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扑救原则
(一)基本原则:及时发现,迅速扑救,确保打早、打小、打了。
(二)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就近及时组织力量扑救,以镇、村、社或驻林区单位自救为主,外乡镇、村、社和外地支援为辅;村自为战,社自为战,及时扑救,不酿成灾。
(三)扑救森林火灾要抓住早晚风小、火弱、湿度大等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迅速控制火势蔓延,彻底消灭余火,防止死灰复燃。
(四)扑救森林火灾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和指挥,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赴指定地点参与扑救,不得拒绝和拖延。
(五)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加。
(六)根据火场情况,注意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落实安全措施,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发生。
二、火情监测和火情报告
(一)火情监测类型
1、各村、镇直机关建立火情嘹望台、哨、卡监测。
2、各村、社森林管护员、巡山护林员监测。
3、当地干部和林区群众监测。
4、毗邻地区监测。
(二)火情报告接受单位为镇人民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火情,应及时将火情发生地点和有关情况报告镇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边组织力量扑救,边向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报告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扑救情况等。
三、重点防范区域、单位
(一)加油站、大觉寺寺庙、顺济庙等附近林区。
(二)各村成片林区。
四、重点防范时期
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和12月1日至31日,是全镇的森林防火重点期;2月1日至4月30日为全镇森林防火期。
森林防火重点期内,林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每年的元旦、春节、清明节和庙会等重点节假日其期间,为全镇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必须对林区的重点部位实行专人守护、严防死守。
五、扑火力量
(一)各村在重点防范区域组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实行队长负责制。
(二)村、社以民兵、青壮年为骨干力量组建义务森林消防队。
(三)在本地扑救力量不能有效控制火情时,请求上级、毗邻村援助。
六、物资准备
(一)通讯工具:充实和加强通讯力量,健全通讯网络。全镇的固定、移动电话要保持完好状态,一旦森林火情发生,保持24小时联系,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二)运输消防工具:各村、各单位的森林消防设备保护状况良好,平时用于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检查,一旦发生火情,及时投入指挥、运输,并由护林防火指挥办公室统一调度。
七、指挥部各领导成员单位职责
1、党政办:协调指挥和领导成员单位森林防火工作关系,督促各成员单位实施本预案,协调处理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
2、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及林业部门:协调全镇森林防火工作,指挥各村、各单位扑救森林火灾,依法查处森林火案;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充实森林防火力量;做好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宣传;用好、管好森林防火专用经费;负责设施设备建设的具体实施;当好参谋和做好领导成员单位联络工作。
3、镇武装部:发动民兵参与森林防火,把防火、扑火作为民兵重要科目,做到一旦有火情能迅速投入战斗,把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4、派出所:参与防火、扑火工作,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火场秩序,加强对林区盲流人员管理,制止不法分子纵火,协助镇指挥办公室和森林公安机关查处火灾案件。
5、镇财政工作办:按镇政府批准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规划,安排有关财政预算开支,并根据森林防火工作实际,在财政预算中列支森林防火、扑火费用。
6、镇广播电视站:按镇政府和镇护林防火指挥办公室的要求,认真搞好森林防火的宣传报道工作,并及时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和高火险天气警报。
7、各学校:宣传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负责抓好中小学生森林防火知识教育,杜绝学生在林区玩火现象发生。
8、镇社会事务办:宣传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提倡文明祭祖行为,并负责火灾区人民的救济、安抚工作,妥善安置灾民。
9、镇卫生院:做好医疗服务工作。一有森林火情,按镇护林防火指挥办公室要求,组织医务人员到达火灾现场抢救、医治受伤人员,并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林区单位和当地群众,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报、见火就扑,力争把森林火灾消灭在初发阶段。
(二)荒火和森林火警由镇、村、社和驻林区单位组织扑救,由镇或所在村、单位领导担任火场指挥,镇护林防火指挥办公室给予支援。
(三)一般森林火灾由镇防火指挥办公室和村组织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特大森林火灾报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
一.森林防火的形势与任务
(一)概况
县位于贵州省东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经108°48′37″—109°24′35″,北纬26°23′29″—26°16′49″。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与黎平县接壤,北与天柱县为界。境内一般海拔高度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米(西南固本乡龙干山),最低海拔282米(东部阳豆溪清水江山境处),南北最宽39.6公里,东西长55.5公里,总面积有1600.85平方公里。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候的分配有了相应的调节,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山地主体气候和林区气候的特点。
(二)动植物资源概况
境内植物资源以杉木、马尾松、竹林、油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草坡等8种植被为主,总面积15910公顷,林业林地115892公顷,其中有林地78105公顷,经济林4083公顷,竹林429公顷,蔬林地618公顷,苗圃地14公顷,无林地15.708公顷,非林地432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1.72%。
境内动物资源以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类型。现存兽类20余种:野猪、豪猪、箭猪、岩羊、黄羊、樟子、猴子、野猫、大灵猫、小灵猫、白面狸、九节狸、狐狸、野狗、水獭、野兔、竹舢、松鼠、膨鼠、竹鼠、老鼠、水鼠、刺犯、穿山甲、旱獭。现存鸟类:喜鹊、乌鸦、燕子、猫头鹰、猴头鹰、岩鹰、鹞鹰、飞虎、野鸡、谷鸣、竹鸡、红腹锦鸡、秧鸡、黄誉、黄鹏、白头翁、打鱼郎、八哥、画眉、白骛、白级、野鸭、鸳鸯、鸽鹤、布谷鸟、鹦鹉、雪鸟、斑鸠、山麻雀等等。
二、“十一五”期间森林防火情况和基本做法
(一)森林防火情况
我县作为贵州省重点林区,多年来国家在森林防火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重点扶持,使森林防火设施设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据统计截止2009年,镜屏县在林火测报、林火监测、阻隔系统,通讯系统、扑救工具等设施设备上都进行了较大投入。在林火测报方面,已建森林火预测预报机构个,配备人;在林火监测方面,已建了望台座;在通讯系统方面,配有门有线电话,台超短波电台;在扑救工具方面,已有防火指挥车辆、宣传车辆、运兵车辆,其他扑火工具件(包括风力灭火机、水枪、二号工具等)。另外在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上已有林区道路KM,防火隔离带KM,防火林带KM。
(二)森林防火工作基本做法
五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以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森林防火工作的指示精神,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始终紧抓森林防火工作不放松,强化各项森林防火措施的落实。其基本做法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级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和扑火队伍。各县、区成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建立了县区、重点乡镇(林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责任制,层层签订了防火安全责任状,进一步落实了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并确定了重点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全县设有护林防火指挥机构个,组建专业扑火队支人,半专业扑火队支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森林防火指挥和扑救体系。
二是制订有关规定,规范了森林防火行为。先后制订了《森林火灾扑救预案》,《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成员分工包片责任制》,《森林防火考核奖励办法》,《生物防火阻隔带工程建设实施办法》,以及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布告、通告等一系列规定、办法。同时加强了森林防火办公室内部业务建设,森林防火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全民防火意识作为森林防火第一道工序来抓,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共出防火专刊期,防火宣传碑牌处,书写标语条,印发宣传通告(册)份,出动防火宣传车次。
四是投入资金,建立了森林防火设施基础。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累计投入了防火资金近万元,购置了通讯设备、防火车辆、扑火机具,修建了一些防火了望台(哨),开辟了防火道、林道和生物防火隔离带,建立了专业扑火队和半专业扑火队,在森林防火技术也进行了多次培训,初步建立了森林防火设施、队伍和技术基础,火灾发生率逐年下降。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是全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市之一,林区的居民生产生活用火繁杂,致使森林火灾发生十分频繁。其中民俗活动、吸烟、烧荒及生产性用火占95%以上,起火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强。这与我县森林植被构成单一(多为落叶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林下可燃物多有很大关系,这是引发较大森林火灾的潜在威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旅游观光的人数将越来越多,人员流动性更大,野外火源管理和控制将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现有的森林防火手段和措施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通讯设施落后,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火灾的监测监控设施和设备,林火阻隔系统没有形成网络,森林防火技术和手段落后,防火资金匮乏等等,所有这些限制了六安市进行有效林火监管、及时扑救火灾和减少火灾损失的能力。
