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16:20: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供应商问题及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应收账款 风险管理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的形势下,许多企业纷纷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赊销政策作为扩大销售、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赊销(信用交易)已经成为企业争取客户的必要方式和手段。本文对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完善和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可以合理科学的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从而降低企业风险,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现状及问题

(一)应收账款总额庞大

根据所研究的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1515.94亿元,流动资产总额为6464.17亿元,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1118.55亿元,流动资产总额为9934.71亿元,2012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年初年末余额为1400.68亿元,流动资产总额为7393.30亿元。

(二)资金回笼能力增强

虽然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人、净利润上升的同时,即当企业的业绩增长的时候,各家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在同时增长,2011年披露年报的企业中,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前几年有了明显下降。且各企业的现金流相对充裕,表明企业的销售收人基本上转化为真正的价值。例如万科A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下降9.49%的情况下,主营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25.51。

(三)应收账款呈现老龄化趋势

客户逾期拖欠的时间越长,应收账款的收集就更加的困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越高。据相关行业数据统计,在合同期内收回应收款项的可能性是98.12%,而逾期半年复苏的可能性下降至57.18%,一年后恢复的概率是26.16%,两年后逾期恢复的概率仅仅为13.16%。一般企业应收账款尚未收回三年内,则应被视为呆账和坏账进行核算。然而,许多国内企业为了显示企业利润高、巨额的资产规模、并不承认应承担的坏账进行催收,这无形中增加了风险的账目。

二、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存在原因

(一)外部的原因

上市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应收账款风险形成的主要外部原因。上市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产,必须扩大其销量、抢占市场,因此上市公司会用赊销要吸引暂时无购买能力的客户。经常出现赊销的销售额大于实际的销售额的情况,国内缺乏成熟的应收账款管理理论,且大量的应收账款风险不明,上市公司面临着收款数额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给上市公司带来了风险,还可能因为无法及时收回账款而面临着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难题。

(二)内部的原因

上市公司淡薄的应收账款风险意识。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销售方面而忽略了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根据统计调查机构2011年对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调查,约有63%的企业忽略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大部分企业为了增加销售量,占领产品市场,盲目的在进入市场的起始阶段拓宽销售渠道,而缺乏对客户的深入调查和评估,目的在于通过签订短期合同来吸引客户,扩大了企业残片的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市场,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较高的利润,但是企业庞大的现金流被占用,当客户无法在期限内还款时企业的资金链面临着断开的风险。

四、防范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前防范与化解

上市公司可以对赊账的客户建立专门的信用档案。一方面记录客户的静态信息,把客户的基本信息,譬如经营、规模、偿付能力等方面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并进行归档和分类。另一方面是客户的动态资料,比如企业规模的变化、客户的履约程度、企业赊账还款能力的变化、应收账款的余额是否达到危险水平、是否对货款提供了担保等等。其次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例如上市公司通过客户企业每年公布的财务报表,权威的评级机构对客户的信用评级的客观分析。同时企业至少每年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更新其信用信息。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事中防范与化解

应收账款的事中防范与化解指对签订赊销合同及办理赊销手续等环节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信用管理部门以及销售部门共同完成。在发生赊销时,要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定制度,对产品的包装、运输、货舱保存等遵从合同规定,并将账户妥善处理和保存,免得日后账户错乱引起纠纷。要加强对开具发货、提货单、收款结算等环节的管理,这也是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在企业发货后财务部门按照凭证及时给客户开具发票,并办理结算账款等,同时销售部门要与财务部门信息沟通,确保在赊销的过程中准确无误。

(三)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后防范与化解

上市公司要做好对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管理,并根据不同种类的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催收政策。第一,尚未到期的在信用期限内的应收账款,销售人员应当及时跟踪调查,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并维持好双方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客户的动态,杜绝其拖延还款的可能性。第二,已经到期了却没有还款的客户。这时候企业要观察其信用等级是否需要更新,并调查其信用状况。对还款能力较弱的客户应该加紧催收,并且降低其信用等级。而对长年以来信用记录比较好的客户,销售人员要多跟客户商讨沟通,尽量保持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吕磊.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 :25-37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学专业培养的重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种具体的管理实际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承担风险的胆识培养不够。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水平略好的,有举例式和简单的案例式教学,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学生一般采取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没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这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只注重培养听话的学生,有个性的则认为是不优秀的。

