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由于会计报表上各项目的数据都是根据有关账户资料分析计算汇集而成的,注册会计师最终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的发生额,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客观公允的审计结论,也就是说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最终还得落实到各账户和各类交易上。目前审计理论中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交易、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衔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比例分配法,即不考虑各账户错报的概率也不考虑审计成本,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各项目金额占总体金额的比重直接分配给各账户,也就是平均分配法;另一种方法是在分配之前就将各账户发生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予以分析,并根据审计策略和资源限制,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分析的结果,不按比例在各报表项目中进行分配。前已述及,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各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衔接有两种方法,即分配的方法和不分配的方法。无论上述哪种方法,必须澄清的问题是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中分配,还是在利润表各项目中分配,或者是在两张报表中同时分配?目前审计理论中都没有明确说明,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无章可循,笔者认为也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做出分析阐明。
二、从会计基本原理的角度解释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认问题
(一)确认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时为什么只考虑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确认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只考虑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原因是因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主表地位决定的。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工作底稿法是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编制的;T型账户法也是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结合有关科目的记录,通过T型账户编制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该表中各项目的数据均取自于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派生出来的报表,前者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决定了后者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只要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确认出重要性水平,就能满足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重要性水平的要求,无须再为其重新确认重要性水平。
(二)为什么两张报表只能确认一个重要性水平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和利润表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过程来分析:所谓业务循环,是指处理某项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由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企业规模不同业务循环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但同类企业的业务循环划分一般情况下不会相差太大。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其业务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各循环的业务交易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表反映出来:以上表格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各业务循环过程所涉及的会计报表项目,说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和利润表各项目是存在对应关系的。至于两张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会计等式中能够更加清楚地反映出来: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编制的,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利润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收入,二是费用。收入的基本特点是能够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如企业销售产品,一方面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增加或预收账款减少,另一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增加,既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又涉及利润表项目。其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XXX贷:主营业务收入XXX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如果被审计单位虚增了收入,必然也要同时等额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才能保证账目平衡。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隐匿了收入,则必然也要同时等额虚减资产或虚增负债才能保证账目平衡;费用的基本特点是费用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如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一方面是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增加,另一方面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减少。又如计算应付银行借款利息,一方面是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增加,另一方面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利息(流动负债)增加。其会计处理分别为:借:销售费用XXX贷:银行存款XXX借:财务费用XXX贷:应付利息XXX同样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如果被审计单位虚增了费用,则必须同时等额虚增负债或虚减资产才能保证账目平衡,如果被审计单位虚减了费用,必须同时等额虚减负债或虚增资产才能保证账目平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会计信息是相互联系的,两张报表是对相同的会计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的结果。对于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其重要性水平只能有一个,如果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对相同的会计信息确定了两个判断标准,从会计原理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
一、看好入门第一课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基础会计》内容较多且分散,语言晦涩难懂,并且,刚从高中毕业的大一新生进校后一下子接触到专业课,许多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无味,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本来成绩就不好,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做其他事,从而失去学习会计这门课的兴趣。所以,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会计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好胜心,是每一位引路老师的责任。
会计概念枯燥无味,会计职能、假设等理论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先放一放。第一节课,我们不用按照课本墨守成规地给学生讲授他们毫无兴趣的专业知识,而是组织学生走进校企合作单位、走进校内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和会计工作零距离的接触,从感性上,对会计工作范畴、对凭证、对账簿等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让他们产生我也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想把企业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变成一种特有的商业语言。激发起了他们学习会计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后,再回归课堂,这样对以后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二、情景教学、寓教于乐
