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业务种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经营层次
该行领导高度重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营销措施,召开推动会议安排营销工作,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牢固树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思想认识,引导全行员工转变经营理念,真正认识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缓解柜面压力、提高盈利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快推进以传统优势业务带动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以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该行创新管理模和管理电子银行业务,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把电子银行业务的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强化品牌意识德全营销机制
该行采取效益优先和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强市场研究,锁定目标客户群,精心打造电子银行精品服务和特色服务。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网点、重点客户的业务推动工作,以行业龙头和资金龙头为主攻方向,把机构客户优先发展为电子银行客户。利用“金e顺”、“K宝”等电子银行产品技术优势和优质服务,抢抓优质客户,形成核心群体,以点带面推动电子银行全面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实施全面营销
该行注重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工作,从领导干部到客户经理到一线柜员,进行全面的培训,营造一个“人人了解电子银行、人人使用电子银行、人人宣传电子银行”的工作氛围,使员工熟练掌握营销技巧和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客户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中的具体问题,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推广应用;建立专业营销队伍,该行的每个支行都至少指定了一名电子银行产品经理,为客户提供电子银行产品演示、自助使用、现场注册、现场咨询等面对面的服务,使客户充分了解和认识产品功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电子银行产品影响力;把电子银行业务与银行卡、个人金融、公司业务、理财业务等诸业务种类紧密地结合起来,调整结构、整合产品,实行打包推介和捆绑销售。通过传统银行产品和电子银行产品的捆绑销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提升整体服务品质,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提高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频率。在此基础上辅以媒体营销、户外宣传、报纸广告、短信宣传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不断丰富的营销手段,使农行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
强化激励机制提高营销效果
该行年初就进一步明确电子银行发展目标,将电子银行各项任务分解到支行。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考核管理办法,细化对电子银行各项目标任务的考核奖惩措施,考核指标包括电子银行客户数、业务种类、交易量、交易额、风险控制等,将电子银行业务纳入全年绩效考核中。制定了《20****年阜阳分行电子银行考核方案》,把电子银行营销落实到每个网点,并与传统业务捆绑在一起,落实到客户经理的营销任务中,并对营销成果进行评比,及时兑现阶段性成果奖励,增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直销银行;障碍;对策
一、引言
自2015年3月份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传统各行业均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形势逼人,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一方面既要应对银行同业竞争者在互联网领域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以互联网起家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新增竞争对手的进入威胁。鉴于所处的严峻市场竞争环境,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整合资源,加快业务转型,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直销银行。
二、国内外直销银行的发展模式概况
(一)直销银行的内涵
直销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业务模式。它颠覆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业务的模式,是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它既不设立实体营业网点,又不发银行卡,业务开展主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和电子邮件,活动的范围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直销银行业务中心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为终端客户提供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完成账户管理、转账汇款和支付等操作,线上主要使用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线下主要利用ATM、自助缴费终端等媒介工具。鉴于此,目标客户群应该定位于习惯使用互联网技术、工作繁忙以及对价格敏感的人群。直销银行通过对新型的媒介工具的恰当使用,使它具有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服务快捷和低运营成本优势,能够提供给客户更大的让利空间。因此,直销银行模式受到了来自传统商业银行和终端客户的追捧。
(二)国内外直销银行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北美洲及欧洲等许多发达国家的传统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展了直销银行业务模式,但由于受当时互联网技术和客户思想观念的限制,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信息科技和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终端客户的观念同时也发生了改变,直销银行这一新兴商业银行业务模式逐渐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的青睐,开始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德国的金融市场为例,据统计,400多家商业银行中大约有20多家银行开展了直销银行业务,占到市场份额的10%左右,同时客户数量也超过了千万。
201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移动互联金融大会上宣称 2013 年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2014 年为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创新冲击,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行,甚至国有银行中的工商银行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借鉴国外直销银行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较早引进直销银行业务模式的是有“小微之王”称号的民生银行。自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正式实施直销银行业务,业绩突飞猛进,半年时间内客户数量突破百万大关,资产保有量高达184亿元。在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成功试水直销银行业务后,多家银行机构争相模仿,加入直销银行行列,希望借助直销银行这一全新的经营模式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应对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威胁,实现精简运营成本、拓展服务渠道以及使自助服务系统可视化等服务功能,为本行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截至2015年末,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国直销银行的数量将不会少于30家。今后,直销银行模式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还将继续增加,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国内直销银行发展模式面临的障碍
