教材相对应,教师使用起来较方便,但对于那些英语接近于母语的留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另外,这些教材多是为医学专业学生而编写,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医学的留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除了教材方面的困难,课时方面也有所限制。人体解剖学课程在医学院的课时相对较多,内容丰富,总学时约30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为尸体解剖和观摩,以动手操作为主[2]。而工科专业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总共36学时,且没有安排尸体解剖和实验课[3]。与医学院比较[4],教材相同的情况下,课时却压缩了将近1/4,在学习的时候常感觉重点不突出。而我院的研究生虽然课时相同,但大多已在本科上过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工科专业留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学基础课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那些已有基础的学生相同的学习内容,是相当困难的。

1.4 教师工作量和回报的矛盾。

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工作量大:要找英文教材、重新编写教材、备全英文课件和练习口语。在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付出比平行中文课程多好几倍的工作量。有人曾做过统计:中文课程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5∶1,而全英语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20∶1。既然全英语教学备课时间要多出4倍,那么回报是否也同样加倍呢?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全英文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与一般课程教学工作量是等同的,甚至在申报一些教学奖项上也有偏颇。大学的教学奖项大多偏重于本科教学,而针对研究生则很少。这种政策上的偏重极易导致教师不重视全英语课程,甚至出现申报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为主,例如我校对教师的考核情况,其中科研比重甚至占到一半以上。年底考核,晋升职称更是直接与科研挂钩。教师使用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却在教学效果、课筹、工作量计算上都不如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显得回报比率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优秀的教师无法全心全意的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甚至抵触全英语教学。

1.5 教学手段缺乏

与医学院校不同,针对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辅。我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理论课时为48学时,辅以实验课时16学时[1,5]。而留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就更简单了,只有36学时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欠丰富。一门本应以动手操作和观摩为主的课程,变为以教师讲解为主,这让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顾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内容,因此难以讲的很深很透,更谈不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了。

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总结,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医学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对本教研室而言,全英语教学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通过与同行专家的交流,经过对存在问题的仔细分析,笔者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2 解决方法

2.1 勤练内功,加强师资选拔与培养

从同国际接轨的方面来说,应加强全英语教学的培训和锻炼。匮乏的师资是长久以来困扰全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师资的培养需要长久的计划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加强师资的选拔。鉴于医学课程与英语专业跨度较大,所以最好的师资莫过于经过专业英语培训的医学专业师资。本教研室教师均为医学专业院校毕业,且有多一半的教师还曾到国外访问交流,在教师资源上还是有优势的。这些教师如果加以专业英语培训将会是非常好的全英语教学师资。其次,重视师资培养。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口语与听力的熟练应用,所以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放在这两方面技能上。当然,最好的培训方法莫过于采取出国培训的方式。最后,还要增加双方沟通。关于语言障碍方面,我院留学生与医学院留学生的语言习惯很相似[6],如英语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口语带有浓厚的口音和大多是清辅音和浊辅音分不清。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加强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经常与留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发音特点及表达方式,这一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留学生的本国文化和习俗。在备课方面不仅仅简单的背诵英文教材,更应该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使得在课堂上能够用英语准确熟练地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近几年,我校在全英语教学师资培养和英语培训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如设有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项目等。每年会选送一批人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英语,这些措施使得教师的全英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本教研室毕竟开始全英语教学时间短,加上受汉语母语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方面还在摸索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强记解剖英文词汇,用英文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全英语教学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2.2 改编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材

面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及辅助材料不足等缺点,应适当地进行教材的补充和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最新的医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以此来扩充并更新日常的教学内容[7-9]。因我院留学生大多为研究生且英语水平较好,对这几批留学生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教材往往价格较贵,将给这些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因此,可从学校图书馆借用外文原版教材,也可根据情况采用电子版英文教材。目前给留学生使用过《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Sylvia S主编的原版教材,电子版使用的是《Gray's Anatomy》等教材。当然除了改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技巧,可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等。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CBL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减少专业术语量和难度。注意内容的选择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做到既完整、连贯、全面,又能够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形象生动。突出与留学生相关专业的联系。

2.3 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付出与回报不匹配

全英语教学要付出成倍的工作和付出,如果长期的辛苦努力得不到回报,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于教师的工作付出得不到回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国内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中山医学院采取的是提高留学生班上课的基点和课筹,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侧面上激励教师参与留学生班的教学。为了解决根本问题,他们还提出,在各个高校是否能够把参与本校全英语教学作为晋升或者考评的必要条件[10]。我校目前对全英语教学的支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提高全英语教学基点。我校计算教学工作量以教学基点为基础,根据理论课时和所选学生数浮动。计算公式为理论教学工作量=总学时×[教学基点+(选课人数-40)/选课人数]。一般课程教学基点为1,而全英语课程教学基点为1.5。②设立专门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目前本校已开设有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校级全英语示范课程以及市级全英语示范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应的基金支持。③对全英语课程予以科研项目支持。本校设有校级全英语核心项目,上海市设有市级全英语示范项目等,均有大量经费投入。这些政策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毕竟是小范围,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委和学校等相关部门还需要设立以下长期政策:①增加全英语课程基点。②设立全英语精品课程。③把全英语教学也加入职称考核评定。④加设全英语课程的科研项目。

2.4 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选择最适合工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调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校教学课件均已采用多媒体课件,可适当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医学基础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观察临床手术、解剖动物等实践性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如德国海德堡生物塑化机构制作的视频《anatomy for beginners》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很适合作为留学生的课堂辅助材料。②采取以CBI为主导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CBI教学法[11],即基于内容教学法,是国际公认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一[12]。CBI教学法的使用是把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优手段之一,可以大力推进该教学法的使用与研究[13]。本教研室采取的措施是每次设一讨论主题,课堂上以“圆桌型”座位方式,有小组讨论和整组讨论等形式[14]。如讲运动系统章节部分,安排讨论的议题是“腰椎病的预防和治疗”。先安排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内部讨论,然后进行组间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较为自由,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对于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否则会影响讨论效果。

