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6 16:2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模块化建筑结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超高层建筑;应用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67416㎡,工程用地面积为16338㎡,工程塔楼建筑高度为273.88m,属于超高层建筑。工程结构采用的是钢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核心筒面积为440㎡。在工程核心筒施工过程中,应用了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取得了显著综合效益。
二、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概论
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包括桁架钢平台、支撑钢柱与定型大钢模板、可调节移动式挂架及其防护系统、长行程高能力双向作用油缸及其控制系统五个部分。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通过立柱与箱梁支撑整体式钢平台,在钢平台下悬挂模板及挂架,这种模架体系被简称为模块化顶模。模块化顶模在应用出,表现出较多优势:
(一)因支撑立柱本身存在一定高度,相对于当前结构施工层位置来说,模块化顶模支撑点较低,受混凝土龄期影响不大,当钢筋模板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爬升作业,施工速度与效率较高;
(二)模块化顶模体系钢平台承载量很大,可以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效率;
(三)模块化顶模体系支撑点只有3-6个,支撑点较少,运行平稳,针对不同结构可以灵活调节;大型油缸行程较长,可以一次顶升到位,保证了爬升作业效率;
(四)施工人员操作时,挂架全封闭,安全性良好,可以让施工人员更加快捷方便的进行模板加工及钢筋绑扎作业。
三、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一)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实施流程
在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实施之前,需要进行总体策划。由于模块化顶模属于新兴技术,目前尚未出现专业模架体系生产公司,为确保模块化顶模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模架体系准备工作。模块化顶模的实施流程如下:
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实施流程
(二)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技术准备阶段
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技术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模架体系的设计及制作,其中模架体系设计及确定施工方案是核心筒施工的核心;模架体系包括五个部分,选择合适的厂家进行生产、加工;在系统制作完成之后,需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运送到施工现场;
(三)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施工阶段
在施工现场,将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在核心筒结构施工阶段,需要明确每层结构施工都是一个子运行周期,在子运行周期内施工管理,就是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标准层的施工管理工作。在模架体系施工过程中,可以分为三大工况,包括模架体系顶升、下箱梁回收、结构施工三部分。
当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检查并组装完毕后,需要高度重视第一次顶升作业,第一次顶升作业,为预顶升作业,可以有效检验模块化顶模系统的整体性能。当预顶升完成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模块化顶模体系在顶升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模架体系整体性能符合设计指标。
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预顶升流程如下:
1.顶升准备:钢筋绑扎,模板加固;完成大钢模板,保证模板与墙体没有冲突;翻开挂架与墙体安全防护;确保箱梁位置符合要求;清理顶升障碍;
2.初次顶升50mm后,检查各节点状况;检查油路运行状态;检查油缸运行情况等;
3.顶升到设计行程高度,牛腿需高于预定洞口50mm;顶升过程中,严密观察模架体系,找出问题;
4.将上箱梁牛腿伸出,伸出过程需缓慢进行,确定不存在失误后,将牛腿完成伸出;
5.上箱梁回落操作:回落速度需要控制在10mm/s以下,采取点动回落方式;上箱梁回落到位的标志是液压系统压力回落到空载压力;对箱梁与箱梁牛腿进行观测,两者不存在空隙为正常情况;箱梁回落后恢复挂架安全防护,从而完成整个顶升作业。
在顶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顶升速率,一般将顶升速率控制在5-10cm/min左右,可以满足施工要求。液压系统控制台能够显示出液压油缸同步信息、油路压力信息。如液压系统出现不同步现象,不同步高差超过5mm内报警,超过1cm时,则油阀自动上锁,确保模架系统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
在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中,由于模板选择为悬挂式安装,这就方便了模板的拆模及合模工作;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包括了混凝土养护层、钢筋绑扎层、模板作业层,方便施工人员平行施工;在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爬升基础上,合理安排核心筒结构施工人员及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在某工程中,采取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施工,达到了3-4d一个标准层的施工工效。
四、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施工安全管理
为确保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充分发挥其优势,确保超高层施工安全,需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一)配备专业操作人员
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包括五大系统,涉及到的方面专业性要求较高,为确保模架体系稳定运行,就需要配备专业操作人员,并加强现场指导,做好专业培训;
(二)模架体系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在模架体系操作时,需要熟悉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操作规范,确保模架体系能够规范性、流程性运行,从而实现对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系统管理;
(三)信息化管理与实时监控
为确保模块化低位顶升钢平台模架体系运行的安全,需要保持模架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畅通,通过对讲机及摄像头等设备,建立信息化管理及实时监控,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递与反馈;
(四)定期检修维护
在模架体系使用过程中,需要每天对挂架里面、水平防护、大钢模板保护钢丝、钢平台顶部防护等进行检查,每周对钢平台平整度、箱梁水平度、支撑立柱垂直度等进行复核,每两周对模架钢平台与支撑立柱节点、箱梁与油缸连接节点、大钢模板悬挂节点等进行全面检测,做好维护措施,确保模架体系安全作业。
关键词: 数学建模 教学实践 建筑工程 模块化教学
对于高职数学课的任课老师来说,高职数学需改革早已是共识,从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与手段都需改革,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少,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本文笔者都是从事数学及建模教学的一线老师,还有建工专业老师,积累了很多数学与建工相融合的经验。本文就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高职建筑工程类数学课中,重构高职数学课,以期对同行有借鉴意义。
一、高职院校数学建模开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是,源于本科,自然成为本科数学的压缩版,完全的公理化体系,对于生源本来就不太理想的高职院校来说,内容偏难,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也略显陈旧。因此,对于注重实用性的高职院校来说,数学课往往不受重视,能少开就少开,能不开就不开,数学课的空间被严重挤压。
