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乡家庭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乡家庭教育

第1篇

一、影响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受到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父母有的外出务工,家中一般只留下老人和读书的孩子,这些孩子无论是寄宿于学校还是留守在家庭,大都缺少母爱,缺少父母的亲子之情,得到的是祖辈的溺爱、宠爱、偏爱,极易形成“畸形心理”。这就需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科学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家长因平时忙于挣钱,接触人群综合素质低下,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素质普遍偏低 ,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在辅导功课方面,很多家长无所适从。这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长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上是不惜血本的,为孩子请家教,报名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课外兴趣班,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有效,结果可想而知。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我今年带的一年级学生中,至少有85%的家长不怎么问孩子是否完成了当天的课外作业,有10来个家长是从来不问,更谈不上检查了。另外家长只顾自己享乐,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有不少年轻的家长们业余时间大多沉浸于搓麻将、“斗地主”的低俗娱乐活动中,孩子的教育成就完全依赖于学校。

(四)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好,父母文化程度高,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就较高。而普通工人、个体户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部分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而且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子女接触相对较少,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感情交往基础和信赖关系,这样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畸形的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和个性等的形成,同样是造成独生子女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儿童会发生性格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剖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开展城乡结合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校应当引入系统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机制,探讨心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升华学生人格

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深入孩子心灵的,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的交往中。首先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形成学生的德性规范。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播种习惯,收获品格”的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从“管手、管脚、管嘴”做起,从“坐、立、行、说、吃、睡”做起。其次,在多彩的才艺展示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及时总结反馈一周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之中;利用绿化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

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

(三)重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我们可以将班级宣言定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通过宣言明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利用名人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从小立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鸿鹄之志。每位教师要俯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明确“做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方向,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爱国爱校,勤学勤教”的理念浸润学生,让书香弥漫校园,让学生得到熏陶。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第3篇

一、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监控”

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整个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家庭是当代中国最普遍的家庭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少。城镇家庭的现状是六个长辈看一个孩子,农村家庭的孩子也最多不过两个。这种家庭结构使得孩子在家中的分量超出了一切,孩子是家中的宝贝疙瘩,整个家庭的荣辱就跟这个“宝贝疙瘩”联系在了一起:孩子好了、争气了,整个家庭都抬头挺胸;孩子不好、学坏了,整个家庭都垂头丧气。所以家庭的命运全掌握在孩子手中,这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便可想而知。于是,相应的“重视”教育也就因此产生了。在家里,长辈们把孩子能做的一切全包干了,管吃、管住、管学、管送、管接……一个“管”字,把孩子牢牢地拴在了长辈们手中。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失去了自由、自立的机会,更失去了自我意识。这样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班里就有几个这样的孩子。我带他们小学六年,他们刚入学时听话、懂事儿,品学兼优,在我眼里,他们文静、好学、乖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他们的成绩在下降,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甚至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孤僻。尽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越来越勤奋,可收效甚微。在多次的家访后,我终于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一切都被家长监控着;他们很听话,可不会自我判断,不管是非,家长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他们很乖巧,但没有了孩子该有的自信和个性。失去了天空的雏鹰,怎么学会飞翔?没有了尝试走人生旅途的机会,又怎能见到沿途迷人的风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附属品。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我们的责任是教给他们生存的方法,而不是将他们“圈养”。“监控”会羁绊孩子成长的脚步。

二、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放手”

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教育,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但是,当遇到以下问题时,时常束手无策。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得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自己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三心二意;没有一件事能乖乖做好,丢三落四;电视永远看不够,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边,自己累得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看别人报班,就为孩子报了很多,但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平时孩子总是爷爷奶奶或保姆在陪着,总感觉不太对,但自己实在太忙,也没有其他办法……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任何学校都解决不了的,因为老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面面俱到,孩子的成长就非常容易出问题。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家长们的处理方式就截然不同了。有耐心的家长会在此时循循善诱、慢慢引导、用足够的爱心来感化孩子,孩子也会在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下逐渐迎头赶上。