CBI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①用最直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组织学的兴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首先要介绍医学术语,在介绍人体结构时要在特定的姿势和状态下,如介绍解剖学的3个面:水平面(将结构分成上下)、垂直面(将结构分成左右)和冠状面(将结构分成前后)。教师拿一面包,指导学生用小刀从3个面将其切开,帮助其理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牵扯到大量专有名词,很多词汇生僻,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比如胳膊叫上肢,大腿叫下肢,屁股叫臀部,上臂屈侧肌肉叫肱二头肌。笔者采取让同学们点读的方式,当学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点读出消化道的起止点;当学到运动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摸到骨头,并念出该骨名称。②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引领学生理解结构功能。如理解肺的通气,把肺泡比喻成气球,肺通气的动力则为吹起的力量,阻力则为气球回弹力。经过这番比喻,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便迎刃而解。③用极大的耐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留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国学生不同,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不习惯填鸭式的中式教育,喜欢在课堂上随时发问。在全英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可以要求学生们将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课后集中讨论。下课后,他们会问很多问题,内容甚至超出医学基础范围。教师都予以耐心的解释,即使遇到一些难题当时解决不了,教师也会搜索相关资料,下次课堂继续解答。这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克服语言障碍,耐心和爱心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重要。④科学记忆法帮助记忆。医学基础专业词汇繁多,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用一些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在给留学生教学中则采取了总结记忆法。每章节最后,都把功能相关联的专业名词串连在一起,方便记忆。

3 小结

笔者在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有待加强,以便扫清交流障碍;教学方案、教材要改革和改编,对工科类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出符合他们需求的学习计划[5],更好地开展工科专业留学生全英语解剖教学。本教研室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加强教师自身培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对全英语教学有所帮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改善,相信全英语教学会越来越专业。但对工科类留学生全英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一些经验,还要继续摸索提高全英语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15]。虽然大多数本科也设有英语教学,但目前大多为双语教学。全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留学生,但留学生人数毕竟有限,全英语教学要有所发展,还要面向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展开,我们期待同仁们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共同进步,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期望高校、教育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全英语教学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全英语教学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王艳,陈昌乐.如何给非临床医学生上好人体解剖课[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90-91.

[2] 宋敏,曹更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3,17(15):242-241.

[3] 刘建斌,童小华.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尝试[J].华章,2013,8(8):183.

[4] 王军,刘健华,原林,等.解剖学“大爱无疆、无语体师”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解剖学研究,2013,35(1):65-67.

[5] 王艳,随力,蔡文杰,等.工程专业人体解剖学发展思路探讨[J].心理医生, 2011,5(9):821-822.

[6] 倪世容,倪似愚.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全英文教学的体会[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 2282.

[7] 张洁,靳二虎.留学生影像诊断学见习课全英语教学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94-395.

[8] 王玉,黄光英,张明敏,等.我校全英语留学生班中医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1):53-54.

[9] 王璇,吴蕴棠,黄国伟.留学生营养学全英语教学实践和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7):168-169.

[10] 何文智,杨军辉,陈安,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7):131-132.

[11] 马璟,杨世艳,唐莹.CBI教学模式在航管专业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3):45-46.

[12] 何广惠,江卫华.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CBI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10(1):74-77.

[13] 张丽华.CBI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9(4):262-263.

[14] 崔颖.CBI下6T教学法在商务交流技能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96-101.

第3篇

[关键词]音视频 流媒体 教学改革 教学环节

[作者简介]岳超(1980- ),女,吉林通化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画技术。(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项目“音视频流媒体编辑”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PKE110404-038Z)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6-02

“音视频流媒体编辑”课程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技术为基础,注重实践应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音视频编辑和流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节目后期制作这一重要环节中的非线性编辑方式的技术原理、艺术原则及实际操作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各种音视频节目,为今后学生从事影片剪辑、影视特效、流媒体设计等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以培养剪辑师、影视特效师、流媒体设计师等为宗旨,以非线性编辑的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选取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讨论,并能和影视节目制作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教学方法特色鲜明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考核方法多元化,教师团队合理化,教学管理体系现代化,满足学生学习自主化和个性化的要求。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本课程性质、地位、作用,明确岗位对本课程要求。然后根据知识的深浅、技能的难易序化与整合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分析得到的岗位(职业活动领域)能力标准,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相结合,在企业资深专家参与下制定本课程标准。教学工作项目是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按教学论和方法论整合而形成的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案例。以核心工作任务为主的教学内容、以独立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复杂工作过程中行动的实施为教学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构建教学环境。教学项目实施模式是一种“完整的职业活动行动模式”,主要步骤: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决策、实施、评估。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处于专业核心能力形成阶段,是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理论课程的融会贯通,并配合专业实践课程更好地完成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音视频流媒体编辑”的原理、流程、基本操作和相关技巧应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以达到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前修课程“数字平面制作技术”“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等,有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美术编辑等前期准备,为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后续课程“移动流媒体设计项目实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围绕专业与课程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的发展,电视节目、电影节目、综合娱乐节目等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这为影视节目制作人才指明了就业方面。而节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快速培养适应工作任务、熟悉岗位流程的职业人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根据课程组成员对影视节目制作行业进行调研与分析,利用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突出先进性、职业性、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音视频流媒体编辑”课程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针对就业单位对影视节目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主要围绕音乐电子相册、影片剪辑、MV制作、预告宣传片制作、专题片创作等影视设计实际项目组织教学。按工作要求严格完成所选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中的各项指标、规程为标准,掌握并运用必需的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教师对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课外知识也进行辅导,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拓展知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实际案例为载体,以五个学习性工作项目为中心,主要通过适用性强的自编教材、课件、案例库、实训实习项目库、技能题库等相关资料得以表现,适用于所有高职高专系列的计算机类应用技术专业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

