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6 16:21: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的审美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审美教育;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整体专业性要求较高,尤其针对艺术类课程。通过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通过将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美术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能力提升,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元素更加认同,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学习民间艺术技艺提升自身审美价值,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美术思想。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重点体现在民间工艺,通过民间工艺体现出的美术价值。通常来讲,民间工艺是现阶段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艺术,同时更加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常见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编织,陶瓷,刺绣,皮影,紫砂,漆器,蜡艺,书画,文房四宝等。工艺通常是对物体进行加工,其加工类型具有较多,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并且起到美术审美教育价值的则为艺术品的加工技艺。民间工艺中的“民间”并不是指代工艺产品制作的具体场所,而是指工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其具备的内涵。使用民间特殊工艺制作出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具有极为观赏的,丰富的外在艺术元素表现,仍然存在诸多内涵,这也是民间工艺在与普通工艺进行区分时的重要标志[1]。民间工艺特点:(1)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利用不同工艺技巧,采用不同材料将其应用到作品设计过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特点。例如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中会针对质地,色彩以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完成艺术创作,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同样利用修饰,着色将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体现出艺术的妙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具有生动自然且手法别致等特点。(2)民间艺术通常具有其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重点强调,针对地方特色的展示以及民族特色的展示。以剪纸为例来讲,我国剪纸工艺已经在世界上流传,观察不同地域民间工艺特点,即南方以及北方艺术作品均存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北方剪纸天真浑厚,南方蜡染对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有强烈冲击,这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
美术审美教育作为目前美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自身创作能力增强起到重要影响,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存在重要价值。
1.以民间工艺美术提升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现阶段民间特色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艺形成人们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形态。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工艺思想以及工艺技术进而形成了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大部分民间工艺作品的创作者都来源于基层百姓,这部分基层人员与专业的美术创作工作者存在专业差异化,这种情况下是民间工艺作品的美术表现力,作品审美价值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均较为丰富。而且相同民间工艺作品在不同地域条件影响下,导致其艺术特点艺术表现均发生变化。将该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与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可使学生在基础审美教育的同时获得“野生”审美教育,使美术审美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深入了解,认识,掌握,并且对其内在创作思维,创作灵感,工艺技能,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民间工艺作品,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水平[2]。
2.基于民间工艺美术提供学生学习驱动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驱动力,这种艺术驱动力体现在美术作品领悟能力以及学生针对美术审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美术审美教育多为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该种教育模式下极大程度对学生自身思维进行限制,使学生无法针对美术审美进行发散思维。而民间工艺美术由于其创作者源于农民,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淳朴的,健康的艺术创作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健康的思维形式,同时对待生活可以更加积极阳光向上[3]。例如泥塑,木雕等均可以在学习中使学生更能走进民间工艺作品内部,吸取内在养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民间工艺美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工艺的奇巧特点,工艺作品无论从作品的工艺创作思路,工艺制作流程还是工艺元素表达,均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创作者的创作智慧。将其应用到学生美术审美价值培养中,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美术实践欲望,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工艺作品艺术情感更好掌握。
3.融合民间工艺美术思想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地域变化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代表产物,体现了民族历史发展中多形态,多艺术,多技巧的工艺发展进程。民族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存在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同时也存在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美术与前两者相比更加具有历史久,奇巧多,美学元素颇丰且极具自然特点,这也是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存在的重要差别。华夏文明发展使民族美术审美水平逐渐升高,人们在生活中增加了对美元素的追求,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均极具美,而且更加展现美。美术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结合民间工艺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思想,对民族文化以及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是现阶段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均开展了民间工艺美术,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总结了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点原因:
1.实践中教师缺乏对美术审美教育重视力度
美术审美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关键部分,更是现阶段国家开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下学生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对美术审美有深层次认知是美术审美教育中基础内容。但是就现阶段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难以站在人才培养以及素质培养角度开展审美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这部分素质能力中其审美能力占比较低,应该将重点的教育指导工作实施在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上。这种思维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工作中时间相对匮乏,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开展美术审美教育中,往往缺少有专业性的,具备教学指导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利用自身对美术作品掌握基础为学生开展审美教学。课程教学组织中无法满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同时教学辅具也无法与学生学习进行匹配。尽管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没有开始真正的美术审美教育,学生艺术创作能力降低,美术审美能力减弱,进而产生美术审美厌烦心理,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造成阻碍。
2.教学中美术审美教育辅具不支持
美术审美教育辅具是教师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育素材以及教学工具。这部分内容的缺乏使美术审美教育只能开展基础内容,无法有效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意识思维以及行为发展能力,而是培养学生这两部分能力,需要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并且利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内容形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而这种情况下,在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工具完成,既要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超的审美思维,还需要教师能够将作品素材中的审美知识进行迁移,传输,使学生全面了解审美教育素材内部的工艺制品以及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审美思维。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其教学教材更新慢,内容浅显,缺乏审美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美术审美知识[4]。