2.学生的创业精神不足。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创业需要承担风险,有激情和韧性,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敢于创业的很少,主要是在学校这方面的培养不足,自己探索风险太大,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以求生活稳定。

3.应变能力培养不足。我们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4.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原理应用于工作当中,并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活动进行思考。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个模拟实验,所需知识不可能只通过一个模拟就能掌握,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误区。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宣传上,缺乏全员性,缺乏落实。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有从能力上进行培养,都是应试型人才。

2.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材较为滞后,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执行实践教学时,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且不能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

3.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许多教师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了。

4.学生本身对实践环节不重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监控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到有关用人单位盖个实习章应付了事

5.教材不具有启发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有什么老师教什么,这种陈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倡体验式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3.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要求所需要的全面丰富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包括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面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应当是经过教学检验的、科学的。有了这种教学资源包,教师不再因为教学辅助资源的缺乏而头痛,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包来解决自己学习遇到的困难并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专门的懂技术的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考察,需要有超前意识的人员去专门研究,所以高校对这部分实践教学人员给予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深入社会去调研,只有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建设成最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

(1)在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好能够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例,实施案例教学。充分展现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设施良好、环境真实的基地中接受实践教育,并通过真实情景的摸似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2)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实践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依托高校资源,加大专项经费的申报,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和生产科研单位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力争将实践基地建成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为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努力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5.改革实践教学的教育模:(1)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因此,要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大幅度减少教师课堂理论课的教授时数,大幅度增加接近实战的各种模拟训练,增加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练环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根据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等;把企业请进来,让企业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内容的确定、能力考核和坚定方式中。(3)探讨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题型更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对其考核一定是注重研究其考试的方式,才能正确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实践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实践课的要求应与理论课的要求一样严格。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第3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

1 绿色供应链及供应商选择的相关理论

1.1 绿色供应链理论

绿色供应链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源自在供应链理论中加入环境因素的思想,在该思想中考虑了整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注重保护环境,倡导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近年来,各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较多,发展较快。

1.2 供应商选择理论

传统选择供应商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定量相结合法。常见的选择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招标法、采购成本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上述方法主要适合于传统供应商选择,缺少供应商绿色绩效的指标,并不适合于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

2 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存在的问题

煤矿物资是煤矿生产中需要不断投人的辅材料、设备等,该物资对保证煤矿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煤炭企业所需物资种类繁多,缺货损失较大,使用环境有不确定性、特殊性、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负荷重,部分煤炭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煤炭企业对供应商绿色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只追求经济利益;对供应商是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不清。

2.2 供应商选择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环保指标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所有权,甚至是对手式的关系,煤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停留在短期利益交换上。煤炭企业对供应商选择采用传统模式,将价格、质量、服务作为主要评估指标,指标单一,缺乏对供应商其他方面所具备优势与潜力的考虑,缺乏对环保指标的考核,无法对供应商做出全面综合考量。

2.3 缺乏对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及相应环保约束机制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对供应商一视同仁,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对战略性合作伙伴和一般合作伙伴没有明显的策略差别。当供应商不愿意与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时,煤炭企业会取消与其供应商的合作,这既不利于煤炭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2.4 为降低成本而放宽对供应商环保指标的要求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但供应商如果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再造,其生产成本会增加,同时绿色回收花费较大,产品价格便会提高。煤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相对便宜的产品,进而对供应商环保要求降低。

3 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对策分析

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际贸易环境中绿色壁垒以及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日趋严格的影响,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大势所趋,而绿色供应商选择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煤炭企业正确选择供应商。

3.1 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供应链整体绿色思想

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应多考虑供应商的环境管理能力,包括供应商所提品的绿色性及其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保证供应商不会因为环境管理不达标而遭受法律制裁。煤炭企业还应将供应商纳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供应链整体绿色化。

3.2 构建科学供应商评价标准

在原有供应商评价标准中,加入环境指标,例如是否使用危险、有害材料;供应商企业三废的排放是否合格;能源单位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是否最低等。将环境管理指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3.3 将供应商合理分类并制定相应环保约束机制

煤炭企业可以将生产所需物资分为一般物资、重要物资、战略物资三种,对应供应商,将其分为一般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战略供应商。对于一般供应商采用先审查后合作的方式,如果该供应商不符合环保标准,则放弃合作,另选其他供应商。对于战略供应商可以对其提供必要资金及技术支持以保证供应链良好运转。

3.4 从多方争取资金支持

目前,大部分客户都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环保产品,但很少或完全不承担任何费用。因此煤炭企业应主动向政府提出环保补贴的申请书,同时按一定比例向客户征收相应的环保费用。

4 结论

本文从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角度,结合煤炭企业供应商自身特点,对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现状与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对策建议,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煤炭企业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玲玲.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的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8:55,

[2]于文婷.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7:170-172.