而数学建模就是将各专业中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其素材本来就脱胎于实际问题,其实用性更是与高职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另外,高职数学建模不仅弱化了数学理论体系的严密性,突出其实用性,不再是空对空的理论,学生可以参与进来,去探索、发现,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提振了学生学习数学、钻研科学的兴趣,更为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职数学课的空间。
二、我校数学建模与建工专业结合的实践教学的经验
我校数学建模课已开展了几年,在平时教学中,任课老师倡导学生将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微积分)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与实际应用问题联系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建模能力,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老师也通过数学建模课,将数学理论、思想、方法通过数学建模逐渐渗透到我校招牌专业――建筑工程中,并与建工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建工类数学建模案例,积累诸多的建筑类相关素材,并将其加工整理为微积分模型,一方面增加了《工程数学》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我校现在正在实施数学课改革,就是将模块化教学引入进来,数学课不再是以章节为单位,而是以模块为单位,例如将微积分分成函数模块、极限模块、导数模块、积分模块、微分方程模块等。每个模块分若干案例,例如导数模块分成导数意义案例、近似计算案例、最值案例等,每次课要完成案例中的几项任务,由任务驱动案例,进而带动完成一个模块。例如:函数最值模块就分成开区间案例和闭区间案例,而开区间案例可由例如建筑力学中最大安全系数等相关专题作为若干任务。而案例的完成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目前重构后的课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慨叹微积分在各领域的应用广泛性与深入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建工数学教学探索与案例
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不是简单的“插入”,即将数学建模的例子插入数学课中,或用几个学时讲解几个数学模型例子。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远远不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而且这些应用实例往往会与课程的知识体系割裂。应当在不影响微积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尽量充分地与建工专业有机结合,达到真正融入的效果。
接下来通过微积分中某些模块中代表性的案例说明我们具体的做法。
案例1:极限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以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龄期的关系为例,在正常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长不断发展,最初7~14d内强度发展最快,以后逐渐缓慢,28达到设计强度,28后强度仍在缓慢发展,增长过程课延续数十年之久。
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理解,实际上随着天数无限增大,混凝土的强度岂不是也在无限增大,但是强度再增大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这实际上就是微积分中的极限理论。而上述案例便可作为建工专业学生讲授极限理论时引入的问题,接着再进一步引入极限的理论。
案例2:积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以计算混凝土的方量为例,下图是一个圆柱体的框架柱:计算混凝土方量时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二重积分的方式得到混凝土的计划使用方量(数学计算式子)。
求解过程实际上运用的就是微积分中的定积分理论,若用微元法将其加工整理还可得到任意构件的求解思路。规则的构件如此,推而广之,如果涉及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构件,应用积分的方式计算混凝土的方量更是既快捷又准确。
案例3:概率与极限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任何一幢建筑物都是由屋盖,楼板,梁,墙(或柱),基础等构件组成,这种构件在房屋中互相联结,互相支承,合理的构成各种形式的平面或空间体系,起到建筑物的骨架作用。这种骨架,称为建筑结构,简称结构。结构的安全、稳定、耐久在设计与施工中是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环节。事实上,从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在建筑计算理论方面,正是运用了数学中的概率及极限理论才让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手段发展到如今的先进水平。
近代:20世纪40年代:考虑砼塑性性能的破坏阶段计算方法,采用了单一的安全系数;50年代:极限状态计算,规定了极限状态,有三个系数,荷载、材料系数和工作条件系数(1966年规范)。
近来: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计算法,89年规范(GBI10-89)及现今使用的规范(GB50010-2002)。
以上只是笔者重构建工类数学课过程中的部分例子,而在高职教学里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建工类数学教学中肯定是一条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路子。
以上仅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自己的思考,更是近年来积累的经验。希望本文能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瑞.高职数学教学问题及出路初探――基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历年数学教学的分析.学习月刊,2015.5.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土木工程;实验室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1)空间体量巨大。土木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建筑物、桥梁、隧道,一般体量巨大。现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高度超过800m,桥梁的最大跨度达1991m,超高层建筑物的单根柱子、单根桩基的承载能力上万吨。进行这些结构或构件的实体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缩尺实验,也存在实验构件及加载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实验费用高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2)施工周期长。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世界最高建筑物———迪拜塔的建设历时6年,通常一幢普通的住宅楼施工工期也需要1年以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无法得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体验。
(3)工程参与方多。土木工程存在不同的建设参与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在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往往只能体验其中某一方的工作,无法从不同参与方的视角去感受和经历工程。
(4)危险性高。土木工程实验很多是破坏性试验,并且是脆性破坏,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施工现场工序复杂、人员众多,而很多学生又缺乏施工经验和对危险源的判别能力,这使得很多施工单位在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存在顾虑。
