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能量学学习

数字能量学学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能量学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能量学学习

第1篇

1 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全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开展教研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2 问卷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3 问卷数据汇总与基本分析

3.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多媒体、电子白板课,只有10%的学生不喜欢,这类学生大都是学困生,总觉上课无聊,不管采用什么教法,都没有兴趣。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家中具有上网条件的人数较少,不过大部分家长购买了磁带等设备,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很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学生也是学困生,据了解,他们喜欢多媒体的声音、动画、图像等,不感兴趣的学生大多是学习差,性格内向,家庭条件差、留守儿童等,今后我们要研究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分析: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学生只占20%,教师布置就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占45%,可见学生在自主预习复习方面几乎一半是被动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总体上是好的,30%的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认真完成;45%的学生能与同学讨论完成。但不容乐观的是仍有25%的学生存在抄袭作业现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后,由于出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学生课前预习扎实,当堂检测过关率高,致使抄袭的学生大幅减少。

数据显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高了,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学生主体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并愿意坚持,没有感觉的学生属于学困生,不愿意学习,亟待培养学习激情。

3.2 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及疑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切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FLASH动画,让静的圆动起来,使其与直线有1个交点、2个交点、无交点,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另一个教师传统教法,最后课题组经过集体讨论对两个班的当堂作业情况进行了一项综合检测,结果如下实验结果表明,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的九1班学生的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优于九2班,差异分别是3%、19.34%、5.9%、11.1%,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最高,达19.34%。原因是利用计算机可将几何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3.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经2年长期运用电子白板等教育技术后,对平行班教学成绩进行比较(以语文为例)。由统计表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的教学成绩较好,尤以优秀率更为明显,基本上都要高出15个百分点。极差生(36分以下)降为0,进步明显,学困人数36~72分学生数有所增加,均分直线上升,净增8.92分,而平行班(偶尔用电教设备)只增3分,按照如此进步速度,预测下次考试合格率能达到70%。

4 研究反思

第2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书写;条理;细节;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79-01

细节决定成败,在学生的数学练习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成功率,其中就包括容易被师生忽视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在进行数学练习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注重规范书写、规范解题,那么他们的解题成功率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领示范,身教重于言教

影响学生书写习惯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点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为很多学生的书写是从模仿教师开始,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的时候一定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标准的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布局,形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这样他们就能受益。

教师的板演过程影响学生书写,如果我们不能顾及学生的感受,让板演看上去杂乱无章,那么学生在独立练习的时候也会忽视书写,会视优化作业习惯可有可无。为了避免“负能量”,在板演的时候我们要设计好板面布局,要认真书写,注重字迹,间距得当,书写规范。比如,在小数除法计算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因为书写缺陷造成计算失误,比如被除数的数字间距太小,导致商的位置写在不正确的地方,或者计算的时候将小数点弄丢了(也有时候点在不恰当的位置),甚至出现数字抄写错误,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板演时给学生清晰的示范,将被除数中的每一个数字写清楚,每两个数字间空出合适的距离,同时将小数点移动的过程异常清楚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模仿教师的书写区分出原来的小数点和现在的小数点的位置,将数位对齐。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会形成清晰的表象,延续到独立作业中。

所谓“教学无小事”,哪怕是板演中的书写也是我们要注重的细节,尤其是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地方。比如,竖式中的等于号的书写、递等式上下行间的对齐等等,只要我们给学生规范的引导和示范,就会给学生传递出一种态度,帮他们养成一种习惯。

二、比较发现,以他山之石攻玉

除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间的交流、启示、相互评价等等也会影响他们的书写,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拨学生从书写的角度看问题,彼此评价,从而激励所有学生关注书写。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作为范本,同时将一些有明显缺陷的作业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并想方设法矫正书写中的不良习惯。

在学生展示交流数学练习的时候,除了从数学的角度做出评价,我们也应当关注他们的书写。比如,学生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书写杂乱无章,字迹潦草,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其余学生给出建议,给学生一个警示,对于一些整洁漂亮的作业,我们要及时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一边评判别人的练习,一边给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那些书写较随意的作业,也要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出来,点出其中的不足。我在课堂中会将一些较马虎的作业隐去姓名后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学生发现在作业中出现丢三落四、文不对题的现象是严重影响作业正确率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习惯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在学生练习中我们尽量凸显好的作业习惯,展示美好的细节,这样会对学生起强烈的引领作用。