[3]李伟.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西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63.

第4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护设备;应对策略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医生判断病人病情的望、闻、问、切需要借助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来完成。医疗设备虽然没有主观能动性,但高科技医疗设备相比于人类而言,拥有较高的客观性、准确性。鉴于此,我们国家很多医院也不惜花费重金引进了大量的高端医学设备,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医院医疗工作效率,增强对症下药的针对性,从而更好的救死扶伤,服务社会。

但目前许多医院存在着"重引进,轻维护"的错误管理理念,造成医院医疗器械故障频出,同时又由于医院设备科又存在医疗设备维修水平欠佳,医疗设备供应商垄断经营,技术壁垒等原因,造成医疗设备维修费用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因此该问题必须及时得到解决。

1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大致存在者三种主要的维修模式:

1.1自我维修为主,供应商维修为辅[1] 这种维修模式要求医院设备部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并且拥有较大的工作积极性,能不但学习跟得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医院管理层必须对设备科加以重视,否则要求设备科能够留住人才简直痴人说梦。

1.2依靠市场,托管维修 通常情况下,市场竞争的确能够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成本。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是,维修技术对于市场的门槛不高,而现代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已经远远超出大多数社会单位维修范围,特别是在供应商实行技术壁垒,以实现垄断的情况下。

1.3供应商维修为主,自我维修为辅 该模式下,医疗设备供应商的主动权过大,医院的医疗设备的维修时间限制非常严格,从设备停运到正常运行的时间间隔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计算的。而供应商的业务重点往往放在销售环节,对于售后维修往往不太重视,这就导致了这种模式下供应商和医院的矛盾。

从以上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放眼整个医疗设备维修行业,将医院、供应商、社会维修机构协同考虑,才能找出真正导致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窘境的原因。以下在了解医院设备维修三大模式基础上,从医院、供应商、社会维修单位三个角度分析,找出致使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原因。

从医院角度来讲:首先医院管理层对医院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够重视,使得整个医院没有形成维护医疗设备的风气。医疗设备十分精密,只有经常性地进行预防性保养和针对性维护,才能保证设备一直处于高精度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维修费用。此外,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维护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将自己定位为医院的边缘人员,设备出问题时,只是走走形式检查一下,修不好就直接上报上级,返厂修理。这种工作态度极大的影响了医疗设备维修效率,给医院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当然员工积极性丧失也和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有关。

从供应商角度来讲:医疗设备供应商是设备的生产者,消费者(医院)购买的不仅仅是医疗产品,还包括售后服务,为医院提供保养和维护培训以及产品维修是医疗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但国内,大多数设备供应商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这也是影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重要原因。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市场的竞争机制能使得市场中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市场化,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我国部分医院也在这方面有所尝试,但结果往往令医院管理者不甚满意。原因在于,医疗设备维修的技术和安全门槛过高,利润吸引力不足以是人们越过医疗设备维修的门槛。因此社会上能够承包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社会单位较少,竞争偏小,加之政府对此行业监管不力,该行业市场秩序十分混乱,大多数医院不敢轻易将关系到生命健康的医疗器械交给得不到保障的市场。

2针对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的应对策略

通过面对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医院、市场、供应商三个方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的解决问题。以下是应对策略:

2.1重视设备维护,调动维修人员积极性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的装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现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医院设备维护俨然已经成为限制医院提升医疗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短板,医院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医院设备保养、维护和维修的重视,这样才能从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设备维修问题。首先管理者应当通过开会研讨、集中宣传在医院形成一种重视设备保养和维护的风气,防寒于未然,让被动的维修变为主动的维护[2]。其次,应当提升医院维修人员的待遇,明确设备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和权益,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调动维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设备出了小问题,医院内部能够自己解决,不仅节省了时间,为更多病人提供了及时就医的机会,还为医院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费用。

