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经营;风险;规避
一、多元化经营及其风险
多元化经营是指一个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必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或者说是企业向市场提供本质和用途不同的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多元化经营是现代化大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其核心就是依靠大企业规模庞大、资金技术雄厚、风险分散能力强等优势,通过纵向上经营品种的扩充,或横向上经营领域的发展,从而在更大范围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使企业在获得更为丰富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在更高层次形成优势互补、分散风险、发掘潜能的整体优势。具体而言,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极易形成高负债风险
首先,不管企业是通过多元化兼并还是自行创办企业,都是由一个熟悉的经营领域进人到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发展,都需要注人巨额资金。其次,进人一新领域会造成外部交易成本的转移和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进人新领域,面临着市场上交易程度不确定性的明显增加,企业进人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都从外部市场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交易成本过高。这些原本是外部的交易成本由于外部市场内部化,转移为内部交易成本,使内部管理成本相应增加。再次,拓展新领域新业务需要相当的营销广告费用,以及为破除进入新行业障碍所花的费用。而在连续的行业扩张和规模扩张下,需要有巨额的资金投人。由于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不能满足扩张的需要,因此只有依赖外源性资金的筹集。而外源性资金的筹集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前者通过股票上市,向社会公众筹集。后者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筹集。筹资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如果企业过度追求多元化,就不可避免地步人高负债的陷井。而高负债一旦形成,就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直接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和竞争力下降。
(二)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如果不适度,会严重制约核心企业发展
首先,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实行多元化后,必定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重新配置,分散于每一个产业领域。由于后续资源质与量上的限制,难以形成新领域、新产品必要的经济规模,导致外业发展品种多、布局分散、效益低下,有的甚至无法维持在某一领域中的最低投资规模要求和最低竞争维持要求从而使核心企业由于资源配置过于分散而失去竞争优势。其次,外延式扩张的无所节制,还会制约核心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技术创新停滞不前。而在现实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技术和创新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一元化经营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核心领域中进行研究与开发,有效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实行多元化经营后,由于涉及领域过多,资金分散,人力资源使用困难,使企业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开发出领先的技术,形成有的企业跟不上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有的甚至达不到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另外,多元化经营企业还常常利用其在某个行业上的盈利对亏损行业进行补贴,试图达到各行业平衡发展,以维持多元经营格局,但如此做法却使企业在一些业务领域中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结果使原本占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的优势地位也受到削弱。
(三)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自然会增大企业日常管理的难度
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大都是跨行业经营,有的甚至是跨国经营,面临许多新产业、新市场,结果造成经营单元的增多,形成较为复杂的管理体系,进而增大了经营管理上的难度,结果决策失误的机率增加,企业效率低下。例如,对于资金和财务的管理,会因经营多元化的投资方案而需筹措巨额资金,加上跨行业和跨地区的经营与管理,而使得操作更为复杂。加之分公司或子公司在财务上要求有相当的自,总公司或母公司又难以统一管理,在利益的驱使下极易形成“帐外帐”。再从人员管理方面看,由于多元化经营往往与企业并购联系在一起,通过并购实现较快速地进人目标市场。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被收购公司与收购公司的文化冲突、高层管理者能够胜任新业务需要的程度和水平等,而这其间的协调和磨合过程必将分散管理者的精力,由此带来管理难度的增加。而由于企业开拓新领域、新业务需要大量引进和任用专业人才,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人才的培养也使管理成本上升。另外,在营销网络的管理方面,企业为了进人新市场,还必须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加强和完善营销网络建设,进而增加了市场营销的难度和成本。例如通用汽车公司从年代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兼并了以生产卫星通讯设备和军用通讯产品为主的休斯公司,还经营数据设备、租车等多种业务。由于业务过于繁杂,管理混乱,结果这一战略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期的回报,经营利润反而大幅度下降,创年盈利比卯年下降了,就是明证。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中风险的规避探析
尽管企业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易生偏差和风险,但企业经营多元化仍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一元化和多元化经营之间进行比较和权衡,适度的多元化才能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和预期利润,进而使企业成长更加稳健。为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一)实施多元化经营,企业必须拥有必备的资源和实力,并在某一产业领域占有优势地位。企业尤其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实力,进行科学论证,从资源潜力、市场占有率、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绝不能盲目推行多元化经营。因为,企业在多元化发展领域由始创到形成利润增长点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企业只有保持足够的资源投入,才能支撑到企业利润增长的实现。这些实力主要包括人财物的连续投人能力,技术上的生产、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拓展新产品新市场领域的能力。就市场占有率而言,当某种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时,企业便有了影响市场的相当实力,而当达到时,企业就几乎可以左右市场、主导价格,进而能够获得超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垄断利润。因而企业只有在行业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时,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一味地追求经营的多元化,其结果不仅不会降低风险,反而有可能因分散投资资源和降解企业原有实力而增大风险。在市场适应能力方面,由于实行多元经营企业新开发的外业产品,从投人市场开始,到产品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都必须具备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不同的价格、不同产品之间的平衡能力、不同的产品差别能力、不同的销售网络及不同的营销策略等多方位的适应性和内在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外业产品短期内的市场适应能力并逐步提升利润水平。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化路径
