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固定资产要素

固定资产要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固定资产要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固定资产要素

第1篇

(一)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情况

1.总量增长迅速且周期性波动大。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近28年里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截至2007年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4294.5亿元,比1980年增加132倍,年均增长速度19.9%。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增速达23.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在近28年里波动较大,但在2000年以后逐渐平稳。将“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9.9%)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衡量波动程度的指标(定义为波动值),那么在这28年间,只有3年的波动值控制在5%的范围内,平均波动值达到10.7%。进入21世纪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值开始逐步稳定,2001年到2007年的平均波动值为7.8%。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分析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基本趋势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省内投资规模是否过大。具体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二是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

(1)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81年到2007年,湖南省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差距在1992年以后尤为突出,1992年至今湖南省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因此,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还不是很高。

(2)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并于现阶段趋于稳定。上世纪80年代十年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国总量的平均比重为3.3%。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里,该平均比重下降到2.8%,说明在这段时期里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全国的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该占比指标稳步回升,并维持在3%的平均水平。

(二)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稳定。从2004年至今,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投向比重稳定,但也出现了微小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投入最多,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62.6%;第二产业的投入量次之,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36.3%;第一产业的投入量最少,平均不到总量的1%。在投资结构相对稳定的同时,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一方面,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在近期内达到了75%以上,但是由于存量规模太小,不会大幅度改变第一产业占总投入量的比重。另一方面,投向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轻微下降,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中。根据2008年9月末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投资量占总投资的比重60%,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量的占比38.9%,上升了2.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从总量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在近期内尤为突出,但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只占全国总量的3%左右,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和增速较为合理。从结构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趋势,但是总体上比较稳定,基本上投向于二、三产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效益分析

为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本文运用建模实证。在建模之前,有以下假设前提:一是在样本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动。二是在样本期内,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投放结构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动。三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短期内不存在互动效应。为此,选取样本点的时间段较小,为2001年到2007年间湖南省的季度数据。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采集

引入了五个变量,四组方程。五个变量分别为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I),湖南省内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省内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GDP1、GDP2、GDP3)。对五个变量取对数后,分别为LI、LGDP、LGDP1、LGDP2和LGDP3,构建下列四组方程:

LGDP=α+β×LI+E(1)

LGDP1=α+β1×LI+E1(2)

LGDP2=α2+β2×LI+E2(3)

LGDP3=α3+β3×LI+E3(4)

其中:β、β1、β2和β3分别为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α、α1、α2和α3分别为所在方程中的截距;E为对应方程的误差项。样本空间为2001年4季度到2007年4季度。

(二)实证分析

由于使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为防止谬回归,本文使用两变量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资本产出弹性,使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法检验(EG检验)。采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3.1。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采用增强的Dickey-Fuller方法(ADF检验)来检验方程中五个变量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五个变量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2.协整分析

在五变量都平稳的条件下,分析LI与LGDP、LGDP1、LGDP2、LGDP3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和(4)回归,结果如下:

LGDP=4.436+0.451×LI+E(5)

(0.0000)(0.0000)

LGDP1=0.882×LI+E1(6)

(0.0000)

LGDP2=3.555+0.445×LI+E2(7)

(0.0000)(0.0000)

LGDP3=4.277+0.329×LI+E3(8)

(0.0000)(0.0028)

其次,检验方程中的误差修正项是否平稳。如果平稳,说明该方程中两变量的协整关系存在。检验结果见表2。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检验形式”中“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4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四组误差项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误差修正项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同为平稳序列。因此,LI与LGDP、LGDP1、LGDP2、LGDP3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分析表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产业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还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根据Eviews 3.1的统计结果,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D(LGDP)=0.388×D(LI)-0.754×E(-1)(9)

(0.0000) (0.0030)

D(LGDP1)=0.599×D(LI)-1.191×E1(-1)(10)

(0.0005) (0.0001)

D(LGDP2)=0.431D(LI)-0.844×E2(-1)(11)

(0.0000) (0.0040)

D(LGDP3)=0.277×D(LI)-0.971×E3(-1)(12)

(0.0007) (0.0010)

