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税务管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铁路企业 “营改增” 税务风险 风险管控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已经全面推向全国,从此营业税退出我国的税收历史舞台。各行各业不仅面临各种的发展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更加严格的税务管理要求,企业为了有效规避自身的税务风险,必须采取一定的风险管控措施。高效的风险管控过可以促进“营改增”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营改增的积极作用,切实降低企业税负,促进经济增长。
一、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简介
(一)增值税应税范围
根据铁路企业运营范畴分析,其应税项目主要涉及:
1、主营业务收入
这项收入涉及企业客货运输工作中向旅客、运货人等收取的票款、运输费、杂费以及运输相关的费用等,基本涵盖客货运输收入、邮寄行李收入等。
2、其他业务收入
涉及货物销售、开展修理劳务和相关章程范围的应税服务而获得的收入。
(二)增值税税率
按照有关“营改增”实施办法的要求:涉及动产租赁服务相关税率为17%,运输、邮政等服务税率为11%,开展现代服务业相关活动需要按照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可见,“营改增”实行之后,铁路运输相关税率非常多。
二、铁路“营改增”面临的税务风险
(一)铁路增值税发票风险
1、开具发票风险
现阶段,铁路系统自身的缘故,铁路增值税发票开具人员为各个站段的货运和行包负责人员,并非财务工作者,而相关发票开具人员普遍缺乏发票相关专业性知识,并不明确实际的受票方,时常会出现虚开发票的情况。
2、红字发票开具以及退款问题
工作人员对于红字发票开具制度缺乏熟练的掌握,存在误开发票以及超期不能开具的情况。
3、发票保管问题
现阶段,增值税发票按照相关规定需要保存管理的期限是1年,此外,发票从财务部门领取,进而向各个站段的开票点发放,而各个站务工作人员素质不一,管理以及传输发票的过程中存在丢失等管理风险。
(二)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风险
《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也在2016年5月1日开始实行。这一暂行办法中明确了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的固定资产,而不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这部分固定资产如果发生变动,且使用项目可以进行进项税抵扣,那么在改变用途的次月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实行进项税额抵扣:
可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或计算的进项税额×不动产净值率。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涉及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必须是2016年5月1日之后开具的,同时该凭证必须合法有效。
根据相关规定计算的可抵扣进行税额,60%的部分在用途改变的次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40%的部分为待抵扣进项税额,于改变用途的次月起第13个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针对上述规定,如果企业财务部门并不清楚,没有充分了解具体的抵扣项目范围、进项税抵扣计算公式、抵扣时效、抵扣项目改变用途,以及单位所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并非不符合相关规定失去效用,就非常容易发生无法进行税额抵扣的情况,从而出现税负增加的风险。
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发生下列情形的,进项税额不得按156号文件规定进行抵扣:将固定资产专用于非应税项目(不含156号文件所称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下同);将固定资产专用于免税项目;将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固定资产为应征消费税的汽车、摩托车;将固定资产供未纳入156号文件适用范围的机构使用。
已抵扣或已记入待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上述情形的,纳税人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可先抵减待抵扣进项税额余额,无余额的,再从当期进项税额中转出。
如果单位对于不可抵扣项目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认识,就会出现多抵扣进项税的风险。
(三)增值税汇总纳税时限性风险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收入机构次月出具其下属单位预先缴纳税款基数,各个单位财务处每月申报同时预先缴纳税款。所以,收入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基数,特别是当出具时间处于季度时,铁路总公司需要汇集统计缴纳的税款。在当月6日收入部门出具基数,基层站段根据该基数向所属税务部门进行报税、预缴税收款项以及传送单盖章等工作,进而向铁路局上交月报以及传递单,最后经过汇总之后上报总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而完成相关税务工作,一旦逾期需要缴纳滞纳金。
三、铁路“营改增”税务风险管控措施
(一)加强对开票点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明确了增值税发票领取、出具、红字发票、抵扣发票、保存等具体工作流程,对于增值税发票具体的使用工作进行了规范,由此有效降低了因为工作失误引起的风险。比如:财务部门设置专门的发票工作人员对发票进行分发,创建相关总账以及明细账;开票点工作人员向财务科申请领取发票,同时办理相关交接手续;同时设置专门记录票据交接账簿;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票据的开具工作,开票人员必须及时整理发票以及收回的相关票据,同时在整理报告上填写当日整理记录,同时记录发票出具登记薄,并利用系统实时监控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及结存情况。通过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保障增值税发票开具的规范和完整。当第三方属于真正受票人的情况下,下发第三方发票开具专用发票有关文件,对需要上交的有关材料和明细进行明确,防止虚开发票的情况。财务科会同货运、收入机构在特定的时间检查管辖区内开票点的相关发票、设备、台账管理情况,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同时责令相关单位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处理有关问题,努力健全基础性工作。
(二)明确规范进项税申报工作
明确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的项目,尤其是新增的不可抵扣项目,比如,简易计税项目、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福利、个人货物消费等不能进行进项税的抵扣,单位新建、改建、装修、扩建项目属于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而其中涉及的物资采购、应税劳务雇佣等项目不得进行进项税的抵扣。根据相关规定获得增值税发票,尽快进行进项发票的相关认证扫描工作。按照具体的项目,对进项税进行精准的核算,准确汇集纳税,明确所属地区项目的分界线。财务机关创建进项税台账,对各个属地以及相关税收汇总进行明确的区分,指派专门的人员扫描专用发票联次,确定是否可以进行抵扣,在当月月底核对抵扣联次同实际财务情况,规避财务计算的失误,防止抵扣联发票出现的漏洞。财务科室必须充分重视申报工作。在申报开始之前,必须将抄报税相关活动做好,结合收入机构出具的预缴基数,精准核算汇总以及属地的税额,按照规定时间对预缴税额进行申报,上报汇总传递单以及相关报表,保障税收汇总活动有序开展。
(三)积极组织税法知识培训,增强税务操作能力
“营改增”实行之前,铁路企业大多数财务工作者几乎没有增值税工作经验,对增值税理论知之甚少。“营改增”实施之后,铁路财务工作者面临更加严格要求,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熟料掌握增值税相关开具、管理等工作程序,判断进项税能否可以实施抵扣。为强化对“营改增”的管理,需要对纳税上报以及增值税会计计算进行有效规范。积极组织“营改增”相关培训活动,培训相关教师应当着力对增值税历史、发展以及实施背景进行明晰的阐述,同时重点讲授增值税发票出具、税收控制体系工作、发票的认证、票据管理、会计计算、预先缴纳税款等。全体财务工作者必须积极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同时也要强化对营改增相关税务法律的学习。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营改增”实施之后,为铁路企业的运行带来了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面临各项新的税务风险,所以铁路相关部门必须切实明确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税务风险,同时针对相关税务风险展开积极的思考和应对,以促进营改增的顺利实施,切实降低铁路公司税收负担,推动铁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云.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
