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16:26: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择四平和通化地区乡镇以下、年龄在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为对象,随机调查了200位老人,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调查表内容逐项向老年人询问。调查方法:考虑到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通过入户实地访谈,代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二是被调查者的物质供养状况,如收入来源、水平、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等;三是被调查者的生活照料状况,如健康、生活自理与否等;四是被调查者的精神慰藉和文化生活状况,如闲暇生活、情感交流等。
二、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
1.物质供养和经济状况
首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性别不同,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来源也有所不同。女性老年人主要来源于子女提供,占68·4%,依靠社会保障提供和自己劳动所得的老年人,只占31·6%;男性老年人来源于自己劳动所得占61%,而有39%来源于子女提供和社会保障。其次,农村老人的收入水平
普遍较低,其中有一部分人面临经济生活困境。通过调查发现,有61·7%农村老年人年收入在1500~3000元内,有38·3%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甚至有年收入在800元以下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较低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从事的基本是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体力劳动,手工工具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居民的劳动论文能力逐步降低和丧失,而又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险金和退休金做生活保障,收入逐渐减少或失去来源,而必要的开支却不能少,这导致农村老人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传统习惯也是导致农村老人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为子女完婚是父母的责任,子女结婚的所有费用大多由父母支付。另外,盖房子及养育子女又是很大的一笔开支。总之,养育子女、盖房、子女结婚等等,这会花去农村老人的全部收入和积蓄,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
2.生活照料和健康状况
调查发现,12·8%老人对生活条件较为满意,77·5%认为基本过得去,9·7%老人感觉生活条件差。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有家室的老年人100%选择家庭养老,认为在家方便且家人可提供足够照顾;孤寡老人则100%选择敬老院。调查也表明,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并不容忽视,但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在当前的农村,即使老年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退出了经济活动,需要靠子女抚养,但在生活上仍然能够自理,并且还通过家务劳动,例如做饭、洗衣、带孙子等活动,为家庭其他成员提供服务。这种状况与老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只要自己能动,都要劳作,更何况日常生活照料)有关,也与农村老人的生活要求低有关。因此,在农村老人中,长期生病卧床,需要子女照料的情况较少。
尽管农村大部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农村老人有62·4%的人都患有疾病,即使这样,他们也很少去医院治疗,只有等到病情严重时甚至到了有生命危险时,才选择去医院。根据调查,农村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
3.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状况
调查表明,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主要以聊天和看电视为主,精神生活水平偏低。农村的设施和文化娱乐条件非常有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包括:凑在一起聊天,占被调查者的31·3%;看电视、听广播占51·5%;读书、看报、看演出等占17·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村里也几乎没有组织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向我们反映,鲜有村干部上门慰问他们。大部分行政村没有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薄弱,村委会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由于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孤寡者增多,劳动能力下降,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由原来社会舞台上的主角变成了配角等等,这使得对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更为迫切和重要。通过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觉得他们与下一代的关系融洽或和睦,有37%的人觉得一般,感到两代人之间关系不和睦的只占17%。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农村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对象很单一,呈现出差序格局,他们希望交流的对象和实际交流的对象大多是家庭成员,占了84·1%,他们不习惯选择家庭以外的成员;而且即使是家庭内部成员,老人所选择的对象也有差异,与老人交流的对象依次是老伴(30·5%)、儿子(50·1%)、女儿(11·3%)、孙子(5·8%)、儿媳(2·9%)、女婿(0·4%)。可见,老人的情感交流即使主要来自家庭内部,老人的选择还是显示出亲疏之分。
三、改善农村老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幸福度高于收入低者[1]。一定经济收入虽不是晚年幸福的全部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不论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须先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重视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已有的敬老院、福利院的设施,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村委会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村委会应专门设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门组织。例如可以在村里搞一个活动室,让老人有聚集闲谈之处,让老人多一份乐趣;村里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活动;村里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和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一些生活、医疗疾病护理等服务,从而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重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年人需要去适应老年期发生的各种人生大事如丧偶、社会和家庭地位的降低、经济收入的减少、病痛的折磨等,若不能适应则可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2]。本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 老年人有负性情绪,主要有孤独感、衰老感、无用感、抑郁感、兴趣丧失等,这些负性情绪从另一侧面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农村老年服务应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评估,酌情提供必要的情感援助,指导老年人正确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老年期的各种生活应急事件,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另外,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倡导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重视精神赡养,拓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活动空间,树立“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观念,也有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办法;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51-01
高校贫困生问题与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正努力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贫困生问题,实际也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西南地区唯一的林业高等院校西南林学院在2005年新制订了《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其经验成果在云南省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交流与汇报,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高度赞扬。本文试以西南林学院为例,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办法影响下的贫困生就业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政策总体概况及西南林学院贫困生政策
高校贫困生政策都是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等政策引导下展开的。其目的是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公正,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大部分高校现在采取的贫困生资助方法包括了几个主要部分:助学贷款、贫困生助学金、临时困难学生补助、缓交或减免学费、社会团体的资助、勤工助学等。
西南林学院2005年调整并修改了以前的贫困生政策,形成了现存的《西南林学院资助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办法》。其资助办法主体为:将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的资金、学校每年学生实际收费的10%等合并,形成并建立资助贫困生基金,统筹使用。贫困生资助办法规定:贫困生比例为在校学生总数的35%,即特别贫困为5%,每月360元(按十个月发放);比较贫困为10%,每月240元;一般贫困为20%,每月120元。同时对因突发性事件而困难的学生进行临时酌情补助。应该说这些政策是一个全方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涉及到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方方面面。其制定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障了贫困毕业生的基本生活来源,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抚慰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等。
二、西南林学院就业形势概况与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西南林学院每年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扎实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服务,为促进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出了积极努力。就专业来说,西南林学院林学专业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比较好,他们毕业后的单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各州市的农林系统。而其它非林业类专业也相比全国水平有所提升,这保证了西南林学院就业率的总体水平。最近几年西南林学院就业率在云南省高等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并于2009年11月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这种就业形势的影响下,西南林学院每年的贫困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是非常喜人。一般来说,贫困生就业率会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六成左右。西南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0届毕业生中贫困就业率占该系就业学生总数的80%以上。主要原因是这些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对工作没有过高的期望值,要求能够养活自己并给家庭一点帮助就可以了,所以这些贫困毕业生会尽早地就业。当然,这不意味着贫困毕业生就业就没有问题。据调查,贫困生毕业生对就业更为焦虑,担心没有工作而影响家庭的生活状况。同时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有些贫困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故交际圈较窄,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进行正常交流。而就业双向选择中,这些同学就存在较大的劣势,往往过于胆怯而无法较好地完成面试,进而成为贫困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贫困生资助办法对贫困生就业的利与弊
贫困生政策的目的是帮助贫困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促进贫困生发展的良好效果,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就业方面主要的有利作用如下:
(一)贫困生政策帮助毕业生提供基本的生活来源,稳定了毕业生的心理,保证了毕业生按时毕业。笔者对西南林学院390名不同类别(包括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不困难等四个类别)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203名学生认为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解决了贫困毕业生的经济问题,这一说法占了本问卷此题四个选项中的52.1%。从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给其提供了经济生活来源还是肯定的。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缓”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实际也如此,贫困生每年可以领取1200-3600元的贫困补助。而贫困生每月的生活支出不过400元,甚至更少,所以补助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保证。由此这些贫困生就不需要花很多的学习时间去从事勤工助学等工作。换句话说,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保障,使他们得以正常学习,顺利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
(二)贫困生政策一定程度提高了贫困毕业生的经济实力,因而提高了自信心。贫困生的自信心一般来说是较差的。因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话语权,当这些贫困生家庭条件较差,消费水平当然也就不会很高,在一般场合就没有话语权。长期处于无话语权的状态下,贫困生必然会缺乏自信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就会产生怯场等心理问题。“贫困生由于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不善言谈,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先天不足之感,缺乏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因此减少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取得成功的机会。而贫困生政策保证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当然贫困生资助办法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还有一些益处,如促进同学关系良好化发展,增强他们公平参加就业的能力、减轻家庭负担等等。总之,贫困生资助办法对加强贫困毕业生自立、自强、自尊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
(一)由于贫困生资办法主要是解决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能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学,所以存在贫困生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也不好的现象。如此情况,国家还不得不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这样的资助不仅会误导贫困生的消费观,使贫困生产生依赖思想,也让这些毕业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虽然补助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毕业生的自信心,但有时不正确引导亦会产生负面影响,即使这些同学更自卑。在上述提到的问卷中,其中有一选项为“造成贫困生自卑”,共有118人选择,其占到30.3%,其所占水平仅次于上述的解决了经济问题。贫困生的评比程序一般是个人向班级提出申请,并要向全校公示,这无疑给那么本来身心就脆弱的弱势群体――贫困生更加重了心理负担,他们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所以贫困毕业生更会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现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多方面组合的完整体系,但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既产生了促进作用,亦附带了不良效果。在国家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时,我们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贫困生政策和就业政策,克服贫困生资助办法对贫困毕业生的不良影响,实现贫困生资助政策对贫困生就业的桥梁作用。
本文系西南林学院教育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林学院贫困生资助办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校园是爱心支撑起的大厦。在这里,每个人都同样重要,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都应该享有一份爱、一份重视。在爱心里成长的学生才会拥有一颗爱人之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安抚学生的忧伤,用细腻的心思感悟学生的快乐,使学生在爱心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在爱心的滋润下滋长爱心。
一个教师如果不关心学生,不热爱学生,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一个不关心学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则不是一个好教师。
教师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不仅要爱个别学生,还要爱全体学生。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走向成功,在爱中学会爱人。
教师要耕耘的土地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教师必须用真诚去换取信任,用爱心培育爱心。
二、用了解赢得理解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因为有爱做基础,教师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且是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这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灵魂,首先就得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如何?父母感情和关系怎么样?在谁身边长大?经常和哪些人交往?经常看哪些书籍?有没有知己朋友?有没有不良嗜好?学习认真刻苦吗?学习不认真不刻苦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因素有哪些?……
如果有了对学生全面立体的了解,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理解!
