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独特的教育方法

独特的教育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5 16:2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独特的教育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独特的教育方法

第1篇

Abstract: Using six kinds of commonly use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to classify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wetland hyperspectral CHRIS image, after comparing with the result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hen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between the six methods.

关键词: 遥感;高光谱;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湿地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hyperspectral;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wetland

中图分类号:P4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84-03

0 引言

在高光谱遥感研究领域中,对地物进行分类判别有许多手段,其中监督分类是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多种具体监督分类方法各自基于的算法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效果。本次研究重点在于比较几种监督分类方法应用于湿地地貌时的效果,并尝试找到更适用于黄河口湿地保护区的分类方法。

本文研究所用实验数据为2012年6月1日获取的同景黄河口湿地保护区PROBA① CHRIS影像,传感器工作模式为模式2,视角为0°(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我们对该湿地影像分别使用六种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操作,然后将各分类结果与标准分类影像进行混淆矩阵比对,最后分析并总结各方法在湿地应用中的地物判别效果。

1 六种监督分类法概述

遥感图像通常分为两种方法,即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在没有任何先验类别做样本的情况下根据像元间的相似度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即为分监督分类方法,包括分级集群法和动态聚类法等。而监督分类方法则是通过在研究区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作为样本,根据已知样本,通过方差和像素亮度均值等特征参数的选择建立判别函数,在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的同时根据样本类别的特征对非样本像元的对数类别进行识别。选择训练样本和训练场地是进行监督分类的关键,其选择的质量关系到分类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所用六种监督分类方法的基本算法理论如下:

①最大似然分类法:此方法建立在Bayes准则的基础上[1],且是处理图像最常用的一种监督分类方法,其偏重于集群分布的统计特性。分类原理:假设在光谱空间中,训练样本数据服从高斯正态分布规律,做出样本的概率密度等值线以确定分类,计算出标本属于各组概率后,标本归属概率最大的一组。

②马氏距离分类法:此方法作为一个方向灵敏的距离分类器,由于分类时使用了统计信息,虽然类似于最大似然法,但是由于它假定了所有类的协方差相等,是一种较快的分类方法。

③最小距离分类法:利用训练样本数据在没有先验知识的前提下,计算出每一类均值的向量和标准差向量,该特征空间的中心位置为均值向量,计算出输入图像中每个像元到各类中心的距离,像元到哪一类的中心距离最小,即其归属哪一类。

④神经网络分类法:此方法是建立在模拟人脑神经系统和功能基础上的一种数据分析处理系统[2]。一个神经元有多路输入,不仅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还经由一条路线将反馈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多个神经元相连,信号进入突触即为输入,通过突触加权后,所有输入的加权和就是所有权重输入的总效果。神经在该和值大于等于神经元阈值时被激活,否则不被激活。我们可以把神经网络看成简化了的人脑圣经系统的数学模型。

⑤支持向量机分类法:于1995年由Vapnik领导的AT&TBell实验室研究小组所提出[3]。在二次优化理论、结构风险理论和核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此方法。由于它用事先定义的非线性变换函数集将向量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按照支撑向量与决策曲面的空隙极大化的原则产生最优超平面,然后再把高维特征空间的线性决策边界映射到输入空间的非线性决策边界,因此,它提供了一个与问题维数无关的函数,且具有复杂性有意义的刻画。

⑥二值编码匹配分类法:根据波段值落在均值的上方或下方,把数据波普和端元波普编码为0或1,异或逻辑函数是比较煤种编码后的参考波普与编码后的数据波谱,从而生成一副分类影像。

2 应用试验

本次研究以由18个波段组成的黄河河口湿地高光谱影像作为数据源即原始的遥感图像,经过校正后以波段16、8、4模拟真彩色图像合成RGB进行显示,根据图像的光谱特征,通过结合人工判读与实地踏勘将影像中的地物分6类:碱蓬、柽柳、芦苇、潮滩、黄河水体和清澈水体。然后通过绘制矩形感兴趣区(ROI)进行样本的选取,每类地物的感兴趣区均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如图1)。

在相同ROI选取的前提下,分别使用上述六种监督分类方法对该景影像进行分类,并记录结果。

对这六种监督分类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直观判别可以发现:神经网络、SVM和最大似然三种监督分类方法都有不错的效果。