3.美术审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内容挖掘
民族文化内容挖掘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我国在经历过社会动荡,经历过民族苦难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精神的文化代表,更是推动艺术文化起源以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审美教学中其核心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而这部分素质能力,内在核心要素是学生的爱国能力,以爱国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努力进取拼搏的态度面对生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美术审美素材均缺乏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开展艺术审美过程中只能对艺术潜在价值进行探索,无法真正地学习到艺术背后潜藏的精神价值。而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需要充分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特点,进而将其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过度美术作品自身外内容,缺少深层次精神挖掘。
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美术审美教育的科学措施
1.加强学校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
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是民间工艺美术高效融入教学课堂的重要辅助条件。素质能力背景下使社会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素质能力均提高了要求,这是我国民族发展以及民族进步的必然内容。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加大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容中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成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内部的文化,技艺,思维,情感。所以将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部,依据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增减民间工艺美术鉴赏作品。以岭南美术版美术教材初一上册《校园风采》课程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中内在构图以及风景表达,同时针对民间工艺-沙画艺术为学生们打开新世界艺术大门,该作品内部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将该种情景与校园风光结合,在构图上体现各自价值,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与社会教育美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开设专门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学习更加具有专业性。在长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熏陶下,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文化逐渐渗透,逐渐掌握。
2.美术审美教育中注重多媒体使用
信息技术的优化以及发展使现阶段素质教育更加便捷,尤其是针对美术审美教育,在美术审美教育中融入工艺美术,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课堂上短时间的介绍,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会极大程度弱化民间工艺美术在实际的审美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开展实际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工艺作品的全景图以及解剖图进行PPT制作,而后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在课堂中针对美术审美知识通过PPT进行基础讲解,针对重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表达形式,美术创作技艺,美术文化内涵等充分展现,但这样需要教师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前,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5]。但其优势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课堂中,将过多时间花费在黑板书写以及作品介绍,让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美术审美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民间艺术创作思路,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工艺审美方向,对自身美术创作以及美术领悟能力均有所提升。
3.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
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是现阶段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关键内容,美术审美教学中随着主流群体的审美发生变化审美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而长期应用相同的美术审美教育课本,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升起到严重制约。(1)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与之具有高度适配性的教学课本,由于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民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多添加民间工艺元素,结合民间美术大师,传统手艺人,文化传承者等思想,使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具有超高的艺术感,丰富的美感以及醇厚的文化沉淀,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教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审美能力的见解。(2)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极为强烈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域下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文化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审美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色彩,使学生在审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掌握。此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需要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满足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需求,并且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特色美术审美工作,最为典型的则为南方区域以及北方区域,通过区域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本土文化,可以有效融入南北方地域文化,使其在融入过程中通过激烈碰撞形成更加具有代表性民族工艺作品。(3)定期举办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例如木雕,刺绣,陶瓷,还需要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例如皮影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民间工艺作品,对民间工艺作品更好地表达,将其学习的美术创作技巧融入自身美术创作过程中,基础以模仿为主,随着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深入,逐渐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求,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创作能力。
4.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
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是保证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思维,摒弃以语数外,政史地为教学唯一思维,积极加大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挖掘,以课堂课本知识讲解逐渐转变为对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赏析教学,通过艺术赏析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文化有更深的主动探究性。完成新工艺美术赏析课程后,可以强调对不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欣赏,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类的表现技巧,文化内涵深入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表达,针对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表达行为鼓励,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探索,这样更能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起到提升。
结语
美术审美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文章中发现利用民间工艺美术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民族文化自豪感均有显著提升。尽管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但通过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定期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以及美术创作能力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景青林.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知识文库,2020(18):35+37.