三、注重感悟,由内而外地迸发

书写规范是一方面,解题的规范、有条理也是影响学生数学练习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展示出条理清晰给数学学习带来的帮助,使学生感悟到规范练习的好处,这样在学习中他们就能迸发出由内而外的力量,驱动数学学习更快更好地进行,并积累必要的数学学习经验。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一些学生在独立练习的时候总是漏洞百出,不是这里出点差错就是那里有点问题,在全班交流的时候笔者将一些完成得比较好的学生的练习展示出来,学生发现这些作业的共同点就是条理清晰:学生将组合图形“解剖”开来,比如,计算操场的面积,只要将操场两边的半圆凑成一个整圆,计算出其面积,再加上中间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即可。要计算一个拱门的面积,只要算出半圆的面积再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即可,现在学生在每一步算式面前写上求出的是什么问题(如圆的面积、半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总面积),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并且有利于检验。在观察和比较中有了这些重要的“发现”之后,学生对如何练习就有了更好的认识,这些经验就会作用于他们的练习过程之中,提升解题成功率。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有关乎成败的细节,我们要给学生全方位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好习惯发扬光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蒋俊正(1983-),男,浙江金华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261032)、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B1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81-03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信号的数字处理技术取替了传统的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航空航天、控制、物理、天文、生物医学等领域。另外,“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已被确定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仪器类等相关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1-3]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兼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工程运用和自主研究能力十分重要。[4]然而,单纯地采用教材授课已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笔者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5]授课中,一直致力于将自身的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科研示例,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演示,使学生带着学习兴趣去掌握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思维。有限长脉冲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滤波器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中,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本文中,笔者以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为例,介绍科研项目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科研项目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示例

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传统授课中,仅仅介绍FIR滤波器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FIR滤波器定义、设计性能指标、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点、窗函数法和频率采样法等较为陈旧的方法。

1.传统课堂讲授:窗函数法

本部分将以FIR低通数字滤波器为例来考虑一个物理可实现的滤波器的设计。[5]理想的低通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如图1所示。然而,其不满足佩利-维纳准则,因此是物理不可实现的。通常,一个物理可实现的低通滤波器的归一化幅频响应如图2所示,图中ε和A分别为滤波器在通带和阻带的波动参数,ωp和ωs分别为滤波器的通带和阻带边界频率点。设计目标是使得一个低通FIR数字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尽可能的逼近于理想情况下的幅频响应。换言之,图2中的ε尽可能小,A尽可能大,过渡带宽度ωs-ωp尽可能窄。常用的设计方法为窗函数法,其设计步骤为:

第一步:根据所设计的滤波器类型,选取理想滤波器的冲激响应。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

(1)

第二步:根据所需设计滤波器波动参数的要求,选择恰当的窗函数类型和窗长度参数M,确定窗函数。目前常见的窗函数的表达式、过渡带宽度和最小的阻带衰减值如表1所示。

第三步:确定截取滤波器的冲激响应,

从而得到最终的因果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

下面举例说明上述3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例如:设计一个低通滤波器满足参数和指标:。由于窗函数法的通带波动和阻带波动是一致的,因此通带波动参数通常不设置。

第一步:计算。因此理想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

(2)

第二步:该滤波器的最小阻带衰减值为。因此,根据表1,可以选取海明窗和布莱克曼窗,考虑到过渡带越窄越好的原则,因此选择海明窗。此时,窗函数就确定了,接下来要确定M。设计中,过渡带宽不能超过设计的指定值。因此,,可以,由于M必须是整数,所以。此时可以完整的写出窗函数的表达式:

(3)

第三步:得到,

求得最终的因果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

(4)

窗函数法设计所得的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如图3所示。所设计的滤波器的阻带衰减为-52.28dB。

表1 四种固定窗函数的表达式、过渡带宽度和最小的阻带衰减值[5]

