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肺栓塞的预防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第1篇

对于明确诊断的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引起的休克属心外梗阻性休克,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休克,紧急溶栓或介入治疗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对于病情严重,造成循环障碍的,推荐应用溶栓治疗,且越早越好。

一、一般处理与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1.对高度疑诊或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护,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可适当使用镇静、止痛、镇咳等相应的对症治疗。

2.采用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对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但血压正常者,可使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若出现血压下降,可增大剂量或使用其他血管加压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对于液体负荷疗法需持谨慎态度,一般所予负荷量限于500毫升之内。

二、肺栓塞的溶栓、抗凝治疗

1.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对于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若无禁忌证可以进行溶栓;对于血压和右室运动均正常的病例不推荐进行溶栓。溶栓治疗宜高度个体化。溶栓的时间一般定为14天以内。溶栓应尽可能在肺血栓栓塞症确诊的前提下慎重进行。对有溶栓指征的病例宜尽早开始溶栓。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用药前应充分评估出血的危险性,必要时应配血,做好输血准备。溶栓前宜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以便溶栓中取血监测,避免反复穿刺血管。

常用的溶栓药物

有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一旦疑诊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应即进行抗凝干预治疗。临床上存在肺血栓栓塞症中度或高度可能性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前应即给予抗凝治疗。对于疑诊为大面积肺栓塞的患者,如果希望达到快速扭转病情的效果应考虑使用普通肝素作为初始负荷量;在急诊肺栓塞患者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可能更受欢迎,不仅因为其有效性和较少的副作用,而且相对于住院患者来说,不需要进行血液学监测。以低分子肝素作为初始治疗,继之口服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化比率达到2.0~3.0。口服抗凝药只有在肺血栓栓塞症被明确证实后方可开始使用。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前应测定基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常规(含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

常用抗凝药物主要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一般认为,抗血小板药物的抗凝作用尚不能满足肺血栓栓塞症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要求。

三、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还有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经静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为防止下肢深静脉大块血栓再次脱落阻塞肺动脉,可于下腔静脉安装滤器。

四、肺栓塞的预防

肺栓塞的最重要预防是针对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积极医治脚部感染(包括脚癣)和防治静脉曲张等。一旦发生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应卧床休息,下肢减少活动,同时应用抗生素和抗凝剂。

手术和创伤后应减少卧床时间,鼓励早日下床活动,如需长期卧床者应定期做下肢主动和被动性活动,以减轻血液停滞。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除积极治疗心肺基础疾病外,亦应减少卧床,有血栓形成或栓塞证据时可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长途乘车、乘机者,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称为“经济舱综合征”。特别是乘机时,因狭小的腿部活动空间和长时间不活动、机舱内因低湿度造成的脱水,以及高空所致的低氧血症作用等因素也会增加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风险。有专家认为:“航空旅行和外科手术在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方面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

对于手术前后进行航空旅行者。应做好下列预防(1)饮用大量的水。推荐每飞行1小时,需饮用500毫升水。(2)避免脱水因素,如饮用含大量咖啡因和酒精饮料。(3)进行座位上运动。尽可能多地起立和在机舱内走动。(4)穿宽松的服装,避免使用外科用压迫性绷带。以防血栓形成。怀疑有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者可做下肢阻抗容积图、血管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或常规静脉造影等,以便及时诊断,早期治疗。

对重点高危人群,包括普通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的疾病如股骨头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等,神经外科的创伤、急性脊髓损伤,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肿瘤、长期卧床、严重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的患者,也即对存在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相应预防措施:(1)机械预防措施:包括加压弹力袜、间歇序贯充气泵和下腔静脉滤器;(2)药物预防措施:包括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小贴士

第2篇

血栓病诊治更及时、精准

我院于2007年成立了全国首家血栓与止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汇集了来自血液内科、血管外科、介入科、心内科、神经内科、骨科、呼吸科、妇产科、放射科的20余位专家,设立专病门诊及住院病房,采用主治医师负责、专科医师查房的模式,多学科联合诊治血栓性疾病,使早期预防、靶向溶栓、手术取栓、滤器置入、抗凝监测等综合诊治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真正实现了血栓性疾病的个体化精准诊治。

以肺栓塞患者为例:血液科负责血栓病因的筛查、呼吸科负责肺栓塞的治疗、影像科负责疾病的诊断、介入科负责局部血栓的治疗、心内科负责心功能改善、急诊科负责急救、血管外科负责抗凝治疗,而骨科、妇产科等科室负责宣传肺栓塞的患者教育和预防。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医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召集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和评估,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诊治方案,干预时间提前,干预措施更有效。

哪些患者更需要“MDT”?

