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16:2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

第1篇

    《规划》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第2篇

关键词:矿产开发;地质环境;治理

河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资源储量与开发均具有较大优势的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铝土、钼、金、银、耐火粘土、萤石、水泥灰岩、玻璃用砂、玉石、天然碱等。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钼、金等矿产采选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矿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

矿产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全省带来了切肤之痛。矿产开发造成了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较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环境地质问题

河南省由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有水资源枯竭、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引发的环境危害等

1.1 水资源枯竭

河南属缺水省份,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超过110×108m3,各市(地)地下水开采强度极不平衡,使得区域上及城市周围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一些著名泉点(安阳珍珠泉、辉县百泉等)干涸,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8 000 km2,郑州、安阳、濮阳、开封、商丘、南阳等城市主要地下水开采层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分别为329.6 km2、113.3 km2、152 km2、179 km2、375 km2、109.8 km2,许昌、商丘、义马等城市严重缺水。

1.2 水质污染

由于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1998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37×108m3,仅有50%为达标排放。境内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水系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值为1.31,主要支流中,蟒河、洪河、浍河、卫河、黑河和惠济河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83.8%河段超过Ⅳ类标准,成为城市排污渠道;地表水体如宿鸭湖水库、淮阳城湖等水质超过Ⅴ类标准。

地下水污染也较为严重。据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水质优良的仅占2.1%,水质良好的占27.1% ,水质较差和极差的占69.7%,主要污染物为总固形物、总硬度、三氮等,其污染与地表水密切相关。城市地下水质量方面,许昌、焦作、开封、济源、濮阳、信阳、驻马店、南阳、新乡等市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三氮、挥发酚等。

1.3 固体废弃物危害

固体废弃物指城市垃圾和矿山废弃矿渣。我省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许昌、漯河等均处于垃圾包围之中。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的原始方式消纳城市垃圾,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造成现实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

我省矿业较为发展,但环境治理滞后,大量废弃矿渣堆放在矿区附近,仅平顶山矿区已堆积矸石堆50多座,占地50余亩,每年排矸量大于150万吨。灵宝、栾川、桐柏因开采金、钼、铜等矿,渣石无序堆积于山谷中,量大点多,遇暴雨极易引发灾害,造成危害。

二、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多年来,河南省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将矿山环境保护如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矿山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作保障、加强矿山环境管理为手段、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为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2.1在法制建设方面,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该《条例》涵盖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保护地质环境的职责、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内容,为全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十二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省政府已批准实施。这两个文件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科学有序地开展‘十二五’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

2.2 为确保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河南省还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河南省备用金制度监管到位,已覆盖省内全矿种、全矿山。截至2012年6月底,河南省共有1129个矿山企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99933万元,已有29个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经验收合格,返还采矿权人保证金6043万元。备用金制度的实施,不仅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增强了矿业权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保护了矿山环境。

2.3 加大投入保治理

为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河南省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注重“抓管理、建机制、搞示范、突亮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治理恢复力度,结合矿山公园建设,积极开展采矿造成山体破损的生态修复和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对居民集中生活区、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直观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目前,已治理恢复矿山面积125795亩。其中,恢复耕地46296亩、建设用地18120亩、林地61376亩,治理矸石山24座,治理塌陷地384处、地裂缝415条、崩塌136处、滑坡45处、泥石流沟53条。为保护矿业遗迹,把废弃的矿山建设成为具有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矿山公园,推动矿业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积极开展了矿山公园建设。目前,河南省已建立矿山公园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2处。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1 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矿业开发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责任制度和专门的立法规范,矿业权人只重视开采资源,普遍缺乏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意识。前些年,在矿产品价格上涨时,多数矿业法人是异地投资,有投机取巧之嫌,目的是取得最大利益。针对该问题应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挥新闻媒体及公众的监督作用。

3.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

目前已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资金也明显不足多数治理工程只完成第一期,治理了矿山地质环境的部分工程,不能满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总体规划。应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奖惩措施,比如通过矿业税收、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及环保费的征收等经济手段加大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投入。

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治理任务重,受到政府与人民的高度关注。河南省已初步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了大批矿山环境保护工程,矿山地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矿山环境保护与河南省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完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治理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开展技术创新等措施,使河南省矿山环境得理明显发改善,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涛,韩书记. 浅谈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现状[J].2009(6)