(5)实验难度大。在土木工程的实验中,灾害环境(如台风、火灾、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模拟设备造价高(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造价上亿元、大型风洞的造价几千万元)。灾害环境实验难度大、危险性大、费用高。为解决土木工程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工程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拓展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进行灾害环境对土木工程影响的分析、解决重大工程的防灾问题,尽可能减少实验成本和潜在危害,东南大学在课堂理论教学、原有实体实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平台,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作为实体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1-5]。
2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早在2005年“工程结构设计原理”与2006年“建筑结构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东南大学就开始组建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实验室,此后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结构力学”及“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几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又相继成立了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土木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实验室。2013年通过资源整合,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五结合”的教学体系。(1)三层次: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创新训练;(2)四模块:按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规律,搭建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创新实践4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3)五结合: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中,四模块的18门实验课程支撑8门专业主干课程与12门实体实验实践课程,辐射其他16门专业课程,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
2.1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模块
模块主要包括:(1)基本构件虚拟仿真、楼盖设计虚拟仿真及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虚拟仿真等基础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建筑结构抗震虚拟仿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及桥梁结构设计虚拟仿真等提高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复杂结构虚拟仿真、基于MTS混合实验、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结构构件抗火虚拟仿真等创新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建设内容。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了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6-7],是从工程的构思到概念设计,再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概念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最后按优化后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以特色实验项目“基于MTS系统混合模拟实验平台”为例,传统的建筑物抗震防灾实验大多数是对整个结构进行的,由于整体实验成本较高且实验项目较多,导致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安排紧张。为了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效果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将结构的大部分替换为数值子结构并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而只有小部分结构在实验室进行足尺实验(见图1)。仿真实验具有参数可调、实验方案可扩展、不存在硬件损耗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实体实验具有真实可靠、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实时混合实验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抗震防灾实验手段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2.2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及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3部分。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包括土方、桩基础、模板、钢筋工程等施工过程的虚拟仿真,是模块的基础训练部分;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是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大跨桥梁结构等典型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虚拟仿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复杂工程的施工组织,它是模块的提高训练部分;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部分主要针对全新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分的仿真分析,确保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它是模块的创新训练部分。以典型实验项目“大跨桥梁结构施工虚拟仿真”为例,该实验项目以铜陵长江大桥工程为案例,与中铁大桥局集团和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对该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包含桩基础施工、沉井施工、主塔施工、钢桁梁吊装施工、斜拉索施工等子系统(见图2)。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跨斜拉桥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
2.3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BIM综合4个部分。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介绍和基础软件操作,但是存在信息技术类知识体系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割裂问题,使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模块化的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多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平台。以典型实验项目“工程管理BIM综合虚拟仿真”为例,该项目根据给定的工程项目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方案、相应的城市规划条件以及有关的地理环境数据,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的角度进行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多维可视化仿真(见图3),并利用BIM模型进行辅助施工管理,包括项目的日照分析、建筑能耗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建筑体量计算等。
2.4土木工程创新实践虚拟仿真模块