三、用尊重换取尊敬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要挫伤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学生最热爱、最尊敬的教师一定是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人,是一个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与考纲为本,搞大一统、一刀切的批量生产。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特长。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主要是靠他的特长。所以我们要培养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痼疾。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性情急躁,容易感情用事,不讲场合,不顾后果,一遇上不顺心的事或心中有怨气,就迁怒学生;如果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办法不多,一遇到特殊情况就不知所措,慌乱之中往往采取粗暴的办法对付学生;如果教师过分注重考试结果,学生稍有差池,就大发脾气,或责怪训斥,或挖苦讽刺;如果教师陈旧的师生观作怪,信奉“教鞭下面出人才”,认为“打是疼,骂是爱”,学生偶犯错误,就大发雷霆,轻则留校,重则打骂……试问:如此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四、用生命影响生命
雨滴虽小但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爱心虽小却能改变人生的方向。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用生命直接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而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金融支持刑释人员的基本情况
据司法部门反映,2004年以来,瑞金市因触犯刑律服刑人员达1.56万人,涉及4500户家庭5.81万人,期间刑释人员0.25万人。为稳定刑释人员情绪、缓解刑释人员生活困难、促进社会稳定,多年来瑞金市委政府把做好刑释人员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在抓,要求各部门发挥所长,帮助刑释人员最大限度实现就业。但调查结果显示,刑释人员因种种因素制约,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近五年刑释人员就业总数为387人,仅占刑释人员的15%。高达85%的刑释人员工作没有着落,个人及家庭经济生活不同程度陷入困境。
从帮扶作用大小的角度考量,金融在支持刑释人员就业方面一直充当着主力军作用。据调查测算,到2009年9月,瑞金市金融机构发放的刑释人员、吸收刑释人员的企业、刑释人员以其家人朋友名义的贷款余额约8000余万元,占全市信贷总量的3%。帮助刑释人员就业的银行贷款近年也增加明显,2007年以来此类贷款累计投放5348万元,超过2006年以前历年此类贷款投放总和。对此类贷款结构分析发现,小额信用贷款成为金融扶持刑释人员的主要信贷品种,达3877万元,占金融支持刑释人员资金总额的72.49%。
从帮扶效果分析,金融对刑释人员的资金帮扶效果明显:一是改善了刑释人员的就业状况。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在金融的帮助下实现就业的刑释人员为285人,占同期刑释人员就业总数的74%;二是改善了刑释人员的生活状况。在金融帮助下,刑释人员通过创办实体、进入企业打工等方式实现就业,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净化了社会空气。在金融支持下,大部分刑释人员专心工作,参与赌博、打架斗殴等情况大为减少;或者为了获取谋生手段,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二、刑释人员对金融扶持的期望
从刑释人员的金融需求状况看,目前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希望金融机构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从调查结果看,刑释人员对金融的需求已经触及金融信贷的政策层面,主要表现在:
1、出台信贷帮扶政策。很多刑释人员反映,他们以前曾有过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经历,但大多数人因难以通过银行“信用审查”条款,遭到银行拒绝。他们希望金融机构从信贷政策层面入手,从制度上解决刑释人员不能贷款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国家尽快出台《弱势群体贷款管理办法》或《弱势群体信贷促进法》,督促金融机构对弱势群体贷款区别对待。
2、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刑释人员大多经济及家庭条件差,不能按要求提供抵押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信贷亲睐。因此,高达65%的刑释人员在问卷中向银行提意见,希望金融机构在信贷准入条件上有所区别,对他们以信用贷款为主。据调查,他们认为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贷款等贷款品种很好,很适合他们。刑释人员在问卷中还建议,在信用审查过程中,银行可向村委会或居委会调查借款人刑释后的表现,以决定是否放贷。
3、实行信贷优惠措施。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刑释人员因经济条件差对当前贷款利率难以承受。他们反映,目前信用贷款的利率仍然相对偏高。很多刑释人员希望,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照顾,适当降低利率或利率下浮幅度相比其他借款人大一些;此外,简化贷款程序、增加单笔贷款金额、延长贷款期限等优惠措施也在他们的期望范围内。
三、金融支持刑释人员的困惑
除了抵押物不足原因外,信认度不够等方面的劣势因素也成为制约刑释人员获取贷款的障碍。银行信贷人担心刑释人员信用再次出现问题,“惧贷”心理严重。
1、缺乏文化技术(见图1、2)。大部分刑释人员因文化层次低,没有技术,缺少一技之长,回归社会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对刑释人员的文化技术结构分析发现,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的刑释人员的占比仅19%,81%以上的人员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甚至有相当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仅停留在小学以下水平;此外,刑释人员中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证书的人员占比仅8%,九成以上人员没有任何技术。文化素质低下和技术特长欠缺成为刑释人员就业路上的“拦路虎”,也成为银行进行信贷支持的最大困惑。
2、缺乏经济基础(见图3)。调查结果显示,63%以上刑释人员服刑前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服刑造成相当部分人员家庭缺少收入来源,经济陷入困境。截止2009年9月底,百户被调查刑释人员的家庭平均资产6.5万元,相比服刑前资产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22%的下降;家庭平均储蓄存款仅为1.85万元,是全市户均储蓄存款的一半。受经济条件限制,刑释人员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面对好的项目时,只能“望自兴叹”。出于信贷资金安全考虑,银行对经济条件差的刑释人员进行信贷审查时,往往趋于谨慎。
3、缺乏发展潜力(见图4)。除了文化技术欠缺制约刑释人员的发展外,年龄问题也成了阻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近年来刑释人员的年龄统计,服刑人员被释放时的年龄普遍偏大,平均为39.6岁,其中40岁以上人员占大多数,达到51%的比例,35―40岁人员的比例为26%,30岁以下人员的比例为23%。大部分刑释人员错过了创业、学习的黄金时期,缺乏主动创业热情,难以跟上形势发展。刑释人员发展后劲不足动摇了银行对其信贷支持的信心和决心。
4、缺乏社会关系。由于脱离现实生活有一段时间的缘故,很多刑释人员回来后,往往表现出难以适应。一是适应社会难。高达87%的刑释人员表示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社会,其中69%刑释人员更坦言要2到3年过后才逐渐找回适应社会的感觉;二是人际关系冷漠。由于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刑释人员与朋友、亲戚、家人的关系逐渐疏远。56%的刑释有过“有苦不知向谁说”的痛楚;三是社会重新接纳认可程度低。据对部分用工企业走访后发现,72%的企业表示在招录员工时,会考虑被招用人员的政治表现,对有犯罪前科的人员一般不予招聘,只有15%的企业表示,如果刑释人员在有人担保情况下,它们在招聘员工时会予以考虑。社会关系上的劣势,导致刑释人员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敢主动接触社会,更不敢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持。
四、金融支持刑释人员就业的制度设计
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与目前银行信贷服务存在突出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金融支持弱释群体的症结所在。因此,重新进行金融等制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认为,可采取引进“第三方”对信贷风险适度分担的策略,对现有一些信贷制度产品进行调整创新,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以加大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刑释人员就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1、在现有小额担保贷款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建议将刑释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劳动就业部门优先安排刑释人员参加技术培训。金融部门在刑释人员取得技术培训合格证后,在《就业失业登记证》、营业执照、结婚证、借款人及配偶、担保人身份证、户口等手续齐备的情况下,就可受理贷款申请。
