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0 04:1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汉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量词的形象色彩。汉语中量词多具有形象性,这是追求语言美的结果。量词不仅仅在汉语中承担着表示量的作用,量词还会对它所修饰的事物进行外形等的刻画与描绘。有时是对事物部分特点的描写也有对事物整体特征的描绘。举例如:“一眉新月”“一轮明月”“一钩弦月”同样是月亮,汉语可以用三个不同的量词“眉、轮、钩”来形容。三个不同的量词表示了月亮不同的形态特点,这样直接在量词上体现出区别而且三个量词都极具形象性。这是其它语言不可比拟的。2.汉语量词的感彩。感彩大体上在此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同样是形容人的量词有“个、位、伙、撮等”它们除了表示数量上的区别外感彩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人”中的“个”只是单纯的计量并无褒贬的色彩在里面,也就是是中性色彩的量词。而当我们在使用“位”时,后面的对象多是学者、教授、客人等地位较高,说话者比较尊敬的人。在使用“位”的时候表达了褒义色彩。“伙”与“撮”是偏贬义色彩的量词,在使用中“撮”的贬义色彩更浓,只用于“一小撮坏人、犯罪分子”等,而“一伙人”的贬义色彩会降很多。3.汉语量词的语体色彩。汉语中语体色彩大致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较为正式、口语则更加灵活。“一抹斜阳”“一米阳光”“一届学生”这些都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也可以这样说。相反口语中多用的量词也可能出现在书面语中。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量词对外教学的难点
1.量词的有无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能表达数量概念,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汉语的量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因为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虽然英语、日语等语言也存在一些表量的词但与汉语的量词相比有很大不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语言的直接迁移,汉语量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即使留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词也不能够很准确的应用,一般留学生学习量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的泛化,在了解了量词“个”后,会将它使用在每个名词前。如“一个人”“一个演出”“一个旅游”等,在这些应用中显然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用法。2.量词的灵活性汉语是灵活的语言,汉语词性复杂、用法灵活、语法多变,就量词而言它的用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量词与名词形成固定的搭配如“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是不能说成“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的。但是除了普通话的量词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方言量词,方言与普通话在音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同样表现在量词上,现代的作家把方言中的量词大量的运用在写作中,如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到“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的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其中的头巾用量词“根”来形容,这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基本不使用的表达,但可能存在在方言中,方言量词暂时不建议留学生学习。
三、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有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有形象生动的剪纸,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和民族乐器等形式。这些中华才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我国在国内外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汉语推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开设中华才艺课,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二.中华才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华才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华才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单一,形式简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课多局限于剪纸和书法、中国结、太极等课程。这主要是受到以下条件限制。课堂限制。太极拳虽然不需要工具,但是对教学场地要求较大,由于是班级教学,不适宜室内进行。而书法需要笔墨纸砚等工具,教学时也需要一定的场地书写。教师限制。中华才艺门类众多,内容庞杂,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国内高校中,承担留学生中华才艺的课程教学的老师多是有某方面中华才艺特长的语言学、文化学的教师,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会什么才艺就上什么课,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在国外,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语志愿者,这些教师绝大多是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派出前,接受短期集中培训,基本掌握了一种或两种中华才艺,但是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汉语教师在教授中华才艺多采取讲授法和视听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讲述中华才艺的相关内容。视听法是通过视频、音像和图画来进行中华才艺教学。讲授法虽然可以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但是中华才艺是一门技能课,学生仅仅听教师说不够的,要掌握一门中华才艺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视听法能够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亲自教学指导。3.考核简单,流于形式。中华才艺的课程考核比较困难,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难以量化。有些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放松娱乐的手段。这些汉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华才艺的的技能,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也就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4.国内重视不够。我们在希望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中华才艺传播中华文化,但是在国内的高校中,中华才艺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是国内高校中大多将其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并且集中在少数专业中。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实际操练机会少,在教学和考核中也是流于形式,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内中华才艺教学的现状。所以,多数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中华才艺的技能。国内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对中华才艺知之甚少,这样的现状难以为我国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才艺提供有力的保障。5.教材缺乏。综观国内,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的教师不多,所以真正实用的教材也就少之又少。
