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产量调查

农产量调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产量调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产量调查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消费者态度;Logistic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32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3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质量信息不透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部信息的展示,被消费者视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农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重要手段。

由于消费者是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获知消费者的真实态度,让广大的消费者参与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中,是做好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好比淘宝网的用户与商家的互评机制,构建了电子商务诚信生态链基础一样。因此对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消费者态度调查对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6月20日至2015年7月20日对广州市主城区内大型超市、综合性农贸市场和广州本土网络论坛展开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面访形式进行,实际调查时在不同的时间段与不同场所的农产品购买场所出口处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刚购买完农产品的城市居民。调查员为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2013级、2014级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32份,剔除消费者漏答、回答信息不完整、存在明显问题的无效问卷外,共计有效问卷317份,样本有效率达到95.48%。

1.2 样本特征描述

被调查者的基本统计样本特征见表1,调查问卷中女性访问者较多,共计159人,占样本数的50.2%。18~24岁和25~30岁的受访者相对集中,分别占样本的25.9%与48.6%。本科学历的受访者有184人(58%)最多。受访者以企业员工的样本数最多有180人(56.8%),政府/事业单位其次有46人(14.5%)。3 001~5 000元月收入与5 001~8 000元的月收入的受访者最多,分别有119人(37.5%)与83人(26.2%)。

1.3 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消费者态度描述性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72.3%的受调查者对食品的安全表示关注,83.6%的受访者有过高价格购买到低质量的农产品的经历;有90.8%的受调查者对现有渠道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感到不满足;受调查者在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途径中,68.1%是通过企业单方面宣传来了解的;有90.9%的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受调查者中有59.94%的认为选择行业协会作为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体是最优的方案。

表2 受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认知与选择

统计特征 分类指标 人数 有效比例(%)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度 非常关注 62 19.6

较多关注 82 25.9

关注 85 26.8

较少关注 80 25.2

完全不关注 8 2.5

消费者高价购买到低质农产品的频率 一天多次 9 2.8

一周多次 52 16.4

一月多次 84 26.5

一年多次 120 37.9

零次 52 16.4

现有信息渠道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完全满足 4 1.3

满足 25 7.9

一般 130 41

不满足 117 36.9

完全不满足 41 12.9

了解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渠道 销售人员 195 33.9

网上消费者咨询或评价 154 26.7

广告 141 24.5

企业网站 56 9.7

工商局/消费者协会 30 5.2

消费者觉得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必要程度 非常有必要 135 42.6

有必要 153 48.3

无所谓 25 7.9

没必要 3 0.9

完全没必要 1 0.3

在当前,主导可追溯系统的主导主体的选择 政府机关 101 31.86

行业协会 190 59.94

企业 26 8.2

2 消费者对基于行业协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态度分析

90.9%的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其中有62.85%的消费者选择了行业协会主导建设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见表3)。在消费者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建设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主体的优缺点综合评分中,选择行业协会作为建设主体的受调查者93.16%的消费者其评分结果为“优点大于缺点”,这说明消费者选择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体是经过深入了解和思考后的结果(见表4)。

选择行业协会为建设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主体的受访消费者在选择行业协会的优点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①行业协会帮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解决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协助政府做好监管;②行业协会对本行业内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质量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③行业协会内的技术专家多、素养高,能开展本行业的质量技术培训与研讨交流会议,对本行业质量信息也能超前预警。

表3 可追溯系统必要性对系统主导主体的选择

分类指标 主导可追溯系统的主体选择

非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没必要 20 9

68.97% 31.03%

有必要 107 181

37.15% 62.85%

表4 行业协会优缺点的综合评分对可追溯系统主导主体的选择

分类指标 行业协会优缺点综合评分

缺点>优点 缺点

主导可追溯系统

的主体选择 非行业协会 77 50

60.63% 39.37%

行业协会 13 177

6.84% 93.16%

3 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消费者选择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消费者个人基本特征这一因素。作为可追溯农产品的最终消费端,消费者的选择将对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健康、顺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部分在上一节描述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采用实证分析中的二元Logistic分析法以“消费者个人基本特征”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对影响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因素作回归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

3.2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否有必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9.0软件对消费者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Logistic分析估计结果预测准确率90.9%,较理想。经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检验P值为0.615>0.05,这说明由预期概率得到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建立的模型拟合较好。如果针对模型系数进行全局性检验,可以得到似然比的卡方值为37.581,自由度为13,相应的P值=0.000

表5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变量的定义

变 量 定义解释 变量赋值 预期影响方向

X1 性 别 男=0 ,女=1 -

X2 年 龄 18岁以下=0,18~24岁=1,25~30岁=2,31~40岁=3,41~50岁=4,51岁及以上=5 +

X3 学历水平 初中及以下=0,高中/中专/技校=1,大专=2,本科=3,硕士及以上=4 +

X4 收入水平 3 000元及以下=0,3 000元~5 000元=1,5 001元~8 000元=2,8 001元~10 000元=3,10 000元以上=4 +

X5 职 业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0,企业高管或老板=1,企业员工=2,自由职业者=3,其他=4 ?

