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业教育概念

创业教育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业教育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业教育概念

第1篇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创业教育已是五年制高职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途径方法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途径方法;五年制高职

江苏省从1984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及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选取缺乏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课程环节来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涉及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创业知识。而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开设的往往只有一门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个别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也都是为“白领”而准备的,不是以培养创业者为目的设计的。

2.理论基础薄弱,教材开发滞后

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研究较晚,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创业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现有教材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概念性、原则性的东西多,解决创业中实际问题的一些针对性办法则几乎没有,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类群的案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匮乏,教学方法失当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既学不到从事创业必需的创业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极差,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特点是极其不适应的。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普遍是由原来从事德育课教育的教师转行或在上德育课的同时兼代创业教育课。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更缺乏创业经历,教学时照本宣科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创业能力培养空置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高职学生又难以进入,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去体验创业过程。没有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5.顶岗实习中重专业技能培养,轻创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企业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

6.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活动嵌入创业教育内容不够

创业教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条件,校园、教室、实践场所、生活区是创业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创业氛围营造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大有裨益。而现今的五年制高职校尚没有关注这个创业教育领地,尚未见有学校真正把创业教育的社会常识、创业人士成功经历及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上,也主要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真正结合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少之又少。

二、建议

1.加快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初中起点和五年一贯培养模式,使得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创业教育与本科、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如何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架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当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依靠各个协作委员会的力量,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特色的适合各类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采取这种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开发策略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果质量。

2.完善多渠道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壮大与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况单靠引进与培养是难以在近期得到缓解的。要彻底解决目前师资相对匮乏现状,只有采用多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主要措施有:一是学校自身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从企业、行业及高校引进具有创业经历背景的人才来校任教及把现有师资送入企业或社会进行创业锻炼是建立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二是联院级创业教育网络化共享师资。这种办法是解决目前各分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及教学水平低下比较现实的策略。三是高薪聘请成功创业者、金融专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

3.加快创业教育类课程联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联院级创业教育远程教学

要充分利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优势,精选各学院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并聘请成功创业者及各类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创业教育各课程标准、教材,制作教学录像,建设联院级远程教育网站。通过远程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来快速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建立多层次五年制高职生创业中心

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真刀真枪”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练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解决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滞后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学校必须依靠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如校企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市校共建创业园、省联院建立公共创业中心及学校自建创业中心等。

5.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克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每天不仅要关注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和专项技能,更应珍惜自己所处的有利场所,更多地关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观察、去体味、去“偷”艺。

6.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充分利用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校园、教室、实践场所、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将创业理念、创业成功经历、创业知识及激发创业的名言警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唤醒创业意识、将创业知识渗入心理。另外,各五年制高职校要充分组建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大学生社团,举办创业沙龙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

7.鼓励学生参与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创业能力自主提升渠道

虽然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属于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创业活动,但基于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现有途径,这也不失为部分学生能得到创业方面锻炼的一个机会。学校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投入到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中去。当然,这种小商品经营活动最好是结合本专业,经营场所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时间上,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

第2篇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下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势在必行,以便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此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李振娥.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协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第3篇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而创业教育就是所指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创业教育”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提法:

(1)“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

(2)“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更有学者从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国内外学者在高校创业教育上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界定一: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界定二: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界定三:美国学者柯林(Colin)和杰克(Jack)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尽管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存在着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一种是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

根据以上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对“创业教育”的鉴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并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因此,从本文所界定的创业教育的内涵而言,高校创业教育从属于就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国内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相对于接受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总的概括: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都属于育人的活动,都具有行为化的特征,二者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相互取代。因为要想创业,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但如果脱离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就如空中楼阁一样无法在创业中落在实处。

2.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就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型的制度性原因,也有社会劳动力供需矛盾日渐尖锐的社会性原因。就业教育以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其成立的逻辑前提是“有业可就”,属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创业教育是一种与新的就业形势相适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获得寻找或者创造工作岗位的教育。它更具有主动性,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应对社会变化。创业教育本身不排斥就业教育,它包含在就业教育之中。就业应该包括从业和创业两个方面。从业教育就是培养能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对口的个体,它强调个体与岗位之间的“填充性”与“匹配性”。不管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通过“统分”实现就业,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改革后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实际上都是以参与前人已经存在的事业即从业方式来实现就业。从这个层面理解,如果能在开创事业的同时获得自己的职业岗位,便是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的。所以说,创业教育观是我们应提倡的一种比自主择业依附性更小、主体意识更强的就业观念。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这一目标,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肩负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在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这里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学生从事简单的创业活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活动训练,尤其是通过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开拓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寻求发展的机会。

