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16:21: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德育教育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现状 措施

近年来,一起起另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人深思,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大学生素质的诸多拷问。

应该说,当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

1、法律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漠而直接导致的各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及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但仅仅因为不懂法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大学生"恋网"现象严重

计算机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率先迈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可是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严重毒化了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沉溺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统计,青少年上网约有60%是玩游戏,还有一部分是上QQ聊天找情人,搞起了"网恋"。

3、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风不正、拖欠学费、网络欺骗等。

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突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近5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悉,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有人曾说大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甚至慨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很难再成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扭曲的灵魂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中渐渐丧失了良知。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人们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都称颂"螺丝钉"精神,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忙着赚钱,都想要出人头地,即使经常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同时,现在的媒体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天打开电视不是打打杀杀,要么就是卿卿我我。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2)高校德育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一些"怪象"。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往往流于形式,"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有的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都忽视了对他们思想的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直接受教育领域,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从自身注意自己的外在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要通过"师德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有的课要注意运用情景教学,如《法律基础教程》要运用学生中曾经出现过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搞好心理调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3月和4月定为学院"活动月",让学生参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抓住教育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群体效应

道德教育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比如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另外,还可以以宿舍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无异于要求苹果树上除了长苹果还要长出梨子一样,强人所难。

总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学现状 原因改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第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充分发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作用。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侧重于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从增强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的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进行再次教育,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己任,侧重对以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思想武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我们学校近年来除了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开设了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理论课程,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都与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正常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2-02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观念陈旧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仅仅看重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本身,对于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体育的文化内涵阐释较少。现行的教学模式只在乎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挖掘和探究,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滞后,并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仅仅关注体育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了给紧张的学习学生一个放松锻炼的机会。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仅仅从教育学生锻炼、活动入手,没有充分地借助体育更好地了解学生身体发展状况,更没有有效地对学生具体阐释运动的内涵,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大学体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兴趣,课堂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模式落后

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教学模式的落后。由于缺乏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并且没有及时有效地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制度进行反思,同时也受到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的模式一直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行的体育教学要求。以某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该校对体育课程的安排较少,重视不够,并且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课堂上,内容基本只包括慢跑、健美操、太极拳和自由活动,对学生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或者是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套路、基本姿势的讲解,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到任何有效知识,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可有可无。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运动的热爱,同时也不利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配套缺乏

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的各项软硬件配套,才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实状况中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必须加大体育教师的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修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具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其次,现行的体育教学器材和基础设施缺乏。大学中的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观念的忽视导致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更无法实现场景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举措

1.转换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对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体育教学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丰富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而长期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培养其对整个运动文化内涵和运动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此情况下,具体安排教学活动,积极地丰富课堂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树立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引导学生感受运动,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感。最后,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长期的发展需要。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强化认识,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2.完善师资队伍

由于缺乏相关体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欠缺,导致高校的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增强其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除了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具备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制订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师资规划,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水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从而完善教师的整体运行机制,保持教师的活力和教学激情。

3.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之所以缺乏活力和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大学的体育教学依然采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学生更缺乏兴趣。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分析课堂教学的误区,转换思路,探索教学的新模式。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运动项目类别进行分类,而是以健康教育、运动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社团教育等新型分类方式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并传达课堂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以及终身运动的认识,将运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其次,教师可立足课堂活动,借助体育器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与互助,丰富教学形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各方都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迪.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29-01

舞蹈欣赏课与舞蹈专业的教育不尽相同。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需要教师从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上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舞蹈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未能很好的发现、挖掘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疑存在一些缺失。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

1、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科学,严重制约了体育舞蹈事业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因此,在教学策略方面,一些老师认为教舞蹈会跳就行。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味地自己表演。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学习效果比较差。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根据笔者对国内一些高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年轻的教师占少数,而40岁以上教师占的比例则比较大,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这不符合当前舞蹈教学的要求。在学历方面,教师中本科学历占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左右,专科和中专学历却超出半数,由此看来,教师的学历结构还是不容乐观的,低学历的教师需尽快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最后,在硬件设施方面,虽然各学校基本上都有舞蹈教室,也能够保证舞蹈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是在低水平的标准上维持舞蹈教学。服装和道具的拥有量比较少,满足不了现在的舞蹈教学和演出的需要。