2、在信贷品种创新上进行制度设计。金融机构要加大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贷款种类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出适合刑释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新的信贷品种。借鉴农户联保贷款成功模式,可以设计“刑释人员+家庭”、“刑释人员+朋友”等担保贷款种类,以满足刑释人员贷款需求。在贷款试办阶段,应对单笔贷款金额作出规定,最好控制在10万元以下,且可对贷款要求进行封闭管理,以防范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
3、在吸纳刑释人员的企业优惠政策上进行制度设计。借鉴福利类企业支持政策,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吸纳刑释人员企业,按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刑释人员占企业在职员工总数达到一定比例,企业可享受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刑释人员再就业。
4、在鼓励刑释人员自主创业上进行制度设计。一是编制刑释人员自主创业产业指引目录。金融机构要精心筛选一些好的项目,编制成信贷支持产业目录,提供给刑释人员。对选择目录中所含的项目进行自主创业的刑释人员,在抵押担保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坚决给予信贷支持;二是建立刑释人员自主创业信贷需求信息反馈制度。刑释人员自主创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可通过政府网站设立专门栏目,进行粘贴,实现信息对称,各金融机构要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对确有资金需求又符合贷款条件的,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解决;三是创新刑释人员自主创业信贷管理机制。从创新信用评级管理、放宽抵押担保范围、提高贷款比例、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建立符合刑释人员自主创业业务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为刑释人员自主创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EB/OL],2006.3.20.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EB/OL],2006.2.23.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EB/OL],2006.3.20.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EB/OL],2006.3.20.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EB/OL],2006.2.23.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EB/OL],2006.3.20.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关键词:单亲家庭;社会资源;社会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代表的核心家庭开始了新的裂变,单亲家庭的出现就是这一裂变的直接产物。中国对单亲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离婚问题这一层面,对其他类型的单亲家庭很少涉及。而对离婚问题的研究又侧重对后果的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3,尤其侧重于离婚对子女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多,对单亲主体的研究有所忽视,仅占1/10[1].其中大部分研究结论缺乏经验数据支撑,而一些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的经验研究,又往往局限于一般性描述,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本文对单亲家庭研究旨趣正在于此。
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并通过特定的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单亲家庭由于部分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资源,相对于形成单亲家庭之前,经济贫困、主观承受能力弱、自我发展潜力缺乏,对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社会支持网研究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但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却显得不足。仅有王世军在对单亲家庭的贫困研究中提到了经济支持[2].
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支持网的理论视角对单亲家庭展开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社会支持网的定义,本文接受贺寨平的观点,即社会支持网是“个人籍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3].社会网络研究在西方社会学界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4]、弱关系力量假设[5]、强关系力量假设[6]、社会资源理论[7]、社会资本理论[8]等。许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网的网络特质感兴趣,研究了网络强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与紧密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正是在修正和发展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获得。[8]
本研究借用了刘鸿雁对单亲家庭的界定,即指“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1]根据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将其分为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和未婚式单亲家庭四类。未婚式单亲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其比重仅次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我国的文化惯例对未婚生子现象一向歧视,即使存在这种案例,也难以取得调查资料,因而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分居式单亲家庭”虽然也只有父母一方与子女共同生活,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并没有终结,不能将其归入单亲家庭之列。因此,本文研究的单亲家庭只包括离婚式单亲家庭和丧偶式单亲家庭。
在单亲家庭的研究中,美国的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发合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堪称美国这一学术领域的典范,值得本文借鉴。作者依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认为经济资源、亲职资源(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与监督)、社区资源(家庭从所在社区能够获取各种帮助)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9].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形,将这三方面资源具体量化,并验以四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推论。
本文试图从经济资源这一维度研究单亲家庭的社会资源是如何在其社会支持网内流动的,并建立经济资源流动模型。
三、研究方法
在资料收集上,本文采用了个案深度访谈法。首先,我国对于单亲家庭缺少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在样本总体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无法建立精确的抽样框,盲目的抽样远没有个案法深入和具有探索性的价值;其次,作为一项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性问题研究,即使获得了样本总体,拒访率仍会很高,无法保证随机调查的顺利进行。
在资料的分析上,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一定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更适合定性而非定量研究。单亲这种家庭组织是复杂的,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关系形式,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和观念,需要在自然情境下对家庭这一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和动态的描述,对被访者“日常所见事实的‘诠释’基础上进行‘再诠释’”[10],而这些是定量研究无法做到的。
四、经济资源及其流动
