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思政教育;现状;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面向服务管理、面向生产和基层的实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双重特点,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重担。然而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薄弱。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老师,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努力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有助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维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出发,分析现状、探究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的思政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现状和其他高校并没有较大的区别,在主流上都是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但是往往还存在着一些思想上的障碍和误区。
1、积极的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政教育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他们都有着较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决心,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政策路线,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处于青年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出于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他们拥有很强的求职和成才的欲望。
2、消极的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复杂的生源结构,他们主要是来自于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和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有些甚至是高考分数为达线的落榜生,因此他们往往文化基础很薄弱,学习底子较差,在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后又开始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这导致出现了知识衔接的断层,所以这两方面都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和网络信息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维,部分学生受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开始动摇,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在他们大脑中滋生,开始盲目的信仰和崇拜,有些学生甚至会加入一些组织或者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组织。有的学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难以做到知行合一,而且缺乏诚信。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现状成因探析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原因比较多,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也有外部影响因素干扰的,也有内部因素造成的,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现状原因有利于搞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情感因素等方面都要比普通的高校学生要复杂。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而且受到计划生育的限制,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具有任性、自私自利、自理能力差、不能吃苦等缺点,再加上自身薄弱的文化基础、心理和感情发展也相对不成熟,甚至有少数学生认为高职很没有面子,产生了自卑自弃的心理,从而也不能认清高职就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认为毕业后只能做销售或者一线工人,而不能做白领和领导。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约束感比较差,责任感很弱,主管约束以及客观的管教难度都相对的大大增加。
2、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1)学校的德育和教育存在滞后和缺失
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围绕着各种各种的考试安排在转,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都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学校的德育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一些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少有学校能做到德育为先,大部分学校只是口头上提一提德育,在德育上务虚不务实;另外德育方式老化,手段陈旧,缺乏创新的意识;德育评价体系也是以分为判,以成绩定成败;德育师资队伍不强,老师缺乏责任心,少数老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发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还没有形成。
(2)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单位,是学生教育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生的启蒙学校,父母往往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对子女今后的成长、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我国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成员把教育孩子仅仅理解成为智力教育,而不进行德育、体育等。因此家庭教育的片面性给高职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3)社会多元化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成分、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边巨大的变化给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用工歧视,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这必然会引起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各种波动,甚而出现了消极避世和逆反的心理,这些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干扰。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建议
1、充分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工作,发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动力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特点以及个性的差异,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针对性。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们了解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的一些情况,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充分的客服自卑心态,从而快速的去适应学习新模式;培养高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高职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认清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现状,启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的德育体系,形成重视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三位格局
通过前面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三者之间应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德育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和舆论导向。所以笔者在此处呼吁全社会都应该努力去帮助建立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社会层面上的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3、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的思政教育,营造德育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的局面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机制保障。为了健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体制,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广大思政教育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和人格来给大学生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思政教育放在首位。老师还应该努力去配合学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循环管理体制,确保高职院校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充分开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深入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走向。但与其他工作比如科研、教学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还是一种隐形的成效。比如通过研究我物化出了一种成果,或者改进了一种技术,甚至完善了一种理论,这都是看得见的:教学也是.通过教授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部分知识.学生能掌握或者不能掌握,甚至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改变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反映出来的,而且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说明这一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快节奏、竞争压力大的社会中很容易被忽视,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深挖这种不重视其实还是缺乏对思想教育的深入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缓慢,岗位流动性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而且长时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比较集中地反应在流动性比较大、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性较小、学历偏低几个方面。其中流动性较大主要体现在能够长时间坚持工作的人员比例较低,换岗率非常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专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占到38%,工作时间为4~8年的有29%,工作时间为9~15年的有22%,工作时间为在16年以上的仅有11%;本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占到24%,工作时间为4~8年的有31%,工作时间为9~15年的有24%,工作时间为在16年以上的仅有21%。相比较而言,本科学校的流动性稍小,专科学校流动性更大;再从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来看,专科学校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12%,本科学校为27%;专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专科学校的占到45%,比例非常高;再从专业背景来看,专科学校中有88%的都不是思想教育专业,本科学校中也达61%。由此可见,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问题非常突出,专科学校更为突出,因此,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迫在眉睫。