(二)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规范。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时代性。新的时代呼唤新型的、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创业教育正是把握了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2.自主性。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开拓性个性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的高度自主性的人,自主性特征十分明显。这种自主性特征,也使得创业教育表现出非保守、非机械、非标准及非正统化的特征。

3.实践性。创业教育十分强调对受教育者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能正确地面对社会现实、并根据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4.前瞻性。尽管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它所瞄准的却是未来的趋势和需要。这使创业教育在一定层次上能够超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合理地展示理想与未来,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5.批判性。创业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批判性特质。也就是说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念、内容、形式以及方式手段上都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敢于求异、求变、求新。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的相关讲座、选修课等,创业教育课程同现存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性问题都尚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很多高校都仅仅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如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创业教育没有在较大的范围内开展起来,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实际上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尤其是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等。因此,开展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加强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与创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诸如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一系列的相配套的课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师资问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老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可实际情况是,有企业经验者不在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从目前部分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看,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没有形成专家体系,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教师十分缺乏。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未形成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分数高低决定学生优劣、学历高低决定个人能力等片面、狭隘的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制约了创新、创造精神的培育。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使之体系化

高校课程体系应根据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以培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提高创业素质的主题,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密切有关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设计”和“研发课程”、“创业指导”等。另外,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因此创业课程应围绕“如何创办你的小企业”开设,讲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壮大之道。此外,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多样化,除现在常见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应当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创业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沟通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讲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加速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程,提高独立完成任务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自己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其专业化

要真正开展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专业化,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可以出资送骨干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创业培训,使大学老师通过培训知道怎样进行创业,从而能在创业教育中懂得如何去传授;另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一些新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每一到两年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从而使他们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惑。二是高校对外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基地的兼职老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工程技术和科研类人员、经营类人员、法律类人员、企业类人员、社会学类人员,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完善其服务体系

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除了要有方便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和一个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之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业计划大赛,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大学生创业,要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创业讲座,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谈谈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欲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校团委、学生会可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来渲染创业氛围,并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四)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都是在大张旗鼓的搞“活动”,以活动取代教育,缺乏深入基础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讲,我国目前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论述,许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问题尚未涉及,如怎样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怎样将创业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等等。从广度上讲,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仅局限在创业范围,而忽略了很多与创业有关的课题,如创业与素质拓展的关系、创业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等。加强创业教育科研不仅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编写适合本土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性。根据美国的经验,美国有超过1500所的高校设立了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工作。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教材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师资难题,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陈国光,巫嘉宁,陈铭康.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科学版),2008(5):21-23.

[2]于有进.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D].复旦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3]李兵.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刍议[J].人民论坛,2010(23):290-291.

第5篇

关键词:国外 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5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 后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是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最早被明确提出。国外的创业教育模式较为成熟且许多国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创业教育则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国外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如何取其精华,结合国情,为我所用,是现阶段创业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

1 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

美国的高校多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大学的使命和目标,大多数的院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具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多样[1]。许多院校把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拔高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创业课程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且大量聘请了名师及企业高管作为创业课程的教师,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及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的特点。企业和大学联合开发教材,优秀的企业家主动到学校讲学,许多大的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向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风险资金”等[2]。正因为如此,各个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当地的经济特色结合紧密,许多学生一毕业即能很好的开展创业活动。

德国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非常重视,实施了一系列优惠的投融资政策及税收政策。德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也较为成熟,政府及企业在学校中提供“创业机会”,让学生们很早就尝试自己开办公司,[3]熟悉公司运营的各项流程;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进而更感性的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和条件积累的重要性。

2 我国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创业教育不重视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对于创业教育是不重视的,具体表现为: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常规的教学计划之中,只是作为选修课开出,部分院校甚至因为无教师申报而连选修课都没有开出来;没有常规性的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活动多只是由学生处或团委组织,不具备连贯性,创业大赛或讲座只是偶尔作为一种学生活动而开展;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来管理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