[2]杨寅.试论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0-131.
[3]王向群.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特色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大观,2020(02):113-114.
[4]闫萧宇.思政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1(23):11-12.
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自商周春秋战国时代至秦汉,年代绵远,缣素难以保存,大都已荡然无存。但可从这一时期尚存于世的汉画像石与秦汉壁画的题形式的演变和发展来窥探中国画题款艺术的渊源。在敦煌壁画中,宋时壁画弥勒变部分,有五言诗一首,题曰:“当于慈悲尊,恙味皆充足,勤苦极劳力,耕种不以工。”河北望都一号墓壁画中的题,多见于人物右上方,题以人物的官职名称,如“门下小吏”“门下功曹”等字。这些款识都和中国画的题款艺术密切联系着。
中国画的题款,最早见于两晋南北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这上面的题款,从整体画面的布局来看,已比汉画像石的题更加活泼。
中国画在隋、唐、五代时期,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和唐朝,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蓬勃局面。绘画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业画家队伍扩大,文人画家增多。山水、花鸟画发展为各自独立的门类。中国画的题款艺术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书画有机的结合。唐诗的发展为中国画的题画诗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诗画结合上以王维最为著名。宋代苏轼称赞他:“味摩诘(王维的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除此之外,还有李白的《当涂李宰君画赞》,杜甫的题《画鹰》诗。这些题画诗虽然有不少是画外之作,但它吹响了诗书画结合的号角,促进了诗书画结合的繁荣。
宋代绘画艺术,集唐代之大成,把中国的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一是设置宫廷画院;二是授画家各种职位;三是以诗作画科取贤仕;四是罗致天下良工。这些做法都有利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书法家、画家、诗人的创作有了更有利的条件。在画面上题字,落款开始兴盛。大多题款者,开始把姓名隐书在画面树根,石隙之间,或以小字写简单款识于画的边角或不显眼之处。如南宋李唐把姓名写在他的《万壑松风图》的尖峭的远峰里。赵昌把名字写在他的《牡丹图》里的石隙处。米芾也只在画的左下角题“米芾”二字的款,还有题在画卷后的。轴中题长篇诗文的画家也越来越多。如杨无咎在他的《梅花图》作品的左上角以行书题诗四句:“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在画上长题大篇诗文的,如宋徽宗赵佶。他在《芙蓉锦鸡图》中题诗曰:“烁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右下角有“宣和殿御制”。并有他的签名花押。花押的出现,又为题款艺术的成熟完善开辟了新径,为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基础。
我们从宋代的题款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现象:作者把自己的感想,对事物的认识,都记于画中,把绘画看作是为抒泄“胸中块垒”的工具。这就为中国画的题款开拓了新的道路。
题款艺术发展到元代,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大部份士大夫,文人画家为逃避现实,就以笔墨遗兴,以竹比高节,以松菊比高洁,以荷花比君子拔俗正洁。为了倾泄胸中之愤,表达自己的感情,作者常在追求绘画笔情墨趣的财时赋诗题句。这样,诗书画印的结合日渐明显。如赵孟在他的绘画及题款上别具风格。他题的诗、文或自作或摘用他人诗句,形式多样,落款用印也极为讲究。他的《红衣开竺僧图》除在画中题款外,还在后面加了长跋。那实际是一段人物写真小记。这便扩大了“题画”艺术的范围。
题款艺术进入明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另一方面,因为统治者的保守思想和对文人的严密控制,画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无自由驰骋的余地,致使他们墨守成规,复古守旧,文艺发展顿现衰退,到了明朝中叶,方渐复兴。山水、花鸟画以水墨、写意画称霸明朝画坛。以徐渭、陈道复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周之冕为代表的“勾花点叶派”,还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山水画家仇英等。他们不愿为古人所囿,为冲破统治者的封闭、保守思想,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主张,以诗文的形式,潇洒的笔法,落于画端,充分发挥了他们能诗善画的本领。显然,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了发展,中国画的题款艺术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中国画的题款艺术,发展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又有新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不同画风和流派的作品相继而出。绘画的款识,也有新的突破。从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上来说,有两种潮流。一是以“四王”为代表,崇古保守,片面追求笔墨技巧,因袭摹仿。作品内容空洞单调,题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种是敢于摆脱前人的窠臼,大胆革新,师法自然,另辟蹊径。他们强调个性,要创作自由,思想解放。题款的表现,或诗或文,或篆或楷或隶,甚至连篇累牍,题跋侵及画位,诗书跻身画的经营之中。在历代的画家题款中,石涛、石溪、、“扬州八怪”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更胜一筹。
题款与画面的关系紧密。从元代起,画上的题识便逐渐成为画幅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写意画、题款对画的格调起着很重要作用。诗、书、印与画构成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美。
在历史上堪作代表的画家,有元代仉云林、吴镇,明代沈石田、唐寅、文征明和董其昌等人。清代有石涛、查士标、扬州八怪和金科心、吴昌硕等人。
题款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把意在画外题出来。
2.把画的传统来自何代何派,在题识里说出来。
3.把画的艺能题出来。
题款的形式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画的风格是什么?题的书法和诗文的风格也要一致与画面统一。
2.画的色调深浅,题的书法也要随之一致。
3.画是泼墨的,狂泼的,不妨也可题正楷或篆书;而正楷能活泼流畅更好,用大草尤其更得当。
题款与画的布局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的画运用无画处的“空白”表示有画的意思。如果在“空白”处题长题就不妥了。
2.有的画,左右看看皆空,怎么题法?就看画的重心在何处。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作者:万历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素质教育
一、音乐艺术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音乐艺术对道德修养的作用
音乐艺术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艺术可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使其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拥有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现如今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重视音乐教育的培养。只要经常用艺术去教育学生,将许多人文知识灌送到现代的课堂中,就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音乐的熏陶,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音乐艺术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