从2013年9月18日北京银行率先引进直销银行业务模式以来,发展直销银行业务模式,已经成为了传统商业银行顺应互联网创新潮流的主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受到许多传统商业银行的青睐。但是,目前国内近30家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的银行,除了少数几家业绩突出,其他多数银行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国内的发展背景有别于国外,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应该关注国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种类稀少且特色不足
目前,我国各大直销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货币基金类产品、灵活计息类存款、P2P投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信贷服务、转账支付等,其中,货币基金类产品和灵活计息类存款超过所有产品份额的一半以上,其他特色服务占比不超过20%。由此可见,国内直销银行与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专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产品种类稀少且特色不足,导致竞争能力不强。与一般的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相比,直销特色体现得不充分,在产品研发和收益方面与传统银行业务差异不明显。除了上述问题以外,直销银行对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情景下,直销银行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在价格方面,很容易与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厮杀。
(二)渠道方面过度关注与存量客户的竞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双方更多不同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方面。从国外传统商业银行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的经验来看,大多直销银行在渠道方面过分关注与已有的存量客户的竞合关系是导致其业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大多直销银行在拓展客户方面也存在着对存量客户和增量客户差别待遇问题,将已有的存量客户拒之门外,不予开户,这表明国内大部分直销银行目前仍局限于与传统存量客户的竞合。为了使我国直销银行业务有序健康的运行,直销银行业务部门就有必要妥善处理与传统银行业务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三)用户体验有待改善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潮以及银行业加剧的竞争态势,提高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共识。我国多数互联网公司和直销银行在这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开发便捷的网络技术以追求客户极致体验。然而,部分直销银行仍然存在非现场账户开立、充值及提现等技术环节处理不当问题;有些直销银行则是给用户提供的业务选择过多,逻辑复杂;有的直销银行为了节约成本仍然使用网银风格的交互界面。以上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用户体验失败,客户资源流失。虽然,直销银行相较于传统银行业务手续简单很多。但是,由于我国严格的监管要求,直销银行的业务流程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还是不太简洁。如果国内直销银行仍然不加大投入提高用户体验,很难取胜于互联网金融公司。
(四)互联网安全风险亟待关注
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度开放,即使以互联网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在金融化进程中也存在客户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和交易欺诈等隐患。近年来,国内传统商业银行为防范运营风险已经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但鉴于直销银行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关系,互联网安全问题仍是国内直销银行亟待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国内直销银行在系统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有的直销银行在手机客户端设置的登录和转账密保过分简单;有的直销银行用户在关闭登录界面后,没有真正退出页面,仍然处于在线状态。另一方面国内直销银行为了节约成本和迅速抢占市场,多数采用购买第三方的技术系统,有时多家直销银行同用一家技术公司的系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难进行控制。此外,国内直销银行在开户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会增加泄露的可能性。
四、“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直销银行模式的对策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推广、客户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我国各大直销银行的发展态势良好。综上所述,针对国内直销银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直销业务部门高层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关系到我国直销银行业务模式未来的成败。鉴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产品
为了避免与竞争对手陷入激烈的价格战和满足终端客户对产品多样化的迫切需求,国内各大直销银行争相采用集中化差异化战略。北京银行在销售渠道方面采用互联网平台和直销门店相结合的模式;平安银行在目标客户方面锁定年轻人群;兴业银行在服务客户方面欲成立网上“金融超市”。即便如此,国内直销银行的产品种类仍然稀少且特色不足,在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任重道远。鉴于此,我国各大直销银行应该转变原来的思维方式,积极开发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努力扩大直销银行业务的市场范围。在开发新产品时应注意:一是要积极主动与各大电商平台进行跨界融合,开发更多实用且新颖的直销银行金融产品种类,体现“互联网+”思维。二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要与传统商业银行产品实现差异化,使之更加满足客户的需求,且能够体现出直销银行所独有的便捷体验。
(二)妥善处理直销银行与传统渠道的关系
切实地建立起一个真正独立的竞合主体是直销银行业务模式在我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直销银行业务模式应该起到将互联网和传统银行两种思维模式相互融合的作用,为传统商业银行实施互联网金融创新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而不应过度关注销售渠道竞合问题。妥善处理直销银行与传统渠道的竞合关系,开发新的独立销售渠道,应该做到:一是要妥善处理好直销银行和内部传统销售渠道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二是要妥善处理好与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竞合关系,积极主动与各大电商进行合作,获得海量的客户资源。三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针对我国数字一代的特色,设立具有校园特色的直销银行业务。
(三)建立完善的用户体验系统
国内直销银行建立完善的用户体验系统,一方面需要主动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使业务运营流程尽可能地化繁为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提供不同的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特殊需要。比如,面向在校大学生可以提供具有校园特色的产品。我国直销银行只有加大对用户体验系统的投入,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脚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设计过硬的网络安全系统
为了防范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国内直销银行应该在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业务创新的同时加强互联网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国内直销银行在系统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要尽快完善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使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更加放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摆脱对第三方技术商的技术依赖,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能够开发并维护自有的直销银行业务系统,提高系统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另外,国内直销银行可以借助自身独有的信息优势,利用金融数据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降低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吉猛.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直销银行发展[N].中国外汇,2014-01-15.