Y1 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没必要=0,有必要=1

分析回归结果(见表6),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中Sig值可以表明选取的自变量中哪些与因变量有显著相关性,即对因变量的变化有显著性影响。由于我们选择的显著性水平是0.05,所以,当Sig大于0.05,就说明该自变量无统计学意义,即对因变量无显著性影响。该模型对调查数据的解释率为90.9%,通过上述结果发现:自变量对因变量无显著性影响。由表可知,消费者的年龄、学历、收入估计系数为正,性别的估计系数为正,即男性、年纪越大、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消费者更认为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①男性一般购买农产品比较理性,会比较之间的差异,而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刚好可以满足其对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需求;②年纪越大的人对于健康会更关注,关于饮食的农产品就更加关注,年纪越大越想吃到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所以年纪越大的消费者越认为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有必要;③学历越高的消费者相对于学历越低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信息的全面,更加注重农产品自身的质量,对农产品质量信息了解的更加透彻,而现有渠道并不能满足他们,所以他们认为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非常有必要;④收入越高的人可选择范围较广,他们有能力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更健康的农产品,而大部分的农产品无相关的参照标准来比较农产品质量高低,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刚好填补了信息渠道的不足,让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收入越高的人越支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⑤消费者的职业的估计系数为正,参考类别为“其他职业”,即在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上班的消费者、企业高管或老板、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比其他职业的消费者对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有更高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广州市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态度调查与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①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十分关注,但同时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对现有渠道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不满足;②消费者对于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是通过企业单方面的宣传来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的,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组织为农产品进行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整理;③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支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同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选择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体是最优的。

基于以上调查结论,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具体策略:①建立更多渠道让消费者有更多机会了解到农产品质量信息。②丰富现有渠道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内容,并且不局限于企业、政府机构现有的关于农产品基本信息的展示。③建立基于行业协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熊芳.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2]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3]张晓勇,李刚,张莉.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天津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1).

[4]徐玲玲.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5]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

[6]乔娟,韩杨,李秉龙.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6).

第2篇

适应新形势下基层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乡镇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夯实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进乡镇统计由传统的农业统计向社会经济综合统计转变,充分发挥乡镇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更好地为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服务。

二、考核时间及对象:

1、考核时间:2012年度

2、考核对象:乡镇政府(开发区)综合统计人员

三、考核的专业:

大农业、农村住户(含贫困监测)、工业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农产量、乡级抽样调查、企业一套表、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业、企业调查、人口劳动力抽样调查、基本单位调查、劳动工资等13个专业专项工作。

四、考核内容:

(一)统计业务工作

A、农业专业(总分100分,达标分85分)

l、基础工作(40分)

(1)建立健全农村统计调查人员网络档案制度记10分。

乡镇做到“微机、人员、经费”三落实,并有一名乡镇领导分管统计工作的记6分;以文件形式明确村会计兼任统计工作的记4分。

(2)建立农业统计主要指标历史资料台帐的记5分。

(3)建立畜牧、水产、蔬菜分季度进度台帐的记5分。

(4)建立统计报表收审制度并详细记载的记5分。

(5)检查指导。夏收作物预计与核实、全年预计与核实和年报期间乡镇统计人员按要求深入到基层实地调查指导的记15分。

2、报表质量(50分)

按要求上报年报报表及软盘资料。漏报一项扣5分,迟报一项扣2分,差错一笔扣0.5分,出现影响全县汇总处理的一次扣10分,迟报二次的扣15分。

(2)定期报表(20分)

(3)临时工作任务(10分)

保质保量完成临时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记10分,反之视情况酌情扣分。

3、数据质量评审(10分)

(1)完成数据质量评估说明的记10分。

(2)报告质量不高或上报不及时的酌情扣分。

B、农村住户(含贫困监测)专业(总分100分,达标分85分)

1、基础工作(40分)

(1)建立住户调查资料台帐制度的记5分。

(2)建立网点、人口劳动力卡片的记5分。按要求登记成册的记满分,卡片质量不高的酌情扣分,不建卡片的该项为零分。

(4)建立到点检查指导制度(15分)

每次季报、金年预计及年报时乡镇统计人员亲自到点调查,亲自收取帐本的记满分。若县队在日常工作检查中发现乡镇辅调员未到点的,一次扣5分。

2、报表质量(50分)

常规报表包括年报、季报、全年预计报表及软盘资料。漏报一次扣5分,迟报一天扣3分,差错一笔扣1分,影响全县汇总处理的扣10分,出现较严重差错的取消年终评先资格。

(2)、专项调查报表和临时工作任务(25分)