其中:D(LI)、D(LGDP)、D(LGDP1)、D(LGDP2)和D(LGDP3)分别为对应变量的差分项;E(-1)、E1(-1)、E2(-1)和E3(-1)分别为协整方程(5)、(6)、(7)和(8)误差修正项的滞后一阶。

(三)结论

根据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四个协整关系来看,即方程(5)到(8),在长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1%,会导致全省经济总量增加0.4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0.882%、第二产业增加0.445%、第三产业增加0.329%。从长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最低。

2.从四个误差修正模型来看,即方程(9)到(12),在短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立即可以使全省经济增长0.38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599%、第二产业增长0.431%、第三产业增长0.277%。从短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低。

3.四个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都比较大,说明在短期内,反向修正机制作用很强,湖南省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在短期内消除。

(四)对结论的解释

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资本投资于湖南省第一产业的效益都远高于二、三产业,主要原因是在湖南省现有的经济结构特点下,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吸纳资本要素的能力较弱、吸纳劳动力要素的能力较强,在生产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中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低。如2007年,湖南省第一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却吸纳了全省50.3%的劳动力人口。

三、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必须通过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优化湖南省投资结构。基本途径为:一是充分利用第一产业的高资本产出弹性优势,在控制部分过热行业资本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加大对二、三产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优化要素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资本产出弹性。

第2篇

关键词: 借贷记账法 会计分录 编制方法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会计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借贷记账法这一章节又是学习《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借贷记账法掌握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熟练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实训操作的必要条件。

一、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在借贷记账法定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因为某笔经济业务就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称其为对应账户。例如,企业将现金1000元送存银行。在这笔经济业务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这两个账户就是对应的账户。为了保证账户记录及其对应关系的正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先要编制会计分录。

二、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应指出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有三个要素:记账方向、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金额。会计分录有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之分。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称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和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称为复合会计分录。在发生了一笔经济业务后,如何编制会计分录,我们应该遵循几个步骤:第一,从该笔经济业务中找出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判断相关的会计科目。第二,判断第一步中的会计科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第三,看其金额的增减。第四,根据会计等式,判断应借应贷的记账方向。以下举例具体说明这四个步骤。

例1:企业将现金1000元送存银行。

分析:首先,找出关键词“现金”和“送存银行”,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其次,判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两个会计科目都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金额的增减。将现金存入银行,意味着“库存现金”减少,“银行存款”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左边资产和费用,增加时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刚好相反。本例中两个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增加的“银行存款”记在借方,减少的“库存现金”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在完成一笔会计分录后,可以自行检查是否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在本例中,由于资产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增减金额都是1000元,因此会计等式依然成立。

例2:企业接受A公司投资的设备一台,公允价值为200000元。

分析:首先,找出关键词“投资”和“设备”,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其次,判断“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固定资产”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金额的增减。收到其他单位投资的设备,意味着“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同时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左边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刚好相反。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是增加的,记在借方,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也是增加的,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

这项业务的发生,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增加200000元,因此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依然成立。下面举例说明下复合会计分录的编制。

例3:接受B工厂投资400000元,其中300000元为机器设备投资,设备已交付使用,其余100000元为货币投资,已存入银行存款账户。

分析:本例与例题2相似,稍有不同。首先,找出关键词“投资”、“机器设备”和“银行存款”,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其次,判断“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金额的增减。收到其他单位投资的设备和货币,意味着“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同时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左边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刚好相反。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是增加的,记在借方,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也是增加的,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0000

银行存款 100000

贷:实收资本 400000

综上所述,编制会计分录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前提是需要初学者掌握会计等式中每个会计要素增减时应记的借贷方向,并按照编制分录的四个步骤,遵循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复合会计分录的编制与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是一样的,同样的理论依据,同样的编制步骤,同样的记账规则。

第3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 净资产 核算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全面、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高校会计报表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不足

1.资产负债表设计不规范

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既有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静态指标又有收入、支出两个动态指标。指标动静交织,资产、负债分类不明晰。

2.资产类要素核算不实

(1)应收暂付款核算问题

学生应缴纳的学宿费自学生注册报到之日起就已确权为学校的资产。但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仅记录已收学费,对应收未收学费却没有进行相应记录。