[2]杨晓燕.简析铁路“营改增”税务风险的控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6
税务风险管理应被视为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相关税务风险控制和要求也应纳入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范围。通过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将获得以下收益:
1.降低税务风险和相关财务成本。通过有效的流程和控制,纳税人能够发现税务风险,并在较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将减少在中国可能支付的滞纳金和罚款。
2.降低税务审计风险及合规成本。中国税务机关往往较为关注违规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并对其进行重点审查。如果纳税人能够证明其税务风险监控系统运作良好,并有效进行税务合规管理,那么其被中国税务机关进行审计的可能性将会有所降低。
3.增加编制财务报告的确定性。通过提前与中国税务机关进行公开沟通,纳税人能够增加其纳税申报中采用的税务立场的确定性,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
4.避免“突发”事件影响企业声誉。企业通过进行适当的税务管理,能够降低出现那些不受欢迎的“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例如税务稽查之后的巨额罚款。这些税务突发事件可能对公司及其他在中国的关联公司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5.加强公司治理。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将会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程式,提高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
6.增强对税务策略和企业运营情况的了解。企业通过编制完备的税务风险管理手册等文档,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税务战略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决策过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7.与税务机关建立信任透明的关系。企业建立维护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并按照要求向中国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文档,将有助于企业与中国税务机关建立公开透明的关系。
8.促进签署《税收遵从协定》。企业实施税务风险管理有助于促进与中国税务机关签署《税收遵从协议》。这将为企业提供更多与中国税务机关合作的机会。
9.增加取得“预先裁定”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仍在对中国实行“预先裁定”机制(不包括目前已经实施的转让定价相关的预约定价安排)进行内部讨论,并对外征求意见。纳税人应建立起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为将来参与“预先裁定”制度做好准备。这是因为已经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纳税人将更有可能取得申请“预先裁定”的权利。
当前企业在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标准的驱动下,需要不断提高公司内部管理的透明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如果认为无须采取控制措施就能消除税务风险,实非明智之举。尤其对于那些已经被中国税务机关确认为大企业的公司;有意与中国税务机关签订《税收遵从协定》的公司;在中国有众多子公司的跨国企业;有重大税务问题或税项不明确的公司;将税务事项视为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公司;为了实现上市,有意加强公司治理的企业;有意审查税务合规现状,更好地控制其在华税务风险的公司,更应充分考虑税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把握时机,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层,首先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企业是否已设立用于管理税务风险的框架或制度?如果是的话,该框架或制度是否适用于企业目前的经营活动?企业是否采用了可以识别并评估潜在的税务风险的合适机制?企业的风险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履行税务合规义务?企业是否对工作流程和程式作出了必要修改,以确保相关税收法规中的最新规定在企业对重大交易和商业策略做出决策时得以充分考量?企业与税务机关是否在某一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是的话,您对于相应处理方式是否满意?企业是否对可能新增的纳税义务进行了相应的预提?基于潜在税务风险的性质以及企业在税务结果确定性方面的需求,企业是否考虑主动向中国税务机关寻求指引?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由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经济业务涉及的税务风险由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企业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甚至刑法处罚,败坏了企业社会声誉,带来税务风险是必然的。遇到税务机关税务检查、稽查时,往往是财务在单打独斗。
影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税收执法环境不均衡导致。由于国家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地方经济利益的驱使,各地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法尺度不尽相同。
(2)税务机关受人力所限、精力有限,税务检查、稽查只能采用抽查的方式,使企业往往抱有侥幸心理。税务机关在其管理范围内,受所管纳税企业户数多的限制,没有过多的精力对每户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只能采用重点抽查的方式。因此,企业主观上就不自觉地放松了对税务风险的管控。当企业遇到纳税检查时,往往靠拉关系,有时的确解了一时之忧,但难解一世之虑。
如何建立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体系
税收是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费用,它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至关重要。业内人士也常常将纳税风险比作是甩不掉的影子和定时炸弹。但对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鲜有企业有着足够的思路、方法,更缺乏系统的防范理念。
1.制定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税务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应针对所有涉及税务风险的基础业务工作进行流程梳理,制定覆盖各个业务环节的全流程税务风险控制措施,完善税收风险的内控制度设计和建设,扫除企业财务管理等等制度中缺失的涉税管理制度这一盲区。在税收实践中,我们知道不少的税收文件中都规定税前扣除必须以企业相关制度为前提。如合理工资税前扣除的条件是企业要建立和健全薪酬制度、福利费发放要建立台账。也就是说企业有关制度的健全,必须要在有关管理制度中加入涉税条款元素,才能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涉税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能力。不仅仅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也要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筑起防火墙,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规范账务处理,提高财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就要求企业广大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地方的相关税收法规变化,及时调整、制定符合税法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工资管理制度、劳务用工管理制度、发票和收款收据管理制度、物资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