1. 疑难血栓性疾病患者,如肺栓塞患者。

2. 危重的血栓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

3. 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如有血栓病病史和家族史者,骨科、妇产科、大手术后患者。

特别提醒

血栓性疾病是复杂的多基因-环境因素疾病。遗传因素决定了不同个体对血栓形成有着不同的易感性,而这种易感性是伴随终身的,容易在一种或多种获得性因素的诱导下导致血栓形成。下列血栓性疾病患者应进一步明确血栓病因,即进行“易栓症”的筛查。

1. 发病年龄较轻,动脉血栓性疾病

2. 有明确血栓家族史或病史;

3. 少见部位(如下腔静脉、肠系膜静脉、脑、肝、肾静脉等)的静脉血栓栓塞症;

4. 特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无诱因);

5. 女性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

6. 复发性不良妊娠(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等);

7. 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发生双香豆素性皮肤坏死;

8.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仍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

第3篇

【摘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并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预防宣教。结果:40例患者中39例于治疗后1周,下肢肿胀、疼痛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1例,占0.25%。本组患者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抗凝治疗,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抬高患肢休息和精心护理,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下腔静脉过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内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1〕。

本文主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和预防措施。现将40例下肢DVT患者的护理体会,做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9岁,平均44岁(±2.5岁)。均经血管彩色超声或静脉造影证实,病变位于左下肢34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例为双侧,病程3h~9d,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疼痛及行走活动障碍。其中15例安放下腔静脉过滤器。发病原因:手术及外伤后8例,妊娠及产后5例,原因不明27例。

2 治疗方法:

2.1 非手术治疗:用药前抽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率(INR)和血小板及肝肾功能。

2.1.1 常用抗凝药物: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和华法林。

2.1.2 用药方法:前3天给予肝素钠2500IU+o.9%NS至50ml静脉泵入2ml/h,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第2天开始服用华法林2.5mg,第3天则根据前1天服用华法林16 h后的INR结果决定当天华法林的用量,第4天为维持量,之后服用华法林3~6个月,维持INR在2.0~3.0之间。

2.2 手术治疗:在局麻DSA下安放下腔静脉过滤器,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并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同时膝关节呈微曲位,膝下垫一枕。卧床期间嘱患者活动踝部及足趾,每2小时帮助变换1次。早期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3〕。

3.2 心理护理:DVT患者突发的下肢肿胀、疼痛易使患者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燥、易怒等情绪,护士应该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减轻其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前要对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病情和将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监测INR:华法林的治疗窗窄,即使华法林很小剂量的变化也可导致抗凝的过量而致出血或抗凝不足导致血栓。因而需严密监测INR值,INR的监测一般第1周,1次/d,第2周,3次/d,第3周后改为每周1次,直到第4周,INR控制在2.0~3.0,并稳定后可每月监测1次,如以后环境改变、身体情况发生变化可根据情况临时监测。

3.4 病情观察:

3.4.1 给病人一安静、舒适的环境,严格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天测量患肢及健肢周径,以膑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 cm,膝下15 cm的患肢及健肢周径,并与以前的记录和健侧的周径相比较。

3.4.2 密切观察有无出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淤斑、黑便、血尿、女性则应观察月经量的变化等症状,告诉患者及家属要注意观察这些出血并发症的先兆。

3.4.3 对于置入尽下腔静脉滤器者,尽管可使肺栓塞的发生率下降至0.2%~5%〔3〕,但仍需密切观察有无突发的咳嗽、咯血、胸痛、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焦虑等症状,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以观测血氧饱和度是否进行性降低,心电图有无心肌缺血的表现〔4〕。及时掌握血气分析的变化,当PO27.32kPa,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4.4 及伤口的观察:病人取头低足高卧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绷带不宜过紧。观察皮温、颜色、感觉,触摸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并做记录。

3.5 应用溶栓药物注意事项

3.5.1 剧烈的振荡和室温下超过8h均可使配制好的尿激酶活性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5〕。

3.5.2 加强巡视,防止药液渗入皮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时,应在患者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进行,注射针垂直进入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处,直至注射完毕,用干棉签按压5min,可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