(2)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首先,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既造成了资产虚增,又难以为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必要的依据。其次,因为缺少“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处置时无法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及清理损益。最后,对已完工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尚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应收及暂付款”存在于学校账面上,造成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3)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第一,将现行高校无形资产摊销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贷方,造成资产虚减。第二,将科研成果研发费全部费用化处理不合理。第三,不注重保护学校科研成果和校名校誉。

(4)对外投资核算问题

现行高校会计将投资划分为“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其划分方式过于笼统。另外,以是否收到现金作为投资收益的入账标准显然不能真实反映高校投资状况。

3.负债要素核算简单

现行高校会计将负债全部笼统地记入“借入款项”,使得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信息是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合并列报,有关方面从其所反映的负债信息中难以正确评估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4.净资产要素核算不实

高校中有些资产、负债项目核算不实,导致净资产项目的核算不实,不能正确反映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真实的状况。

二、高校资产负债表及其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高校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提供有关高校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即某一特定日期关于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及其相互关系。其作用有三个方面:

1.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高校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从资产负债表上了解高校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结构;

2.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高校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

3.可以反映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

三、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1.剔除收入和支出要素

将收入和支出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剔除。改进后的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完全符合资产负债表定义。

2.重新划分资产要素

将资产划分为金融性资产和非金融性资产,列式于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将负债划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负债和净资产列式于资产负债表的右侧。

(1)应交学宿费的确认及核算

设置“应收学宿费”一级科目,下设“已收学宿费”和“未收学宿费”二级明细科目,按学宿费收缴情况进行核算。

(2)固定资产的确认及核算

首先,按固定资产类型规定其折旧方法, 并按与教育成本计算周期一致的周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次,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以清晰核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报废情况。最后,将更新、改造及已完工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如实反映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

(3)无形资产的确认及核算

第一,增设“累计摊销”科目,将无形资产摊销计入该科目贷方,使无形资产原值和摊销值分别在两个科目中反映。第二,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将其研发费计入无形资产初始入账成本。对研发失败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第三,设立“无形资产备查账簿”,登记高校科研成果和校名、校誉。

(4)对外投资的确认及核算

将高校对外投资划分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并在“股权投资”科目下按投资形式进行明细核算。另外,采用权益法对对外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年末根据被投资单位净收益和持股比例调整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

3.进一步划分负债要素

将高校负债划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有助于了解高校债务状况,哪些需要近期安排资金偿还,哪些可以在今后较长时间偿还。

4.重新划分净资产

取消“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科目,将高校净资产重新划分为“长期性净资产”、“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既可简化高校净资产核算,又能清晰反映各项教育资源存量状况,正确评估高校长期发展趋势。

结语

作为高校会计报表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一定时期高校的财务状况,鉴于对现有资产负债表不足的分析,本文提出若干修正建议,以期对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1998

[2]杨筱球.对高校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的思考.事业财会,2002.6

[3]郭永平.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4

第4篇

关键词: 医院财务 会计制度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不足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

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应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建议医院会计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办法,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其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4.建议医院会计报表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

一、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分析

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晌。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就固定资产而言,控制环境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实施与效果;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正常运行及保值增值;控制活动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与合理摊销、价值转移(折旧);信息与沟通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通过账务、报表等进行的反映;监督也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比重较大,使用时间长,使用与摊销不当,或者提前毁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影响都非常大,属于企业的关键控制方面,也是企业容易存在错弊的环节,因此,监督因素也非常重要。

二、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 控制环境不完善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目前,较多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等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总的来说,相关制度并不是很完整,如在部分关键岗位如固定资产会计、资产管理员等岗位职责说明中对道德与职业操守方面的要求及在招聘和离职方面的特殊重要内容还不够完善。此外,公司虽然制定了有关资产管理的办法和流程,但对相关办法和流程执行和落实不够。如较多的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移交、盘点方面流于形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司的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记录的真实准确以及固定资产信息泄密。该不足将导致公司对资产难以进行有效管控。

(二) 风险评估不健全

较多的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公司风险预控体系:要建立一个包含风险预期与识别、评估、报告、处理的完整而正式的风险管理体系。某些企业即使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但往往分散在各部门和业务流程中,多为风险的事后控制,缺乏风险的事前识别与评估,尚没有建立起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如果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将会无法全面识别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可能出现盲目投资造成资产闲置及资源浪费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三) 控制活动缺乏必要的针对性

