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平衡发展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经过30几年的发展,已从边缘区域向中心区域位移,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1]。《纲要》高度肯定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地位。根据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已由1997年的22所增加到403所,其中有本科87所,专科316所。

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尽管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其发展仍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在法律保障、政府态度和教育权分配上不能与公办高等教育取得平衡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分析其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存在的不平衡的现象和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推进民办高等教育高效发展。

一、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一)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法律定位不平等

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由于国家对民办高等院校法律性质定位不明晰,致使其长期以来都很难拥有同公办学校相平等的法律地位[2]。在2003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第3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5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3]根据上述规定,我国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都被界定为公益性事业,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我国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法人实体性质的界定上并没有取得平等的地位。《促进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与公办学校一样属于事业法人,这就导致其在实践过程中不具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

(二)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态度不平衡

我国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政策待遇、经费筹措、税收优惠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环境下,民办高校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对民办学校的创办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办学规模、招生、学生待遇、教师聘用与职称评定、资源分配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更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不同于公办高校,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曾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财政资源分配进行了调查,在39所民办高校中完全以学费滚动发展的有14所.约占36%,学费收入占总收入80%以上的有17所,约占 44%,两项合计31所.约占调查总数的79%。而国家对公办高校学生每年至少会有6000―8000的资助[4]。在税收政策方面,尽管我国曾通过立法给民办高校一定的优惠,但是民办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待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方面不能一视同仁,民办教育在政策导向上存在不平衡的待遇,这必将影响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教育权上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如果和公办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优势相比,仍处于不公平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教育权的分配上,民办高校存在着明显的劣势。首先,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上的不平衡。由表1可以看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数量上存在巨大差异。

以上将2002―2012年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办学数量上进行比较。2002年民办高校有133所,公办高校有1263所,两者数量差距1130所。到2012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735所。从2002年2012年,民办高校增加270所,平均每年增加近25所,公办高校增加875所,平均每年增加80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上的不平衡发展。

其次,表现在办学层次上的不平衡,根据2012 年4月24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分析,截止至2012年4月全国有普通高校2541所(包括民办),其中本科院校1139所,专科院校1402所。其中公办普通高校2138所,本科院校823所,专科院校1315所,本专科院校的比例是1:1.6,但是在全国403所民办高校中,本专科的比例是1:3.6。公办高校的本、专科办学层次之比远大于民办高校本、专科办学层次之比。至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差距更为显著。目前,仅有极少数的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社会传统观念的偏见

由于受传统官办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民办教育这种新的办学形式还处于观望的态度。首先,人们对民办教育存在偏见。公办教育第一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公办高校是国家办的学校,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雄厚,而民办高校是由私人举办,不正规,办学层次低,一般都是没有希望升入公立高校的学生才选择就读的学校。其次,政府对民办教育不负责任。目前,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采取放羊的态度,他们认为公办教育才是正统的教育,只愿对公立学校进行支持和保护,而瞧不起民办高校,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竞争中,站在公办高校一边,民办高校就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二)我国民办教育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民办高校的法律定位为民办非企业,这是一种模糊的法人定位。“这种模糊的法人定位,使民办高校因身份不明而难以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从而导致一系列待遇的不平等”[5]。由于我国民办教育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教师待遇相差甚远,从而制约民办教育的发展。例如,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涉及职工福利待遇的政策,均按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两个大类分别制定。身份不明的民办高校由于不属于事业编制,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审、表彰奖励、档案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受到与公办学校不平等的待遇。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到位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但在现实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民办高校不仅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资助,在办学环境方面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民办高校在申请设立、贷款、引资、用地、招生、教师待遇、学生就业等方面存在障碍。例如,我国在税收政策方面曾通过立法给民办高校一定的优惠,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由于我国公办教育是由政府出资举办,并享受免税的待遇,其公益性又被大众普遍认知,即使是公办高等教育有应税项目或应税收人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公办教育的税收管理仍然偏松。相反,民办高校的应税项目相对偏多,税务机关监管的力度也颇为严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加大民办教育的税务负担,使其不能与公办教育进行公平竞争,制约其健康发展。