三、“十二五”森林防火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林业发展基本思路,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以森林防火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森林火灾“早预报、早发现、早扑救”目标。积极建立森林防火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森林消防综合能力和控制火灾的综合治理水平,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森林火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国民经济腾飞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原则
按照《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规划将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2.坚持科技教育优先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不断提高的原则。
4.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动员全社会开展森林防火、地方投入与国家补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项目建设范围、内容和目标
1.进一步完善全县森林防火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2.在原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率、高科技、高度统一的全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3.进一步健全乡镇森林防火组织,使之与县级指挥机构形成指挥网络,完善森林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4.进一步建设好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制定完善森林防火的配套规划。
5.加强对现有专业扑火队伍的配备和培训。
6.完善森林火灾保险体制,建立和确定一套适合我县市场经济发展的森林火灾评估、补偿办法,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4‰以内。
7.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国家投入,增加防火物质储备量。
8.在十一五建设成果基础上,为有效预防和扑灭可能的森林火灾,在交通不便的林区增加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投入。
四、总体规划建设重点
(一)指挥中心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职责是传达贯彻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决策命令,做好全县森林防火的预防工作,检查监督下级森林防火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生火灾,报告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组织扑救,调集扑救力量、交通工具和扑火物质,确保扑救工作顺利进行,减少火灾造成损失,探讨总结科学有效的扑火机制。十二五期间,要新配置指挥车1辆,GPS平台模块1套,基础矢量地理数据库1套。
(二)生物防火隔离带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营造或砍灌垦覆的方法,要新建立、、及辐射地生物防火林带。严格施工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其防火作用。加大力度建立村屯、林缘、山脚、田边防火林带,在条件适宜的地方,适当营造防火沟、防火墙等其他隔离带。通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完善的林火阻隔体系。
十二五期间,新建林内防火林带公里,新建村屯、林缘、山脚、田边防火林带公里,其他隔离带公里,基本形成有效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到2015年,力争使林内防火林带达到公里,村屯、林缘、山脚、田边防火林带达到公里,在全县形成理想的、比较完善的、与现代森林防火工作相适应的林火阻隔体系,能充分发挥防火安全的功能。
(三)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标准,不断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逐步达到森林消防人员的数量、质量和消防队伍的分布与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相适应。积极做好防火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持续加强对森林消防队伍的资金投入,不断强化森林消防的装备、充实防火物资储备,提升森林消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
2011年全县新建扑火专业队伍支,人员达到人;半专业队伍支,人员人。到2015年扑火专业队伍要达到支,人员人;半专业队伍要达到支,人员人。同时积极壮大群众性森林消防力量,到2015年全县所有防火重点村每村建立一支扑火应急分队,人员不低于20人。按照配备标准对扑火队伍进行设备及扑火物资配备,全面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战斗力,确保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
(四)林火监测网络建设
强化林火监测网络建设,逐步推进林火监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遵循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县内防火等级区域的标准,防火等级区域的标准,首先对一级火险地带的村、以及自然保护区建立并完善全面的林火监测网络,形成空中监测与地面巡逻相结合的立体监控模式。其次逐步加大对国家公益林及山外四镇火险重点隐患地带的监测覆盖面,力争到2015年监测覆盖面达到100%。积极加强瞭望台建设,配足监测仪器和设备。加强防火检查站、护林哨卡和巡火队等地面防火力量建设,形成强大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合力,有效发现和控制火源,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扑救。
十二五期间,建立森林防火专用气象站台座,火险因子采集站个,新建瞭望台座,配置望远镜架,定位仪台,视频监控系统套,计算机台,摩托车辆,其他辅助设备套。2011年,在十一五基础上,增建气象站台座,火险因子收集站个,计算机台,瞭望台座,定位仪台,望远镜架,视频监控系统个,其他辅助设备套。大力加强林火预测预报和防火通讯队伍建设,到2015年专职或兼职林火监测人员达到人,防火通讯人员达到人,林火信息管理、预测预报人员各达到人。
(五)物质储备
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物资储备,大力巩固防火后勤保障。防火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状况事关森林火灾扑救成败与效率,是现代森林防火工作的必备依托。目前全县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与物资储备仍然相当薄弱,多数乡镇尚未建立专用防火物资储备仓库,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当全面加强十二五期间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与物资储备工作。
十二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力争新建防火物资仓库个,每个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新建防火检查站个,面积50平方米;新建防火专业队伍营房个,每个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专用培训设施个,每个面积40平方米;新建宣传碑(牌)块。在防火物资储备方面,购置灭火水枪把,风力灭火机台,风水灭火机台,油锯台,水泵台,砍刀把,消防铲把,割灌机台,GPS个,扑火服套,越野运兵车辆,普通运兵车辆,达到基本适应十二五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
(六)林区道路建设
布局合理、密度适宜的林区道路可以有效阻隔林火的蔓延,同时为火灾扑救赢得有利时机。十二五期间,在原有林区道路基础上,新建各级道路计公里,其中区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的林区道路密度要达到每公顷米,确保道路林火阻隔作用有效发挥。
五、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1.指挥中心建设:万
2.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万
3.队伍建设:万
4.林火监测网络建设:万
5.物质储备:万
6.林区道路建设:万
十一五期间森林防火规划总投资万元。
(二)资金筹措
根据总体规划原则,国家投资部分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按项目建设进度分期投入,地方配套资金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地方统筹,分年度投入。
六、主要政策及保障措施
森林防火必须和林业其它项目一起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整体工作安排中去,为此必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政策保障执行,才能使我县的森林防火十二五计划得以全面实施。
(一)领导是关键,部门配合是基础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益林项目建设和新的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的兴起和林区群众日常生产活动增加,这些都给森林的火源管理增加了难度。各级行政领导要以行政区域划定负责制,把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山区乡镇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县、乡、村级行政领导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实行定期定员包片负责制度。林业部门要做好政府的参谋,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实现我县森林防火的近远期目标作出努力。
(二)专业的落实,扑火队伍是保证
实现专业、半专业与业余义务扑火队伍相结合。森林火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必须要有一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扑火队伍,才能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同时要把森林防火任务列入各乡镇公安消防、联防的目标任务。县级部门建立一支专业的扑火指挥和快速反应队伍,乡镇由乡镇联防、消防、林业站组成半专业扑火队伍,村级可由村办林场、村办企业的的基干民兵为主体组成业余扑火队伍。
(三)体系的建设,监测预防是根本