音乐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大脑被进一步开发,社会上有许多家长送学生去上钢琴班、声乐班等就是已经认同了这一观点。在学校的艺术社团中,像音乐欣赏、合唱团、管弦乐团等与音乐相关的社团被开设的越来越多,学生们参加这些社团的人数也日渐上升,学生们都是为了使自身修养、性格、智力更加完美,成为一个可以为社会尽绵薄之力的人。随着许多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深化,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望也增长许多,这无疑对他们以后离开校园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艺术对学生的创造力起着促进作用。在校时期正是学生学东西的最佳阶段,他们对知识、艺术的求知都有超强的欲望,目前中国的学生们都有超强的知识理论,可创造力方面却有很大欠缺。因此许多学校在对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创造能力,使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知、记忆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和思想发展,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优秀的音乐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我们,净化我们的心灵。对于学生而言,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会逐渐提高,同时也会去欣赏美、创造美,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分辨出所谓的真假善恶,逐渐的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要去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
(二)音乐在生活中的影响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有着有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的节奏、多姿多彩的音色,使得音乐在这一个个不同的音符中组装出来,用来刺激人们的耳朵净化人们的心灵。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帮助他们更加真实的认识社会,一些成功的音乐作品还可以树立出经典的形象,使其可以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下,可以持久长远地流传下去。音乐教学培养人们的性格,影响人们的思想,它在现代的教学中起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三)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魅力
不同的音乐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利用音乐的属性放松心情,保持心理健康,在想要发泄情绪的情况下听一些抒情的音乐还可以抚平自己的心灵,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激励着我们升华。焦虑的学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帮助自己平静,轻柔甜美、平稳柔慢的音乐,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使自己逐渐平静下来,以达到缓解的作用。
三、其他学科与音乐相结合
(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无论学习哪一门科目,只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刻苦努力学习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选取不同科目的习题时,可以根据它本身的性质来选取不同的音乐,通过释放情绪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兴趣是无法勉强的,也是传授不了的,单靠练习是很难产生的,只能学生自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再逐渐产生兴趣,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令音乐和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产生出人意料结果的过程。
(二)音乐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融合音
音乐艺术和其他学科相互贯穿起来并融为一体。音乐艺术是需要其他各个智能系统来维持的。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并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音乐的表达形式,也可以丰富音乐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近距离接触音乐,有利于兴趣特长不一样的同学在自己小小的领域中学习音乐,不仅享受了音乐的美,还提高了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三)音乐与文字的不同之处
音乐与文字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没有被概念和理论所禁锢,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力去欣赏音乐的美,感受它的魅力,从而产生想象对。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度。在听一些紧张的音乐时,学生们的心情、心理都会比较活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意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感情特点等。老师应该去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来设置出不同的计划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体验音乐的乐趣。
四、音乐艺术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音乐艺术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音乐艺术不仅要与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还要在校园文化生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通过校园文化来推广音乐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音乐艺术可以与校园文化本身相互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校的理念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使学生更加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认同自己所在的学校。
【关键词】美术;欣赏;素质教育
初中美术是绘画动手、训练技法为主的,通过多年对初中六册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20%,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非智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的成败。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的审美内容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也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艺术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有如下几点体会:
1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发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而我们有些教师即使上欣赏课,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得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育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初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还有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学生,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而我们有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就给人“不美”的感觉,如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会慢慢理解他的画。通过这些反差,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如画得像就好,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现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要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累计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的感觉,可以作为深入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外,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关键词:审美 审艺 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占据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主导位置,甚至是艺术教育的主导位置。更有甚者,一些艺术教育者就直接用审美教育替代了艺术教育,这是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手法近似的重要原因。人们长期欣赏、品评、创造着各种优美、秀美、壮美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审美的疲劳与麻木。
审艺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了艺术学的学科内涵,同时也为当前美术教育提供了学理资源和宏观导向。在美术施教活动中,渗透审艺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审艺思维,对学生认知、品评、鉴赏、创作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审美与审艺
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①因此,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这种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造型、色彩、线条、意境的典型性和范本性。而随后,人们在认知、品评、鉴赏、创造艺术作品时就以这种美的范本作为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不是美的作品,甚至是错误的画法。因此,具备“审美”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形象的唯美性。例如,西方的古典油画、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依然是当前绘画教育的主导方向。准确的比例透视、均衡的构图、具有节奏韵律感的造型是评价这类绘画的必然标准。且大众也较容易识别、品鉴,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美术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画像的荒诞观念。其二,意境的优美性。具有“审美”素质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往往是高尚的或是优雅的、浪漫的或是抒情的,主题“不积极”或者杂乱、无序的美术作品似乎都与审美无关。其三,表现技法的程式化。无论是西方油画中准确的比例、解剖,还是东方中国画的“五笔七墨”,都规范着画家的作画法度。很多画家花了毕生精力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术,却始终不能够画出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审艺的提出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审美的维度。具有审美的作品依然属于审艺的范畴,而具有审艺的作品却未必有审美的特点。审艺把人们的视点重新带回了艺术本体身上,无论这件作品是美的还是丑的,也可能是“画法不正确”的,它们都在审艺的观照范围之内。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只要艺术家用创造性的思维与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人文关怀,这件作品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审艺将尊重每一位艺术家所独创的艺术作品。
二、加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审艺教育将重塑人们的审美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美术教育都是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更容易接纳和喜爱优美漂亮的美术作品,而对一些支离的、粗糙的、怪异的、荒诞的美术作品却难以理解和认知,对一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些人对后现代艺术,例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认为只是国外的荒诞做法,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即使当前的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把艺术分为正统和非正统的道路,而大部分人则愿意从事正统的艺术道路,藐视非正统的艺术创作者。而如果在我们从小的美术教育中,就用审艺观去渗透和引导学生审视、观照、认知、感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用一种非功利的、非二维对立的心境去体味艺术作品,相信他们就能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更加包容、理解、尊重。
其次,加强审艺教育将会使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信息、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发生得如此便捷与频繁,东方的与西方的、历史的与当代的、经典的与大众的相互交融衍生。这是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碎裂的时代,因为人们再也不像以前对主流文化完全尊崇,而更愿意根据自身的喜好与价值取向去选择自身的文化归属,所以我们很难再用一种或者两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判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像以前的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就是一种私人的情感宣泄,或者即兴表现,其外在形式上可能完全是夸张、变形、抽象、怪诞的,已经不能用金、银、铜奖去简单衡量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审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它,如果从小的美术教育是在审艺的渗透和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那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简单地分出好与坏,对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样式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眼光去审视和判明,而随之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就会更加多元与宽容。