三、对于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的建议

(一)引导社会更新观念,正视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突破传统思想的桎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民办教育经过30几年的发展,其在办学规模和学校知名度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对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偏见。因此,人们必须转变观念,促进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对民办教育有重新的认识: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表,国家政府应带头树立民办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革除对民办教育的错误观念,承担起引导社会更新观念的责任。明确对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有相同的管理责任,正确认识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要引领社会舆论对民办教育多进行正面宣传,只有从政府到民间对民办教育的观念转变了,民办教育才能获得公平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程度,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与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不能跟上实践的发展。例如,我国民办高校在法律性质上的定位是非营利性,同时为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做出了“合理回报”的规定,这就导致在现实中,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难以区分,政府只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加剧了民办教育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在充分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要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使国家民办教育的相关立法紧紧跟上民办教育发展进程,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三)健全政府职责,加强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

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国政府必须转变“公办最优”的观念,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建立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现有的扶持政策。为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现阶段有必要成立专门小组来监督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在税收、经费、人事、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享有同等的权益。现阶段,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大政府的资助。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得不到国家的资助也没有社会捐助,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发展道路。这直接导致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低、师资力量差,甚至没有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在国外一些国家,国家对私立教育提供财政上的资助,已经不足为奇。例如,美国每年对私立高校的拨款额就大于占到整个教育经费的15%左右,日本在《私立学校法》等一系列法令中对实施私立教育援助的做法予以具体的规定。而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却远远低于对公办高等教育的资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健全资助体系,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彭媛媛.浅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障碍及完善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8):24.

[3]方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地方立法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10,(1):37―38.

[4]王旭,赵晓东.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公平缺失[J].2007(8):16.

[5]浙江省教育厅民办教育立法调研组. 浙江省民办教育立法调研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2006 ,(9B):45.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PengYaq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引入竞争机制,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亟待思虑的现实课题。

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民办高等教育的出位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而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需要。仅仅依靠现有的国办大学是难以实现的,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凭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市场化的运作中逐渐成长壮大。

2.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尽管我国现在已基本具备了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基础条件,但我们所面临的条件还是非常艰巨的。从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以及经费的投入上,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还具有很大的距离,普通高校本身难以独立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系。以精英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需要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更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与学制灵活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协助支持。

近年来兴起的民办高等教育,对于解决供给不足、资源有限、提高全民族受教育的程度以及顺利实现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已经逐渐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3.民办高等教育是办学模式多样化诉求下的必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具有动态性、多维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不仅增加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受教育的程度,也是社会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财产所有制形式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办学模式与途径,鼓励探索开发性的办学形式,民办高等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需要而产生的。[1]多样的、灵活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与知识创新做出了贡献。

单纯追逐规模的扩大不再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选择,随着民办高校的审批与管理的越来越规范,民办高校整体数量增长的态势也将趋于平缓,通过民办高校的重组与整合将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形成,民办高等教育也将逐步走上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之路。但就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而言并不令人乐观,其规模规模、效益、影响都难与国办大学相抗衡。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方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可持续性发展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取得这一认识进步的历程中,人类社会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抓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基础环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巩固和发展教育的大好局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民办教育而言,其重要性、紧迫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情况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瓶颈阻碍。

1.民办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独立学院和公立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表现出地区的差别,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萎缩,严重影响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民办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2.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不明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国家规定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实际上民办大学的学生时常受到歧视,包括:第一学历认证的歧视。尽管许多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达到与公办学校同等水平,然而目前国家应准予颁发同等学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民办高校仅有几十所,大多数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自学考试和文凭考试两种方式。第二学生贷款的歧视。国家对于高校学生贷款的政策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民办高校学生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明显较小,而民办学校学费一向高于公办学校,民办大学的生源就受到打击。第三毕业生就业的歧视。一般职场上只问校名不问专业的风气严重,对于民办大学毕业生非常不利。[2]

3.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混乱

在民办教育的管理上,一直政出多门,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政府缺乏规划和调控,学校的分布区域、规模、数量及层次等方面无法统筹,因而办学者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使得过去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有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把学校作为个人的资产,垄断人事、财务权力,甚至转移、私分学校资产,致使社会认同度偏低,管理混乱。

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对市场化和大众化与办学模式多样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但它有可能成为冲破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运作方式的有效手段。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盲目性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逐利和暴利行为,由此引发教育质量下滑,导致高等教育危机。民办高等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明天,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1.明确民办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变得“无国界”、“无边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3]现阶段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化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模式方面都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级职业技术能力的、符合社会各职业岗位需求的实用性专门人才。