本模块主要分为基于创新训练计划的虚拟仿真和基于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虚拟仿真两部分,以满足学生课外研学课程的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然后运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模型设计进行优化,完成实体模型的制作,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加载或让其完成特定功能。通过本模块实验项目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结构体系、设计分析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8-9]。以典型实验项目“创新结构体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见图4),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创新结构模型,以反映学生的力学概念、结构概念和创新思维。实验项目鼓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创新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结构概念设计、基本构件受力状态、空间结构体系及特点、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与思考,并动手制作结构模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结构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并通过学习报告、制作模型及加载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特色
3.1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长期坚持实体实验项目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划,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学生实验训练的学时数比例由总学时的19%增加到25%。中心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有力地支撑了6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升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水平。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第4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三。
3.2来源于科研项目,面向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不断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来源于工程实践,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心的大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例,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战型”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演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来之能战”的毕业生。已将典型重大工程转化为实验项目的实例有:(1)山东博物馆屋盖薄壁箱型结构虚拟仿真;(2)广州南站大跨空间结构温度应力虚拟仿真;(3)广州白云机场复杂铸钢节点虚拟仿真;(4)润扬长江大桥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5)深圳大运会体育馆钢结构安装施工虚拟仿真;(6)沪通长江大桥桥梁沉井施工全过程虚拟仿真。
3.4面向防灾减灾,开展灾害虚拟仿真
现代土木工程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爆炸、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因其巨大的时空尺度而难以再现,因其复杂的生成原因而无法重复,所以要借助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中心依托云计算中心每秒37万亿次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运用大型虚拟仿真分析软件,开展地震、台风、火灾及爆炸等灾害的模拟,提升学生防灾意识和减灾水平。
4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建设,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由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名师负责规划和建设,面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为“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面向7个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4年,该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08-13)[2015-04-01].
[2]石松泉,沈红,梁伟,等.虚实结合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84-186.
[3]蔡卫国.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76-78.
[4]吴涓,孙岳民,雷威,等.东南大学机电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思路与进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5-9.
[5]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6]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7]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等.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5-8.
[8]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框架结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关键。在培养方案中按照职业岗位群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5种能力的培养:识图能力(包括建筑、结构、水暖电施工图)、测量放线能力(包括多层、高层房屋、道桥隧及管线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砌筑与抹灰工种操作方法、技术交底、专项施工方案、项目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投资、进度和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及合同资料管理)和计量计价能力(包括编制建筑工程概算、预算、决算书)。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化教学。
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分为4个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施工技术知识模块、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和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和《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实习周。施工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和《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实习周。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建筑法规》、《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资料》等课程。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习周。
研究比较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列为重点建设课程。如围绕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对《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内容作相应整合,重新选择教材,加强各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管理类的课程进行彻底整合,将原来的《建筑法规》、《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三门课程整合成《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减少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以节省课时。