目前,许多《基础会计》老师仍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这种“被动接受”、“单干”学习,缺少“主动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会被学生所厌倦,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情境教学则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情境,是学生乐学之“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自动求知欲。比如在学习会计等式时,我们可以假设学生自己创办了一家卖水公司,自己从口袋里掏了4000元投了进去,又借同学1000元投了进去,由此可以得到,公司创办时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公司创好后,该同学拿出3000元买了600桶水,又以每桶7元的价格全部卖出,这笔业务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到该同学赚了1200元钱,也就是利润=收入-费用。并且把水卖出去以后,该公司的资产是6200元,也就是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利润。期末,该同学决定要扩大规模,于是把从卖水中所赚取的1200元钱又全部投入到公司的运营中了,这时候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把会计等式有趣的展现在了同学面前,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分析的结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情景”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了新课。
三、高度加强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原则是理论够用为度、实践操作为主,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并且基础会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加强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非常必要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情况。教师必须放弃以往只学不练的授课方式,而应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学会。
比如在学习记账凭证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先把各种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和方法一一给学生介绍后,然后让学生拿出凭证,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进行课堂技能训练,使他们能在课堂训练中初步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如:在介绍有关日记账的知识时,可在班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每位同学以一个月为单位,记下每天的消费情况,每天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月末的时候,要求大家对本月消费进行小结,分析哪些费用应该消费,哪些不应该消费,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手来,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乐趣,会使他们真正的掌握会计技能。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结合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充分灵活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教学,将会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系统全面的特点,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我们可以通过“T”型账户来加以说明,“T”型账户的直观效果,有利于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知识的本质;在介绍填制会计凭证和错账更正方法时,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会更加费时费力,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利用课件播放教学,让学生掌握起来既直观形象又能明白填制和更正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教学;影响与对策
一、2006年8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术语与国际的趋同,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的理念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国际趋同的需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为目标,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外,新准则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计量属,而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体现。
2.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我国原会计准则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计量收益倾向于收入费用观。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负债观,更加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注重相关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核心理念。新会计准则引入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将原基本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删去,不再作为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继续保留了其余各项,并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强调会计的目标为广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
3.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4.明确了“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以看出,会计目标由改革前的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变成主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增加了社会公众这一主体,隐含地提出了报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实现了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
5.重确认、计量、报告,轻记录。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强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第1至29号准则中都使用了“为了规范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的提法。由过去的会计制度“重记录与报告,轻确认与计量”向“重确认、计量、报告,轻记录”转变。
二、新会计准则对现行会计教学内容的影响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38个会计准则涉及内容多,知识点多,而在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基础会计》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基础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一般原则”的修改及更名、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及重新定义、对有些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修改等方面。
2.新会计准则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影响。《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与当前会计实务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导致《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比如,在我国新会计体系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增加了教学难度。