四、不断改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的需要,分别采取角色扮演、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启发引导、分组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乐学、善学并勤于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校内实训基地――U9工作室,搭建为仿真工作环境,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了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利用视听等多种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各种直观的方式,形象地演示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集体开发教学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集体开发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编写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实训指导、试题库、教材、技能测试题等多种教学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建平台。

3.利用全方位的网络资源,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环境,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通过QQ群在线答疑、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辅导学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4.通过名家讲座、参与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制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环节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项目导入。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本项目在整个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如开篇学习、知识延续还是创新提高等,并说明与前后项目的关联性;然后对项目进行描述,引领学生进入项目情境中,接下来介绍项目中的任务分类,使得学生目标明确,能更顺利进行设计。

2.展示分析。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们展示优秀案例,有教师自主开发的,有企业人士提供的,也有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通过展示案例,采用启发引导法或角色扮演法,与学生共同分析实现不同案例所需要方法与技术,并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法。学生广开思路,畅所欲言,方法也不会局限某一种,这自然要求教师自身也要有过硬的技能,满足不同学生实现各自的项目效果。

3.知识学习。在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但还有一些方法,学生却苦于实现。这时,教师可将知识点进行渗透讲解。对于一般知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通过教材、课件、互联网等形式完成,用提问、任务分析与操作等形式进行检验;而对于重点知识,则采用讲授为主,利用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完成,通过任务实施来检验掌握情况,可适当地采用个别教学或集体教学的方法巩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

4.学生操作。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首先教师布置任务,下发任务书,然后学生根据任务进行小组内的工作分配,任务明确后学生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合理操作。

5.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身评价,每个小组的每个项目进行展示,组内自评与组外互评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学习他人长处,发现并克服自身的不足;第二部分为教师总结评价,总结每个任务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评价每个小组作品,推荐作品传至互联网,接受更多学习爱好者的鼓励与指正;第三部分为企业评价,要求企业人士为每个小组作品每学期至少评价一次,提出新的要求,选取部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

6.拓展飞跃。教师检查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下发不同要求的拓展练习。整个过程教师适应引导学生思路,但绝对不可以限制学生的创作思想,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不断提高。

六、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室。先进的软、硬件设备,满足了教学和实训的需求。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目前,已与6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企业专家作为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等。

七、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作品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1.考核评价模式。(1)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2)作品设计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3)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2.考核评价标准。(1)对学生平时的工作纪律、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完成的情况等进行评价,占15%。(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量化评价,占有10%。(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总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画面编辑规划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后期音视频编辑制作能力、研究性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占15%。(4)课程结束后,通过评估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知识、后期制作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占60%。

八、预期效果

第一,根据与企业及时沟通和深入企业调研的结果,掌握企业发展动态,适时修订课程标准,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主讲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目标;第三,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上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形成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案例库及评价表等完整的教学辅助体系;第五,学生在课外从事的各种竞赛活动,充分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继续发扬学生的长处,克服存在的不足,为将来能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打下基础;第六,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以教学带动科研,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步提高,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龚程丹.项目教学法在Premiere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

第4篇

【关键词】气排球运动 中学 职校 可行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98-01

一 研究对象

柳州市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法。查阅了气排球运动及其在广西开展情况的相关论文及报道十余篇,

第二,问卷调查法。对柳州市第四十中学、柳州市二职校、柳州市一职校的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发放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1份,有效问卷563份,回收率为96.8%,有效率为96.9%。

第三,访谈法。走访柳州市各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原排球队教练10名,体育及教育相关部门人员5名。

二 结果与分析

1.柳州市中职学校气排球课程的设置现状、意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柳州市中职学校开设气排球课程的因素主要有:场地设施;中职学校的体育经费;中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支持。

2.柳州市中职学校开设气排球课的可行性

第一,气排球的特性。重量轻、体积大;与硬排球技术密切相关,但具有自身的技术特色,增加了双手捧球、单手推球、单手挡球等特色技术,比较实用;亲和性好;不缺乏技术含量。

第二,教师的技术水平。了解到柳州市各中职学的体育师资力量较好(其中研究生学历占5%,本科学历占61%,专科学历占34%),说明柳州市中学体育教师以正规体育院校的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为主,在技术技能水平上较好,教学能力较强,学习和接受能力也较好,并且他们都基本具备硬排技术的基础,而气排球的技术基础正是硬排技术。

第三,场地器材的要求。将气排球引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占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的份额并不大。首先,标准重量的气排球的零售价格是8~15元/个。如果以学校的名义进行订购,一般能以7~10元/个购买到,花费很低;气排球的球网也很便宜,一般价格是在120~160元/张,并且球网是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的。其次,场地建设上,气排球场地可与学校原有的场地共用,无需增加费用。因此,学校体育经费完全可以负担得起气排球的花销,因此开设课程也是可行的。

第四,中职学生的特征。一是生理特征。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气排球运动技术简单,运动量适宜,可以全面地锻炼中职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特征。中职学生处于儿童期向青少年时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第五,气排球的锻炼价值。一是健身价值。气排球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一项体育运动,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参与。二是健身价值。气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气排球运动具有攻防、得失分两重特点,这就要求运动参与者需要有良好的得失观,得失观也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得失观的形成有利于建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三是观赏价值。

3.柳州市中职学校开设气排球课程的对策

第一,场地器材必不可少。气排球硬件设施要求较低,即使学校没有多余的场地,将其他的运动场地暂时改组为气排球场地也是可行的。对学校来说,这些场地与器材都不是复杂难解决的问题,相对其他运动项目来说,气排球运动开展起来是简单、可行的。

第二,气排球经费的投入。中职学校应该推广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安排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学开展气排球运动课程是否得到认可,经费问题必须要解决。气排球的价格便宜、实用性强,所投入的经费相对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要少,不会加重学校在体育活动经费上的压力。

第三,提高中职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兴趣。要提高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参加气排球运动的乐趣,增加兴趣。这有利于气排球运动在柳州市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开设。