要应对挑战,谋求生存与持续发展,民办高校首先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权衡利弊,为自己准确定位,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民办高校应明确定位,在办学模式上应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高校运行机制的改革。民办高校不仅要适应和随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并且应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而且要根据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和学校骨干专业。在办学机制上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进而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伴随教育功能的重心由政治向经济转移,高等教育的重心由理论科学向应用科学转移,技术教育的重心由传统技术向先进技术和生产领域转移,必须建立一批应用型的高等学校,而未来民办高等教育重点应是发展应用型、技术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选择。

2.多样化特色办学

多样化办学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更应该也更有可能体现多样化。[4]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品牌即名气,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有形的资源。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努力办出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学校教育的运行按教育规律,把培养人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办出特色,追求卓越,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以高质量的教育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每一所民办高校而言,多样化意味着特色化,成功的民办高校大多是有特色的高校。民办高校不能像公办院校那样,完全向多学科或综合化办学转变。一般都会选择面向某些行业或职业领域,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会越鲜明,就越具有竞争力,就越容易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5]所以,面向市场办学,实现民办高等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的多样化特色办学模式,应该是民办院校永远都要坚持的方向。

3.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的首先途径就是吸引外资。吸引外资参与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是民办学校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积极探索更为宽松的引资环境和相应政策措施,要转变强调封闭观念,树立多元开放思想,要转变教育是一种单纯消费性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市场和教育产业的思想。政府要允许投资收取回报,要给民办学校无偿或低价使用土地,要采取资助政策、融资政策、免税政策、积极奖励政策等,其投入与产出比一定比国办高校高。政府对民办高校,特别是对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经济支助责任。[6]除了适当资助民办高等教育外,政府还应完善投资政策法规,拓宽筹资渠道,让民办高等教育能够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还可以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实行民办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民办大学之间联合办学,民办大学和普通国办高校联合办学,建立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促进学校发展。

4.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可持续发展中的民办高等教育必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照,大胆借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来优化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民办高校和政府的关系比较清晰,基本不存在政府介入和干预学校内部事务的现象,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民办高校应扫除庞大的管理层,机构设置精简化;民办高校要普遍实行教师聘任制,明了学校与教师的责权利关系;强化民办高校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观念。这些方面的完备为民办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造了基本条件。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不断创新,在建立优质高效的大学制度方面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模式和方法。

5.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民办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正是教师队伍的问题。我国民办高校多以聘请兼职教师和退休教师作为师资的主要来源。[7]民办高校教师专兼职相结合,这本无可非议,但现实状况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将直接制约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民办高校应当注重制定引进人才的配套措施,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在结构上应专、兼结合,比例应由学校实际情况和所处区域位置不同定,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教师实行人才制度,积极促进教师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另外还必须制定民办高校教师与管理干部的聘用和管理办法,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大力引进人才,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骨干,减少对公立高校的师资依赖。

6.落实民办高校的办学自

落实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自,建立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办学自的落实是民办高等教育实行校本管理、努力办出自己特色、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民办高等学校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才能造就现代社会的建设者,才能成为知识创新的阵地。民办高等教育是独立办学的实体,是独立的法人,应享有办学的自。我国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我国民办教育办学自做出了具体的规定。[8]民办教育有了办学自,一定要用好办学自,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自身、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使民办高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荣壁德.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2,(5):56-57.

[2]杨青.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6,(10):3-4.

[3]张剑波.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3):67-70.

[4]李海兵.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10):51-52.

[5]张应强.高等教育改革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6,(6):17-22.

[6]钱晓勤.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51-54.

第3篇

民办高校不容小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教育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本专科在校生1738.84万人;其中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另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46.7万人。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独立学院也划分到民办高校底范畴,因此,全国民办高校共有696所,民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280万。总体来看,民办高校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上均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四分之一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多数人眼中,民办高校是可有可无的,最多只是公办高校的补充而已。然而,民办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觑,有必要对其所起作用重新加以认识。

可以说,民办高校经历20多年的发展,在政府几乎未投一分钱的前提下,不仅解决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难题,而且为国家和社会积累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产。

然而,由于公办高校历史上的先发优势,致使民办高校不得不在公办高校的参天大树的夹缝中寻找丝丝阳光逐渐生长;同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思想认识问题和制度设置问题。

民办高校内忧外困

目前,民办高校在内部制度安排上缺乏制约机制,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的理事会或董事会的不健全。一方面是不少民办高校长期以来理事会或董事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即便成立了理事会或董事会,也基本没有发挥理事会或董事会在学校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与理事会或董事会的关系始终无法理顺。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多数民办高校无法真正实现专家治校或校长治校,而是投资方在学校经营与发展问题上拥有绝对的决定权。