[2]于晓阳.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J].金融论坛,2015(09)
[3]韩刚.德国“直销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启示[J].新金融,2010(12)
[4]李睿,胡冰,王月.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视角的直销银行运营模式研究[J].西南金融,2015(09)
[5]刘博,张四建.直销银行在国外的发展及经验借鉴[J].西部金融,2014(06)
电子银行业务扩大了服务内涵,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
电子银行开辟了新的交易处理方式、产品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方式,大量的、发生频繁的非票据单证的传统柜台业务,如账户查询、转账、速汇通、代缴费等业务逐渐向电子渠道迁移,为电子银行带来了直接的中间业务收入。电子银行又不局限于对柜台业务的简单复制,电子银行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这些在电子银行独有的服务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畴,拓展了中间业务空间。电子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是指开办电子银行业务能够获得的直接收益,是银行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金融服务产品的直接回报,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其一是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费收入服务费是指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渠道服务而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网上银行、Call Center(电话银行)等的年服务费收入。由于电子银行是面向大众服务的一种技术性含量较高的金融服务渠道,在渠道建设及资源维护方面占用了银行成本,而且它在分流传统柜台大量非现金交易的同时,转化了银行经营成本,银行要通过收取服务费来逐步补偿投入成本并获取相应的利润,这是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二是结算手续费收入手续费收入,指客户通过上述电子银行渠道进行交易结算时,按照规定费率收取的手续费。结算手续费是指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办理资金转移性质交易,按规定费率支付的交易结算费用,这是电子银行业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
其三是其它中间业务收入这包括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外汇买卖、基金业务、代缴费等收取的个人外汇买卖点差收入、买卖基金和债券的手续费收入、代缴费手续费收入、与移动或联通等运营商的通信费分成收入等,这些项目也能为电子银行业务创造可观的收入。
电子银行业务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规模以前,是很难盈利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一开始关注的焦点是市场规模,而不是收益。电子银行业务只有在取得足够的市场地位后才有可能盈利,在此之前主要是靠低价或免费来争取客户,培养客户消费习惯,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实现“锁定”用户群,再通过产品升级、相关服务收费等来取得收益。
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保持持续增长能力,银行在业务发展方式上必须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必须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争取客户、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正是为了逐步提高效益贡献度,服从于银行以提高盈利能力为核心的总体规划。同时,电子银行业务的充分发展,可以有效转移柜面查询、转账等高频低效的传统业务,有效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电子银行无边限的优势特点,可以在少增加网点和人员的前提下持续扩大经营规模,大大节省了网点的人力成本和开设机构的场租、业务管理费等非人力成本。
电子银行业务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效果最终反映在银行的经营成果之中,但在目前以产品为线索进行价值管理的综合经营计划中却无法体现。这里,将电子银行降低经营成本为银行带来的效益定义为成本控制效益。
从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趋势上看,推广电子渠道服务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引入更方便、更低廉的渠道从而降低银行的总体运营成本。引入成本控制效益分析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出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再通过电子银行约当网点的经营成本与电子银行业务可比经营成本相比较得到成本控制效益。
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是指完成电子银行业务同等的工作量需要的营业网点个数。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工作量除以单个网点办理各项业务的平均工作量,就会得到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电子银行业务类型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既有共性,又各具功能和特色。二者处理的业务类型结构明显不同,考虑到劳动复杂程度不同的业务类型所耗费的成本不同,需要将网点和电子银行业务交易笔数经过一定的系数调整,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工作量,在可比工作量基础上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可以从业务处理时间和工作量两个角度来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下面以工作量分析为例,介绍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分析方法。以工作量作电为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柜员办理的各项业务依据操作时间、操作步骤、操作风险、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柜员的每项业务都有特定的定额系数,将电子银行各种类型交易笔数分别与柜员定额系数相乘即可得到电子银行业务工作量,电子银行业务工作量与网点平均工作量相比可得到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
不管是以业务处理时间还是以工作量为基础测算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虽然考虑了业务复杂程度不一的因素影响,但由于具体运用时需要网点和电子银行两方面的大量数据作支撑,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评价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可以采用简化的办法,即不考虑业务的劳动复杂程度,直接用电子银行业务交易笔数与单个网点平均交易笔数进行比较。
事实上,电子银行已经不仅仅是银行柜面服务的延伸,它正在逐渐变为银行的一项单独服务,甚至是独立的产品,它不仅是对银行现有柜面业务的移植,而且具有多渠道整合功能、产品创新平台以及客户关系纽带等诸多内涵。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窗口和业务处理平台,电子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销售方面与营业网点既有共性,也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指标也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业务的贡献度。
电子银行对网点的成本控制效益
首先需要明确电子银行和网点的经营成本范畴。网点的经营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工资和除劳动保险费外的福利费)、非人力成本(劳动保险费和业务管理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具体指产品正式上线后的运营维护费用和营销费用,本着可比的原则,电子银行上线之前的调研、立项、需求、设计、编程、测试等一系列费用,以及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费用均不列入网点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
当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功能先进、低成本运营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电子银行约当网点的经营成本与其可比经营成本之间的差。可视为电子银行节约的成本,我们称其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成本控制效益。
通过前面的电子银行业务网点约当量分析,我们仅仅能够得到电子银行业务相当于营业网点的个数。对单个渠道,只有其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较好地起到节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才能较好地分流网点业务量。单纯从约当量分析上,看不出究竟每一种电子银行产品要达到怎样的规模才会比网点更经济,而这恰恰是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需要通过将电子银行约当网点的经营成本与电子银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比较,来分析各个渠道相对于网点的成本控制平衡点。