3.5.3 对于患肢肿胀明显者,泵入尿激酶时在患肢大腿上方5-10cm处加以止血带,以利于药液进入深静脉。

3.6 做好心理护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3.7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尽可能避免创伤和出血,勿与硬物碰撞或使皮肤损伤,衣裤应柔软、宽松,避免进粗硬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应用柔软的牙刷刷牙,避免损伤牙龈。保持大便通畅,戒除烟酒。避免长时间站立及从事重体力劳动。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

3.8 预防宣教:185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3〕,预防必须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措施。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协助定时翻身。对手术、产后妇女应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鼓励此类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对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华法林治疗窗窄,用药不足可引发栓塞,而抗凝过度将导致出血,对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应加强宣教,指导患者正确用药。DVT发病率愈来愈高,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对存在导致DVT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4. 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于治疗后1周,患肢肿胀、疼痛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1例,占0.25%。本组患者未发生肺栓塞。

5. 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住院后主要针对心理反应、及伤口的观察、手术并发症的观察、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有无肺栓塞的发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及时提供病情动态变化,使病人顺利平稳度过围术期。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麟荪,贺能树.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2]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32(12):99.

[3] 吴在德,张伯根.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9.

第4篇

如果您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如果您即将长途飞行或乘车,如果您怀上了小宝宝,如果您患有静脉曲张,如果您进行了骨关节置换手术,如果您超过了60岁……那么,您已经面临了静脉血栓的威胁。

静脉血栓形成时大多数是“静悄悄”的,但它就像潜伏于您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如果置之不理,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然而,大多数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甚至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

深静脉血栓是一个沉寂的“杀手”,因为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任何症状。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

面对静脉血栓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及尽早去医院就诊,是避免静脉血栓危害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静脉血栓档案

静脉血栓:是多种原因导致人体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的疾病,被视为第三大常见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率达1.45/1000。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人体的深、浅静脉,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认为静脉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如血流缓慢或淤积)和血液成份改变(如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主要因素。

经济舱综合征:是指长时间乘坐飞机,坐在狭窄的空间内不能活动,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淤滞,形成血栓。下飞机后一活动,血栓脱落,随血液回流到心脏,再堵住肺动脉,使肺脏缺血缺氧,引起胸痛、气短、咯血,严重时猝死,医学上称为“肺栓塞”。其根本原因是久坐不活动,尤其双腿不活动,所以,广义的经济舱综合征,还应包括长时间乘火车、汽车等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静脉血栓暗藏杀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赵纪春

陈希永远难忘的是2004年11月15日。这一天,他的儿子出生刚刚3天,但孩子的母亲王小丽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王小丽因产后左下肢肿胀2天入院,医生检查发现,她左下肢明显增粗,腹股沟和小腿疼痛,彩色B超提示:左髂总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刚入院进行治疗,王小丽就突发呼吸困难、紫绀,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急性肺栓塞。当时,她才28岁。

尼克松与经济舱综合征

像王小丽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静脉血栓症,也称经济舱综合征,它最初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尼克松曾在1965年发生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74年,他乘飞机对欧洲、中东和苏联进行访问,长时间的空中旅行,他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虽在旅途中及时进行了抗凝治疗,但在1974年8月还是发生了肺栓塞。

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现长时间静坐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现象。当时在英国伦敦,为了躲避空袭,许多人长时间静坐在地下隐蔽所里,空袭结束出来后,经常有人发生猝死。此后又发现,投弹手因长时间在飞机上静坐也易发生肺栓塞而死亡。

骨折好了,静脉堵了

有句俗话是“伤筋动骨100天”,有些人把这句话理解成骨折的人需要卧床静养三个月。实际上,骨折的人应该早期下地活动,以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据统计,骨科是医院中静脉血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40%~60%。此外,住院患者1周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5%,2~12周后更高达79%~94%,普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19%,近年孕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静脉血栓的危害

静脉血栓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在80%肺栓塞患者中能查到深静脉血栓(无症状)。严重肺栓塞(肺循环的50%以上栓塞)可导致肺部严重缺氧,心肺功能衰竭而突然死亡。

静脉血栓早期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肢体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绀色(股青肿),导致肢体动脉受压和痉挛而缺血坏死。

静脉血栓后期,静脉内阻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常被破坏,有20%~30%的患者产生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3%~5%可出现小腿足靴区顽固性溃疡,使患者出现行走时肢体发胀,皮肤湿疹,溃疡疼痛和感染,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沉寂的杀手

