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策略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部分和重点环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果,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强弱。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创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只有以实践教学为引导,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双创教育体系,才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双创”激情,才能实现高校人才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理论意义之外,高校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引领的“双创”教育策略,还有着典型的现实意义。首先,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各类社会实践和教学资源逐步向高校集中,大学生有了更多的现实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这可以幫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并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目标性[1]。其次,对于高校而言,坚持实践教学在“双创”教育中的引领地位,不只可以在实践教学开展中不断发现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问题,并以此倒逼改革的实现;还可以在毕业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保证自己的办学水准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双创”背景下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的普遍不足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在我国,实践教学理念的提出时间不长,一切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受到理论、思维、资金、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目标的关联还不够紧密,定位也不够明确。此外,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脱节、孤立等现象也普遍存在,这种缺乏长远规划的表现,自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效果不佳[2]。

(二)实践基地服务能力不高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积极开辟了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落后以及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很多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随意性和限制性,而实践基地的服务能力也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就导致以实践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形式大于效果。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投入教学工作,他们根本就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也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努力通过校外招聘、企业家挂职等方式引进实践教学人才,但是这与教学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实践内容

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当中,高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综合考量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要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年级、能力和专业不同,多层次、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控制好实践教学节奏,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环节的合理安排与规划,逐步过渡到一些实践场所开展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开展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遵从基础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运用实践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科学检验教学成果,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当前高校“双创”实践教育中的紧迫感不足,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为此,高校应以此为入手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责任制度,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综合性评判,切实发现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正,由此既可提升实践教学成果,又可以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3]。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校内,应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比如,开设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等,使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又如,可以以创新创业实践大赛为契机,培养校园良好的“双创”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情感共鸣。在校外,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大力培育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流沟通,以此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社会经济之迅猛发展带动产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下,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教育部发表相关文件与要求,各高校应加大并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相应政策与奉献。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双创型”大学生的培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教育形式、力度、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做好发展定位也需要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创新与创业

创新与创业联系密切且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对创业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创业本质就是一种创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看法与定义,总而言之,创新教育是在传统教育之上萌生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手能力、冒险精神、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工作以及技术、管理能力。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创业是创新的一种本质体现,二者密不可分而又相辅相成,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二者统一于培养“双创型”人才。在理论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契合,注重人才培养,迎合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交、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是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储备、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创新思维模式、勇于冒险精神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恰恰迎合了经济发展、战略对策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一)高等学校应肩负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同时也在大力支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为此国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决策与扶持。科技创新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理论、制度、教育创新尤为重要,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大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力度不够、能力不强、人才缺乏,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理应肩负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战略需要提供人才与支持,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教育的转型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接受知识较被动,课堂尤为枯燥、乏味。创新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激活同学的情趣爱好,推动同学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模式开放,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学府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业的能力,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教育的转型,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

(三)开展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又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问题,近年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等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创新教育恰好使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措施,从根本上,工作岗位的需求量小于毕业生的数量,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创新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模式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个人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也激发部分学生的创业激情,在自身解决工作的情况下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同时达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又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促使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需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可利用教育资源、发展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大量“双创型”的全面人才。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知识的普及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具备高效工作能力、思维活跃、强烈的创新精神特点的高校毕业生才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模式正面临重大转型,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由生产转向研发,无疑培养具备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核心,今后高校更应注重“怎样培养人才”与“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双创型”人才是高校对教育理念的转型,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传承与升华,唯有培养“双创型”人才才会适应社会的需求,协助国家完成产业链的成功转型,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重视实践教学一直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校本着“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在此后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师大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办学理念,坚持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校自身特色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学校着手于学生“双创”精神素质的提升,将双创教育模式列入学校整体教育方针中,实施了“本科生按大类培养,二次选择专业”制度,构建了“平台+模块”开放性课程体系,搭建了基础牢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培养“双创”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改革

各大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提升高校以及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全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教育落实到根本,着手于学生,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入一些教育环节。具体措施如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构建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平台;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创业教育咨询专家组成的科研教学团队,给予大学生创业者全方位的创业指导;营造宣传创业、支持创业、践行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创业人才。

(二)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创业者对于自身的评价与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创业者要具备独特的眼光选择好的创业项目,周全考虑客观因素,同时要做好项目预算、实施、总结等。自主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中重要部分,也是对大学传统教育的补充,大学生进入社会如初生牛犊,社会经验以及独自处理能力不够,故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三)社会各界积极配合