为了定量地比较各个分类方法在本次实验中的效果,我们采用ENVI中的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运算[4]来评价六个分类结果与标准分类影像②(如图8)的差异,并绘制精度与Kappa系数表格(表1)。

3 分类结果对比分析

一般情况下,SVM与神经网络由于算法理论较优,所以通常使用这两种监督分类方法的效果都不错,这从分类效果表中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分类总体精度都达到83%以上,且Kappa系数都在0.75以上。效果明显好于二值编码匹配、最小距离和马氏距离法。但本次实验中最大似然法的效果则最为突出,总体精度与Kappa系数都高于SVM与神经网络。分析可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第一,通过结合实地踏勘训练样本(ROI)选取的非常好,病态样本占比低。当样本选取并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最大似然法是否能有本次实验的良好表现还有待验证;第二,本实验所选黄河口湿地地物和植被种类相对较少,地物和植被光谱特征明显,最大似然的算法理论可以很好的支持分类。因此,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的实际应用中,与本次实验湿地地物环境相似,训练样本选取理想的情况下,最大似然法也不失为一种优选策略。

注释:

①PROBA是欧洲空间局发射的小型太阳同步轨道卫星(2001.10.22),轨道高度615km,倾角97.89°,搭载紧凑式高分辨率成像分光计(Compact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 CHRIS),成像光谱范围400~1050nm,光谱分辨率1.25~11.00nm,地面分辨率17/34m。CHRIS.

②通过实地踏勘并结合人工判读所制标准分类影像.

参考文献:

[1]黄立贤,沈志学.高光谱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J].地理空间信息,2011,(9)5:81-83.

[2]张兵,高连如.高光谱图像分类与目标探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Corinna Cortes, Vladimir Vapnik. Support-vector networks, Proc. of the 25th Machine Leaning,20,273-297, 1995.

[4]李小娟,刘晓萌,胡德勇等.ENVI遥感影像处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9:322-347.

第2篇

一、创新校长必须树立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的简称,它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开展公关活动的思想基础。公关的最终目的是“争取支持”(也是公关的基本职能),公关意识的正确与否,事关学校公关实践乃至学校顺利发展的成败。作为一名创新型的校长,应当具备以下正确的公关意识。

1.宣传意识。注重自我宣传是校长公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宣传是扩大社会影响,建立学校声誉,树立学校形象的主要手段。学校自我宣传的途径主要有:首先,通过精心设计学校外观形象来进行自我宣传。比方说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格局、环境布置等物质性的空间形象,以及学校的校服、校徽、校训和校风这些精神性的外观形象,所有这些外观形象都会对社会产生直观直觉的影响,对于树立学校形象具有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其次,通过有计划的学校特定的专项活动来进行自我宣传。比方说,教师节、艺术节、科技节、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这些活动组织得好就会产生轰动效应,大大提高学校的声誉,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2.沟通意识。学校沟通是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内容的,通过学校与成员间的、学校与学校间的、学校与社会间的交往的基本形式来加以实施的,它的基本要求是积极、主动、有效。校长的主动沟通意识,是保全学校与各方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增进友谊、建立良好关系网络的基本保证,除此外沟通还要保持对象的多样性、互动性和目的双层性。

3.收集信息。学校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便是采集信息,而信息又是执行决策咨询职能的基础,因此对校长来说,具备注重信息的公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校长在注重收集大量信息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其次要注重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和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注意多样但必须保持科学性。

二、创新型校长必须注重领导艺术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在长期领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领导技巧,策略和特殊方法的总称,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能的结晶。领导艺术不同于领导技术和领导方法,它是两者的升华。领导艺术包括以下方面:决策艺术、用人艺术、理财艺术、协调艺术、管理全局艺术、处理艺术、运时艺术、开会艺术、授权艺术、谈判艺术、提高效率艺术、思想教育艺术等等。对校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精通用人艺术和处事艺术。

1.用人艺术。如何用人是领导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校长要掌握用人艺术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克服任人唯全、任人唯顺、任人唯资、任人唯亲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确立选用人才的基本准则,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另外,要注意使用人才的方式方法,要做到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必要的时候用人所长,还要容人之短,这样才能做到天下之才为我所用。

2.处事艺术。处理各类事情是领导者的本职工作,领导者应该提高处事艺术,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究领导艺术,在于职岗明确,领导者就做领导的事情,做重要的事情,做明天的事情,而对他人的工作、次要的工作、过去的工作则不必干涉,要注意主次秩序,讲究方法简便。在校长领导艺术的实施方面,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成为具有领导艺术的行家。