①完成专项调查报表任务的记10分。漏报一项扣5分,迟报一天扣3分,差错一笔扣1分。

②完成临时布置的各项工作的记10分。

③拒不完成专项工作和临时性工作任务的取消年终评先资格。

3、数据质量评审(10分)

(1)按时完成报表,审核无差错的记10分。

(2)报表质量不高或上报不及时的酌情扣分。

C、农产量调查专业(总分100分,达标分85分)

1、基础工作(40分)

(1)有足够的人员负责组织实施调查工作的记5分。

(2)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参加实测的记10分。

(3)认真开展培训指导,抓好基层队伍建设的记5分。

(4)严格执行调查方案,保证本地调查样本容量,网点代表性符合要求的记5分。

(5)县队组织的检查、互查、自查结果将折算成标准分,共记10分。

(6)各项台帐建立完整、规范,并做到帐实、帐表相符的记5分。

2、报表质量(50分)

(2)报表规范、准确记15分,每发生一笔差错扣1.5分。

(3)县局队临时布置任务完成的记15分,完成质量高低将酌情另行加分或扣分。

3、数据质量评审(10分)

(1)完成数据质量评估说明的记10分。

(2)说明质量不高或上报不及时的酌情扣分。

D、乡级抽样调查工作(总分100分,达标85分)

l、基础工作(55分)

(1)有固定足够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农村乡级抽样调查工作的记5分。

(2)严格按全县乡级抽样调查方案,开展乡级抽样调查工作,并建立7一套对农民收入、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较高代表性的调查网络的记10分。

(3)乡镇辅调员经常深入乡村、农户,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的记10分。

(4)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印制并下发科学、实用的乡级抽样台帐的记10分。

(5)记帐户记帐认真、规范,记帐质量较高的记5分。

(6)各乡镇均能使用计算机处理调查台帐,并按规定以传输或软盘形式上报乡级抽样调查的记5分。

(7)乡级抽样调查经费落实并能按时到位的记10分。

2、报表完成情况(35分)

(2)各主要乡级抽样调查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反映本地实际的记15分。

3、农村统计方法制度及改革研究(10分)

对全县乡级抽样调查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或通过实践总结出科学可行的对乡级抽样调查工作难点问题解决方法的并形成文字材料的记10分。

E、固定资产投资专业(总分100分,达标分85分)

第3篇

学无止境,达者为先

随着科技的进步,统计工作的工具日新月异,新环境也要有新要求。眼下,熟练制作、应用统计图表、幻灯演示和数据库等计算机软件成为每一位统计人必须具备的职场技能。但众所周知,计算机的熟练使用一直是困扰着老统计人的一个难题。虽然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能否熟练掌握这些“新”技能,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展示工作成果、提升工作能力之目的却是个未知数。年轻的统计人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应用软件尚且颇费周折,更何况是计算机底子薄、上了年纪,甚至眼睛已花的老同志。面对这一情况,王凤华怎样做?是像很多同龄人那样把这些工作交代给年轻的“小”?还是从头学起,“亲力亲为”?认真参加局队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培训讲座,向年轻的同志虚心求教,把详细的操作步骤逐条抄录在小本子上,利用工作之余反复演练……王凤华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学会!

有的同事说:“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过几年就退休了,还学它干嘛呀!让年轻人帮您做一下得了,您这儿做一个图表得用一小时,人家几分钟就搞定了。”王凤华却说:“我要的不是‘鱼’,而是‘渔’,活到老,学到老,艺多不压身,这些应用是每个统计人必备的基础知识,我能多学点就多学点,既为满足日常统计工作的需要,也为自己提升个人业务技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凤华的努力换来的是工作中的娴熟与便利。现在,她写分析调研时需要制作的图表,汇报工作时配合使用的幻灯片都是其独立完成的,且制作水准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别人羡慕与崇敬的目光中,王凤华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排头兵,领头羊

2005年,已年近半百的王凤华担任起昌平统计局队农经科科长一职,挑起了农业统计工作的重担。这些年来,她充分发挥了一个中层干部的作用,既当好排头兵,也做好领头羊,把一个科级干部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本职岗位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闯出了昌平农业统计的新天地。

创新一:一改以往层层培训模式,采取“一竿子捅到底”的新方法,由专业科跨过街镇统计所直接培训至基层村级统计员。此种培训模式既克服了因培训中间环节多而致使统计制度及指标讲解、理解不到位的弊端,也减轻了镇(街)统计所的工作负担,更直接传达了市局总队年报会的会议精神,有利于提高基层统计的整体工作质量。

创新二: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由被动等任务到主动献服务,强化统计的主动调研能力,拿出精品调研报告。王凤华认为,思想必须走在行动之前。她力促统计服务观念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完成日常报表任务,而是主动“追踪”区领导及社会关注的农业项目,进行统计分析。2011年,由王凤华撰写的《昌平区都市农业调研报告》被北京市局总队列为政府统计系统立项课题,经鉴定验收合格;2012年,她撰写的《草莓产业点亮北京都市农业的新景》被《中国信息报》采用。