国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政策来保障创业者的权益,简化创业者前期准备过程中的相关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资源与有利条件,同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努力地配合优秀大学生创业,例如银行贷款、提供创业平台、创业环境等等,组织高校、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与帮助,加快创新创业的脚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

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全面地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双创型”人才需要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企业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协调进行,高校应做出合理的教育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到教育培养方案中,竭尽全力地为学生提供培养环境、教育平台,制定高效地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以培养更加全面、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同时社会经济、国家战略、产能转型也定会快速、高效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关键词:双创背景;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0-02

引言

通过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高达820多万人,但是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足200万人,这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制约性。所以很多高校把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比较侧重于理论论述和宏观指导,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创业教育问题上,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入手点,从学生创业的角度来探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民办大学的教育,使得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与国有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民办高校没有沉重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所以在培训双创人才过程中能轻装上阵,而且相关的体制制度也比较灵活,对遇到的问题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民办教学属于自主经营,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强的紧迫感,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是当今社会人才比较稀缺的专业,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民办教学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经济盈利,保证民办高校能正常地发展和运行。所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比较重视社会的需求,设立的专业能与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所以,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更好经验。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国有高校的学生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具有双创教育所需要的多方面的潜质。所以说,民办高校能够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1]。

(二)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劣势

民办高校与国有高校相比,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实践学习要高于理论知识占的比例,比较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习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民办高校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二、双创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代替了人的工作,使得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基础下,国家鼓励提倡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也开始走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但是民办高校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虽然民办高校经常提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限制的因素太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2]。本文在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曾翻看了大量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几乎没有看到创新创业向的方案,在高校课程安排上也鲜有创新创业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创新创业当作企业教学的补充课程而已,虽然有的民办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大多都停留在口头上,比较零散,通过报告、讲座、创业大赛的形式要宣传创新创业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讲座费时费力,笔者曾调查过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他们口中得知,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创新创业教学只是象征性地开展过3―5次而已,而且没有相关的教材,更加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体制。

(二)虽然积极参与,但缺少正确的认识

很多高校毕业生当被问及,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创业时,98%的学生都会回答创业。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非常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参与到各种创业组织、创业大赛中,但是没有对创新创业有本质的认知,没有丝毫的创业经验,而很多学生存在比较强的盲目性,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艰辛,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还不够成熟,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遇到的问题[3]。

(三)创业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停留在听说、观看的阶段,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觉得自己能创业成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创业的想法比较理想化,但是没有体会到创业成功背后曾经的辛苦和失败,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创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感到痛苦和茫然,失去了创业的信息。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际经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和体制都不完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把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是解决目前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比如:在民办高校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思维,或者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教育模块,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创业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将来创业道路上更加顺利。同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成绩录入毕业总成绩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二)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班级

民办高校要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分析,将毕业以后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成立创业精英班级,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创业相关事项的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能力和创业实战技能。也可以把民办高校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引入社会各界的资源,提高创业班级创业实战的能力。同时,要在高校内部成立具有实体化的创业学院,通过“辅助+双专业+双学位”的形式培养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4]。

(三)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创业训练项目

从2012年开始很多著名高校就开始落实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在创业训练计划书中要明确这三方面的具体落实步骤,从而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运行结果来看,落实创业训练项目对提高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最有时间创业,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最辉煌的年龄段,所以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国有高校,不但要培养和塑造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要尽力营造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以便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龙.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37-39.

[2] 宋丽娟,蒋荣.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5):42-46.

[3]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校长说”首坛实录[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54-57.

第4篇

关键词:项目外包 特点 双创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4-01

高校作为就业人口输出大户,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响应国家政策和提高学生就业率意义重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法,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外包作为连接学校和公司的桥梁,以不同形式融入到高职教育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外包的制作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双创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得以提升。分析项目外包、职业教育和学生的特点,探索项目外包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对双创能力的提升作用,发现解决双创能力培养的方法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正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项目外包的特点

大部分产业是集合创意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人员在一起的集体。为降低成本,一般企业会把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的核心部分交由正职人员来制作完成;把非核心工作、短期需求的事务交由专业人员代为制作完成,这种以代制作完成的项目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项目外包。大部分企业之所以把项目外包出去完成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简化项目的复杂程度;(2)节约公司的资源,把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3)让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事情,提升开发速度。找到合适的承包个人、工作室或公司来完成项目外包的制作对产业的完善和公司的良好运营尤为重要。探索承包项目外包者的资质和特点也显得较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教育,了解受教育学生的特点都比较重要。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类型层次复杂,文化基础差,不擅长做研究性的工作。但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强。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较为理想,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完成指定的项目制作工作。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引入项目外包,以实训室为据点,以学生组建项目团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构建公司管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之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三、以项目外包为载体,培养双创能力经常遇到的问题