第3篇

亮点一:制定三年战略规划,确立“四个一流”目标

XX银行紧跟德宏州市主流经济走势,认真分析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审时度势,制定了《XX银行2014年-2014年三年战略规划》。规划确定了XX银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造福市民百姓为经营理念,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银行价值为核心,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着力于加快推进战略转型、结构转型、增长转型,到2014年建设成为智力机构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服务质量一流、投资回报一流的“四个一流”新型现代商业银行。

根据规划,到2014年,我行资产规模将达到N亿元以上,存款金额突破N亿元,贷款余额突破N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N亿元以上,主要指标持续达标,监管评级更进一级。

亮点二: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作为市民银行,XX银行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多年来,我行以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促进社会和谐。2014年,我行重点支持了德宏州重点督查的20个项目,其中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5亿元、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1.4亿元、德宏州质量综合监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1000万元、口岸及城乡市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085亿元、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项目完成投资0.25亿元、重大旅游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完成投资0.265亿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7亿元、文化体育完成投资0.05亿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和卫生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31亿元。为拉动大连市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金融支撑作用。

亮点三:企业文化建设纷呈,与员工同成长

银行上下清醒地认识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凝聚力、战斗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行长期致力于建设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实行特色文化战略,逐步形成“与员工同成长,与股东共追求,与社会齐发展”的银行价值观,不断更新和树立“开拓、稳健、务实、高效”的银行精神以及“人为本,德为先,才为准,绩为重”的人才观、“争挑重担,勇揽责任”的行为准则、“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企业学风等;努力打造“德宏州自己的银行”、“市民银行”的服务品牌,并获得了客户的认知和认可,建立了良好社会公众形象,初步形成了独具我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如今,一股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吸引着银行业人才纷至沓来,一种发自内心的企业认同感激励着我行员工奋发拼搏,当穿着整齐划一的工作服开始每一天的工作时,总会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在我行人心中油然而生。

亮点四: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施行贷款新规

创造条件鼓励在职干部职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全面强化综合素质;继续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在认真抓好上级有计划组织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和业务骨干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分阶段集中学习、业务考试和评比业务能手等手段,积极搞好岗位练兵活动,引导干部提高自学意识,增强工作能力。加强银行文化建设,使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培训、行政管理、廉政勤政等各个方面,使广大干部员工牢固树立“法治文明、创新高效、廉洁勤政、健康和谐”的银行理念,为实现银行干部与银行事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共赢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同时,我行还积极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的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实施小组,先后组织了包括高管在内的全行员工参加贷款新规专题培训,并对全行信贷从业人员进行了闭卷考试,考试合格率达100%。同时,按照新规要求修改完善了该行各项相关制度,对信贷工作的细则、操作流程、支付方式、合同文本等进行了合规修订,此外还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确保了制度执行到位,贯彻落实贷款新规等工作得到了监管当局的认可。

亮点五:服务创新深入开展,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客户,我行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创新。全年共发行“某某”收益理财产品14期,业务的品种在发行频率和发行规模上较去年有大幅提高。在原有的“某某”收益增值产品的基础上,又正式开办代收代付集合信托计划业务。同时,我行通过设立客户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服务创新年活动,先后开展了“商行电影月”、“一元看大片”等多种活动,积极推动存款业务发展。截止11月,该行发卡总量已达N万张,较年初新增N张,全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N亿元,比年初新增N亿元。