体育舞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考核方式、方法;也应根据体育舞蹈本身不同舞种具有不同风格的特点分不同时段进行教学,相似风格的舞种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2、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2.1舞蹈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舞蹈课的内容应以交谊舞和国际标准舞为主。交谊舞简单易学。属大众体育舞蹈。是国际舞的基础:而国标舞则有严格的规范性,难度很大,属竞技体育舞蹈。因此。舞蹈的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相关要求:先教交谊舞,再教国标舞,这样既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学后的再实践活动,又有利于以后提高国标舞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舞蹈各个舞种之间的风格、运动特点具有相似性的这一特性,合理安排风格相似的不同舞种依次进行教学。从而断绝教学内容出现跳跃性展开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因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造成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情况发生。

2.2舞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贯彻教与学的纽带和媒介,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只有根据其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并结合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进度目前多数舞蹈课教师教学经验尚且不足,相对于其他课程处于探索初期,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少,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逐渐丧失。严重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

2.3舞蹈的师资力量

舞蹈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教师在舞蹈、音乐以及身体素质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舞蹈是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现在任舞蹈课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该项专业的学习。有的舞蹈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进行舞蹈教学的,有的教师是经过一段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的,所以我国目前的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非常有限,直接影响舞蹈的教学工作在各大高校的推广与实施。所以,就要求高校舞蹈教师应加强舞蹈课专项进修,提高舞蹈技术与知识水平。以便满足高校舞蹈课的需求,为高校舞蹈课培养高素质的专项人才。

2.4学生的学习时间

舞蹈是一门系统、复杂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教学时数,比较难掌握好舞蹈的动作要领,无法很好地熟悉舞蹈的技术风格和音乐节奏;舞蹈的动作具有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舞蹈技术动作的复习与巩固,就会对新学的舞蹈技术动作产生遗忘,更加难以掌握。所以。只有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练习舞蹈技术动作的时间,适当增加舞蹈的课时,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以开设一些舞蹈俱乐部、训练班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强化、巩固舞蹈的技术动作,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进而能够熟练地掌握舞蹈技术动作,有效地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3、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对策

3.1编写适合的教材

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都在18-20岁左右,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在训练过程中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以及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以及从中体会出舞蹈内涵,精神和审美、理。因此,高校舞蹈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比如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精力容易集中,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强等优势。所以高校的舞蹈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

3.2在课堂上加强舞蹈鉴赏

高校的舞蹈课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舞蹈赏析,让学生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当学生学会对―个作品如何做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3.3从专业特点的角度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我国基础体育师资力量培养的重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得尽快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自有其不言而喻的必要性。

3.4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现状 对策

音乐素质不是简单的指聆听音乐,而是从历史文化、美学观念等方面去品味音乐、感受音乐、发展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生源方面来看,他们文化课方面的成绩普遍没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好,但是他们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音乐素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我国高职音乐素质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需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比较肤浅

我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很低的。很多学生提起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哼上几句,而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了解的很少。完整地听过一首协奏曲、看过一部歌剧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5%,甚至有的学生对我们国歌的词曲作者都不了解。也有学生能够演奏乐器,但是,他们仅仅将这作为一门技能,而不是将音乐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和具有丰富内涵的宝藏。学生对音乐认识的肤浅,会直接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观念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鉴赏力

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不能够感受到出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的美感,对音乐课有应付心理。学生们选修音乐课只是为了比较容易地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的任务。音乐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门课程,我们只有在长期聆听、感受艺术魅力,并结合音乐作品产生的环境及主题、旋律的发展、乐曲结构等才能够更好地领略到音乐的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在聆听音乐时不能很好地体会音乐的内涵,很难找到聆听高雅音乐的乐趣和动力。

二、高职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育制度、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学生本人对音乐的兴趣等会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不尽合理,而普通高校教学组织能力欠缺、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存在。虽然目前都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地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比较大的学科上,而对音乐等学科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安排,往往给这些学科安排的极其有限的课时经常其它学科挤占。等这些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以后。仅靠每周一两个课时是不能够弥补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空缺的。二是音乐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缺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加之音乐素质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学生只有在为了拿到音乐课相应学分的时候,才会被动地选修这门课程,以至于音乐教育陷入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境地。三是学校的音乐社团影响力十分有限。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有很多学校也都纷纷成立了音乐社团,司是社团成员的数量相对于全校的学生总数来说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有限的成员当中,绝大部分是音乐特招生,其它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水平与他们是无法相比的。虽然也会组织一些演出活动,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第6篇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由于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过分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无法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在琴房开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个性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盲目的学唱与模仿,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也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特色不够明确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没有突出其特色,通常是对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借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与专业音乐院校区别开来,需要高校自身发展自己打分特色教学模式,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高校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尤其是对社会的话题以及需求不够关注,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导致教学与实际相脱离,无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声乐类人才。