三 结论与建议

第5篇

[关键词]课程网页;人格结构;浏览轨迹;眼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038-07

一、引言

时下,网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普遍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交流平台。而从网络获取信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浏览网页。随着越来越多的课程网站进入教学领域,网页也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介质。课程网页的可用性问题也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传统网页可用性研究主要通过用户指标统计,问卷调查等入手。但是页面吸引学习者主要是吸引学习者的视觉,即通过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实现一种隐性的信息传播。而学习者视觉行为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研究者很少从用户的浏览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近年来随着眼动仪的发展,眼动行为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网页的可用性研究中。眼动仪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方法无法直接分析用户内部行为的不足。为网页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

本论文就是通过分析不同人格结构用户群体的网页浏览注视点时间的分布规律、区域注视偏好、网页内容、网页结构等因素的眼动行为差异,来研究不同人格结构群体在浏览网页时的一些眼动行为特征,总结出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的在不同的课程学习网页中浏览轨迹的特点,为课程网页的设计提供新的考量因素。

二、相关的研究

每个用户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顺序,呈现一定的浏览轨迹,自从眼动设备逐步成熟,眼动分析技术也被引入网页设计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使用眼动仪记录分析网页浏览轨迹,进行相关的研究。2006年4月,美国长期研究网站可用性的著名网站设计师杰柯柏・尼尔森(Jakob Nielsen)发表了一项《眼球轨迹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大多数用户在浏览网页时都不由自主的以“F”形状的模式阅读网页。该研究为网页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基本结构,为此后网站的页面布局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页面设计的眼动研究,各大门户网站开始大量地购买并使用眼动仪研究自身网页的用户视觉体验,为改进网页设计提供科学的支持。

有关网页浏览的眼动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是从影响网页浏览的页面因素着手研究在网页上传达的信息元素对网页浏览的影响;另一个是从网页浏览人群本身去研究不同群体网页浏览的特点。

1.关于影响网页浏览的页面因素的研究

影响用户浏览网页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在网页上传达信息的通常是感性的元素,比如文本和图像,而这些元素会影响用户的浏览轨迹。用户容易被网页上的图片吸引,正如一些研究显示,用户往往倾向于先浏览报纸上的图片来获取信息,然后才是阅读文字内容。网页上的图片同样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容易吸引用户,用户在浏览网页时首先就会注视网页上的主题大图。正因为用户处理信息时一般都是先处理图形图像,所以图片和图形影响用户形成不同的视觉层次。通过适当的安排这些文本和图像等视觉元素,建立一个“视觉层次”,可以很自然的引导用户浏览网页。比如,对象的大小在视觉感知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象越大重要性就越高,因为它处在较高水平的视觉层次。

其次网页上的视觉元素的位置布局同样会影响视觉层次,在页面顶部的内容往往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这并不奇怪,就像人们往往认为标题在页面的上方。在网页上创建一个可视化的层次结构可以使网页内容更容易被用户理解,使网页更具可用性。网页布局对注视点数目、总扫描距离和注视时间影响显著。不同网页布局的首视点分布象限差异不明显,但在同样布局下不同象限的首视点分布差异显著。被试在视觉搜索时,“T”型网页布局的绩效优于其他网页布局。网页布局的研究表明,网页布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视觉搜索的绩效。

此外网页的色彩也对用户浏览网页的轨迹有较大的影响。界面背景、文字以不同色彩方式呈现在网页中,被试无论在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还是眼跳距离差异都较为明显。同色系的运用会使整体和谐、舒适,适合教学主题内容的表达:冷色调的背景色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且不易产生疲劳感。色彩的不同亮度搭配对学生信息加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亮度差值大,被注视的次数多,注意次数多,但易产生疲劳感。在颜色变量对浏览再认的研究中表明,颜色变量的主效应表明,蓝色词的浏览再认成绩最高,黄色词最低。显然颜色对于用户浏览影响比较明显。

2.不同群体网页浏览的特性研究

除了网页上页面因素对用户浏览网页的影响外,用户自身的特点也对网页浏览有重大影响。群体的浏览特征可能受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浏览特征。这些就形成的网页设计面向不同用户的不同设计需求,为网页设计定位提供新的参考要素。

如孙林辉等人在《大学生网页浏览的眼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通过实验证明了男女在浏览网页时存在明显的区域偏好。经t检验,不同性别之间的平均注视点时间的差异很显著。结果暗示,在浏览网页时,女性可能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在研究不同年龄的浏览差异中,Soussan.D.jamasbi等在Y一代(年龄在18到32岁之间的人群)浏览特征的研究中,显示Y一代可能会比其他世代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偏好。正如以前的研究显示视觉吸引力和在页面上的最大图像大小呈正相关,以及页面上的视觉吸引力和页面上的的字符数呈负相关。而老年人可能更喜欢在屏幕上有大量文本,他们经常阅读满屏幕的文本。研究得出Y一代可能更喜欢包括一个主要的大图像,名人图片,文字较少,并带有搜索功能的网页。

不同国别的用户由于存在社会文化的差异,浏览网页时也有不同的特点。在中、美、韩用户眼动浏览区域比较研究中发现,中韩用户更倾向以扫描、打圈的方式阅读网页,也就是都采用O式浏览。同时,中韩用户更喜欢往返于各个内容区域,说明他们阅读时比较随意,会整体去看一个页面。相反地,美国用户比较关注细节,也很少这看一眼那看一眼,美国人更多是采用5式浏览,而多数美国人趋向于从中心向浏览。由此得出不同地区人群的网页设计不同需求。对于采用整体思维方式(holistic thinkers)的中韩用户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扫描页面整体,而且以一种非线性的浏览方式,因此内容安排可以较为灵活。对于采用分析性思维方式(analytic thinkers)的美国用户来说,页面布局要非常清晰,每个信息区域都要有区别于其他的特点,导航部分也尤其重要。