在民办高校外部监管的制度安排上,监管部门完全按公办高校的评估标准来管理民办高校。公办高校绝大部分办学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相反,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所以,不能完全按照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来评估、评判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更不能据此来对民办高校进行种种限制。

迄今为止,教育主管部门在思想上更多地是把民办高校视为公办学校的一种补充,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认识下,主管部门通常不是大力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而是时时担心民办高校发展会偏离轨道,对其加以限制;在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基本上是向公办高校一边倒,公共资源的阳光基本上照不到民办高校。除了上述的财政拨款对民办高校少得可怜以外,在教师户口问题、职称评定问题、科研经费拨付问题等等有关学校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太多的不公平甚至是歧视。

民办高校期待制度创新

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结合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制度创新。具体说来,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民办高校取得合理回报。资本的逐利性是与生俱来的,虽说教育具有公益性质,不同于普通的产业,但是,早期勇于投身民办高校的那些民间资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政策风险。作为回报,他们有权利要求其投资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当然,这种回报不一定要以现金分红的方式进行。笔者认为更好的方式是承认其先期资本投入的增值的合法性,然后以溢价转让等方式解决民间资本投资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合理回报问题。这样既保证了投资人的合法获益,同时又不致使学校正常的运营因资金问题受到影响。

第4篇

【关键词】 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制;精英教育;中国民办教育;启示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并且形成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不同层次的办学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羽毛渐丰,和公办教育一起构成了中国教育的大格局。初等教育方兴未艾,魅力不减,特别是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在当地几乎都是执教育之牛耳;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因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竞争的激烈,不仅在生源、经费、师资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难尽如人意,而且在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上也“迷失”前途。可以说,目前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期”,也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时期。如何尽快走出这一困境,重新打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又一辉煌,是很多民办高等教育管理者日思梦想的追求。放眼全球,法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体制和办学模式给破解这一谜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

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1~13世纪的西欧。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成为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拿破仑执政期间,凌乱的教育体系在他的整饬下变得井然有序,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得以确立。1808年拿破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令》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189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开创了法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民主化和现代化,从2002年起,法国根据博洛尼亚宣言对学制进行了逐步改革,形成了“LMD”新学制。与欧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最大的不同是,法国的高等教育不是单线的,即只有大学,而是在大学之外还有一套精英高等教育体系,并且与大学并行。所以,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双轨制。两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等各具特点。

2.1 法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

法国高等教育以中央集权制、严格的升级制度等为特色。这种特色既有别于英国牛津、剑桥长期恪守博雅教育系统、办学理念的相对保守,也迥异于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相统一,是在长期的复杂而深刻的高等教育体制内在惯性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即法国高等教育是以高等专业学院(Les Grandes Ecoles,即大学校或大大学,意为大学中的大学)与综合性大学(Les Université)并存,尤以高等专业学院为其精华的近代“双轨制”办学模式。

综合性大学在法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虽然数量少(87所,只占法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但却容纳了全国70%以上的大学生,所以,综合性大学肩负的是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综合性大学分布在法国各个城市,这些学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可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各类文凭。高等专业学院,是法国广义上的“大学校”,包括工程师学院、商业学院、大学技术学院、大学师范学院等,尤以工程师学校在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社会对工程师证书有一种近乎崇拜的认同感,工程师学校的毕业生在法国有很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地位。著名的有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路桥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巴黎高等电信学院、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目前共有952所,在校学生12万~13万。所以这类学校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入学严格,淘汰率高,但非常有声誉。

除了上述2种类型外,法国还有高等工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开放性大学、远距离教育等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这些教育进行的主要是短期的工科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其中,终身教育的理念就起始于法国。

总之,法国的高等教育以大众化、精英化,辅以多元化的“双轨制”办学模式为特色。近年来,这种模式虽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国际上的影响力远不如其对手――英美高校,在留学市场上仅能吸引7.3%的留学生),其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极高的淘汰率以及较低的科研产出也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声音的质疑,但法国人依旧情有独钟,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如巴黎市副市长米西卡(Jean Louis Missika)就表示“它们(高等学院和大学)必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高等学院在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不过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它们的科研产出”。

当然,法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法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变化中。如最近几年,为了实现欧盟教育的一体化,法国遵循“博洛尼亚章程”的变革就是例证。