3.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开展方式流于形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学生,既然针对的是学生,那就不是比工作开展的时间长,还是开展的场面大,而是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吸收了多少。但目前我们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就事论事,有问题说问题,采取的方式也是以大规模的、上场面的会议居多。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认为,开会的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实际上,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丰富,想法也不乏个性,这种年龄、性别、认识、态度、脾气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着思想工作方式必须要有所区分,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开展才最有效。如果不分对象,一味求场面地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只能是导致“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连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更有甚者,台上做着思想工作,下面睡觉的、谈恋爱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新时期,教育环境在不断发展,教育方法必然也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大环境相接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服务。其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依托新媒体搭建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QQ群、BBS、手机短信平台、个人主页等各种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和领会起来既方便,也容易接受。比如贵州省教育厅开展的“三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为主要内容的“三进”,让思想教育的途径真正的做到了形式多样化、平台丰富化,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做为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创新。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利用学生宿舍搭建社区思想教育工作平台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通过把学生公寓中党员、优秀团员宿舍挂牌,建立党员、优秀团员联系宿舍,通过对党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作用,在学生公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另外,增强师生沟通与交流,及时的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2.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通过隐性额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了学生的政治信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理应给于他们的工作以足够的认可,给于他们本人所付出的劳动予以足够的认可。而且,这种认可不仅是口头上的,还要包括物质上的,从生活、工作、继续教育等各方面给与足够的倾斜和支持,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比如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津贴,对那些长期坚持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与肯定。或者也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职称评聘挂钩,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评聘职称的时候,减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的要求,把学生就业、思想方面工作的进步加进去。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教师始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应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是党对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懂得师德乃教师的立师之本。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会遇到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他们去观察、思索、选择、实践,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青年学生鲜活的教材和样板,在高校的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理想人格,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可以积极主动地引导、教育、感染、影响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在高校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就不能仅仅表现在“教书”上,而更应该体现在“育人”上。在当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激荡不可避免,社会转型期制度的缺失及文化的无序会带来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困惑、价值观的混乱以及信仰方面的危机。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把尊重、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与批判、抵制错误思想、思潮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要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葆青春且受青年学生的真心喜爱,其关键点在于要“与时俱进”。确切地说,是日益开放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思路,要有创新思维。
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复杂的社会性影响。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开放性的特性,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理性判断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弱化,不利于青年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使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对善恶美丑应有的道德判断力。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文化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青年学生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及价值观,体现着维系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与民族发展的未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德建设解决途径
(一)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要以人文本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理念,只有强调教师的责任与权利具有统一性,才能调动教师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树立教师们的共同理想,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振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兴旺发展。因为,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完善教师道德建设领导监督与约束管理体制
完善教师道德建设,管理制度是保障,必须以制度和体制为着手点。首先,高校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道德建设,明确制定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监督机制。其次,深化师德建设的约束管理制度。要强化相关的约束管理机制,设立和完善各种师德建设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坚决执行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同时上级领导也要典型事迹引起重视,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严惩师德缺失又屡教不改的教师。