在相同文化背景和年龄的群体中,本身由于人格类型的不同也存在着认知方式的差异,也就是用户的人格特点会影

响用户的认知习惯。本研究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入手研究不同人格结构群体对不同结构网页的浏览轨迹差异。我们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网页设计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因素。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EPQ人格测试量表来确定被试的人格类型。艾森克人格理论(Eysenek's personality theory)是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提出的以人格结构层级说和三维度人格类型说为主要内容的人格理论。在人格结构差异上我们不考虑大学生中男女性别对结构差异的影响,但是考虑同一个体的复合型人格气质。因为有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类型复合型气质的人多于单一型气质的人,男女大学生在气质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大学生元认知水平差异与人格气质类型相关显著。胆汁质、抑郁质和抑郁-胆汁质学生元认知都处于低水平状态,而粘液-抑郁质学生元认知则全属于高水平。其中认知水平高的人在浏览网页时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对较少,认知水平低的人浏览网页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不同人格气质的群体的认知水平差异,作为本研究浏览网页的轨迹差异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实验主要是运用眼动仪记录用户的眼动行为,通过分析用户的眼动行为得出浏览网页的轨迹。眼动仪可以直接考察用户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使实验数据更加可靠。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不同人格结构的群体在浏览网页时的眼动特性,主要内容为:网页浏览时注视点的分布,区域注视偏好以及人格结构、网页布局等因素对被试眼动行为的影响。通过将网页分为3(上中下)×3(左中右)的9个区域,使用眼动仪记录不同人格结构的群体浏览网页时首次注视这些区域的时间,注视这些区域的时间长度。总结网页浏览是区域注视顺序及注视时间长短分配,从而得出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的网页浏览轨迹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

1.实验设备

实验采用瑞典Tobii公司生产的非头戴式眼动仪,这款眼动仪不需要戴眼镜或接触,看起来就像一台普通的显示器给用户创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被试能够自由地浏览,经常会忘记他们正在被记录眼动行为。同时,这款眼动仪的配套软件Tobii Studio能够设置每个页面的播放时间,确保每个页面的测试时间。在整个实验中,实验者能够通过的屏幕观看参加者的眼动行为,眼动仪能够测试出被试的注视点分布、注视时间、兴趣区域首次注视时间等数据。实验的视觉刺激材料通过眼动仪上17寸的TFT屏幕呈现。

2.被试选择

随机选择24名在校大学生,每个被试对于网页浏览都较为熟练。

3.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5个温州大学精品课程网站首页: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国际结算、中小企业创业实务、地基处理。这5个网站的都是省级精品课程的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资源与一般的网络资源有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其有较特定的使用对象,是为相应的课程教学而开发的。主要用途是辅助教学,因此,网站的可读性、可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可用性高的网站,各类不同特点的用户都可以很方便的从页面上获取信息也可以更好的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研究选取的5个网站都是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布局风格(具体见表1),选取这5个网页进行研究有更好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4.实验过程

(1)使用艾森克EPQ人格测试量表测试人格类型;

(2)根据人格类型测试结果确定被试;

(3)导入预存在电脑里的网页截图,设置每幅图片播放时间15秒;

(4)让被试坐在眼动仪前,调整眼动仪到使用状态,告知被试实验要求,并对被试的双眼进行定位和校准;

(5)让被试浏览5个网页截图,在浏览的这段时间里被试没有强制的任务要求,这种设计符合人们浏览网页习惯。

5.实验指标

(1)人格类型

通过艾森克EPQ人格结构测试量表确定被试的人格类型。其中多血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粘液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但灵活。胆汁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控制力弱,反应快但不灵活。抑郁质的神经特点:感受性高,耐受性低,随意反应低,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慢,刻板固执。其中,多血质、粘液质的人群认知水平较高,胆汁质、抑郁质的人群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2)区域浏览顺序及区域注视时间

将网页分成9个区域(如图1):3(左中右)×3(上中下)。根据每个区域首次被注视的时间确定区域浏览顺序,区域注视时间直接通过眼动仪配套软件获得。

(3)注视热图

注视热图可由眼动仪软件直接生成,图中的颜色代表注视时间的多少,其中红色代表注视时间最多,黄色绿色依次递减。注视时间越长意味着更多的认知努力。

四、数据与分析

1.人格类型

测试结果显示,有人表现出两种人格类型,其中测试结果表现为多血质的有10人,粘液质11人,胆汁质7人,抑郁质4人。多血质与粘液质类型的人较多,抑郁质被试人数较少,样本过小,对最终网页浏览轨迹的测试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网页浏览区域差异比较

根据网页9个区域首次被注视的时间排序,得出了9个区域的浏览顺序。结果表明,不同人格结构的群体,网页浏览顺序也不同。浏览顺序如图2所示,其中浏览顺序均值越小,说明该区域越早被注视。分析5个网页上这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均值,得到了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的区域浏览时间分配排序(如图3)。

由图2和图3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四种人格结构的群体在浏览网页时9个区域的浏览顺序和这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其中区域浏览顺序中,多血质人群和粘液质人群的曲线比较相似,胆汁质人群与抑郁质人群的曲线比较接近。比较9个区域注视时间分配可以得出,胆汁质人群与抑郁质人群的大部分区域注视的时间多于多血质人群和粘液质人群。这也是由这四种人格类型的特点所决定的,多血质与粘液质类型的群体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胆汁质与抑郁质人群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差异决定了这四种类型的人群浏览网页时区域浏览的顺序。

进一步地对这四种人格类型的区域浏览顺序和注视时间进行差异性比较(用SPSS进行T检验)后得到了以下结果:

(1)多血质群体与粘液质群体对比

在浏览顺序上,所有9个区域的P值都大于0.05,也就是说这两种人格结构的群体在浏览网页时,这9个区域的浏览顺序总体差异不明显,另外也可以从图1中看出,这两种人格类型浏览网页时9区域的浏览顺序曲线也非常接近。从这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上看,9个区域中,这两种类型的群体在大部分区域上的时间分配差别不大(P>0.05),在中右区域P值为0.04