亮点六:以人为本,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4篇

(1)面源污染日益增多。一方面,由于程海湖流域森林立地条件极差,湖周生态植被恶化(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仅为12.7%),湖滨带基本缺失,导致流域内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不足,湖滨带生态过滤及屏障作用削弱,湖区水生植物群落受干扰严重,湖泊对污染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程海湖流域主要是农业区,农业生产对程海湖的水质保护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2)点源污染比较严重。程海湖周现有5家养殖企业,养殖面积39.5万m2,年生产能力1200t。由于在生产螺旋藻过程中,每生产1t螺旋藻干粉所用化学药剂达20余种(其中以小苏打、碳酸氢氨、硫磺用量最大),废水和生活污染入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导致湖水污染比较严重。目前,程海主要污染物的pH值和F离子超过国家地面水V类标准,矿化度接近咸水湖标准;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总磷(近年来一直在Ⅲ~Ⅳ间波动,2001年为Ⅲ类)、总氮(Ⅲ类)的浓度都较高;氨氮(Ⅱ类)、CODMn(Ⅲ类)污染也比较明显。扣除pH值、F离子两个因子和地质因素形成的特殊指标,程海湖水体水质只能达到Ⅲ类水标准;且朝富营养型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程海湖流域是永胜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目前已实施的主要项目有:天保、退耕还林、林业血防、湖滨林带建设、低效林改造等中央、省重点建设工程。随着工程项目的持续推进,沿湖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对恢复森林植被的愿望日益强烈,参与积极性高涨,程海湖林业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以来累计在程海湖区域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人工造林8.295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湖滨林带1500亩,累建沼气池7200口、节柴改灶4468口、太阳能875台,每年聘设44个管护员实施森林管护34.56亩。

3程海湖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认识不够,参与母亲湖保护意识有待加强。部分群众对义务植树运动和保护母亲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植树造林是国家的事,林业部门的事,植树造林与自己无关。(2)程海湖面山人工造林建设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由于实施了多年的天保公益林建设及退耕、长防、绿化造林等项目,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基本上已经造了林,程海湖区沿岸剩下的全是“硬骨头”,该区域干旱少雨,土层瘠薄,含石、沙量大,立地条件极差,造林保存率低。(3)湖滨林带造林经费严重不足。自2006年以来,永胜县都没有争取到程海湖滨林带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溃缺,每年仅靠县直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创样榜的活动来开展湖滨林带建设,致使湖滨造林绿化进展缓慢,后续管护跟不上。(4)新造林地管护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实施了“天保、退耕”等几项建设工程,大面积的宜林荒山已绿化,放牧地块越来越少,林牧矛盾突出。另外,造林后地块被封禁,杂草生长旺盛,造成了火灾隐患,加大了新造林地块的管护难度。(5)近年以来,永胜县连续遭受冬春、初夏连续无降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还有一些雨雪冰冻灾害,致使林业生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营造林方面受灾最为严重。(6)农村能源建设补助标准偏低,加之物价上涨,致使群众建池自筹部分投资大,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了建池积极性。(7)项目争取难度大,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4程海湖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对策措施、建议

第5篇

一、做特城郊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托*高科技农业综合试验区,扩大花卉、蔬菜、禽畜、水产品等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完成龙眼低产园改造*0亩、高接换种300亩,建设新民片药材基地150亩,速生丰产林*0亩,水产养殖100亩。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07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8个,实施渠道渗补16.2公里,建设电灌站4座、拦河坝2座和机耕路2.1公里,总投资273万元;落实8座小(三)型水库及山围塘除险加固任务。三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完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巩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成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做大中心镇区,突出发展新亮点。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抓好中心镇区控详规编制,强化镇容镇貌、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保持制止“两违”高压态势,促进城镇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二要全面改造中心镇区。完成旧种子公司和旧龙眼加工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旧变电站用地、新庵梧埔片区开发建设,争取全年新开工房地产25000平方米、竣工10000平方米;建设启用*客运站,动工建设*消防站,抓紧美岭新村安置房建设,新建安置房4幢8000平方米。三要加大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万虹公路河市至*6公里路灯工程建设。实施仰恩大学男生宿舍至*桥800米溪堤整治,规划论证*溪堤8.6公里整治项目,把河道打造成一条集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滨水景观带。分期实施道路两侧绿化工程,组织实施万虹公路下尾楼段两侧及镇文体中心周边绿化美化工程,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新场所,塑造城镇发展新形象。

三、做精工业园区,壮大经济总量。一要搞好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厅埔工业区水、电、路和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着力做好500亩村级手工业加工园区的规划建设,规范家庭作坊式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二要加强入园企业促投建投产跟踪。加大大厅埔工业区和顶尾楼工业小区签约企业的促投建投产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工业厂房新开工2.1万平方米、竣工1.5万平方米。三要优化投资环境。要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企业服务和劳动保护工作,督促企业为工人办理社保、失业险和意外险,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和检查救助活动,创造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四、做强旅游产业,提升旅游名镇实力。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仙公山大门,完成仙岭路进山道路建设,建设景区广场,拓建仙公山北亭景区,完成四方观音殿建设及仙公宫九仙传说栏杆改造,筹建茶楼和健身林道。二要丰富景区旅游项目。争取仙公山生态旅游项目用地获批并完成招商,加快开发炉田、梧峰农家乐和梅岭村花卉赏玩旅游项目。三要加强旅游宣传和服务。继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强化仙公山从业人员的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为游客营造优美舒心的旅游环境。