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预警体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力度。针对各辖区内不同的火险地段和不同时期、不同对象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和法制教育,达到全社会共同管理的目的。在预防措施上除了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实施好已规划的生物防火隔离带项目的建设。
一、常用扑火工具
森林扑火器具种类很多,我们平时上山扑火的设备和工具极其简陋,常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简介:
一号灭火工具
我们通常称之谓一号工具的是树枝条, 即在火场砍的带叶树枝条,它虽然比较原始,但它取材方便,在当前先进的灭火机具没有配备之前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号灭火工具
二号工具是竹扫把或利用汽车轮胎里层,剪成2-3厘米宽,厚0.12-0.15厘米的胶
二号工具是竹扫把或利用汽车轮胎里层,剪成2 - 3厘米宽,厚0.12-0.15厘米的胶皮条,约20-30根。缚成象拖把一样的工具,这种工具灭火效果比树条好,耐用、携带方便。
一、二号灭工具的操作方法是:扑火队员应站在火线上,手举工具以45为宜。向火场内扑打,并做到轻举重打,-打- -拖,切忌直上直下或猛打猛落。
风力灭火机
使用风力灭火机的”四不打”:
(1)火焰高度超过2.5m的火线不打;
(2) 1m高以上灌丛段(指草原或林缘地区)怀打;
(3)草高超过1 .5m的沟塘火不打;
(4)迎面火的火焰高度超过1.5m时,一般情况下不打。
二、扑火方法与技巧
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灭火法和间接灭火法两种。
(一)直接灭火法
直接灭火法,只适用于弱度、中等强度的地表火,根据其使用的手段不同,可采用五种灭火方法:
1、人工扑打法
扑打法是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灭火方法。对地被物较少,无风或风小,火势较弱的地表火,采用一、二号工具直接扑火,从山下往山上,沿着火场边缘,不停顿地扑打,直到火焰扑灭为止。
扑打法灭火的主要原理是稀释可燃气的浓度,使它达不到着火浓度,同时还有降温,短暂的隔离,窒息作用,打扑法仅用于有焰燃烧。扑打不当,会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火燃烧更旺。
扑打时将扑火工具斜向火焰,使其成45°角,采用直上直下猛起猛落的打法,以免助燃或使火星四溅,造成新的火点。扑打速度每分钟30-40次,扑打时最好是2-3人组成一一个小组,沿火场两翼进行扑打。在火势弱时,可单人单独扑打一点,势强时,扑火小组轮流扑打同一着火点,打灭为止。扑打时,要沿火线逐段扑打。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对阳坡陡坡的上山火,切莫迎着火头扑打,以免造成伤亡。
间接灭火法就是运用飞机施放灭火剂、投灭火弹等方法进行灭火。
三、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
在直接扑救林火时,靠人工扑火应遵守“五打五不打”的原则。
“五打”即沿火场外围猛打;下山火迎着火头打;利用火热缓冲使劲打;趁早晚温低,火小抓紧打;遇有危险选准缺口集中力量拼命打。
“五不打”即山不打;旋风火不打;葫芦峡口的火不打;情况不明不打;无代价火场不打。
四、森林扑火指挥的原则
森林扑火指挥的原则即森林扑火指挥的依据和标准。
1、保护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
2、实行“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
3、统筹兼顾、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原则;
4、要积极扑救,不要消极防守的原则;
5、集中精干扑火的优势兵力,不搞人海战术原则;
6、捕捉有利战机的原则。
五、扑打山火的基本要领
扑打山火时,一只脚要站到火烧迹地内侧边缘内,另一脚在边缘外,使用扑火工具要自火烧迹地斜向里打,呈40~60度的角度。
拍打时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点。拍打时要做到重打轻抬,快打慢抬,边打边进。
火势弱时可单人扑打,火势较强时,要组织小组几个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落,打灭火后一同前进。
打灭火时,要沿火线逐段扑打,绝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更不能跑到火锋前方进行阻拦或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逆风火时,更要注意安全。
六、扑火安全的基本要求
(1)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未成年人参与直接扑火。
(2)扑火队员必须接受扑火安全培训。
(3)遵守火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严禁单独行动。
(4)时刻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
(5)扑火人员需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扑火工具。
(6)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天气变化,尤其要注意午后扑救森林火灾伤亡事故高发时段的天气情况。
(7)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可燃物种类及易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
(8)注意火场地形条件,扑火队员不可进入三面环山、鞍状山谷、狭窄草塘沟、窄谷、向阳山坡等地段直接扑打火头。
(9)扑救林火时应事先选择好避火安全区和撤退路线,以防不测。
(10)一旦陷入危险环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设法进行自救。
(11)扑救地下火时,一定要摸清火场范围,并进行标注,以免误入火区。
(12)扑火队员体力消耗极大,要适时休整,保持旺盛的体力。
七、扑火中常见的人身伤害事故
(一)被火直接烧伤烧死。主要发生在扑火人员身处险地,来不及撤离。从实验数据来看,火的温度达到800℃~1000℃,人只能生存7.5秒~18秒。
(二)窒息伤亡。一是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或死亡,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以上,身体较弱者1分钟即可死亡,身体较强者2分钟即会死亡。二是在火的前方,吸入高温气流后,咽喉水肿堵死气管死亡。
(三)摔伤摔死。主要是在扑火中,因断木、滚石砸伤,或因落崖摔伤摔死。
(四)因违反操作规程伤亡。在扑火中,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时,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相互碰撞。
八、脱险自救方法
(一)退入安全区。扑火队(组)在扑火时,要观察火场变化,万一出现飞火和气旋时,组织扑火人员进入火烧迹地、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区。
(二)按规范点火自救。要统一指挥,选择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一边点顺风火,一边打两侧的火,一边跟着火头方向前进,进入到点火自救产生的火烧迹地内避火。
(三)按规范俯卧避险。发生危险时,应就近选择植被少的地方卧倒,脚朝火冲来的方向,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把脸放进小坑里面,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正面。
(四)按规范迎风突围。当风向突变,火掉头时,指挥员要果断下达突围命令,队员自己要当机立断,选择草较小、较少的地方,用衣服包住头,憋住一口气,迎火猛冲突围。人在7.5秒内应当可以突围。千万不能与火赛跑,只能对着火冲。
九、扑火时应如何强化安全措施
为了防止出现伤亡事故,扑火人员尤其是扑火指挥员在火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时刻注意火场气象条件及其变化,对火情了如指掌。
2、遇事不慌,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
3、事先安排好扑火队伍的进路和退路。
4、注意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和环节。
5、保持全方位的通讯联系。
6、对扑火队伍的行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领导给扑火队伍下达的指令必须明确、明了。
【关键词】山区;森林;防火;措施
0.引言
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发生就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当前,山区森林防火已经成为各林业部门甚至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十分艰巨、重要的工作内容。充分认识并解决好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或者尽可能降低火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保障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各林业部门及其森林防火从业人员的重大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森林防火扑救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山区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民群众森林防火意识淡薄
部分农民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到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认为即使毁掉一部分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林业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直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有降低的趋势,因而会放松防范意识,甚至会出现见火不救的现象,没有形成全民防火的良好风气。
1.2火情发现能力弱
山区地形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林内大树密布,树下较多各种杂灌,一般情况下火情不严重的时候不易被发现。另一方面当前林区防火人员多为当地的老年农民朋友,因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农闲时他们还能勤巡视多走访,但是一到农忙时节森林防火工作就会出现脱节现象。且巡护人员数量较少,面对大面积的森林防火工作难免会出现空白地带。此外,巡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山区工作环境恶劣,条件比较差,部分巡护人员常年以山为家,以护林为主业,而工资待遇又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工作积极性较低。同时部分巡护人员存在山火于己无关的落后观念,工作责任心较差。
1.3森林火灾及时控制能力差
山区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人员组织比较困难,林区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居住分散,在短时间内很难组织到位。基层灭火人员缺乏专业的灭火经验和训练,灭火过程中主要靠盲干,很容易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此外,山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畅通,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大部分只能靠基层力量全力以赴,县级以上防火机构很难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影响扑救工作的有效开展。