(1)学生职业技能夯实,但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和素质欠缺。(2)双创人数急速增加与双创师资结构和硬件条件容纳量不匹配。

四、解决以项目外包为载体,双创培养问题的方法

(1)开发“45分钟”以外的双创思路,引入项目外包,产学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工学交替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

结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步转化为技术创新型人才。从学生进校开始,开展“2+05+05”的教学培养。2代表大学前两年仿真式项目;第一个05表示在校企业进行校中厂的真实项目;第二个05表示在校外企业进行厂中校的真项目。

在“45分钟”以外投入时间和精力,导师利用暑假和空闲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入企业、了解市场,到企业一线学习、参观、交流,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本土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形式。

引入项目外包。学生参与项目,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再返回课堂针对性地提升技能,实现工学交替、产学融合。同时发掘专业技术的优势,提高专业技能认可度和自信心,进而借助项目外包平台及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参与学生,在双创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展总结与交流,以各种形式分享与推广,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扩大影响力。

(2)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已经不能满足双创团队建设的需求,双创教学团队更强调教师对创新和创业的理解和经验。导师团队分别为:技能教师、创新教师、创业教师。

第5篇

关键词:“双创”时代;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1前言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属于管理类专业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最多的专业性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双创时代,要求各大高校能够完善和改进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培养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出众的人才。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指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符合时展的需求,也是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结合的深层次探索。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研究性人才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必须遵循本科专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作为指导原则,并且强调职业性与岗位性,保证所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知识涵盖范围广泛,做到既专又精[1]。

3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1更新教育理念,融合双创观念

市场营销学的本职要求,可以说与双创理念具有极大相似性。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为满足客户要求而组织的一种活动;而双创理念是探究新的需求,创造需求为归宿的一种思想。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来讲,双创理念可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管是在教师队伍建设,还是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建设、体系评价等等方面,双创理念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2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双创时代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在构建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能力,并且基于本科教育规范要求,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着重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实践操作,实现专业实践和创业实践、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合理融合,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具体来讲,针对不同年级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要求和课程体系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在大一阶段,首先要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可以采取营销协会、创新创业社团、创新教育等等活动,以此来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在大二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走入企业中参观与实习,加强对市场行业和发展的了解,着重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内容。在大三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比如说创新创业比赛、营销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巩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四阶段,利用创新实习基地实施创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2]。

3.3双师型课程教师队伍与外来师资互补

对于教师来讲,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实战经验与职业技能。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团结协作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学生做到有效指导。各所高校可以采取学业与职业结合的导师制度,由具有较高能力素养和丰富的营销经验的校内外人士担任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营销比赛,进入社会企业进行实习等等行为,给予学生就业或者创业正确的指导。

3.4重视实践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讲,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双创时代的基本需求,并且也是学科本身优势的一种表现。对于市场营销活动本身来讲,就是基于理论知识展开的实践活动行为。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或者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做到沉着冷静,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3]。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过程中,学校可以在教学方式、培养措施、保障机制等等方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市场营销知识体系满足企业需求,为日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5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各所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在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使各个教学系部具有实施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权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对于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来讲,着重关注过程的考核,不能将结果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实现对学生的客观、准确的考评。

4总结

总而言之,双创时代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并且需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继续调整和创新,并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欧阳明辉 单位:宁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颜军梅,彭光辉,黄镇宇.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18):112-113.

第6篇

关键词: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校园媒体整合;媒体实验室;众创空间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4-0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十三五”规划中的热词,“双创”人才培养备受瞩目,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高校校园媒体具备政策传达,思想教育,文化建O等诸多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校园媒体整合可以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概念界定

1.校园媒体

媒体,即媒介,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概括了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媒体机构[1]。邵培仁认为,媒介就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2]”

校园媒体具备信息采集、加工制作的功能,但影响力或规范化程度等均与社会化媒体有诸多差距,不能称之为“媒体机构”,可视作一种介于学校主体的传播者与学生、教师等学校组成人员之间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信息传递载体。本文探讨的校园媒体为高校媒体,其受众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受众间具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口碑效应在传播中至关重要[3]。由于高校学生具有年轻化和流动性的群体特点,校园媒体传播可能带来未来的品牌跟随,随着高校学生群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校园媒体一方面是高校主控的信息场,另一方面也正成为社会化媒体力量努力争取的话语空间。