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最重要的部分,现代企业多以股份制为主,本文主要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找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路径,来推动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目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入战略实施状态,战略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大部分企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认同,但真正能将经营战略、资本运作战略、财务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等予以清晰、准确和具体落地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在设定上目光太过短浅,看重的只有眼前短期内发展所获得的利益,从而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是长期需要考虑的战略目标,导致很多企业无法长期发展,降低了市场竞争力。2.企业的法人结构和岗位职责不够明确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完全进入组织管理状态,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和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包括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委托与权责不明、岗位的职责分配不明、经营管理的制度需要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现代企业在经营方面出现推脱责任、不负责任等一系列的问题。3.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较差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化,虽然很多企业意识到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不再适用,并逐渐的转型为集约型经营模式,但是在商业经营模式上却出现了高频率的雷同,在经营的目标、经营理念、经营团队建造等方面也缺乏创新,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无法跟上企业快速成长的需要。4.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是我国提出的政策方针,对现代化企业来说,也就是更注重“人”的培养,但目前很多企业在此方面都有所欠缺,不是激励过渡导致员工产生过度的自我,就是忽略了激励机制的建立,导致员工的热情丧失,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导致员工的流失率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路径
1.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贯彻实施在制定长期规范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建立现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对其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正常实施。此外,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找出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并进行贯彻性实施,以此提高经营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明确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提高员工的积极性。2.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管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任务、权力、目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管理,明确企业岗位的设置、职责等,并将企业每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管理,使法人和员工都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力所在,进而有目的性的进行有效的工作,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此需要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结构,确保企业的有序发展。3.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目前很多的经营发展模式都比较的雷同化,因此首先需要员工以及管理人员在认识上进行思想转变,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虽然创新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但毕竟事在人为,只要企业的员工能够共同努力,就可以在实现经营模式创新上前进一步;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消化和再吸收,并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然后在不断的经营管理中对发现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改进,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以此促进商业模式的不断进化。4.科学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因此现代企业想要经营管理好,需要具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此提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高层领导能够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发展方面;其次,在进行员工提拔的时候,需要按照员工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拔,并分配其合适的岗位,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然后就是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员工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最后,建立健全的考核监管制度,现代化企业应当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奖惩措施,比方说工作业绩比较好的员工,企业可以根据业绩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逐渐的演变和进化,更多的企业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岗位责任制度,但同时存在战略目标不清晰、权力和职责不对等,商业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文章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实现经营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明博.虚拟经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J].企业研究,2016,(8):44-46.
[2]朱蕾桦.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的规范化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53-81.
[3]曹振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4-67.