(2)胆汁质群体与抑郁质群体比较

9个区域的浏览顺序差异不大(P值均大于0.05),同样可以从图1中看出,这两种人格结构的被试网页9区域浏览顺序曲线很接近。进一步分析这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后发现,这两种人格结构群体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差异也不明显(9个区域比较P值均大于0.05)。

(3)多血质群体与抑郁质群体比较

9个区域中浏览顺序差异较大的区域为上右区域(P=0.04

(4)粘液质群体与胆汁质群体比较

有三个区域的浏览顺序均值差异明显,分别是中中区域(P=0.03)、中右区域(P=0.39)、下右区域(P=0)。另外这9个区域注视时间的分配上,上右(P=0.25)、中中(P=0.39)、下右(P=0.03)这三个区域两种人格结构的群体差异较大,上右区域粘液质注视时间为1.95S多于于胆汁质的1.38S,中中区域粘液质注视时间4.40S多于胆汁质的2.76S,下右区域粘液质的5.55S少于胆汁质的7.71S。

3.不同人格群体注视热图比较

以国际结算精品课程网站首页为例,多血质被试注视热图如图4所示(红色部分表示注视最多的部分,黄色和绿色的递减),粘液质被试注视热图如图5所示,胆汁质被试注视热图如图6所示,抑郁质被试注视热图如图7所示,由图可见,四种不同人格类型的被试在网页上注视时间在区域上分配的不同,多血质更多的注视网页的左侧,粘液质的更多注视网页上部,胆汁质更多注视网页中间偏右上的部分,抑郁质更多的注视网页中间部分。这四种人格类型的被试在注视热图中也有共同点,网页上的图片比文字得到更多的注视时间。但是从多血质到抑郁质,文字得到的注视也越来越多,从这四张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多血质在文字部分的注视时间很少,粘液质的在文字部分的注视时间稍微比多血质有所增加,胆汁质的又比粘液质的在文字部分注视更长时间,抑郁质的在这四种人格类型的被试中,注视文字部分的时间最多。

从这四张图中还可以看出,多血质被试的注视热图中红色部分相对较少,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的红色部分依次递增。也就是说多血质被试在网页上长时间注视的区域较少,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在网页上长时间注视的区域依次增多,这说明多血质人群在浏览网页时付出的认知努力最少,抑郁质的人在浏览网页时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对较多。

通过对用户浏览网页时的注视点顺序图的分析(以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首页为例),发现多血质的注视点分布的区域比较广(图8),几乎遍布整个网页,而注视点的平均注视时间却比较短。抑郁质的注视点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图9),注视点的平均注视时间相对较长。这也说明了抑郁质类型的人在浏览时需要比多血质人群更多的认知努力。不同的结构的网页这种差异也有不同,将注视点分布差异分为5级,不同网页多血质人群与抑郁质人群注视点分布的差异大小见表2。

4.相同人格结构不同网页浏览差异

对比同种人格类型被试(以多血质为例)浏览不同网页时的眼动行为数据后,发现在不同的网页中用户浏览网页的轨迹差异也较大。主要体现在注视点分布,区域浏览顺序,区域注视时间的差异上。9区域浏览顺序均值如图10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不同的网页上区域的浏览顺序总体差别不是很大,如网页的中间区域被注视的时间都比较早,网页下部区域被注视的时间都比较晚,垂直方向呈现出中-上-下的顺序。进一步对这五个网页进行差异性分析(t检验),得到了这五个网页9个区域浏览顺序的差异,其中差异显著的为创业实务首页上左区域和其他网页同个区域的浏览顺序均值(P=0.01),创业实务首页中中区域和现代教育技术中中区域的浏览顺序均值(P=0.01),创业实务首页中中区域被注视的顺序明显早于现代教育技术首页的同个区域,创业实务首页上中区域被注视的顺序则晚于其他页面。

比较这5个网页中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图11),我们发现,不同的网页间,各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差异还是很大的,在差异存在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每个网页的下部区域的注视时间都很少,尤其是页面右下角是注视时间最少的区域。同样的对这5个页面的9个区域注视时间进行了差异性分析(t检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1)创业实务首页:

上中区域(P=0.00)、中右区域(P=0.00)、下左区域(P=0.014)这三个区域与其他页面的相同区域差异很大,其中上中区域的注视时间少,中右、下左区域的注视时间多。

(2)计算机网络首页

上左区域(P=0.03)、上中区域(P=0.28)、下中区域(P=0.02)这三个区域与现代教育技术首页相同区域差异明显,这三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均多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同区域。

分析浏览不同网页的眼动数据得到,在布局合理,图片、文字排放总比例适中的网站(如图12)注视点分布比较广,各人格类型的被试之间的眼动差异较大。而网页布局单一,图片数量较少,有大量文字的网站(如图13),用户的注视点的分布就相对集中,不同人格类型的被试之间差异不大。总体来说,用户首先浏览的是图片、导航,然后才是网页上的文字,用户对图片的注视时间也远远高于对文字的注视时间。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的网页浏览轨迹的差异的眼动实验,并对眼动数据的对比与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网页浏览的不同认知特点

多血质、粘液质人群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在浏览网页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较少,注意力容易分散。胆汁质、抑郁质人群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浏览网页时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注意力集中,能长时注视某个区域。

2.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网页测览轨迹的差异

其中多血质与粘液质的网页浏览眼动数据差异不大,只有两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差异较明显。另外胆汁质类型的群体和抑郁质类型的群体在网页浏览是眼动数据差异也不明显。多血质人群、粘液质人群分别与抑郁质人群、胆汁质人群网页浏览时9区域浏览顺序以及9个区域的注视时间分配都有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让我们对现有的网站可用性评价体系有了新的思考,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对网站进行评价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的不同用户的特点及差异,这可能会造成评价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本研究,在以后的网站可用性评价时,可以加入用户特点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3.网页的内容、布局对被试浏览轨迹的影响