1.4山区防火扑火相关基础设施差
山区消防通道建设现状不理想,关键时刻不能保证专业扑火人员和武警官兵抵达火灾现场时的道路通畅性;山区通信设备不健全,导致火灾扑救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不能进行远距离的动态指挥,容易留有死角,影响整个扑救进程。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森林防火宣传防范工作不到位
部分基层的森林防火相关宣传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防火、督查和扑火等队伍建设不健全,护林员形同虚设,各级森林防火责任书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和制约效用。宣传教育工作留有许多空白地带,尤其是针对宗教活动场所、老弱病人员的宣传存有漏洞,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此外,防火组织领导和督办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在相关工作上职能责任落实不足,多停留在发文件、看文件、听汇报等形式阶段,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
2.2客观自然条件限制
森林火灾难以预见,给防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几年,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加上部分地区干旱天气影响,容易导致林木自燃等现象而形成森林火灾。林区内的杂草和灌木生长比较旺盛,干旱天气可燃物增多,这是导致火灾的一大原因。此外,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也增加了火灾隐患。如烧香燃烛等传统的不文明祭祀方式和落后原始的烧田边地坎耕作习惯等。
2.3防火队伍建设不到位
基层缺少专业扑火队伍,一旦发生火灾,没有具有专业素质能力的扑火队伍上山扑火,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层扑火队伍体能训练、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部分扑火人员平时缺少锻炼,体能较差,扑火工作中不能持续奋战;扑火人员多数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扑火原则、知识要领培训,导致扑火工作开展低效、无计划。
2.4处罚力度不够
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没有按照应有的处罚标准对责任人或者肇事者进行应有的惩处。领导干部的责任追求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形同虚设,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思想麻痹,存有侥幸心理,职责监督不够。
3.做好山区森林防火工作措施
3.1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站,是有效预防火灾发生的第一道屏障。相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落实,确保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契机,通过各地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广大市民宣传播放《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防火必要性等宣传教育片。以典型案例为宣传素材,增强公众对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火法制、安全和责任意识。尤其是基层防火宣传,一定要落实到户,创新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山区农民的保护森林资源、严防火灾的意识,营造基层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3.2强化森林防火组织领导责任制
切实做好森林防火领导责任制,形成政府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和各基层单位、个人,群防群治横向全覆盖、纵向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为此,可以将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逐级签订责任状,真正做到真抓实干,避免工作中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狠抓行政领导负责制的工作核心不放松。一旦出现森林火情,要求领导干部亲赴现场进行救灾指挥,对救灾工作疏漏、管理不当、救援措施不力而严重影响扑火工作开展的领导严肃追责。此外,还应该落实护林人员的防火职责,将此项工作与其工资报酬挂钩,激发其防火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强化巡山防火队伍建设,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建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提高防火救火工作实效
切实加强山区护林和防火扑火队伍建设。明确护林人员职责,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护林人员整体素质。对基层扑火人员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避险技能与专业扑火知识。强化扑火队伍的防火训练,提高其实战水平,并配备齐全必要的通讯与扑火工具。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武警森林部队、森林航空消防、地方专业队建设,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3.4抓好源头管理,严控火灾发生
严格野外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度,一定要按照相关程序规范用火,尤其在防火重点时期,必须经过专门部门的批准,严格遵守“六不烧”规定。健全巡山护林员制度,按照山区森林分布区域特点和重点防火地段等实际情况,全面增设护林人员,保证所有森林区域都在巡护范围之内,不留死角。此外,要加强对痴傻呆等特殊人群的监控,落实监护人的责任制度,以防万一。
4.结语
由于气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从根本上完全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解决目前存在的多种人为主观问题,最大程度地防止火灾发生或者降低火灾的破坏力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森林防火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强化认识,落实措施,权利保障森林资源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汉宁,苏初旺.都安县生态公益林区森林防火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2011(4):172-174.
文章以1991~2010年森林灾害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借助主成分分析对31省(市、自治区)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森林年均火灾7258次,火场面积为20.59万hm2,年均成灾面积8.37万hm2;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总计18452万hm2,年均922.61万hm2;火灾和有害生物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森林火灾综合评价显示,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森林火灾程度低,内蒙古、贵州、湖南、黑龙江等地区森林火灾十分严重;有害生物综合评价显示,上海、北京、天津、贵州、浙江等地区有害生物发生程度轻,辽宁、新疆、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都比较严重。结合森林灾害发生规律和基于灾害程度的聚类分析结果,从财政救灾分类管理、财政投资重点、灾后恢复重建、事权和支出责任、融资机制等方面构建了林业防灾救灾财政政策体系框架。
关键词:
森林灾害;时空分布;聚类分析;防灾救灾;财政政策
森林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直接威胁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森林火灾频发,大面积人工纯林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森林防火费用和有害生物防治费用不断增加,但是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并未得到有效控制(Wastletal.,2012;张冬有等,2012;李志兴,2011)。灾害管理是森林管理的重要内容,研究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发生规律,能为森林灾害预防和制定科学的防灾救灾财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Clemensetal.,2012;Igoretal.,2012;Margaritaetal.,2009)。日本、美国等十分关注林业灾害发生情况和救灾政策(Calkinetal.,2005;Suzukietal.,2009)。随着灾害频繁发生和防灾救灾费用日益增加,美国等发达国家注意到林业防灾救灾财政政策存在着缺陷(Jensen,2006),要求调整政策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Calkinetal.,2005),同时要求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应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财政政策效率(Stephens,2005)。我国森林灾害种类较多,火灾和有害生物是最为常见、也是发生面积较大、造成损失较重的两种多发性林业灾害。林业的脆弱性和灾害多发性,迫切要求政府提供合理的财政资金给予必要支持。对林业灾害防治提供财政支持,可以有效化解林业经营风险、调动社会特别是林农投资造林的积极性,对确保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目标,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在林业防灾救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还缺乏针对灾害发生规律和受灾程度等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财政政策,财政救灾效率有待提高。本文统计了我国1991~2010年的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发生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了森林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结合灾情指标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受灾情况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化、差异化的林业防灾救灾财政政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政策对林业防灾救灾和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
1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8~2010)》《全国林业统计资料(1988~1997)》。根据年鉴和统计资料收录指标情况,本文收集整理了31省(市、自治区)1991~2010年森林灾害指标统计数据:森林火灾次数、火场总面积、火灾成灾面积及火灾人员伤亡数量、扑救经费、动员扑火人工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998~2010年间,全国森林火灾成林蓄积损失;1991~1998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1998~2010年林业有害生物轻度、中度、重度发生面积。