3.新会计准则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影响。《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本上是专题性质的,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前后内容没有更多的逻辑关系。就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教学的影响看,37项具体会计准则要影响到财务会计,而财务会计仅分成中级、高级财务会计两个层次,如果确定了中财级务会计的讲授内容,剩下的内容都应纳入高级财务会计范畴中。
三、新准则下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较多,例如,初级、中级财务会计学均涉及会计的目标、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笔者现结合新准则对会计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
四、按新准则要求调整现行会计教学内容的对策
1.中级财务会计学内容构成。该课程应结合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讲解,采用“会计要素式”来对讲解内容进行分割,以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为主线,介绍各种账务处理原理、程序和方法:一是资产类。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既要做好新旧准则相关内容的衔接,又要做到对不同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对比分析。二是负债类。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债务重组、或有事项、借款费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学生应了解负债的分类、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性质与种类,各项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三是所有者权益类。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股票期权、每股收益。本部分的讲授内容是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与负债的区别,理解库存股的性质、理解股份支付的特点。四是利润表要素类。包括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费用、所得税;利润与利润分配。本章主要讲授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与计量。通过本章的介绍,要学生理解收入、费用、利润的概念,理解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的确认条件,掌握利润总额的构成,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方法以及利润分配的内容。五是其他专题。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基础会计内容构成。一是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介绍如下内容:会计的定义、会计的目标与职能、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主要计量属性等。让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明白会计的本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动因;对会计学科体系有总体认识;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建立起初步的概念。新准则里有哪些继承性、前瞻性、优越性要结合实际向学生讲清楚。二是会计循环。从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介绍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的知识,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薄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薄记技能。三是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核算。采用“业务循环式”来对企业经营业务环节及交易事项进行构架。通过对资金的筹集――采购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商品――利润取得及分配等各环节业务的核算的介绍,让学生熟练掌握复式记账法的具体运用,明确会计处理与业务事项间的联系。四是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告的构成、编制要求与编制原理。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关于财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内容中,需要论述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关于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由于专设了“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教师可视情况简单述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1、进行融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先不要把目光直接对着各式各样令人心动的融资方式,更不要草率地作出融资决策。首先应该考虑企业是不是必须融资、融资后的收益如何等问题。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经过深入分析,对融资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仔细地比较,确信利用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如何融资。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
2、选择适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
在对融资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之后,认为确有必要融资时,就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这里以美国这个成熟市场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下页的表1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几乎各占一半。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其融资方式基本上选择的都是股权融资,因为创业初期,风险很大,很少有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来为你融资。而在股权融资中,企业主与其朋友和家庭成员的资金占了绝大多数。这部分融资实际上是属于“内部人融资”或“内部融资”,也叫企业“自己投资”。但是,内部人融资是企业吸引外部人融资的关键,只有具有相当的内部人资金,外部人才愿意进行投资。真正获得第一笔外部股权融资的可能是出于战略发展目的又非常熟悉该投资行业的个人或企业的“天使”资金——风险投资的早期资金。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求其他创业投资公司等机构的股权融资。到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以后,就可以选择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等。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不是大的商业银行,而主要是一些社区银行或地方性银行,大的银行只有在信用评级制度发展之后(或者说中小企业具备了信用等级之后)才开始介入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财务公司提供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是汽车贷款、设备贷款与资本性租赁。它们的抵押品就是有关汽车与设备。在非金融机构的债务性融资中,最重要的是贸易信贷,占美国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的30%左右。贸易信贷是指产品的销售方在出售产品后,并不要求买立即支付款项,而对买方形成资金融通。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借鉴发达成熟的美国中小企业是如何融资的,进而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的性质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并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这样,才是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才能作出切实可行的融资计划。
3、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关键是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企业所需要的融资规模可以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预测或测算。定性预测法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材料,依靠个人经验的主观判断和分析能力,对融资的需要量做出预测。这种方法一般是在企业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的情况下采用的。其预测过程是:首先由熟悉财务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专家,根据过去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再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发表格等形式,对上述预测的初步意见进行修正补充。这样经过一次或几次后,得出预测的最终结果。