以往的研究,几乎在概念上把单亲家庭等同于贫困家庭。这其中不乏想当然的感性认识,也有相当的实地研究。有学者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单亲家庭的调查得出,“43的单亲家庭月均收入在300元以下”[2].诸如此类的结论,仅仅是对单亲家庭现状的描述,而忽略了对他进行历时性的分析,我们无从知道这种生活状况是否在单亲前就已经存在,用“单亲”对这一贫困现象作出解释的力度是不够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经济资源存在多元化的趋势。表1至3列出了本研究个案单亲前后经济收入的变动情况。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与补偿
我们这里的“稀缺”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是形成单亲后较单亲前的经济资源拥有情况,指的是家庭收入减少或没有住房。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济资源稀缺在单亲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家庭收入单位的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但它对单亲家庭的生存状态及资源流动的影响却不尽相同。经济资源稀缺并没有影响到每个单亲家庭的经济生活。那些在原家庭收入组成中占主体的被访者并没有感受到经济的困扰。3号案主张某说:“不指望他那点钱。”17号案主张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他挣的钱还不够他自己花的,离了反倒省心了。”而有些单亲家庭确实在发生家庭变故后陷入了经济困境。其中绝大多数单亲家庭从他们的社会支持网中获得了经济支持,实现了经济资源在社会支持网内的流动。既然经济资源具有流动性,那么考察它的流动方式就很重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经济资源在社会支持网内的流动有单向流动和互惠两种形式。
1.经济资源的单向流动
称之为单向流动,是因为经济资源由某个社会支持网络成员流向单亲家庭,而单亲家庭不需要以包括经济资源在内的任何形式的资源作为回报。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资源包括货币、实物和住房。我们发现,这种资源流动方式只存在于单亲户主与他们的父母之间。
3号案主张某,离婚前住在公婆的房子,离婚后自然得不到房子,搬回娘家与父母、哥嫂及侄女七口人共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张某说:“房子是我父母的,我住多长时间无所谓,倒是对哥嫂挺不好意思的,虽然房产证不是他们的,可毕竟给他们生活带来了麻烦,我就常给侄女买点好吃的,或者辅导她学习(张某是一中学语文 教师),算是补偿吧。”当我问到是否也对父母作点补偿时,张某不解的反问我“我是他们女儿呀,母女俩不用讲究这些吧。”
18号案主原是国营贸易公司职工,下岗后借调到区经计委工作,每月收入300余元。丈夫原是华安厂材料处处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殷实。一年前,丈夫死于车祸,为了方便照顾,韩某在母亲家附近租了房子。“我们中午、晚上在母亲家吃饭,母亲不要我们的伙食费。有时女儿学校收学杂费,我不在时都是母亲拿钱,事后我也不用还,我和母亲感情非常好。”我问她:“那你是不是对你母亲更好了呢?”韩某答到:“我一直对母亲很好就算她不照顾我,我也会这样,我们可不是交易呀!”韩某的“交易”实际上指向了“社会交换”这一概念。
霍曼斯把一切社会行动理解为资源的交换,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报酬。而这种观点对单亲户主与其父母之间行为模式是解释不通的。单亲户主不会为维持或扩大这种资助向父母给予回报。稍后我们将作更详细的解释。
2.互惠
12号案主支某的案例典型的体现了资源在网内的复杂流动,访谈实录摘录如下:
“1988年刚结婚时我们每个月开七百块钱,在那时算生活不错的了。1994年我妻子得了红斑狼疮。我俩平时有点积蓄,还负担得起。到晚期,我带她到哈尔滨、沈阳、北京看病,治不起了。我到处借钱,亲戚、朋友、一般同事,能借的都借到了,连几百块钱都借。1998年她死后,我欠外债5万多,连半丧事的钱都没有。我父母、哥哥、姐姐和她哥、她姐的一部分钱不要我还了,可朋友的钱总是要还的。我把儿子送到我妈家,和朋友合开了一家烧烤店,一门心思想着挣钱还债。去年刚刚把债还完,才把儿子接回身边。”从支某的言谈中,我们发现了经济资源流动的多种方式。支某的经济补偿形式有两种:馈赠和借予。提供馈赠的是近亲,如父母、兄弟姐妹。资源在父母与被访者之间是单向流动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而对于兄弟姐妹的馈赠,受惠者常常报答以其他形式的帮助。支某说:“虽然哥姐的钱不用还,可总想着怎么报答他们,他们有事我都主动上,没钱出力呗。1999年她哥开饭店,装修时我没少出力(支某原是基建处工人)。”对于借予,被访者不但在一定时间内偿还,还要在未来的无限期内以其它方式作为这种“人情”的报酬。支某说:“向朋友借的钱并不是还上就完了,人家肯信任你,帮助你,借你几千甚至上万元钱,这都是人情啊。我哥们多,我办不到的事就托哥们去办。前年一个朋友的孩子跨学区入学,我找到一个教育界的朋友,把跨学区的钱全免了。”支某说:“有的好朋友自己拿不出钱,是从亲友那里替我借到的。而一般同事只能借我几百元,还上就算了,也不用搭人情。”
可见,无论是借予还是馈赠,受惠者都要采取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来回报,资源在网内的流动是互惠性的。
3.搭伙——特殊的经济资源补偿方式
11号案主孙某,是一位单亲母亲,41岁,初中文化,离婚11年。她住在一幢三层的老式楼房,还是苏联占领东北时建造的。一进屋正对门是两家公用的厨房,左边是房东老两口的房间,右边就是孙某的家了。房间只有十四五平方米,家具摆放的比较零乱,一台单缸洗衣机,一台旧式彩电、其余的空间堆放着杂物和衣柜,靠门的一侧是一张上下铺的单人床。我不禁问:“这样住方便吗?”“那有什么办法”,孙某说:“这日子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呢。我最少搬过十次家,房东要收房子我们就得另找个窝,9平方米的房子我们还住过呢。”
“结婚后我们跟公婆住在一起,是有院套的两间平房。他是铁路工人,跑车三天回来一次,我大部分时间跟公婆在一起。我这个人心粗,干活不利索。碰巧他家是山东人,事儿多,看不上我,就连我爱抽烟喝酒他们都管,总打架。原来我们俩一个月能有一千多元。刚离婚那会儿我还没下岗,500元工资,再加上他给的100元抚养费,日子还过得去。后来我下岗了,才开190元,你想想,290元租房子又得养孩子,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啊”。孙某一脸无奈,之后又面露喜色地说,她办理了提前退休,每月可领到500元退休金。儿子去年初中毕业后辍学了,现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每个月能挣250元。对于这样的生活,孙某感到十分满足。
但是,从290元到850元之间的这段生活是怎样度过的,这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内容。尽管我一再深入,孙某都避而不谈。最后,孙某提到:“大姐、大姐夫有时给孩子零花钱,我需要钱他们也借给我,但那时要还的。救急不救穷,人家也要过日子的,不能总白搭给我呀,自己想办法呗。”为了弄清孙某的这段经历,在结束访谈后,我找到了孙某的朋友,也就是向我介绍孙某的中间人。据她介绍,那段时间孙某一直与人搭伙过日子。原来,孙某所说的想办法指的就是“搭伙”。
在当地,“搭伙”用来指个人离婚或丧偶后与异性同居的事实婚姻。双方不必承担责任,各取所需,合不来就“散伙”。那么“搭伙”是否像孙某所期望的那样,获得“白搭”的经济资源,实现资源向主体的单向流动呢。在对19号案主的访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19号案主张某,45岁,小学文化,是厂里的一名工人。在十年前因为家庭暴力离婚,长年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患上了轻度精神病。但她能够正常地表达,而且非常健谈,对她的访谈持续了接近4个小时。谈话中,张某不时卷起衣袖给我看身上的伤疤。她说,刚离婚时,每月不到三百元的工资,房子归她,女儿判给男方。可男方根本不管孩子,没几天就把孩子送回来了。他还隔几天就回来闹一次,跟我抢房子,我不让他住他就打我。后来我认识了老周头,我就搬到老周头家跟他搭伙过,把房子让给他了(指前夫)。“”他老婆死了十多年了,我给他做饭,又陪他睡觉,他有时还给我钱花呢“。
张某的言谈中透漏出这样的信息:经济资源的获得伴随着其他方面的付出,如“做饭”“陪睡觉”。我们之所以没有将这种资源流动方式归为“互惠”,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这是经济资源与性资源之间的交换。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搭伙”后双方感情因素的存在,但被访者最初选择“搭伙”目的是为了保障单亲家庭的基本生活。据知情人讲,为了养活孩子,孙某离婚后第二年开始与人“搭伙”,前后有两次。“散伙”后,出于舆论的压力,经人介绍去天津与一老头“搭伙”。被访者往往是出于无奈才选择这种获取经济资源的方式。她们经济状况十分窘迫,社会支持体系贫乏,自身缺少发展潜力。张某说:“老周头生气了也打我,但他不下死手,还给我地方住,我挺知足的。”孙某在天津时私下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事成后便“散伙”从天津返回。
第二,在互惠交换中,被访者先受惠,后回报。而在“搭伙”中,被访者先付出,后受惠。
第三,互惠交换中,被访者提到的经济资源提供者是其社会支持网成员,而同被访者“搭伙”的资源提供者并没有出现在被访者的社会支持网中。
(二)经济资源的溢余
表1至3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处于经济资源稀缺的态势,一部分单亲家庭的经济资源较单亲前是溢余的。
单亲家长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负担起子女营养、教育等费用,放弃了“铁饭碗”去公司工作,或想方设法去挣“活钱”。13号案主徐某,技校毕业后是厂里的一名工人。离婚时每月只有三百多元工资,当时儿子才一岁。她主动提出下岗,现在哈尔滨某电器公司从事 销售。由于业绩出色,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拥有这样的高收入,可徐某对生活前景仍不乐观。她说:“什么时候儿子成家立业了,我才能松口气”。14号案主秦某离婚后将鸡店兑换了10万元。她将这笔钱全部存了5年定期存款,她说:“这笔钱一分都不能动,留给儿子读大学还不一定够用呢”。1号案主陈某在丈夫去世后,调到私立学校工作,工资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比那时(丈夫患病时)好多了。”即便如此,陈某也“不敢乱花钱”。可见,对单亲家庭而言,尤其是女户主单亲家庭,在失去了丈夫后,即使生活比较富裕,也常常对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担忧,缺少安全感。在一个以男性为主体支柱的社会,女人支撑家庭经济在社会上打拼,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对于经济资源溢余的单亲家庭,其社会支持网内没有经济资源的流动。他们不需要社会支持网成员的经济支持,同时也没有能力为他人提供经济支持。