窗函数表达式 过渡带宽 最小阻带衰减

矩形窗 20.9dB

汉宁窗

43.9dB

海明窗

54.5dB

布莱克曼窗

75.3dB

窗函数法是一种较为直观的传统方法,在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早期的算法,在最小二乘意义下是最优的,但是存在不可避免的Gibbs现象。给定窗函数和长度后,其滤波器系数就是固定的,过渡带的宽度也是固定的。在许多应用中,有许多的不足。比如,某些应用中滤波器的通带和阻带波动的约束不一致或者期望过渡带很窄情况下,固定窗函数的方法是不适用的。因此,后续也出现了可调节窗,比如Kaiser窗。近年来,通过优化建模的方法来设计滤波器成为了主流方法。根据性能需求,将滤波器的设计问题建模为一个以滤波器系数为变量的优化问题,进而采用鲁棒的优化求解算法来求解问题。下面将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来阐述优化建模的方法,从中可以发现优化建模方法的灵活性。

2.结合科研项目的讲授:优化建模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性能需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滞后。为此,很有必要跟踪科研发展趋势,将科研项目中FIR滤波器设计方法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接下来,以上述低通滤波器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优化建模的设计方法。

第一,明确FIR滤波器的设计指标。根据应用需要,明确设计参数和指标,实际中通常还需要考虑通带的平坦性。

第二,设计问题的数学建模。不失一般性,假设滤波器长度N为奇数,线性相位滤波器应偶对称。其频率响应为:

(5)

式中,

(6)

阻带衰减通常采用控制阻带能量的方式来优化,阻带能量可表示为:

(7)

式中,,上标表示共轭转置,为阻带截止频率。

通常采用切比雪夫控制的方式[6]来抑制通带波动,表示如下:

(8)

式中,为通带截止频率,是所能容许的最大通带波动且。

建立性能指标与滤波器系数h之间的关系后,需要将设计要求归结为一优化问题。在本设计中,要求滤波器具有很高的阻带衰减,并且通带波动控制在内,那么可归结为一带约束的优化问题:

(9)

将式(5)代入式(9),并将频率在均匀离散化,即令。离散化操作可以将式(9)转化为一个有限约束的二次优化问题:

(10)

第三,求解优化问题。优化问题得到后,需要分析其特点,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求解。优化问题式(10)的目标函数是二次函数且矩阵S是正定的,约束函数是线性函数,因此是二次凸规划问题。它的求解是比较成熟,有许多求解算法,比如Matlab中自带quadprog函数,基于Matlab的Sedumi、CVX软件等。

第四,性能仿真分析。为了验证设计所得的滤波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Matlab进行性能仿真。式(10)采用优化问题设计所得的滤波器如图4所示,a图反映滤波器具备线性相位,b图表明其阻带衰减为75.84dB。比较图3和图4,可以看出,相比于固定窗函数设计的滤波器,经过优化建模设计的滤波器具备更高的阻带衰减。在实际应用中,阻带衰减越高,滤波性能越好。

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反哺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7]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成果、新理论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渗透到课堂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从事科研需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相长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作为高校教师,应充分认清科研和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科教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提升科研水平。

三、结语

结合科研项目中的实际科研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跟踪科研发展趋势,扩展了知识面,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后续的工作应该在提倡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基础上,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引导,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规范结合点的设置,锻炼学生科研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球生,刘颖异,袁海文,等.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46-47.

[2]彭启琮.“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4):12-14.

[3]张晓光,王艳芬,王刚,等.基于Matlab WebServer的数字信号处理远程仿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86-107.

[4]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0.

[5]Sanjit K.Mitra.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M].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第4篇