(三)构建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因地制宜、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其次,要完备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师自我监督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学校的监督体制。实行教师师德状况和教师业绩、评优等挂钩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高校教师能自觉的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规范,激发教师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鼓舞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逐步完善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监督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化,教育收费不断增加,以至于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贫困生也增加,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生的增多,大多数学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学校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学生的政策,像为大一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家庭贫困档案,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勤工俭学以及家庭贫困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政策,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于关注经济支持,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
针对贫困学生,国家、政府、学校等采取了各种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例如,大学生可以进行生源地贷款,有一个好处是没有利息,可以本人毕业之后再还。国家以及政府实行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以及家庭贫困助学金,从而帮助大学生克服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压力。大部分学校至今也是只关注学生经济方面,而忽略了对其来说更重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仅是贫困生,所有学生都一样,诚信缺失过于严重,使大部分学生都觉得现在的社会如此可怕以及残酷。影响更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弱。
(二)对贫困学生的概念不清
如果你问很多学生“贫困生”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回答:家里穷。其实不然,这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概括的过于片面。最近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工将会大幅度减少,以至于城市里出现了很多下岗职工,从而出现家庭收入低、生活难以维持等问题,他们的子女上学更是一个大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孩子在校期间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家庭财产损失或者家庭丧失劳动力能力,以至于家庭没有收入来源。
(三)受惯性思维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都说穷人家的孩子会照顾自己,独立性较强、思想上会比普通人更成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其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会减少,更关注其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困难,时间久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有一点值得同意的是,一部分贫困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以及家里父母的困境,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并非如此。由于还没有进入社会,秘密学生的思想还未稳定,这个时候更需要学校老师灌输正确的三观思想。
二、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办法
贫困生能进入他们理想中的大学,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勤奋去攻关克难,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关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提供更好的设备。
(一)确立关心、爱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为了能够全面的了解贫困生,首先要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从而深入的开展工作。要想收到如此的效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查阅学生的档案、找学生干部谈话等途径了解贫困生的真实情况。其次,必须学会真心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有耐心。只有满足了这一条件,学生才能打开心扉,与你畅谈未来等心里话。
(二)抓住天时、地利和人和等有利条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根本的是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学校奖励家庭贫困助学金是好意,但是由于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会觉得很丢人,但是学校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学校可以将贫困助学金改为奖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劳动报酬,他们还觉得很踏实、很自豪。这样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自古以来榜样的作用更能鼓舞与激励人奋发图强。其实,学校也有好多优秀的贫困生典型事例,他们中间,不乏有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去克服自己的经济困难;有的成绩优秀成为社会上的精英。这些典型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比老师的灌输强万倍。其实,贫困生之间的互动影响更大。学校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跟自己一样的人,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也真心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才,自己会感受到一种自豪与骄傲,等他们走出校园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回馈社会和国家对其的帮助。在小的范围来说,校园、校风会有一种诚信的氛围。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大学生心理迅速成熟的一方面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引导其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心理未成熟的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学校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因大学生的心理已开始成熟而夸大其不足,采取一味谴责、压制或全部包揽的种种简单化教育方式去对待他们,而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科学研究,从其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出发,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和方法,实施有效的教育工作,以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成熟。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喜欢说教而喜欢启迪;不喜欢结论而喜欢讨论;不喜欢居高临下而喜欢平等交流;不喜欢“舆论一律”而喜欢异彩纷呈;不喜欢委曲求全而喜欢张扬个性;不喜欢循规蹈矩而喜欢另辟蹊径。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枯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现出不适应时展的滞后性。例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来看,教师往往只把它当做一种专业和知识体系来传授,学生也只把它当做能拿学分的课程来学,其思想启迪、精神培育、品德升华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式地听,应付式地考,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方式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论囫囵吞枣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把学生当成一种接受教育的机器,以至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油然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化来完成,只靠单向的灌输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大得惊人,300~500人的课堂比比皆是,教师态势语言得不到发挥,师生缺乏交流,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均难以落到实处,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对策
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良好沟通交流关系和教育引导关系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仅是一个接受教育影响的客体,还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只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形成能动的自我教育力量,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要高度重视和开发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在积极施加外部影响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主动地根据社会与时代的要求,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控制和改造的对象,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增强,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肯定,也十分渴望能尽快地成人成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用诚恳、平等、宽容、豁达、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真心诚意地与他们交朋友,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会变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思考和理解他们的想法,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真正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从知识灌输向思维启发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着眼于启发大学生思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自己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传递理论知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单向灌输型的教育方法体系占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双向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取专题辩论、课堂讨论、交流心得体会、现场教学、专家报告、社会实践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理论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思想。