传统银行与电子银行金融消费者体验的差异性
当前,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主体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兴未艾,在信息技术强力推动下,电子银行与采用传统服务方式经营的银行比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客户等优势,日益成为现代银行经营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和交易模式。由于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的出现和兴起,银行服务开始分化为传统人工服务与现代电子银行服务这两种主流形式,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银行服务体系。在传统银行服务环境下,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的服务方式,而电子银行的使用,使消费者在选择银行服务平台或方式上获得了一定的自。例如:在银行营业时间以外,消费者可借助电子银行渠道办理指定业务;消费者在办理某些人工服务与电子银行兼容的业务时,可依从其偏好,自主选择进行操作。这就更加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方式的原则,也就促使银行按照消费者意愿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和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消费需求的满意度。
从具体来看,不同的金融服务方式,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体验。按笔者归纳,在服务时间、环境、成本、效率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传统银行服务与电子银行服务的主要差异见表1:可见,从传统银行服务到电子银行服务的发展,是银行服务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变化,为满足金融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增长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含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渠道累计交易357.29亿笔,交易总额628.52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客户数超过2.79亿户,累计交易109.02亿笔,交易总额520.77万亿元[1]。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该行电子银行年交易额仅为2.03万亿元,2010年增至248.76万亿元,8年时间增长了近123倍;截止2010年末,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数量达1092个,占该行全部金融产品数量的45.9%[2]。笔者认为,电子银行作为一种高速成长且符合未来银行发展趋势的金融服务方式,它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电子银行日益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有效补充和部分替代;另一方面,电子银行服务已经并将继续带来金融消费者体验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以网上银行为例,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在网络上,消费者与银行的互动,是人与网页界面的沟通,而不是人与人的直接联系。在传统网点服务中,银行员工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交流,消费者可以直接感受银行服务,形成直观、具体的消费体验;但在网上银行,消费者只能通过网页界面了解银行产品并通过相关操作实现与银行的交易,为此,无论金融消费体验还是银行服务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网银界面是否友好,网银响应速度是否快捷,银行能否实现与客户的“非人际互动”,特别是能否有效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信息隐私等,都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网上银行的消费体验的满意度,从而直接影响电子银行服务消费的水平及其业务发展。
再从消费体验的视角出发,笔者对传统银行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在目标体验群体、体验重点、流程、信息交流以及层次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对比,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电子银行业务的特性,消费者对电子银行服务具有多层次的需求。笔者将这种消费体验需求划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指金融消费者对电子金融知识、电子银行操作技能的宣传和普及的基础性需求;第二层次,指对电子银行业务具有的方便、安全和快捷等属性的感受性需求;第三层次,指对银行为消费者提供的电子银行增值服务(即附加价值)需求,如金融产品体系的丰富程度、财经资讯的信息量、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针对高端客户的信息与产品定制服务,等等。这三个层次的需求具有逐步递进、逐步提升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电子银行业务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银行还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银行。其主要原因:一是电子银行业务所依托的各项技术仍处于持续的升级、完善过程之中,而电子银行产品或服务要达到理想的市场普及率尚需要相当长的时期;二是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的主流行为模式仍然是传统银行业务,这种消费行为的相对稳定性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三是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消费者对某些传统银行服务的体验仍具有电子银行服务无法替代的优势,如体验的直观性、消费过程互动的即时性等。因此,可以预见,传统银行分支网络与电子银行还将并列为银行服务的基本渠道。同时,银行将借助电子银行和物理网点两种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起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体系,使消费者体验由单一化向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传统银行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又具有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两种服务平台或方式在交易时空、产品种类以及交易功能上互补,电子银行将成为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补充。同时,我们也看到,电子银行服务功能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银行服务业务中,提高了传统银行金融消费服务水平;二是电子银行与分支机构可以共享银行的技术、人才和客户资源。比如:由于银行网点遍布大中小城市,而银行的服务资源在不同层级的分支行之间分布还不平衡,因此,借助电子银行服务平台,实现上下级银行服务资源的共享,这对基层银行改善消费者服务尤为重要。为此,构建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互补共生的综合服务体系,是提高金融消费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持续提高金融消费体验的满意度是电子银行发展之根本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在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中,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和特色服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因此,关注和持续提升金融消费体验满意度,直接体现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而直接决定着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同时是金融消费体验需求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消费者对电子银行服务的需求还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提出新的更多的内容,只有在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才可能促进电子银行服务的发展。进一步讲,由于金融电子产品具有的科技专业性、电子交易流程的复杂性,消费者在电子金融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而关注和提升金融消费体验满意度,也就直接体现了银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才能构建起金融稳定的根基[3]。当前,在全球银行业高度关注电子银行发展的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应站在战略高度,以持续提高金融消费者体验的满意度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国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路径,不断提升电子银行服务水平。