1.2主成分分析本文以31省(市、自治区)1998~2010年火灾、有害生物各指标数据为基础,选取火灾总次数、火场总面积、受害森林总面积、成林蓄积总损失量4个指标,选取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中度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百分比、重度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百分比3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各省(市、自治区)火灾情况和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借助SPSS19.0,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2个主成分(火灾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4.25%、25.08%,累计贡献率达99%以上;有害生物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9.86%、23.71%,累计贡献率达到84%),并选取方差贡献率比重作为权重。1.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方法是按样品的数据特征,把相似的样品倾向于分在同一类中,把不相似的样品倾向于分在不同类中。本文采用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分别以31省(市、自治区)的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为聚类指标,将火灾、有害生物受灾程度相似的省份划在一个类内,采用欧氏距离的平方进行聚类(何晓群,2012)。数据分析在SPSS19.0中完成。
2林业灾情时间分布规律与特征
2.1森林火灾分布规律统计1991~2010年间全国森林火灾数据,分析火灾次数、火场面积和成灾面积、人员伤亡、成林蓄积损失量等,以便阐明全国森林火灾年际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2.1.1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年际变化1991~2010年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45163次,年均发生火灾次数7258次。从年际变化来看,全国火灾次数年际变化很大,其中以2008年次数最多,达到14144次,其次是2004年;次数最少年发生在1997年,为2187次(图1)。总体上来看,火灾次数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2.1.2森林火场面积年际变化1991~2010年间,全国森林火灾火场面积为412万hm2,年均火场面积20.59万hm2。从年际变化来看(图1),全国森林火灾火场面积波动很大,与火灾次数的趋势基本一致。其中以2003年面积最大,达到112.38万hm2,其次是2006年,面积最小年,发生在1994年,为2.87万hm2(图1)。总体上火灾火场面积并未得到有效地控制。
2.1.3森林火灾成灾面积年际变化1991~2010年间,全国森林火灾成灾面积167.35万hm2,年均成灾面积8.37万hm2。从年际变化来看,全国森林火灾成灾面积波动很大,尤其是2003年和2006年,受灾面积明显较大,超过40万hm2,是20年平均数值的5倍左右。其余各年份变化较为平稳,大多在5万hm2以下(图2),但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成灾面积未得到有效地控制。
2.1.4森林火灾人员伤亡年际变化1991~2010年间,全国森林火灾造成受伤死亡3719人,年均伤亡人数为186人,其中死亡人数占25%,受伤人数占75%。从年际变化来看,全国森林火灾受伤死亡人数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
2.1.5森林火灾成林蓄积损失年际变化1998~2010年间,全国森林火灾成林蓄积损失总计2178万m3,年均167.5万m3,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多集中在200万m3以下,但2003年成林蓄积损失高达1002万m3。
2.1.6森林火灾火源分析2001~2010年共发生火灾96087次,已查明森林火灾次数81357次,其中生产性用火39965次,占已查明火灾次数的49.12%,非生产性用火38456次,占已查明火灾次数的47.27%,因故意放火、外省(区)烧入、外国烧入、雷击、自燃等其他原因造成火灾次数2936次,占已查明火灾次数的3.61%。生产性用火中最突出的火源是烧荒烧炭,占已查明火灾次数的38.47%,其次是炼山造林(3.54%),其他烧牧场等生产性用火引起的火灾不到已查明火灾次数的1%;非生产性用火中最突出的火源是上坟烧纸,占已查明火灾次数的19.92%,其次是野外吸烟(9.07%),其他小孩玩火等非生产性用火引起的火灾不到已查明火灾次数的5%。图3显示了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引起的火灾次数占已查明火灾次数的85%。起火原因中,人为火源所占比例最大,占到80%以上。
2.1.7森林火灾扑火人员及经费1991~2010年我国因森林火灾总计动员扑火人工数3539万工日,年均动员扑火人工数177万工日;扑火费用总计22.27亿元,年均扑火费用1.11亿元。2000~2010年年均出动车辆82490台,飞机950架。扑火经费呈现出明显地波动式上升趋势,动员扑火人工数除个别年份外,无较大波动(图4)。
2.2有害生物灾害发生规律1991~2010年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总计18452万hm2,年均922.61万hm2,是火灾年均火场面积的45倍以上。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图5)。多集中在700万hm2以上,但2007年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高达1209.68万hm2,面积最少的发生在1998年,为702.40万hm2。自1999年之后,并未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1991~1998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总计24.90亿元,年均费用3.11亿元。防治费用呈现出显著地上升趋势,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费用逐年增多(图5)。其中以山东省的总计费用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省,为9.19亿元,其次是河北(1.81亿元)、河南(1.48亿元)、辽宁(1.26亿元)、广东(1.22亿元)、四川(1.17亿元)、新疆(0.88亿元)、黑龙江(0.86亿元)、内蒙古(0.71亿元)、浙江(0.67亿元)。
3林业灾情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为了既能明确各省的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发生状况,又能根据全国森林不同灾害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防灾救灾财政政策,本文分别对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3.1火灾发生情况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1),处于第31名的黑龙江,其综合评价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是湖南、贵州、内蒙古、湖北、福建,这些省份的森林火灾受灾情况都比较严重。得分排名靠前的依次是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等,表示森林火灾程度轻。基于全国31省(市、自治区)森林火灾综合评价得分值进行聚类分析,按受灾程度由轻到重将31省(市、自治区)分为Ⅰ、Ⅱ、Ⅲ类(图略)。Ⅰ类: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甘肃、新疆、、陕西、吉林、河北、山东、山西、海南、辽宁、重庆、江苏、安徽、广东、河南、江西、四川、浙江、广西、云南、福建、湖北27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火灾发生情况较轻,相比于Ⅱ、Ⅲ类地区,火灾次数、火场面积、成灾面积、成林蓄积损失都不突出,总体上灾情较轻。Ⅱ类:内蒙古、贵州、湖南3省区,火灾发生情况较重。内蒙古虽然火灾次数较少,总计1260次,相比之下较易发生大面积火灾,造成林木损失较重;贵州、湖南最主要的特点是火灾次数较多,分别为16556、20388次,但火场面积、成灾面积和成林蓄积损失较小。Ⅲ类:黑龙江,火灾发生情况最为严重。1998~2010年火灾次数共计1616次,火场面积198万hm2,成灾面积79万hm2,成林蓄积损失962万m3。可见,黑龙江省虽然火灾次数较少,但火场面积、成灾面积以及成林蓄积损失都非常大,分别占到全国31省(市、自治区)总数的54%、52%、44%以上,损失严重。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北方林业大省黑龙江、内蒙古的火灾次数较少,但火场面积、成灾面积、成林蓄积损失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南方林业大省湖南、贵州则呈现火灾次数多,但火场面积、造成损失相比北方较小的特点。黑龙江、内蒙古的气候在向着有利于林火发生的方向演变,林区年均温度呈显著升高趋势,气候在变暖的情况下朝着变干的方向演变,气候变化是导致森林火灾季节变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张冬有等,2012;赵凤君,2007)。同时,加之人为活动频繁,增加了引发林区森林火灾的可能性。湖南、贵州等省份火灾频发,与森林防火工作认识不足、防火组织机构不健全、预防管理不到位等现状有关(曾纪生,1986;王笑,2012)。Ⅰ类地区或是森林面积小,或是经济发达、森防工作重视程度高,有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3.2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聚类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受灾程度的指标选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有害生物中度和重度灾害发生百分比(中度、重度灾害面积分别占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的百分比)。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1),内蒙古、四川、黑龙江的综合评价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是新疆、辽宁、陕西、广东、河南、云南等,表明这些省区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都比较严重。得分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贵州、浙江、广西等,表示有害生物发生程度轻。基于全国31省(市、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综合评价得分值进行聚类,按受灾程度由轻到重将31(市、自治区)分为Ⅰ、Ⅱ、Ⅲ、Ⅳ类(图略)。Ⅰ类:上海、北京,这两个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小,分别为41.92万hm2、14.24万hm2,中度和重度灾害发生百分比也较小,中度灾害百分比小于20%,重度灾害百分比小于5%。Ⅱ类:天津、贵州、浙江、广西、福建、、江苏、海南、江西、宁夏、湖南11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一般相对较小,中度和重度灾害发生百分比也较小,中度灾害百分比大多在20%左右,重度灾害百分比一般在10%左右。但江苏、两省的重度灾害百分比较大,大于15%;海南省中度灾害百分比较大,约为40%。Ⅲ类:重庆、安徽、湖北、吉林、青海、山西、河北、甘肃、山东、云南、河南、广东、陕西、辽宁、新疆15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相对较大,中度和重度灾害发生百分比也较大。中度灾害百分比明显大于前两类,平均为29%;重度灾害百分比平均为14%。但山东、河南、广东3省的发生面积较大,分别为738万hm2、709万hm2,但中度和重度灾害发生百分比相对较小。Ⅳ类:黑龙江、四川、内蒙古3省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大,中度和重度灾害发生百分比大。尤其是黑龙江省,中度灾害发生百分比达到了53%,内蒙古的发生面积高达1028万hm2,高居31省(市、自治区)之首。气候变暖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是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南、广东等地林业有害生物面积较大的主要原因(梅满坡等,2013;王金秀,2007)。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危险性病虫害的适生区,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周宏滨等,2007)。海南省属岛屿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抵制外来物种的能力较弱,检疫手段落后,易扩展到全省导致严重的灾害(牛勇,2008)。