(赤峰学院 团委,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研究主要以新媒体的特点及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为研究重点,提出在现实的高校学生工作过程中需要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及作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有:便捷性;普遍性;互动性;信息传输量大,传播速度快.再就是新媒体在带给学生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要认清新媒体这一特点,尽量利用好新媒体的正面作用,抵制新媒体的消极作用,以更好地使新媒体服务于现实的学生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学生工作;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4-0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具有数字化、信息传递快等优点.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当前新媒体的存在形式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电话、网络等,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与进步,在现实的高校生活过程中,QQ、飞信、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形式,加快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起到一定影响,使得大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更加便捷.新媒体属于科技进步,数字化进步的产物,新媒体在现实的高校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现实的高校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起到促进作用,是当前学生管理的新途径.在现实高校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从哲学的辩证注意来看,新媒体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辩证性,既有积极的一方面,也具有消极的一方面.在现实的高校教学与生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新媒体,减少新媒体不利的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1 高校在应用新媒体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依靠当前我国在电子通讯,数字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加之电脑与智能化手机的普及来实现在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的大学校园,新媒体的使用也非常普遍,由于现实的高校大学生其接触与操控新事物能力相对较强,加之确实给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实动向,掌握与了解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的现实工作之一.

1.1 便捷性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加剧,使得世人对于信息传统的速度要求极高.及时了解一些国内外所发生的新鲜事物,查找最新的科研数据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的生活主要内容之一.新媒体的诞生与出现,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由于通讯技术的支撑,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手机、电脑等主要设施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最近信息,并且利用飞信、QQ、微信等主流媒体共享与传递这些信息.由于新媒体采用数字传输,只需要一定的网络和接受设备便可以接收到国内外所发生的最新信息,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手机越发的小巧和灵便,能够满足使用者随时随地进行上网、工作等日常需求,给现实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1.2 普遍性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掌握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一些新鲜事物,在现实的高校大学生中,新媒体的普及率非常的高,特别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降价使得很多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且能够利用学校所提供的网络信息,了解现实社会的动向.再就是在现实的高校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是非常的高,为信息化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现实的高校生活过程中,你会发现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无论是在听课过程中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在使用部分新媒体,从中也可以看出,在高校这一知识人才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均高于社会其他人群,从中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性较高.

1.3 互动性

在现实的大学生生活过程中,很多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等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还有部分学生利用网络的现实特点,在虚拟的世界中表达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表达的情感,以及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交流沟通,阐述内心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表达的情感.在现实的高校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很多大学由于学习压力加大,加之生理年龄的一些需求,使得在现实的高校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很多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传递一些基本的信息和心声.由于在网络世界里,彼此减少了面谈过程中气氛的尴尬,使得一些人比较倾向于网络信息互动.再就是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很多内心的呼声,不愿意与身边的朋友和亲属进行交谈,而新媒体则很好的迎合了这一特点,让两个人借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深谈,有助于互动性的增加.

1.4 信息传输量大,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在现实应用到高校教学过程中还表现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与传统的信息传递媒介相比,新媒体由于采用的是非纸质的印刷物品,而是以电子现实的形式传递给各个电子用户,只要用户具有定电子产品和网络接收终端,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便能够接收到异地或者异国的最新信息.这种电子信息传递的速度相比传统纸质物品的传递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再就是由于传统的信息传输手段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在现实的传递过程中如信息传输量过大则会直接,则会给正常的信息传递带来一定困难.计算机时代下的人们对于信息传输量和传输速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新媒体这很好的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口味,因此,新媒体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还是现实生活过程中均得以广泛应用.

2 高校在应用新媒体过程中的作用

2.1 高校在应用新媒体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新媒体属于现实社会中较先进和前卫的事物,在现实的社会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大学生在使用与应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能够加快自身的现代化水平,加快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新媒体能够由于信息传递快速,能够及时的让大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现实的新媒体应用过程中,能够丰富大学生的高校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加快学生的信息掌握速度和掌握量,让学生习得部分书本以外的知识,并通过这些信息的阅读与理解拓宽自身的视野,开拓自身的知识储备,使得自身在信息与知识储备方面更胜一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一大区别便是,更有利于为互不相识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和交流的平台.在网络虚拟的空间内,利用飞信、微信、QQ等手段进行交流与沟通,能够丰富学生的交际,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从以上的分析看出,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能给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带来便利,具有积极性作用.