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所有层次和部门,具体包括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以及职责分工等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了固定资产采购、使用、流转、处置的全过程。如对于固定资产采购,需要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并按采购预算进行。投入使用时需要建立领用责任管理制度、移交调拨制度、折旧制度等。在固定资产使用结束时还需要按处置制度进行。

(四) 信息与沟通不完整、不及时

一方面,在管理手段上比较落后。目前较多企业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手段,帐、卡、物的管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没有一套系统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存在资产信息不准确的风险,影响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同时也使公司管理层无法掌握真实完整的资产状况。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比较混乱,“前清后犯,前查后乱”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对于新购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造成盘盈,形成账外资产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固定资产的报废、出售等处置控制意识薄弱,未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处理后也未及时通知会计部门入账,造成账存实忘;或者处置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收入,给贪污舞弊带来可乘之机;对于折旧和减值,长期不需用的资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按可回收净值计提减值准备。

(五) 监督无力

有些企业部门固定资产实物账长期不与财务账核对;财务部门没有要求业务部门、使用部门定期汇报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情况,没做到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固定资产的相关调整变化不进行相关账务处理,从而造成固定资产财务账面虚高的现象。如某些企业固定资产借出、借入没有经财务部门审核,造成了财务管理和实物管理的脱节。又如某些企业为了缩减内控成本,造成大量固定资产的流失,部分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维修或更新改造,处于报废状态;同样一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

三、 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从控制环境的角度

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内外环境同样重要。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在各内部控制关键点、关键人员的组织机构与行为准则。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或完善采购、验收、保管、预算及财务部门,明确岗位与职责,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制订关键岗位管理办法,补充对关键岗位范围的说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在招聘和离职方面的等内容。同时通过完善员工离职管理办法,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的工作交接、公司财产移交、信息保密等方面保持特殊关注。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管理层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

1.固定资产购建

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企业应根据金额或重要程度进行立项或预算管理,并由企业相应决策层进行签批,并在公司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批复;经过工程、行政、信息化等专业部门的审核并留下审核痕迹(签字和日期),公司管理层或授权部门在限额范围内对购置申请审核和批准,并留下痕迹;融资租入项目合同符合公司或国家相关规定,公司管理层或授权部门在限额范围内对融资租赁业务申请进行审核和批准,并留下痕迹。购建完成后,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 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验收移交给保管人(使用人)时,要进行技术交底,责任手续完善等。

2.固定资产的使用、保养与维修

首先,要按企业选择的会计制度合理进行折旧计提,并按成本对象进行对象化或费用化。定期进行账卡核对和卡实核对,并留下书面记录;如有差异,对核对发现的差异及时进行确认和处理。其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固定资产使用、保养、维修及改造等各情况记录在册,并和财务部门沟通;固定资产维修计划有相应的管理层审批文档;管理层在其由公司规定的维修权限内及时进行审批。要注重修理与改造更新相结合。再次,盘点符合公司制定的政策和规定,并至少每年一次;循环盘点报告与循环盘点计划、循环盘点清查表的内容相符,盘盈盘亏资产汇总表与循环盘点报告的内容相符,并及时由企业管理层就盘点结果进行处理意见的批复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3.固定资产的处置

鉴于固定资产对企业的影响较大,纪录也比较严密,因此,除了保管记录必须完善之外,处置制度也必须完善、严格才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才能保证账实相符,而不被贪污或挪用。资产报废必须经过资产专业管理部门技术鉴定,有适当的审批文件。处置价款应根据市场评估作价,款项应及时收回并入账。处置事项完毕后,会计凭证的金额和性质描述与清理的原始单据一致,并修改固定资产卡片。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

只有将信息传递与沟通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好设备运行管理,完善检查记录并统计,制订设备保养、盘点检查的周期计划并实施保养动态管理。其次,要做好设备保养维修管理,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与设备维修周期自动制作维修计划,对设备维修费用及其构成、维修计划完成率、维修频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设备维修档案。最后,要做好设备资产综合统计,根据设备管理作业记录实现完整的基本情况、技术状况、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状态统计和经济技术统计评价相结合,才能合理确定与评价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类似固定资产的购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引入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是将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固定资产的管理之中,使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有效、快捷、科学。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数量急剧增加,种类繁多,有关固定资产的各种信息也成倍增长。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及日常管理信息。

(五)从内部监督的角度

一方面,要根据公司有关文件要求,及时下发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并严格按照细则要求对帐、实情况进行核实,真实完整地反映各单位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内控人员的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招聘和培训对现有内控人员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内控人员在生产设备、设施方面的专业素质,保证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会计研究》,2006(02).