4林业防灾救灾财政政策体系构建
基于森林灾害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可知,从全国范围来看,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且不同省份防灾救灾的重点不同,或侧重防灾,或侧重救灾,或二者并重。在完善森林防灾救灾财政政策体系时应体现地区灾害种类和受灾程度的差异性。我国政府近年来虽已逐步地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力度,但林业防灾救灾财政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健全。
4.1实行财政救灾分类管理,确保救灾高效进行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有自身发生的时空规律和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地区受灾程度进行财政救灾分类管理。有些火灾较为严重的省份,其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也较重,如黑龙江、内蒙古;火灾较轻的省份,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也较轻,如上海、北京、天津、。此外,还有许多地区火灾发生情况较轻,但有害生物发生却严重,如陕西、新疆;有些地区火灾较重,但有害生物发生却较轻,如贵州、福建。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了不同灾害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了实行卓有成效的森林防灾救灾,体现不同省份的防救重点,不能搞“一刀切”的财政补贴标准,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才能确保救灾资金的高效利用。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应有各自的专项投入以及资金管理,有适应各自特点的、体现地区差异性的灾害补助标准,资金投入应根据受灾程度对重灾省份予以倾斜,达到分类管理和高效防灾救灾目的。
4.2防灾救灾财政支撑侧重各异,重点保障薄弱环节针对火灾发生情况,应将Ⅱ、Ⅲ类省份森林防火作为全国森防工作的重中之重。Ⅲ类黑龙江省最为严重,Ⅱ类内蒙古灾情也较重,突出特点是次数少而受灾面广、损失程度大,这就需要在有效预防的基础上,财政救灾重点应放在组织协调、防火道路、防火装备和防火人员应急培训等扑救能力建设方面;对于Ⅱ类贵州、湖南,突出特点是火灾次数较多、但影响和损失较小,财政政策应着重倾斜于火灾预测预报、预防和宣传能力建设方面,约束林区人为活动,引导群众防火,及时清理林区可燃物,做好预防工作,但同时应也该做好救灾准备;对于Ⅰ类灾情相对较轻的省份也不能放松森林防火工作,财政救灾重点应侧重预防能力建设。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应将Ⅲ、Ⅳ类省份作为全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区发生面积较大、不易发生中度和重度灾害,财政救灾重点应向灾害预防、预警、检疫检查、工作宣传等方面倾斜;对于黑龙江、甘肃等易发生中度和重度灾害的省份,在加强有效预防的基础上,财政救灾重点应着力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等能力建设方面;而对于四川、陕西、新疆等面积较大、中度和重度灾害比重也较大的省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财政救灾应注重预防和救灾两方面的平衡。
4.3评估受灾程度差异,重点支持恢复重建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森林灾害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一旦发生森林灾害,需要根据已有信息和数据进行快速评估,确定真实受灾程度和损失,评价潜在影响,以便为灾后重建及其财政资金投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森林火灾类型和评估结果确定恢复重建的力度和方向。对于轻度林冠火,一般靠自然更新短期内就可以恢复,无需额外投入,国内外学者早就认识到轻度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促进作用(Husarietal.,1996),例如闽南一些山地的森林火灾地面火连续进行,树冠火断续进行,在扑灭林火时,只需清理林下植被不砍树(洪长福等,2011),减少人工和经费投入;对于严重的森林大火,必须立即进行规划或计划,及时进行森林恢复重建。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林区夏季雷击火易发展成大灾(舒立福等,2003;杜春英等,2010),财政救灾重点需要放到应急处置和雷击火及时扑救方面。根据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和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在财政投资时需要突出对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撑。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划分受害等级,分别提出灾后重建措施。针对最有可能出现的林业有害生物,如松材线虫病、松小蠹、杨树烂皮病、林业鼠(兔)害等,财政救灾重点应放到灾害专项调查和长期监测方面;对于较大的有害生物灾情,有必要关注森林灾害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研究和应对,消除继续扩大损失的隐患,需要有长期、有规划的稳定投入和特殊政策来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对于灾情较轻的地区,财政救灾重点关注防止灾情蔓延、加强灾后专项检疫监管和加强重点有害生物专项调查方面。
4.4明确林业事权划分,确保支出责任到位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过程中,必须厘清中央与地方林业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事权、地方政府事权以及央地共有事权,促进各级政府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防灾救灾体系的合理高效运行。森林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涉及中央政府事权和央地共有事权:中央政府应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指导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检疫工作;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指导和加强防灾减灾林业基层单位建设管理,指导和组织林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央和地方既要保证各自防灾减灾支出责任到位,又要避免越界形成交叉重复,避免资金浪费。林业公益性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林业救灾必须以国家财政为依托,充分发挥国家在林业灾害防治财政救灾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应以政府财政资金作为林业灾害防治和恢复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且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并进。重大林业灾害防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相关支出必须由中央承担;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应当共同承担起林业灾害预防支出的责任。对于特大林业灾害的中央补助资金,可以考虑按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按照受灾程度的不同,中央、省和地方负担救灾资金的比例,对贫困地区可以适当加大中央和省救灾资金的比例,对经济发达地区则相应降低;各省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省、市和县救灾资金负担比例。
森林公园划分为南园和北园。南园为森林公园,北园为自然野趣密林公园。南园设有主山(海拔高度86.5m),主湖(面积21ha),为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全园的规划水系和市政河道水系共78ha(南园水系16.8ha,北园水系14.5ha),园区内南北园均有人造湿地,湿地总面积11ha。有效水面面积为52.3ha,占全园面积的7.69%。有两条市政河道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从公园穿过,北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规划河道。
公园种有大面积的树林和草地,植被总面积为456.8ha,占全园面积的80%。而森林公园如发生火灾本身在可燃物种类、物料量、干燥度、地点、风向、风速等方面存在诸多无法确定的复杂因素,截止目前我国也没有可适用的城市森林公园消防规范。但结合具体情况,通过设计构建一个合理的消防体系,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必须做的安全保障措施。
设计人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作为工作基础依据,认真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规范及资料,现实的做到了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为依据,解放思想,秉承科学发展观,根据奥森公园的具体特点,经过分析、调查、讨论、研究等相关大量的设计技术工作,最终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消防设计,并通过了消防部门的相关审查,各项工作在逐步付诸实施。
奥森公园消防体系是国内首个全方位、多资源调用、子项功能明确的公园消防系统。对未来大型园林景观安全系统的建设具有示范及展示作用。
奥森公园消防体系的建设,首先确定了消防定位和设计原则,并明确保障条件。然后在公园既有布局的基础上,划分防火分区,确定消防道路和疏散条件,设计了火灾预警与监视系统,界定了多种消防水源并以此构建了多种消防系统,提出应配套完成的消防措施 全方位的将多种消防资源及消防功能系统通过科学关联,在组合条件下发挥效能,整体实现消防目标。
消防定位和消防系统的设计原则
园区内火灾基本分为公园服务建筑火灾和林地植被类火灾。以南北园各按同时发生1处火灾进行消防系统和设施的设计与配置。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综合性大型公园,以园林景观为主,采取的消防措施应以不破坏原有景观为基本原则。