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式,如增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比重,采取开卷考试,重在能力考核,优秀生以论文写作的方式通过期末考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首先,在校园网上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既可以宣传理论,又可以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通过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络互动交流,能够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对网上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成效。对此,学校可以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队伍,充实网上正面舆论的力量。其次,教师可以把一些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融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增加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但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仍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鼓励大学生在网上,尤其是校园网上开设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的个人主页,这些主页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达到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密切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在当代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激荡的社会环境下,显性教育方法承担着引导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正确发展方向的任务。隐性方法是依托非政治领域的日常活动,是无形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教育方法,具有水滴石穿的作用力,但是如果长期依托和潜隐于非政治领域的存在形式,非常容易被所依托的活动所掩盖甚至取代,以至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式和影响力。因此,要坚持显性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显性教育存在着强制性、教条化等缺陷,隐性教育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能有效地避免教育对象的对抗性、逆反性。高校要在改进与完善显性教育方式的同时,拓展多层次的隐性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都要兼顾。显性教育方法是一种直接的、注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以保证对教育对象的指导、调控、管理。隐性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趣味性、感染性,更具吸引力,在带给受教育者愉悦感的同时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我们应该把有意识地注入与无意识地熏陶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越.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发展,2006(12)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 调查和研究
为了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学习、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及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选取江西省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一所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一所为江西省示范性高职,一所为江西省普通高职)随机抽取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1%。课题组编制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对江西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期望能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思政课的认知。
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职学生(81.75%)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并且有14.35%的学生对思政课很感兴趣,接近31%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不到11%的学生不感兴趣。有一半以上(57.93%)的学生认可学习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近20%的学生趋向于“希望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反映了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追求实用性的心理。
从表二可以看出有83%以上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意见,反映了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有17.09%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很有收获,45.0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但是,有接近38%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收获或没有收获。这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持否定态度,学习后没有受益,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较差。这反应了思政课教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是影响思政课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
(二)思政课教学评价。
表二
(三) 教师要求。
表三
表三说明,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沟通的老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其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具有良好师德和勇于创新的老师。有38.6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有38.5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过于严肃,不喜欢和学生沟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守旧和缺乏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呢?通过调研,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关键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方法有:
1.刺激学生对思政课的求知欲。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和理论的激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布置学习探讨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结合点。思政课教学应该在学生追求事业成功、探索社会问题、理性知识完型三个方面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创设思政课的乐学情境。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处于欢乐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思政课欢乐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保持教学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要加大“尊重”教育的力度。尊重是交流的基础,是情感渗透的基本要求。对待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居高临下”的高压式教育。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要实现思政课“课堂公平”。教师公平的分配知识、机会、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资源,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1.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教学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回避难点、不回避矛盾,灵活运用理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
2.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思政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等等传统理念,在确立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把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3.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时代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时代性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都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无用论”思想,从而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双向交互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丰富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理论教学中,为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知行分离、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考核公开、公平,促进“知行合一”,深受学生欢迎,这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XJG-10-43-7)“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芳.论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307—02