创新三:规范农业统计基层工作,勤下基层核实数据,定期组织镇(街)互查,工作重在平时积累。王凤华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可以用科技手段来证明:在农产量的统计工作中,纵观各个区县,昌平区的农产量播种面积上报数据同市局总队所掌握的卫星遥感数据之间的误差最小。

“细致思考和勇于创新是王凤华工作的法宝”,北京市局总队农村处领导这样评价王凤华。正是王凤华这种创新再创新、实干再实干的拼搏精神,让昌平局队农业统计工作攀上了新高峰——昌平郊区统计年定报工作连续五年在全市评比中名列前茅。面对这一成绩,王凤华永远都是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她认为功劳只属于过去,而自己必须要向前看。

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爱一行是王凤华始终坚持的信念。她经常说,既然选择了统计工作,就要热爱这份工作,并把它做好,不仅因为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收入、荣誉、成就和快乐,而且热爱工作也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凭着这份信念,王凤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尽职尽责的勤奋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被评为第一次工业普查国家级先进个人、第二次农业普查国家级先进个人、第三次人口普查国家级先进个人、第一次商业普查市级先进个人;2002年等共六个年度被评为区级优秀公务员、2007年获立三等功……

第4篇

一、粮食测产方法对夏秋产量的影响

1.主要粮食测产方法的比较分析。夏粮以前采用长形和圆形面积样本混合测产,现在上级要求统一运用10平方市尺圆形面积样本测算。秋粮根据高低杆作物分别采用长形和圆形面积样本混合测算。夏秋测算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一直采用实割实测方法测算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说与农业部门的随机结构测产方法不同。结构测产是事前观察测算的统计方法,而实割实测是事后的结果测算方法。因此实割实测是粮食产量调查的灵魂,实割地块抽样环节必须按制度规定完成所有抽中小区的踏田估产工作,实割小样本的抽选和放置必须科学、规范、统一,并且实测过程的样本割取、凉晒、脱粒、装袋、测湿、称重、扣损等都是必须完成的项目。预产时上级部门要求可以依据夏秋粮食成产三要素原则,采用结构测产方法。通过对2012年夏秋粮地块测产比较分析:夏粮结构测产采用八五折进行亩产测算,与实割实测方法存在的统计误差在±5%幅度,相应弱于组测算的实际亩产。而秋粮经常因晚熟湿度大,采用上级统一规定的八零折算进行结构测算单产,也可发现误差在±5%左右。

总之,通过大田的密度、穗粒数、粮食品种的粒重可以测算粮食单产,但与农业部门随机测算的不进行折算的结构测产单产有明显的误差。粮食生产三要素中最难以掌握的是夏粮千粒重和秋粮玉米品种的白粒重,不能当时准确测算,只能根据品种或经验进行测算,明显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大田密度有效株数查测比较严格,因人不同都会产生差异,所以,夏秋粮食测算的实产只有进行统计部门的实割实测方法才能进行最后验证。若不,就会因结构测产标准性误差不能避免或是误差过大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测算。

2.粮食测产方法存在的统计误差规范化要求进一步缩小。夏秋粮食预实统计数据因为分别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省市对粮食产量采集方法操作规定严格;抽样与全面统计数据采集方法不同,但规定数据误差标准统计。一是夏秋粮食产量预实产数据,全省统计要求误差在±5%幅度,而我县近年来粮食产量数据在省市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统计误差尽量控制在±3%左右,个别年份在±5%左右。乡乡抽样统计数据与市调查网点误差保持在±2%左右,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质量。二是为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调查结果要体现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为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因素,在绝大多数乡镇还起着决定作用。三是自然规律是粮食调查工作必须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之一。全面统计的村级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个别村误差较大:有的在10%、15%左右。全面统计数据横向比较误差也很大。所以,为了科学认定乡镇数据,县队以乡乡抽样调查数据先对全面统计的乡镇数据进行第一次评估,再以试点推算数据对全面统计数据进行第二次评估,能够保证缩小全面统计数据与抽样数据的统计误差,达到±5%的要求。即以法定抽样数据对起参考作用的全面统计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减少统计误差。随着对粮食多种测产方法的经验总结和规范,将会使省市网点与乡乡抽样网点全面统计数据的误差进一步减小,能够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质量。