2.2 法国高等教育的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

在法国,大学禁止选择学生,而且只有公立的大学才能被称为大学(universities)。法律规定,凡高中毕业生,只要通过会考就有资格进入综合性大学读书,不用缴纳学费,而且可以享受助学金的待遇,以保证让每一个想读书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所以全民化教育为法国青年创造了充分、公平的学习机会,也为提高全法国国民的素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切都得益于法国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当然,法国大学的“宽进”并不意味着“宽出”,法国大学本科阶段的高淘汰率决不允许滥竽充数。在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法国的大学学习是阶段制)都有严格的淘汰机制,而且在第一阶段的淘汰更是非常残酷。一般第一年受教育结束时是30%左右,第二年为20%左右(平均每年为35%)。如此高的淘汰率使法国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他们的学习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每修一门课,法国的大学生都要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是没有课本的,所以考试要及格,就需要不断地钻研和思考。每个学期的考试也是非常严格的,一旦作弊,几年内则不允许入学。考试如果不能通过,可以留级一年;若还不能通过,则要么换专业,要么被淘汰。所以,严格的升级制度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但也成功地保证了法国大学优良的教学质量,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在欧洲乃至世界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高等专业学院(即大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各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即精英教育。其入学程序独特而严格。主要有两点:一是要经过预科班学习。学制为两年,一般在高中内开设。而要进入预科班,则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入学筛选,而且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一旦进入预科班,则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师资、高生师比、高难度课业和经常性考试的“待遇”,且只有一次重读机会。二是淘汰率非常高。在法国,每年只有10%左右的表现优异的学生才能进入预科班,经过2年艰苦的学习后还要参加高标准、高难度的入学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排名才能进入不同档次的大学校。也就是说,大学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在培养模式上,精英教育有三大特点:一是重基础。前两年的预科教育重在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化理论基础,锻炼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进入大学后,前三个学期依旧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也就是说,精英教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打基础。二是重实践。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以适应知识技术创新、结构产业的迅速更新换代和不同岗位的需求。一般来说,学生要参加三种企业实习:第一种是观察性的,是对企业状况的了解;第二种是主动实践性的,学生的身份可以是高级技术员;第三种实习接近于未来工作,即为毕业实习。三种实习的全部时间不少于10个月。三是课程设置灵活。大学校一般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来设置课程,特别注重应用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多样化和模块化,学生在完成基本课程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来选择主攻方向。当然,法国精英教育之所以能做到上述几点,与大学校与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不无关系。比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选派专家到学校任教,向学校出借或赠送可供教学用的生产设备,承担学校一定的培训任务等;当然,在这一合作当中,学校也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税,通过签订科研合同或技术转让,为企业承担科研任务,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等。

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两者之间逐步淡化了各自的独特风格,正逐步走向融合:大学校开始重视跨学科教学,综合大学也加重实习内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部分专业院系在入学阶段也开始实行选拔机制,特别是1984年颁布的高教法,重新确立了高等学校的性质为以科学、文化和职业为特点的公立教育,强调高等教育要逐步职业化。法国政府规定,在高等教育各阶段尤其是新生入学不久,就要着手克服纯理论教学的倾向,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方向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此,在教学安排和内容上,综合性大学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方法,改学年制为学段式教学,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接收方向指导,以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

3 法国高等教育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则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公办院校因受师资力量和办学设施等条件限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在国家政策的鼓动下,民间力量迅速进入高等教育行业,在北京、陕西、山东、河南、江西、广东等很多地方出现多所万人大学,个别甚至达到了十万人的规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苦难,加上其先天性的不足,现在很多民办高校都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是继续扩大规模,走外延式的规模发展道路还是转变思路,走内涵式扩张的道路?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法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给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3.1 精简内容,强化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仍旧是现阶段我国民众最广泛的诉求,民办高等教育曾经为完成这一使命做过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等同于中学后教育,它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前沿知识的、开发思辨能力的教育。在学术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识,“更多就意味着更差”,所以,大众化教育必然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如果仍旧寄希望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借鉴法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做法,笔者认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特色。和公办高校相比,在人才和理论研究水平方面,民办高校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曾经是夸美纽斯的理想,但这句话却不适用于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所以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不能一味地向公办高校看齐,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看似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最终学生却是什么也没学到。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哪怕只开一两门课,一定要教给学生真真切切的东西、实实在在的东西,将来能在工作中,甚至在一生中都能用得上的东西。并且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能是糊弄一下都过关。即使补考,也不能走过场;完不成学期任务,可以允许留级,否则即被淘汰。总之,只有教给学生东西,才能真正谈得上提高教育质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也只有提高教学质量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