三.中华才艺教学策略
在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学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观规律之上的。它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习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确了教学研究对象。就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其实就是研究外国人如何学习汉语和习得汉语的教学规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所谓难点方面,侧重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再有,学科正在拓宽研究领域。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不同语言间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很大的障碍。在语言学习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在教学方面,同样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学方面,对“结构———功能———文化”达成了一致;其次,明确了在教学中的四大实践环节。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多种语言技能训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知识,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为了达到使用语言交流的目的,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在教学中强调运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培养始终是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的。只有强化这些语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达到交流的无障碍。另外,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不是单一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学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才会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语用,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教师首先为学生示范几种光源,如太阳光和教室里的灯光等,然后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五种光源并将它们画下来。通过活动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到了很多种光源,如手电筒的光、装饰彩灯的光、汽车的灯光、交通信号灯的光、手机中的光、月亮的光、星星的光等,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以前学习昆虫单元时学过的会发光的萤火虫。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建立了对光的概念理解,在理解了光的概念之后,学生要继续探索,在光之中有颜色吗?探究活动四:教师通过三棱镜将光线折射成彩虹和阳光折射水滴形成彩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自然光中存在着许多的颜色,并开始理解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颜色。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组织其他的探究活动,如游戏、实验、观看科教影片等来加深学生对颜色与光的理解。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还要根据探究单元计划的需要进行语言、数学的学习和态度的培养。以中文的学习为例,除了要扩充与本单元相关的口头语言中的词汇量以外,在阅读语言中还有一定量的汉字识读和书写的学习,在书写语言方面则是开始学习如何记日记。教学评估:在最后的单元评估阶段学生要完成关于颜色与光的两份评估以检验他们完成这个探究单元学习的情况。评估一关于颜色深浅变化的理解,学生要选择一种颜色来完成颜色如何变浅和变深条形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两份他所选择的颜色还有白色和黑色的颜料,一份颜料在涂色的过程中不断加入白色,另一份颜料在涂色的过程中不断加入黑色。学生涂出的条形图显示不断加入白色颜料的那份颜料所涂出的条形图颜色在逐渐变浅;而不断加入黑色颜料的那份颜料所涂出的条形图颜色则逐渐变深。评估二是关于光线如何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颜色。学生要画两幅同样景物的画,一幅画中的景物是在白天的样子,另一幅画中的景物是在夜晚的样子。学生要根据自己理解在他们的画作中体现出在不同的光线中事物所呈现出的颜色是不一样。
2、一年级的一节学习测量的数学课
长度和测量都是数学中需要学习的概念,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对长度和测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理解要使用同一种单位来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不过在幼儿园阶段他们可以选取各种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比如积木、铅笔、手掌等,在一年级的测量学习中,他们就要学会如何使用规范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6至7岁),他们的情况与上面提到的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情况相似,学生大多数为泰国人,除了新的转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有了1至4年的中文学习经验,中文的水平比幼儿园大班的水平再好一点。一个班级的人数在16到20人之间。教学中心思想:真不真,自己去发现。在上文介绍小学项目课程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小学项目提出了配合教学课程的学习者培养目标(LearnerProfile),其中的一条就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一名探究者。如何成为一名国际文凭要求的学习者,这个任务贯穿在小学项目各个科目的学习中。教学概况:老师要先向学生提出探索问题。如为什么要测量?我们要怎么测量?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探索问题。关于为什么要测量,有学生说如果我们要买一样长的东西就需要测量;有学生说为了要买大小合适的东西,等等。教师将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我们想要知道东西有多长、多大、多高,只靠眼睛观察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准确,要经过测量才会知道一个东西真正有多长、多高和多大。关于怎么测量的问题,学生们知道需要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时候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还要用规范的测量单位(本节课中用到的测量单位是厘米)。在进行完这些步骤之后学生们开始分组完成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通过测量来检验三种说法的真假。这三种说法是:①人的眉毛和嘴巴一样长;②人的两只手腕加起来和脖子一样长;③人的腿越长跳得越远。学生们首先要5或6人一组分组(组员的男女比例要平衡)选一个说法来检验,一个小组选择了一种说法后要先猜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接下来再通过测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测量时要找6个人(男女生平衡)去测量相关数据,组内一人负责记录工作,其他人负责测量工作,在统计完所有的数据后将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结论与说法比较看要验证的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每个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要将所有内容记录下来(用中文书写),做成一张海报,向所有同学展示。整节课以数学中的测量为学习的出发点,在有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的学习包含了数学学习、语言学习、探究学习等诸多元素,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在小学项目中内容型对外汉语教学众多实践里的一个代表,它为国内外针对儿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敬请关注!!