三、创新型校长必须是创新型的工程师

特色学校是一种在寻求服从于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竭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特征的办学风貌的学校。特色学校一定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在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创新型校长必须要有超前意识,有预见性,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时展,形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效应,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在整体的全方位的各种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成为一种综合效应。

创建特色学校,校长是关键,必须具备以下个性结构:

第一,独特的办学思想;

第二,独特的管理风格;

第3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的差异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理念已经越来越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所重视,差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教育改革潮流,但与实践领域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差异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相对较为贫乏和薄弱,而理论上的苍白必然会导致实践上的肤浅和混乱。因此,构建着眼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的差异教育课程理论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差异教育的课程观进行了探讨。

一、差异教育的内涵

差异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其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强调三点:“从差异出发”、“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和“为了差异发展”。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统一的生活规范,而在于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所以差异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就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之个性化发展,这就是“为了差异发展”的目的之所在。“从差异出发”就是要把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视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把学生之间丰富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巨大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教学组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差异性的教学活动。

二、差异教育课程的意蕴

差异教育倡导全面、和谐的教育,其课程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其课程观包含如下三种含义:

1.差异教育的课程目标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差异教育的视野中,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独特的、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学生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要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而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一位学生具有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差异性正是个性的本质特征,只有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性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鉴于此,我们认为差异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于:营造一个开放的、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设计的课程环境,以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通过有的放矢的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实现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充分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目的。同时通过自主选择激发学习动机的持久性,增强自我发展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总学力。

2.每一位学习者自主选择贴近自己生活世界并与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

鉴于每一位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问题上,差异教育主张选择那些与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高度相关、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经验为课程内容,选择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选择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课程内容,并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同时,鉴于差异教育要适应每个个体的需要,这在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主动、自觉地引导、帮助每一位学生设计适合其智力组合特点、适应其个体教育需要,能促进其天赋得到充分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使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得到展示和发展,最终实现其个人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其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

总之,差异教育课程应该把每一位学生的差异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并对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隐含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课程内容外显为活动并使之课程化,通过设定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展开教育活动,使文化课程与日常生活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在体验化的教育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感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

3.差??教育课程组织采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

差异教育的课程组织是指将差异教育课程各要素或学习经验进行安排、组合、整合,以期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达成差异教育的课程目标。它贯穿于差异教育课程设计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讲,差异教育的课程组织就是差异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按照功能性、多维度重新组织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并使之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富有特色的差异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组织重点,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主要脉络,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目标,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和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以及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基础培养。

第4篇

【关键词】比较教育,性质,探析

【中图分类号】C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243—01

教育科学领域研究课题的扩大和知识总量的增加,导致研究课题逐步分化,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分支学科。比较教育就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分支。自从比较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后,关于什么是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的性质是什么?各国的专家看法并不一致。

一、目前学者们对比较教育性质的几种看法:

第一,比较教育是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学科。

代表人物有: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奈德,二战后的贝雷迪,诺亚,埃克斯坦等和我国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等。他们认为:比较教育学不仅有自己的学术方法论,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且正在建成并也将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中国,把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认为比较教育学“不仅有自己的学科方法论,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且正在形成并终将建立和完善自身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应当视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这种观点日益为广大学者所接受。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我们的研究者所说的‘学科’似乎是指高师教育系开设的比较教育课的体系而言,有别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思考。

第二,比较教育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20世纪60年代,有些比较教育学家在研究各国教育的过程中,广泛使用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教育与之的相互关系。于是他们认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已从教育学科变为中间学科。但是学术界现在并不同意这一论断,因为现代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任务还是研究目的都是基于教育为基点的,应该说,它仍然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

第三,比较教育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它之所以是一门应用科学,在于它提供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办理教育的丰富经验。比较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致力于学习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用于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比较教育研究指向教育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它之所以是一门理论科学,在于它揭示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形成条件和制约因素。探索了教育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因而使借鉴有章可循。

第四,比较教育是一门既具有学科独立性又与其他教育学科相交叉的教育学科。

比较教育究竟是不是一门学科,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议,随着比较教育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这一问题更是遭到人们的质疑。其中主要涉及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根本性问题。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来看,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由此可以把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具体描述为“三圈层,多交叉”结构。因此,比较教育是一门既有学科独立性又与其他教育学科相交叉的教育学科。