3.2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民办高等教育没有像公办院校那样的实力,生源质量也远不如公办院校,所以在理论教学和科研技术上,民办没法和公办比,但民办最大的优势就是和市场的接触是最紧密的,短、平、快,灵活多变向来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特色,而法国的高等教育给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最有力的启示,那就是要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为此,民办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教学计划方面,也可以实施学段化、模块化的教学。要和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行业背景的优势,通过校企建立董事会,成立战略联盟,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合作模式,吸引、吸收同行业人才来校讲课或举办讲座,吸引企业高层参与学校决策,建立校企合作反馈机制等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切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实现校企互动和双赢。在此方面,西安外事学院先后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学院,开展了MEA教育,为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蕾.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制受质疑[N].东方教育时报・新闻综合周刊,20101122

[2]崔海英.法国高等教育体制透视[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李岩.法国大学校精英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以巴黎高师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第5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办学风险 风险预测 风险规避

1 民办高校风险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1.1 风险理论的产生

关于风险的讨论,在西方最早见于19世纪末的经济学研究中。美国学者J.Haynes在其1895年所著Risk as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认为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于1931年首先提出风险管理概念之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得到很大的发展。1986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他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旨在向以启蒙运动为知识基础、以民族国家为地域基础、以社会阶层为集体基础的工业社会提出挑战的一场根本性变化,由此形成的新的政治社会形态称之为风险社会。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风险理论开始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现代性的基础上考察风险社会;沃特·阿赫特贝格(Wouter Achterberg)探讨了风险社会与生态民主问题。

将风险理论运用到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研究时间并不长。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利用银行贷款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大量举债后,学校财务风险问题日渐凸现,这逐渐引起学者们关注,大都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剖析自扩招以来我国公办高校突出的债务风险。在高校发展定位、招生规模、办学质量、资产结构、信贷资金、可持续性等因素影响下,高校负债的风险必然存在并且风险的大小与这些影响因素紧密相关。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不仅有着更为严重的债务风险,还存在着“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教育质量风险”。因此必须构建完备的民办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强化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宏观管理、实行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政策等防范和规避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政策。不过,以往的风险防范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上,缺乏对高等学校风险及管理的全面考虑。而与方兴未艾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比,民办高校的风险问题理论研究滞后很多。

1.2 风险定义

依据我国学者田德录的定义,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它可以表述为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式中:R—表示风险;

P—表示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C—表示不利事件发生的后果。

1.3 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定义及分类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风险是指民办高等学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法规政策、生源、市场主体、组织管理、财务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学校经营管理过程出现失误而使办学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有着更为严重的财务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根据民办高校风险源,借鉴风险理论,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分类如图1:

1.4 民办高校办学风险主要成因

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歧视和偏见及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民办高校办学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办学理念不准确、内部管理不规范、融资机制不通畅等是民办高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2 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预测和规避的意义

(1)民办高等学校办学风险预测与风险规避研究有助于深化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2)有利于增强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3)有利于更深刻认识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问题,揭示民办高校发展的特殊需要,为政府更好地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建议。

3 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预测和规避的具体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如何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的风险防范机制,对民办学校办学风险有效防控,是关系到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要从办学理念、学校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教育质量、法人治理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预测及风险规避的举措。

(1)制定扶持政策,完善、稳定相关政策,防控民办学校政策风险。(2)完善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防控民办学校设置风险。(3)加强办学行为监管,防控民办学校经营风险。(4)加强财务监管,防控民办学校财务风险。(5)强化学校风险意识,引入商业保险防范办学风险。(6)借鉴风险压力评估理论构建民办高校风险预警体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有效阻止或延缓风险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民办高校发展与策略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2]杨炜长.民办高校治理制度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毛勇.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公平竞争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剑波.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郑丽君.我国民办教育风险保障金制度解读.教育发展研究,2008.