3.省市评估反馈数据对县级粮食测产数据的影响。粮食测产数据受气候条件影响特别明显。比如这两年:夏粮春旱突出,收获时常有局部灾情发生;秋粮播种时常有旱情,夏玉米灌桨期经常低温寡照,秋雨连阴,从而使预产形势乐观,但实产灾情影响明显,不是增幅降低,就是生产趋势逆转。总体显现特点是预产高,实产低,与前些年测产数据形成相反的趋势。之所以产生这种特点,主要是小气候多且变化大,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明显。因为抽样调查样本也不可能充分显现灾情影响。有时就会显得比较乐观。以往省市评估数据是预产高,实产低,现今是以预产数据评估为主。因此,粮食数据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是省市评估又以增减幅度为一硬性控制条件,反会增强县级数据与实情相符,并有效控制在确实的标准误差区间,从而会改变现在预实产趋势难以把握或误差较大的弊病。同时,为了正确掌握粮食统计数据,控制好乡乡抽样数据、省市网点数据与全面统计数据之间的误差,就要科学地参考农业部门的科技推广因素、气象部门的特殊气候条件预报影响和民政部门的灾情数据等,更好的综合评估粮食产量总体数据。这样才能对乡镇数据进行总体认定,并考虑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因素影响,做到均衡评估,更加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最后依据省市反馈数据统一对县和乡镇粮食总产量进行反馈和公布信息。

二、建议

第5篇

一、XX年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认真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各统计小组成员的思想素质,增强乡综合统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学习,使广大统计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体会。针对检查出的问题,乡统计站认真组织人员认真总结分析,形成一套整改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统计站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综合治理统计数据

1、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基础 在源头,关键在各村委公统计小组,各站所。为加强基层统计工作,督促各村委、各站所进一步夯实基础,确保各项统计任务的完成。6月份,乡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充实乡统计站和村委会统计小组人员,根据《xx县第二次农村统计网络建设方案》加强了对基层农村统计网络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统计基础工作。到目前为止,全乡xx个村民委、乡级的统计制度、图表、资料“三上墙”基本建立健全。

2、加快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统计调查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为此,乡统计站严格按照国家统计方法制度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我乡的调查方法制度,严格地执行《xx县大小春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案》、《xx县畜牧业抽样调查方案》、《劳动工资报告制度》和三七产业行业统计管理等制度,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制度来规范统计工作,并对各种调查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3、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在统计工作中除了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外,还应学会创造性地开展统计工作,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调查队伍。一年以来,乡统计站采取了以会代训及专项培训村级统计小组成员共10期,参会人员达5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村级统计小组的业务能力,增强了统计站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我乡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制度、资料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建立,使制度、统计图表、资料等“三上墙”工作得到进一步改进,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分别下发文件,使各种制度得到确认、认可。使各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5、依法制统

利用各种会议和检查指导等方式,继续学习贯彻《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和《xxx省统计法管理条例》,认真执行《统计报表签收制度》,建立并完善历史台帐,进度台帐,为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抓住“五五”普法契机,广泛宣传学习《统计法》和《xx省统计管理条例》,对虚报、瞒报、迟报的村委会副主任给予了严厉的批评,通过这次活动,增强了懂法、执法、守法的法制观念,各村统计小组对统计工作的法制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及提高。

(三)、搞好统计服务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搞好统计服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可行的统计数据,一年来,共撰写统计分析资料7篇,评估报告4篇。综合季报4期。分别向乡党委、政府及站所提供统计数据40多次。

(四)、积极配合县局搞好报表上报工作,做好我乡XX年年的基本情况统计

XX年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85.8万公斤,比上年增0.5% ,预计人均产粮506公斤,比上年减5.8%。年末大牲畜存栏3671 头,生猪存栏7851头,生猪出栏8257头,山羊存栏5071头,出栏4593只,肉类总产量850吨,均已完成任务数。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农业普查工作

按照县农普办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扎实有效的把我乡农业普查扫尾工作圆满完成。并得到了县局的好评。

(六)、乡镇企业统计工作

我乡共有个体户x户,从业人员xxx人,营业收入xxx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完实交税金xx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增加值xx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统计人员克服了任务繁重,统计工作难度大等困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统计业务培训抓得不够,在统计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学习不够,有部分统计人员业务不熟、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2、村级换届后,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有的不全。

3、统计资料的归档工作做得不够,应督促好他们尽快地统计资料归好档。

4、村级历史台帐不完善。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5、充分发挥统计服务功能有待提高,统计人员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等,与领导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三、XX年年工作安排

下一步,乡统计人员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数据准确性为中心,以强化统计服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1、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高效地完成2008年的定期报表。

2、狠抓统计数据质量,及时准确完成今年年报及明年定期报表。按照“快、精、准”的要求,不断加大数据质量评估力度,确保各专业数据真实可信。

3、加强统计服务,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加大统计分析力度,实现分析形势、内容和质量三个方面的突破。

4、加强村级统计小组的业务,统计法培训。

5、按照县局的要求,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准备和部署工作。

第6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 质量控制 统计

统计数据质量是对整个统计工作最为公正的评价,是统计工作核心的内容。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准确,能够更好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多方的需求。综合来看,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需要有效的控制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的统计数据质量主要问题表现

(一)质量控制规范缺位

由于质量控制的规范缺位,导致统计机构与用户及社会之间很难实现有效沟通,很多数据用户和社会各界对于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避免的统计误差没有认识,关于统计对数据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方法、控制的程度以及控制结果缺乏了解。因此,即使我国的统计一直非常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统计数据的用户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质量仍然非常不满。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片面化