3.以领导重视为基础的企业全员税收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在战略性规划和重大经营事项决策时,精于税务的财务部门要深度介入,要进行充分的税务风险论证。税收风险控制工作效果,首先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其次是各级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会计人员和经济业务经办相关人员,要用好国家、地方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业务是企业多部门、多环节共同的大事,不单是财务的事。大家必须要协同工作,企业所有经营业务要事先规划,财务要认真研究经济业务涉及的税收风险。
4.实行税务工作管理专门化
在企业负责人和总会计师领导下,企业应设立专门岗位,挑选精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税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的人员,专司企业涉税工作。企业甚至可以单设专门的税务工作职能部门,实现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专门化。
5.企业应积极主动保持与税务机关和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加强对员工税务知识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的税务管理能力
税务相关政策文件,颇为繁多,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在业务上广泛沟通。有条件的企业,一定要参加专门的税务中介、专业的税务权威培训机构的会员课程,便于尽快知晓和掌握有关的最新法规文件动态,及时改进企业税务管理。
关键词:施工企业;税务管控;风险控制;纳税意识
施工企业因其点多面广、流动性强、经常跨地区施工等特点,给其税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业主代扣代缴的税金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完税证明以及其他的相关证据,同时,由于对纳税工作认识不到位,以及没有真正理解纳税工作内容,导致了纳税工作,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为有效规避税收风险,建立和谐的税企关系,笔者认为施工企业税务管理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强纳税意识、提高纳税诚信度、进一步提高纳税的规范性、有效防控税务风险的发生。
一、重视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并认真执行国家各项相关税收法规。施工企业的纳税情况作为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会定期进行披露,接受公众的监督,企业只有具有良好的纳税信誉度,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进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其他行业企业的认可。施工企业相关人员,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和总会计师要高度重视税务工作,积极研究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法的学习和宣传,充分理解税法规定,强化依法纳税意识,合理合法进行税务筹划。
二、强化施工企业相关税种的风险控制
施工企业要“提高纳税意识、依法诚信纳税、规范纳税工作、防范税务风险”,随着一些税收新法规的实施,施工企业需在税务管理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从而规避税务风险。
(一)企业所得税的管控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企业所得税是必须申报的税种之一,通常都会根据施工企业的所有收入进行汇总后缴纳,施工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纳税规定按时提交经营管理信息和产值汇总表,并在规定期限内到税务机关的指定地点办理纳税工作。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外管证台账,规范本单位的外管证,如果需要对外管证进行延期,需要在外管证到期之前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新的外管证,同时将原有的外管证上交,如果外管证过期并未办理延期,就会产生税务风险。施工项目不得在施工所在地缴纳所得税,同时要做好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和解释,主要应按照《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证明的通知》为依据,同当地税务机关协商解决。
(二)营业税的管控
施工企业主要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各单位应认真研究《营业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根据《条例》第一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人为“在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条例》第五条规定:“如果纳税人存在建筑工程分包行为的,需要根据实际承担的工作量计算营业额,而不是根据施工合同计算营业额。”《条例》第十二条中所规定的日期主要为确定合同后的实际付款日期,如果还没有签订相关合同,就要以应税行为当天来计算。同时,《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于收讫营业收入款项的界定,主要是指纳税人在税收行为完成之后所缴纳的款项。其中《细则》第二十五条对预收款方式做出了如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的时间就是应该收到预收款的时间。《条例》取消了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所以,在建筑行业中,总承包人的法定扣缴营业税的义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的营业税申报应该由分包单位来完成,即使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有其他协议,也必须遵照《条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也规定施工项目应当向收款方(分包单位)取得发票,根据此规定,施工企业必须取得分包单位的发票作为入账依据,规避税务风险。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按时交纳营业税及各项附加费用。施工企业的营业税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施工所在地缴纳。按照《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纳税人自需要纳税申报的日期之后半年内没有进行纳税的,需要所在地区的税务机构对其税款进行补充征收。在这一期间,如果施工企业没有取得营业税完税证明等文件,那么在对施工企业的税务稽查中,施工企业容易发生重复缴税的现象。
(三)个人所得税的管控
各施工项目应按税法规定代扣代缴并按时上交个人所得税,规避税务风险。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施工企业应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法》,并按照相应规范做好个人所得税扣缴工作,同时可以根据个税的税率档次进行纳税筹划。
(四)印花税方面
要按时交纳并及时取得完税证明。施工企业应根据国家税务机关的印花税征收条例进行印花税的交纳,印花税一般实行就地纳税,鉴于施工企业一般在项目所在地签订合同,故应向施工企业项目所在地交纳。同时,还要根据印花税的规定,对于不需要交纳印花税的部分(比如:法人单位内部签订的合同协议),应报经当地税务机关协商备案,避免在税务稽查中被罚款。
(五)营改增税收动向
做好政策宣贯、培训和业务对接准备工作,指导项目做好纳税规划,规避纳税风险,降低税负。根据营改增最新进展情况,建筑业营改增方案预计会在2016年实施。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的税率可能为11%,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将税负进行转嫁,是否有足够的进项税抵扣。据了解,施工企业有些项目分包和部分材料采购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比较困难,比如很多砂石料供应商为个人,不能提供正规增值税发票,施工企业将无法进行抵扣。和目前建筑企业普遍执行的3%的营业税税率相比,营改增后,如果税务管理不好,可能增加相关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施工企业要进一步做好营改增转型培训工作,及早谋划,防范风险。紧密跟踪建筑业营改增税收动向,积极研究和学习相关政策,为建筑业全面实行营改增转型做好准备。一是在相关会议上,可以聘请“中税网”专家对施工企业相关领导讲授营改增知识,引起领导重视;二是组织营改增培训,安排各单位总会计师、生产经营和设备物资等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三是要求项目管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就地、就近进行培训。
三、完善施工企业税务管理要点