布局结构合理,图片文字比例适中的网页(如国际结算精品课程网站首页),注视点在各个区域内的分布比较平均,高注视区域也相对较少,各种人格结构群体间的浏览轨迹差异较明显。而网页布局结构单一,有大篇文字却只有少量图片的网页(如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首页),注视点分布就比较集中,高注视区域集中出现,不同人格结构的群体网页浏览轨迹差别不大。这是因为布局合理,图片文字比例适中的网站,视觉吸引力大的区域较多(如网页上的图片),浏览网页时需要的认知努力较少。而网页布局单一,页面上大段文字的网页视觉吸引力大的区域很少,不管什么类型的用户很容易只被网页上少数的图片吸引,浏览网页内容时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这提醒我们,提高网页的视觉吸引力能够提高网页的效用,在设计网页时,合理的布局能够提高网页的浏览效率。

4.不同网页布局对不同人格类型网页浏览轨迹差异大小的影响

网页不同的区域上不同人格结构群体的浏览数据差异大小也有不同,5个网页中多血质人群与抑郁质人群注视点分布的存在不同差异,按从大到小次序:现代教育技术首页、国际结算首页、创业实务首页、地基处理首页、计算机网络首页。由于5个网页是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网页提取,网页结构差异不是特别典型,没有在结构差异上做特别设计,所以仅仅得出差异存在的现实,无法量化差异因素。具体差异因素研究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六、研究展望

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运用到课程网页设计、网站可用性评价中,在进行网页设计时,考虑不同网页布局对用户浏览轨迹的影响能够设计出适合大多数目标用户使用的网页。本次研究是首次依据被试人群的心理特征来进行人群划分,进行网页浏览轨迹的差异比较,希望能为网页设计的目标群体针对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任何的网页设计都是针对相应用户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网站的可用性研究,针对目标群体的眼动研究,和目标人群的分类研究应该成为课程网页设计及其评价研究的新视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未来课堂的思维可视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1YJC880145)的研究成果。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62-01

一、改革的背景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但在设计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项目少,大部分还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二是课程设置太泛泛,没有特色,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重复。通过对国内外危险品物流研究、危险品物流人才培养、危险品物流课程开发的研究分析表明,危险品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分支其作用和影响已经逐渐显示出来,但在现代物流理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危险品物流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高校明确设置危险品物流这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所以急切需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关于危化品为载体的物流专业特色课程。

二、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吉林省危险品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问题就凸显出来。目前吉林省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几十所,与一般物流管理专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相比,危险品物流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几乎是一片空白。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按照服务吉林省一般物流、大宗物流、危险品物流行业的需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结合物流企业岗位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w系,设计开发出以一般货物、大宗货物、危化品为载体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包括仓储管理与操作、运输配送管理与操作和物流综合管理等三门课程,以期为吉林省乃至全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危险品物流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

(一)吉林省一般物流、大宗物流、危险品物流典型工作岗位需求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参照吉林省“十三五”规划和吉林省危险品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注重课程设置与危险品物流企业的密切联系性,深入到吉林省化工企业和危险品物流企业,对其物流领域和物流岗位的需求特点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搜集、调查和分析,同时邀请吉林省的化工行业专家和学者,对省内化工企业和危险品物流企业的物流领域和物流岗位的需求特点进行研讨,最终形成吉林省一般物流、大宗物流、危险品物流典型工作岗位的需求调研报告。

(二)撰写校企合作下的物流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标准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将企业培训纳入教学,派出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共同完成三年内的人才培养。并分析出所需要的危险品物流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人文素质,形成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

(三)重构课程体系,设计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吉林省一般物流、大宗物流、危险品物流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重构课程,开发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形成以公共素质课程、职业技术技能素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做”结合,“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典型岗位的工作项目为核心,学生以工作岗位的角色进行整合操练,完成物流作业和管理业务。

(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模块设计

在物流企业中一般物流、大宗物流和危险品物流人才培养需要和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把培养变培训三门职业技术技能课程,即仓储管理与操作、运输配送管理与操作和物流综合服务管理三个典型工作岗位为主线设置物流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结合不同性质的货物具体性质危险品或具体领域的危险品作业操作要点、流程整合课程的学习模块,对学习模块进行序化,设计具体的操作步骤或程序,进行学时分配,并针对课程的教学需求条件进行分析等,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设计

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法,辅以微课、ppt、动画演示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上岗所需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并培养其沟通、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的职业素养。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终结性鉴定、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具体实施评价方法是,将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中,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老师再依据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况给予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协调配合能力给予综合素质评价。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2005年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县××乡位于鲁西平原,北距××县城13公里,南距济宁市30公里,东临旅游胜地××××,西接××××,人口3.5万人,总面积40.18平方公里,4.1万亩耕地,辖29个行政村。全乡富裕劳动力较多,到2005年末,全乡农村人口35776人,劳动力资源数18364人,从业人数163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9549人占52%,从事二、三产业的8814人,占48%。由于“对农村劳动力分流取向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使2005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880人,在外务工人员总数达8960人,其中县外5925人,乡外3035人。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760元左右,全乡新增劳务收入1050万元,全年劳务总收入达6800万元。全均人均1900元。

二、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情况

我乡在应用该课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中,乡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所的领导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性措施。为了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乡里成立了以劳动保障所牵头,各村、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共同配合的劳务输出网络,狠抓了劳务输出。

一是搞好宣传发动,提高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就业的思想认识。乡里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乡劳动保障事务所不定期到村上、到集市上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广播、明白纸和外出务工典型人物,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和意义,全年共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下发明白纸一万多份,在全乡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二是做好摸底排查工作,掌握劳动力的分布状况。劳动保障事务所对各村劳动力登记造册,摸清每个劳动力的年龄、性别、爱好特长、现从事的职业、工作地点等,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及时注册。同时,积极与用工单位和上级劳动部门联系,收集用工信息,及时宣传,将用工信息及时传递到各村各户,从而为劳务输出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依托劳务输出中心,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2005年全乡有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66人,通过熟人介绍自发转移出去的人数明显下降,2005年为760人。