统计数据的全过程控制取得较大成功的经验和措施往往集中在几个项目领域,应用范围狭窄。多数统计数据质量缺少全程控制,很多环节出现疏漏。对调查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较高,但是在设计环节对数据需求考虑较少,数据的相关性得不到控制。而在人员方面,对于统计系统内部人员控制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统计系统以外的,占统计工作人员 的基层人员却缺少控制。

(三)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

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在统计工作和研究实践中应用并不广泛,而经常性的数据质量控制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偏于事后分析评估,事前工作做得不到位,分类预防控制措施不足,对误差模型的应用也很少。统计调查制度上对于事先控制措施,比如将填表要求中的逻辑审核关系、平衡关系应用于质量设计等内容比较少,而在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工作中,对于将评估的结果或者结论应用在下一次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方面,也没有充分的体现,事后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数据的质量控制组织活动不能实现较好的结合。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虽然已经制定,但是缺少具体的支持措施,比如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职权、义务不清晰,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规范等。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改进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规范

要加快从事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的独立社会中介机构的成立,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具有公正性、独立性。制定完备的统计数据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各项统计数据误差范围,使统计数据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有明确的参照标准。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指标范围和重点做详细的规定,并制定相关的评估监督办法,与社会公众及数据用户做好沟通工作。

(二)建立科学的统计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并改进各项普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项普查的项目、顺序、时间和周期都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各项普查之间及普查和年报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将现行的各项普查根据性质进行归并,比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普查可以归并成为经济普查,人口等普查可以归并成为社会普查,方便依据各类普查特点进行分类的管理。

应用并推广抽样调查方法,对抽样调查在城乡户口、劳动就业、农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拓宽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的范围,使其能够在服务业、科技开发、劳动工资等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要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结合使用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等多种形式的调查手段,取长补短,互相验证,为统计数据准确性提供保证。

在制度上完备统计程序,保证全员参与,确定各岗位的工作质量标准,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对统计工作的内、外部工作人员行为加大管控力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瑕疵。

(三)完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系统

统计数据的质量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加工、评估等过程得到保证的,所以,应当改变统计数据事后检验的方法,加强数据采集、分析、加工、评估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全过程控制。在统计工作中,要对一整套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和手段加以综合运用,进行系统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统计部门应当围绕数据质量,发动全员参与数据质量的控制,争取数据质量能够达到用户的满意,持续改善统计附加价值。

统计数据的全程质量控制要在着眼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还要对统计数据形成工作的质量给予重视。要设立严格、完整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保证统计的全程质量控制得以有效实施,建立监督审核制度。要抓住数据的质量特征,确保统计质量的控制体系设立具有合理性。加强系统的分析评估,在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实行质量目标,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通过工作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使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减少,而且还能够降低统计成本。统计数据的全程质量控制不仅能够提高统计数据的使用价值,使统计数据效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能够因为统计服务周到,数据质量有所保证而满足客户需要,争取客户满意度。

三、结语

总之,统计数据的质量同国家、企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加以重视,完善各种措施,提高数据质量水平,使统计工作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钟新联,廖保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长三角,2009,3(2)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 自然灾害 天气指数保险 基差风险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一个脆弱产业,容易受到天气灾害等影响,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受灾地区广,灾害种类多,其中以地震、洪水、台风三类巨灾带来的损失最为惨重,而且会引发“灾害链”现象。传统农业保险不能完全规避这些风险,而天气指数保险具有明显的优势:手续简单、成本较低、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天气指数保险优势

天气指数保险(weather index insurance)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例如降雨量、温差等)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当实际气候条件达到一定水平时,保险合同立即给予赔付。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它具有以下优势:

(一)天气指数保险可以较好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传统农业保险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因此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更积极投保,另外农业保险的手续复杂,交易成本大,因此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农业保险计划无法执行。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理赔和设置的指数有关联,而这些指数都是由国家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客观性,农户和保险公司一样都不可能影响这些数据,因此天气指数保险能够规避传统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skees et al.(1999)认为自然灾害对收入依赖农作物的农民打击是破坏性的,可以创新地设计一种低成本的风险转移机制,收入农产量指数保险和降雨量指数保险,而设计的降雨量指数保险创新产品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二)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可以降低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

天气指数保险已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试点,并得到良好的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农业保险创新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新方向,它大大地降低了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传统农业保险在整个保险过程都需要实地勘察,除了客观成本之外,交易成本也非常高,而天气指数保险交易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这是因为:一是天气指数保险产品采用标准化合约,对整个地区的投保人都一样;二是监督成本比较低,因此理赔的依据是采用客观天气数据,不存在道德风险;三是理赔相对简单,只需要参考合同数据,而不需要实地勘察,因此大大节约了成本。