(一)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消费者教育
金融消费者使用电子银行服务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字终端操作技能,并遵循指定交易流程。由于我国电子银行业务普及率尚不够高,因此,在推进电子银行业务时,各家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以及银行业协会组织非常有必要向广大消费者广泛宣传相关电子银行基础知识,特别要消除部分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交易安全性的担忧。银行要热忱帮助消费者掌握运用电子银行业务的基本技能,在确保交易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简化电子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尊重消费者选择服务项目和种类的意愿,获取消费效益最大化。
(二)细分电子银行服务目标客户,满足金融消费者多层次的体验需求
目前,银行零售客户按服务方式不同,主要有单一的传统银行客户及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共有客户。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电子银行业务同样具有规模效应,只有当电子银行交易额超过盈亏平衡点规模时,银行才有可能实现该项业务的盈利,实现银行与消费者的互惠互利。为此需要细分电子银行服务的目标客户,并开展针对性营销。客户细分的因素包括年龄、收入、知识水平、风险偏好、交易习惯等。细分客户重在把握不同消费者的金融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营造差异化、多层次的消费体验情境。比如:针对年轻一代追求时尚、普遍具备电脑操作技能、对网络消费具有偏好的特点,将其作为电子银行服务主流客户群体。在进一步提高这类群体金融消费满意度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例如,可尝试改变现有的普遍较为呆板和同质化的网上银行界面风格,适当注入一些文明、健康的时尚消费文化元素,设计出动感、亲切的网银界面,并提高传统银行服务产品的“上网率”,稳步提升网银交易功能,逐步提高交易规模;又如,针对高端客户对定制化、个性化服务的消费需求,电子银行可为其提供理财产品设计、财经信息订制、线上私人银行服务、专属客户经理等系列增值服务项目,使其独享安全和私密性更高的服务空间。
关键词:北京地区 私人银行业务 问题
问题的提出
根据2012年3月27日,胡润联合兴业银行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已经达到270万人,其中又以北京人数最多,约46万人。这些高净值人士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几大城市。而2010年底,北京地区就拥有17万个千万富豪和1万个亿万富豪,在全国排名第一;广东、上海分列第二、三位(见图1)。
由图1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高净值人数连续递增,且居住地集中,特别是北京。这就使得专为这些人群服务的私人银行业务在北京的发展潜力巨大。私人银行是银行服务的一种,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较强的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自2007年起至今,私人银行业务在北京发展了5年,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12年4月,已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光大、民生、招商、北京银行10家中资银行和渣打、花旗、法兴、汇丰、星展、东亚、瑞士、摩根大通、德意志9家外资银行在北京设立了私人银行网点,客户数量和资产管理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国外发展了上百年的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相比,国内私人银行在文化背景及理念、金融环境、组织结构、业务品种、人才机制、服务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文化背景及理念方面
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是2005年在上海率先展开的,北京晚于上海。这主要是源于北京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北京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结构复杂,金融市场又不及上海、深圳等城市发达,使得居住在北京的富人比上海和深圳思想相对保守,投资热情低、冒险精神少,风险投资意识也较弱;另一方面,很多居住在北京的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业务缺乏深入的了解,现有的私人银行服务也不尽人意。因此,他们更注重财产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更偏好财富的自我管理, 更喜欢享受和提高生活品质,对私人银行的信任度不高。《2011胡润财富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特征:包括北京在内的现有的千万富翁主要分为企业主、职业股民、炒房者和金领四种类型(见图2)。其中约35%是“炒房者”和“职业股民”,余下的企业主和金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投资股票、黄金和外汇。这直接导致私人银行在北京地区开发新的客户资源面临一定的困难。
金融环境方面
北京是金融决策和金融法律法规制定中心,很多金融机构的总部基地设在北京,因而北京理应在金融环境方面具有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但事实上,诸多现有体制阻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我国目前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模式。虽然商业银行在向混业经营过渡,但从事投资业务还是受到诸多限制。众所周知,私人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财富管理,所涉及的业务面较广,不仅包括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而且包括保险、税务策划、信托、房地产投资、遗产分配等服务。而分业经营使得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股票、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在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对客户资金的运作就有很强的局限性,有限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和风险对冲,产品的创新范围和深度比较有限。这不仅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向其他市场的延伸、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也削弱了产品组合的回报率和吸引力,很难为资产规模庞大的私人银行客户设计完备的保值增值投资方案和风险防范计划,难以获得具有风险投资意愿的高净值人士的青睐。
(二)外汇管制限制了客户资产的全球配置
私人银行业务不仅包括在岸业务,还包含离岸业务,而且这两者是无法相互替代的。近年来,我国对外汇管制的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放松,但总的来说,对使用外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控制。这使得国内私人银行在缺乏丰富的境外投资工具的情况下,无法将客户的资产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配置,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对冲。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阻碍客户资源开发
私人银行业务涉及客户的核心秘密—家庭财富、资金处理和运作模式等一系列活动。因为每一笔资金的运作都涉及银行和客户双方的利益,因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均需要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我国有关私人银行运作及私人财产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物权法》,虽然强调了为存款人保密,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查询、冻结、扣划(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银行客户资产,但从北京地区各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来看,法院、检察院、反贪局、国家安全局、税务、工商等部门都有查询、冻结、扣划个人财产的举动;银行也有个别工作人员擅自透露或转让客户信息。这更使私人银行客户缺乏安全感,银行也难以争取到更多的高净值客户。