第五,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

其代表人物有:黎成魁,霍尔斯,爱泼斯坦、卡诺伊、福斯特,安东尼奥·诺瓦,马骥雄。以法国黎成魁为代表,认为比较教育“是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理由是一门学科是由它的目的,概念和方法界定的。尽管比较教育有其目的教育事实的比较,但它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而比较教育不能界定为一门学科,他仅仅是把比较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看待的。葡萄牙学者安东尼奥·诺瓦也曾声明,他是把比较教育作为一个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我国学者对于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争论较少。其中我国比较教育学家马骥雄认为:“比较教育还是一个‘研究领域’,尚未建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他认为要把比较教育建成一门学科,还有待于比较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努力。

第六,比较教育是一种研究方法。

这是所有研究者都认可的,需要讨论的关键在于它是作为一门学科独特的方法,还是各种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包括黎成魁都认为,比较教育这种比较研究教育的方法应用于对教育的研究活动之中,是进行教育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或程序。但是,一些研究者指出,比较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学科方法论,这样才深刻地反映这门学科的研究特征。尽管所有研究者都可以应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但这与作为反应学科特征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七,学科领域的分化。

随着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增加,比较教育学科超出传统的研究范围,出现了分化的趋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0年出版的霍尔斯主编的《比较教育:当代的问题和趋势》一书,根据全世界各地区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除此之外,还有介于几者之间的观点,或认为既是方法又属学科的,或认为仅为研究领域和方法还不是学科的。

第5篇

1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即个体差异。例如在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上等的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学校应是一方沃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使每棵禾苗都能茁壮成长。

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个性化。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很少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因为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要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个优秀生要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

2 关注生命,尊重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拥有。我们心中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与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陪坐”,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发表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因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和帮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质疑,挑战老师,培养其创新意识。

3 关注过程,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6篇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资源总量在不断提升。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从内部创新,就必然要从三个方向着力。其一,是培育多元文化下的德育学科自主,要让德育的专业化迅速发展起来。其二,是建立起一套不同于智育的师资选拔模式和教师培养模式,做到从本质上将人才吸引到德育领域内。其三,是将学校的核心文化转变为以组织文化为主的学校综合教育。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德育理论的自主创建已取得了较为可贵的进展。要想在理论基础上将德育理论向纵深层面发展,形成独特的视角,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必然要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

2外部环境的经验与教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中不断寻求多样化的发展,保持多样化的态势,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一衣带水,彼此的德育有着紧密关系,但由于台湾地区受到更为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德育工作的开展也烙上了自身的独特印记。尤其是在德育工作教学方法的领域,台湾地区引用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形成了以“注重实践、强调体验、重视思考、发展多元”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方法。而且,台湾地区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通过推行“九年一贯制”取消了德育课程单科,转而强调隐性教育,因此其德育教学方法要想实施就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才能通过,这也是台湾地区德育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性特征的原因。这些对我们开展德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1台湾地区德育教学的新理念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就是“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和“十二年义务教育改革”,两项改革时间间隔短,改革力度大,理念冲击性强,对德育工作的理念有显著影响。“九年一贯课改纲要”中提出,其主要的理念是“中小学之课程理念应以生活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能力发展历程;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涵咏民主素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科学知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十二年义务教育”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变得更为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开出自己的胜利之花;更为注重多元化的前进道路,让每位孩子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概括而言,新理念贯彻下的德育理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其二是,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锻炼基本能力,形成良好习惯,将道德拖回到现实情境中,使之具有实际的意义。其三是,拓展多元化层次的教学支撑点,实现道德教育的统筹性效果。最后是,营造更多的实践情景,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塑造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2.2台湾地区德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探讨多元化发展是台湾地区开展德育教育最独特的经验,这种多元态势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源于教学目标的千差万别,源于教师各自富于特色的教学手段和学生良莠不齐的学初面貌,也来源于教授内容的繁冗简缩。实际开展时,达成教学目的的途径又是多样的,通常而言,实现途径有:正式课程(相关课程的开设)、非正式课堂(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和潜在课堂(周边氛围、友人互动等)。即使是同一种途径,不同的老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时,也会采用各种个性化的方案。而且,台湾地区德育教学不只在教室内开展,他们已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走向了社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迅速增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得到多样的整合。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道德讨论法、价值欣赏法等一系列成型的手法,每种都可以拿出来作为单独的案例供大家研磨。