2.2 高校在应用新媒体过程中的消极作用分析

新媒体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依赖于电子产品的支撑,而电子产品的一大特点便是更新速度飞快,淘汰旧的产品的时间也很快.在现实的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获得优质、新款的电子产品不惜做出一些不良事情,而很多学生也盲目追求一些时髦的电子产品,这为正在成长过程中,正在树立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会让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名牌,追求价钱的消费理念.再就是在现实的电子产品和新媒体应用过程中,除传递一部分正能量的信息外,还有部分不良视频及信息,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影响,以及部分大学会利用电子产品从事游戏,并且游戏上瘾等症状,由于游戏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刺激,以及一定的愉悦感受,所以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休息还是在上课期间,有玩手机、玩电脑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的开展.新媒体的另一消极作用便是,学生在做作业、思考一定问题的时候,会利用新媒体查找别人的观点,这样便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结束语

新媒体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在现实的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具有现实意义.在现实的高校学生工作过程中需要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及作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有:便捷性;普遍性;互动性;信息传输量大,传播速度快.再就是新媒体在带给学生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要认清新媒体这一特点,尽量利用好新媒体的正面作用,抵制新媒体的消极作用,以更好地使新媒体服务于现实的学生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01-202.

〔2〕全晓松,陈永华,孔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络群舆论引导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7-109.

〔3〕麦克,卢汉.理解谋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

〔4〕杨志清,李岩.新谋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0-94.

第5篇

一、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内涵

关于学习困难生的定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用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辛自强认为,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比根据其潜力潜能期望达到的水平显著落后的一种现象。而在我国,学者则认为学习困难生是由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学习方法等有一些不利于正常完成学习的困难存在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或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外力更多的帮助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完成学业的学生。因此,在此小学学习困难生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显著低于正常的水平,造成学习困难的小学生,涉及的方面有语文阅读障碍、数学数字方面的障碍、思考不积极不主动、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分散等等,期望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帮助小学生快速成长。

二、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对策分析

综合各研究者对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对策分析,大致可以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面进行分析。

1.学生自身

综合各学者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对策是:培养小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在归因上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肯定学生的自身努力的成功,让他们拥有自信,认为自己是可以的,能够改善的,养成自信的态度与习惯。在提高学生的效能感上,降低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帮助学生确定成功标准,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通过替代性成功经验,提高学生的效能感。学习困难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慢慢改善,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自信,不断设定一些学习的目标,提高接受的能力。同时在心理上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习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2.家庭学校教育

父母要对孩子负责,要给孩子们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时刻关注他们,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有足够的安全感。首先,父母要树立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对孩子持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其次,以鼓励为主,减少批评责怪,要知道小学生也是有自尊心的,需要家长的尊重和关心,多夸奖和鼓励孩子,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次失败。再次,学校要进行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让孩子多方面全方位发展,快乐学习;改变教学方法,鼓励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注重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于激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逃避、厌恶学习;组织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合作探究知识,共同学习,寓学于趣。最后,家校联合,创办家校联合会,共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关爱下,使自己不断提高。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学习困难生学生有多大的抵触情绪,我们都要坚持到底,相信博爱与信任能感化他们,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总之,学校和家庭是一个综合体,联系比较密切,家庭和学校的成功连接,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好的平台,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家长和学校是一体的,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孩子发展空间的,这是以后学校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3.社会教育

对小学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切忌操之过急。首先,社会应当利用媒体宣传力量,正确导向孩子,积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运用网络来学习知识,获取更多有益信息,传播正能量。其次,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杜绝不良影响事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快乐学习。

三、发展方向

第6篇

一、心理动力机制方面的障碍

认知系统以外的心理动力机制方面的诸多因素(如动机、需要、爱好、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控制和导向作用,对于数学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此类心理障碍常见的表现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目的不明。通常是指一部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这种目的不明的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均缺乏目的性,例如有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存有“家长让我来上学,我不能不来”的思想,对上学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必要的认识。另一种是仅对数学学习目的不明,对数学究竟学了有什么用处不清楚。这两类学生对学习都缺乏应有的动力和热情,因而普遍成绩较差。

(二)兴趣不足。有些小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课缺乏或失去兴趣。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严重不适应课堂学习。他们对室外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对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数学则提不起兴趣来,一进教室就“蔫”了。二是对逻辑思维有畏惧心理,“怕”数学课,尤“怕”计算。三是原先也曾对数学有过一些兴趣,后因成绩不好等原因渐渐失去了兴趣。这三类学生的共同表现往往为:不喜欢数学课;不喜欢数学教师;懒于思考和回答问题;很少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觉得学数学“苦不堪言”。他们虽在学生中只占少数,但在教师教学中却无疑是重点对象。

