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篇

留守儿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年龄为0-16周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长期留在农村地区的未成年子女,主要包括小学生和初中生[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失衡,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走进城市打拼,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给隔代亲属监护。于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随着打工潮的出现产生。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规模达到6972.75万人,比2000年增长两倍多,其中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2]。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方面

1、监护力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属监护,农村的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在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方面困难,与孩子沟通较少,缺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而且农务繁重,少有精力、时间去管教孩子,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其教育几乎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2、家庭经济能力较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大多不宽裕,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不良的生活与行为习惯。部分家庭农活繁重,家中只有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孩子辍学在家务农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同时供多个孩子上学的家庭。绝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大部分的祖父母靠家庭成员供养。

3、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其隔代监护人无法弥补他们心理情感的空缺,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与关爱,心理方面的压抑容易使他们出现性格缺陷或者情绪上的失控,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孤独感比较强,容易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学校外部硬件设施条件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质量与氛围,也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生宿舍,使得农村住校生少,每天往返学校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农村学校的科学教育、娱乐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器材基本没有,并且学校数量少,空间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2、师资力量不均衡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出现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大多学历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置严重失衡。在教师队伍中缺少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教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农村学校中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缺乏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的理念,也缺乏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关心,甚至出现歧视留守儿童的现象。

(三)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老师难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致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有机的结合,这样难以及时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当这些儿童进入社会,接触不良青少年后,往往容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父母和隔代监护人一起关注孩子的教育

1、父母和隔代监护人鼓励孩子学习

家庭成员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在工作之余多回家看看孩子,多通过现代媒介与孩子沟通,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了解孩子的教育现状,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要做好孩子与隔代监护人的桥梁作用,增加他们之间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沟通,解决孩子的一些教育问题,关心和督促孩子学习。鼓励主动孩子与隔代监护人进行沟通,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会及时向隔代监护人寻求帮助。

2、父母联合学校解决部分孩子的教育经费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父母可以联合学校,尝试向政府申请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助机制,减轻部分的教育经费,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公益组织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协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3、父母和隔代监护人共同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每一个家庭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在家的隔代监护人?o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信任,让孩子慢慢与家人吐露心事。父母要多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结识更多的朋友,让他们的情感获得依托,引导负面情绪,减少孤独感。

(二)学校从多方面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增强教育的基础

学校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增强师资力量来改善教育。尝试向政府申请部分学校建设资本,努力缩小城乡间在教育资源的差距,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学校在寄宿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留守儿童,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响应国家“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壮大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教师要重点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上的困难,弥补他们隔代监护人难以完成的环节,以解决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指导的实际困难。

2、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师资力量是更进一步加强教育的保障

学校需要重点从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等入手,定时开展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全常识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孩子遵守纪律,掌握安全常识。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我认知评价较低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

(三)建立自信心主动学习

第2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从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湖北省随州市 教育 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万,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据随州市妇联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该市留守儿童人数己达到12.56万,占全市儿童的32.12%。

感情缺失。当问到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回答“父母的爱”。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父母和孩子感情逐渐淡漠,即使回家,父母和孩子交流也非常少。并且和孩子交流内容多是关于金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在父母给钱的时候才能感到温暖。

性格极端化。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性格。一种是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一种是性格极度张扬、骄纵。由于父母的远离,孩子出现怨恨情绪,从而出现反抗心理,身边的监护人或者不敢管或者不能管、不会管,或者过度宠溺,从而使留守儿童变得骄傲放纵。

学习无助。目前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校舍,a充师资力量,课业负担加重,成绩逐渐下滑,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辍学。

生活失助。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很多老人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安全缺位。由于老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学校缺少安全知识的普及。

2013年9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随州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解决留守儿童感情缺失、生活失助、安全缺位等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州市还向每个留守儿童发放一张爱心联系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

二、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本团队成员以社会工作伦理为导向、小组工作为工作方法,为随州市草甸子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和留守儿童的交流,当地的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