由于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故深静脉血栓也被称为沉寂的“杀手”。

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在全部致死性肺栓塞病例中,死前得以确诊的患者还不到一半。没有得到正确诊治的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发生远期后遗症。血栓栓塞性疾病还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许多首次发作后经抢救生存的患者3个月内再次住院。

面对静脉血栓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防范意识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及尽早去医院就诊,是避免静脉血栓危害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专家简介

赵纪春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参编专著两部,曾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曾赴美国研修血管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一年。擅长各种动脉瘤,动脉狭窄和闭塞,动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等血管外科疑难疾病以及累及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无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肺栓塞,症状难以早期发现,病死率和复发率又较高。因此,对这类疾病的对策应该“防患于未然”。

长时间静坐、吸烟、肥胖、超过60岁、妊娠及产后的人,以及经历了外科手术、烧伤创伤、瘫痪、卧床等患者,都要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

静脉血栓 预防有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 博士孙艺红

静脉血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大众,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正常人群――避免久坐

哪些人更容易患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呢?长时间静坐、吸烟和腹部肥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多增加活动、戒烟、减轻体重等,注意防止造成静脉血流淤滞的情况,如长时间静坐。

国外研究者曾对50岁男性随访了30年,结果发现,腰围100厘米以上者比腰围小于100厘米的人群危险增加3倍,每天吸烟超过15支者比不吸烟者危险增加2倍。吸烟和肥胖者在遇到某些情况,如长途飞行、手术、外伤,更容易促进静脉血栓的发生。

“经济舱综合征”最先引发了人们对静脉血栓的关注。连续飞行时间超过3~4小时就可能发生肺栓塞,时间越长,危险就越高。

此外,其他形式的长期静坐也可能是促发因素。两年前,新西兰发现一名32岁男性肺栓塞患者,起因是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每天长达12~18小时。还有人因连续上网玩游戏最后死于肺栓塞的报道。目前,超长时间上网和玩游戏的“网迷”不计其数,发病趋势可能不亚于“经济舱综合征”,甚至更高。

长期操作电脑者和预期要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者(时间超过6个小时),一定要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要注意如下4点:

(1)穿宽松的衣服和鞋袜,尤其是下肢或腰部衣服不要过紧;

(2)每隔一段时间起来走一走,经常做全身尤其是腿部活动,如活动足踝;

(3)多饮水,不吸烟,避免酒精性或咖啡因饮料。

(4)一旦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高危人群――药物抗凝

除了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静脉血栓外,这种疾病更常见于住院的人。而且病情越危重、手术或创伤越大的患者,危险越高。

高度危险人群包括:年龄超过60岁,或年龄在40~60岁但合并其它危险因素(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肿瘤、凝血因子高凝状态),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危险明显高于年龄小于40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其他已经明确证实的高危因素包括:卧床、瘫痪、慢性心衰、恶性肿瘤、肿瘤治疗(激素、化疗或放疗)、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高龄、妊娠及产后、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急性内科疾病: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肠道感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中心静脉插管。

某些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具有相加和协同效应。

高危患者需要应用抗凝药物(见下文――编者注)。

极高危人群――抗凝+机械

经过了急性腹部或胸部的大型手术及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有髋部骨折、严重创伤和急性脊柱损伤等的患者,即使无其他危险因素,也是血栓栓塞的极高危人群。

极高危患者需要联合抗凝和机械性预防措施。

已经发生过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复发的危险,明显大于没有发生过血栓的人,这些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治疗。

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如果要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或火车,则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适合旅行,并采取预防措施,如穿长弹力袜或起飞前使用低分子肝素等,但阿司匹林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专家简介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现任同济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并担任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擅长心内科,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临床药理。尤其专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医学的发展方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和肝素时,必须监测用量。

修条“地铁”治血栓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教授景在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三大类,这就是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凝治疗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的过度活化、人体抗凝机制的削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用药物阻断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这一环节就是抗凝治疗。

在人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理状态下两者相互平衡,人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形成血栓。在发生血栓时,凝血过程占据了主导作用,因此,已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仍要继续进行抗凝治疗,以使这一对矛盾恢复平衡。