二、教学管理改革
目前,《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AutoCAD》4门课程已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习题、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录像、新技术介绍等教学资料已上网,供师生使用。专业中的重点建设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推动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全部实行考教分离,以便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改革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方法就是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般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练,实行“双师型”教师带特长生制度,师生共同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计算机操作、建材试验、力学试验、土工试验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工程项目施工认识实训、制图识图实训、建筑AutoCAD实训、测量实训、房屋建筑学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建筑施工组织实训、一般结构设计实训和计量与计价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技能的培养从入学时的工程项目两类场地进行,一是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内,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建筑之乡和广厦集团的行业优势,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并结合实践指导课、讲座、示范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实践更具成效。
关键词:结构建模 ObjectARX 面向对象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的工程设计人员已经采用计算机来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和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有众多的结构分析软件可供选择,如ANSYS、SAP2000等。这些软件虽然都能较好地完成分析任务,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按传统的编程方法实现的,其前后处理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结构分析软件中的前后处理部分通常是用户耗时最多的阶段,尤其是结构建模部分更是关键,它直接影响着软件的应用效率。因此,对结构建模这一功能模块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拥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的重点课题。
利用纯Windows风格的AutoCAD2000提供的开发环境ObjectARX来进行结构建模系统的研制,可以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软件系统的功能,而且也符合广大工程设计人员的使用习惯,有助于设计人员快速地掌握、使用新开发的结构建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1 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ObjectARX
AutoCAD是目前在Windows 98/2000/NT环境下应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的CAD软件,它是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最为熟悉的工作平台。AutoCAD2000除了提供一般通用的CAD功能,如绘图、编辑等,还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开发环境,如AutoLISP、VisualLISP、ObjectARX等。其中,ObjectARX是一种特定的C++编程环境,它是在AutoCAD R13使用的ARX(AutoCAD Run-time eXtention)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ObjectARX应用程序本质上是Windows DLL程序,而AutoCAD本身则是一个典型的Windows程序,因此ObjectARX应用程序与AutoCAD、Windows之间均采用Windows的消息传递机制直接通信。ObjectARX程序以C++为基本开发语言,具有面向对象编程方式的数据可封装性、可继承性及多态性等特点。用其开发的CAD软件具有模块性好、独立性强、连接简单、使用方便、内部功能高效实用等优点,并且支持MFC(Microsoft Fundation Class),能简洁并高效地实现许多复杂功能。
2 结构建模系统的设计思想
为了配合工程设计人员的使用习惯,本文的设计思想是使设计人员在使用CAD命令绘制图形的同时,对图形对象进行处理,使绘制所得的结构模型文件中既有结构几何信息,又包含荷载信息、约束信息等,并可输出为用户所需的数据文件。
基于这种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开发是最合适的选择。所谓面向对象,其指导思想是按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建立问题域模型,设计出尽可能自然地表现求解方法的软件。为此,必须尽量直接表现组成问题域的事物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的概念,建立适合人们思维方式的描述模式。当前,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面向对象技术即是实施这些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工具已经在建筑结构程序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个工程的结构部分主要由梁、柱等构件组成,通过对其基本信息的研究,可以归纳总结出各种构件的特征信息,然后分别对其进行整理,并最终把它们赋予矢量图形的图素中。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图形信息查找到相应的特征信息,从而达到绘图与建模同步完成的目的。
3 结构建模系统的开发方法
在ObjectARX环境下进行建模系统的开发,其步骤如图1所示。
为了便于分类管理,在创建结构模型之前应使系统自动进行初始化,如对各种不同的构件分配不同的线形、颜色及层名等。利用ObjectARX包含的AcEd、AcDb类库中的相关函数可以简便地完成这些功能要求,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全局函数来实现,如acdbEntMod()全局函数就可以用来修改一个实体所在的层。
用户需求
该大厦是一片现代化办公及住宅大楼,建成后要求具有一流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完善的服务基础设施、先进一流的自动化设备、现代化办公及通信设施、高度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是一群跨世纪的高度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厦建筑物。
因此,我们对大厦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求如下:
・PDS布线系统符合用户当前和长远的语音、数据通信要求。
・PDS布线系统遵从国际国内标准。
・PD8布线系统采用国际标准(EIA/TIA568)建议的星型拓扑结构。
・PDS布线系统设计要支持电话、传真和计算机网络等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的速度目前不低于100mbps,并要考虑千兆网的要求。
・布线系统要支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
・布线系统的信息出口采用标准的RJ-45插座,以支持话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的传输。
・布线系统符合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的要求,以便与CHINAPAC联网,并通过CHINAPAC与国内国际其他网互连。
・系统的传输线路要达到的技术要求。