2.双创人才

“双创”这一词语表述来源于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双创人才”就是指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下,两年以来,各地频繁出台鼓励“双创”的各种具体措施。“双创”时代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双创人才”的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双创”背景下的校园媒体整合

虽然校园媒体发展较社会化媒体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作为媒体的本质属性使得校园媒体的发展遵循着时代对媒体发展的普遍要求,校园媒体整合符合融媒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

“双创”背景下的校园媒体整合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兴起的契机,对原有的校园媒体实体进行整合,实现融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应用新的传播形式。

1.建立媒体实验室,完善组织架构

高校校园媒体的主办者主要为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院和社团等校方可控层面[4],由于缺乏常态沟通,定位和内容“同质化”是校园媒体发展中的“顽疾”,集中有限资源完成媒体整合是解决这一顽疾的有效途径。

“媒体实验室”是以齐齐哈尔大学新闻专业为主导进行校园媒体整合的实体,采用“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即“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实验室”下辖报纸《新闻66人》,公众号“校园新声”,摄影部,有声新闻部、外联部、办公室和总编部。各个部门拥有各自独立的团队和采编系统,按照各自的风格定位、出版周期和工作流程策划选题。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例会,进行选题沟通,办公室直接对总编部负责,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协调。通过整体策划,一次采集到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生成各部门所需的出版内容,各部门同一时期对于相似主题的报道也可以更好的营造传播强势,提升传播效果。

2.完善培训计划,稳定人力资源

相对稳定的团队是保证媒体运营的基础。高校校园媒体多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学生团队负责日常运作,团队多以大一学生为主力,大二学生为部门负责人,大三学生组成总编部。由于大一学生专业素养所限,使得校园媒体容易完成“新闻纸”的日常采编,却难以树立“观点纸”的权威。

校园媒体多存在经费困境,在人力资源保障层面缺乏经济激励机制,要依靠其他方式“招人”和“留人”,完善的培训计划具备较大的吸引力。“媒体实验室”的培训计划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常态培训和“沙龙”式的小规模座谈。培训内容由总编部和各个部门拟定,根据内容需要,主讲人可以是老师、业界专家,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学生,培训对象以“媒体实验室”成员为主。完善的培训计划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学生采编团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逐渐积累了采访资源,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

3.内容渠道并重,维护学生主体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校园媒体具有培育未来记者的社会责任,“内容为王”至关重要。校园媒体要追求原创性,学生采编团队要有新闻理想,内容层面要讲求新闻的专业性。“渠道为王”则要求学生在校园媒体整合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营销能力,能够通过新媒体手段快速聚集更多的粉丝。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更懂得新媒体“规则”,更了解新媒体受众需求。在日常运营中,应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尤其在“公众号”类的新媒体平台运营中,校园媒体入驻的前提是放下严肃的宣传姿态,其影响力的形成不能靠强制性的添加关注,而应尊重市场规则,靠营销手段让粉丝主动吸附,再依托粉丝自媒体逐步形成传播强势。

4.整合营销传播,注重品牌意识

校园媒体整合不仅仅是各类媒体形态的联合,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整合的思维和整合传播的能力。“新媒体实验室”是整合思维的实体呈现;“校园新声”公众号的内容起初是图文报道,逐渐增加了视频报道和音频报道。学生在有自己专长的报道领域基础上逐步掌握了更多整合报道的技能。在逐步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除精做内容外,“媒体实验室”较为重视品牌形象的营销。“新闻66人”和“校园新声”都有自己的标识,从“记者节”等专场活动的举办,到记者名片、名牌的设计,“媒体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营造“家”、“自主性”和“专业性”的团队氛围。

三、校园媒体整合助力“双创”人才培养

1.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环境保障

“媒体实验室”是一个系统,七个部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系统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新闻专业技能的锻炼,还可以在办公室了解到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在外联部了解到对外沟通或是谈判的技巧、在总编部了解到人力资源的调配和机构管理相关的内容。成员最初都是以培训生的身份进入系统,通过自己和部门的双向选择逐步明确自己适合的岗位,通过初步的岗位工作晋升到部门主管再到主编层面。过程中,成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得到本部成员或其他部门乃至总编部的通力配合。“媒体实验室”依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对成员的成长进行关注,对成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2.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媒体实验室”是校园媒体整合的实体,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由“小众”走向“大众”的中介,连接了高校媒体教育和社会“众创空间”。“媒体实验室”的核心工作是新闻采编,除此之外,办公室、总编部侧重锻炼媒介管理能力,外联部侧重公关能力,给予学生了解市场的机会。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新闻学相关专业提供实践平台,也可以成为新媒体后备力量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创新创业训练。