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陕西;发展趋势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文化土壤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西安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陕西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市场是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模式中最具活力、对民办教育发挥经常化影响力的要素。民办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陕西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陕西民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壮大的过程。办学规模扩大了,培养质量愈发重要。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办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民办院校就将面临生源匮乏、难以维持的现状。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民办高校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民办普通高校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才能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民办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的新观念,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进先进的民办教育管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接轨,使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2、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民办高校要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走出去”就是专职中青年教师要定期走向社会,走进高新技术产业,要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学实践知识。“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加盟民办院校任教。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在校生吸收学习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是社会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起逐年迅速增长,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必须认识到,学校把学生招收来只是进行“加工”、“培养”,社会是学生的归宿点,让他们顺利地就业,他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有生存权、自和发展权,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整体发展很快,像西京、西译、欧亚、外事等都在2万人以上,就是因为“出口畅”才保证了“入口旺”。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大胆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

4、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民办高校多项硬性指标皆名列全国前茅,如此成绩固然可喜,但陕西民办高校,同样面临与公办院校一样的资金压力。而相比公办院校,他们更不易获得银行的支持,生存和发展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由于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在近两年,高校扩招以及各地独立院校纷纷崛起等因素造成生源分流、资金分流等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亟待锻造和稳固它的“资金链”。

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问题 发展战略 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一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陡然兴起,并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然而,民办高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要想立足于众多高等院校中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现状,积极探讨民办高校以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一、民办高等教育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

资金问题是当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目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采取学校自筹的方式,这就使资金的来源呈现出有限性,在后期的运作中,办学经费也主要来源于学生所交的学费,使民办高校处于自收自支的经费流通方式,教育资金的这种有限性直接导致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也随之下降,由此形成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的恶性循环。除此之外,由于资金的有限性,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也必然出现缺陷性,并且难以尽快完善,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走向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2、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的个人或企业办学,大多实行企业的管理模式,既追求管理的高效,又想同时节约师资力量,这种办学的心理状态及运作模式虽然能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初期初步奠定基础,保证民办高校的初期正常运作,但却为民办高校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难以排除的隐患。首先,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制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就会导致整体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由于资金的限制,难以吸纳高端人才,导致了师资力量的薄弱,这就使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呈现出阶梯型,直接落后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最后,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教学质量差直接让学生缺失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

3、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当前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硬件设施和学院的软环境都难以与普通的高校向匹敌,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上就已经略逊一筹,而实践经验更是难以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持平。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很难有能力建设一个具有先进性,专业性,高端性,完备性的教学实训基地,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由于追求自身发展,也很难再为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民办高等职业学院中的学生专业知识与客观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1、争取多渠道引入资金,保障运作资金的充足

民办高校要想突破当前的办学资金瓶颈,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资金实力。首先,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力量,强调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争取一定的资金补贴,这就能有效的缓解自筹资金办学的经济压力;其次,为了保证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应该集中社会力量办学,聚沙成塔,采取合并或者共同管理的方式来一起办学;第三,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形成联合,多以企业委培的方式来进行合作,这样既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节省企业从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又能节省学校开支,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形成民办高校的良好口碑。

2、健全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促进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为了健全和完善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民办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民办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从管理体制上,应实行岗位责任制,避免出现问题无人问责的情况发生,保证民办高校日常的运作;

⑵从师资力量上,在提供优越条件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岗位竞争机制,让增加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岗位竞争机制的实施,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⑶从就业制度上,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负责人队伍,多渠道的向企业展示民办高校的专业课设置优势和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就业,形成学校的良好口碑。

3、积极促进校企联合,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更是民办院校发展的命脉与根本,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体现出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当前民办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基本不能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持平,师资力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效、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然而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因此,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应用于实践,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校企联合,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在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民办高校越走越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婷.关于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2]蒋波、吴鸣.高等教育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08(14)

[3]吴梅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校探索,2007(01)

第8篇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转变和深化,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从事高等教育的学校数量激增。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全国普通高校共计有2138所(不含独立学院)。其中,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和广东等五省普通高校的数量已达百所以上。

第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攀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享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与我国18―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之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享受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国际上通常按照15%作为衡量界限,即15%-50%属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50%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可以说呈现出直线上升的飞跃,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1.6%,1988年约为3.8%,1998约为9.8%,2002年达到15%,到了2007年为23%,2010年为26.5%,从上述数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在近三十年中发展速度之快,不得不让人惊叹。

第三,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公办国有、民办私营、社会办学等诸多形式,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量的增多。

第四,高等教育逐步与世界接轨。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期处于“闭关”时期,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倒退几十年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与世界教育进行接轨,高校里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逐年增多,一些先进的学科知识、前沿知识理论也逐步地在我国高校里面传播,一些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实施“2+2”或“3+1”等多形式的教育办学类型,对于促进国内高校与国际的交流和接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生源质量

1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及模式的不断改革,民办高校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生源数量逐年递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都逐渐增大。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争夺生源的竞争十分激烈,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第二,学生生源质量差。在现实中,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差,这主要是由于民办高校在生源招收的过程中,往往门槛较低,因此,学生生源的质量相比公办院校而言较低。