(三)情绪不稳。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等客观因素,小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学习的成功可以使他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学习的失败,又可以使他们垂头丧气,甚至掉下眼泪。随着各种生活体验的增多,他们可以学会越来越理智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是,学习情绪反应过强、变化过快,则不能视为一种正常的情况,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前文说到的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的现象,往往就与情绪过分激烈和迅速的波动有关。

二、能力系统方面的障碍

能力系统方面的学习心理障碍,突出地表现在认知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它常被称为“学习困难”。这种障碍一般是指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显著落后于其智力水平所应该达到的成绩,思维、理解、运算等能力显著低下。这部分小学生之间在心理行为的发展上有差异很大,其他功课的学习成绩也不平衡,但是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成绩则都不理想(由于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以及其他躯体或精神性疾病引起的学习成绩落后不在此之列)。其常见的表现有五种类型:

(一)阅读和理解困难。主要特征是阅读能力显著落后,并且不能以智力、视力存在问题或教育不好来解释。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低于其年龄和智商水平,尤其是在阅读应用题时,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困难:有的不能正确辨认字词,将字形或语义相近的字词弄混;有的朗读能力差,难以将一道题目完整和正确地读出来;有的理解能力差,虽能将一段文字完整地读出来,但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有的无法从上下文中获取有助于理解的信息,难以全面了解题目的要求。

(二)运算困难。这类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没有多数同学好,常难以对数字进行正确排列和运算,心算能力尤差;缺乏明显的空间知觉能力,不能辨别上下、左右的概念; “怕”学数学,进而对基本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的掌握上也显得明显落后,学习成绩显著低于其智力水平应达到的水平。

(三)推理困难。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概括能力的不足,在逻辑思维方面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和智力相当的其他学生。

(四)数字书写困难。这类小学生书写数字特别慢,字迹歪歪扭扭、不清晰、不正规,字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过小,算式对不齐。如不及时纠正,这种数字书写困难的现象甚至可能会持续终生。

(五)记忆障碍。常常不能记住所学内容,尤其记不清数字,忘得很快。

三、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学习或其他活动,伴随着肌体生理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学习或其他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的状态。心理疲劳与因连续活动而致使肌体能量消耗过大的生理疲劳不同,它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是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产生心理疲劳的小学生,轻者出现厌恶、逃避学习的情况,重者还可以出现抑郁、焦虑、孤独、强迫行为以及生活习惯改变的现象。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往往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上负担过重。产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和学习过量。当前,一部分家长受“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不科学地加重孩子的负担,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不适当地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导致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此外,繁杂的信息轰炸、住房拥挤、噪音、学习条件恶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等等,也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第7篇

任何化学反应都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贯穿于化学反应的始终,是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基础。同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也是高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必修的学生实验,该实验内容也是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学习的重要部分。所以本文将通过手持技术,以“中和反应热的测定”为主线结合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探讨如何利用“四重表征”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构建完整的认知。

二、理论基础

1.手持技术

手持技术又称传感技术。是一种集采集与分析于一体的现代实验系统。它在突破概念认知,尤其在传统实验无法验证概念的情况下,是化学教学中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手持技术利用现代电子传感器,如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进行实验,自动收集数据、列表、绘图,使实验的结果更直观、形象并实现定量化。

2.“SOLO”分类理论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其涵义为可观察到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结构主义学说,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ohn Biggs及其同事在《学习质量的评价―SOLO分类法》一书中率先提出。SOLO分类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以及所能处理的相关线索的复杂程度。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都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跃,随着这种跃变,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更高一级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了解学生思维所处的发展阶段。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等级描述,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1)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或已有经验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2)单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3)多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要点,但这些要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4)关联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问题的多个要点,并能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5)拓展抽象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3.“四重表征”教学