五、支某个案的经济资源流动模型
将一切社会关系统统归结为交换关系的看法,显然是不成立的。对此,于海有做了如下的总结:
人并不总是理性的,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中盘算成本、报酬与避免风险,人并不总是在追逐最大的利益。把世界看作是一个趋向于平等交换的系统的看法也是不真实的。[11]
在支某的社会关系网内就存在着交换性关系A—B,A—D,A—E和非交换性关系A—C.对于交换关系,布劳认为,“为继续得到收益而彼此互惠的需要是社会互动的‘启动机制’,而交换中形成的互惠规范,则会制约其后的交换活动。”[12]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A—B,A—D和A—E都存在着互惠性关系。韦而曼认为,“个人往往采取下面的形式报答别人的帮助:a精确的互惠,即别人提供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样的报答;b泛化的互惠,即接受别人帮助的人报答以其他形式的帮助。”[13]从支某的案例中,我们有以下的发现:
第一,单亲户主与父母(C)之间不是交换关系,经济资源由父母向单亲家庭单向流动。
第二,对于来自父母之外的馈赠(B),单亲户主采取的是泛化的互惠。
第三,对于借予,单亲户主对亲密朋友(D)采取的是泛化的互惠,对一般朋友(E)采取的是精确的互惠。
第四,精确互惠的对象(E)没有进入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
*注:在该模型中,网络结点A代表案主支某。网络结点C、D、E分别是向支某提供经济支持的网络成员。E为与支某有“关系”的非社会支持网成员。
六、社会关系曲线对经济资源流动模型的解构
(一)社会关系曲线的建构
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14]
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机制的形成,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观念和行为得以展现,“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15].这种人际之间的差序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围绕着个人或一定群体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使由血缘关系、伦理维度决定的关系得以维持和扩展的关键,在于关系双方在互动中对彼此占有的稀缺资源的交换和利益的交换。
有人发现,“情感本身也是构成关系亲疏的重要维度,互动双方会因为互动的频繁度及感情上的亲密度,决定自我与他人关系”[16].社会的“差序格局”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再单纯是儒家的伦理差序,而是包括伦理、情感与利益这三个维度的差序”。[16]
将利益因素纳入差序格局是对差序格局传统意义的修正。但是“伦理”能否作为影响社会关系的必然因素呢,卜长莉对“关系的远近”和“关系的亲疏”这两个概念作出了区分。所谓关系的远近,是指血缘的远近,即在传统差序格局同心圆中所处的位置,这显然是固定不变的。而关系的亲疏,是指往来的频度和感情上的亲密程度。血缘的远近只是作为关系亲疏的一个前提,它会因为双方利益的不同或某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得不到满足而淡漠甚至疏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近亲亲属都对单亲家庭提供了社会支持。以“兄弟姐妹”关系为例,对于社会支持网内没有兄弟姐妹出现的案例,我都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追问,被访者的回答有两种:“在外地”或“关系不近”。例如,19号户主有一个弟弟,她说:“我们不和,从不来往。生孩子时父亲派他送来50个鸡蛋,他放下东西就走,话都没说。”尽管调查发现,兄弟姐妹的确能提供较多的社会支持,单亲户主也愿意向兄弟姐妹寻求社会支持,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血缘关系使情感亲密更具有可能。血缘关系的远近是影响情感亲疏的一个重要变量,而情感和利益是决定社会关系的两个直接控制变量。用表达式表示为:
Figure2curveofrelationshipofaffectandadvangtage
在情感——利益坐标系中,分布在坐标系中的每个点是我们研究主体A的社会关系网络成员,A与每个点的连线表示A与不同网络成员的社会关系,该坐标系与其中的点共同构成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按照格拉诺维特对关系强弱的界定,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关系曲线在社会网中的位置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强弱。曲线斜率与关系强度呈负相关,即关系曲线越靠近X轴,关系越强;越靠近Y轴,关系越弱。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提供社会支持,我们研究的社会支持网只是该坐标系的一部分。本研究还发现,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强网规模占整体网规模的比例平均为80(略),因此,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在该坐标系的分布应更接近与X轴。
(二)对经济资源流动模型的解构
韦尔曼区分了“精确的互惠”与“泛化的互惠”,但他没有涉及社会关系的特点与互惠类型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利用“情感——利益”关系曲线对此予以说明。
关系曲线越是靠近横轴,受利益因素的影响越少,网络成员对互惠交换的需求越低。相反,越是靠近纵轴,受利益因素的影响越多,对互惠交换的要求越高。位于情感轴的C(父母)只受情感变量控制,因此能够实现资源的单向流动。社会关系曲线A—B的斜率小于A—D,B相对于D的利益需求更少,B与A的关系更亲密。所以在经济支持中,B提供的是馈赠,而D提供的是借予。
A—C关系是极稳定的社会关系,A—B和A—D较之于A—C关系则相对不稳定,关系曲线存在着斜率增大的潜在可能性。布劳认为,越是违反交换关系中的互惠义务,被剥夺者就越会倾向于消极的制裁违背规范的人[17].支某的互惠交换正是为了避免这一可能的实现。张其仔总结了在交换关系中,除了市场交换还有网络交换。“网络交换并不否认个人和单位追逐私利,所不同的是,网络交换发生之前,双方都要问一问,‘他和我是什么关系’,根据关系的不同确定交换规则”。[18]B和D都同时受到利益和情感变量的控制,因此,A除了偿还D的借予之外,还要以服务、信息等非物质资源作为对B和D的回报,体现为泛化的互惠。发生在A、E之间的精确的互惠,是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还上就行了,不用搭人情”。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人口研究。1998,(3):63
2王世军。单亲家庭贫困问题。浙江学刊。20__,(1):200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社会学。20__,(5):26
4White,HarrisonC.,WhereDoMarketsComeFrom,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7
5Granovetter,Mark,TheStrngthofWeakTie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8
6Bian,Yanjie,Bringstrongtiesback in:indirectconnectionbridgeandjobinChina,AmericaSociologyReview,1997,62
7Lin,Nan,SocialResourcesandSocialMobilityandSocialStructureTheoryofStatusAttainment,socialMobilityandSocialStructur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8Coleman,JamesS.,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8
9SaraMcLanahanGarySandefur,GrowingUpwithaSingleParent:whathurts,whathelps,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
10王雅林,张汝立。延伸地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3:5
1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
12[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华夏出版社,1998,5
13Wellman.B.,Carrington,P.Hall,A.,Networksaspersonalcommunities,inWellman,B.Berkowitz,S.D.(eds.),SocialStructures:ANetworkApproac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14。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5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社会学。20__,(3):51
16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__,(1)
17[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华夏出版社,20__,1:284