定性预测法虽然十分有用,但它不能揭示资金需求量与有关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一般企业都用定量测算法,即销售百分比法。财务预测销售百分比法是首先假设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销售收入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预计销售额和相应的百分比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然后利用会计等式确定融资需要量。具体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根据销售总额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然后确定融资需求;另一种是根据销售的增加额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然后确定融资需求。虽然一个是根据总量来预测,一个是根据增量来预测,但两者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里介绍第一种计算外部融资需求的会计等式:
外部融资需求量=预计总资产—预计总负债—预计股东权益
4、制定最佳融资期限
企业融资按照期限来划分,可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中小企业作融资决策,要充分考虑融资期限,要在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之间进行权衡比较,以制定最佳融资期限结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当然,这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人的风险性偏好。
从资金用途上来看,如果融资是用于企业流动资产,则根据流动资产具有周转快、易于变现、经营中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及占用时间短等特点,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如商业信用、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等。如果融资是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则由于这类用途要求资金数额大、占用时间长,因而适宜选择各种长期融资方式,如长期贷款、企业内部积累、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
从风险性偏好角度来看,在作融资期限决策时,可以根据融资人风险性偏好的不同,采取配合型、激进型、稳健型等不同的融资策略。配合型融资策略是,对于临时性流动资产,运用临时性负债融资满足其资金需要;对于永久性资产,运用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融资满足其资金需要。激进型融资策略是,用临时性负债不仅满足于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还解决部分永久性资产的资金需要。稳健型融资策略是,企业不仅用长期资金满足永久性资产,还用于解决一部分甚至全部流动性资产。在这三种融资策略中,配合型风险与成本、收益适中,激进型风险大、成本小、收益大,稳健型风险小、成本大、收益小。
随着人世的到来,绿色会计的背景产生,国际、国内都对我们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环保逐步成为企业的问题,绿色、环保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新型的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的出现等。环境污染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乌拉特前旗华章纸厂对黄河水的污染事件,企业如何对污染进行反映、监督和控制呢?这也是绿色会计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说,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绿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以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足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还有很多有关绿色会计的论述,归纳起来,绿色会计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与条件,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所做的反映和控制。
一、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与目标
(一)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对象是与企业资金运动有关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而绿色会计理论对会计对象的界定作出了划时代的变革,大大突破传统会计资金运动的范畴,它考虑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弥补了传统会计关于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因此,在绿色会计下,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会计等式中各科目也须重新调整,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用,从这一点上,绿色会计和传统会计的目标是相同的,但是,绿色会计的目标有其特殊性,即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通过使用这些信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绿色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同时,经济增长也难以持续,因此,绿色会计的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不可忽略,需要在经济决策时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实际要求。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一定会计期间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损失,尽可能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二、绿色会计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效益通过一套制度做合理的反映并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是企业环保行为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绿色会计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披露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信息对企业的决策、企业的外部形象及政府的环境管理都有相当的益处,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不虚增国家财富。企业的其他信息使用者可利用这些信息,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了解包括环境成本、负债在内的较客观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状况。作为企业为获得在竞争中广泛的认同和有利的地位,保持持续发展和上升的态势,要实施正确的环保措施,就应着眼于绿色会计记录、编制和公布本企业的绿会计报告,但是对应这一系列理论尚处于研究和讨论之中,它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方面,要使绿色会计得以实施,尚需较大的时间,必须从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的有机结合为保障。
(一)政府方面
要引导适应的会计理论,就是要求政府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绿色会计方面做些研究,可以成立由会计,环境资源、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市场规则变动、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政府部门要对企业必须提供的环境资源信息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还要完善环境保护税制体制,应调整税目、税率,对具有保护环境功能的税种加以补充完善,专门形成环境保护这一综合税种,环保税按课税对象不同可分为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燃油税、垃圾税等,通过征税使得环境污染有了量化标准。
(二)企业方面