摘 要 近十几年来,电力行业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电力使用量稳步增加,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但是在依法治体要求的同时,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阻碍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关键词 电力集体企业 经营规范化 管理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电力企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革,传统的电力集体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电力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内部实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围绕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管理的措施进行探究。
一、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单位的管理是保证企业能够有序、正常运营,对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使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因而新时期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对于电力集体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质上看,对集体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可以合理地分配企业内部的资源,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使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为企业及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集体企业管理现状
(一)考核体系不健全
从整体方面来说,电力行业的集体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对很多概念并没有明确,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发挥其积极性作用,保障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在进行电力企业员工考核体系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必须保障薪酬的激励效果,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进行划分薪酬,真正的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
(二)财务管理权限划分不科学
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相辅相成,也应随着企业总体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清晰、规范、高效、有序的财务管理体制应包括财务管理权限、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必须明确公司决策时战略性的还是经营性的。从规范化角度讲,决策性的权限属于公司总部,经营性的权限属于下属部门。然而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公司总部没有参与到下属部门的权限上,在以后的管理中公司总部应当对子公司财务参与管理。
三、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管理制度
电力集体企业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与体系,加强电力集体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强化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优化,建立一套与本企业相符合的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使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对劳动用工进行规范化管理
劳动用工管理可以为职工提供较好的环境,可以帮助集体企业员工的潜力与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把电力集体企业与企业本身价值的目标紧密结合。对于电力集体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劳动用工进行规范化管理:首先,想要积极提高劳动用工的基础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人员劳动关系,就需要进一步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第二,应对企业外聘人员的相关劳动合同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完善劳动用工的培训制度,不定期培训以及考核劳动用工。
(三)不断创新,主动开拓电力市场
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集体企业都处在垄断地位,并未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面对电力施工安装市场的放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也要不断的创新,主动出击扩大市场范围,不断更新市场竞争思想,规避消极的、不利于市场发展的营销措施。电力集体企业向市场提供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全面了解区域项目建设情况等。
(四)强化电力集体企业财务监督与管理
第一,使法人的治理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防止集体企业的资产出现重大的损失;第二,逐步规范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第三,强化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监督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做好财务监督及预警工作,有效地避免企业内部出现财务风险。
(五)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要想提高员工的素质与专业水平,就必须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对员工的培训中,需要有专人长时间的进行监督与审查,对员工培训中的状况与进度进行监督,保证员工培训对员工的作用,这就是审核考察制度,员工培训的审核考察制度贯穿整个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对自己的培训结果进行了解,在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评估考核制度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训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评定及培训前评估,调查被培训者对课程的反映;第二阶段是评价被培训者的培训效果与学习成绩,可采用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评估;第三阶段,是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被培训者的工作表现来评价培训的效果,从而对培训工作的效果加以评判。
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力集体企业在服务于电力行业发展、电网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而相关管理者应不断探索规范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引进更专业的人才,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经理人
一、概述
(一)家族企业的概念
1、从企业资本所有权的角度来界定家族企业
美国企业史学家将家族企业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决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
2、从家族成员参与程度来界定家族企业
Davis 将家族企业定义为:企业的政策或方向受到一个或多个家庭显著影响的组织,这种影响或者是通过所有权,或者是通过家庭成员介入管理活动来得以实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家族企业作一概念的界定:家族企业是指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绝大部分股权,家族成员涉入企业关键岗位,并且掌握着企业重要剩余控制权,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
二、我国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局限性
家族企业的核心特征是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乔治麦逊大学的弗朗西斯教授说:“中国的企业倾向于家族所有和管理,因此规模很小。因为家族以外的人信任度很低,因此他们不愿意引进职业管理人来管理家族企业。”所以在中国家族成员不仅拥有家族企业的股权,同时掌握着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企业最为重要的决策都在一个或几个家族成员的控制之下。随着民营背景的家族上市公司的不断出现,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私人或家族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在企业发展初期,正是得益于这种两权合一的模式,企业能迅速发展。但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规模扩大后,企业的交易和运作越来越复杂,对家族企业的关键决策者的要求当然也越高。但由于目前职业经理人阶层和信用环境的缺失,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不能够也不愿意授权给家族核心层以外的职业经理人,这无疑阻碍了企业的扩大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按照关系的亲疏,中国家族企业主把他周围的人分为3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亲人”,他们与企业主有着血缘关系。它是与企业主最近的一个群体;第二个群体是“外人”,他们与企业主没有任何关系;第三个群体被称为“有缘人”,他们与企业主本身没有血缘关系,中华民族除了重视血缘外,还重视亲缘、地缘、业缘、友缘、神缘。这些“有缘人”极易演变成类似的“亲人”,成为家族的延伸和扩展。这种家族范围的延伸和扩展现象叫做泛家族主义。
(三)家族成员间责权利不明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家族企业中,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比比皆是。家族成员,不论是否在企业中占有股份,无论是否身居管理职位,都可能比其他员工更能形成“主人翁”意识,这可能造成家族成员跨岗位管理、影响关联管理者的管理权威、政令多出等企业管理问题,在企业内部引起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并引发出了决策、执行、市场反应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终将日渐势衰。
三、对家族企业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走职业经理人道路,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管理专业化就是要由具有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企业,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逐步实现从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转变[7]。只有不断提高家族成员管理者的素质,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起高效精干的管理团队是家族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方面,首先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现代管理思想,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为其在事业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家族企业的发展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将家族企业优势与现代企业优势结合起来,为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家族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一,股权相对分散,引入了外部管理人员,具有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在向现代家族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三个开放,即职位开放、股权开放和财务开放,使家族企业从“人治”走向“法制”,实现管理上的革命。同时,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
结论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重要存在形式在经济舞台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家族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那种唯以血缘为标准的企业文化观,已逐步被生机勃勃的现代管理制度所取代。家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靠自身的成熟经验,结合采用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必将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一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厚义,明立志,兰士勇,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贺敏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3]李洪伟,高化文.家族式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张肃,杨明.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J].企业研究,2006(2):74-75.