在实验室体系内,学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团队,进行新媒体创新创业的相关尝试。无论《新闻66人》报纸、“校园新声”公众号还是摄影部都是以团队为基础进行活动的,每个部门都由几个团队构成,团队成员在3-5人之间。实际上,每个团队都是创新创业团队,成熟的团队可以申请各个层面的创新创业项目,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创新创业团队也正是“媒体实验室”的重要目标。

3.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外联渠道

经费限制是校园媒体普遍面临的困境,媒体实验室”中的各个部门常规出版外的活动安排,活动所需的场地、布景、助演、资金等问题需要通过外联渠道解决。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基础之上的外联部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已有的良好的传播效果增加了外联部门进行对外沟通的资本。外联在解决一时之需的同时,扩大了“媒体实验室”的知名度,逐步建立起品牌认可度,为“双创”人才培养拓展渠道,为创新创业团队后继的市场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4.校园媒体整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持

校园媒体整合需要具备新媒体素养和媒体整合思路的师资,在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出现刚刚五年,虽然“新闻”类专业已在我国高校普及,但高校普遍缺乏新媒体方面的专业师资。高校校园媒体的指导教师多具有媒体素养,但新媒体思维还需在具体工作中逐步探索和积累。

校园媒体整合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积累教师的新媒体经验,拓展教师的互联网思维,是在“教”中“学”的尝试。具有“双创”能力的教师是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础,从这一方面看,校园媒体整合为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渠道。当然,实践活动的指导具有一定难度,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双创”人才培B的大势所趋下,高校应提高新媒体师资培养的投入,保障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 语

“媒体实验室”是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校园媒体整合模式,是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媒体实验室的建立需要依托团队力量、完善组织架构,媒体实验室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和品牌传播的意识,媒体实验室的维系需要充足的师资力量、高校的政策支持与宽容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媒体实验室模式”会为“双创”人才的培养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

关键词 大众创新 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8

Study on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EN Zhiyong[1], HU Zhonghong[2]

([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2]Ori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Raise of the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ise of a wa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nd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reform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propose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we must to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ode, make full use of the variety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latform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experi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to provid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public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2015年3月5日总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下简称“双创”),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在此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大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更强的创新能力,高校在人才的能力培养方面更显重要,也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传统实践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双创”的要求

1.1 传统实践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上世纪末,为满足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高校扩招速度较快,导致办学经费相对缺乏,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实践教学设备台件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相对不够和实践教学学时数不足。为此,部分高校采取了减少教学成本的手段,即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学生不同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素养低下。学生的培养目标达不到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毕业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实力。①②

1.2 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校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评价较为单一,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没有相应的价值体现,指导老师在职称评聘中没有加分点,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不足。③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成果的形成、保护与转化的意识不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在教师让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中,学生却成为廉价劳动力,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而学生的创新项目,其学生获得的成果如何保护和转化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1.3 实践教学人员配置与“双创”教育教学不匹配

目前高校“双师型”人才急缺,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能将理论课教师安排进实验室,这部分教师中多数是学历层次高,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博士毕业,但毕竟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多数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也是照本宣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师资数量相对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人员更是成为各类安置对象,这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只能在教学中起到承担卫生和门卫的工作。

2 “双创”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2.1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双创”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体系的整体顶层设计,其中的实践教学需着力打造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特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大幅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环节,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应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对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分类设立综合实验课程,淘汰落后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按实验项目需求有计划添置仪器设备等措施,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创造必要条件。严格按教学计划落实实践教学任务,严格管理,保证所有实践环节正常运行,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效果。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平台的社交网络工具的出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台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它借助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了一种虚拟实验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熟悉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而且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先做模拟仿真实验,对实验的操作规范先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2.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基地资源,构建基于实习基地资源,面向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教学督导应深入教学系、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教学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开展学生生产实习检查,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学生互动,大力做好各类实习的服务工作,以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④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的规划和利用上要进行充分论证,积极打造个性化教育平台,将实验室划分为日常教学区、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及科研实验平台,充分挖掘潜力,使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实验室全天预约和定时开放。学生进实验室需提交实验方案,经相关教师认可后可以预约日常教学区实验室;对成功申报了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安排创新实验平台,对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按排进行科研实验平台,为其提供更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实验室开放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有特长和个性需要的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创造了必要条件,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⑤