一、从业人员的身份寻访
身份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现,一个人的社会文化建构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体现着社会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作为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一的音乐活动,从奴隶社会开始,从事职业音乐活动的人员作为音乐职业的载体开始发挥性能,为历代音乐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行为质量又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自身的艺术积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紧密相关。
道情艺人虽然是半职业艺人(指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从艺,并有一些经济收入),但他们的工作仍然是以独立的精神生产劳动的种属为存在,也需要按照职业艺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属于音乐从职人员。下面笔者将通过对道情艺人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案例一:
调查时间:2007年8月23―24日
地点:永济市韩阳镇张文华道情班主张文华家中
活动:为参加农历七月二十一(9月2日)的蒲州铁炉村庙会而进行的排练
材料来源:与道情班艺人的访谈录
张文华道情班现状:在永济市众多的道情班社中,张文华道情班影响较大,活动范围广,已扩大到周边县市。
1 班主与艺人
班主张文华,77岁,韩阳镇双店村人。他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班主、经纪人,又兼任演员和编导。张从小受家庭影响(其祖父曾在道情班里演奏四胡),道情技艺基础较好。60岁之前在永济国税局工作,退休后曾和其师傅在同一个班社演出,后因其他原因自己组班。由于基础好、见识广、脑子灵活,道情班成员都很尊重他,听从他的安排。
肖正荣:男,70岁,永济郭里人,经常参加道情班,退休前任永济文化馆馆长。
尚发本:男,75岁,韩阳辛店人,道情老艺人尚占云的儿子,退休后参加道情班。
尚成家:男,70岁,韩阳辛店人,农民。
尚宗贤:男,74岁,韩阳辛店人,退休后参加道情班。
在这个道情班里,年龄最大的是张文华,演员基本是韩阳镇辛店、双店村人,平时没有演出时就在家中做些简单农活,有演出时班主负责召集。道情班与演员没有书面合同,全部都是口头约定。
班主说:“班社成员中有四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退休后国家发给退休金,晚年生活有保证。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就参加了道情班。我们这四个人,说唱道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但也带经营性质。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排练遭情剧目。有演出时,如果邀主不要求演出人数,我、尚发本、尚成家、尚宗贤四人就完全可以承担演出任务。”
河东道情演唱的内容主要是道教中“八仙”的故事。演出中为了能够把剧中八位神仙区分得更加清楚,就要用不同的乐器来体现:
一洞神仙汉钟离――四弦(肖正荣)
二洞神仙吕洞宾――二胡(尚成家)
三洞神仙张果老――渔鼓、简板(尚发本)
四洞神仙曹国舅――笛子(尚宗贤)
五洞神仙蓝采和――三才板(尚发本)
六洞神仙铁拐李――木鱼(尚发本兼)
七洞神仙何仙姑――分子(碰铃,尚发本兼)
八洞神仙韩湘子――三弦(尚成家兼)
肖正荣说:“邀主如果讲究排场,要求八位神仙(八件乐器代表)都要到场,演员就必须固定,角色提前分配好。演出中渔鼓、简板、四弦、笛子是不能少的。现在,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个演员要同时使用几种乐器,扮演多个角色,也就把木鱼、碰铃、梆子经过改造固定到一个架子上,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另外,八仙中有一位女神仙――何仙姑,需要女性扮演,以前班子里有女演员,现在没有了。原因是女艺人外出演出时,住宿不好安排;以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演员也就退出道情演出的舞台。如韩阳镇李家巷的女道情艺人李蔓蔓(62岁),刚开始组班时,有演出就参加,后来就以各种理由推辞掉,班组就改用男演员顶唱何仙姑的角色了。”
2 艺人行规
在民俗养成和习俗化的过程中,始终活跃着许许多多承载民俗的人。以民俗作为职业的人,是民俗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群体。道情艺人世代传承和发展着民俗和道情,逐渐成为一个行业,并且有了自己的行规:河东道情班在当地被称为“八仙班”,艺人在民间的地位较高,被尊称为“先生”。演出前,凡是请班子演唱的邀主,先要向道情班主下“十全大红帖”一副。班主接了帖子就表示答应演出。演员必须身着长袍、头戴礼帽、带上乐器到达演出地点,艺人见面后非常客气,作揖问好后才开始寒暄。演出时,手执渔鼓、简板的先出场,其次是三才板、竹笛、四弦、木鱼、三弦、碰铃、梆子的演员出场,不能随意打破规矩。演员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能驼背躬腰、嬉笑言谈,表示对“八仙”、邀主、观众的尊敬。演出结束后,邀主家准备素席、茶水,还备有茶盘或干果盘,里面放有麻糖、糕点、瓜果一类的吃食,邀主将茶盘或干果盘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托住送给“先生”。艺人从来不讲身价,由邀主随心酬谢。由于老一代的道情艺人已经作古,现在的艺人也就简化了这些行规程序,笔者只能从当年参与道情整理工作,现在仍参加道情演出的肖正荣等人那里得知一些艺人行规的基本情况。
肖正荣馆长说:“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地区(运城文化局)要做一个民间音乐品种普查,我当时在永济文化馆任职,出于工作需要,开始关注道情艺人的情况。由于自己平时也喜欢吹拉弹唱,就参与到道情的表演活动中,在道情班组中演奏四胡。在演出过程中,要收集整理一些资料,有关行规的情况,曾问过道情老艺人张子仪。他(张子仪)说,他领班的时候完全执行这个行规,没有一丝变化。他当时还提到,曾家营的李汉班、辛店的尚占云班也按照这个行规来行事。”尚发本也说:“小时候,我父亲在辛店组班时,也按照行规行事。我也跟着父亲演出过几次,班社成员都穿长袍、戴礼帽,见面后互相作揖,演出时大家都坐得非常端正。”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邀请道情班演出就改为电话联系。一般情况下,要提前三五天预约。双方谈妥后,班主开始召集演员,带上乐器赶往演唱地点。如果路途不远,艺人就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去,条件好的邀主会车接车送。张文华说:“由于没有懂行的人欣赏和要求,现在一些传统师承的内容不再被重视,就把行规免了。行规里规定只能吃素食,但邀主家里过事(方言,指红白喜事、孩子满月等)食人 很多,邀主不单独给我们准备饭菜,就和大家吃的一样,有素菜也有荤菜。我们现在出去演唱只要穿戴干净整齐就行。艺人不讲身价,由邀主随心酬谢,这个行规一直执行到现在。”
二、人际交往场域
空间是艺术活动的条件之一,也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必要手段。没有空间,任何艺术活动都是不可能;然而“条件”又是如何转化为“手段”呢?这里所谓的“手段”,是指文化创造的“设计”。如,堂会是一文化空间,其间发生的文化活动与家主的经济权力有关;民间活动的表演场所也是空间,其间发生的民间文化活动则更多地与文化权力有关。所以说,艺人的表演空间问题实质是“什么人有权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根本问题。
道情艺人与音乐社会活动有关的空间表现为“场合空间”(民间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和“固定空间”(庭院、庙会、聚集地)。特定的生活内容常常与特定的生活空间相联系,特定性质的表演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展开。说唱道情通过在现实生活的不同场合发挥着它的文化功能,体现着它的文化价值。
1 场合空间
红事、白事、老人过寿、老人去世后过三周年(十周年)、小孩满月、立碑等民俗事项都要邀请道情班社来助兴,这已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案例二:
时间:2007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午
地点:临猗县牛杜镇牛杜村李有福家中
活动:李有福父亲去世三周年祭奠活动
表演团体、演出品种、演出具置:临猗县眉户剧团,牛杜村大队舞台;临猗县流行音乐歌手、流行歌曲,李有福家巷口;永济张文华道情班,李有福家院内,与正房正对。
观众:二十人左右。老年人居多,也有少数年轻人。
材料来源:与邀主、围观群众访谈
演出状况:道情艺人每人手持一样乐器从左至右依次而坐,渔鼓、简板坐在首位,三才板、竹笛、四弦、木鱼、三弦、碰铃、梆子按顺序坐下来。乐器合奏开场音乐,尚发本右臂抱渔鼓斜在胸前,右手拿简板,左手拍击渔鼓筒面,随着节奏发出“砰砰”声;张文华演唱《大堂上寿》、《八洞神仙》等表示吉祥祝福内容的书目;全体伴奏人员在每句的结尾齐声高唱。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场合的说唱是传统的中长篇书目,一天说三场,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晚上八点至十点结束。道情艺人根据事情的原由选择合适的书目。李有福父亲三周年祭奠从15日上午开始,演出过程中除了邀主家人在正房上香外,还有人在房外燃放鞭炮。笔者现场采访了李有福本人和几名围观群众。
问:为什么要请永济道情班?
李有福:道情大家听着新鲜,费用便宜,有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宁的内容,也图个吉利吧。
问:是否喜欢观看道情?
李有福:挺新鲜的,旋律也好听,唱的也好,和说书一样。
听众(60岁左右老太):没事听听也行。
问:道情和流行歌曲哪个更吸引人?
听众(70岁左右老汉):没听过道情,今天一听还挺吸引人。
听众(20岁左右小伙):不如流行歌,听不懂唱的内容,不喜欢,太土气了。
听众(高中三年级女生):道情没意思,流行歌好听。
问:家里过事(如过寿、嫁娶)您会选择说唱道情、眉户、流行歌中的哪一种?