[关键词] 投资组合 多元化经营 风险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掀起了多元化经营浪潮,海尔、中信等国内知名企业迅速崛起。从发展实际来看,大多数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动机有两个:一是进攻型的,到新的领域去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防御型的,将部分资源配置在不同领域以规避风险。因此,多元化经营如何实现同等收益下风险最小化或同等风险下收益最大化,就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投资组合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分析
1.投资组合
(1)投资组合概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并不把其所有资金都投资于一种证券,而是同时持有多种证券,即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有效性建立在对不同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风险不变收益提高或收益相同风险较低的目标。
(2)投资组合风险分类。①可分散风险。某些因素对单个证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个别公司工人罢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等。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持有的多样化来抵消。②不可分散风险。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证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法的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都会使股票报酬发生变动。这些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掉。
2.企业多元化经营
(1)多元化经营概述。多元化经营是当整个产业趋于成熟以及竞争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考虑既有事业范围之外的成长,是企业进入与自己原有经营业务相关或不相关的新的产业或经营领域,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经营模式。
(2)多元化分类。①水平多元化。企业利用现有市场,向水平方向扩展生产经营领域,进行产品、市场的复合开发,从而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②垂直一体化。企业进入生产经营活动或产品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形成一条龙式的生产经营态势,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③同心多元化。企业利用现有技术、特长经验及资源等,以同一圆心扩展业务。同心多元化的相关性佳,协同效应强,有较大的获利性和较低的风险性。④混合多元化。企业进入与现有经营领域不相关的新领域,在与现有技术、市场、产品无关的领域中寻找成长机会。混和多元化的相关性差,协同效应弱,企业难以管理多种不同业务,无法获得战略匹配带来的优势。
3.多元化经营与投资组合对比分析
(1)投资行为对比。证券投资是通过虚拟资本的投资介入新的行业与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对风险的厌恶程度,选择多种证券进行组合;多元化经营则是企业进行的实业投资,是通过介入不同的业务领域,实现行业经营的多元化。
(2)投资目的对比。证券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投资收益,因此,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是投资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多元化经营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成长,是通过跨行业投资,实现行业互补,从而规避经营中的风险。其中:
①不可分散风险。市场上所有的证券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可能造成损失;多元化经营中同样容易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打击,造成整个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②可分散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单个证券投资是存在风险的,在不同情况下,证券投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投资收益,进行投资组合可以规避单项投资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收益的最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将资源分散到不同产品或行业经营中,避免经营范围单一造成企业过于依赖某一市场,使企业在遭受某一产品或经营领域的挫折时,通过在其它产品或行业的经营成功而弥补亏损,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多元化进入技术、机构、职能活动或销售渠道能够共享的经营领域,可以由于范围经济而使成本降低。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规避模型设计
在分析了投资组合与多元化经营的相似之处后,基于投资组合中业已成熟的理论,把相关变量重新定义并引入新的影响因子。该模型运用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如何通过最优化的跨行业组合,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1.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型假设条件
(1)竞争市场是有效的。各行业的行情反映了其内在经济价值,每个经营者都掌握充分的行业信息,了解各个行业的期望收益率及其方差。
(2)经营者投资某个行业的目标是在给定风险下收益最大,或者在给定收益水平下风险最低,即经营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3)行业经营者以期望收益率以及收益率的方差作为选择经营方案的依据。如果要他们选择风险方差较高的方案,都要求有额外的投资收益率作为补偿。
(4)各行业的收益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或者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来表示。
2.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型变量说明
(1)多元化经营投资的概率(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所占的投资比例,其投资组合的概率之和为1。
(2)多元化经营的期望报酬率()。各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以其投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加权平均数。假定在经营中通过不同行业组合,收益率达到预定目标,即。
(3)多元化经营的方差。方差越大,表明多元化经营组合的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越大,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就越高,反之则越小。影响标准离差的因素包括,经营者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中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经营者预期的收益及概率等。
(4)多元化经营的行业间的协方差(σij)。是反映多元化经营中行业间相关程度的指标,即行业间的互补情况。随着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包括行业数量的增加,单个行业的标准差对整个企业多元化经营总体的标准差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各个行业之间协方差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包括行业数量的增加时,单个行业的标准差对整个企业多元化经营总体的标准差造成的影响程度趋向于零。这就意味着通过跨行业的经营,可以使隐含在单个行业中的风险得以分散,从而降低多元化经营的总体风险。
(5)行业进入壁垒影响因子(F)。进入壁垒是在一种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3.企业多元化经营均值――方差模型
(1)企业经营n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为:
――多元化经营的期望报酬率
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所占的比重
Ki――第i个行业的期望报酬率
n――多元化经营的行业总数
(2)多元化投资n个行业的风险用组合的方差表示为:
――多元化经营的方差
σij――第i j两个行业的协方差
Ei――第i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比重
Ej――第j个行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比重
(3)行业进入壁垒影响因子