奥森公园消防系统构建中充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以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公民财产的安全和维护公共安全为目标,有效落实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的各项具体措施。确定“防、警、控、消的工作程序,做到合理布局、有效分隔、全面监控、组合防御、联动快捷、自救优先,控制得力、扑救及时。在具体措施中体现以人为本共同参与的处理原则。
消防保障:公园周边有清河消防站、天通苑消防站、小汤山消防站、昌平镇消防站、奥运村消防站和奥运村特勤消防站。
防火分区和疏散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中,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充分利用穿越公园的市政道路、园区水系和停车场等现有条件做到自然合理的防火区域分隔。既保持了原有景观效果,又加强了消防保障。公园共划分了20个防火分区,并进行了有效的防火隔离,将每次发生火灾的最大范围控制在一个防火分区内。
消防疏散出入口与防灾避险疏散出入口一并设置,全园共有14个门区出入口均为紧急出入口,满足消防车和各个方向的紧急车辆的出入。
园区内的一级路(8m)、二级路(6m到4.5m)均可作为消防车通道。设在一、二级路上的桥梁均考虑消防车通过。
紧急疏散导示系统:园区有紧急广播疏导。逃疏散通道上有国际上通用的逃逸导示牌指示系统。在人员密集区有应急疏散照明。
火灾监测预、报警系统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了全方位、多组合、覆盖全园的火灾监视和预、报警设施,以及在消防控制中心管理下的消防设施联动、广播和逃逸指示系统以及消防供电保障系统。
1.火灾监测预警系统
园区内共设4处红外监视系统,每处设一台红外热像仪及一台快速摄像机,覆盖半径为1.2km。
园区电视监控系统用于安全防范和火灾报警的摄像机共计204台,其中南区128台,北区78台。
园区将保安人员电子巡更系统列为消防巡查和预警的重要措施。
园区设1处总消防控制中心,5处分区设消防分控制中心 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消防可通过专线与上级消防指挥部门联络。
消防联动系统控制所有与消防相关的系统和设备。
所有与消防灭火有关的设备均采用双路供电。
2.火灾报警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与公共广播系统共用,公园内共设置2515个扬声器火灾发生时强制转入紧急广播状态,及时指挥疏导人员撤离火灾现场。
手动火灾报警系统供游客或工作人员可通过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向消防中心报警。
消防灭火系统
奥森公园最大的消防特点在于多资源的消防灭火系统。即以园内自来水管网为主消防系统,以园内喷灌系统、河湖水系、地下井水为辅助消防系统,基本构成了水、路、山的立体消防系统。
1.消防、生活共用给水系统
奥运森林公园以五环路为分界的南园和北园各自拥有独立的消防、生活共用给水系统。自来水给水系统入口处的供水压力不小于0.28MPa。给水管网设计沿园内主要一、二级园路成环状敷设。给水管网除保证园内建筑的消防用水外,还对其它室外火灾(主要是园林火灾)进行供水、扑救、控制火情和火场隔离,在人员疏散时也可起到保护作用。
全园给水干线管网上共设有地下式消火栓261个,其中南园140个,北园121个。
2.灌溉中水辅助消防系统
森林公园内除水系、道路、建筑、硬质广场以外,灌溉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全园的所有绿地,管路布设周密而均衡,工作压力较高,通水能力强,保障度高。灌溉系统是消防给水管网的补充和增强,是森林公园重要的辅助消防设施,全部灌区面积为544ha。
全园灌溉中水干线管网上共设有地下式消火栓64个其中南园34个,北园30个。灌溉用的快速取水口可作为小流量消防设施,具有就近扑灭初期火灾和便于业余消防人员操作的特点。
灌溉管理中央计算机消防时按照消防控制中心的统调度指令进行各系统、设施的运行和操作。发生火灾时火灾发生区域及相邻区域(主要是下风向区域)的喷灌系统进入消防状态,快速启动进行初期灭火和加湿植被延缓火灾蔓延。
3.水系蓄水辅助消防系统
为便于消防车可以准确快捷的就近利用水系蓄水进行消防水的加注,确定本公园消防取用有保障的湖区蓄水为134990m3。园区内按区域分别设置5处固定消防车取水点:每个取水点可同时满足3辆消防水罐车取水。
4.地下井水供水系统
园区可使用的地下供水机井共有21口。机井分别就近与不同的灌溉系统相连接,作为辅助消防水源通过灌溉系统发挥消防作用。
5.固定消防器材
在园区内沿一、二级路每间隔250m左右设森林消防设备库,具体设备规格由市消防局制定并审核,消防器材库内配灭火钩,风力灭火器、铁铲推车式灭火器六台和其它消防器材。
消防措施
园内建筑基本都可利用园区生活、消防给水管网的有效供水和建筑自身消防系统实行有效扑救。
园林消防采取以防为主,充分调动可利用消防资源分层次投入,按照火灾的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按初期微火、小火、中火、大火、特大火等不同火力情况划分火灾消防模式,编制各种情况的消防预案,合不同风力条件和火灾延续时间条件实施多系统组合消防。
对火灾前十分钟以内的初期火灾,立足于及时报警,及时启动消防供水设备,依靠白有的消防人员利用就近的消防设施进行控制与扑救。组建以保安、保洁人员为主的业余消防队伍,在其工作中编入消防内容,划定责任区。在冬春季火灾高危险期及大风天,增派巡查人员,加大巡查密度。
及时清理林下可燃物,要求大部分人员具备使用简易消防设施的能力。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如春、秋季),喷灌系统定期自动洒水,使园内草地和植物保持一定的潮湿度,降低火灾发生危险。
小结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后将是大型的重要城市园林景观 其景观效应为第一要素。地理位置特殊、规模大、布局复杂、影响重要,本次消防体系的构建采取了因势利导、应景设事,用防、消理念对景观设计加以引导,结合景观设计将各项消防措施加以贯彻实施,在实现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加强消防保障,避免为消防而消防。结合公园现有条件合理地进行消防系统及设施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经济、建设、运营、维护等因素,在公园的整体设计中即考虑到各种消防可利用资源及条件的有机组合,分层配置,设计各系统结合各种消防预案科学地加以运用,重点部位重点防范。加强控制体系设计与管理措施的结合,使各种消防工作在有序受控条件下进行。
由于有了4种有保障消防水源的存在,并配合设置相应的固定消防器材,奥森公园的安全保障程度大大提高,设计的水系消防取水设施,不仅用于公园消防,还可为周边的城市消防提供便捷取用的消防储备用水。
奥森公园的消防体系还在于对多种消防系统与绿化、保安、运营等系统进行了集中管理,通过制定消防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了立体防御和多层次有效压制与扑灭。本次奥森公园的设计在国内首次将绿化灌溉设施及水系赋予了辅助消防的功能,为我国未来公园和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新的保障思路,并起到奥运示范效应。
基层应急队伍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县乡级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全县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公安消防、森林武警、矿山救护中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各乡镇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要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人员参加,组建乡镇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二)深入推进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要建立基层森林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
(三)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强降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乡镇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
(五)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交通、市容环境部门要组织本行业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卫生局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
(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建立由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县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监、环保、电力、通信、规划建设、卫生、农牧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
(四)加大基层应急队伍经费保障力度。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
(五)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的免交过路费等政策措施。对在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强化监督检查
19世纪初期,美国、英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在人口普查中逐步认识到对社会职业进行分类的必要性,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建立初步的行业和职业分类标准。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职业分类标准》194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召开第七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ICLS),开始组织编写国际职业分类标准。1958年第九届ICLS大会通过首部ISCO58《国际职业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Occupa-tions)。继1968年、1988年修订版后,目前采用的2008版ISCO08《国际职业分类标准》由10个大类、43个中类、125个小类和436个细类组成,10个大类分别是: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助理、办事员、服务和销售人员、农林渔业技术员、工艺及有关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和装配人员、非技术工人、军人。部分国家、地区职业分类情况二战后,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国际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建立了职业分类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予以修订和完善。