2.2 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大部分的院校进行创业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多为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只会导致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和常规课程无异,只是要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违背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初衷,而且这种概念性的讲授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创业激情。

2.3 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应当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意识的人”而不是“当老板”,创业教育也不是一定就要求有多少学生一毕业就自己开公司,可以先就业,条件成熟时再创业。开创性意识的培养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工作中的开创性不仅将使得人能另辟蹊径,创造性的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而且能够发现问题,发现机会,条件成熟时自然就能独自创业,水到渠成。

2.4 创业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

因为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国内高校这方面的师资明显是不够的,其表现就是授课教师多是“学术型”的,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这样在学生看来就变成了一种说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够多样,上课时缺乏具备说服力的案例,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

3 对策研究

3.1 高校应提升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对于高校而言,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今后的就业率,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许多国外名校都已经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了立校之本。创业教育应该要进入常规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应该要堂而皇之的进入到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才能够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2 改进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基于此,创业教育的课堂应该更加鲜活,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导向性的作用。即使在讲授基础知识时,也要多启发学生,让学生多发言,多争辩,“不辩不足以明理”,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质疑,这样就慢慢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品质,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3 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培养纯粹的创业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一种创新的意识,而这种创新的意识可以伴随学生一生,即使学生终身没有自己创业,但如果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就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不墨守成规,那么这样的学生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有可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成绩,为社会和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4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可以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从校外的企业聘请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或创业者来校讲学,讲学的对象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校内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校讲授创业教育的教师送出去,送到企业去锻炼和参加实践工作,也可以直接引入国外优质的教材和案例给这些教师先行学习和研讨,再去跟学生讲授。

参考文献:

[1]张育广.美日两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7):95-98.

[2]李永志.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3):40-44.

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34

1引言

经管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以及和市场运营的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些知识都与企业经营相关,都更有利于经管类大学生进行创业,那么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愿如何以及在学校学习期间希望得到怎样的创业支持,为了使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因此本次针对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调查。此次调查我们了解了唐山学院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程度、创业意愿和创业领域选择以及对创业教育的要求等方面内容。

2调查项目说明

2.1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的概念理解,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期望接受的创业教育等基本情?r,并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所需要的创业知识,从而完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支持。

2.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围绕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创业需求,调查了部分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创业的了解和理解、创业意愿及创业方向、希望从学校方面得到哪些政策支持。

2.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我们采用文献调查、访谈、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抽样和便利式问卷调查法。共发放消费者调查问卷500份。

3调查数据分析

3.1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效问卷为500份中,男生占比重49.8%,女生占比重为50.2%。可知本次调查男女生人数相差不大,比例大致相等,能够反映男生和女生对创业的需求,男女比例较为均衡。此次调查的人群中大一学生所占比重29%,大二学生所占比重29%,大三学生所占比重21%,大四学生所占比重21%,此次调查的年级比例是合理的。

3.2对创业概念的理解

唐山学院经管类的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比较到位,73.2%认为创业就是指拥有自己的事业,26.8%的人认为是指开公司,没有选择不清楚创业概念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不局限于开公司办实体。

3.3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愿基本情况分析

3.3.1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态度分析

本次调查中,有61.2%的人认为创业很有必要,而且60.6%的人表示在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中有创业的同学,并且其中72人表示,占总调查人数的14.4%表示将来一定会自己创业,56.6%的人表示有机会愿意尝试创业,只有3.8%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创业,由此可见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

3.3.2经管类大学生性别与创业意愿的交叉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女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占67%,男生有创业意愿的占55%,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女生的创业意愿高于男生的创业意愿。

3.3.3经管类大学生年级与创业意愿的交叉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有22%的大一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有机会愿意尝试创业,有30.8%大二的学生选择大学期间有机会愿意尝试创业,大三只有3.8%的学生选择大学期间有机会愿意尝试创业,而在大四比例占0%,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其所在的年级有关联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一的比例较大,说明大一的学生愿意尝试更多的机会,希望有更多的创业实践的体验,大二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活有了很好的规划,并开始接触了专业课程,拥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多,大三虽然开始学习了专业课,但是更多的人开始准备考研和就业,大四马上就毕业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就业,已经不会考虑在大学期间创业的问题,但是表示以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会考虑创业。