为了确保绿色会计的实施,企业要设立绿色管理目标,首先在战略管理目标中设置相应的绿色管理目标,使绿色管理目标引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并贯穿丁企业管理战略的整个过程,应在企业的重要经济指标方面设置绿色会计项目,以反映和披露企业环保方面的信息;反映和披露与环境有关的投资,支出成本和收益、污染和控制费用、排污费用、环境方面的研究开发技设备改进费用等,因此,企业在资产负债个上应设置“环保负债”、“自然资源耗费”项目,该项目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应负担的社会责任。在损益表上,增列“环境收入”、“环保支出”、“环境利润”项目,以便准确地核算企业利润。另外,财务情况说明书应专栏说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治理措施。具体内容有:1.会计期间企业生产耗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如耗用多少吨淡水及海水);2.企业电产活动及排污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如排放多少二氧化硫、磷等);3.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如因水被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对水中生物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影响(水被污染游客会减少)等;4.企业已采用的控制污染措施及其效果(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5.企业治理污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措施(当前目标及长远目标)。其次,掌握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制定企业的绿色管理法规,通过贯彻和执行这些法规政策和经常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绿色管理的实施。
基础会计课程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不少教师仍照搬高职会计专业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出发点,不分析非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惯性地将账务处理作为教学重点传授给非专业学生,导致学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做账和做分录的学习,最终却因难度大、兴趣衰减而收效甚微,甚至放弃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初次接触《基础会计》课程时,由于专业差异和对会计的不了解,急需专业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给与其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定位是否精准,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基础薄弱、重视不够
同是基础会计课程,同样的教师,同样零起点的学生,往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较会计专业学生有较大差异,其中原因,值得深思。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知之甚少,甚至主观认为会计与其所学专业并无联系,以后也不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学而无用,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本课程的学习,自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如若对这种现状听之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安排设计,互动效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
(三)课时紧张,缺乏后续课程支持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大多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2节或4节,学期总课时32或48课时,相比较一般专业课的64课时,有限的时间里要使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专业术语深入理解,的确让部分学生感觉吃力。而且很多专业后续基本不再开设其他相关的会计类课程,致使学生学习带着走马观花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和后劲。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上述提及的专业,大多是32课时,只有市场营销等个别专业是48课时。后续安排相关课程的只有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酒店财务管理和休闲管理专业开设了会计报表分析。课时紧张、课程孤立的局面,让会计思维指导学生自身专业学习的作用发挥有限,也使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陷入困境。
(四)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没有结合到各专业特色,教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入门教材基本一致,所以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大体一样。专业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给进入高校后首次遇到会计专业知识的非专业学生不小的压力。教师对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分录处理、凭证账簿等内容讲解过细,反倒因课时有限,到了最后的报表环节匆匆带过,有关财务信息分析内容根本不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认为会计就是编会计分录,忽略了阅读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数据等内容,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
会计本身理论性较强,同时受到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制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非会计专业本课程的教学中还屡见不鲜。加之在有限的多媒体教室资源分配中,属于公共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可利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受限,不能有效充分地运用好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极易出现以黑板和粉笔为载体、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局面。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都无利于调动学生对会计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进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优化教师队伍,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者,教师对保证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是其专业主干课,随便上上就行的想法。端正教学态度,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从自身重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同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研究所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将教学经验和企业研修实践经验,创新地融汇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研究教学、教法。学院可以从开展优秀课竞赛和师资培训投入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非会计专业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包括:1.理解本专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在会计核算中表现。2.能通过阅读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有一定的评价分析能力。这也就指明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刻把握这一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并正确引导非会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升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