五、做实民生工程,全面提高发展实效。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实施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惠女水库污染综合整治的方案》,规范禽畜圈养行为,保护好仰恩湖、乌潭水库、宫迹水库和后坂水库水质。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排污监管力度,保护好群众的居住环境。二要加快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8个库区移民扶持项目和2个地质灾害点搬迁工作。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新自来水厂的建设,新增自来水用户500户以上。配合供电部门建设完成*110KV变电站及其配套线路,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平移工作。三要抓好惠民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扶贫济困工作,按时发放733户困难群众的低保金,帮助15户计生“二女”困难户和6户残疾人困难户解决住房;做好农村医疗合作管理服务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

Abstract: the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is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system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concepts, how to put the idea of ecological harmony in city planning aspec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60年代后,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沙漠化、洪涝灾害不断增加,各国的大都市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一系列建设性的破坏不仅严重制约着人类的发展,而且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以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发展迅猛异常,人类生存对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城市环境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理想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最重要的亮点。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未来,也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围绕生态理念构建新型城市,加强城市规划的生态探索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生态理念的关键目标

当代,无论是国内外,或领导与平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具有大地理系统、空间发展、综合地考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美学与生物学各个方面的协作,建立一个综合、整合、权威性的解决办法的平台,首先是领军人物(领导)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而首当其冲的还是城市这个“龙头”,所以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和目标,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准则【1】。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种题法,从本质上是相通的。那么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或生态标准衡量来看,什么样的城市规划才是可持续的,才是生态的就显得非常重要。生态城市要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的基本特点。而生态城市的具体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完善和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二是要让城市的的功能更加协调,结构更加合理;三是从能源利用的角度,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所使用的生产能源尽可能为清洁能源,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四是让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能够有机结合,环境的总体质量更高;五是从文化的角度,既要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城市居民文化和生活的多样性,让城市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并且能够拥有健康的身心。

二、城市规划的生态理念探索方向和原则

生态城市寻求创造人类住区新模式,建设形态和自然过程在功能上是整合的,并不影响动态生命系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类需求。根据我国众多的生态城市规划经验与问题,其科学规划必须围绕以下内容开展一是平衡开发强度与处理好土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阻止城市过度开发与郊区无序蔓延;二是在生态环境优美的条件下,在城市建立市民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与游憩空间,鼓励社区福利化的建设;三是打造新型绿色工业与循环经济,构建低水平能源消耗和能源高效利用模式。四是讲究生态开发策略,尊重历史,发掘精华,保护有价值的城市断面,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保持并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并将生态城市的意识贯穿人类住区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各个方面,创造一个新型的、现代的生态城市模式。下图1是我们对城市规划从传统规划向生态规划发展的一个主要探索方向。

图1传统规划向生态规划转变方向

三、城市规划体现生态理念的主要路线

城市生态规划的逻辑和主要技术路线

(1)规划层面从整体形成反映生态城市理念的规划结构和布局形态及功能构成;

(2)设计层面

在中微观尺度上落实生态设计原则、标准,形成反映生态设计思想的具体化设计;

(3)技术层面

主要是在城市功能运转中体现生态技术应用,用生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技术在城市交通、水电煤供给、城市环境污染和治理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作为生物属性的人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其生物量远远超过植物和动物的生物量【2】。另一方面,人类是高智慧的生物,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按照人类的意愿规划建设的,并由人类来管理的。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导因素,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即能否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生态理念探索策略

1、自然生态策略

在进行具体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特点,遵循自然环境规律进行规划,如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时,要尽可能考虑城市重点地形地貌的保护、城市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的防治、城市湿地保护,尽可能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性,防止过多过大面积连续的人工硬质景观建设,注重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护。