(一)积极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积极申报省级“A级纳税人”,提高施工企业纳税信用等级。“A级纳税人”由省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联合评定,获得“A级纳税人”后,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对申报纳税、税务登记验证、各项税收年检等事项,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纳税人相关资料后,可以当场办理相关手续;另外还有放宽发票领购限量、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等优惠政策。
(二)报表填报及资料报送方面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建立良好的税务报表工作制度,不但要按时上报税务报表,同时还要把税务交纳情况,税务交纳种类,企业缴税之后的完税证明以及其他税务相关证明文件及时上报和办理,使施工企业的纳税工作能够成为一个完善的链条,避免施工企业的纳税工作发生混乱,给施工企业的纳税工作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施工企业在税务管理工作中,还要加强对纳税表的审核,不但要根据税务管理要求合法纳税,同时也要做好企业内部纳税工作的管控,保证纳税金额和完税证明能够相对应,提高纳税管理工作效果,保证施工企业的纳税管理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三)规范管理账簿、台账、标书等
规范管理账簿、凭证,做好税务管理台账,及时足额解交税款,纳税资料要按年度整理归集装订好。坚持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杜绝发生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施工企业应要求新开工项目取得中标通知书1个月内,必须向施工企业总部提出办理外管证申请,并提供如下资料: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须包含施工期限、付款条件等主要条款)、成立机构等文件。
(四)做好项目总体税收筹划
施工企业需要在充分研究并掌握税务政策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管理部的要求,不但要贯彻落实税务政策,还要将施工过程中需要交纳的税费进行有效核查,做好申报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利用现行的税务政策,合理减税,保证施工企业的税收筹划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税收筹划工作的整体效果,达到降低施工企业税务负担的目的。同时,积极与当地税务机关沟通,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遇到税务问题要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向税务机关人员请教、咨询税收政策,尽量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及时妥善解决问题。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工程四期建设,不仅仅是税务方面,还将非税业务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多维化、全方位的全流程监控,我国正向“以数治税”时期迈进。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以及逐步提升的税收违法成本,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涉税事项存在于每个环节,这也意味着税务风险无处不在。企业根据战略经营目标和自身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产销活动,有效控制可控因素,以降低企业税务风险为导向,制定和执行风险应对策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企业税负最小化,这就是税务风险管理。公司的税收风险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部分公司因涉嫌违反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或者未能按时充分足额向地方政府合规缴纳企业税款,而受到地方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直接遭受企业财务和商誉双重损失的情形;二是由于部分公司税收管理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既不能准确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有关政策,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税务计划,从而造成多缴税收,增加了企业财务的负担。
二、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税收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成本支出和管理事项,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税收。企业税收管理通过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能够有效降低税费,节约经营成本,降低财务负担,从而提高利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二)有利于规避企业涉税风险。随着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快速发展,众多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规模的企业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司内部的资金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活跃。为在这个新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公司都通过多样化的经营发展策略来壮大企业规模,这也扩大了公司的涉税风险种类,从而增加了公司涉税业务的复杂程度。重视税收风险管理可以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规避涉税风险,为公司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有利于节约企业财务费用。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合理进行纳税筹划,科学安排税款缴纳时点,在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延期缓缴税款,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之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已经根深蒂固,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税收支付是一种必要的财务支出。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指导下,管理层通过更新换代机器降低制作成本,通过减少雇佣工人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批量采购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但却很少能够意识到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费,进而减少经营成本。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管理层只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重视税务的风险防控,没有对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只有在税务风险爆发时才进行处理,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税务风险管理相脱节的表现。同时,大部分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解所处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按照出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得到的应缴税额,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受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高低的影响。一名合格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会主动请教专业人员,学习税务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合理地管理企业的税务事项,最优化企业纳税方式,力求降低税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忽视了会计和税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模糊了这两个部门的职责,为减少管理成本,甚至让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即使是在大企业,很多税务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必要的经验交流,无法实时了解税收政策和涉税事项的处理流程,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局限于管理发票、核对账目、定期进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在财务部门,这也间接导致了多种问题和风险的产生。