第6篇

关键词:固定资本存量 全要素生产率 永续盘存法 生产前沿

全要素生产率的参数法与非参数法估计

(一)索洛余值法及模型

本文首先选择参数法中的索洛余值法来估计行业TFP。索洛余值被定义为GY-α*GK-β*GL,其中GY表示总产出的增长率,GK表示总资本存量的增长率,GL表示总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本文选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生产函数的形式,全要素生产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Yt表示总产出,Kt表示总资本,Lt表示劳动总投入,At表示技术进步,t表示时间。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多数文献假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常数,然而在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以不变的增长率增长这个假设也许不足以描述技术变化的实际情况,因为技术进步增长率很有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当假设技术进步以一个不变的增长率λ变化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加入时间因素,变为:

当假设技术进步增长率是随时间变化的,即,可得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变为:

相应的人均的形式为: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一种,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来研究三大工业行业TFP的变化情况。文章将三个工业行业16年的数据作为面板数据来做生产前沿面分析。应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三大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进行整体描述,为分析不同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提供分析依据。

对于每个时期t=1,...,T,均可以定义一个联结投入与产出的可能性集合St。如果xt和yt分别代表N维投入向量和M维产出向量,则声称可能性集合可以定义为。生产可能性集合的边界界定了位于生产可能性前沿面上的全部可行的投入和产出的组合。当投入产出组合位于该边界上时,则生产被认为是有效的;如果投入与产出组合位于生产可能性集合的内部,则存在生产上的技术无效率。

通过引入距离函数来界定技术无效率,在基于产出的生产前沿面中,对应于t时刻生产技术和投入产出向量xt和yt的距离函数可以定义为:

基于产出生产前沿面而定义的距离函数Dt(xt,yt)实际上衡量了相同投入下实际产出量与最有效率的产出量之间的差距。从此意义上来看,它反映了在时刻t投入向量xt及yt所对应的实际生产效率。距离函数是技术效率的倒数,即距离函数越大,技术效率越低。当Dt(xt,yt)=1时,实际生产计划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从而具有完全的技术效率。

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不同时期的前沿面之间会发生移动。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同一投入产出向量在两个不同时期里将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当技术进步发生时,与原来技术相对应的投入和产出向量在新技术下将更无效率。

以t时刻技术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为:

以t+1时刻技术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为:

取两者的几何均值作为衡量t期到t+1期效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如下:

用(xt,yt)和(xt+1,yt+1)分别表示时期t、t+1的投入产出向量,用Dt(xt,yt)表示以t+1时期技术为参照的时期t的投入产出向量的产出距离函数,用Dt(xt+1,yt+1)表示以t时期技术为参照的时期t+1的投入产出向量的产出距离函数。

Malmquist指数可以进一步拆分成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衡量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则反映技术变化对生产影响刻画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情况。

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的数据是三大行业1995-2010年增加值、固定资本存量及就业的时间序列。固定资本存量的数据是需要估计的。文章采用Goldsmith提出的永续盘存法(PIM)来估计固定资本存量。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固定资本存量就是用基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公式表示如下:

Kt=Kt-1(1-δ)+It

其中,K代表资本存量,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δ代表折旧率,t代表时间。计算历年固定资本存量,需要确定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其次是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最后是折旧率。对于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我国从未对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进行过普查,一些估计我国固定资本存量的文献,都是基于一定的方法和假设,由于方法的不同,这些文献估计出的固定资本存量的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确定1995年的分行业固定资本存量的方法是利用1995年《投入产出表》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数据除以折旧来获得的,用此方法估计基期固定资本存量的还有葛新元等(2000)。《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者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价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当期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计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取上述办法。