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对课程认同度低,加之入门原理比较枯燥,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对课程建立初印象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把握好第一次课,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身边优秀毕业生、创业者实例,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不同工作岗位往届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拿往届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凭证、账簿等实物,给非专业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采用联想启发的方式将会计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如讲到企业固定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的房屋、家具、家电;讲到无形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成员的学历、绝活儿;讲到原材料,就可以联系维持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学生对专业术语产生了亲近感,自然就更容易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使学生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三)合理安排课时,因材施教,建立后续课程有效支持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需求逐渐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理解力好,甚至想通过努力考取会计岗位准入的敲门砖——会计从业资格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越深入学习越觉得困难。最终出现一些人“吃不饱”,而另一些人又“吃不了”的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进行同专业分层次教学,对于想学会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量增加课时,多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提供给他们选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等更多学习会计知识的机会,建立后续课程有效的支持,给他们创造取得第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对理解力有限、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则可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学习,增加动手技能的训练,满足岗位认知要求。总之,教师应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出发,合理安排,使学生各取所需。
(四)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非会计专业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形成教学特色。会计教师在了解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针对专业需求,合理地整合添加设计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处理特色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也不应该再放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而是要让学生熟悉基础地位的会计规范,着重分析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增强学生借助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模块一:解析会计学基础原理。介绍会计基本前提的工作规则后,直接进入六大会计要素,解释各要素间的勾稽关系,引出两大会计等式,提前引入以六大要素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模块二:简要掌握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全世界通用的记账方法,要理解会计实务,必须明白借贷记账法。本着“够用”原则,将初学者认为非常难学的借贷符号结合不同会计科目的变化部分进行简化教学,围绕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环节做基本的业务介绍。模块三:凭证、账簿技能模块。让学生着重理解凭证、账簿的处理流程,以及其与报表编制之间的关系。运用实务票据加操作业务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会计岗位实操技巧。模块四:把握财务报表分析。首先是财务报表编制,注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主表结构的把握;其次是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报表案例展示,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的思考。
(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产权;会计理论;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2-0095-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2038)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1992年,刘峰和黄少安在《会计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一文,尝试用科斯定理解释会计准则的制定[1]。其后,有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到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会计现象,揭示会计本质的行业之中,这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当属湖南大学的伍中信教授和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的田昆儒教授。1998年,伍中信教授出版了《产权与会计》专著[2];2000年,田昆儒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产权会计论》[3],成为运用产权经济理论研究会计问题较有影响的著作,形成了“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①。2003年,伍中信、田昆儒两教授将运用产权经济理论研究会计问题较有影响的相关文献汇编成书,起名为《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4]。本文主要以该书收录的文章为基础,总结产权与会计关系方面相关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作为补充。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观点总结
通过阅读《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所收录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献的观点总结如下:
1.界定和保护产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排他性产权,从而产生了界定和保护产权的需要,而会计通过对价值运动的数量方面的反映,可以充分地反映产权及其变动。因此,界定和保护产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②。不同的企业产权制度下,会计表现出不同特点。业主制下的会计不存在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主体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会计发挥产权保护功能并不十分明显。合伙制企业产权关系下的会计,“企业会计”主体得以明确,货币计量得到运用,复式记账法得到了发展。但此时会计缺乏统一标准和可靠性。在有限责任公司产权安排下,“持续经营”、“会计主体”等概念进一步加强,由于负债的产生,财务资本保全观念得以形成,折旧理论得以发展,会计除了向业主提供信息外,还需向债权人提供信息。但此时会计信息仍缺乏统一标准,企业会计实务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股权可以自由转让的股份公司制产权安排下,产权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产权”结构,满足股东需要和约束、激励经理人成为会计的重心,收益表取代资产负债表成为第一报表。会计信息公开化与经理层提供意愿的矛盾,导致了统一会计制度的出现。可见,在股份有限公司产权结构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一种侧重于保护股东特别是普通股东产权利益的剩余权益会计理论得以确立,并随股份有限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取代了企业实体会计理论,居于主流地位[5]。
2.会计的职能是界定和保护产权
会计的职能是界定和保护产权[6]。会计核算具有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双重功能,会计监督的功能主要是保护产权。会计监督是一项经济权利,来自于法律安排、所有者产权[7]。
3.会计的基本假设应当扩展
以往的会计假设建立在企业制度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是一种静态的企业产权制度观。运用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从动态的视角看待企业产权制度,则企业会计假设应当扩展,包括“交易费用为正”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非完全竞争”假设、产权主体假设、货币计量单位假设[8]。
4.产权是会计真正的对象
只有产权才是真正的会计对象。会计凭证是记录产权变化的完全形式;会计科目、会计账户是记录产权变化的“统计”类目;会计报表是报告产权变化的法定文书;会计法规是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9]。
5.会计准则是一种产权制度
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一种产权制度,因而科斯定理――产权制度选择理论――同样对会计准则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会计准则制定的真正动因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①。
6.不同的企业产权结构有着不同的会计行为