2、经济生态策略

在生态环境容载力的容许范围内,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物流、能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的有序高效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佳发挥。基本要求如下: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处理好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3)处理好经济生产与消费市场之间的关系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外部的经济交流和资源供给等之间的关系

3、社会生态策略

充分考虑人的价值需求、生态需求和人的生存权利,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规划项目时,要符合公众的利益和需求,要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要加大城市公共物品(交通设施、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绿地系统等)的规划建设与提供。众所周知,一个没有绿化的城市被视为没有生命的城市,不重视绿化城市的领导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决策者。自然界的地理景观,人类集聚区的生态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度量其自身存在的一种视觉事物,她因人的视觉而存在,她因人类追求而精美。我们现代人不仅要追求富裕丰度的物质生活享受,而且还追求优美的生态城市中的人居环境【3】。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具有原始意味的深刻联系是十分有趣的,但也与现代城市中的各种植物、生物环境相互依存也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均具有事物的双重性与多元性)。世界上发达国家,人们生活富裕了,心中最向往的也是现代城市的环境美化、绿化、高素质化(生态城市的哲学思辨)。美国的华盛顿人均绿地29m2、旧金山、西雅图、波士顿和波特兰大(美国风光,姚士谋,1987)等城市(人均绿地16-20m2),称之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也是生态城市)。

4、复合生态策略

注重生态—经济—社会平衡。如生态容载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平衡;经济发展效率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人口规模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平衡;城市基础建设与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平衡;经济发展与城市公共福利之间的平衡;人类生存和生活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之间的平衡;城市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等。做到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技术上可操作和社会可接受的生态规划。

总结:

城市生态规划是一个融合自然、地理、人文、经济、政治的多学科综合性系统工程,其生态理念的应用并非仅限于传统基于自然的生态构建,而是充分考虑社会学要素,通过城市运行的各个层面的分析和优化,进行全方位的生态规划实践。所以城市规划体现生态理念就要考虑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既要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更要追求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层面的生态规划和建设。城市生态规划从总体上是一个复合生态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人员应该利用全局观结合微观规划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霍铭文,霍铭滔.对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第7篇

一、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现状分析

(一)发展速度非常快

作为广西新工业基地的百色市,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三点一面”的工业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2006年全基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97.27亿元、40.08亿元和249.92亿元,分别排在广西的第5位、第4位和第2位。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5%、68.89%和23.56%,标志着百色从传统的农业地区向工业化大步迈进。2006年全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很大,达到-87.56亿元,增长22.1%;产品销售率96.8%;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26.73亿元。其中金属冶炼、电力、糖纸、石化、煤炭等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7.4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85.8%。目前,百色铝业已形成年产92万吨氧化铝、249万吨电解铝、5万吨铝型材加工的生产规模,2005年铝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3.62%;实现利润15.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5.88%。可见,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铝工业更是名副其实地成为百色新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

(二)有宏伟的发展目标

广西新工业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标是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该目标要求百色市在“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00亿元以上,成为实现年生产氧化铝500万吨、电解铝150万吨和铝材加工120万吨的大型铝业生产基地,实现铝工业产值达1000多亿元,税收收入达60亿元,财政收入达80亿元。并以此为动力,强力推动百色乃至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依靠资源拉动

百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农林等资源,已发现57个矿种,探明的有34种,其中铝土矿、水晶、褐煤等储量居广西首位,特别是铝土矿已探明储量7亿吨,远景储量1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以上。百色铝土矿以其储量大、品位高、矿层厚、易开采而闻名;褐煤储量超过5亿吨;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600万千瓦以上;黄金累计探明储量70吨,远景储量200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是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基点所在。

百色经济的发展依靠资源开发的强力拉动,以铝工业为主导的广西新工业基地,主要依靠铝土矿、煤矿、锰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电力资源的消耗获得高速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产业占绝大部分比重,并且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可以说,广西新工业基地的起飞,正是起于铝工业的发展,百色的发展离不开铝业的发展。

然而,在以铝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型新工业基地雏形日显的建设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问题,应时刻协调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毋庸置疑,百色作为从贫困老区起步的后进地区,必须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铝工业昂起了百色工业的龙头,是百色经济的一大亮点,铝产业的做大做强已成为百色人民摆脱贫困,跨向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希望所在。然而,铝工业毕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我们也应冷静地面对因铝工业兴起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一)“石漠化”问题日趋突现