行业进入壁垒=F{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垒,政策性壁垒}
结构性壁垒=f{规模经济,资本量门槛,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
(4)多元化经营的优化组合模型
①在一定的预期收益率下,行业组合的方差越小越好。
②在组合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行业组合的收益率越大越好。
三、结束语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可采用的发展模式之一,证券投资组合相关知识给了多元化有益的借鉴。本模型说明,只要行业间不具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就一定小于单个行业经营风险的加权平均值。因此,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是选择相关程度较低的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参考文献: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经营方向的内容
经营方向包括企业的发展方向、业务范围和经营领域。
发展方向说明企业应满足顾客哪些需要,也可称为战略方针。
业务范围表明企业经营几个行业的业务或生产。
经营领域表明在一个行业内具体应为哪一类特定顾客提品或服务的经营场所。
经营方向的选择
企业领导进行企业经营战略的构想,往往是新创办的企业或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调整之时的选择。所以,首先就要确定经营的基本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业务,看其是否有广阔的前景;其次,要界定经营的范围,确定经营的重点。以上两步都走稳了,接下来就要制定总体目标了。这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部分,所以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统揽全局。
今日的市场竞争已经演绎为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的较量,演化为系统运筹决策的较量。所以,选择正确的企业经营方向,已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重中之重”,是企业战略谋划的第一要务。
面对激烈竞争市场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行之前必须“成竹在胸”,把握企业的基本目标,确定企业成功的航向。因此,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企业的经营方向要适合国家长远规划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性,紧跟市场最新动态。
(2)搞清楚企业应该在什么行业经营,经营方向及经营范围是什么,服务的对象是谁,应选择对企业发展和生存最有利的、发展最有前途的行业经营。
(3)要找出最能发挥企业特点和优势的行业,尽可能地开发与本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相适应的产品,不要轻易离开本企业的长处从事完全陌生的事业。
(4)要保持灵敏的商业嗅觉。选择对企业来说有美好前景的经营方向。
(5)寻求多种能和自己的经营范围起协调作用的经营方向。服务面越宽,企业的经营就越容易稳定。同时收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得到启示。
(6)根据市场特点和调查分析得出:欧洲市场喜欢高档品,顾客注意产品的精致性;美国市场喜欢款式新,顾客讲究产品的新鲜感;东南亚市场偏重产品的功能,追求产品的便利性。企业要根据所面对的市场,认真选择经营方向。
在明确了企业经营方向之后,企业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集中全部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做出辉煌的业绩。
经营方向的内容和选择相关文章:
1.公司发展方向范文
2.企业战略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3.2016年注册酒店管理公司经营范围
4.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0 引言
当今的中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所面对的是与普通中学素质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固有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教学,设法营造民主和谐、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以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改变考试制度,建立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每年都提供给教师许多培训的机会,通走出去或是请进来的形式进行继续进修再学习,以实现不断的自我增值。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学习,使我们能够学习和把掌握到例如头脑风暴法、小组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等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两年来笔者主要负责任教《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为了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笔者分别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
1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简介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simulation)课程,可分为物理沙盘/棋盘类沙盘(board-based simulation)和电子沙盘/软件模拟类沙盘(software simulation)两大类。它是模仿真实的企业经营和商业环境而开发出来的一个以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通过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到完成产品的整个加工过程和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其中物理沙盘主要是运用独特的模型和教具,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企业经营中的资金、职员、厂房、设备、仓库、库存物料、订单、合同等各种内部资源,以及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和金融融资机构等外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市场变数,通过学生投入角色扮演和企业经营的情景模拟,再结合讲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地体验企业几年来的经营管理过程和情景,让学生对如何使企业经营中的物流和资金流正常运作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具有很强的实战性。
2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属于管理类课程,它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学生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物流》等一系列相关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起来,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实训课程中通过模拟公司运营、企业战略规划、预算、运作流程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员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经过团队合作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成功。期间学生可能会遇到企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例如资金周转不灵、缺货等各种典型问题,学员必须和“同事们”一起去寻找市场机会,分析规律,制定策略,实施全面管理,在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素质,从而培养学生企业资源规划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激烈的沙盘模拟对抗中,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掌握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树立学生“宽容、诚信、守法”的职业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 在《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设置方面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笔者穿插使用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尤其最主要的是采用“小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小组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改进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应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注意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