对于历年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本文通过查找年鉴和其他资料,整理出1996年至2010年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对于折旧率,由于本文是年度数据,所以关于折旧率的选取,我们依照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的公式来估计折旧率,这里,取残值率为0,使用寿命为10年,得到折旧率为10%。

关于就业及增加值的数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采矿业的就业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1995年至2002年采掘业的年末就业人员数据,但是采掘业包括采矿业和木材、竹材的开采业,木材、竹材的开采业的就业占采掘业总就业比重比较大,所以不能用采掘业的就业数据来代替采矿业的就业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行业增加值及全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值比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出采矿业下各行业的就业人员数,发现明显大于采矿业的职工人数,所以本文选取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采矿业就业数据来作为采矿业的就业数据。

制造业的就业数据是加总我国除港澳台之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来获得的,能较好地描述从1995年到2010年制造业劳动投入的变化情况。三大行业各个变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

运用索洛余值法研究TFP增长率时,需要在做回归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首先,要把各年度的名义值通过价格指数转化成以1995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即以1995年的价格水平来衡量的数值。其次,由于本文用到的增加值、就业、固定资本存量数据都是时间序列,带入模型中的数据是它们取对数后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趋势性,为了避免虚假回归,需要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利用e-views中的ADF检验完成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个行业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回归,不会造成虚假回归的后果。最后,在回归之前,需要检验各个行业是否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如果接受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则回归的生产函数采用人均的形式;如果拒绝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则回归的生产函数不能采用人均的形式。

(一)生产函数及TFP增长率估计结果

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表明,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行业,而制造业是规模报酬递减的行业。同时,三大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率是时间的一次函数,及技术进步率是随时间变化的。

在生产函数形式及系数估计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索洛余值的方法,计算出分行业历年TFP变化率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采矿业和制造业的TFP水平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增长率总体看来呈现下降趋势,即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小。采矿业1996年的TFP比1995年增长约14%,但到2010年,这个值降到6%。制造业历年的TFP增长率水平一直处于采矿业之下,并且1996年的TFP比1995年增长约10.7%,但到2010年,这个值降到1.1%。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即TFP水平总体是上升的,而且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从三大工业行业的比较来看,2004年以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一直低于其他两个工业行业,而2005年开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一直高于其他两个行业。而采矿业和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比较大,这两个行业TFP增长率的下降也意味着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

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说明在工业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带来的增长部分越来越多,而技术进步等非要素投入的部分给工业经济带来的增长部分越来越小。然而要素投入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增长状态,依靠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回归结果说明,工业经济要维持一个正的增长率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不通过提高TFP增长率这个途径来实现增长,那么我国工业发展将遇到瓶颈。

(二)资本产出弹性估计结果分析

资本的产出弹性是指产出变化率对资本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如果资本的产出弹性为α,就表示当资本变化1%时,产出将变化α%,具体用公式表示为资本产出弹性α=(Yt/Kt)(Yt/Kt),其中Kt表示t时刻的固定资本存量,Yt表示t时刻的产出,t表示时间。当α+β>1时,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即当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当α+β

经过以上回归,本文估计出分行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其中制造业的资本产出弹性是经过正则化处理的,如表3所示。

三大行业采矿业的资本产出弹性最小,为0.45,其经济意义为,当采矿业的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加0.45%;其次是制造业,为0.53,其经济意义为,当采矿业的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加0.5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在三个行业中最大,为0.55,其经济意义为,当采矿业的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加0.55%。

(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

技术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对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一般采用生产函数法。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根据C-D生产函数得出技术进步速率的方程 ,其中Y/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A/A为技术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K为资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L为劳动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当规模报酬不变时,α+β=1。令E为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时,那么。

由表4可知,采矿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三大工业行业中最高,达到65%,即产出的增加部分65%都是技术进步贡献的,剩余的35%的产出增加部分是由要素投入带来的。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仅为30%,即产出的增加部分只有30%是技术进步贡献的,剩余的70%的产出增加部分都是由要素投入带来的。

(四)索洛余值法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回归结果比较

前文已经通过索洛余值方法估计出三大工业行业TF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现在需要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理念来估计三大工业行业TF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Malmquist指数法不但能估计出TF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估计出TFP增长率的组成部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鉴于本文只在研究整体TFP的变化情况,所以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结果不再予以说明。