・布线系统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
・布线系统要求每个工作区有一个数据点。
・系统要求达到增强型设计等级。
・布线系统立足开放原则,既支持集中式网络,又支持C/S或B/S分布式网络系统。
・系统的信息通道传输稳定、可靠。
・配线间的建设要求:
(1)室内照明不低于150Lx;
(2)为了保证在安装、测试及今后维护时可能使用电源,建议安装若干电源插座,每一个电源插座的容量不小于300W;
(3)配线间内的温度应保持在30%~50%之间;
(4)为了确保配线架上各种插座的工作性能良好,要求配线间内具有良好的通风,并做到室内无尘。
・设备间的设计要求:
按照标准的设计要求,设备间是要集中放设置的房间,应尽量满足下面的要求:
(1)将服务电梯安排在设备间附近,以便装运笨重的设备;
(2)室温应保持在18℃至27℃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30%~55%;
(3)保持室内无尘或少尘,通风良好,亮度至少达30英尺――烛光;
(4)安装合适的消防系统(如采用湿型消防系统,不要把喷头直接对准电气设备);
(5)使用防火门,至少能耐火1小时的防火墙和阻燃漆;
(6)提供合适的门锁,至少要有一扇窗口留作安全出口;
(7)尽量远离存放危险物品的场所和电磁干扰源(如发射机和电动机);
(8)设备间的地板负重能力至少应为500KG/平方米;
(9)根据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要求,在配线间安装布线硬件的墙壁上须覆盖涂有阻燃漆的3/4英寸(合1.9CM)厚的木板;
(10)PDS系统中典型的接线间,其可以走人人的最小安全尺寸是120×150CM,标准的天花板高度为240CM,门的大小至少为高2.1、宽1M,向外开。在主、分配线间,最好有供放置设备的设备柜,其大小可按设备的尺寸而定,一般采用木质或玻璃材料制成。在设备间尽量将设备柜放在靠近竖井的位置,在柜子上方应装有通风口用于设备通风。
系统设计方案
1、设计原则
技术先进性:充分考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技术上适度超前,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应能保证大厦建成后若干年不落后。
成熟性和实用性:采用被实践证明为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并能满足大厦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所采用的设备和主要材料耐久实用。
开放性:考虑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使系统与未来发展的设备具有互联性、可互操作性,能很方便地与世界信息网络融通。
集成性;充分考虑大厦弱电智能化系统所涉及的各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证子系统总体上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模式,总体结构应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既包括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先进产品,又便于升级、换代,使整个弱电智能化系统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完善、改进和提高。
标准化和模块化:根据大厦弱电智能化系统总体结构的要求,各子系统应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集成后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集成的过程主要是解决不同系统产品的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问题,以使它们之间达到:“互操作性”。承包商应当提供标准数据接口、网络接口、系统和应用软件接口。系统最终特征是:
(1)可扩展性、灵活性好;
(2)兼容性和应用软件可移植性强;
(3)可维护性好、生命周期长。系统要严格按照模块化结构方式开发,以满足通用性和可替换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实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战略。
便捷性:对于复杂的系统都能实现鼠标式操作。
安全性:承包商所选用的设备及技术等,都应该满足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无危害的,无污染、低噪声以及文明的。
可靠性:用技术降效的原则,确保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舒适性:用穷尽的思维方式,极力为大厦的使用者设计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及工作环境。
可管理、可维护性:所集成的系统,应防病毒、防死机、防非法侵入等大厦的主要设备、场所都能被监视或者被控制。
高效性:所集成的系统应具有:
(1)捷的响应能力;
(2)控制能力强、实施好;
(3)网络带宽,吞吐能力大。
经济性:运用经济性否定一切的原则,应选择较高性能价格比的设备,优化所作的设计。
2、布线设计
为满足本建筑物多种信息传输要求,保证布线系统先进性、灵活性、经济性的工程要求,布线系统由铜缆和光纤两部分组成。铜缆布线系统设计为分层星型拓扑结构的布线系统。通过不同的跳线管理可支持一、二、三级网络结构。所有一级网络数据有源设备、语音有源设备和布线系统管理设备均统一置于楼层网络机房内,二级网络设备及其相应布线系统管理设备置于各楼层网络设备间或弱电设备间进行管理。三级网络设备可根据需求置于工作组。这样的网络拓扑结构,既易于统一管理又可满足所有可能
出现的使用需求。
光纤布线系统为二级网络结构管理方式,即一级网络数据有源设备和布线系统管理设备置于网络中心机房,在楼层各设置一个二级网络设备,通过光纤垂直连接。
在主机机房设置MDF立式配线架分别管理整个大楼的语音和数据点。
按建筑设计,该大楼内分别设有弱电井,在弱电坚井中,在每层(或两层――根据信息点多少而定)楼设置分配线间,里面放置机架和配线盘等设备用来管理垂直和水平的线缆。
垂直子系统,将设备间与管理间用星型结构连接。
设备间子系统,里面放置有交换机、网络设备、配线柜等设备。
管理间子系统,位于各层的电讯间内,用于管理各层的水平布线,连接相应的网络设备,
水平子系统,用于连接工作区和管理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用于连接用户的终端设备,要求符合ISDN标准,能够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标准。
3、铜缆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铜缆布线系统主要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安装在各办公区的信息插座、连接插座及终端设备的连线组成。
在这里,我们选用SHIP系列M245超5类RJ45插座模块和A160-2系列面板。
根据使用要求,铜缆信息点安装方式为墙面安装和地面安装方式。墙面安装方式:一般墙面信息点的安装高度为盒底标高300mm,无线网AP信息点的安装高度为盒底标高2500mm。地面安装方式:在大开间办公室、各控制机房、会议室等设置地面插座。
(2)水平布线子系统
水平布线子系统是将干线子系统线缆延伸到用户工作区。该系统是从各个子配线间出发连向各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为确保高速数据传输,考虑到与超五类信息口相配套,水平布线全部选用SHIP D135-G超五类非屏蔽电缆。这类双绞线远远超过了“100m 155Mdps的传输速率,150m范围内标准10Mdps传输速率”的要求。我们选用的这类电缆外面有护套保护,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免受机械损伤、潮湿和鼠害。
(3)垂直主干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由连接主设备和连接各子设备间线缆构成,其功能是把主配线架与各子配线架连接起来。在这里,我们按用户的需要使用62.5/125um四芯多模光纤。数据主干系统,采用四芯室外(地埋)多模光纤(D174-4)作为数据通讯的传输介质,从网络机房分别引4芯室外(地埋)多模光缆到各楼层配线间。
(4)管理子系统
本建筑物在每层(或两层)的电讯井内设置分配线间,系统管理采用多点管理,分区分层管理模式。分配线间IDF完成垂直干线与水平干线相连,两个分配线间用铜缆配线盘上我们选用超五类IDC模块,光纤配线架采用光纤配线盘,两者一起装在机柜中。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加配线架组成。管理点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交连和互连允许将通讯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线路。使在移动终端设备时能方便地进行插拔。跳线我们采用超五类快接式跳线,光纤连接器选用ST型。
(5)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子系统(主配线间)由设备间中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公共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如:将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处与公共系统设备(如PABX)连接起来。数据设备间和语音设备间可分开放置。