3.3.4经管类大学生专业与创业意愿的交叉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在有机会愿意尝试创业的人中,其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占36.4%,国贸专业的学生占24.7%,会计和财管的学生占28.3%。

3.4经管类大学生正在创业的人群进行调查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选取了100人正在进行创业的人群调查,其中86%属于微商创业,其余的是通过格子铺创业。这部分创业人群中,女生占55%,男生占45%,创业人群中女生比男生多。在这些创业者中,四个年级均有覆盖,其中从事创业的经管类大学生主要为大二年级,占比46%,其余是大一占比26%,大三占16%、大四占12%。这个结果跟上述的创业意愿调查结果基本相符。

3.5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行业领域选择

45.2%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16.4%位大学生选择当今热门的发展方向,14%学生选择启动资金少、风险低的。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还是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但是与此同时如何让大学生去发现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学校深思。

少部分的大学生会选择资金少、风险小的行业,说明学生对创业所需资金问题和风险问题考虑较少。

3.6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平台的选择

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方向的选择,51%的大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创业,28%的选择教育培训创业,选择传统零售业的和餐饮业的占16%,其他的占5%。

3.7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情况

3.7.1经管类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教育方法

经管类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教育方法选择,认为是网络模拟公司运营操作的有42.4%人、创业成功者客串授课的有18.6%人、经典创业案例分析的有22%人、相关讲师课堂讲课的有11.6%人、网络创业公开课是3.2%人、创业相关书籍的有2.2%人。

由此可见,经管类大学生最喜欢的创业教育的方式是体验企业的运营,进行思维锻炼。

3.7.2经管类大学生希望如何获得的创业知识

如果开设创业课程,你最希望如何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41.2%的学生选择创业能力的训练,34%的学生选择模拟创业实践的活动,21%的学生选择创业案例分析,3.8%的学生选择创业的基本常识,方式与技巧。由此可见,更多的学生希望创业知识的通过创业能力训练和模拟创业实践中学习,创业思维训练很重要。

同时在调查中72%的同学表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支持真正的创业,非常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3.8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

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政策非常了解仅占7.6%,一般了解的有19.6,不太了解的52.8%,不了解的占20%。

分析数据可得,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不了解度,甚创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除此之外,还进行包括创业资金的来源的调查,其中65%的学生创业资金来源选择家里的支持。

4调查结论

4.1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较强烈

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有很强烈的创业意向,觉得大学生创业是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有机会进行创业的,同时对创业的概念的理解不单纯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开创一份事业,对创业的概念理解比较正确,说明学校的鼓励、激励措施还是有一定成效的;目前大学生创业更喜欢选择互联网进行创业,互联网创业的门槛比较低,学生进入比较方便。对于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创业的一种形式,但是更倾向于模拟创业操作,认为可以进行思维的训练,并且可以全面的思考问题。但是针对目前学校的创业教育,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创业教育的内容还有待于加强。

4.2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政策不太了解

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对创业政策有一定了解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度不高,甚至还有的人对创业政策根本不了解。经管类的专业应该对政策具有一定的敏感度的,但是大学生很少关注这些政策,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目前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创业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支持的力度不够,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场地,实验设备和资金问题是遇到的最大障碍,如果学校能设立专门的场地和鼓励资金,从外面聘请创业导师,供可行的创业方案继续实施,就能为大学生创业扫清一部分障碍。

5加强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5.1培育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业教育理念是指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意识,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愿意分享与合作,并具有创业的热情、欲望责任感。创业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理想、使命和责任感才能激发创业的潜能。22岁的Angela Luna,获得了PARSONS2016年度最佳女设计师奖,并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来自于社会的使命感。所以对唐山学院经管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应从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树立风险意识等内容入手,培育学生正确的教育创业理念。

5.2营造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要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的营造,需要学院、系部的长期宣传,教育,奖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引导优秀的学生进行创业的尝试,由此逐步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第7篇