最后,加强审艺教育将有助于艺术家创造出更多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化、程式化。按照已经受到公认的审美经验去进行创作,很容易创作出受大众喜爱、市场青睐、展馆欢迎的艺术作品,然而其产生的后果却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艺术家的个性丧失,以及艺术本体前进道路的阻塞。而如果带着审艺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我们的审美功利性将逐渐消失,我们再也不会去揣测评委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的审美取向,我们会放下包袱用一种无功利的、艺术本体心态去尽情地表现和抒发,因为没有哪一种审美会比另一种审美更加高级和优越,只要是出自艺术本体的艺术创作。因此,经受过审艺教育的艺术家将会更加自由和开放,更加活跃和本真,当然也就会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个性独立的艺术作品。
加强审艺教育并不是用审艺教育去替代审美教育,用审艺教育去排斥审美教育。因为审美包含在审艺的范畴之内,加强审艺教育意味着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标准去认知、感受、体悟、品评、创作艺术作品,而不至于将那些“画法错误”“不优美”的艺术作品草率地扼杀在审美的标准之中。相信,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也将会更加包容、尊重和理解不同风格面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
注释: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
参考文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
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 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一、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流传的普遍性使之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对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启迪灵感、激发创造力方面音乐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美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操,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它是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通过音乐向受教育人传达伦理、道德、人文、历史、政治等内涵,培养受教育人的人文素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成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宗旨。
二、音乐艺术审美在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教育培养当中的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音乐所表达的抽象情感需要一些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表达和演绎,而一些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在借助音乐的抽象情感之后往往能够达到更加深刻的表现效果。
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他艺术专业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许多艺术门类都离不开音乐的元素。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强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来提升对舞蹈作品的情感解读;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加强对音乐的鉴赏训练来提升对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应用和情感把握。这种全面普及基础知识,重点培养某一部分音乐知识的方式,不仅能互相促进,提升专业能力,同样能启迪灵感和创新思维。
三、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以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编导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
(一)传媒学院专业特征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是四川音乐学院下设教学院系,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辑制作方向、专题节目编辑制作方向、电视剧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汉语播音主持方向、汉语播音主持方向、出镜记者主持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三个本科专业和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专业)一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均为非音乐类专业,但这些专业都与音乐有着密切关联。传媒学院根据不同学生专业分别开设了《音乐艺术审美》、《影视音乐录音》等音乐课程。本文以编导专业的《音乐艺术审美》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进行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传媒学院编导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传播媒体等机构及相关领域中,从事节目、栏目编导工作和教学、研究、媒介经营策划、开发管理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培养既不能像普通院校的普及型教育,又不能完全照搬音乐类学生的专业型教育。笔者认为正确的方式应在音乐艺术审美能力普及型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加入音乐类专业教学的元素,在二者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二)课程目标
从编导专业学生日后可能会从事的工作来看,编导专业主要与实用音乐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要求他们去创作音乐,而应该偏向于培养其音乐的赏析和运用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时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旋律的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将这些音乐合理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创作中去。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这门课程来讲笔者设置了整个学期的课程目标,每个章节的课堂目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如下表:
(三)授课教材
针对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是根据音乐专业学生所学习的音乐理论做了一些调整,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反馈,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包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简史》(包德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修海林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视音乐音响》(高廷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管建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修海林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尹爱青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中的音乐》(狄其安著)。
(四)课程设计
《音乐艺术审美》课程授课时间为1学年,共72课时,4学分。课程分为音乐的本质与基本要素、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影视音乐四个部分。