(一)亲情缺失。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正常的家庭交流已经逐步被其他方式替代,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平时多用电话联系,大部分都是一周1―2次,交流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关于学习。因此,父母们会经常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性格缺陷。父母们不能行使监护人的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因受本人年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放纵、胆怯、自卑或是社会逆反、厌世自闭等种种不良性格。性格也会带来一系列人际交往的问题,存在性格缺陷的小孩经常是个人活动,不善于交际。

(三)学习兴趣低下。孩子们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单纯,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给“父母增光”或是“出人头地”,而忽略学习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由于家庭监督不利,留守儿童们课余学习环境也很差,他们回家后很少会帮助家里人做家务,这些问题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留守儿童一片健康发展的天地。

三、解决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可以通过间接沟通,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

(二)学校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波、互助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又缺少辅导或在家无人指导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第二,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结对帮扶活动,能通过其学习伙伴的影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其优势或其他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唤醒他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关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李娟.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国内人口流动频率较快、规模也大幅扩大。目前来看,我国人口流动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首先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和学校关注不足,留守儿童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障碍,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负担重等,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的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等。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更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诉求。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康发展变得异常的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这些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补偿等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说不是身体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问题的根本,非留守儿童也同样可能因为“ 心理留守” 变为问题儿童。 [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无论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应承担起关爱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单是身体的养育, 还有心理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在当前留守儿童大量存在、 留守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的情况下,能否让留守儿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爱, 使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产生溺爱、依赖、冲突、过度管束等问题, 是提出解决路径的思路。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一批儿童在正常、健全的教育和社会体系中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会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学生过一两个月之后可能有所恢复,但最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二)性格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相对较高。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道德价值问题。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导致这些孩子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才现实点。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等基本生活需要,而缺乏道德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放纵、随意、任性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习。

(二)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三)从社会来看,社会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心挣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今后的重要影响,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要做好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2、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关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号召各地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行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帮助及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冯雅,马雪梅.我国农村儿童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第5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与现状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孩子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越来越多。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课题。由于父母不在家,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或亲朋好友。他们要么精力有限,思想观念陈旧;要么忙于自身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且隔代管理,容易放纵、溺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

二、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或亲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朋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动员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设立专职的全日制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另一方面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学校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二是多与家长沟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还主要得靠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年迈体弱,且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因此,教师要多家访并对监护人给予具体指导。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记录好他们的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外出父母的姓名及联系电话。把他们的表现、学习、思想动向记录在案,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

三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在家的监护人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问题,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梦想却从不过问。且长期与老人相处,受到老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放纵自由的性格。一旦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老师家长的批评指导,就会经不起打击,自暴自弃,消极自卑,甚至记恨在心。因此,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理想前途教育。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厌学,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转贴于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大海中迷航的轮船。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教育好留守儿童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家乡面状况。

五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虽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更好地生活,你们要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教师要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尽可能多让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接触,让他们多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避免他们因缺少交往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很有必要, 除了上课,完成课外作业,留守儿童课余还有很多时间无法打发,如果不加以引导、安排、他们就会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学校可开展各种兴趣班,,以解决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空虚、无聊,又可培养他们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情感; 价值取向; 行为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126-0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多等情况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绥化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较高,留守儿童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绥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绥化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在拓展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针对当代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不大、充满青春活力、容易沟通交流等优势,积极引导我院大学生深入绥化市周边的农村关爱和帮助这里的留守儿童,即拓展与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为了把握乡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2008年3月,我院大学生对绥化市周边辖区内的72所乡村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其中小学14所,初级中学56所,中小学结合校2所,这些学校共有在校生29 393人,其中留守儿童4 300人,所占比例达到14.63%。透过统计数据发现,这些孩子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正确的,精神生活在整体上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正态变化。其中58%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日常表现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强;70%以上孩子在思想状况、心理情感方面积极健康。这些数据表明,绥化市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仍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有待引导