(三)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很少有企业将税务风险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企业税收内控机制是监控税收风险的“防火墙”,企业想要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建设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控机制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税收内控制度不规范,税务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定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与评估,税收风险分析评估控制措施的设定、监督和改进举措欠缺规范,缺乏高水平的绩效考评制度等,这些问题会使公司的税务事项不能得到专业有效的处理,进而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四)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税务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均无法避免,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责任,还需将企业内部的各业务部门和外部的税务机关联结起来,共享税务信息,让企业各相关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监控各项税务风险。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过分注重“商业保密”,不允许员工随意讨论和泄露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致使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外部专家之间存在信息不能顺利沟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且,由于企业内部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职能不同,对同一事项的认知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容易使事情处理最终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产生税务风险。(五)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稳定。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稳定性稍显不足,变化较大,这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约束性标准也会存在适应性变化问题。税务机关执法系统规范性不足,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出现。面临复杂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国家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宏观调控,在相关税收政策上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频繁变化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税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不能为获得更大利益而铤而走险做出偷税、漏税、虚假账目或拒不缴税的行为,还应该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去预测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并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政策做出综合分析,甚至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解读与应用也会有所区别,这些条件都可能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一)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断优化。对于企业来说,不稳定的环境意味着税务风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应强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先把管理层和财税部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向其灌输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让企业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税收风险理念的重视程度。之后再自上而下弘扬企业纳税文化,安排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必要的税务风险防控培训,争取让“税务思维”深入人心,把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降低税务风险,以风险管理理念的常态化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二)建立税务人员培训机制。企业一旦违反税法,不仅需要补足税款和缴纳滞纳金,还会影响纳税信用评级,甚至可能会面临刑罚,后果非常严重。这就对税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税务人员对我国税法不够了解,就可能因处理不恰当或不及时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因此,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公司要为税务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到公司进行税务知识系统培训、对最新税务政策进行详细解读等。同时,企业应建立合适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利用奖惩机制让税务人员重视税务风险管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三)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在过去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因考虑到管理成本而使会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职责不清晰,专业程度也不够高,难免会有疏漏之处。由于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繁多且不断变化,公司合作项目范围愈广,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团队,能够及时调整分析企业的涉税问题,开展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同时,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还应执行税务风险监督检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排查税务风险的盲点及死角,把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四)完善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企业要想有效地实现税务风险管理控制,就应该以行业特点和最新税收政策为准绳,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例如通过《企业发票管理办法》《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等条例对日常的基础性税务事项提出具体的标准和流程,规范企业的涉税行为,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开始,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防控制度渗透到点点滴滴之中,科学构建高效运行预防机制,加强日常税务风险防控。此外,合理利用财务指标构建税务风险分析模型,识别企业风险隐患,适时提供涉税风险警示,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化解不必要的税务风险。(五)健全税务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应该重视建设内部各机构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效的沟通质量是有效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保证。