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适时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准备工作:学员分组与团队构成: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课程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由5-6人构成一个管理团队,每小组各代表一个不同的虚拟公司。此课程的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处于创业初始状态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从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资产规模开始经营管理。该公司采用了简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包括:首席执行官(CE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或商业情报人员等几个主要角色代表企业各个部门,每个组员都担任虚拟公司中的一个重要职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各小组成员必需学会通过团结协作,共同体验公司的创建以及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就本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资金筹集与运用、生产调度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作出决策。
分组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比如有①直接抽签;②由猜谜语引入;③用拼图抽签等。
笔者选择的是用拼图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首先准备好若干张不同卡通图案的小型拼图,在底部分别写上小组的顺序编号;接着从每一张拼图中抽取5-6小块出来混在一起,让每个同学分别抽取一张拼图;然后把若干张不同卡通图案的小型拼图摆放在各张沙盘桌子上,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手中拼图所在的卡通图案版块,抽到同一张卡通图案版块的同学自然组成一组。于是就这样分别分成:A、B、C、D、E、F、G、H、I、J组。
第一阶段:介绍《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课程。
这个环节笔者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
第二阶段:体验创建公司的过程。
要求学生完成:
①确定公司名称、商标;
②确定公司发展目标;
③员工职位分工;
④制作公司海报、名牌;
⑤由CEO介绍公司。
在这个阶段笔者采用的是“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指是在群体决策中,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发展而成的一种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主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由此而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在这个实训环节中,需要每个同学“头脑风暴”一番,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自由畅想,首先给自己团队起一个好的公司名称,设计一个漂亮的商标;然后共同协作制作完成一张公司海报;接着展现海报,由CEO代表公司团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公司概况;最后由同学们对所有海报进行投票互评打分。
第三阶段:介绍企业经营沙盘规则,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体统一经营。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经营2-3年,尽量熟悉企业经营的操作流程和规则,并学会整套相关财务报表的填写。
这个阶段笔者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和“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中过程中引入角色扮演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的去体验角色,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从而了解角色内涵,并正确地去认知角色,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就业,进入职业岗位工作,乃至适应今后的各种变化,积累经验,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理不同的问题。认清自己的所处的角色类型,并了解该特定角色的内涵,更加有利于自己妥善处理好身边所面对的各类人和事。其关键在于:一是角色定位;二是进入角色。
在这个实训环节中,以生产型企业为背景,让每个学生置身于商业实战场景,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和生产总监等重要职位,以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涉及财务、物流、生产、营销等重要企业运营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公司运营,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学员之间的团队沟通与合作,模拟企业战略规划、编制财务预算、进行运作流程等一系列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如何才能够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的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
第四阶段:由学生自主经营,各小组公司进行经营竞争对坑比赛。
首先给每个小组公司设定同一个初始状态,让每个小组公司都能够在同一个起点上开始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展开4-5年的经营。最终按各公司的业绩排名来决定各小组公司的成绩高低。
在这个阶段,笔者主要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centred learning)简称“SC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国际教育学界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其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指教学活动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构建一种和谐协作和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SCL教学法”的特点:
①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
②教学手段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外,还利用许多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软件或实物教具等进行教学;
③教学形式三元化:协作化、个别化、多样化;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④教学计划和课程学习的交叉和不同步。如学习可以设定部分选修课,采用学分制,让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想要学的课程,更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的发展均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制度。在中职教育中应用和推广“SC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在这个实训环节中,每一个小组所组建的公司都是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他们在面对来自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必须设法将企业向前推进、发展,实地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例如新产品开发、生产设施的改造、新市场中销售潜能的开发等众多决策,设法在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的基础上战胜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