在改革开放、时代进步的社会环境下,继“80后”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新名词,又出现了“90后”更为崭新的一代。作为继“80后”之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群体,“90后”身上所具备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而中国目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组成,也开始了由“90后”成为主流的新时代。“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由这一代人本身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
一、“90后”大学生比较明显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感强烈,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作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之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90后”身上所具备的性格特质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点。这一代人的出生背景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获得了经济发展初步成果的时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以从未有过的剧烈程度冲击着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90后”的生活环境中,导致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各种新鲜事物。例如,“90后”大学生更加热衷于网络游戏,与周围的人使用MSN、QQ交谈,发表博客、微博来抒发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此的成长方式,造就了“90后”不同于“80后”的性格特质。而在学习生活中,“90后”则呈现出与人沟通的能力减弱,团队意识弱化等明显特点。
2.强调和放大个人意愿,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作为中国第二代独生子女,“90后”被家人呵护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其对他人依赖性强的性格共性以及希望得到周围人关注和关心的心理特征。并且,如果他们的个人意愿得不到及时诉求,就会影响到学习生活以及与人相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更多的将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与自身利益和发展联系起来[1] 。如果其参加的活动与自身发展无关,往往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与“80后”学生相比,“90后”更具有对自我意识的强化。
3.具备创新和挑战精神,但对事物的恒心不足。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成长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长于社会改革期的“90后”大学生,身处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也达到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由此,也使得“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特立独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2]。而事物的两面性导致创新优势的背后,呈现出“90后”大学生耐心不足,做事缺乏恒心的缺点。而这也是导致“90后”大学生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90后”学生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是导致“90后问题”的根源所在,更是大学高校“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如何深入了解和体会“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更好地使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更佳显著,也就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二、当前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高校中,基本是由“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组成。这种高校人员组成的搭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必然。目前,高校“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性质类似、程度不同的各种问题。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方式忽视对学生成长轨迹和经历的了解和认知。“80后”与“90后”是最接近的两代人,但却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代人。两代人之间有着相对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性格特征方面也有着天壤之别。处于时代交汇点的“90后”,面临着更强烈的文化反差,从而也就具备了更多重的性格特质。而这也是目前大学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教育视角,即人们并没有从这一代人的出生年代入手,切实体会“90后”人群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在个人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高校是提供其心理保障和锻炼的熔炉,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正视“90后”人,才能开发适合新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因此,采取不同于“80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沟通方法,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所在。
2.学校统一管理模式下,存在对学生多样性的忽视。在高校统一管理模式下,往往没有给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发展个性的机会。这就使得本身个性十足的“90后”学生潜意识里有了个性得不到发展和不被重视的心理郁结。学生能力高低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别性。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进一步发挥辅导员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成长经验和学习经历来教育“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奖惩措施,也是我们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对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深入了解“90后”的成长环境,切身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会换位思考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全新的受教育群体的时候,应该努力从“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过程的背景入手,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有利于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引导的实施开展。针对“90后”这一特质,高校辅导员应该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利用“90后”乐于接受的教育管理方式,比如建立班级飞信群,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改变与受教育人群的交流模式,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辅导员交流沟通。
2.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新维度,因人施教。教育要因人而变,如果一味坚持以往教育理念和方式不放手,则不能够实现因人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则。根据当下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人格特点,发掘和使用有效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方式,更加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最好效果,从而也实现更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针对当今“90后”大学生自主性强,喜欢“做主”的个性特点,大学辅导员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学生会,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会相当程度提高其自身的自觉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更期待个体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每隔一段时间召开“倾听班会”,改变“老师说学生听”的基本教育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上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从而形成“老师信任学生,学生积极配合”的良好教育管理模式。
3.紧抓“90后”学生兴趣点,组织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90后”张扬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想法新颖,思维活跃,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过于表现自己,团队合作精神较差[3]。“90后”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利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活动中体会班级的力量,增加团队意识,是提高“90后”大学生集体概念的良好途径。“80后”与“90后”的兴趣点接近,在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增加教育理念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和认知,从而达到更加积极主动的教育模式。
综上,高校“80后”管理“90后”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80后”具有更加接近“90后”的思维模式和成长轨迹,可以更好的与“90后”进行沟通,从而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势所在。而在针对“90后”的教育管理中,只有切实以他们的需求为目标,能够对他们起到内在的激励和教育意义,才能引起共鸣,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苏.“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1):105—107.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