税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涉税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经办人员对税务知识了解有限时,就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存在差异,税务风险也就产生了。此时,只有具备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及时地将信息汇总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会对该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同时,我国的税务征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同区域之间具体的税务征收管理方式对政策的解读不太一致,所以应加强与外部税务机关的沟通,对于一些税法规定模糊和不确定的事项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提高涉税信息传递效率,尽可能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六)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税收管理的核心就是科学合理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务风险,使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在夯实税收日常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主动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税收检查工作。企业可以将风险评估时确认的风险进行登记分类,根据风险程度实施对应的风险自查,有月度检查、年度检查、不定期检查和部门抽检等,以自查、检查工作为契机,认真分析税收管理薄弱环节,深入查找改进突破点,有效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以查促管、以查促查”税收管理机制,提升税收风险管控意识,切实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专业人才,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行改进,以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总地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强化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规范各种税务行为,将税务风险防控思维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思想意识、内控体制、业务人员等多个维度出发,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小青.浅析企业税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21(27).
[2]李佳.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J].纳税,2021.15(28).
[3]袁艳.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税收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纳税,2021.15(29).
[摘要]水源与污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指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用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在城市水资源和污染控制中应统筹考虑,解决水资源、水污染问题,从量上应避免和补偿城市化给水循环带来的干扰,从质上不要简单地把水作为我们废物的运输工具。分析欧洲城市水资源与污水控制中几个方面的得与失,指出传统排水模式的缺陷,思考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水污染控制途径。
大量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水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大多数城市所面临的现实。我们已经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弧线上走了很远,应当“痛心疾首”。深圳治污理念之争并不在于是否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圆明园补水的背景远远超过事情本身。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无数的乡镇,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一、认识上的误区与水系统的整体观
我们习惯了用上水和下水,给水和排水来界定水资源和水污染控制,所以解决水资源问题我们第一想到的是开源,而在防止水污染上把目标定在排放达标上。但高密度的人口和有限的水资源早已不允许我们这样界定了,作为水源的河流常同时肩负着纳污的重任。水污染控制本身也是开发、保护水资源。
我们习惯于把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开考虑,通常当地面开始下沉时我们才直觉到过量开采地下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城市的规划中很少考虑到地下水、地上水的相互联系。
我们习惯于把“是否能直接使用”作为水的价值的衡量标准,把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的意义更多地理解成直接再用的节水效益上。事实上,污水的处理深度是一个城市水系统的决策问题,不直接使用的水的价值并不比直接使用的水的价值低。世界上不只是有污水直接再生再用的成功经验,也有通过维系良好的水圈循环来解决水源贫瘠的成功案例。中国已有案例研究显示水域污染控制(也是水资源保护)本身也要求污水不只是达标排放,而是需要最大限度地节水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水资源、水污染也是一个系统问题。只有把握系统本质的规律性,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缓解水资源危机。
二、规划和行动中的“正本清源”
水资源、水污染的规划与评价必须要成为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根本议题才能真正走向完善。
为了规范管理,设置统一的指标体系是有意义的,如排放标准、节水率、生态住宅评价体系、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等等。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分门别类的国家级指标体系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的水资源决策、管理中无法取代与地域特征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水系统的规划和宏观决策分析。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圈的良性循环应成为各项指标体系的最高宗旨,否则会出现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无法反映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是否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深圳治水的争论并不在于污水处理率是多少,更多的是一个地区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用水排水模式的争论,由此可见一斑。
城市化对自然水圈带来的量上的明显改变是地下水减少、又得不到补偿;地表水停留时间缩短,下渗和蒸发减少,径流量增加。而在质上,则是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即水源的污染
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只是近二十年的事。城市虽然已经高楼林立,但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网建设等方面仍需走很长的路才能达到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现在或几十年前的水平。
在重视单项技术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在治水方面已走过路程的研究,分析这条路还有多长和这条路是否是唯一选择。在对策的研究上,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紧迫感,因为我们每年都有上千万的人进入城市,因为我们每几年在城市化道路上所走的路程是现在西方用几十年才走过的,因为我们高速发展进程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城市区域中把雨水储存、直接利用是有很大局限的。欧洲有大量实例说明,城市广泛实施分散的雨水生态工程不仅能有效恢复、补偿地下水、改善城市小气候,而且通过减小雨水对城市管网的压力在经济上同样有巨大意义。