听众(50岁左右妇女):没想过,大家请什么我就跟着请什么,今天这家请了道情班子,以后大家都会请吧。
2 固定空间
农村举行庙会,不仅是公众举办活动聚会的时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演出时间。一般来说,庙会开几天,道情就要唱几天。道情艺人的表演场所在庙会上有规矩限制:不能在土地庙搭台,所搭台子须正对庙内正殿。艺人扮演八仙的角色,要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讲究天、地、人合一。
案例三:
演出时间:2007年9月2―4日
演出地点:永济市蒲州铁炉村庙
演出事由:庙会
演出具置:正对庙内正殿。
观众:五十人左右。中老年居多,占三分之二;也有少数年轻人和儿童。
演出过程:班组成员坐好后,张文华坐在中间桌子旁,手拿用红布包了三层的《杨氏宝卷》唱本,大声朗读四句开卷诗后开始演奏乐器。演唱内容是神戏,也叫还愿戏,演唱这类书目的目的是先把神请出来安顿好。连续唱三出这样的戏,到午饭前才能结束。也就是说,午饭前的书目内容只能是神戏,而且还要用情演唱不能分心。打三才板艺人这时候也必须坐在座位上(只能坐座位的三分之一),和其他演员一样,面部表情凝重严肃。所有人都要表现出对神灵的敬畏。午饭后开始唱一些笑话戏。打三才板的尚发本为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他离开座位附加了一些肢体动作,并展现出了高难度的打击技巧,观众发出阵阵叫好声。演出过程中,很多村民在大殿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也有些村民在商品交易时进行着讨价还价。
观众状态:观众是本村或外村来赶庙会的人。本村老年人自带座椅观看,外村人骑在自行车或摩托车上观看,儿童蹲在离演员最近的地方。在道情演唱过程中,围观的群众来去自由不受限制,艺人也不因观众数量变化而结束演唱。艺人唱到处,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周作人先生说过,没有一个唱戏是不拜神的,道理就在于民间唱戏每次都是现场唱、现场拜,具有现场的文化意义,而它的祭拜行为价值,又能保持住它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席地位。
在所有的宗教或巫术性的活动中,都需要一个神圣空间或将其场合神圣化以区别日常生活,阻断正常思维。道情的表演场地也具备这种性质。从班子坐的位置来看,演员按照梯形状安排座次,其主要乐器的渔鼓、简板和三才板与堂口正对,这符合中国传统习俗“先娱神后娱人”的观念。从人类学立场看来,神圣与危险只有一纸之隔。所谓以各种手段造成的一个特殊空间,以区别日常生活、阻断正常思维,其意义既有造成神圣性的一面,也有保护性的一面,使其他无关者不受伤害。在这里,通常的空间被凝固在特殊的时间之中,这种神圣时间停顿为一种“活力悬置”的边缘状态。在这里,道情演出成为社会结构的象征,参与某种仪式就是认同某种社会规范。所以,这种仪式的神圣必须通过空间与时间的特殊性质表现出来,道情因此是具有双重意义的:既联系神灵又联系民众,既关乎幸福也带来灾难,既有正面价值又有负面价值。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当说唱道情与民俗事项融合在一起时,就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作为习俗的‘携带者’在任意所在的环境中无意识地传播着民俗事项,即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也不例外。”所以,只要民俗事项存在,道情就有生存的时空。
对于道情艺人的研究,仅关注艺人的身份、演出场合这两个方面是不全面的,还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揭示他们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艺人说唱道情的行为表现出了人和社会的多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艺术价值、道德文化价值认同等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不仅丰富了艺人和当地农村的文化生 活,也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养,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说唱道情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当地乡土文化风俗,因此说唱道情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在音乐社会学中,无论是造诣深厚的音乐专家,还是民间土生土长的从艺者,他们的音乐活动过程便是其发挥社会功能的过程。也就是说,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群体,造就了音乐艺术社会功能的发挥。道情艺人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从职人员的音乐生产,除了满足社会民间娱乐的基本需求外,其本质是为满足社会的政治与非政治的需要。道情艺人是音乐创造活动的主体,他们所从事的音乐活动,从最根本上满足了村民的需要:除了满足村民的心理需求外,也满足了社会民间娱乐需求。这里的需要不仅包括抒发对神灵的深厚情感(这个抒发是依靠道情的音乐来完成的),还包括对家族情感的维系,对生存、生活存在的美好愿望,以听讲道情的方式完成对情感的宣泄。“”期间,道情艺人充分表现出作为政治工具的作用;“”结束后,道情又回归到它正常的轨道上,回归到孕育它、滋养它的民间礼俗活动中,成为独立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2 从业者在从事音乐生产的同时,也创造生产出音乐听众。马克思曾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的这段话,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既要关注生产与音乐的关系,还要关注音乐生产与社会听众的关系。音乐从业者不仅生产出作品这样的客体,也为道情这样的客体培养了能够欣赏它的社会听众。这一规律,也是音乐从业者的社会功能之一。道情也不例外,从其开始出现时,在艺人的辛勤培育下,使得它在民众间传播的同时,也培养和熏陶了当地广大的道情听众,道情艺人音乐生产与社会听众消费的关系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3 音乐从职人员在从事音乐生产的同时,也在生产音乐的时代尺度、时代标准。音乐从职人员的音乐生产实践生产出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音乐听众,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作品满足了这些听众的各种精神渴求。道情传统书目的内容题材广泛,有很多来源于道教故事和历史故事,有反映男女爱情,还有部分内容取自民间二十四孝,有关家庭生活和民间笑话的书目也不少。随着时代的变迁,道情书目也在艺人的传承、创新中得到发展。如,1937年抗战爆发后,韩阳张子仪道情班新编了《打东洋》、《团结救亡》等书目,宣传抗日以激发群众斗志;解放后,又创作了《上民校》、《勤俭节约幸福长》等书目。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符合当今社会的精神风尚,道情艺人又陆续创作出一批具有教育意义的新书目,如提倡农村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反对赌博恶习的《摸牌》,教育子女孝敬老人的《报母经》,根据“八荣八耻”编写的《知荣明辱谱新篇》、《公民道德歌》等,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上可见,音乐的大多数价值和意义(或日功能)均存在于音乐事项的“本体”之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存在于音乐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环境)之间的多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之中。音乐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越密切,交互影响的途径越多、范围越广和程度越高,则音乐的文化功能越强,音乐在一个文化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此而越大。河东道情虽是民间说唱,但它的表演场合却是和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二者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个作用包括道情演唱内容中反映出来的知识与伦理传承、人际关系的调节,以及婚丧嫁娶、宗教礼仪、人生礼仪等。并且,河东道情始终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辅助着当地民俗文化体系的发展传承。在这个依存关系中,体现出它独特、厚重的文化价值。在艺人身上也反映出道情的文化价值,如永济韩家庄展贞祥老艺人,已经85岁高龄,每天在家用毛笔帮助道情班社抄写卷本,还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并免费教本村的孩子学唱道情。笔者采访他时他说:“道情一定要在我手里传下去,道情反映了我们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虽然我年纪大了,不能参加演出,但我可以教唱,让道情在孩子中间普及。”
在永济会演唱道情的人很多,大约有七十到八十人左右,能参加演出的艺人约有三十余人,组成的班社也不少。班社与班社之间无形中就存在着竞争,水平高的班社报酬自然就多一些。另外,班主的社交能力也很重要,班主能力强、技艺高超,经常能联系到演出,成员收入就多。张文华道情班在当地影响很大,每年演出大约二十场左右,班主本人能够扶助、理解成员,成员也非常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在张文华班社里,打三才板的艺人是三才板高手尚占云的儿子尚发本,他从十岁跟随父亲学习三才板的演奏技巧,在当地非常有名气,这也为张文华班社增色很多。
案例四:
时间:2007年10月16日
地点:李有福家
采访内容:道情班社开支费用情况
问:请道情班社演出,共需花费多少?
李有福:总得来说还是挺便宜的。现金是请前谈好的五百元;又给了艺人八盒烟,一盒10元,共80元;来去车接车送,油费大概是150元。艺人也挺实在,大概是觉得还给烟了吧,又退给我100元。请临猗眉户团,演员还不是台柱子,一晚上要1500元,还不算其他的花销。流行歌手也很贵,歌手唱一支歌是80元,一共来了四位歌手,唱了八首歌,还有乐队,一场下来花费也得千八百的。还是请道情班社划算。
案例五:
时间:2007年9月6日上午
地点:永济韩阳镇张文华班主家
采访内容:道情班社的收支费用调查
问:在临猗牛杜村的道情演出收入怎样?如何分配?