关键词:建筑结构;构造;教学研究;改革
1教学现状概述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两者相互依附、密不可分,所以这门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探索、设计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考,是一门专业课中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产物,“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新课面临着缺少教学资料准备、缺少教学经验积累等困难,需要任课老师根据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摸索中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1.1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本分院艺术类课程都为为期3周到5周不等的阶段课,课程的设置具有特异性。对比见表1。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本课程由于阶段课的性质在课程学时设置时与常规课程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时较长,可以更深入地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扩展教学知识面,保证了知识体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跨度短、教学强度大,不利于知识点分散教学,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与以往的闭卷考试课有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最终作业等组成,无需学生进行闭卷考试。在没有考试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保留的;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主观因素比重较大,成绩的客观性面临考验。
1.2学生学情现状分析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第一,自控能力较弱,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第二,学习动机被动或过于现实,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分散、有拖沓现象;第三,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有丰富的社团活动。
2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问卷调查
在“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发起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该班总共有30人,最终20人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客观且清晰地反映了上课情况、教学目的,具有启发性。具体问题见表2。
2.2问题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及问卷调查,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1)教学知识点多而杂、教学课时短而集中。根据培养方案的设定,本课程的学时为48个学时(即6个整天),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三大块: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构造及材料。其中,建筑结构体系与学生进行建筑及室内设计学习关系密切;建筑构造与方案细化落实、施工图绘制、节点设计关系密切;材料与室内装饰、设计深化、工程预算关系密切。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相对应的,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短,对学习效率、学习方式要求更高。(2)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知识点牵涉到许多装修工艺的问题,需要师生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而这门课高强度、短跨度的时间节点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很多在现场演示就能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解释几遍都无法让学生完全明白。(3)缺乏应用,知识点学了就忘。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知识点学过就忘;在后置课程中对建筑结构与构造无涉及,学生应用率不高,也会逐渐遗忘。
3改革思路及方案
在分析并总结了“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后,应以解决以上问题为主要改革思路。
3.1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再调整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应从教学大纲、教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的调整方法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讲甚至反复讲;与专业无关的一笔带过或不讲,做取舍、做筛选。(1)每章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该能力目标并非以只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为出发点,而是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社会型的人才为最终出发点。(2)优化并进一步细化考评机制,全方位考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同时,细化的考评标准有助于教师给出更客观的成绩。(3)删除无效章节,优化教学内容。如延长建筑结构的课时,把与本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框架结构体系单独拿出来加以更深入细致的讲解。运用实例来论证框架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改良方案,并设计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将墙体构造技术拆分成两天讲解,一天主讲建筑外墙,一天则以室内轻质隔墙为主。这一做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墙体构造的知识点,并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预复习。
3.2模块化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要求高、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工科类课程;而本课程阶段课的性质又意味着上课时间的高度集中性、知识点的高输出性,因此,引入模块教学法有助于丰富上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四大模块: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分组讨论、市场调研。
3.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结构与构造”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可以替代或者模拟实地参观,以达到教学效果。(1)知识点尽可能图文并茂,用施工视频代替现场操作演示。(2)设置课堂实验。(3)加入模型制作环节可进一步验证理论。(4)市场调研与社会接轨。
3.4应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利用遗忘曲线的规律,鼓励学生在当天课程结束后进行复习,这将大大提高记忆效果。无特殊情况,教师不提供上课课件,要求学生上课带笔记本、相机进行记录。同时,在下一节课设置随堂小测验,测验成绩录入平时成绩。
3.5举例与提问相结合
通过举例与提问相结合的办法,能够非常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寻找符合知识点并贴近生活的新闻、案例,然后搜索素材并呈现给学生,同时或之后抛出问题引起思考,时间允许还可加入分组讨论,最终由教师引出知识点。这种模式既可避免知识点的枯燥乏味,又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步骤可参考图1。
4结语