常用的抗凝药物

如今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两大类,分别是口服抗凝药和注射用抗凝药。前者以华法林为代表,后者以肝素为代表。口服抗凝药物多数是长效抗凝药,多用于血栓治疗后预防复发或各种血管重建手术后预防血管闭塞。注射用抗凝药多是短效抗凝药,一般用于手术中的抗凝或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要注意的是,使用华法林和肝素都必须监测用量。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使用溶栓剂,将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再裂解纤维蛋白,或者药物本身直接裂解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网碎裂,血栓内的红细胞及白细胞等重新被释放到血液,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达到恢复血管通畅的目的。

常用的溶栓药物

溶栓疗法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已经发现了多种溶栓药物,现在一般将溶栓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第二代的代表药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三代的代表药物是单抗体导向溶栓剂。目前在国内常用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溶栓剂。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溶栓药物的发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了,但仍然有一些患者需要急诊手术:一是发生了股青肿或股白肿的患者,如果不立即手术取栓,往往有下肢坏疽的风险;二是合并有其他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后两周之内的患者,由于溶栓或抗凝治疗有诱发出血的危险,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72小时之内,并且血栓的范围比较局限,取栓手术也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手术方法

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目前主要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能预防脱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回流到心脏。由于放置滤器后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血药物,所以现在有了临时性滤器,可在肺栓塞的风险过后再将滤器取出。

另一类手术的目的主要是恢复下肢深静脉的回流,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在取栓后血流仍然不通畅时,就要考虑静脉转流手术或静脉成形手术了。

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

一类是各式静脉转流手术,就是利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绕过血栓闭塞的静脉段。

另一类是各种静脉复通手术。如射频消融技术,就是用高频声波把血栓块打成碎屑;还有支架成形术,就是用导丝通过血栓后沿导丝植入支架,支架扩张使闭塞的管腔再通,此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在静脉血管中“修地铁”。

需要指出的是,每种手术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只适用于一部分特定的病人。

专家简介

景在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一院普外科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亚洲血管外科协会理事,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协会委员,《J Endovasc Ther》编委,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10余种核心杂志编委等。擅长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微创)和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微创)和手术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病(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治病解惑

问:阿司匹林能防治静脉血栓吗?

胡大一教授: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静脉血栓性疾病与我们熟悉的动脉血栓性疾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形成的“白色血栓”,而静脉血栓是纤维蛋白形成为主的“红色血栓”,血小板不起主导作用。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防治静脉血栓性疾病不理想。

问:预防血栓的机械性措施包含哪些措施?

胡大一教授:预防血栓的机械措施包括逐段加压袜、间断气囊压迫装置和下肢静脉泵,这些措施可增加静脉血流和(或)减少下肢静脉淤血。其中弹力袜最为简便,可以长期穿戴,但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和压力。机械预防措施的最大优势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可用于具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患者。

问:抗凝治疗需要多长的时间?

胡大一教授:应用抗凝药物的时间通常与住院时间有关,至少应持续至可下床活动或出院,但关节置换术和因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如果没有出血的危险,最好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2~4周或更长的时间。

问:使用华法林为何要监测用量?

景在平教授: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但众多因素可以改变其用量,若使用不当,可能无效或引起出血,故要严格监测用药过程,并调整剂量。

问:抗凝治疗时为何要监测肝素的用量?

景在平教授:在使用肝素时,剂量小了达不到抗凝的目的,剂量大了又会引起大出血,因此必须监测肝素的用量,使肝素在血中保持适当的浓度,保证安全。

问:使用低分子肝素为什么不用抽血监测?

景在平教授: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裂解提纯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其作用机理相对单纯,因此出血并发症少,可以不监测用量。另外,它的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可以皮下注射给药。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68-01

产褥期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由于妊娠及产褥期过程中因其独特的生理及内分泌改变,下肢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致【1】。一旦发生,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和生命,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产妇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诱发致命的肺栓塞。现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7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31.5岁,其中剖宫产术后5例,阴道分娩后2例,发病时间为产后5~31d,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肢体周径比健侧大2.5~13cm,站立和活动时肢体胀痛加重,活动受限,皮肤暗紫,皮温升高。根据DVT的临床表现,通过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而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7例患者均采用抗凝、溶栓、祛聚、病因等治疗,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抬高、制动、局部理疗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1.3 结果 7例在治疗1~2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随访1~6个月,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2例。未见明显的栓塞后综合征。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周;营养均衡,保持大便通畅;评估下肢疼痛程度;产妇由于疾病原因停止哺乳后,大量乳汁淤积易导致乳腺炎,指导患者回乳。