产权结构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不同产权结构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存在差异,国有企业主要是虚增利润,私有企业主要是虚减利润[10]。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监督弱化问题来源于国有企业独特的产权结构及其变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会计问题,还必须依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不仅仅是会计改革本身[11]。
7.应树立法人财产权观念
应树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观念,并分析了法人财产权与出资者所有权、企业经营权之间的关系[1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确立,会计权益理论应该改革[13]。
二、评论与几点补充意见
通过上面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会计学者正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会计问题,跳出以往“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以“产权会计学”流派而言,到目前为止,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会计基本理论的各个层面,包括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会计的本质、职能、对象、目标、假设、会计制度(准则)等方面,应该说,深化了人们对会计基本理论的认识,对于发展会计理论与改进会计实务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研究的前提、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补充意见:
1.会计是一种微观经济计量与报告活动,会计(企业会计)是计量与报告微观主体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企业是什么?为什么对企业的活动要用会计来计量与报告?不用会计来计量与报告行不行?会计计量与报告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是会计的基本问题。
企业会计计量与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那么首先就要明了企业是什么,即回答企业的性质这一问题。对企业性质的不同回答便决定了微观经济理论的流派。可见,发展会计学必定以经济学为基础,也说明用产权经济理论来解释会计现象是可行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使人们对会计现象的理解会更深入。产权经济理论用交易费用解释企业的存在与规模,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经济契约)关系的联结,其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以,用产权经济理论来解释会计,会计就是为了保证这些契约关系的有效完整和适当履行。
2.企业法人财产权问题
一定时期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财产所有者,即形成了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两个概念。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得以存在的基础,相对于所有者产权,它应该属于二级产权的概念,所有权属于终级(一级)产权的概念。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完整性是不容置疑的,终级产权所有者也难以找到企业中的何种财产是自己的。
3.关于会计的作用(功能)问题
会计的有用性在于保护财产完整、增值及最终产权归属的明确性,这种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该等式具有静态的性质,表明企业财产(资产)在某一时点的大小及其产权归属,但该等式的连续运用,如比较两个不同时点的资产负债表则可以看出企业财产变动及其产权归属变动的情况。现代经营企业追求利润,但利润又不是财产及其产权归属变动的唯一原因,故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在原有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表,要求从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项目及其总额、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按照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这样六个方面来反映产权归属的变动情况及其结果。
4.财产(资产)计量的重要性
会计毕竟是一项经济计量活动,会计计量的正确性是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基础。这种计量正确性的衡量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因而准则的科学性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计量的重心一直有二,一是财产(资产)的计价,二是收益(利润)的确定,这又涉及到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财产(资产)计量不准确,产权归属的数额大小便不准确,就会影响相关产权人的利益。利润计量不准确,会导致利润的过量分配――资本返还,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然而,利润计量的准确与否归根结底是受资产计量影响的。
5.公允价值与资产计量
资产计量一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优势。如果说资产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量还不存在很大问题的话,资产取得后的后续计量则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资产的历史成本在会计上的表达与真实市场相差悬殊,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受到了影响。为此,公允价值开始运用到会计计量当中。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把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以市场价格(确切地说是以活跃市场价格)来计量企业经济交易、事项和情况,会计提供的信息最有价值。然而,活跃市场并不总是存在,会计提供的信息要用于使用者的决策,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面向未来,因而现值计量在会计中得以运用。
我们赞成谢诗芬教授的观点: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现值是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初]绎逻辑的体现,是促使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回归的基础[14]。
我们不认为公允价值是与现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并行的一个计量属性,它倒更像是为达到会计信息有效而在计量上的要求和标准,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也可以是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但高级形式是现值。
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包括被称为负资产的负债),可以克服以往单纯历史成本计量的一些不足,使财产(资产)的价值在会计上得到更完整、充分有效地反映,使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决策更加科学,从而能够更好地界定和保护产权,充分发挥会计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 峰,黄少安.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1992,(6):20-26.
[2]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田昆儒.企业产权会计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伍中信,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谭劲松,邱步晖.试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变迁与会计的发展[J].财务与会计,2000,(6):18-21.
[6]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2005.
[7]伍中信. 受托责任论:会计本质理论的重新认识[J].会计研究,1996,(11):35.
[8]伍中信,肖美英.信息、产权与博弈:会计监督的经济学[J].会计研究,1997,(12):14-17.
[9]田昆儒.论会计监督权利[J].财会月刊,1999,(10):5-7.
[10]胡凯.从产权的新视角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构[J].广西会计,2000,(3):26-28.
[11]田昆儒.产权经济会计论纲[J].财会月刊,1998,(6):6-8.
[12]赵士信.会计对象之探讨[J].会计研究,1995,(7):14-18.
[13]聂会红.产权理论是会计研究的起点[J].山东审计,2000,(5):37-38.
[14]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M].会计研究,1999,(4):43-48.
[15]陈国辉,陆建桥.企业产权、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兼析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反映失真、会计监督弱化的深层动因[J].会计研究,1996,(5):33-37.
[16]于玉林.法人财产权关系刍议[J].现代财经,1994,(5):14-18.
[17]马维华,杨红玄.从产权关系看知识企业会计权益理论改革[J].四川会计,2000,(4):3-6.