2.2约束设备供应商,确保售后服务 医院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时,不仅要关心医疗设备的性能和价格,也要把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签订购买合同的同时,应当签订相关的售后服务合同。且售后服务应当包括产品使用和维护培训、产品保养和维修讲解以及出现非人为故障时供应商的及时维修。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在售后合同中明确产品维修周期,以免供应商出现推诿现象,造成时间上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在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时,设备维修部门负责人应和财务部一起进行购买,综合考虑产品性能与售后,以免出现设备故障出现后,部门之间相互抱怨的情况。

2.3降低准入门槛,规范医疗设备维修市场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医疗产品维修市场的形成,为意图进入行业的企业或单位提供便捷的办事流程,同时加大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来保证该行业的健康发展[3]。此外,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设备维修市场,避免部分维修商家形成垄断经营,以此来确保医院医疗设备的在市场上能够以正常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服务,保证维修的时间和质量。

3结论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窘境不是单纯一个原因造成的,医院不够重视、供应商售后不完善,甚至和整个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想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从巨大的沼泽中拉出来,需要医院、政府等多方努力,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运立,韩秀霞.本地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现状与对策[J].科学管理,2012(6):104-106.

第5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采购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CA公司是一家以汽车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主要经营整车、动力总成、零部件、商贸服务等。目前公司的产品种类数量众多、供应商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等因素,给企业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原有的采购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 汽车制造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价格保护机制,供应商成本风险大

以汽车制造中重要的零部件——轮胎为例,轮胎供应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天然橡胶占到了轮胎成本的70%,目前国际市场上天然橡胶价格已突破每吨3 000美元,而CA公司和轮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时,天然橡胶价格为每吨2 300美元,而国内轮胎供应商大都以现货采购方式采购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当橡胶价格疯涨时,供应商的成本压力骤然加大,导致轮胎供应商供货积极性不高,加大了轮胎保供的难度。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供应商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对成本风险进行规避。通常供应商采取的主要方式有:(1)降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降低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待遇;(2)降低不挣钱轮胎的供货比例;(3)延长交货时间,如以水路运输代替公路或铁路运输,走二级路代替走高速公路等;(4)降低产品质量。但不管是哪种措施,都会增加企业汽车零部件采购的风险,导致汽车生产制造的延后甚至停滞。

1.2 生产及采购计划变动频繁,供应商压力大

CA公司计划订单的发放问题在于计划的变动过于频繁。供应商的排产计划是根据CA公司的采购订单制定的,而CA公司的订单发放是5+2的采购模式,即当供应商接到订单五天后开始交货,两天后主机厂开始生产。但当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时,供应商就会调整原计划,而供应商计划的调整需要一定周期,如果遇到供应商产品生产周期长,工艺流程复杂,就会产生供应风险。同时供应商为了应对企业采购订单的不确定性会增大库存,这样就会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财务压力大,管理成本高。另外,CA公司采购部为提高产品的保供率,在向供应商发放订单时会在实际需求量的基础上放大一定的量,而供应商为了防止CA公司主机厂停线,又会在CA公司采购订单的基础上放大一定的量进行生产,最终就会产生“牛鞭效应”,整条供应链呈现粗放式增长,与“精益化生产”背道而行。

1.3 对供应商的评选不够科学、合理

CA公司专门成立有采购部寻源处,其主要职责是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以及降低采购成本。但目前的情况是,寻源处过多地强调降低成本而忽略了对供应商综合素质的考评,如供应商的研发能力、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以及产能的提升能力、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产品质量、信誉等。笔者前不久走访了几家供应商,有好几家都是不看CA公司主机厂计划就自行进行生产,对CA公司的装车数量以及车型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采用手工方式做计划。这样的生产及管理,明显不能满足CA公司当前的精益化生产要求。很难想象这样的供应商队伍能够支撑CA公司供应链体系长足的发展。

1.4 对供应商新品研发的投入不足,采购稳定性差

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其产品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供应商开发新产品也提出了很高要求。而新品开发要投入新设备、新模具、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投入相应的管理成本。如果新品开发出来后,不能迅速上量,那么供应商的前期投入就得不到回报,企业会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而这些投入CA公司不会为供应商买单。这就导致供应商对新品开发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CA公司新车型的问世。从另一层面看,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公司和供应商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造成采购管理的稳定性差,甚至会对整个供应链造成破坏。

1.5 采购库存管理秩序混乱

CA公司零部件采购属于全国甚至是全球采购,由于外地供应商的零部件采购需要较长的运输周期和生产周期,这就增加了采购途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保供风险。为了规避这一风险,CA公司要求外地供应商必须在本地某指定的原材料库房储备3~5天的安全库存,以保证主机厂不停线。目前公司的物流流程如图1所示:

CA公司由于前期规划缺乏预见性,伴随着汽车生产的迅速上量,现有的物流设备设施以及场地都已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加之物流现场管理的不合理,物流环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上图可以看出,在CA公司供应物流系统模式中,层层设库,尽管对生产供应保证程度强,但物流环节多,货物周转速度慢、库存量大,物流成本高,特别是仓储设施投资费用大,物流业务流程复杂、人员工作重复,工作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采购部门对供应商到货物资的有效跟踪,也增大了盘存难度,从而制约了整个汽车生产系统的高效运作。

2 对 策

2.1 建立合理的价格保护机制确保双方利益平衡

第6篇

关键词: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

我国目前拥有 688 个油气田,24 个油气生产基地,油田所需的采购物资多达 60大类。近些年,我国石油炼化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使得石油炼化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逐年攀升,与国外石油炼化企业相比,成本的逐年攀升致使我国石油炼化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分析石油炼化企业的物资采购现状并采取一定的成本控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基于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涵义

从直观上来看,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购物资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其主要包括物品成本、管理成本和储存成本。

二、当前我国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现状

目前我国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在不断市场化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采购流程不断优化,采购组织不断完善,然而,大部分石油炼化企业的物资采购还仅是为满足和保障油田的生产需求,并未真正考虑物资采购成本与物资供应的可持续关系,我国石油炼化企业的物资采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

现状一:高的采购成本

库存积压是当前造成我国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成本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导致库存积压的原因一方面是为防止突况的出现,保障油田生产的接续稳定进行而需要每年储备战略物资;另一方面是有些石油炼化企业的采购计划不完善,存在物资多报情况。库存积压不仅会增加成本,还有可能造成”呆料”,甚至报废。

现状二:低的采购效率

低的采购效率也是造成物资采购成本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为:一方面过于繁琐的采购计划审批程序,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使得采购效率大打折扣,甚至会由于某一环节”卡壳”而导致采购计划”流产”;另一方面大部分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部门未建立与供应商长期”互利共赢”的”生动局面”,大把时间浪费与磋商和合同谈判中,大大降低了采购效率,增加了采购成本。

现状三:不”给力”的供应商管理局面

我国大部分石油炼化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局面也很不”给力”,造成采购成本的攀升。表现为:一方面管理供应商的方法单一,大部分石油炼化企业未建立针对供应商特点和自身采购特点的”针对性采购管理办法”,对供应商管理的方法实行”一刀切”,一个模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供应商控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大部分石油炼化企业未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和针对供应商生产能力等的反馈机制,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评价体系,但评价指标也不完善, 内容简单粗犷,反馈不及时,大大削弱了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采购成本的增长。

三、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对策

针对我国石油炼化企业上述的物资采购现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利于控制和降低石油炼化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对策建议:

对策一:转变物资采购观念,尽量减少库存

具体操作上:一要严格落实物资计划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编制月份物资需求计划,以全面提高物资计划的及时率和准确率; 二要分析近三年的物资采购计划,根据物资种类实行差异化采购策略:对于重要的战略性物质可以与供应商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按照协议规定的价格、交货期和产品采购以保证性价比;而对于一般、大宗物资如钢铁,配件,管材等物资的采购可以采取继续深化集中采购模式,继续通过批量采购取得价格优势;对于小规模的采购则采取灵活选择采购模式,从采购的各个环节把关,运用”闭环”采购模式,做好前期调研,实际采购谈判,以及后期对市场和企业的跟踪。对于专利特殊物资等,要提前与专业供应商沟通协商,商定技术指标和价格体系;三要争取实现”零库存”管理,其前提是储存成本大于突发事件发生的购货成本和停工损失成本,此外,也可以与供应商商定将采购物资暂存于其仓库,当需要时取回以降低仓储成本。

对策二:明确采购权限,加强采购监督管理

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石油炼化企业内部要在明确物资采购权限的基础上,尽量简化采购审批程序,总部采购和下属企业采购的物资权限要分开,减少各环节的同时要保障计划、采购、生产和财务等部门的默契配合,做到计划处理的日清、日结,确保计划审核准确率、及时率达到100%。以减少权限成本,加强监督,进而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石油炼化企业应该与各供应商互利共赢,通过开展联谊、参观和讨论等活动取得彼此的信任,以减少由于合同磋商带来的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对策三:加强供应商管理