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地进行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又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
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或者简单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
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有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较快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示例中给出的用法。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替换,这个词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从语言与词汇、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来看,过去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不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把语言和文化、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和使用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动态的词汇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改变词汇与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利用文化导入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使词汇与文化相融合,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
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既然把词汇融合如其他课程和单独开设文化课对词汇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不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课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学习者误解误用的文化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所谓汉语文化词汇,就是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能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反应汉民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词汇。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阳节等汉语知识文化类词汇和如汉语称呼、寒暄语等汉语交际文化词汇,以及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象征意义等汉语心理文化词汇。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内容适度、教材适度、知识量适度和文化含量适度。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词汇都要讲,必须有所选择,要对其他课程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和对语言使用有益处的;所选取的词汇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词语不应该在讲授的范围之内;所教授的词汇及其文化含义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传授应该是输入积极地正面信息,与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摒弃。
三、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合作学习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对外汉语专业在迅速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 对外汉语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它在改革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几乎节节课都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殊不知,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有着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合作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在课堂教学中, 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肤浅的理解,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吸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忽视它的基本内涵。这种合作学习在表现上看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 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从而达不到教学内容。
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合作学习中教师课堂调控技巧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课堂噪音过大。在课堂上教师刚宣布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学生就开始大声讨论,课堂上噪音很大,教师根本听不清楚学生在说什么, 并且教师并不清楚外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样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甚至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微乎其微。
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识不清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不足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看,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领导在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时,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重视不够。不仅领导如此,教师也如此,很多负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重视学科理论建设,不重视整合各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二)对外汉语教学过于程序化
缺乏趣味性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套用向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英语的模式,没有注意到汉语的独特性,结合汉语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缺乏,整个教学过于程序化,而缺乏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国内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不高
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国内对外汉语的教材虽然有很多,但是整体质量不高。一些基础性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太过随意,科学性不足,缺乏统一的规范,很多内容都是对经典教材内容的重复,缺乏突破与创新。而相关的中高级教材又十分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数量不足,相关教师的素质偏低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蓬勃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关教师的数量则严重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任教师的素质又明显偏低,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因为会中文,能讲普通话而担任此职,他们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这使得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邢守宝.“五部三环”目标教学法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吕定刚.目标教学法的初步尝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S1).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目的性及必要性出发,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多样性;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81—02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张泽宇(1991— ),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联系紧密。语言的超凡魅力以及丰厚底蕴都来自于文化的内容,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这种非常重要的介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二者之间的依存性更加突出。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方面的教学,但更是一种文化方面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导入其中对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在走向国际,让国际了解中国也是我国的发展大势,如何将我国的文化导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文化导入的目的性及必要性
(一)文化导入的目的性
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对于来自国外的求学者来说,其首要基础是掌握我国的语言,因为交际交流的基础就是语言。[1]然而,仅具备语言交流这一能力并不能有效实现交流,语言与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紧密联系,所以,要提高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汉语交流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汉语的对外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使其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外来求学者的中国文化内涵的培养与熏陶。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相应的语法往往可以将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反映出来。语言的基础是文化,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言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学习汉语思维,进而更好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在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在对留学生教授汉语的同时应该让其适应、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这样就可以加深其对我国文化的敏感程度,而这种敏感度的增加更能拓宽其中国文化的知识层面,使其更好地学习并运用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及原则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汉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其范围非常广,汉语言教授的主要内容有:1.让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留学生来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有许多外国友人之所以会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他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是其工作与汉语相关,因此,让其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让其学习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及特征。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特点等。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因为我国的文化非常广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所以,在汉语言的教授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汉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地制订教学计划,实施中国文化的导入。
2.当代与传统文化同时教授的原则。[3]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多来自于电影、书本以及多媒体等,与中国人的真实交往很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推广,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与汉语。
3.实用性原则。留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汉语,是因为其在学习工作中切实需要,所以,汉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教材及教学计划选择性地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较大的知识,以利于其对汉语的运用和理解。
4.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异教授。通过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其理解与学习。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
尽管文化的导入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少地对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现象进行实践学习[4]
通过了解,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太极拳、古筝、书法、武术等,这些都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但是,我国的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等较少涉及,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文化导入的方向与实际有偏差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开设了中国地理、历史以及民俗等,这些课程可以说是一些单独学科,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追求的导入的文化是一种实用的交际文化,这些文化对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化的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是单调的句法、词汇以及语法等,教学比较机械,对于学生而言,课后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明显。总之,对文化的导入这一部分在理论上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四、文化导入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与分散性相结合
分散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文化因素的教学分散到一些成语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些代表性词汇挑出来加以重点讲解,或者是设置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讲解。[5]等到学生对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系统、完整地对一些中国文化进行讲解,比如我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以及饮食文化等等。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始对汉语言的教授应该视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而定。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则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的深度,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其汉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汉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这样更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
(三)导入方式要多样化
课堂讲授是汉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但除了用这种方式也就是用学生的母语对其讲授汉语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一些成语、俗语进行解释时,若是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其母语进行讲解,也可以设置一些语境让其领会、体验,或者是对背景文化,如四合院、胡同等进行讲解时可以配以图片来完成。
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熟悉可以加深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这样也可以化解文化冲突,使学生对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更好的了解,培养其适应新文化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在一个陌生的语言中寻找归属感,更快地融入新文化。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更要了解中国文化,这样,他们对中国文化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对汉语言的学习也就更容易。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因此,对外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更好的汉语言教学模式。
[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王魁京.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问题的多面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3]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