“四重表征”教学模式(Tetra-Representation Teaching Model,简称TRTM)具体指的是对化学变化从“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个角度进行表征并进行表征间的转换。自1982年苏格兰Johnstone首次提出著名的化学三角形之后,对于学生化学概念的三重表征的分析及相关教学实践研究就备受关注。我国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于2009年,钱扬义基于手持实验即时收集数据和自动生成曲线的技术背景首次提出并构建化学“四重表征”的教学模式。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而中学化学的基本观念有微粒观、实验观、变化观等,恰好与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曲线表征的四重表征方式有契合点,所以利用化学四重表征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建立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教师可按学习进度的要求设计四重表征的认知发展路径,引导学生进行“四重表征”间的转换,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根据这一模式,笔者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四重表征”作如下定义(见表1)

三、四重表征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和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掌握中和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初步认识到“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和热的测定活动,让学生体会定量实验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手持技术呈现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联系来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探索,获得感性认识,利用归纳、演绎等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规律;通过手持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敢于质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在“四重表征”的转换迁移中建立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

四、教学反思

首先,在学生的教育中,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要想强化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中进行“四重表征”,首先自身应该提高“四重表征”的意识和各表征之间相互转化的水平。在新课标中提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的“四重表征”是以化学的各个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化学现象、原理以及本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四重表征”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以“四重表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其发散思维。

其次,利用SOLO分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从单点结构水平到抽象拓展水平,从质变到量变,使得课堂教学的组织更有层次感。教师还可以根据SOLO理论的指导,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判断学生的思维所处的阶段,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

第8篇

关键词:经验资源;开发;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11

心理学家德・波诺曾提出过“注意滑过”现象,意即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益趋于高端的背景下,教师往往会被“高大上”的有形教学资源“牵着鼻子走”,舍近求远,舍简求繁,几乎无视学生已有的内隐的、无形的经验资源。此种现象折射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发现眼光和开发意识的缺失。

所谓经验资源是指学生拥有的具有教育意义和连续性的各种经验和体验,如生活经验、认知经验等。可以说,经验资源是学生进一步认知的下位知识和“先行组织者”,是促进学生智能生长的基础和原动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降低办学成本,有助于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有如下表述:“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1]”

一、 开发学生的生活原型资源,促进知识类比迁移

秦亚平认为,“从已有的其他事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上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可成为启发思维和优化思路的生动鲜活的原型资源。奥苏伯尔认为,全部教育心理学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原理即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确定教学设计中的“先行组织者”和“最近发展区”。但生活经验作为一种内隐型的资源,只有被有效地诱发和唤醒,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在新旧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案例1:化学反应的有效碰撞理论是一教学难点,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在篮球场上的投篮经验来展开讨论。其一,若运动员没有足够的能量,球不会落入篮筐;其二,若球有足够的能量,但没有合适的取向,同样球也不会落入篮筐,只有球具备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球才能落入篮筐。与此类似,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子要有足够能量,即必须是活化分子,二是分子碰撞时的取向要正确,即有效碰撞,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以上案例表明,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置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之中,并与之相契合,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轻松地被突破和化解。

总之,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反思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图景”、潜在的生活感受灵活地迁移到学习新知上,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等阶段,逐步形成自己的智力技能,从而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触类旁通,引起感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学科历程、社会发展、生活经验的多重联系,从而提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与价值。”[3]更多案例如下表1。

二、开发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经验,达成知识“横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有如下表述:“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4]对学生而言,经过多年的知识积淀和技能习得,已掌握了多学科知识,而其他学科知识就是一个极具潜质的学习经验资源。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的重要表现就是“知识横移”加剧。那么对于化学学科教师来讲应重视知识背景在选择性知觉中的作用,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条件资源,通过巧妙借力而发生知识“横移”,为化学学习服务,进而建构更加丰满的综合性学科知能体系。

案例2:在盖斯定律知识的教学设计上,笔者充分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相关学科经验的学习条件资源这一事实,巧妙地将数学学科的向量代数运算等知识移植过来,顺利地与盖斯定律对接,打通了学科间“壁垒”,使原本孤立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了完整的综合知识网络,提升了学科综合能力,产生了增殖效应,真正达成意义建构。

例题:根据盖斯定律和图1所示,判断各对应的反应热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AF ΔH=-ΔH6