大多数家长则会不停地对孩子进行责骂和埋怨。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孩子觉得家长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已无可救药,他们便会“破罐子破摔”。于是,恶性的循环就产生了。在反复埋怨、责骂却没有效果之后,家长们就会想:“干脆让孩子自由成长吧!”当深入研究他们的家庭教育规律时,就会发现,“永远没有所谓天赋神童,而只有意志坚强的家长”。美国的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后来,发明了电灯,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很多人认为爱迪生是天才,其实,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情况是,爱迪生的母亲承担起来所有教育的重任,要求极为严格,甚至让人无法想象。今天我们用上电灯,首先要感谢那位伟大的母亲。

中国的一个乡村医生———蔡笑晚,虽然仅有高中学历,但是他的六个孩子个个成才———五个是美国博士,一个是硕士。他的孩子们说:“我们的成功绝非偶然。”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对此赞叹不已,还亲自找他取经,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奇迹……孩子从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确切地说,要输也是输在父母自己手中。孩子的一切毛病、缺点、不良习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如果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像野花一样成长,就将会毁了孩子。永远别奢望天才随便就能产生,要成就一个天才,就得给予孩子天才的教育,不要让“放手”羁绊孩子的成长。

三、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爱如潮水”

海水白天涨落叫做潮,夜间涨落叫做汐,所以海水涨落也叫潮水。中国古书有“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的记载。看到“潮水”一词,我们的头脑中马上会闪现这样的概念:潮水,有进,有退。进时波涛汹涌,退时悄无声息。用这个词来比喻当下的家庭教育,我们觉得它既新颖又耐人寻味。现如今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心血来潮了就如同潮涨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每次培训完课程以后,就有只有一次考试,占总分的百分之六十。另外的四十分由教师所在的学区领导,根据考勤和作业打分。全程的过程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穿插整个过程。(1)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学习时间、日志、论坛发贴的数量、作业、总结等。(2)评价后给予的修正的机会。比如:哪一门课程的作业,评价是不合格的话可以进行第二次的提交,督促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之时,气势恢宏:对孩子百般照顾、紧追不舍、狂轰滥炸,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这辈子能干的事儿、能学的知识、能长的见识统统塞进孩子的小脑瓜,丝毫不顾及孩子是不是能够接受、能够消化。

而在劲头退却之时,则似潮水退去,默默无语:对孩子的一切表现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即使孩子把天捅出个窟窿来,家长们也不会有任何反应。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影响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7.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不仅是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就是说,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又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研究领域,其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和持久性。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便成为了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影响,小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深远的意义。虽然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接受来自学校不同老师的教诲,但是这种教育是阶段性的教育,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持久性的教育。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持久、深刻、全面等特点。

家庭教育的延伸性和差异性。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除了教导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外,还在培养人的个性特征、价值选择、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是富于情感的,它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父母与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使他们心心相通,父母的情感对子女有更加强烈的感染性。所以家庭教育可以根据子女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子女状况和心理状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兼顾的,也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和社会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对自己子女进行的个别性教育,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故此父母更加容易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预防不良行为发生。再者,要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一致的、连续的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着人的社会发展方向,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第一、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育孩子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们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思想道德水平等都是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元素。

第二、家庭教育决定人的社会发展方向

青少年时期是人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家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传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影响和感染未成年人,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加容易培养杰出人才。在家长言行和教育期望的双重影响下,未成年人会很容易地接受家长的影响,进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三、家庭成员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幸福是一个人所有幸福的根源,“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庭,反映了家庭中成年人修养好、素质高,家庭具备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成年人在家庭中能不断接受再教育,充实和提高自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接受积极影响,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健康成长。家庭成员在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爱护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相处,精神放松、心情舒畅,能产生强烈的家庭幸福感。”家庭教育影响着家庭幸福,家庭幸福影响着他们在社会其他环境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拥有好的家庭教育更能激发生活的热情,进而使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致,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大部分父母把唯一的子女作为一生的寄托和希望,过分溺爱的同时又过分的去关注他们的成绩,以成绩论好坏。父母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子女的学习动力,但是由于过分溺爱,教育方法的影响,许多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交际能力差等特点,而且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吃苦精神不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和过度溺爱的同时缺少了对子女人生价值体系的培养。其结果是很多独生子女不能很好的处理未来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