第三,民办学校的学生管理难度大。民办学校由于学生生源质量差,加上一些民办学院本身管理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经常出现各种打架等事件的发生。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民办高校生源质量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含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着一些陋习,如:沉迷于网络、热衷于谈恋爱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社会因素。高校其实是一个半开放的社会集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也较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逐步影响着学生,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价值倾向。

竞争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逐步增大,“毕业意味着失业”、“学习好不如好工作”、“学习好不如家庭背景好”的观念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激烈的就业压力往往会使得很多大学生感到生存的压力,心理上也会产生各种负担,尤其是一些大学生看到社会上很多高学历的学长学姐毕业时未能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学习无用”等错误的思想,影响着学生,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生存的压力逐渐增大,高校之间为了争夺生源,往往采取各种竞争的方式和手段,造成了生源紧张,也助推了生源质量较差的局面。

学校因素。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自身的因素,很多民办高校的考试机制、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班级、宿舍)的整体学习氛围较差,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力度不足等,影响民办高校的招生。

三提高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生源的不足以及招生成本的加大问题已日趋凸显。同时加上因政策限制及竞争环境的严峻,民办高校的招生困难重重,生源质量也不理想。一些民办高校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想尽办法招揽学生,甚至不惜做出诸多违规之举,不仅损坏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声誉,更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作者认为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招收的宣传工作,真诚、公正地向学生家长展现自我的办学优点和特色,才能有力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断促进民办高校自我的科学发展。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实际,运用宣传策略

目前,在民办高校的生源招收工作方面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几乎所有高校全都集中在高考前后很短一段时间内向考生传递大量的招生信息,效果非常不好。这种“促销式”的招生宣传方式已受到社会的质疑。从每年的5、6月开始,各民办高校就开始通过向各地派出大量的宣传员或向各地高中学校发送大量的招生简章,亦或选择当地有线台播放大量的招生信息,这些“促销式”的宣传方式效果并不很理想。因此,作者认为民办高校应该优化宣传策略,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多措施并举才能有效地提高生源的质量。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自我的实际情况,决定主要运用何种策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同时,民办高校在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宣传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杜绝夸大、虚假宣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我的公信力,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

2多种措施并举,运用多种宣传方式

组织召开新闻会或研讨会。以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独特卖点为主题,招集各大媒体记者信息,或与考生及家长或社会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共同探讨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

举行联谊活动。民办高校定期邀请本校毕业生及在校生举办交心联谊会,让毕业生向在校生介绍其就业过程与经历,通过此会扩大民办高校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加强民办高校的凝聚力。

举办互动专题座谈会。邀请考生及家长与专家人士进行座谈,以答疑解惑的形式架起民办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组织专家咨询会。在招生现场或利用招生专用网站,邀请教育权威、专家座谈,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择校分析、判断,并向外输出民办高校的各项信息,以专家的权威形象来树立民办高校的正面形象,达到社会认可的效果。

3利用高端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

民办高校只有走品牌之路,通过高端媒体的传播,培育“市场导向”,以高端媒体和市场导向的高权威、高公信力,来提高民办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地位,树立民办高校良好形象,达到品牌立校效果,将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灵活而机动的教育体制展现给广大社会,设法让人们了解民办高校,走进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可选择全国各省市发行量大、影响力大、信誉度好的主流报纸、全国发行的报刊,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如民办教育立法、民办教育发展、教育创新、公办教育转制、高考改革、高考复读、教育市场化等主题进行有奖征文,从培养考生及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着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4注重民办高校自身建设

不断加强民办高校自身的建设,才能为做好宣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作者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自身的建设关键在于三方面:一是要加强高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教室等建设,不断满足学生对于学习需求。二是要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市场发展的需求,科学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和实践并重,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严格考试机制,让民办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形成“我要学、我想学”的氛围。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学风。形成良好校园学习风气,优化现行的学习激励考核机制,大力宣传和表扬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刻苦学习、品性优异的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四是要积极发挥好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最信赖的导师,也是高校学生最亲密的伙伴,因此辅导员的角色至关重要。辅导员要加强和学生家庭的联系,要保持信息畅通,不断了解现实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和社会知识,才能更好地和家长沟通,才能从家长的角度理解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起到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逐步由“象牙塔”式的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办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民办高校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生源却往往不佳。本文对民办高校生源进行简要探讨,提出提高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加强宣传工作的几点相关建议,期望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林.论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