(三)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可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天气指数保险合同都是标准化合约,传统的农业保险合同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而且不同的投标农户可能保险合同不一致,因此相对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农户来说具有复杂性,不易推广,而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因为是标准化合约,因此具有透明性特点,投保客户理解了理赔与否只跟参考指数有关,而与实际损失可能不是很关联,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因此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在农业灾害保险中推广更容易。

三、天气指数保险运用于农业灾害保险存在的问题

天气指数保险是一项金融创新,它能够克服传统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然而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还是处在创新阶段,我国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也只是在试点阶段,普遍推广该产品还需要不断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

(一)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如何设计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专业性强,需要涉及到气象数据,当地气候、农作物的生长、农民的保险认识与需求等,而这些数据都很比较难获得,因此在参考外国天气指数保险实施情况的同时需要加强数据的调查、收集与另外也要考虑到区域差异,有些地区农业灾害受天气影响小,而有些地区农业灾害受天气影响大。

(二)如何尽量避免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保值工具与被保值商品之间价格波动不同步所带来的风险。天气指数保险基差风险是指天气指数保险的指数和损失之间的差额。由于天气指数保险的指数和实际损失之间没有完全的相关性,可能会有投保人没有损失而得到赔付或实际损失很严重而没有得到相应的赔付情形,而这些情形都会影响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实施和推广,因此如何避免天气指数保险基差风险非常重要。

三)农户对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不足

由于天气指数保险在我国还刚刚试点,国内农民对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普遍不熟悉,朱俊生(2011)通过对安徽省天气指数保险实施区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天气指数保险不熟悉,50%以上被调查者没听过农业保险,听说过农业保险的农民有90%以上没听过村里面的旱灾指数保险,听过说的也对此产品不理解。因此如何推广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天气指数保险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国家立法支持,明确天气指数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联系及运行机制、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范围、保险公司经营行为、风险控制等。因此需要政府的立法支持和政策支持。

四、我国利用天气指数保险产品防范农业灾害保险的政策建议

天气指数保险已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试点,并得到良好的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农业保险创新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新方向(hess et al.,2005;molini et al.,2007)。我国也有些试点,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进一步推广天气指数保险在农业灾害保险中的运用,我国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经验,在合适的地区推广。

(一)积极借鉴国外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经验和总结国内试点经验

天气指数保险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得到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而向各个发展中国家推广。在2003年,印度商业保险公司开始销售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以帮助农民应对干旱或降雨过多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蒙古的指数保险试点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2006年开始试点,商业保险公司向2400户牧民家庭提供以牲畜为保障对象的指数保险,投保人数将近有参保资格牧民的10%,超过了预期。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天气指数保险,比如印度、墨西哥、马拉维、埃塞俄比亚等开办了干旱指数保险,孟加拉等开办了洪水指数保险,其中印度开办的天气指数保险规模大,品种较全,成效也比较明显(skees,2008b)。2007年7月,国内首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已试点推出全国首个气象指数保险,在南汇西瓜种植区域试点,初期范围仅仅涵盖了几十亩土地,但其中的意义却十分深远。2008年安徽第一家专业农保机构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选定安徽省长丰县、怀远县分别作为旱、涝灾产品的研发基地。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发展中国家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经验和总结我国试点经验积极研究天气指数保险理论并推广。 (二)根据不同地区特点设计合适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需要该地区长期的天气历史数据,设计也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设计该产品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而设计适合该地区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要充分缩小天气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保证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对农户的公平性。

(三)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农业保险销售面对对象是农户,由于农户对该产品不够重视或认识不清,所以农业保险销售比较困难。而农户对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更加陌生,所以要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一是积极在农村宣传该产品的优点;二是简化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条款;三是加大与乡镇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合作;四是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调研。

(四)政府的大力支持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是农业灾害保险的一项创新,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该产品的设计及推广;二是积极配合相应产品设计机构,提供必要的天气数据资料,扩大气象站的覆盖范围;三是积极配合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推广,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skees,j.r.,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risk sharing using capital marke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1228-1233.

[2]olivier mahul and jerry r.skees.piloting index- based livestock insurance in mongolia[j].access finance,issue no.10,the world bank group,2006.

[3]skees,j.,challenges for use of index based weather insurance in lower income coun

tries.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spring 2008b,pp.197-217.

[4]hess,u.et al.,manag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isk:innov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world bank report,no.32727-glb,2005.

[5]魏华林,吴韧强.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财贸经济,2010(03):5~11.

[6]朱俊生.中国天气指数保险试点的运行及其评估——以安徽省水稻干旱和高温热害指数保险为例[j]保险研究,2012(03):19~25.