2.3 加强学科竞赛、创新实验与创业活动的融合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供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创新项目的跟踪与管理,加强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与学科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孵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和创业路演。同时加大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奖励,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学生投稿、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双创”背景下,各类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层出不穷,学生在大赛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不少的学生因此增强了创新的信心,也有不少项目脱颖而出因此获得了社会投资而走上了创业道路。但问题是大赛的成果归属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的诟病,特别是以创意为主的大赛,其创意想法通过大赛而被盗用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学生应该与大赛组织方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4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遵循课程体系内在规律,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以有效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评价应从教学人员、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规范的评价,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避免评价随意性大、评价过程不规范、主观性强等现象。教学人员从评价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角度,包括教学仪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责任等因素。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示范、教学指导等环节。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创设等内容。教学效果主要从评价学生的角度,包括学习氛围、创新意识、学习和创新成果、社会影响(获奖、论文、专利等),也包括学生实验课程考核成绩。⑥⑦

2.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实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加强师资的培养,定期在校内对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技能培训和开展实验技能比赛;利用假期分期派实验人员到校外进行短期培训,用一到两年时间基本完成轮训;对大型仪器的管理上进行定员定岗,实行专人管理有偿使用的方式,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实验人员自主学习。

3 总结与讨论

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需要从基本教学规律出发,但需要在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学术自由和开放包容的实践教学氛围,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质量标准上大胆改革创新,大大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逻辑完整性和时效性,在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中融入新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必将在“双创”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通讯作者:胡忠红

注释

①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87-89.

② 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81-82.

③ 李连珍,周艳,苌建峰,李贺敏,李娟,夏至,高致明.浅谈实践教学改革在学生就业中的推动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30):150.

④ 白忠喜,鲁越青,梁伟,朱小芳.校政企共建基地开展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2):75-76.

⑤ 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2(12):118-121.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学模式;中国制造

2015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两大举措相互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之一就是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而强,将会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更多机会。高职教育连接产业和教育,在创新创业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双创背景和国家政策推动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应以创新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本文通过探索“三融三改”教学模式,促进课程与双创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完善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

1当前《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市场脱轨

由于政府缺少对校企合作针对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出于商业机密或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学校校企合作并不彻底;同时多数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知之甚少,无法做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而本课程设计首要确定的是主题,所有的理论设计和操作实践都以主题为方向。多数任课教师对市场的敏锐性已经淡化,仅凭经验和搜集信息来确定主题常脱离市场,所开展实践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多数高校以机械设计课程代替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以介绍手册使用、计算公式为主,课程设计机械化。开设有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高校中,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等,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锻炼;涉及实践的高校,多使用传统验证型实验室,学生只是对已有知识进行验证,实验是成熟的、不变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发散,或以虚拟实验,模块化实验代替设计实践,无法预测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成果无法验证。

1.3技术与创业脱离

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融入专业课,大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边缘化。本课程也同样缺少实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技术创新无法真正应用到创业上,评价模式以针对课程内容的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分析以及成果的可行性分析验证,导致很多成果没有价值,无法服务社会。

2“三融三改”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1三融三改教学模式结构

把工学结合作为课程选题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去企业参观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需要,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发掘顺应市场主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开展设计创新与实践;或通过联系企业家进学校,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第二课堂”教师,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争取企业相关项目为课程的主题,成立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设计创新小组,按企业标准进行项目设计与创新。通过发掘校企合作,使课程主题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既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也能提高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2.2创新工作室与课程相融合,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工作室是指在指导老师管理下供学生使用的机械创新产品设计、制作空间。创新工作室中备有全套的通用设备,如通用车床、铣床、3D打印机等。学生可以根据制定的主题,以团队作为学习单元,对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随时对新的想法进行实验和验证,教师担当教学顾问的角色。在创新工作室中学生摆脱了纯粹空想和空对空的设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拓展想象力,对学生自我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2.3竞赛与课程相融合,改革教学评价

将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引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组织学生以团队作为参赛单元,制定主题,设计流程,展示成果,通过学生互评,选出相对优异的70%由指导教师评估,指导教师选出优秀的40%交由企业评定,企业最终选出10%作为入选作品,经专家评价,选两到三个团队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也可以进行校外创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观察进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成果评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除去学生的自评、教师的评估,还包含企业、专家及校外机构对项目的评估,使得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参与其中,开拓学生视野、看齐行业标准,并获得合理和全面的评价。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