新工业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是其发展的先天性因素。同时,人类经济活动中大面积开挖地表,扰动地层构造,排弃大量土石等,所造成的“石漠化”也将日益扩大,陆生生态系统面临加速失稳的危险。据有关统计,百色新工业基地石漠化面积12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占石山面积的56%,占广西石漠化面积的28.99%,潜在石漠化面积74万公顷,且每年仍以3%—6%的速度递增,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石漠化地区。全市12个县(区)都有分布,其中靖西、德保、平果3县石漠化面积最大。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植被破坏,岩石,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层瘠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渗透性强、保水能力差、旱劳灾害频繁,小生态环境气候恶化,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量低、承载能力弱等特点。“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危害最大的缓变地质灾害,陆生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和敏感,有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加剧。因此,在今后经济开发过程中,如何改善并维持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已经成为必须直面和妥善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环境污染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广西新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优势,开发这些资源,尤其是铝矿、煤矿、锰矿、铜矿,无疑将对新工业基地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新工业基地前期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的资源和初级加工,如果按照资源依赖型传统的发展模式,则将面临资源减少,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三重压力,表现出“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特征。比如,铝业生产一直是一个重污染的行业,几乎在世界各地,铝冶炼加工单位都是被环境保护部门重点监控的对象。虽然各个企业也在不断地应用新的手段减少污染,然而,铝厂始终是所在地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是各工序排出的含碱废水、沉降分离洗涤后的赤泥及其附液;氢氧化铝陪烧炉排出的含尘烟气、含氟废气;燃煤锅炉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锅炉灰渣等,这些都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含碱废水会导致当地水质恶化,含氟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再有,氟化物是电解铝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其对土壤和农作物甚至人群健康都有较为明显的累积作用。当空气中氟化物含量超过1mg/m3时,会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呼吸器官产生直接危害;当大气中氟化物含量达45—901mg/m3时,植物的叶组织就会坏死;低浓度氟污染对人畜的危害主要为牙齿和骨骼的氟中毒。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单独的电解铝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标准确定的电解铝厂氟化物排放量约为1kg/吨铝,但实际大部分企业氟化物的排放量都要大于1kg。新工业基地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深加工的发展规模,如果不按国际上最先进的氟化物排放量为0.5kg/吨铝以下的标准,采用先进的除尘设备和净化工艺流程生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工人操作水平等,那么到2020年,在经济实现翻两番的同时,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量也将达到现在的2倍。这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三)认识上的偏差加重了环境的压力

广西新工业基地地处广西西部内陆,属后发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腹地是贫困的农业区,市场支撑的潜力非常有限,缺乏城市发展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自身造血和发展的力量不足。直到如今,发展经济所遇到的最大瓶颈仍然是资金,为破解这一难题,地方政府出台坚持激活民间资本与引进外来资本相结合决策。然而,外地区某些重污染企业借此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向区内转移污染产业,加上区内一些急功近利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为一些外地区污染企业打开方便之门,这种情况,目前已初露端倪。

(四)环保措施的不健全导致环境治理不到位

为加快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造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同时,百色也正掀起新一轮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的热潮。然而,在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些进场、进站大道两旁树木遭砍伐严重,如果没有同步配套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其后果则难以设想。

由此,如何积极地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防止经济增长、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同步翻番,提高经济效应,使百色成为迅速崛起的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问题。

三、广西新工业基地发展与环保协调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历来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是很多的。无论西方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还是在二战后许多力图“西化”的非西方国家,都曾以经济发展、财富积累为唯一目标,结果造成了环境恶化、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价值失落、治安恶劣,有的甚至演化为民族分裂、引起战争等,从而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广西新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好当前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

全新的发展观念包括新的发展观、新的资源观和新的规划观。

新的发展观要求在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中必须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在计算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引发的环境生态危机,应科学地评估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新的资源观要求在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中既要发挥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也要积极创建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

新的规划观要求在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中既要有适应市场需要的短期规划观,也要有环保生态的长期规划观。

(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打造绿色铝基地

环境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类生存与发展里程看,环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符合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规范人类的各种活动,爱护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西新工业基地发展铝业,必须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环境因素通盘考虑,一定要高度重视新工业基地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制定科学严谨的环保方案,坚持把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严格把关审核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用绿色环保的理念,精心打造绿色铝基地。