(三)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不确切

根据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来分析,绝大部分是依据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的,使得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自己准确的定位,只是过分重视演唱的技巧,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教学。由于声乐的良好表现能力是通过情感来表达的,没有情感的演唱是没有活力的。同时,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中,过分重视声乐表演的价值,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使得教学目标与实际出现偏差。最终导致高校声乐教学质量较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一)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在各大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需要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采用集体课、一对一课程以及小组课等形式来丰富教学模式。例如,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以及声线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教学方式,以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扬长避短的教学活动。在集体课程中,需要将所有学生组织在一起,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等,纠正学生的发音,对自身的声乐技巧与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声乐技能。在小组课程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促进学生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教学,形成特色教学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方式,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相关的基础知识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巧,突出声乐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自主练习,以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理解情感教学,从而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同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声乐进行独立创作,以便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并且需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实了解社会对声乐专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且促进声乐教学特色的形成。

(三)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能够为声乐教学指明方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不仅需要让学生及时掌握好声乐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与演唱技巧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还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便培养出高素质与高艺术水平的人才。另外,还需要注重情感教学与审美教育,以便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7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学 现状 应对策略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为国家对外交往与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拓宽外语人才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是21世纪中国外语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在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外语的学习及应用非常普及与深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我们的外语水平也远远不如他们。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偏低、教学效率不够高。诚然,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基础薄弱等),但我们更应拓展思路,从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材等方面来寻求突破。

要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及效率,首先要看清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改革开放为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机遇。过去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形势较好,使人们普遍认为外语是热门专业。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动力不足,外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外语专业多年来的单科特征造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其他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材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三)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本科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外语技能训练强调模仿、记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见解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协同工作能力偏差,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外语教学的实际投入存在反差,学生的语言产出技能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管理与硬件设施的不适应

自从1999年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以来。大学外语教学的资源呈现明显的匮乏,对外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队伍的不足和语言实验室的短缺使外语教学的形势日益严峻。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使高校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运作模式,按照特定的轨迹基本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日常运转。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原有的制度和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滞后于新时代且束缚个性发展的种种弊端,高校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教学目标定位

外语专业教学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师为其主导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本科教学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仅仅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一个为使学生今后成为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阶段。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新的缓解高校扩招步伐的政策。但是,就目前高校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的阶段。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师资队伍的匮乏显得更加的明显,教育资源的享用率也明显不足。如果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补充得不到质量的保证,师资问题将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瓶颈。要使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得到落实,必须培养一支语言能力过硬、教学技能过关、文化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

(1)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具佳,口头表述能力强。

(2)懂得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掌握现代教学技能,能使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面临着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唯有如此,方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师资队伍培训的投入。既培训教师的语言技能,又培训二语习得理论:既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又大力扩充教师队伍。同时重视合理的梯队建设,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复合型人才

外语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它与某种被载体的有机结合才堪称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语传统上在我国是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的人才需求量日渐减少,而对于外贸、外交、法律、金融、新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处于进行时的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单位委培+专业方向、双学位等。对此,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各外语专业应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型专业,创立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二)丰富学科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为满足教学需求,我们不但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而且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并合理配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1,学科内容

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从传统意义上讲,外语教学要求学习者经过若干年系统教学后,全面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上述五项基本功却受到课程涵盖的信息量、学科

内容的实用性及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所培养的学习者在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及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种种差异。

课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信息量有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含义:

(1)教师每节课所授的内容是否充实、透彻、难易相当;授课主题与课堂内容是否相符;所涉及的方面是否体现了授课主题:

(2)学习者作为受众,对授课内容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会凭直觉对每节课作出如下评判:自己是否学有所获:是否思路得到开拓;是否对曾经忽略或不甚了解的学校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愿望。

教学主管部门应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扩展专业倾向课与专业知识课,探讨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播和语言训练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摸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加强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文化、经贸及国情方面的研究。鼓励专职外语教师朝着各自熟悉或有志于从事的专业方向发展,创造多劳多得的工作局面,从政策待遇上形成制度。保证其朝着顺利实施的良性方向发展。