第8篇

关键词:“三新”产业 内蒙古 新型业态 宏观经济发展

一、探索经济发展转型途径,发展“三新”产业

随着经济增长的基数的增大,中国已无法承受之前高速发展的负担,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常态经济发展更符合中国国情,增长速率将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且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因此,探索经济发展转型途径已日益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三新”产业日益兴起,以新业态、新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合称的“三新”产业发展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简言之,“三新”产业是以新光源、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具体来说,新业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在产业中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新型经济或产业形态。新产业是随着新兴技术应用而出现的部门和行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初现端倪且潜力巨大的新产业变革,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生产形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的分化、融合、跨界、变异以及与信息技术的嫁接,产生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

新业态、新产业的“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新业态、新产业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第N方物流、智慧产业、航空航天,等等。新业态新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能够不断地催生新的消费群体,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新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内蒙古发展“三新”产业的必要性

在跨界融合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新业态不仅能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新”产业的日渐兴起,符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经济形势下更符合发展规律的新常态模式,同时顺应了时代经济发展特点,为未来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未来,我区应以质量为目标来倒推发展增速,上限是防通胀,下限是保就业和保民生,从而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内蒙古经济稳步有序发展。内蒙古发展“三新”产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与全球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机遇吻合,同时顺应国家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大势。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三新”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三新”产业,有利于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幅度提升民族地区现代产业竞争力。

第二,符合国家提高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落实西部大开发宏观工程重大目标的实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同时积极培育“三新”产业,扩展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含量与比例才能使西部摆脱资源、环境状况的限制,实现内蒙古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因此,研究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符合内蒙古“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即“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力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十三五”规划期间,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更新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不断增强内蒙古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争取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

第四,符合当前我区农牧民继续发展致富的时代诉求。由于我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有待提高,干部的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手段和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在“十三五”末建成国家现代农牧业基地还任重道远。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努力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提升农业部门工作能力,推动国家现代r牧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内蒙古发展“三新”产业的阻力

从客观上分析,目前内蒙古在发展“三新”产业也存在着问题与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我区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与东部地区乃至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地区的一些资源性产业,产品的链条不长,深加工的能力不强,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绩,但仍然还有一个薄弱环节。西部地区现在有些县还没有与快速公路相连接,通乡公路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而东部地区在这方面要比西部地区做得好得多。

第三,西部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任务相当繁重。从城镇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有一些城镇,由于历史的原因财力不足,而国家转移支付包括政府投资也力不从心,所以还有很多欠账。包括饮用水的安全、垃圾处理、天然气供给网络的建设等等,虽然我们的条件正在改善,但是现在看来还远没有达到符合发展“三新”产业基础准备。

第四,我区由于地域辽阔,交通条件参差不齐。区内的公路、铁路网密度还不够大,西部地区省与省之间的公路连接,特别是西部地区各省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公路主干道的连接还存在着问题,有不少路在某些省内是高速公路或者是快速公路,而在省际之间的连接上就有断头,影响着这些公路效益的发挥。问题与困难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主动出击才能先声夺人。

四、内蒙古培育发展“三新”产业的着眼点和基本思路

当前,我区要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宣传发展“三新”产业的优势,使其深入人心并且渐进取得其他产业的协助配合,同时选择借鉴国内外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充分挖掘产业资源优势,不断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进一步促进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应重点从五个领域入手,并且坚持“四要”。

(一)拓展五个领域

一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紧扣内蒙古现有的优势产业,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大宗交易网络平台、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等载体建设,不断加强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提高经济社会活力。

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旅游业是我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要利用云计算、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旅游业的全产业链,多方面促进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的推广。在文化产业方面,加强互联网与动漫游戏、广播电视、出版业等的融合对接,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新业态。

三是培育智慧城市。应主要发展:智慧政务,如电子政务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智慧民生,如建立智慧养老、医疗服务、网络教育等;智慧家庭,主要通过智能终端与各类智能家居、安防设施等形成网络,实现家庭智慧应用;此外,还有智慧小区、智慧技术等。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强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技术应用,全面提升物流企业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以及配送发运的自动化水平。在现有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电子商务专业仓储、流通加工、货款代收以及货物担保等增值服务;逐步探索发展依托电子商务的第四方物流,为企业提供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提升供应链规划和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五是积极推进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有序推进节能改造、余热回收、建筑光伏一体化电站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积极推动环保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促进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设计等配置合理的科技体系和产业体系,尤其要加强环保高新技术的研究。

(二)坚持“四要”

一要树立内蒙古大产业发展理念。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产生许多新型业态形式。比如,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旅游产业融合,衍生出会展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演艺娱乐等产业形态。在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前沿领域逐步延伸的今天,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必须树立大产业、复合产业的发展理念,推动产业之间尤其是高新技术与新业态新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综合性的产业形态格局,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要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在实施现有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努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拓宽新业态的发展空间。尤其要从产品、技术、资本、市銮腥耄在目前已取得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生态农牧业、低碳环保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创新,培育壮大市场需求层次更高、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新业态。

三要加快培育优势新业态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家和全区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 综合考虑全区各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积极推动以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品牌企业为主导、专业市场为导向的新业态集群建设,提升内蒙古新型业态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