一些家长由于常年在外,往往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亲情,致使一些孩子滋生了享乐主义思想倾向。有16%的留守儿童把人生价值定位在金钱、权力、地位和生活享受上,认为长大后也会象父母一样进城打工,没有理想、进取心不强,缺少人生目标和规划。

2.学习生活有待指导

由于农村图书资源不足,文化活动场所较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除了看电视,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有限,其中有39%的孩子放下书包就看电视,加之,还有不少孩子受家长及监护人影响产生读书无用思想,致使69.7%的孩子回到家里基本不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遇事无人请教,有了烦恼无人倾诉,碰到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3.心理情感有待疏导

在调查中发现,30.5%的孩子与父母很少见面。由于留守儿童感情缺少疏通的渠道,有22.6%的留守儿童孤僻内向,37.2%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顺畅的沟通,甚至害怕与人交流。对于这些渴望亲情却失去了亲情的滋润,心理上长时间处于“情感饥饿状态”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发育受到消极影响则是很难避免的。

4.行为方式有待引导

众所周知,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生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临时监护人的溺爱、放纵和疏于管理,致使有些留守儿童经常逃课,出入网吧等场所,进而产生厌学现象。结果导致这些经常逃学的孩子与社会闲散人员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说话不文明,缺少礼仪规范,惹事生非,甚至养成小偷小摸等不良或过激行为。

二、解决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自2008年4月,我院决定在全院开展大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心手相牵,共享蓝天”实践活动以来,尤其是笔者通过与绥化市周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接触,以及在组织青年大学生关爱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分析与整理,认为如下一些对策,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挥了较大作用。

1.信函对接,热情相牵友爱之手

信函对接是我院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开端,其做法是由大学生志愿者向留守儿童发出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函,同时还要邮出留守儿童复信用的信封和邮票。不断的信函联系,使留守儿童们开始向大哥哥、大姐姐敞开心扉,请教学习方法、倾诉心理烦恼,甚至个人秘密,大学生们用真诚的爱心唤醒了留守儿童的心灵,友爱之手真情相牵。

2.见面相识,不断升华纯真友情

经过一段时期书信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许多孩子一旦有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哥哥、大姐姐们写信商量,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见面的渴望,于是我院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编排文艺节目,带着各自的礼物,到乡村学校去与留守儿童联欢、对接畅谈,见面相识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促进了这种纯真友情的升华。

3.请进校园,再度激发成才热情

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学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热情,我院还将许多留守儿童及临时监护人代表请进校园,组织各种参观、联谊活动。孩子们与大哥哥、大姐姐同吃食堂、同住宿舍,体验大学生活的美好,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爱之情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点燃了留守儿童奋发向上的理想和希望。

4.探亲回访,心灵交汇真情相依

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除我院组织的集体回访以外,更多的是大学生与孩子之间的个别交流和家访活动,尽管每人回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却更加牢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当大手与小手再次紧握着的时候,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心灵的交汇。当志愿者即将乘车离开时,留守儿童们跟着客车追跑着,彼此都流出了依依不舍的热泪。

5.协手通力,多种教育因素共赢明天

在信函沟通的基础上,我院还倡导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电脑网络等快捷方式来弥补通信周期长,信件易丢失的不足。同时鼓励志愿者积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以及监护人建立联系,而且我院还抽调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资深教师到乡村学校为监护人现场辅导和讲解,共同研究成长期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及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关爱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启示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激励并促进了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真正实现了一项活动教育两代学生的目的。

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不仅找到了倾诉的知音,也觅到了成才的榜样。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渴求文化知识的心理是相通的,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但他们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交流有限,而监护人的影响更是少得可怜,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找到了可以沟通与倾诉的对象。在通信中这些平时厌学、沉默寡言的孩子们逐渐敞开了心扉,向大学生请教学习方法;开始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心理积压的问题慢慢的得到了疏导和释放。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为留守儿童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并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用奋斗去创造自身美好的未来,一次次把阳光与希望带给乡村的孩子们,期盼这些可爱的孩子能够带着理想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通过一系列请进校园和回访活动,孩子们潜在的愿望与激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甚至把志愿者的教诲作为精神寄托,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关爱留守儿童弥补的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带给了农民工家庭的和谐与留守儿童成才的希望。