(一)国内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公益创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在不同程度上承担起了社会公益责任并不断寻求发展。本世纪初公益创业理念传入我国,公益组织、企业精英开始关注公益创业。公益企业在中国应运而生,并开启了第一拨公益创业潮。2006年第一家以解决血友病患者生存和治疗为主的社会企业“剪•爱”剪纸在重庆注册成立,之后一批公益创业项目先后起步。2010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北极光—清华”首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湖南大学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论坛。与此同时,南都公益基金会、LGT公益创投、心苗基金、浩盈创投等一批公益创投项目先后落地,助推公益创业向前发展。2011年24家基金会共同签订《公益与商业合作九大行为准则》,2012年11月《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96号)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对健全领导体制、发展服务载体、加大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意见,为公益创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了《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报告》,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紧迫形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发展时期,社会问题和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公益创业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模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公益创业发展浪潮的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日益受到高等院校重视,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股动力。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言,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使命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内的系统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公益性和社会使命感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环境日益多样和复杂,大学生思想的独特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寻找新的载体,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公益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公益创业理念尚待培育、公益公信力比较脆弱、政府购买服务刚刚兴起,社会影响力投资才露尖尖角,资金、人才缺乏,政策法规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内涵尚未界定。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是个舶来概念,国内研究也仅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实践过程也大多与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创投以及传统创业有关,关于其实践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学生如何理解和区分志愿服务、传统创业与公益创业的相似与差异呢?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是两个概念,各成体系,在价值理念、主要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但两者均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同属公益事业范畴。两者主体均为有公益理想或公益兴趣的大学生。从两者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公益创业还是志愿服务都需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如何迅速、有序发展,如何整合资源、有效持久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命题。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学习而且要求努力实践,不仅具有创业精神而且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更应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而且还能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事实上大学生公益创业既专门针对传统的竞争市场,又拓宽了“市场”的概念,超越了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市场交换价值,嵌入了公益性和社会性。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将传统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社会理想与职业准则相结合,道德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拓展了传统创业概念,是对传统创业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时展的必然。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要依靠青年的力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要从大学生教育入手。从需要到满足,再到新的需要新的满足是接受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永无止境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态度和趋势,使这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而且也成为推动人类活动的持续动力。但是,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知心理和目标选择。从1997年算起,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各地区、高校实际情况的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些年,被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资源匮乏,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还有较大的距离。上世纪90年代,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但2011年“郭美美”事件让国人对于公益慈善与商业的结合变得敏感、质疑甚至排斥。公益慈善事业在十字路口徘徊。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蕴含着作家独特的发现与创造出使读者有出乎意料之感”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兴高采烈,兴趣倍增。这就表明,教育活动只有蕴涵着创造性、新颖性,让学生有出乎意料之感时,才能“超出、校正”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创业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产生了公益创业新生态,将创业理念延伸至公益慈善领域,拓宽了创业实践范围,丰富了创业精神内涵。但对于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和模式,需要理论的支持和实证的研究,对于新的市场参与者,还需要系统的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始,迪斯第一次开设和讲授社会创业课程以来,国外公益创业教育在十余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相继开设了公益创业课程,哈佛大学商学院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也已走过九个年头。但是,我国公益创业理念的引入几乎与高校自发探索创业教育在同一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高校试图通过创业教育寻找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但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导致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实用主义的误区。如今,大学生公益创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社会利益,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还有实现社会价值,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还没有进入人才培养体系,社会缺乏了解,高校比较陌生,师资问题突出,如何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高校贯彻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针,突破现有教育资源限制,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不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路径,还需准确把握高校在公益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公益创业的市场导向性、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丰富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用积极而富有创新的方式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二是公益创业的公益性、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必须体现公益性,必须以社会责任意识为出发点,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胸怀天下、关注民生、能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人才。(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物质利益是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变化的经济根源和物质基础,人的行为与利益之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作为一定历史背景下、从事不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本身独立而独特。不同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先天条件和后天习性造成了个体或群体的接受能力。“从中外教育史上来看,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以及在智力、思想、道德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代的青年在思想、道德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不如当代青年表现得如此明显。”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就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心理动机,主动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往往更多地与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有思想进步的需求,有就业创业的需求,有成就理想的需求等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和关注这些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新趋势,行为新变化,遵循和把握行为利益相关规律,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实际上是一个由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持续不断探索均衡关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职业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领域,逐渐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现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结构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内外压力,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必然随之发生变化。“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其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选择或接受公益创业之前就应当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自己兴趣的创业方向,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重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做好知识、技能、思想、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同时,注意鼓励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个持续创新、适应和学习的过程,把创造和维持社会价值作为使命,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内化价值观念,培养健全人格。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内涵特征;提升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出