班主:请我们去表演的那家条件挺好,来去都是车接车送,唱完后一共给了500元,还送给我们每人一盒烟。我们商量后觉得给得多了,又退了100元,平均每人分50元。每次演出所得收入不管多少,大家都平均分配。
问:道情在庙会演出的收入如何?
尚发本:前几天请我们去铁炉村庙会演出的举办方比较富裕,每人每天15元,在庙会上可以点唱道情,也可以点唱蒲剧、眉户等,点一折约花费2元至10元不等,点得多就挣得多。为了满足举办方在庙会上演唱要热闹、吸引人的要求,晚上(10点以后)还可以唱荤段子,庙会演出三天每个人基本能挣到百元。庙会举办方每人每天给10元的情况比较常见。
问:艺人除了演出所得收入外,还有其他经济来源吗?
尚宗贤:我、班主、尚发本三个人以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现在退休了,国家发给养老金,生活有保障。说唱道情也是为了丰富充实精神生活,每次演出所得报酬多少都无所谓。但尚成家家庭就困难,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年龄又大,干不动农活,每年庄稼的收成仅够解决温饱问题,说唱道情收入虽然不 多,但可以减轻生活负担,补贴家庭开销。每次演出他都会参加,收入多少不等,累计下来也有一些。
尚发本:以前班子里还有个艺人叫张两省(男,62岁,韩阳双店人),唱得非常好,一开始家里条件不好,就参加道情班演出,挣得收入填补家庭花销。可是后来又觉得唱道情挣钱少,就不唱道情了,和他儿子除了在村里包了40亩地外,还从事棉花生意,经济变得很宽裕,每年收入都有数万元。
问:碰到条件不好的邀主,费用出得非常低,也会答应邀请吗?
班主:经常会碰到条件不好的邀主请我们演出。邀主为了节省开支,就会提前和我们商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参加演出的人员就要减少,但要保证演出一次最少也得平均每人10元钱。
从案例四、五来看,艺人演出收入的高低与邀主的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成为某些道情艺人参加班社的最初条件。永济市的道情班社约有十个(永济市文化馆馆藏资料,2006年统计),只有张文华道情班较为特殊,其余道情班艺人的家庭状况都不好,每次演出所得收入使他们感到很满足、很踏实,觉得比做农活挣钱更轻松、更直接,大多数艺人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和守护这份工作。但也有些艺人如果找到更合适的经济来源时,就会放弃道情演唱,虽然这只是少数现象,但也说明乡间经济生活状况与艺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能被忽视的。
三、技艺传承
任何优秀的民间艺术都有其特定的传承方式,道情也不例外。它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延续和传播了道情艺术。艺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加入新的因素,将它发展创新。
(一)道情传承方式
1 家庭传承:在道情艺人中,有一些是受家庭影响。由于父亲是道情艺人,其子女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学会演唱道情。如尚发本的父亲尚占云就是道情老艺人,从艺40年,曾进京表演,受到总理的接见。尚发本从十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唱道情,同时也观看父亲表演。他所用的乐器,如三才板也是其父遗留的。尚发本的儿子尚俊明,现50岁,也受家庭影响,唱得非常好,但他从不参加演出,一心种地。尚家从尚占云到尚发本再到尚俊明,道情艺术共传承了三代,尚俊明的儿子不学习演唱道情,传承中止。
2 师徒传承:在一般情况下,民间表演艺术在长期传承中会形成一套严格的拜师仪式和规矩。但道情的传承却不然,在道情的师徒间不组织拜师仪式,也没有任何讲究,更谈不到书面契约了。师傅和徒弟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师傅通过观察徒弟的人品、对道情的喜爱程度、悟性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收与不收。笔者采访了几位道情艺人,他们在拜师时都没有交纳学费,也没有给师傅送礼物。所拜的师傅认为他们人正派、悟性好,主动教授他们演唱道情。班主张文华说,由于自己受家庭影响,基础比较好,60岁退休后他的邻居张建珍老艺人(已故)为了把道情艺术传下去,就主动教授他演唱道情,经常带他演出,他就拜张建珍为师。拜师过程非常简单,没有仪式和规矩。尚成家的师傅叫尚文正(已故),专门教他拉四弦,拜师仪式也很简单。师徒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他们之间包含有另外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不能用经济、利益来衡量的。
3 自学:除了以上的两种传承方式外,有些道情艺人不从师学艺,由于自己喜欢听、唱,哪里有演出就去哪里看,这些人的自身条件非常好,学得也快。如女艺人李蔓蔓,她喜欢唱道情,但没有拜过师,全凭看道情表演学会了唱道情,并曾参加过道情班的演出。另外,道情班在长年的外出演出中,也经常会发现难得的人才,就动员其参加到道情班子里,借此提高班子的声誉。这些人才也以自学为主,技能非常高超。
(二)道情传承项目
河东道情的传授方法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所谓‘口传心授’,揭示了信息传递中具体的人际交流,这一交流不仅是信息中某一个层面形态的传达,还包含了人际间行为、观念、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濡染与薰习。”从笔者采访的艺人经历来看,虽然各人拜师不同,但这些传授方法却有着它们的共同点。
1 乐器传承:一般情况下,孩子到十二三岁时就可以学唱道情了,在学艺期间不能唱主调,只能打家伙(乐器),两三年才可以出师。尚发本回忆说,父亲教他打三才板时,告诉他先要熟记要领:“上打下勾双一连,滴窝快慢随时变。左挥右指低或高,渔鼓笛铃要协调。”他先看父亲示范,记到脑子里,每天都练习,熟能生巧。在练的过程中,他的父亲还要指点纠正。最基本的打法熟练后,就可以加入许多复杂技巧,称为“加花”。“加花”的复杂程度,标志着艺人掌握三才板技巧的娴熟程度。
2 曲调传承:师傅的演唱在徒弟心中最具权威性,师傅教唱徒弟的版本也有固定模式。学习时,徒弟先以听为主,然后师傅怎样唱徒弟就怎样唱,没有丝毫不同。学习的环境和时间不受限制,徒弟可以在和师傅交谈、聊天中揣摩体会或在观看师傅表演中模仿,逐渐承袭师傅的演唱风格和特点。
3 唱词传承:在学习曲调的过程中,师傅演唱的唱词也是被徒弟模仿的对象。他们首先要先念熟唱词,对于唱词的格律、节奏特点等在心里存有一个基本模式,再开始模仿;师傅会给徒弟讲授剧目内容,因为道情注重于“情”,演唱时需要全身心投入,用情来表现所要表现的内容。在跟班演出时,师傅会给徒弟讲授剧目内容,徒弟通过观察师傅的表演能学会并掌握大量的传统书目。
4 “带徒”传承:此种传承方式中师傅不专门教唱,徒弟通过耳濡目染来学习。徒弟跟着师傅奔走行艺,边看边学、边学边演,在实践中学习,以获得演出经验。这种学艺的方式不能把教学和演出分隔,此不是纯教学的过程。徒弟在“跟班”过程中,首先要学会观众喜欢听唱的内容,继而才是其他方面的内容。
上述可知:民间的学艺方式从表面看没有规矩和要求,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制度。这种制度存活在民间艺人的长期实践中,以理解和掌握民间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作为艺术观、经验和知识的世代承袭。
结 语
在民族音乐学的观念里,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是文化中的一员。任何一种音乐都与文化整体紧密结合在一起,都涵盖有音乐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甚或还包括有宗教的超越意识。于此,道情作为音乐品种之一,也应该列在文化之中。具有音乐文化属性的道情艺术,它的物质层面表现在乐器演奏、乐谱记录、音律的关系、技艺的传承等;制度层面包括有政治经济背景、音乐制度等;精神层面如审美态度、历史意义等;更因为道情的演唱内容也包含部分的宗教思想,因而也具有了某种超越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河东道情的研究,应该本着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一再强调的民族音乐学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或对“音乐中的文化”的研究思想,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阐明河东道情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