第7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素质 思维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 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要,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1. 自主的根本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

著名教育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只有当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2. 合作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进入网络时代,合作精神尤为重要。想像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3. 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常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课堂成为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二、 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1. 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言知识不够正确,教师要看到学生积极思考的一面,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对学生一些心智不成熟,易冲动的性格特征,教师要通过全班分析讨论,婉转地让他们明白道理,给他们以尊重。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形式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情感。

2. 给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有不完善之处是极其正常的。老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当学生在课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亲和力,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们是完整的人,独特的人。发现错误的价值,由错误走向正确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发展过程。

三、 放飞思维和想象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重视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1. 在放飞想象中寻找创新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

2. 在放飞思维中寻找创新

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由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教师要及时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情境教育;情境;儿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35-01

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系列实验与研究至今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由最初的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发展到涵盖了儿童成长诸领域的情境教育,并落实到情境课程,同时形成了独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究竟什么是情境教育呢?情境教育就是指,将教育活动置于优化的情境之下,并以“真、美、情、思”为原则,以“儿童―知识―社会”为内核指导教学活动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

情境教育以其独特的思想根源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根基绽放于当今世界教育思想宝库之中,正因为其独特的产生背景与环境,加上其三十余年亲历教学工作这样的特性,从而使得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拥有着其他教育思想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

一、“真、美、情、思”四个元素带给情境教育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一)讲究“真”,还原儿童一个真实和真切的世界

李吉林先生在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深受中国“意境说”的影响和启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客观世界深深影响着人的情感变化又触动着语辞萌发,因而在“客观世界―情感―语辞”这一链接中客观世界就起到了根基性作用,其地位可想而知,这种决定性作用决定了情境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情境的优化。一个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最合理的情境,从而使得儿童于其中感受美?李吉林先生通过对自身教学的经验总结得出“真”这一元素,而“真”这一元素则使得学习与自然与社会真正链接起来,同时真实的客观世界将儿童的符号认知与生活感受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追求“美”,使儿童在审美的过程中接受熏陶

李吉林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感受到美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功效,从而开启了她对教学中“美”的探索之旅,李吉林先生最终找到了将教学赋予美的方法――艺术,并由此总结出了创建良好情境的六种方法的:“以图画呈现情境”“以音乐美化情境”“以表演感受情境”“以语言书写情境”“以生活演绎情境”和“以实物表达情境”。

(三)注重“情”,使儿童的情感得以健康发展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的灵魂就是一个“情”字,情境教育就在于使儿童拥有积极情绪从而推动认知的形成,并在此过程中使儿童感受愉悦、感受美。正因为情境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高效率的增强了了儿童的审美和道德情感。道德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其也是一种情感,一种意志和一种行为,因而教育儿童拥有道德,并非单一让其拥有道德认知,使其在情感中体验道德最为关键,从而以情导意,以意促行,这便是“情”给情境教育带来的巨大先天性优势。

(四)突出“思”,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尽力开发儿童智慧

在李吉林先生看来教学活动最终还是要归到儿童的开发智力中去,她认为真正有效、理想的教育应该使得儿童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达到智慧发展的作用。情境教育突出“思”则说明了情境教育对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视,情境教育注重在优化的情境中诱发儿童思维的开动与发散,教学实践表明优化的情景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得以插上翅膀向更广远的地方飞去。

二、情境教育体现了“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构建

(一)儿童――情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李吉林先生看来,儿童是真正美的精灵,智慧的精灵,是造就未来的生命体,在情境教育中,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主体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是情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情境教育正是由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开展情境教育的探讨,从而总结出了“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可谓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

(二)知识――与情境相互依存

李吉林先生透过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认识到,知识并不是死板的文字符号,其就在情境中,然而情境是鲜活的,那么知识便会鲜活起来。当今的学校教育大多是符号教育,课堂上呈现给孩子的是一堆堆的符号而不是鲜活且有生命力的知识,远离了儿童生活,从而就使儿童感到陌生、孤寂、冷落,最终传统知识的传授对儿童而言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情境教育信守“知识与情境同在”的原则,牢牢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李吉林先生认为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且又终要回到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