[18]陈信元.净权益会计论――对我国所有者权益的探索[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9]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ty-rights and Accounting
Yang Zaiyong1,Gong Guangming2
(1.Southwest Branch of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Chengdu 610051,China;2.Accounting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关键词:高职 基础会计 理论与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4-02
基础会计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涵盖的内容量大且较为抽象,技术性较强,且趣味性不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较熟练,达到初级会计职称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也就是说毕业生对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得心应手。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基础较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积极主动性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
一、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缺少实例
现有大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缺少实例,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差较多,其知识体系基本停留在文字介绍上,内容和形式趋向于理论。企业发生的各种会计事项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字面意思来想象和记忆,理论知识的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对企业的账务流程虽已了解,但却很少能真正了解其含义和处理的原则。此外,因为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时代性,而教材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从而导致模拟实训变成了基础理论的翻版,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教学中缺少互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都是被动完成任务,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学习者,教学过程中形式上套路化,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拉远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录像、投影本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但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现象:将已有的录像、刻好的光盘不间断的放一两节课,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不了课堂气氛。
其次,教师对课堂过分依赖。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对课堂过分的依赖,导致一种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每个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掌握,其实不然,是教师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有些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做作业等让学生自己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高职会计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而是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理论性教学,从而形成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传统教学讲究系统性、体系性、完整性,往往是先从抽象的概念、原理、原则、本质、作用等入手,对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多,必然使实践课时比例降低,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社会经济发展了,必然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对于各个经济领域来说越来越重要,会计人员需在充分了解市场要求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成为专业精深,职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来应对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挑战。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化明显的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局面造成了复杂的经济环境,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市场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基础会计的教学设想
(一)指导思想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理实同步”作为培养学生的教学理念。我国高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就大批高素质水平的会计人员为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注重和培育学生的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思路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对会计有个最基本的了解,让其知道会计是做什么的,以此为起点,对会计进行概述,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会计初学者眼里,会计理论知识抽象,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减小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以模拟企业账务材料为背景为学生安排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且按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全部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其模拟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完全相同,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就是以后他们走上岗位所需面对的,从而避免学生在理论课上“昏昏欲睡”和在实训课上的“手忙脚乱”的问题,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天衣无缝的对接。
三、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前的准备
兴趣是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能力的内在力量。科学家爱因斯坦把兴趣比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会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注重搜集、整理那些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把它们充实到教学中去。如:教师可介绍一些关于股票、债券以及它们和会计核算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抓住学生心理兴奋点,积极探究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中的操作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变灌输教学为吸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把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 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在实践工作需要时引入相关的知识,突出了岗位能力的培养。会计作为一门技术,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然后给出一系列的经济业务,根据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如:在讲授会计凭证时,要求学生完成编制会计凭证的任务,在编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当学生能够完成所有业务凭证的编制时,记账凭证的编制难点就迎刃而解。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将其程序分解开来,相应的任务设置于每个程序环节。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内容,虚拟教学环境,贴近实际场景,提高技能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创建教学情景,模拟企业经营,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如:虚拟生产场景,组织学生模拟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工资、费用等业务,来检验和巩固其理论知识。还可让学生搜集不要的增值税发票、火车票和公共汽车票,来登记原始凭证并据以登记记账凭证,让学生加深对企业日常经济事项的了解,领悟会计的概念和了解会计的具体工作。
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应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识规律加以设计,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中进行,老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达到教学做真正结合。如:教师在讲会计凭证、账簿时,应该用真材实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会计账簿,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通过实际操作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演示,视频播放等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和直观化。如拍摄大量的凭证账簿等资料以及会计人员实际工作的场景,结合书本的理论根据实景拍摄的图片一一向学生展示会计从事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深入会计的实际工作现场,感受会计工作内容以及会计业务流程。
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基础会计只要思路明确、措施得力,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要求,从而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会计教学之路。
(三)教学后的要求
在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其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教学后不断进行总结,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龙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其次,积极向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财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训教师,同时将校内的专职教师遣派去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次,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目前,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在各高校得到了高度重视,我们力求不仅讲授基础理论,还尽力为学生展现会计岗位操作的流程、职责,将会计知识与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展示会计岗位的真实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工学结合中,学生不仅在工作岗位的职责、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践方面接受培训,而且在文明礼仪、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得到教育,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中,体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等道德准则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打下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窦亚芹,郑其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3.马利琴.浅谈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学改革[J].出国与就业,2010(3)
4.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6)
5.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