2.2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及家属易发生产后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心理分析,并主动真诚的与患者交流,告知与其疾病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消除思想顾虑,以便更好的治疗。

2.3 患肢活动及护理 急性期DVT形成后1~2周和溶栓过程中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0~30°,可使股动脉平均血流增加33%【2】,利于静脉回流;防寒保暖;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栓塞主要脏器;定期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及动脉搏动情况。急性期缓解后或溶栓治疗停止后,指导产妇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活动量应循序渐进。

2.4 治疗期间护理 本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尿激酶5~10u,每天1次,连续7~10d,配合局部行超声波或脉冲磁疗及活血化瘀通脉祛湿的中药。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血药物。做好用药前、后相关检查,明确无肝素治疗禁忌。

2.5 并发症观察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严重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应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发绀、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肺栓塞症状。

3.讨论

DVT是孕妇严重并发症之一。产褥期的妇女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非孕期增加50%,于妊娠末期平均达4.5g/L,其凝血机制增强;剖宫产手术麻醉后下肢静脉肌肉松弛,术中血流速度变缓慢;术后及产褥期卧床时间长,腹胀、肠麻痹等有关。

在DVT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形成原因做好产褥期妇女的孕期保健,通过健康教育后,调整饮食结构和种类,减少了增加血液粘稠度的机会;督促有计划地完成各种被动和主动活动,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淤滞。预防措施中的两小腿腓肠肌等长舒缩活动及踝关节伸屈、旋转活动,主要有增加肌泵及股静脉流速的作用;从跟腱其自下而上做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挤压、按摩,使其沿静脉血管方向形成压力梯度,防止血液淤积在静脉窦内。因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天清晨,熟睡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只见邻居小王两眼泪汪汪地站在门口,执意请我马上去看看她正在医院抢救的奶奶。老人今年81岁,小王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祖孙俩的感情非常深。前几天就听小王说起,老人因为中风偏瘫住院了,不过好像恢复得还不错,小王现在这样子,莫非是出什么大问题?凭着多年行医经验,一种不详的预感渐渐涌上心头……

“大姐,快帮我去医院看看吧,医生说奶奶得了肺栓塞,快不行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医生弄错了?我奶奶患的是脑梗死,怎么现在连肺也梗了呀?”

“等看了病人再说吧!”我关上门,和小王一起赶到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已经陷入了昏迷、奄奄一息,瘫痪侧的下肢明显肿胀、变粗。主治医生提供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螺旋CT及血液化验结果均支持了肺栓塞的诊断,我的预感也得到了证实。

最后,老人没有再醒过来,死亡诊断是: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小王疑惑地问:“奶奶怎么一下子从头堵到肺了呢?”

……

肺里的血栓从哪里来

权威资料表明,脑卒中病人,特别是有肢体瘫痪的病人,有30%~60%的人会发生静脉血栓。这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使该肢体血流缓慢、淤滞,红细胞、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等物质在缺血受损的血管内膜上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管腔后,会造成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出现炎性反应。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周径增粗,伴有疼痛。

至此病变并未结束,因为新形成的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在血流变快时,其很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部分或全部脱落,并随血液流回到心脏,再经心脏泵入肺动脉。由于肺动脉血管管腔是逐渐变细的,当血管腔细到血栓不能通过时,就发生了栓塞。肺栓塞使肺循环阻力加大,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烦躁不安、晕厥、濒死感,严重者可猝死。

简而言之,肺里的血栓主要来自下肢的深静脉,该血栓如同一辆肇事汽车,在向前的逃逸过程中(经血循环到心脏,再由心脏到肺循环)又堵塞了前面的交通要道(肺动脉),使交通瘫痪。

从源头上阻断肺栓塞

由于70%~90%的肺栓塞栓子来自下肢静脉,因此有效地对卒中偏瘫病人进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就能成功地阻断肺栓塞的源头。预防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药物预防,如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华法令口服等。药物预防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变化,防止出血。近年来,由于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规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二是非药物预防,包括使用加压弹力袜、完全充气长筒靴间歇压迫和早期肢体运动等。肢体运动既可有效地预防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可对其运动功能障碍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肢体运动最好有治疗师的指导,通过被动和主动地伸、屈、收、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使患者的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对卒中偏瘫恢复期的病人,更要鼓励其多活动,生活尽量自理,千万不要照顾过度。

慧眼识别“肇事”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如患肢比健肢周径长1厘米即有诊断意义。不过,约有半数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这时候,可疑病人应做超声多普勒检查,其简便无创,准确率在90%左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多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脑卒中病人多为高龄,常合并意识、语言、智能障碍而缺乏确切的主诉;有的病人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有的病人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末梢感觉减弱或消失;还有的病人因为瘫痪肢体远端有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轻度下肢肿胀,易被忽视,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鉴别诊断的难度。这就需要通过家属及医生的细致观察,尽早发现异常。

你属于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吗?