作为区别特定工作环境中绩优员工与绩差员工的标志性特征,胜任力概念已成为当前管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首次系统地提出这一概念,他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指出: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客观地评价和预测职业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综合条件以及将来可能取得的系列成就,我们要以实证调查研究为依据,深入寻找那些能够影响工作绩效的根本因素,为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发展做出实积极贡献。他把这种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称之为“胜任力”。

胜任力概念因其注重对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考察,提出以后便很快引起了创业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的创业研究大多聚焦于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质,把创业成功简单地理解为内部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忽视了创业的外部环境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查德勒和汉克斯在分析前人创业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将胜任力概念引入创业研究,并于1994年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概念。他们把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认为这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②这种从创业者个体因素的静态分析转向以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的动态分析,拓展了创业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创业活动的本质。在提出创业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托马斯归纳提炼出了创业胜任力特征的六维结构模型,即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和承诺胜任力,该模型是目前运用最为普遍的一个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在不同企业环境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我国学者冯华、杜红借鉴西方创业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八个维度,并将这些维度看概括为三个范畴。③其中,战略能力、机遇能力和关系能力使创业者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外部环境,敏锐地发现和捕捉商机,形成“先发制人”的源头优势,这三种能力属于竞争力范畴;概念能力、组织能力和承诺能力使创业者能够根据创业设想,主动地获取和帅选各种信息,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去实现预先制定的战略目标,这三种能力属于执行力范畴;情绪控制和学习能力属于创业者基本能力,是创业者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改进创业行为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范畴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驾齐驱,共同作用于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择业动向在高校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场热潮中,涌现出了一批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先进典型,但也有不少创业的激情和梦想被扼杀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但主要源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普遍缺乏。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归纳和总结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内涵特征,对于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够胜任创业角色、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等,是大学生识别、捕捉商机,将有创意的项目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既有一般创业群体的共通之处,也应具有大学生这个特殊创业群体的独有特征,不能简单地运用一般创业群体创业胜任力来解释和阐述大学生创业活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同样也要遵循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是在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下实现创业理想的复杂过程,是内部世界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具有自身的群体特点,他们既拥有青春活力、文化素质高、便于接触和了解前沿技术等优势,但在创业启动资金、人生经验、社会关系网络、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相对而言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会遇到更多的冲突与矛盾,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冲突与矛盾对创业过程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特征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需要经历若干紧密联系的三个不同阶段:以商机发现为先导的创业准备阶段、以资源整合为关键的企业创立阶段、以团队塑造为核心的企业成长阶段。④在这三个阶段中,大学生的机会捕捉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机会捕捉能力又与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市场洞察能力紧密相关。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初步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专业知识结构、团队合作意识、资源整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洞察与营销能力、管理技能,要求接受调查者选择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也可以补充上述问卷中没有提及的方面。为了提高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问卷还设计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理解的测试,以筛选出没有创业倾向或对大学生创业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的大学生群体。

问卷针对驻青高校不同专业的各个年级,共发出1411份,收回1326份。在对创业的理解上,58.57%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28.16%的大学生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企业,7.25%的大学生表示创业是干自己想干的事,还有6.02%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对创业问题进行过任何思考。已经开始筹备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159人,占11.95%,根本不打算创业的超过30%,其余的暂持观望态度。剔除从来没有对创业问题做过思考的这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依次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占86%;专业知识结构,占82%;团队合作意识,占81%;人际沟通能力,占76%;资源整合能力,占73%;管理技能,占71%;市场洞察与营销能力,占68%。调查中还有58%认为抗压抗挫能力、创业心理素质、个性人格因素等十分重要,56%认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与创业的进程及质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综合这些调查问卷,并参考有关胜任力和创业胜任力的理论阐述,我们把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归纳为三个维度: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即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广泛涉猎人文、地理、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社会经验,即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的经验;人际沟通能力,即人与人之间交往或人与组织之间互动的能力,包括凭借契约或社会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技巧等构建良好的合作与信任环境。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心理素质,指创业者的心理构成要素,包括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指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观念形态和意志品质,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执着追求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浓厚兴趣;团队合作意识,是指为实现预定战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所表现出的精诚配合、战胜困难以及共同努力的精神。创业技能包括: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即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识别和捕捉商机以及进行市场分析判断、调查研究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即通过组织和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辨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优化,以实现最大化效益的能力;管理技能,也就是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能力。