具体操作上:一方面要在保证物资采购供应商数量不超过3-4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方式,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在获取供应商途径的方式上要注重多种招标采购方式的组合应用,以提高采购效率,控制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供应商信息沟通,通过建立合作信息系统,实现供应商信息包括生产能力、资产负债结构的共享,在此基础上,供应商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友好合作关系。此外,还要重视对供应商的监督控制,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价与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各种指标包括供货时间、质量、、售后服务、支付方式等评级供应商,对评级较高的供应商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如优先采购权等,而对于评级较低的供应商要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如降低采购价格或剔除”出局”等,通过此来保障双方合作的方向健康有序。还要注重供应商的动态淘汰机制,要根据市场价格、服务等市场化信息,尽量保障稳定的基础上建立供应商的淘汰机制,以保证石油炼化企业的采购成本。

综上所述,石油炼化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的降低不可能一撮而就,需要石油炼化企业从细处着手,从各个环节控制成本,石油炼化企业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能获得最佳的物资采购成本策略,从而使石油炼化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鞠颂东;徐杰.采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孙剑峰.油田物资采购价格趋势分析探讨[J].现代商业,2010(8)

[3]冯小琴.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降低成本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4]罗福林.浅析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J].中国市场,2011,(23).

[5]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杨官杰;李晓强;许建忠;满继鹏.刍议如何控制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J].管理创新,2013(29)

第7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 库存管理 问题 对策

为保证企业物畅其流,制造型企业都需要建立不同数量的库存。建立合理库存是为了更科学化的管理,防止企业物资、产品短缺或过剩。企业生产需要的物资短缺会影响产品的交货期,从而影响企业的良好形象;物资过剩又会占用企业的资金,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库存管理可以缩短订货周期,使企业在经营中占据主动性。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分析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整体库存管理能力薄弱,不能建立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又称作为保险库存,由于销售存在不确定因素,汽车制造企业要建立绝对合理的安全库存并不现实,但可以根据企业的销售订单情况及整个行业的淡旺季,以及企业的整体产能来分析并找到相对合理、安全的库存,企业往往忽视了安全库存的建立。

2、企业管理系统多样,物流系统不畅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汽车制造业为了提高运营效率也上了多种系统,整个产供销系统环环相扣,但企业在管理中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衔接性,导致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脱。企业想要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管理必须引进一些库存控制技术,并且从技术、管理和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分别入手,以达到最佳效果。

3、企业各部门存在本位主义,职能不同导致库存管理的困难

企业各部门职能不同,研发部门希望整车品种多样化,销售部门也希望品种多样化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直接造成了原辅料、零配件的多样性,提高了库存水平;生产部门则希望批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购部门希望提高订货数量以降低采购成本;物流则希望小批量、多频次到货以减小库存,降低库存管理的难度。这样的冲突都导致了库存管理的困难。

(二)企业外部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经销商合作体系

很多汽车制造企业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往往追求价格的优惠,基于这个目标会根据价格随意更换供应商,可能会选择经营风险较大的供应商,造成后期的突然断供,从而发生库存短缺,影响生产销售。

经销商站在自身利益角度上,过分夸大了自身的销售信息,造成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及时,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库存紧缺或库存过高。

2、汽车供应链上成员相互挤压

汽车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相互挤压,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价格,同时降低成本,直接导致了利润的挤压和生存空间的挤压,双方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汽车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内部应对对策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自身企业销售和生产能力总结出企业的安全库存,并及时追踪验证。

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引入新型库存管理模式。企业需要引入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信息共享,通过系统实时数据可以实现库存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设置统一、稳定的标准,保证数据对比的科学性,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环节数据的维护要有核对机制,对系统操作人员的责任感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同时,企业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环境基础上的库存管理。

完善部门职能,采用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企业要不断完善部门职能(尤其是交叉职能),把企业的研发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突破组织结构、知识认知、目斯芾淼日习,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根据完善的部门职能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紧扣以下几个标准:围绕企业整体利益进行目标分解;以完善的部门、岗位职责为基础提取考核指标,同时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列入考核;实行满意度调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减少各个模块之间的摩擦。通过合理的考核来减小库存压力。