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瑞士日内瓦。17世纪初,瑞士发展了一种广泛的商业网络,银行家们向荷兰西印度公司、英格兰皇家银行、皇家镜子工厂等许多企业提供融资。开始是专门服务于2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后来逐步演变为向众多的高净资产客户提供更多产品和更多内容的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仰仗的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超常增长、平均家庭财富的不断扩张。当年,欧洲的经济发展快,所以欧洲的私人银行鼎沸一时。英国的顾资银行为欧洲最好的私人银行。这家原先只是为英国女王个人服务的银行借助英国平均家庭财富的扩张不断得到发展,如今已管理着世界各地10多万名富豪客户的资产,为客户打理的总财产达1000亿美元。到后来,美国经济发展,富豪泉水般涌现,私人银行也得到了超常发展,成为了该国现代银行业务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有统计表明,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在12%到15%之间。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异常,到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随之而来的是平均家庭财富的增多,富豪增多,据中新网财经频道综合报道,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群邑智库2011胡润财富报告》披露,中国目前千万富豪达96万人,相比去年增长9.7%,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比去年增长9.1%。另有资料报告,目前,全国百亿富豪大约有200人,其中97人为《2010胡润百富榜》上的百亿富豪,其余为隐形财富。百亿富豪中,企业主的比重占了95%,企业占其所有资产的80%。他们拥有总价值1亿元以上的自住房产,1000万的汽车,并收藏了价值1亿元的艺术品。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18%。百亿富豪中,有5%属于“投资家”,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96%。他们拥有总价值1亿元以上的自住房产,2000万的汽车,并收藏了价值3亿元的艺术品。
按照私人银行的发展基础和我国富豪状况分布,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应该与经济发展一样迅猛。但是事与愿违,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缓慢,巨大的市场对私人银行并没有实现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除工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少数几家外,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我国各商业银行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实际意义也更多的在于维护高端客户资源和提高银行声誉。截至2010年末,工行私人银行部的客户数量为1.8万户,管理客户资产规模为3500亿元;招商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为1.3万户,管理客户资产为2700亿元。而其他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就不值一谈,正如某银行相关人士透露:“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另一位业内人士坦诚:“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实现盈利的应该不超过两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而处于后进状态呢?瓶颈究竟在哪里呢?
思想认识不高,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一。实事求是地说,我国银行从计划经济脱胎走向市场经济之后,转型的脚步没有其他行业快,人们的思想观念老是在“国有银行”的温床上恋窝,在“国有银行”的藩篱内冲突,机制上不敢于突破,模式上不善于创新,产品种类上不勤于推陈出新,老是觉得“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好。尤其是在利润创造上,总是认为银行还是“吃利息”稳当,看不到还有更多更好的业务能创造更高的利润。于是,眼睛老盯着原来的路,脚下便迈不出创新的步。
经营模式不明,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二。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有些银行将私人银行划归在零售银行业务之下,把高端零售银行客户的业务交给私人银行做;二是采取事业部模式,将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并列为两个平行部门。但从总体看,不论采取哪种模式,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始终处于商业银行体系运作,这样一来,它不仅受到监管政策的许多限制,而且在银行内部也面临着体制障碍以及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多重制约,出现不少的纷扰和挫折。怎样解决内部的利益分配与资源配置问题从而形成发展合力?怎样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怎样提高私人的盈利能力?现存的私人银行经营模式还很难适应发展的形势,而能更好地促进私人银行发展的模式又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磨合。
业务产品单调,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博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业务处理方式和营销手段落后、金融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都比较突出”。
王博士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因此,要实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譬如对已有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使银行卡具备多种业务功能。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在研究竞争对手以及国际知名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有潜力的产品,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打造品牌。
一、 私人银行业概况
(一) 私人银行的定义
关于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为此,本文认为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面向社会最富裕的阶层或者说是高净资产客户提供的以客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则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是私人银行服务提供的载体。
(二) 私人银行发展历史回顾
国外的私人银行最早发源于瑞士,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时期,欧洲的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已相当活跃。尤其是瑞士经营的私人银行,数目多达200家,在19世纪70年代其开展的金融业务已具有相当规模、信誉,业务主要集中在巴塞尔、苏黎世以及日内瓦三个城市。经过几个世纪的经验积累,瑞士具有独特和传统的经营方式、客户网络以及适合于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民族文化,这些都为瑞士发展成国际私人银行中心的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的私人银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但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才刚刚起步,但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据2008年11月美林证券与凯捷咨询的《全球财富报告》与《亚太财富报告》显示 ,我国大陆地区现共拥有100万美元上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的数量己超过了32万人以上,他们掌控的金融资产总额了1.59万亿美元 。并且通过该报告数据继续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富裕人士与超富裕人士也占亚洲的比例的13.5%、29.1%。这些事实表明我国高净值财富人士的财富拥有量己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已具有了坚实基础。并从另一方面看,财富问题的大量存在说明我国的财富管理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也极为广阔得。但虽然业务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我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富管理需求已充分凸现出来,但有效的服务难以迅速跟进的矛盾现象正是我国目前私人银行业务状况的一个集中反映。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其主要的集中在财富管理理念单一与产品创新机制不足 。
二、 私人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富裕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从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阶层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增加,这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和他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地增加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理财产品不断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个人财富的不断增加,使个人的理财需求不断地增强,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也开始逐渐地显现出来。我国各大银行为了能够迎合个人投资者的需求抢占客户市场,也开始积极地进行着各类产品的创新。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中资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种类就已经达到2450个。为此,从产品方面来看,我国银行业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的创新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新型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层出不穷,这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金融理财师队伍开始形成