第7篇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栓塞导致的疾病[1].急性肺栓塞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症,病死率极高.有资料显示,肺栓塞中60岁以上者可达20%[2]。老年人因为他们的生理、病理和解剖学上的特点关系,在原有慢性病的基础上突发急性肺栓塞,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诊断困难,溶栓和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的危险性高。所以,对于老年人突发急性肺栓塞,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更应该重视。

全文就老年患者急性肺栓塞护理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1病情观察

1.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肺栓塞的最常见症状,特别是活动后最为明显。病人呼吸困难时,特别是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与原发疾病不相符或是不能用原发疾病来解释时,护士应及早报告医生,同时给予吸氧、限制下床活动等相应处理。

1.2晕厥

晕厥是由于大面积肺栓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症状、有时候是肺栓塞的唯一或是最早的症状。同时,多伴有血压下降、右心衰和低氧血症,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1.3胸痛

胸痛常表现为类似胸膜痛或是心绞痛的表现。多突然发生,并且与呼吸有关联.咳嗽时加重。当有较大的柱子栓塞时,可出现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向肩及胸部放射,易被误诊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1.4其他

咳嗽多数为干咳或是有少量白痰,可同时伴有喘息,比如,合并感染可伴有黄痰或痰量较多;咯血一般为小量的鲜血或是血丝痰,多在栓塞后24 h内发生;颓 躁、惊恐甚至是濒死感,可能与胸痛或低氧血症有关;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不超过38.5℃,高于38.5℃应考虑为合并感染[3]。

2 抢救流程

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绝对卧床,不可过度屈曲下肢,保持大便的通畅。对有低氧血症者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呼吸衰竭时可给予无创通气或是气管插管。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完善各项检查,测定基础APTT、血生化、血常规、血

小板计数,作为溶栓前后对照值。充分评估出血的危险性,查血 型,必要时配血备用。备好溶栓药和急救物品及药品,如除颤器、龟精蛋白等保证急救用品处于备用状态[4]。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肺栓塞一般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者易出现惊慌、恐惧等心理变化。我们应安慰患者从入院开始就耐心做好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向患者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告诉患者各项检查的目的、必要性、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3.2溶栓治疗

3.2.1溶栓前护理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的辅助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确定有无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3.2.2溶栓过程

溶栓适应证:目前溶栓治疗主要用于2周内的新鲜栓塞,资料表明,1周以内效果最好,2周以上也可能有效。溶栓的指征是确诊肺栓塞,具体包括:大块肺栓塞、肺栓塞伴休克、原有心肺疾病的次大块肺栓塞引起的循环衰竭者E3j。方法:目前溶栓剂有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由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无抗原性,对纤维蛋白比尿激酶、链激酶更有特异,且对改善血流动 力血紊乱和右心功能更快,能较快溶解血栓。 患者在明确诊断和符合溶栓条件的基础上可给予艾通立溶栓 (10mg在1--2 min内静脉推入,90 mg在2 h内泵控静脉滴注。抗凝治疗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滴注和华法令口服[5].

3.2.3溶栓后护理

密切观察心肺功能,定时取血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是否有出血征象的发生,及时处理。

3.3生活护理

绝对卧床l周,避免突然改变。强调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勿用力排便.进行必要的床上排便方法指导。取高枕卧位,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呼吸困难。介绍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及合理化膳食。保持皮肤消沽.提供舒适环境,给予具体的生活帮助,满足 患者生活需求。

4 健康教育

4.1衣着

病人应穿着弹力加压长筒袜以、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利于静脉血回流[6]。当下肢出现缺血症状时,应保护肢体防止过冷过热的刺激并减少压力,穿着柔软衣服,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2运动

病人在肺栓塞发病急性期和溶栓治疗期问应绝对卧床休息,肢体制动,以防止柱子脱落发生更危险的栓塞。出院后病人要避免长时间的坐卧,至少每4h应活动肢体1次。

4.3排便

排便行为可诱发肺栓塞,甚至造成病人晕厥猝死。指导病人多吃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出现便秘时,可以服用通便药物或使用外用软便剂。防止屏气用力的动作和下蹲过久。