(二)企业外部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

汽车制造企业在整个汽车供应链中是中心点,企业应主动发挥自己的链主身份,与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自身的管理观念,讲究互利互惠,开展支持供应商等多种活动,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竞争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合作体系、分配体系。同时以自身企业为出发点,建立强大的供应商体系网,通过合作、对比和分析来找寻可靠的合作伙伴。

2、建立完善的经销商合作体系

汽车制造业在与经销商合作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经销商的销售信息,根据数据分析经销商要货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懂得让利,大型企业的销售目标主要是靠经销商来完成的,企业要看重长远的合作利益;最终通过与经销商的友好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得到最直接、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企业要认真总结并应用到库存管理中。

3、建设完善的供应网络和流畅的信息平台

完善的供应网络和流畅的信息平台是保证物流高效运作,控制库存的重要环节,汽车制造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来重新审视供应网络和信息平台,判断它们是否能满足公司未来的发展。企业不仅要考虑供应商和经销商合作、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根据价格、运输成本、库存等制定自己的系统标准。信息流是物流正常运作的有力支撑,开放、共享的信息系统才能保证库存信息的传递,并实现整个物流的高度衔接。

三、结束语

库存管理作为汽车制造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降低库存和零库存,只有对市场需求高度的警觉,再加上完善的库存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才是有意义的合理下降。

参考文献:

[1]武婷婷.我国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

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应用 对策 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对企业既有防错防舞弊的功能,又能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监控,达到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营运风险、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加快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当前油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免疫系统的关键和前提。

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背景

从“安然事件”开始,内部失控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击倒了世通、安达信等世界著名企业。接连的企业巨擎沉没不禁让人深思:应该如何加强现代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与控制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与经营风险?

2002年,中国石化将美国COSO标准与中石化企业文化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设计出一套科学、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勘控行业内控采购业务流程实施的情况

河南油田按照“内部牵制及不相容”的原则,积极探索物资采购业务管理模式,通过对物资采购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了相应的制衡机制。河南油田地调处作为具有物探行业特点的单位,对流程进行了细化,分解,改良。将油田推行的采购管理流程控制标准样表从24个精化到目前的9个。着力点在既能涵盖内控中控制点要素,又便于在实际中操作。

(一)按内控采购流程对控制点的设置情况,摒弃传统的采购模式,对采购业务进行流程再造

在管理部门设置内控管理员,按每一份合同一套流程的原则,指导日常采购业务流程的操作执行。

(二)特色管理

在采购流程标准样表中穿插以计划管理、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为切入点的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监控。

1、物资计划管理是内控采购业务流程的事前监控

计划管理是物资采购工作的源头和基础核心,计划编制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库存及资金的占用率。向各项目推广使用物资供应动态表及质量标准参照表,方便编制格式规范统一的采购计划,进而形成季度、月度计划。逐步提高了各项目的计划意识,同时汇总增大了采购批量,增强了议价能力,降低了采购价格。

2、价格管理是内控采购业务流程的事中监控

价格管理分为历史价格和实时动态价格两部分。通过历史价格形成纵向对比。根据工区特点,将价格库分为东部、西部、南部、东北、国外等不同区域。通过实时动态价格管理形成横向分析比较。将市场调查价及供应商报价作为实时价格库初始数据,形成当地工区市场价。以最终成交价录入建立动态表,使不同工区、不同项目的价格反映在同一表格上。

3、供应商管理是内控采购业务流程的事后监控

将有业务往来及国内勘探专用材料的供应商整理汇总,确定供应商名单,并将其资质、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经营范围等情况建立供应商档案信息,成立资质审核小组审核是否具备供货能力。针对每一笔实际发生的业务,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考评。年终对所有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更新,及时掌握供应商最新信息。根据供应数额和供应风险的大小将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

(三)采购业务流程再造后的成效

地调处2008年主要材料采购节约采购资金约262.02万元。以河南油田物探东部市场和新疆西部市场为例:

1、东部市场采购专用工具节约采购资金220余万元,主要包括:

(1)采购20DX-10检波器4500串,市场价1030元/串,成交价920元/串,节约资金49.50万元;

(2)采购SN4-10检波器2000串,市场价930元/串,成交价880元/串,节约资金10万元;

(3)采购408地震勘探延长线(30米)50根,市场价790元/根,成交价700元/根,节约资金0.45万元;

(4)集团公司投资计划招标采购节约资金158.62万元;

(5)局内自购物资招标采购节约资金2.6万元。

2、西部市场主要材料节约采购资金38余万元,主要项目:

(1)采购被复线3000KM,市场价380元/KM,执行价350元/KM,节约资金9万元;

(2)采购膨润土2300吨,市场价580元/吨,执行价500元/吨,节约资金18.4万元;

(3)西部和田项目及设备检修过程中节约采购资金9.29万元。

3、2008年采购单价与市场单价相比,降幅比例是:

三、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虽然通过实行内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该看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在较大程度地威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免疫系统。

(一)在层层下放过程中存在审核部门的职能缺失和重复现象

采购管理业务流程的编制等级是二级单位,(地调处为二级单位,器材中心为采购管理的三级单位,各使用项目及各中心为四级单位。)当它的适用级别降到基层四级单位时,就会出现职能审核部门缺失的问题。

(二)上报汇总渠道与现有机构职能不匹配

供应商资源及价格信息管理控制点中,建立健全物探行业的供应商网络和价格数据库,定期考评列入名单的供应商资信及履约情况,根据考评结果调整供应商名单并报总部备案。地调处的供应商管理只能上报到处领导一级审批,而报不到总部。并且勘探局对外闯市场的单位外部采购不纳入局采购供应商管理。而内控管理却要求不分内部外部市场实行统一管理,由此也显现出上报汇总与现有机构职能不匹配的问题。

(三)合同按月管理的时间滞后问题

内控对合同台帐提出了统一按月编号管理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做到按月及时归档。采购过程中签订合同后,合同需审批、反馈履行情况等手续。这就使得合同不能在当月归档,一般会在合同签订日期后三到六个月才能审签完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月月更新合同台帐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当月汇总后的内控文件,按合同签订日期进行分类归档,然后将合同管理台帐进行按月排序管理。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在内控管理操作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新旧管理流程的交替,如何更好地管理内控体系文件,保证内控管理的持续有效性。如何将纯粹的内控文件管理工作变成更具全局意义的企业流程管理,使内控管理不仅局限于流程内控点的维护,更关注企业业务流程(包括内控管理业务流程)的改进与提高。这些都是企业内控管理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需要不断思考、总结与关注的问题。

(一)需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

目前中国石化物资供应管理的理念是比较先进的,手段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物资供应系统一些相应的旧的管理制度还没有进行更新,在实际操作运行当中就会产生冲突、重叠、缺失等问题。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机制的建立,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因此在再造流程的同时,必须重新梳理和修订完善现有的物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使制度与流程相配套,确保建立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机制取得实效。

(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物资采购业务在传统管理模式上是一笔采购业务的起点至终点由一人完成。大量相似的工作使得业务人员忙于重复性劳动,而无暇顾及到市场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分析、市场价格分析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等即时性的信息。业务水平高则有利于企业增效,水平低则对企业发展不利。并且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衡。要从根本上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就必须下大力气改革传统业务操作模式,再造业务流程,建立起一套与先进的管理理念、采购体制、管理手段相适应的业务运行机制,使得采购业务成为外行变内行,人人都能拿得下的标准化流程。

(三)建立与控制活动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将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整个企业的战略组成之一。从主管部门到基层具体操作执行单位,信息网络的建立将使数据共享,沟通顺畅,提高流程运行的效率,其收到的经济效益也是会令人乍舌的。比如沃尔玛建立卫星系统后,使得其物流程序发生了质的变化,保护了它在经济危机中依然生存;国内翠微集团将现代科技手段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使其在同行业中迅速崛起。以及时的数据信息分析指导采购流程的各个环节,可以使整个动作过程协调有序,减少无效的程序,提高效率。我们虽然应用了ERP软件,但它的许多功能和使用范围都未能发挥出最大效率。

(四)扩大信息沟通范围

我们企业目前只是在本企业内部建立了信息系统用以或收集信息,很少顾及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分享信息的好处肯定是大于不良影响的,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可以让供应商及时知道库存情况、采购范围来决定是否需要备货、供货。使双方成为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风险共担,盈利共享。目前我们还没有将供应链的上家与下家纳入企业信息系统来管理,是目前物探物资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的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失效。内控就是要通过建立一个错弊防范系统来达到对组织体自身的有效控制,按业务流程体系进行风险控制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法律法规使人不敢犯错,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不愿犯错,而内部控制使人不能犯错。以内控制度规范各业务流程,用规则看守企业,欲错不能,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正是内部控制系统功能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志鹏. 国有企业如何加强内控管理.时代经贸,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