2,教学方法

教学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必须照搬的一套固定原则和步骤,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实践过程。不少学生习惯于一言堂式的课程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惰性与依赖性的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埋没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主动创新的个性发展,使教与学脱离了其应有的发展轨迹。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1)鼓励激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容许学生各种观点的存在,鼓励冒险、鼓励遐想、鼓励多向思维,摒弃思维定向,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的讲解中,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来激活语言基本功,使之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地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使其更能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2)主题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百科知识和分析能力,形式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辩证思维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语教学内容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主题开始,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学习的综合技能提取信息。探讨问题,同时在这种对意义的认知构建过程中,使学生较为自然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其能否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策略,忽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应明确教学新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们既是教学过程的实践者、研究者。设计者、改革者。又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协助者。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过去的被动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师生作用、师生关系焕然一新,各自都由过去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现在的多功能角色。

互动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躯体,而是促成思想交流和语言学习的统一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语言本身往往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将其在互动交流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因为应用语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但涉及目光的接触、身势语言的传达,还涉及包括一系列假设测试心理活动在内的整个认知系统,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身心活动,很难期望学生做到交流思想、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获悉知识、体验语言和习得语感。

第8篇

(一)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运用十年时间对人文教育进行改革,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还在继续,高校艺术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它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在理论及培养过程中的许多实质性问题上达成了某些共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导致艺术教育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河北科技大学的艺术教育虽然开设了许多艺术选修课,但主要是以艺术学院为载体,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而缺少普遍性和广泛性。事实上,对于艺术教育无效、肤浅的认识是导致目前我国许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在艺术教育工作方面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二)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在学校、高等院校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科学课程和质量监控是实施和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所省属理工类院校,文科专业比较薄弱,由于旧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一转型期的背景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狭窄、工具化,强调实用性。英语、数学、计算机类公共课程为必修课,而艺术类公共课程是选修课,结果还是专才的教育,而不是一般通用教育。因此,教育所反映的一般观念仍然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将大学生培养成满足和服从于眼前社会经济利益的普通大众,而不是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需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仰,忽视了以人为本及人的个性发展原则。

(三)专业师资队伍力量不均衡

河北科技大学虽然开设了人文艺术类学院,也添加了不少人文素养的新增公选课,但缺乏配套的教师储备,人才输送机制和行政制度的安全保障,未形成合理的年龄、教育程度、学科结构的师资队伍,从而使艺术教育在高校的需求得不到保障。虽然我们大声呼吁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但有许多现有的大学教授级的艺术老师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使得在一线的任课教师更多的是水平素质有待提高、盲目探索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了公共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备的制度

科学完备的制度是规范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保障。目前,河北科技大学设有艺术学院,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艺术学院缺乏在全校艺术教育方面的自,既没有行政管理权限,也没有财政实施能力,很难开展实际工作。此外,形式化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组织,仅仅是教师自由申请,开课方面既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审核程序,如师资队伍的组建主要由艺术学院和动画学院本院自行负责,也没有专业、系统的公共艺术教学评价体系等。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展望

(一)重视高校艺术教育实施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不能性急,也不能漠视。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措施,保证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是,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运用教育学原理,研究高校艺术教育的规律,在高校积极申报艺术教育课题,开展和加强中外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交流,为高校艺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如组织各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研讨会等,交流经验与教训;常组织艺术教育工作者出国学习,或邀请国外专家交流经验。二是,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应加大对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对财政支出落实与否进行监督。三是,积极建设高校文化,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实践平台。一般艺术类选修课课时较少,学生所选的课程不是很多,为了达到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加强对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积极作用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二)规范课程和教材政策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在专业科目和课程方面如何设置的问题。此外,在艺术教育知识层面的政策中,艺术教育教材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和编撰教材的问题。教育部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提出“教师必须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来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而达到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事实上,个别学校在实施艺术教育革新的过程中,运用跳跃式的改革来实现音乐素养的提高,从而出现了不少矛盾。

(三)制定合理的师资政策

艺术教育组织层面的政策当中,师资政策是一项基础性政策。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师资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师资学历、年龄结构,还是师资素质,以及师资的培训和要求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艺术教育政策时,师资方面问题是需要提高重视的首要问题,因为师资政策是具有基础性的因素,它对于艺术教育建设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艺术教育专业政策和评价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同时,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现状,分步实施,有计划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育师资政策结构,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四)推进艺术教育体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