1.音乐的本质与基本要素。共8个课时,分为音乐的本质和起源、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的基本要素三个章节。
(1)音乐的本质和起源。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讲授音乐这门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音乐的几种起源学说,重点讲解音乐的几种起源学说,设置课堂讨论“音乐到底是什么”;(2)音乐的功能。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音乐的几种功能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主要介绍音乐的实用功能,课堂延伸思考“音乐的实用功能在编导类工作中的使用”;(3)音乐的基本要素。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音乐的几个基本要素及其定义,重点介绍旋律的走向以及节奏节拍的划分。设置课堂讨论“什么是节奏,什么是节拍”,并划分老师所给曲目的节奏。
2.中国音乐。共34个课时,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学堂乐歌、中国流行音乐的肇始等九个章节。
(1)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义及几种分类方式,重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几种分类;(2)宫廷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音乐及音乐机构和音乐家,重点介绍宫廷音乐机构和音乐人才培养的形式,课堂延伸《蜀宫夜宴》与《霓裳中序第一》赏析;(3)文人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重点介绍这两种最具代表的文人音乐的形式以及特征,设置课程讨论“词调音乐的创作与今天歌曲创作的异同”,课堂延伸学唱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和姜夔的《鬲溪梅令》,听辨古琴名曲;(4)戏曲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戏曲音乐的早期萌芽、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形式及其音乐的旋律节奏特点,课堂延伸思考中国戏曲与现代“文明戏”的关系;(5)说唱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说唱音乐以及最早的说唱音乐、南北方说唱的区别、京韵大鼓及苏州评弹,重点介绍什么叫说唱音乐,它与今天的说唱有何不同,“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的音乐形态以及艺术特征等,设置课程讨论说唱在今天的发展;(6)民间歌舞音乐。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汉族的歌舞音乐,少数民族歌舞音乐,重点介绍不同民族歌舞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特征等,课堂延伸听辨各民族的歌舞音乐;(7)民间器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中国的民间乐器、各种乐器的形制以及代表曲目,重点介绍器乐和乐器的区别、不同乐器声音特征的区分等,设置课程讨论哪些乐器最能代表“中国”,课堂延伸听辨名曲;(8)学堂乐歌。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学堂乐歌的定义、代表人物及其曲目,重点介绍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及创作特色等,课堂延伸学唱学堂乐歌;(9)中国流行音乐的肇始。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流行音乐的定义、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代表人物及曲目,重点介绍中国的流行音乐,最早以怎样的形式出现。设置课程讨论“早期流行音乐对于民间歌曲的借鉴”、“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课堂延伸演唱《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来》《夜上海》等。
3.西方音乐。共22个课时,分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民族乐派等四个章节。
(1)巴洛克时期的音乐。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巴洛克的定义、巴洛克风格时期、巴洛克音乐的特征、巴赫以及亨德尔,重点介绍巴洛克的音乐风格以及两位大师的音乐创作等,设置课程讨论“你心中的巴洛克”,课堂延伸欣赏“清唱剧”;(2)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6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海顿、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重点介绍“古典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等,设置课程讨论“海顿爸爸”为什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课堂延伸欣赏歌剧《魔笛》、?多芬的交响曲;(3)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8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特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钢琴诗人”肖邦、李斯特,重点介绍“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歌曲创作、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等,课堂延伸欣赏《美丽的磨坊女》、《菩提树》选段,不同版本的《革命练习曲》,李斯特的“交响诗”;(4)民族乐派。4个课时,教学内容为民族乐派、强力集团,重点介绍强力集团的音乐创作及特征等,课堂延伸欣赏《野蜂飞舞》。
4.影视音乐。共8个课时,分为影视音乐及其功能、影视音乐创作分类以及影视音乐作品分析实践课三章。
(1)影视音乐及其功能。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影视音乐的概念及其功能,重点介绍了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功能,设置课堂讨论“音乐与影视画面的关系”;(2)影视音乐的创作分类。2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影视音乐常见的形式,重点介绍分析“画内音”“画外音”;(3)影视音乐作品分析实践课。4个课时,以当时正在上映的电影《美人鱼》中的音乐为例,主要讲解电影《美人鱼》中音乐出现对于故事情节表现的作用等,设置课程讨论声音对于画面表现的作用以及片中歌曲《无敌》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传媒学院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其水平也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力争其既能学且能学好。
1.丰富教学形式。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上的,而编导专业的学生没有具备这些理论基础,因此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对编导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应调整其教学方式,除了讲授简单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外,应该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代入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设置1名联络员。每节课拿出一个主题词,交给1个组,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制作一个15分钟左右的课件,在每堂课开始前由1名学生进行讲解,作为当次课的开场。通过1年的观察,发现此种方式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他们在充分备课学习过程中,拓展了音乐知识,增强了团队意识,提升了个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