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这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创业知识属于表层,但它是基础,是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的载体。没有足够的创业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创业技能和较高的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属于中层,是在把握丰富创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创业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业技能的增强,反之较强的创业技能又可以促进创业知识的获取。创业素质属于内核,是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心,并积淀形成个体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较高的创业素质一方面可以使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增强。

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创业胜任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理论,还需要有实践。上述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养成重点以及方式方法与企业家有所不同。对于企业家,其创业胜任力养成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与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不同时段有不同需求,培养内容也相应调整和改变。大学生所处的创业阶段多数还处在孕育期或者孵化期,其创业胜任力的养成具有提前性特点,是为将来向创业者、企业家身份进行转变做好准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养成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锻炼,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品质,促使大学生主动获得并增强成功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与能力。

(一)大学生要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就业观念受就业主体世界观、价值观和经验的制约,同时也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社会和高校也日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勇立时展潮头,从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创业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干事创业。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目标追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理性地看待一时的得失成败,形成立场坚定、思维独立、情操高尚、智能结构健全的人格品质。要把不断地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门知识课程,还要广泛涉猎人文、地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形成博杂宽厚的知识基础,并学以致用,不断增强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3.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走向社会的广阔舞台,积极参加各种勤工助学、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际锻炼中磨练意志品质,增强御挫抗挫能力,增长知识才干。有创业意向者还要主动抓住校内外各种创业学习的机会,汇入到创业辅导讲座、校企讲坛、创业设计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并通过深入开展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拓展信息获取渠道,时刻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商业敏感性和创业警觉性,在市场的的发展变化中发现和捕捉创业机会。

(二)高校要着力加强创业素质教育,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明确我国创业教育的具体定位。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拓展教育,着力培养具有生存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为了培养那些能够自主创办企业的企业家的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属于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及其相应素质要求的社会参与者。它不要求所有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去自主创业,它的目的在于点燃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埋下希望的种子,使他们将来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昂扬向上的人生状态,积极地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变革,成为在本职岗位上主动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实践者。

2.建立适应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高校要从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开放的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融资、创业案例分析等创业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全面了解创立企业的一般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管理模式等,为将来可能从事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组建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它对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高校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精心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把完善教师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纳入到学校教师的整体培养计划中,选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和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创业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从企业创新发展的分析研究中获得创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来校讲学,或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对学生的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辅导,以充实学校实践性教师的兼职队伍。

(三)政府要着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

1.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通过加强舆论引导,以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让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还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要通过优秀企业家创业经历和致富经验的典型报道,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大学生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榜样,激励自己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要倡导社会各界尊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包容大学生的创业失败,营造健康和谐的创业环境。

2.制定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文件精神,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对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性问题如创业启动资金、税收缴纳、劳动用工、租赁用地等,尽可能给予政策倾斜,在人事档案托管、社会保险等方面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可靠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执行,促进大学生创业走上法制化轨道。

3.健全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地方政府要搭建起高校、企业、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的良好平台,充分集聚驻地高校的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孵化人才队伍,建立相对集中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提供创业指导、培训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杜娟.管理者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9):46-47.

[2]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42-43.

[3]胡文静.创业胜任力特征的研究进展及其趋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28-29.

[4]王芬,鞠晓玲.浅论创业过程与创业者胜任力[J].科技创业月刊,2007(6):36-37.

[5]陈曦.大学生就业观念再分析[OL].jy.gsu.省略/jyshow.asp?id=988.

本论文系2010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提升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QDSKL100219。

作者简介:

孙波(1967―),男,山东海阳人,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从事高校思政教育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