出于对市政管网经济性的考虑,约在一百年前,欧洲国家就有在城市区域中修建分散的雨水缓冲池的例子,用于消减暴雨径流对排水系统构成的短时间高负荷。七十年代后,出于经济和生态上的考虑开始实施分散的、大规模的雨水反渗地下水模式,作为城市土地硬化后对原有的雨水自然下渗进行补偿。
四、挑战与机遇
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共识是近一、二十年才形成的共识,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城市高耗水、直肠式、末端混合处理模式建立和壮大的阶段至少在时间上是与对自然资源和殖民地的掠夺、工业化高速发展与自豪、较低的城市密度、较大的环境容量这样一个大背景同步的。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水生态保护上,西方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中国大规模、高速的城市化一方面对水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对水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但另一方面,能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总结别人过程中的得与失,也为我们“一开始”就注重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城市污水控制的资金来源渠道是污水控制中的一大障碍。城市、乡镇扩展和老城的现代化改造是城市化发展的两大模式,把给排水和污水控制与房地产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可能会有效地解决资金渠道问题,因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地的开发开始就得到积累,事实上,它在地价、房价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在这一背景下,分散的(可能在万人规模大小)水污染控制具有很多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可以避免集中污水处理方式在城市区域发展进程中多年排污量逐步增加,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时续上或者超前或者落后的问题,可以避免污水的远距离输送所带来的经济和管理上的困难,可以将资金来源与地产开发更好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污水的源头控制,将污水治理与责任群体进行更好地挂钩。
财务的管理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工程的核心工作,只有理清财务管理的条理,才能使企业或工程的工作顺利地开展。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现在许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财务管理方面都没有足够重视,使水利水电工程的财务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
面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现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强烈缺乏专业性。这样就使企业的财务方面疏于管理,因此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2.管理层对于财务问题不够重视
水利水电工程的是一个对施工相当严格的工程,这种工程管理到我国的民生问题,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在面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时,没有积极的解决对策。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财务管理是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的,而现在利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明显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财务管理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就是企业的管理层将工程的施工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财务的管理状况。现在的财务管理方式依然沿用这种管理状态,所以说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信息化社会。
3.财务管理没有跟上时代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许多企业已经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是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并不完善,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就更加不完善了。在现代高科技的促使之下无论是经营管理模式还是财务管理模式都应该尽快向信息化过渡,以此来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财务管理方面本来就是一个极其烦琐复杂的管理,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应用到的技术也是较为复杂的,以此,运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为企业和工程的成本管理带来许多便利。
4.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不合理
许多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成本控制都十分不合理,其中比较常见的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就是劳务的资金分配得不合理。在分包的过程中,工程项目负责人给劳务发放的资金较少,导致施工时出现资金分配不均匀的现象。另外一点就是在审核的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过多。在水利水电工程送财务审核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如审核不合格,审核的资料不齐全等等问题。而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此类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常见问题。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成本控制问题还需要与先到化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合同项结合,才能进一步地优化和完善。
二、完善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异界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1.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的成本预算
水利水电工程的成本控制受限要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控制管理。要对这几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将施工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和施工单位的定额进行结合,从而建立起一套高强度操作性、高合理度的成本预算制度体系,之后就可以分别对工程的成本进而分项工程的成本进行有效、准确的预算,并进行切实的管理。同时,要分别对不同方面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核算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机械费以及材料费等等费用,然后将这些费用平均分配到个人,做到均匀分配;而在人工的方面,还要将相互结合的效益、产值以及资本等等各方免费仅仅进行管理,得到实际的工资。