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职业分类体系中都设置了较完善的消防职业,其基本特点是:涵盖从“预防”到“扑救”的全过程国际消防职业的设置,普遍体现了事前预防与灾后救助并重的思路,尤其突出火灾预防,普遍在社会消防管理、消防技术服务和消防宣传教育等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职业。在社会消防管理方面,普遍在“管理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高、中级两个层面的消防管理类职业。高级管理类,主要工作是参与制定、解释和执行政府消防政策法规,并就消防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监督,如《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和加拿大的“高级政府官员”中均有“消防局长”;中级管理类,主要是各类消防机构的管理人员,主要工作包括对防火、灭火救援行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指挥、评估,如韩国的“消防机构管理人员”、美国的“消防部门管理人员”。在消防技术服务方面,为体现消防工作的专业技术特性,普遍设置了专门从事消防设施安装维护保养、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消防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的职业,并根据不同的技能水平要求,分设于“专业技术类”(或“工程类”)和“安保服务类”(或“辅助技术类”)两个层面(即通常理解的“白领”与“蓝领”)。如美国的“消防检查和调查人员”、“安防和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人员”;加拿大的“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人员”;韩国的“消防技术士”、“消防设备技士”、“消防设备产业技士”、“消防设施管理士”,日本的“消防设备士”、“消防设备点检资格者”等。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领域,普遍在“安保服务”职业大类下设置了“消防员”,基本工作是从事火灾预防、扑救以及参与处置其他紧急事故,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实施救援行动。
随着灾害事故种类、形态的复杂化,灭火救援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消防员职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职位明显多样化。如加拿大的消防员包括建筑消防员、铁路消防员、机场消防员、船舶消防员、企业消防员、军队消防员、见习消防员等共24个具体的职位。在消防教育培训方面,加拿大在“社会科学、教育”职业大类的“专科和其他职业教育讲师”下设置了“消防人员培训讲师”和“灭火救援讲师”;韩国设置了“消防安全教育士”,根据韩国消防法,取得消防安全教育士职业资格的人员可在韩国国家消防防灾厅、各市道消防本部、消防署、韩国消防安全协会及各市道分会、韩国消防产业技术院等机关和团体就职,从事面向社会公众和消防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融入相关职业大类除从事火灾预防、应急救援等工作的“消防人员”职业类别(一般从属于“安保服务”职业大类)外,普遍在其他相关的职业类别中设置了消防职业:工程技术类消防职业。《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在“技术人员和辅助技术人员”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检查员”和“防火专家”、“火灾调查员”;美国在“建筑工程”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工程师”、“防火工程师”;加拿大在“自然和应用科学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人员”;韩国在“专业技术”职业大类中专门设置了“消防工程技术人员”细类,包括“消防工程设计及研究人员”、“消防设施施工技术人员”、“消防工程监理人员”等职业。技术服务类消防职业。加拿大在“自然和应用科学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火灾报警系统安装和维护保养人员”、“火灾报警系统技师”,在“贸易、运输和设备操作”职类大类中设置了“消防设备维修人员”、“消防设备保养人员”;韩国在“专业技术”职业大类中设置了“火灾预防专家”、“减灾防灾专家”。机械装备生产、操作类消防职业。消防设备特别是各类自动消防设备的生产、安装和操作,在具有机电设备生产安装和操作共性的同时,必须充分体现其涉及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美国在“安装、维修”职业大类下设“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人员”,在“生产”职业大类下设“防火门制作”、“灭火器检验”、“消防水带制作”;韩国在“设备操作安全”职业大类中的“金属、机械零件组装人员”职业中专门设置了“消防设备生产工人”。其他产业类别中的消防职业。
加拿大在“第一产业”职业大类的“林业人员”职业小类下设置了“森林消防员”和“森林火灾瞭望员”;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在“办公和行政支持”、“商业、金融和行政”职业大类下设置了“911系统操作人员”、“911调度员”等火灾接警、调度职业。“二元化”分类原则国际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均强调两个关键指标:工作和胜任该工作需要的技能,体现了工作性质与技能水平相结合的“二元化”分类原则。其演进趋势是:根据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在坚持工作性质相似性的同时,强调职业对技能水平的差异化需求,将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由原来“工作性质”的单一维度,发展到目前“工作性质”与“技能水平”相结合的双重维度。工作相似性是职业分类的根本依据。每个职业都是由一系列具有相似性的工作组成的集合,能否将不同的工作归并为一个职业,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工作性质的相似性。按照这一基本原则,国际消防职业体系普遍分列了不同的消防职业。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为例,将与灭火救援有关的工作设置为“消防员”,将主要从事防火检查的工作设置为“消防检查员”,将主要从事消防管理的工作设置为“消防专员”、“消防机构管理人员”。技能水平相似性是构建职业体系的主要依据。在根据工作性质相似性确定了不同职业后,如何将数以百计的职业分门别类,合理组合到不同的大类、中类、小类,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体系,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各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水平的相似性。“技能”可从“技能水平”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两方面衡量,其中,“技能水平”是指与任务和职责的复杂程度和范围相关的执行能力;“技能的专业化程度”由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加工和使用的材料,以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确定。#p#分页标题#e#
以《新加坡标准职业分类》为例,该标准将“技能水平”划分为4级,如表2所示,“消防安全检查员”归入技能水平为“3级”的第三大类“辅助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消防员”则归入技能水平为“2级”的第五大类“服务人员和商店与市场销售人员”。引领消防职业社会就业从国际趋势看,职业分类不仅是人口普查、行业调查等统计分类的工具,更在引导社会就业、开展职业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职业分类在引导社会就业方面的应用日益普及和广泛。1998年,美国劳工部基于《标准职业分类系统》,开发了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OccupationalInformationNetwork)。作为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能够及时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不仅包括工作任务、工作活动以及从事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技能、知识和人格要求等内容,还用规范化的指标体系衡量所有的职业,发展了跨职位的指标描述系统,为描述不同的职位提供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各职位之间的比较,其作用主要包括:就业和再就业、薪酬调查、企业岗位重组等。求职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可能胜任的工作。同时,O*NET还标志了绿色职业(有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耗、生态修复等的职业)、朝阳职业(就业需求在未来可能明显增长的职业)等。在O*NET网站搜索“firefighter”(消防员,职业代码33-2011)和“First-linesupervisors/managersoffirefightingandpreventionworkers”(消防指挥、管理和防火人员,职业代码33-1021),即可方便地查询到消防员人员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使用工具、工作时间等),以及该职业的专业训练、从业资格、晋升条件、就业规模、薪酬收入、职业展望等内容,如表3、表4所示。由于消防员的就业规模在2008-2018年可能增长19%,因此被标志为朝阳职业。
对我国完善消防职业体系的启示
当前,在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中,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滞后、社会消防从业人才奇缺,是“短板”中的“短板”,原因之一就是尚未建立适应消防工作社会化、现代化进程需求的消防职业体系。《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大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运用科学的职业分类理论和方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消防职业体系,是关系消防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对于深入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和全面加强消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意义重大。
坚持客观性原则,准确把握职业内涵,充分体现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消防职业体系应当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消防事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尤其要重视代表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符合先进消防技术发展规律的新职业的兴起,对于有利于提高社会消防管理水平和消防科学技术水平,有相对独立从业人群,有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需要定岗、定职、定级,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活跃的职业活动现象,必须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中得到反映和体现。例如,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参照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防火管理者”职业,结合我国消防法规关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的要求,应当研究设立“消防安全管理员”职业,作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发挥消防安全管理“明白人”作用,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从根本上落实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再如,为提高单位消防设施特别是自动消防系统完好率,借鉴日本、韩国设置“消防设备士”、“消防设备师”、“消防设备点检资格者”、“防火及建筑检验员”职业的良好社会效果,有必要将目前的“建(构)筑物消防员”调整为“消防设施操作员”,专门从事对消防设施的维修、保养、检测和操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