(三)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路子

广西新工业基地隶属较为贫困的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浪费大、综合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质量低等突出问题。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拼资源、拼投入来获得的,这不仅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制约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极其有害。

广西新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以科技为依托,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加强对铝工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单位能耗,扩大企业规模,减少环境污染,坚决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按照规划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创新办矿模式,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实施铝土矿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进一步规范矿业秩序,实行保护性开发,提高采收率,降低贫化率。有重点、有计划地选择一批铝工业项目,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使单位产值物耗、能耗有明显降低。增加加工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强和发展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新建或扩建氧化铝及电解铝项目的建设规模和生产工艺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实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生产的“三同时”制度,促进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四)实施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一方面要发展生产,一方面要治理环境,要解决发展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一把金钥匙。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废物”,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与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为特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根据广西新工业基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必须重点建设铝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具体措施为:(1)铝矿石有序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2)延伸铝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形成全国铝及铝深加工产业基地;(3)开发可拆卸的铝配件产业,建立铝循环回用网络,组建全国性的铝配件循环体系;(4)大力推进铝产业的清洁生产;(5)建立铝化工生态工业园;推进煤电铝联营,构筑“铝—电一热—化”生态工业链,完善铝工业生态体系。

总之,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工业企业持续发展。

(五)在发展中恢复广西新工业基地的生态

在广西新工业基地,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所获得的经济发展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这种经济发展也是不能长久的。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建设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与社会才能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第8篇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安全发展思想,筑牢防线、织密网线、严守底线,大力防范化解影响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在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控源头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推进我区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开展三年专项行动,推动各学校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系统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使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校园安全突出风险明显整治,校园安全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明显健全,校园安全形势明显向好,校园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实现教育系统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一是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各学校要及时传达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最新指示要求,区教育党委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集中学习。集中组织观看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二是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深刻汲取典型事故教训,以案说法、以案警示、以案促改,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各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至少开展一次集中警示教育。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作事故警示教育片,印制警示教育资料,举办警示教育展览。三是组织开展对话谈心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安全对话谈心活动,各学校主要负责人与教职员工谈心,深入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措施落实。(牵头股室:办公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二)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一是全面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学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健全“明责、知责、履责、问责”的安全责任运行机制。二是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责任。教育局指导督促学校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机制,推动学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着力消除盲区漏洞。三是落实领导责任。贯彻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实施细则》,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各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加强督查检查力度,充分利用通报警示约谈问责等工作方式,强化安全责任落实。(牵头股室:督导室、监察室、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三)不断完善风险隐患防范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部位、环节、群体等,全面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春、秋季开学前,紧盯三防建设、校舍建筑、教育教学设施、消防取暖、食堂食品卫生、交通校车、实验室及危化建品安全、校园周边安全等各个方面,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隐行患排查整治活动,形成安全风险隐患清单,落实防范管控措施,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整治、报告、销账闭环管理。春、秋季开学后,紧盯学生欺凌暴力和矛盾纠纷线索,以及特异体质、心理疾病、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习困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学生思想表现和行为动态等情况,集中组织开展一次线索、问题排查化解工作,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模式,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帮扶疏导。同时,按照日巡查、周排查、月报告制度要求,每月上旬报送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和学校重点关注学生排查帮扶工作清单。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联动机制,开展“安全你我他、师生家长共排查”“风险隐患大家防”等活动,鼓励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公众举报隐患、反映问题,营造人人关心校园安全、全力消除安全隐患的良好氛围。(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四)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落实安全教育课时、教材、经费、师资。中小学每学年不少于12个课时,职业教育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进行系统化安全教育。充分利用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开展科普讲座、亲身体验、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消防、食品、交通、防溺水、防踩踏、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扫黑除恶等专题教育。二是强化安全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安全应急演练,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职业学校按照实际,组织好应急疏散演练。强化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推动建设一批集场景模拟、新媒体技术、互动体验等形式于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体验馆、体验教室建设。建设一批安全管理在线开放课程,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强化案例警示教育和沉浸式互动体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三是提升安全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实施安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四是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分级分批组织学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采取业务轮训、专题培训、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安全管理干部能力素质。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牵头股室:教育股,校安办、人事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五)实施提升安全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工程。一是加强安全防范基础建设。落实区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平安建设方案,强化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防范建设整体水平。