历时一年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最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这离不开各位教师前辈的帮助支持,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理解。当然,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如何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如何更多元地融入实践的内容,还需要笔者一如既往地做创新、去探索。注释①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本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对国内某大学专业课程设置考察而得来。
参考文献
[1]塞瑞•B.迪恩,伊丽莎白•罗斯•哈贝尔,哈弗•彼得勒,Bj•斯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研究并讨论了荷载、荷载效应及抗力的特点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分析。
论文关键词:施工期 荷载效应 安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现今的建筑业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不仅要保证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更要努力抓紧工程进度从而缩短工程的施工周期。为了达到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在施工期必须有一个合理、安全的结构设计。但就目前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规范来看,并没有对施工期结构的安全要求做出明确的要求,从而使得我国施工期结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期结构安全事故发生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的安全性研究,涉及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特征、抗力、荷载、荷载效应。 建筑结构的风险概率随着结构的寿命不断变化。在结构寿命的初始阶段――施工阶段结构的风险概率最大,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开展对施工期结构安全的研究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 结合工程实际调查,提出了影响施工期结构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相应分析。 从施工荷载和钢筋混凝土构件早期承载性能两方面着手对施工期结构的特性做了浅要研究。总结归纳了施工荷载的主要种类,针对梁、板、柱三类主要受力构件的早期承载力性能在进行合理假设基础上进行研究。针对施工期结构的时变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分析施工结构的简化分析法――模块化方法,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提出了一种将施工结构受力分析与抗力分析进行统一,从而对施工结构安全进行控制的参数:安全因子。 下面我就施工期荷载进行分析介绍:
一、施工期荷载的特点
(1)随着施工过程的不断进行,施工期结构的荷载类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如在楼板浇注时,模板与支架的重量就应该归为恒荷载的范畴;但是当浇筑完成、模板拆除时,附近单元拆下来的模板与支架堆就应该归为活荷载。
(2)在施工期由于混凝土内含有大量的水分,随着水分的蒸发以及混凝土的不断收缩变化,混凝土的重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所以,虽然混凝土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重量变化是可以忽略的,但在施工期混凝土重量的变化是影响施工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
(3)由于施工所在地的经济、地理、结构类型以及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水平、施工方案、环境温湿度、施工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在施工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活荷载类型有很大的不同。
(4)一些处于施工期的工程活荷载有着显著的动力荷载特征,荷载效应大大增加,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对于此类的活荷载应该乘以1.1~1.3的动力系数;某些建筑材料堆积在建筑中的局部面积上,这些材料堆就会以集中荷载的形式出现。
二、施工期抗力的特点
1、施工期与正常使用期抗力的异同
2、不同阶段抗力的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施工期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力会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长,这一增长值在前期会较大。当达到28 d龄期后,增长值会逐渐变小,而抗力也会逐渐接近设计时所要求的范围。而在使用期前期结构的抗力变化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碳化、钢筋腐蚀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结构的抗力逐渐下降。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3、抗力分析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相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规定,一般建筑的设计基准期为50 a,但结构施工期只有2~3 a。施工期的抗力分析应该归为短暂工况抗力分析,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如地震作用、强风作用等。
4、施工期抗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力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时变强度、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早期抗力计算方法、构件几何尺寸、纵筋配筋率、钢筋类别等。 在施工期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浇注龄期呈正比关系,而早龄期构件的抗力直接受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早龄期构件抗力的增长速度又与拆模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的推算是以同条件下养护试块为依据的,因此,进行必要的试块与实体强度的对比分析,在施工期中的安全分析上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5、施工期结构的可靠度
相比较于使用阶段和老化阶段,在施工期结构的整体风险较大。所以,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可靠度和安全性分析是必要的,而且这一分析应该建立在准确把握荷载及荷载效应、抗力的时变特性及可靠度指标合理计算的基础上。在我国现在对施工期结构的可靠度分析方法较少,并且对施工荷载的统计资料很不全面。在建筑施工期内,安全性和可靠度的分析是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离散型的时间冻结进行处理,把施工期建筑结构化为一序列时不变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研究结构工作过程中若干最不利状态,在每个状态的分析过程中均不考虑结构性能随时间的变化。在实际分析中,首先力学分析的最不利工作状态的确定,应根据建设经验、现场调查、结构特点和建造过程确定;其次确定各个最不利工作状态的荷载种类,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荷载组合;最后确定在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校核中使用的安全系数,并考虑结构所处的工作状态及其在各个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施工超载发生的概率等因素的影响。
施工期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应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外形、施工进程、材料性能的变化来进行计算。定义结构施工期各施工进程的经时结构功能函数为:
Z(t)=R(t)-SG(t)-SL(t)
将对各施工进程的抗力R(t)和荷载效应SG(t),SL(t)进行分析计算,最后由一次二阶矩方法求得可靠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