其次,对大学生而言,不仅学会了珍惜和关爱,而且也懂得了责任与感恩。社会生活实践是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日常的思想教育,重理论讲授,轻实践锻炼,理论课教学由于不能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去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使得教育的痕迹过于明显,导致大学生难以产生心灵碰撞并获得学习动力。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大学生走进火热生动的社会课堂,亲眼目睹了农村孩子家境的贫寒、生活的拮据,亲身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与刻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发自内心地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大学生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动态时空环境中践行感悟,理解和懂得了爱,也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发自内心地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一点贡献、尽一份心力。

最后,对高校而言,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也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我们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开展以生活世界为支点、以问题取向为中心、以应用服务为指向的“项目制滚动式”实践教学,突破了以往理论说教空洞乏味的瓶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现实感、凝聚力和教育功能,让学生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之情与至善之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是校园里的思想教育活动无法替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价值主体,他们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历练中自醒自悟、情景互动、理实交融、转识成智,在“生活世界”这一广阔天地中,由被动接受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式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角色体验,形成了知情意行相对和谐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化、学分化管理,全面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践运行、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团学工作者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多维互动的育人合力,使思想教育得以贯穿于关爱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诠释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发展的教育真谛,是一项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荣、一举双得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13-15.

[2]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10):32-34.

第7篇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他们大多数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造成了孤僻、厌学、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势在必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以自我为中心

处于心理健康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关爱以及引导时,不易养成责任意识,不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隔代老人比较溺爱孩子,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不管是否合理,都会尽量满足,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但内心又很脆弱,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会乱发脾气,甚至误解他人的意思,产生暴力倾向。

(二)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缺乏丰富的课余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在课堂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再加上其自身的性格差异及心理缺陷,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困难。此外,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其情绪得不到宣泄,让孩子更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焦躁的性格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厌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由于隔代抚养,孩子在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后不能及时解决,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减低、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感觉学业压力大,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由于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他们把精力放在了玩乐上,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孩子则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人群,学会抽烟、喝酒、打架,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不和谐,造成孤僻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教育疏导,父母只是在经济条件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了孩子出现浪费金钱的行为和自控能力差等现象[1]。此外由于家庭条件差,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孩子容易产生偏激、易暴躁的负面情绪。

(二)社会环境复杂,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社会良知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课余活动形式单一,一些农村普遍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民在闲暇时多是打牌,忽略了文化教育,而留守儿童的自控力较差,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2]。由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足,使得一些庸俗的网络文化进入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产生自我封闭、情感认知与心理错位等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疏导,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

目前,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很少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得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受心理问题长期压抑,使他们容易形成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产生。此外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所持观点不同,就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样不利于和学生之间交流,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途径[3]。父母的引导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外出打工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最好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或是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照看孩子,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此外,经常和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家长还应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

(二)改善相关教育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一些农村的学校还秉承旧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就可以代替心理课程,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增强社会教育,完善社会关爱体系

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社会团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去,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积极组织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行动[4]。同时完善关爱体系、教师资源配置和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化社会环境、清理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谢兰,毛厌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实施途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16-3517

[2]陈君利.简析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21):292-292

[3]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

第8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怎么在意,造成缺失多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孙辈较为溺爱,只注重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却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会放任自流,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压力太大。他们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操心,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4.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网吧游戏厅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他们在家的电脑上,80%的儿童在网上游戏。目睹如此行为。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令人担忧。

二、对策探悉

1.师生互结对子

在我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占学校人数的18.3%。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在各方面都健康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从而让他们摆脱父母不在身边的心理阴影,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从小事抓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他们的模范。

3.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

学校要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⒋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