2、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加快小城乡建设,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利用本乡优势,广开就业门路,推动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全乡第三产业新增个体户4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700多人,农民收入水平较过去显著提高。

(2)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村科技含量,发展高效农业,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围绕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鼓励农村劳动力发展运销、储藏、信息、科技服务等产业,从而扩大就业。2005年全乡新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同时带动了广大农村劳动力从事其相关行业。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以此寻求新的就业增长点,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2005年全乡共引进各类项目12个,吸收农村劳动力1800余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运用该课题成果转移农村劳动力,减轻了我乡农村劳动力剩余压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1、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我乡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渠道。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渐减少,单靠种粮,农民没有太大的增收空间。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已成为当前我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5年,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平均收入8000元左右,这是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的两倍多,全乡转移劳动力总收入达到8000万多元。切实起到了“转移一人,脱贫一户,转移百人,致富一村,转移千人,造富一方”的作用。

2、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可观收入,既补充了农业生产的资金缺口,也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农村家庭的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有了保障。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家庭。

3、社会治安状况得到好转。过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及时转移,年轻人长时间没有事做,游手好闲,就会寻衅生事,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通过劳动力就地转移或组织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减少了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打架斗殴的少了,盗窃抢劫的少了,我乡全年没有发生大的刑事和治安案件,社会治安形势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全区平安建设现场会就在我乡隆重召开,乡政府也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课题的应用。

4、外出打工农民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人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许多外出农民经过多年打工磨练,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积累了资本,学到了一技之长。返乡后成了发家致富、振兴当地农村经济的带头人。

第8篇

关键词:六业贯通;人才培养;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37-02

一、关于“六业贯通”的概述

1.所谓六业就是指:学业、产业、行业、企业、就业、创业。

2.“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做到产学研用相融合,六业相贯通,学业是关键,行业、产业、企业是平台,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促进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思路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三个主体,即人才、教育主体和服务对象。为了达到职教目的,实现三主体共赢,就要求职业院校除了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合格的师资队伍,还要构建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相结合,走校内办企业,企业中教学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的道路。因此高职软件“六业贯通”人才培养必须要紧紧围绕以一定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把成长和发展作为目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思路,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这种方式方法应该被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基于“六业贯通”模式的课程体系更关注课程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缩短了教育和工作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三、高职软件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目标不明确。通常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这些具体的情况包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等等。这些具体情况的目的是要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社会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然而,我国的高职软件专业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导致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进而导致软件课程体系机构目标的不明确。出现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原因,究其实质首先还是因为思想上的不与时俱进,进而导致部分老师的思想认识与其他老师的认识出现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对于目前阶段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存在犹疑的心理,这影响了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其次是对于市场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在进行软件市场调查的过程中不细致、不完全,导致高职教育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失去了科学的调研和论证,进而使高职教育软件课程体系构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没有形成特色,就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2.缺乏针对性,特色不明显。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是不长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特别是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体系构建依然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因此,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难免就会出现雷同重复以及不注重实践能力,或者是课程设置与实际严重脱节,并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知识点不成体系,进而影响学生技术的使用和操作,从而达不到课程的体系构建目标。

3.师资力量与体系构建的关系。不管在什么学校,师资力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和组成部分。高职学校在师资这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不乏好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运行环节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思想、制度或者是财力的问题导致的。进而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实际的效果,还使课程优化设置以及体系建构没有改观。我国的软件专业中,老师成为软件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关键人物,所以,优化师资队伍,充分利用企业和市场的相关资源,才能够有效改革软件专业课程的体系。

4.资金投入不足。软件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需要的资金和资源等是十分昂贵的,目前,我国的高职软件专业出现课程改革体系构建问题也是由于资金问题造成的。(1)软件开发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所以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需要一个机房实验室,并且配有完善设备的实验室。(2)在实际教学训练过程中,老师付出的要比学生多,而这些精力和时间上的损耗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报酬兑现。(3)在相关制度等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四、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1.加大市场的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基于软件市场技术发展比较快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构建“六业贯通”人才课程体系前一定要通过与校企合作的沟通,做好市场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体系前要深入市场对软件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课程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与市场的零对接;其次结合市场确定课程建设目标。高职院校要从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方面入手,对软件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开发,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软件技术专业理论和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软件编程等实践技能;最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必须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机构,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围绕当地软件市场的发展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2.将项目作为集训的平台,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六业贯通”人才培养的软件课程必须要注重实践项目操作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以项目作为课程改革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建提升“六业”能力的实训平台。软件项目实训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所有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将市场项目纳入到课堂设置中,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基于“互联网+创业”的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行动实施下,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创建相应的平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例如针对软件编程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编程创业,通过校内创业提高其综合能力;最后高职院校要构建“三维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以及专业特色课程的综合培养具有“六业贯通”的高素质人才。

3.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有效对资源实行配置。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整个软件课程体系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型的软件专业人才,无论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都离不开实践操作,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是要提高高职院校实训平台的规格。高职院校要增加对软件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提高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二是强化企业在教材编制中的地位,突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企业参与到教学编制中能够将最新的市场需求纳入到常规的教学中,进而提高了高职软件教学的实践性,改变了以往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当然在“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待岗实习的作用,为学生争取真实的就业环境。三是形成以赛促学、以证促教的局面。软件专业教学必须要注重比赛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考核评价的多样化。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项目集训这三个主要的方面。对于一些主干课程,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等课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在考核时,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时采用“334”的方式,即30%的平时成绩,30%的上机考试成绩,40%的笔试成绩,这样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同时,对一些主干课程,我们采用与企业合作,考取微软证书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让学生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证书,为学生以后找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正喜.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5):40-41.

[2]曾海文,韦修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209-212.

Six Industries Through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Technique Major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NIE Zuo-cai,GUAN Tian-qiu

(Huna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Changde,Hunan 415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