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质量及安全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材料的资金占据之重要的位置。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需要严格地控制材料的使用,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在财务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清点,对于施工材料的退还、领取以及手法都需要记录在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将材料的有关证件进行严密的填写,只有得到项目负责人审核之后签字批准才能够使用施工材料。这样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企业中的一些员工利用企业的施工材料谋取利益,杜绝滥领材料和滥用材料的情况。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材料在存放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相关规定,不能乱投乱放,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从而使企业和工程项目的成本增加。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的现象,为企业树立良好的风气。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则应该更加注重工程的施工质量,并尽可能地降低施工流程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和各种问题,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如果不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那么如果一旦在使用时出现了问题,就要返工,重新修葺,这样也就相当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也就是在浪费企业的成本。最后,还要注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系数,消除安全隐患,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顺利开展。
3.合同索赔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现在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在市场上的竞争正是非常激烈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通常只是关心是否中标,却不会真正关心竞标的内容。很多企业中标但是却没有能力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整,这样就会使很多复杂的水利水电工程没有办法建成,形成了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且在竞标的过程中是无法预防场地价格的竞标的,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无法进行。所以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不仅是要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还要多合同双方的工程索赔条款进行有效地控制。在提出索赔条件时,要根据施工合同内的具体条款进行相应的商磋,以达到双方妥协的目的。同时要提高工程的索赔强度,研究出合理的策略。
三、结语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务事务所;内部控制
1税务事务
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现状税务事务所在内部控制的实际应用当中,往往会因为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财务状况,直接在日常管理上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充分的发挥作用[1]。税务事务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如下:
1.1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对于税务事务所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此前的税务事务所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管理层与领导层对于税务事务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大多忽略了自身的财务实际情况与需求,直接导致税务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的问题与漏洞。此外,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除了内部控制本身之外还应具有完善的评估机制,为税务事务所有效的规避风险。此外由于企业的运营环境会随着外界环境出现变动,但是绝大部分税务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均缺乏健全以及完善的制度,因此无法切实有效的发挥出内部控制的功能与作用。
1.2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
监督机制可有效的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避免内部控制由于缺乏监督成为形式化制度,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在税务事务所日常经营当中的重要作用与效率。但,目前大部分的税务事务所的内部控制监督都是依靠审计部门执行,往往只是集中在问题出现之后,没有做好预防措施。此外,当前的监督机制缺乏实时监控的能力。
1.3规避风险能力低下
由于税务事务所面临的风险较为复杂,属于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并存的情况,当前税务事务所的风险规避意识非常浅薄,在制定内部控制度时,并未对风险防范控制,导致税务事务所的风险规避能力非常低。即便是有部分税务事务所在内部控制中制定了与风险预防相关的内部控制,但也由于缺乏风险细化的制度,导致内部控制风险应对无法融合,导致风险预防机制可行性较低。
2加强税务事务所内部控制策略措施
2.1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具备良好的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内控措施。风险预警应具备对税务事务所的外部与内部风险进行监督、识别、预警等功能,使得税务事务所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好抵御准备,因此,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必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税务事务所应从企业内部选取不同岗位的人才必要时可聘请完结专家成立风险预警小组,当风险来临是及时帮助税务事务所抵御风险[2]。风险内控措施则可以有效的不可控风险的应对能力,由于税务事务所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政策导致的风险是税务事务所不可控制的。因此,税务事务所必须要从自身内部寻求解决措施。但企业遇到不可避免的政策风险时,税务事务所应深度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积极做好现有项目的管理与控制,此外,还应积极拓宽企业的资金渠道来源。
2.2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
完善的监督体系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的同时,还能规避人为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为税务事务所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1)税务事务所应对内部控制不同岗位的权责要细化。(2)内部控制应具有完善的审核机制与流程,规定审核部门的分工、范围以及额度等。(3)完善监督与审核报告的制度,确定报告当中应具备的内容。(4)要对内部控制的各个审核对象的具体审核内容应具有明确的规定。(5)要完善内部控制责任与权力制度,依据内容的不同将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税务事务所的监督与审核机制是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保障,通过监督机构对定期对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确保税务事务所的日常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2.3强化内部控制的风险抵御能力
由于税务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会面领着诸多不可控的外部风险,因此风险规避能力对于税务事务所是极其重要的。内部控制与税务事务所的风险抵御能力的联系非常精密,强而有力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加强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此外风险也在不断的促进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发展。企业应积极加强员工对于风险意识的教育,令税务事务所的各个层面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抵御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内部控制的风险抵御能力。此外,税务事务所还应按照风险的类型不同,对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将风险的类型细化,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当风险来临时确保企业拥有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