4.4饮食

以减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为目的.不吸烟,减少脂类、糖类食品的摄入以控制肥胖。多吃含植物纤维丰富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4.5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抗凝剂有时是要终身服用的,护士要安排病人复查的时间,并制定家庭护理计划,保证病人坚持服药。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出血或再栓塞的情况,指导病人自我监测,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

5 小结

在我们国家肺栓塞绝非是少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老年卧床患者,如果及时治疗,死亡率可由30%降到8%。护士应了解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具备准确评估病情的能力,掌握急救措施,配合医生提高对肺栓塞抢救的成功率。对重点高危人群,应根据病情轻重、年龄、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等来评估发生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等的危险性,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所以,早期明确诊断、积极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对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都是及其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KeepNB,Am J Nursing,1995; 95(4):52.

[2] 陆惠华,实用老年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3] 陈爱玲,老年慢性病病人突发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家庭护士,2007,5(10):21-22.

[4] 任广利,大面积肺栓塞的急救流程与护理措施 ,中外健康文摘,2010,7(6):245-246.

第8篇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行脊柱、骨股头、股干骨折及膝部手术患者45例,年龄40~72岁。住院时间9~32天,住院期间5例发生DVT典型症状,即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经及时治疗,痊愈出院。

护 理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大多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住院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改变。本组患者中以老年人发病居多,由于老年人内科基础疾病多,心里承受能力差,易焦虑、抑郁、烦躁。护理上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珍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要向患者家属讲明,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讲清此病的严重性,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预防:⑴基本预防护理措施:术后返回病房护士应立即开始给于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使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时,严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踝关节的主动规活动,增加股四头肌主动等长收缩,增加下肢静脉血液速度,促进静脉回心血流,从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术后6小时进食清淡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进水量,以防便秘和尿结石。对卧床期间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应协助患者保持正确舒适的,使用气垫床,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防褥疮发生。⑵机械预防护理措施:主要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机械方法预防。其作用是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受损伤,并有防止下肢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减少静脉瘀滞,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可以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长短及手术等级,单用长腿弹力袜,或弹力袜加压装置。长腿弹力袜使用使用注意事项:①正确测量患者的下肢周径,选择大小合适的长腿弹力袜;②确定穿长腿弹力袜时,足趾洞在足趾平齐,确保足趾活动自如;③每天检查长腿弹力袜适合程度,以判断下肢周径的改变;④不要向下翻折长腿弹力袜;⑤每天脱下时间≤30分钟。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应检查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袖带与患肢接触面以容下一指为宜,避开肢体关节及道管处,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⑶药物预防护理措施: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遵医嘱术后4~6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1次/日。用药时间7~10天。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抗凝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为出血,要注意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指标,密切注意观察全身是否有出血斑点、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⑷静脉穿刺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避免在患肢穿刺,尽量选择上肢,若一定要使用下肢静脉,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力度,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减少不必要股静脉穿刺。长期用药,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对血管壁有刺激和损伤作用的药物,要慎用。

有症状的DVT的护理:①绝对卧床,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禁止给患肢按摩,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②耐心向患者说明饮水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需达2000~3000ml,对不愿饮水的患者要适当增加静脉输液量,减轻血液黏稠度。③遵医嘱增加低分子肝素剂量至2次/日,当天同时口服华法林,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2.5,勿超过3.0。症状稳定后可单独口服华法林,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④警惕肺栓塞的形成,其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周内,且多发在久卧后开始活动时。当DVT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意识到肺栓塞的可能,并立即处理。

康复期患者护理及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促进血管再通、消除诱发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要经常指导患者采取直立,避免血容量降低;足量饮水,保证合理的血容量;预防便秘,避免腹腔内压升高;禁止在血栓形成的肢体进行静脉输液;禁止在血栓不稳定的肢体进行脉动压力治疗和深部按摩。治疗过程中要严密注意观察肢体皮肤色泽和肿胀情况,以判断效果。

讨 论

DVT是骨科大手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期常在骨科大手术后24小时,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双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并进行干预。24小时后应鼓励患者进行离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对该类患者进行术前DVT危险度的评估,术后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必要的痛苦。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护理,体会到严密的病情观察,细致的生活护理,恰当的心理疏导,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康复锻炼的要领,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