利用参数法中的索洛余值和非参数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估计出的三大行业TFP增长率情况如图2所示。

回归结果发现,与参数法估计比较,非参数法估计的TFP增长率波动的幅度更大,但是,使用非参数法得到的工业分行业TFP变化情况与前文使用参数方法估计得到的TFP变化情况在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即采矿业和制造业的TFP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增长率总体看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结论

本文分别利用参数法与非参数法估计出我国工业下的三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况。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在趋势上具有一致性,即我国工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同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波动地上升趋势。然而,从历年的数据来看,采矿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整个第二产业增加值的90%以上,而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采矿业、制造业的TFP增长率从1996年到2010年总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TFP增长率的持续降低,说明技术进步等除要素投入以外的因素给采矿业与制造业带来的增长越来越小。则有理由做出推测,今后采矿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个工业的TF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要维持我国工业的增长率,一方面可以凭借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而单凭加大要素投入来拉动工业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要保持工业的稳定增长,必须从加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来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年猛.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空间差异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11,34(6)

2.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3.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6)

4.葛新元,陈清华,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6部门资本产出比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36(2)

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2日

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鉴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要素分析

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就固定资产而言,控制环境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实施与效果;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正常运行及保值增值;控制活动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与合理摊销、价值转移(折旧);信息与沟通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通过账务、报表等进行的反映;监督也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比重较大、使用时间长,使用与摊销不当,或者提前毁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影响都非常大,属于企业的关键控制方面,也是企业容易存在错弊的环节,因此监督因素也非常重要。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强化了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该看到,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目前,较多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等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相关制度并不是很完整,如材料采购与审批由一人完成、现金与出纳由一人兼任,处置业务由同一部门执行,均未实现固定资产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

(二)风险评估不健全。较多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公司风险预控体系。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风险意识不强,对社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没有充分认识,企业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未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处理,甚至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以及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各风险环节发生错弊。

(三)控制活动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由于企业只追求固定资产高规模,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决策环节往往草率行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对风险认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如期建设,预期的收益不能实现,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部分政策规定不科学,过于僵化。

(四)信息与沟通不完整、不及时。固定资产内部和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传递,形成企业资产管理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孤岛”,致使因违反行业政策项目叫停、在建工程不能及时转固、折旧计提不合理。

(五)监督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性执行不力。如在建设材料的购买未经比值比价及适当审批环节,固定资产处置也未执行合理竞价及审批;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体系。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加强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研究中已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对策建议,比如要大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反腐倡廉教育;严格会计管理制度,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等等。这些,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仅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从控制环境的角度。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内外环境同样重要。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在各内部控制关键点、关键人员的组织机构与行为准则。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或完善采购、验收、保管、预算及财务部门,明确岗位与职责,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风险管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仍是一个新概念。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造成相应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风险,不仅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在对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可分为计划准备、实施运行、检查评价、监督比较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来进行。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购置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处置都有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业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识别业务执行中的风险控制点,人工审批流程得到切实执行,防止某些程序的遗漏。按程序办事,避免因操作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业务处理的随意性,因个人理解差异、人与人之间衔接不到位等不确定因素对工作进程造成干扰。同时,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易于找到事故原因,避免出现内部扯皮现象。固定资产流程管理,是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再提炼,打破过去职能部门责权不明晰的弊端,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良好的信息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方式,包括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和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沟通。信息化建设过程必须坚持“可靠、实用、科学”的理念和原则,贯彻“持续优化、整体推进”的管理思想,运用“逐步实施、不断提高”的实施方法,将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实施,整体建设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实施要通过“搭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信息化、推进横向业务的信息化三个阶段。”

(五)从内部监督的角度。一是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企业应在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选拔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包括会计账簿,还应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及审计报告的提交。同时,要定位好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下,以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监督企业向合理、合法、合规的良性方面发展。

固定资产占用金额大,使用时间长,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费用、资金流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的核心环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防范和减少管理风险,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09.4.