随着个人理财需求的不断地增长、金融产品的日益地复杂化,金融理财师作为专业理财顾问的作用开始被人们所认识,理财师的培训组织也逐步出现并日趋规范化的趋势,其发展为我国银行培养了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理财师队伍,如2008年1月8日,第一个由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认证的私人银行家培训班在天津开班,其中来自中国农业银行40多名从事高端客户理财业务管理的专业人士参加了这次的金融培训。
(四)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私人银行服务的提供有赖于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种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是开放式的,从一些权威经济信息网站能够自动导入信息,其经济指标、金融工具价格公布数据变动的同时,并可以及时更新系统内相关信息。同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凭借系统中有关银行客户的准确信息,私人银行业务基本可保证在个人客户经理人才流动时将客户的发展稳定在该银行内。
三、促进中国私人银行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内金融行业虽然已经取得的进步,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有利得条件,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仍面临一定的障碍,如产品狭窄、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这将影响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速度。为此,这就需要我国银行业利用其现有的有利条件,克服面临的障碍,推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一) 进一步注重科学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
现阶段,我国银行需要对现有优良个人客户、VIP群体进行再细分,选定和确定那些有财富管理需求的富裕家庭作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以富裕家庭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发展导向,并借鉴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的经验,适当整合现有的各种营销资源,及时着手建立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组建高素质、专业化财富管理的团队,努力把自身系统优势以及信息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财富管理优势,开发能够有效满足我国富裕人士财富管理需求的产品体系。构建完整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营销体系,从战略高度推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缩小我国与国外银行个人业务服务水平的差距,巩固、高端客户间的长期合作的关系。
(二) 严格管控私人银行的业务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投资产品开始日益复杂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及声誉风险也开始逐步扩大,风险控制对于我国私人银行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由于我国私人银行现有相关法规不健全,银行采用分业经营,所能够投资的范围也是十分狭小的,私人银行所能够投资的无非是股票、房产以及基金,缺乏合理与有效投资工具,这使得风险不易分散,给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如操作规程、管理办法以及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从而保证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在规范、低风险状态下稳健运行 。
(三) 开发创新产品,完善服务体系
在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注重产品的开发、创新。使得私人银行设计合理、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的金融产品不但吸引目标人群成为本行客户的基础,还可以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信任关系的重要前提。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考虑到国内银行业在产品开发方面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私人银行产品创新应与证券、保险、信托以及期货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因为客户经理是和客户联络的一个主要通道,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要和客户希望支付的价格。为此,在产品开发、定价过程中需要尊重客户经理的建议,如个人风险管理、中小企业业务规划、遗产计划、雇员福利规划、退休计划、房产计划、教育计划以及税收计划等方面。
(四)做好金融产品定价,以吸引和留住客户
在定价策略上,需要把握以效益为中心的弹性定价的原则,据不同金融产品的属性,灵活地制定产品价格策略,如一是制定的价格要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在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二是对那些别人尚未研究出来的创新性产品,应视其被模仿的难易程度,早期可制定适当高一点价格,再据竞争者的定价情况调整价格 ;三是对那些具有优势的产品,需要在准确的成本核算及市场调查基础上,明确金融产品的价格弹性,制定适应客户需求的与相对较高的价格。
(五)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高级理财人才
人才是我国各银行间竞争的关键,也是私人银行业务竞争的重要核心方面。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为此,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为,需要做好CFP等注册认证制度的推广,逐步建立一支产品经理队伍,还要培养好熟悉投资知识与法律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私人银行业务专家,从而建设一支专家队伍,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的人才交流,重视优秀理财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连建辉等.走近私人银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史建彤.美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运作对我国的启示.上海金融.1998,(10):41-42。
[3]何自云.藏富、不信任与私人银行.中国金融,2007(9):83-84。
[4]钱正颖.对中国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9):16-17。
关键词:五力模型;战略群组;银行业;竞争;利润
一、用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情况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银行资金来源于储户,商业银行业的供应商就是存款者。我国居民的存款意识较强,而且银行的存款的风险很小,所以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方面具有比较强的垄断力。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对资金使用及投资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可以选择的投资产品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正在逐步加强,因此,银行业供应商也就是存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正在逐渐上升。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商业银行业的购买者就是贷款者。我国银行的建立收到诸多条件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贷款者却很多,大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而且资金需求分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旺盛,相对银行数量来说,资金需求企业的规模更加庞大,因此,存在卖方市场的情况。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商业银行业是一种标准化行业,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趋近于一体化,整体对于价格的控制能力更强,使银行具有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3.