中小学、幼儿园认真落实区教育区“校安工程”校园监控建设,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推进行动计划按步骤实施。校园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的监控或报警平台。二是提升安全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建设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积极推广应用温度传感、烟雾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加强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制度。三是加强学校建筑及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建立校舍及内部设施定期检查报告、维护维修、改造验收制度。指导学校全面排查建筑物安全隐患,查找并整治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的安全隐患,落实学校建筑所有权人承担使用安全主体责任。校内无D级危房、危墙、违章搭建彩钢板临时建筑等。全面开展设施设备专项体验,查找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和突出短板,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四是强化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督促各类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推动与学校周边重点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管理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学校实际和形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五是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和风险,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规范安全管理和监督行为,把安全生产贯穿学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落实教育系统安全管理统计分析制度,依法参加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监督检查事故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情况。(牵头股室:校安办、电教馆、项目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六)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一是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消防宣传。将消防安全纳入教育宣传培训内容,积极推进消防宣传“进学校”,每年部署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消除家庭火灾隐患”“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等专题教育活动,2020年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内容,2022年实现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开展消防教育培训,2022年底实现培训全覆盖。学校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教职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四是集中整治行业消防安全问题。2020年组织各类学校集中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学校电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落实用电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电器设备设置和电气线路敷设,积极应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力争在三年内基本整改完毕。(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人事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2.加强学校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健全并落实校长陪餐、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原材料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学校食堂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学校炊管人员、从业人员全员培训力度,加强对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中小学校食堂等级量化评分细则”,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及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大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建设,并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任务。(牵头股室:资助中心、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3.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协调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督促指导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方案,强化源头管理、动态监管,保障校车通行安全。改善校车通行条件,加强校车通行管理,提升校车通行安全水平。加强校车驾驶人常态化培训教育,利用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随车照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依法严查严处校车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查“黑校车”。加强与应急管理、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完善联动工作机制。(牵头股室: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4.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健全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安全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排查工作,建立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开设实验室安全相关专业及课程,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锅炉、电梯、压力容器、管道以及气体钢瓶、高压灭菌锅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特种设备管理人员须持证上岗,加强对特种设备日常检查保养。(牵头股室:项目办、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5.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200米安全区建设,加强对安全区内有关经营服务场所、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落实“四个禁止”,即禁止设立上网服务场所、禁止设立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禁止设立彩票专营场所、禁止设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协调相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非法经营商贩、摊点、违章建筑等;严格整治向学生出售非法出版物、贩卖“三无”、“五毛”食品等突出问题。(牵头股室:行政审批股、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6.加强其它安全管理。一是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联合省委政法委等部门,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落实工作职责。深入开展防溺水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防溺水知识。组织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教育和监管。二是做好学生欺凌防范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机制,做好学生欺凌排查、防范和处置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共同防范欺凌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着力提升灾害防范预警能力,切实增强学校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年检、预警、信息监测公告、隐患排除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保障校舍安全的制度体系。四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扫黑除恶攻坚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查工作,根除影响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的黑恶隐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做好反恐怖工作。开展反恐怖专项行动,提升教育系统反恐怖综合能力和治理水平。(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四、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照市教育局和区安委会安排,结合实际,组织制定细化本地、本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治理时限等内容,全面做好本地、本校专项行动的动员部署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底)。各学校按照本方案和本学校实施方案,全面排查本地、本校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两个清单”,明确排查时间表、整改路线图、工作责任人,积极发动各方面力量,加快实施,精准推进各项排查任务落实,确保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全年)。各地、各学校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坚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细化各项治理举措。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推进会、挂牌督办、跟踪整治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四)巩固提升(2022年全年)。在推进校园安全突出风险隐患整改的同时,深入分析共性问题,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总结梳理专项整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的系统性、机制性治理举措,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各学校要每年对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年度工作报告,2022年底形成三年行动报告,分别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教育局校安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教育系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性,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要强化领导责任,勇于担当作为,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分管领导具体主抓,及时研究解决重大校园安全问题。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研究推动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步推进、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