[2]施娟娟.浅析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品; 财政支出; 实证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至取消农业税以来,国家在对农村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多,已安徽省为例,2006年,安徽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投资总额为188.3亿元,2010年安徽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投资总额达到654.5亿元。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投资的力度,扶持了一些有关安徽省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尽管如此,但安徽省的农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1]因此,研究安徽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增长增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巴罗模型为基础,分析安徽省非农户固定投资也就可以说是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

(1)农村公共支出和农村经济增长内涵的确定。 公共支出又称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责而支出的费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是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本文以安徽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具体的度量指标。

(2)计量模型的选择及其相关变量的含义。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是通过分析各种要素贡献来解释经济增长问题。在实证分析中大家广泛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本文也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生产形势,基于巴罗的模型的基础上。则包含农业财政支出要素的农业生产函数随即回归方程就为如公式1-1所示。

Yt=AtLαtKβtGλt(1-1)

其中,At表示第t时期的技术进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是用常数和时间的函数关系来表示技术进步。Yt表示第t时期的农业生产总值,Lt,Kt,Gt分别表示第t时期的劳动投入量、农业资金投入量和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量,α,β,λ为待估参数,α表示就业的产出弹性,β表示农业资本的产出弹性,λ表示财政农业支出的产出弹性,本文是通过估计这些参数,考察农业劳动投入量、农业资金投入、政府农业支出量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

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来建立安徽省非农户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与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在先不考虑技术进步影响的情况下,公示如1-2所示。

lnYt=C+αlnLt+βlnKt+λlnGt+ε(1-2)

若令MPG=YG表示安徽省非农户固定投资G的边际生产率,根据巴罗的理论,当MPG=1时,非农户投资的生产达到最优水平,也就是政府投资达到最优水平。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最优的政府边际收益也为1,若MPG>1,则会出现财政支出不足,若MPG

本文的数据样本以安徽省2006-2010的数据位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2007-2011的《安徽统计年鉴》,以安徽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产业值代表Y,以乡村从业人员数代表L,以安徽地区农村固定资产代表K(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安徽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代表安徽省财政农业支出总量G,如下表3-1所示。

注:安徽第一产业值Y数据,乡村从业人员数L数据,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G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农村固定资产总量K的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现在运用表3-1所示数据,运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数据分析。降分析结果写成标准形式如下公式1-3所示。

分析以上回归方程的详细结果,我们发现由于D.W=2.29,接近于2,所以,我们断定其中三个自变量基本上不存在自相关。拟合优度R2=0.999,说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达到99%,解释能力较强。F=15203,因此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模型从整体上是显著的。三个变量的T值均比较大,可知这些值都是显著的。此外,我们还可发现:

(1)农村从业人员即农业劳动投入量的产出弹性α==19.235,这表明农业劳动投入量的变动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动的影响为负,也就是说,在当前农业资本投入量(农村固定资产)和农业财政投入(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美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会降低19.235%。这可以反映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前安徽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和人均政府财政投入过低;另一种是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剩余太多,其实这两种情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判断有两种方式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一种是增加投入资本以改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另一种也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对生产率的影响。

(2)农业资本即安徽农村固定资产投入量的产出弹性β=1.009,表明安徽农村固定资产投入量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动的影响为正向的,并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会增长1.009%。因此,增加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产出弹性λ=0.088,表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就平均增长0.088%。由前文讨论的MPG=YG,且我们知道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产出弹性λ=YG·GY,所以可以得知λ=MPG·GY,我们可以令S=GY,即S为非农户固定投资量占安徽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MPG=λS,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表3-1中的数据计算得到MPG的值,根据巴罗的理论,MPG=1时财政农业支出达到最优规模,所以此时λ=S,固定λ=0.088,我们可以得到理论上财政农业支出(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最优规模,并将MPG的值列在下表4-1。

由表4-1所示,我们能够得到理论上理想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从理论上可以得知安徽省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量还不够,在不考虑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刚性约束和其他财政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的理想值。但我们应该尽量向理想值靠拢,设定目标,逐步实现。

四、结论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采用2006-2010年农村从业人员人数、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安徽省农村经济等数据,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eviews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1、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产出弹性λ=0.088,表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就平均增长0.088%。

2、我们能够得到理论上理想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从理论上可以得知安徽省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量还不够,如表4-1所示,所以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农规模。(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