行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银行业是一个资本需求巨大的行业,进入的资金要求很高,潜在的进入者具有很高的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分立和合并等,都要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这构成了商业银行业非常高的进入壁垒。在我国金融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最直接的潜在进入者是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银行业,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壁垒仍对外资银行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如规定,在华外国银行分行可以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 ,但是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必须在100万元以上 ,而且必须是定期存款;外资银行开展这些业务还必须满足在华注册资本金必须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下设分行营运资金为1亿元、开业三年中连续两年盈利等相关条件后才能真正办理。因此,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威胁在短期内并不能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造成较大的影响。
4.替代品的威胁
银行业在金融理财方面的替代品主要有保险业、股票交易市场、基金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等。我国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保险业发展前景较好,随着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增加,证券市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大。各种金融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造成银行业的利润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很多银行全面发展各种金融业务,突破传统存贷业务的局限,来增加利润。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我国众多中小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数量相对较少,所以这些商业银行的竞争并不足以造成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但是,国家不断放宽银行业的管制,会使得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产品同质性较强、网点地域相似,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比重高,因此,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利润下降,需要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增加利润。
总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业内的竞争并不十分充分,其吸纳存款的能力仍然较强,而且市场中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庞大,卖方市场优势明显,而且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潜在的竞争者威胁较小,虽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替代的威胁,但是这些威胁在短期内还不足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有竞争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不会在短期内大量瓜分其行业利润。所以,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整体行业利润水平仍然很高。
二、用战略群组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利润分配情况
战略群组是指一个产业内执行同样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征的一组企业。波特认为要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群组,一般要通过分析两三组作为竞争基础的关键因素来进行。用战略群组的方法来分析商业银行业,就要首先从辨别行业中将各个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及地理覆盖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按上面两个差别化的关键因素将各个商业银行列于双变量图上,将大致落在相同战略空间内的商业归为一个战略群。(图略)
从而可以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四个战略群组,分别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很丰富并且涉及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丰富并且涉及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并且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地方性银行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匮乏并且只涉及地方银行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战略组群。可以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以下四个战略群组:
战略群组一: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很丰富并且涉及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这类银行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寻求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利润的来源渠道,来增加利润,并且努力拓展全球性业务,试图将企业做成全球性商业银行。这一战略群组的整体运营能力很强,资产总额和年利润都远高于其他战略组群。在运营过程中,这些银行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带有垄断色彩。
战略群组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丰富并且涉及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这类银行大多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限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而只能提供有限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这类银行也采取在全国范围内站稳脚步,并取得稳固发展的发展战略,暂时并没有向国际市场迈进。这一战略群组整体盈利能力也很强,整体利润水平很高。
战略群组三: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并且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地方性银行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平安银行、厦门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柳州市商业银行等。这类银行的战略主要是增强主营业务的稳定性,利用已取得的在地方发展的成果,努力转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业务的地理范围,扩大银行的地理覆盖面。这一战略群组盈利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比较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和波动。
战略群组四: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匮乏并且只涉及地方银行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三门峡市城市信用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这类商业银行不追求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多样化,而是更加注重巩固在本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在本地区站稳脚步,保持稳步发展。这一战略群组整体的力量比较薄弱,盈利水平处于最低层,利润率较低。
综合以上各个战略组群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越大、产品越丰富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各个群组内银行最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从而引起群组成员积极探索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大市场范围,不断壮大自己,向前一个战略群组迈进,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的同时,各战略组群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加快了,利润也就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