B. AD ΔH=ΔH1+ΔH2+ΔH3

C. ΔH1 + ΔH2+ΔH3+ΔH4+ΔH5+ΔH6 =0

D. ΔH1 + ΔH6=ΔH2+ΔH3+ΔH4+ΔH5

分析:盖斯定律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初始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此题是有关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分步焓变之间关系问题,但实质上就是应用数学上的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建模问题。在此问题上,数学和化学的学科思想高度吻合。对于A项,可以将AF视作FA的相反向量,即ΔH=-ΔH6;对于B项,由向量的加法运算规则可得:AD的ΔH=ΔH1+ΔH2+ΔH3;对于C项,首尾相连的若干向量组成的封闭折线,其和为0;对于D项,由C项可知,ΔH1+ΔH6 =-(ΔH2+ΔH3+ΔH4+ΔH5)。所以不正确的选项是D项。

以上案例基于“审视化学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回归化学意义”思维脉络,在较宽阔的科学视野中形成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全局认识,使问题迎刃而解。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化学上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类比于物理学科上的楞次定律、生物学科的负反馈调节,甚至可以类比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化学学科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关系类比于地理学科的经度和纬度关系等等。

总之,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经验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潜在的学习条件资源。根据系统论观点,优化的系统整体功能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E总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联,即E整=E总+E联,(E联可正、可负、可零)。[5]这一原理启发我们: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结构功能。因此,教学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要放眼相关学科,通过师生互动,师师合作,去消除学科壁垒,形成系统性思维方式,以达成教学效能的“低耗高效”。

三、 让知识经验在有效活动过程中拓展和升华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生长的。随着时间推移,如果经验在课程活动中得不到有效刺激、充实和强化,就可能逐渐消减、模糊乃至被淹没。科学研究表明,实施有效课程活动能有效激活知识经验,促进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不断解构和重构,使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更为广泛的拓展,进而获得新的经验。“学习金字塔”理论也为之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谓“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成果,它以数据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该理论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应大力开发小组合作学习、学讲活动等活动资源,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诸如“兵教兵”、情景剧展演、师生交往互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张扬个性,体验历程,充分在过程中激活学习经验,实现从经验到能力的转化,从能力到观念的内化,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科学素养,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案例3:进入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从测试结果来看,很多知识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各知识点之间还存在诸多“断点”,导致彼此之间未能建立起实质性关联,于是在大脑中也就无法形成完整而且清晰的概念“图式”。针对上述现象,笔者以“氧化物分类”专题为例,设计了小组内游戏化的互动复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具体游戏规则是学生甲先想好一种氧化物名称,但不要说出来,在规定时间内,其他小组成员想方设番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向学生甲发问,以探知学生甲所想的物质名称,而学生甲只允许答“是”或“否”。例如,学生甲想的是CO,小组成员的提问有“是金属氧化物吗?”“常温下是气体吗?”“是酸性氧化物吗?”“分子中原子个数比是1:2吗?”“是有毒物质吗?”“原子间是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吗?”等等。这种学习方式对问答双方的知识储备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富有挑战性。对于学生甲而言,他要能快速地对各种无法预料的问题进行准确判断,以免浪费时间和误导同伴。而对于提问者而言,要根据甲的回答和同伴的问题而快速有效地转换提问角度,并对获取的诸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判断,从而不断缩小范围,最终指向答案。

以上案例将学生的知识经验置于多维互动之中,多管齐下,多点开花,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在这种生态学习活动中,不同能力水平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各自收获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原有的认知经验不断升华提升。

总之,适当的教学互动能给学生以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刺激,缩短化学科学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稳固已有经验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经验,这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代替的,教学效能将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物力资源还是经验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都将是一个永无止境、意义深远的课题,“是评价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是否从被动走向主动、教学手段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6]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课程理论,大胆实践,“走一条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用资源教的专业发展之路。”[7]作为学生,要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学会分享,学会反思,不断提高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师生共同努力,才会形成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共振”,不断拓展化学课程资源的领域,让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真正走进生活、走向生命。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40

[2] 秦亚平.原型启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3,(9):21

[3] 周仁鸽.论教学问题情境化的方向与策略[J],化学教学,2013,(4):51

[5] 闫立泽、韩庆奎.化学教学实验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