2、特殊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1)对缺损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离婚率持续走高。在中国,离婚多发生在父母岁数在30到50年龄段,这也正是孩子读中小学的阶段,而对孩子心智影响最大的年龄段是学龄前(3~6)的儿童,这些孩子特别依恋父母,缺少同伴的友谊。而且,父母的离异往往伴随着各种环境的改变,包括学校,生活条件,以及重组家庭所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都可能对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体会到丧失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更有可能导致精神异常、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而这些离异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智力发育,产生扭曲的性格,最终可能走向不良的道路。

(2)隔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的隔代家庭教育主要以留守儿童为主,据统计我国47%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年老、文化程度较低和过度溺爱,隔代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反映出严重的问题。“根据青岛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9.6%的祖辈很少与老师联系,14%的祖辈从来不与老师联系。他们不能主动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此外调查还显示,“隔代家庭中的祖辈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些祖辈中从未上过学的占45.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3%。”。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和自身精力有限,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祖辈的辅导,在精神和心理上隔代之间存在有严重的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上了坏习惯,价值观出现扭曲的现象。

(3)对流动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最新《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人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

流动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大部分父母多忙于挣钱,很难和孩子进行更多感情上的交流,使流动人口的孩子在道德观念形成方面比较混乱,由于他们价值情感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条件,当遇到复杂的道德困惑问题时候,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或者父母本身在城镇里就是弱势群体,在道德认知方面严重缺乏甚至趋于偏执。加之他们比同龄的人更多的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自身受到的歧视,使他们自己更加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从而对社会缺乏信心而变得冷漠孤僻,甚至抵制心理。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

1、严厉型家庭教育方式

青少年一般自尊心较强,而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但是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只从父母的意愿出发,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如果不服从就打骂、体罚、甚者产生家庭暴力,久而久之使父母和子女严重缺乏沟通,使亲子关系恶化。这样的家庭子女容易形成顺从、胆怯、没有主见、缺乏自尊、内心孤独、情绪不稳定的性格,容易走向极端,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是父母感情有问题而产生家庭破裂,重组家庭后缺乏了对原来家庭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这样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走上歧途。另一种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着挣钱养家,而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为了内心安慰,就在经济上过度的去资助孩子,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些子女往往养成攀比心理,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不协调型家庭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里父母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随心所欲,父母完全以自己的情绪状况为转移,教育方式和态度不一致,或者不以身作责,自己做不到还要求自己孩子去做,使子女无所适从,甚至有时候教育影响互相抵消。还有就是父母之间在教育子女方面意见不统一,在中国家庭里面就是典型的“严父慈母”,一个过于严厉,一个过于袒护,使孩子思想容易迷茫,焦虑,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在思想还没成熟阶段,容易产生思想模糊,影响孩子的辨别能力。

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积极对策

(一)提高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他们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父母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父母文化程度低,并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但同样教育出各方面优秀的子女。与之相反的例子也存在,追根究底是父母的教育水平在起作用。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二者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即使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不经常接受新的知识,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在意,同样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而另一方面,即便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愿意为了孩子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会非常出色。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适时的与老师沟通。对子女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多父母都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子女,让子女完成他们当初没有完成的愿望,寄希望于孩子,所以首先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领着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另外,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这样才能给孩子学习的榜样,传递正能量。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是因为对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态度,目的乃至正确的价值观都是抽象的概念,榜样的作用可以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明确化、具体化。所以父母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融洽,会更多的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夫妻关系和谐也会对孩子有积极地影响,不会因为家庭的原因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相反,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仅次于夫妻关系,所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立群等.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吴益妃.家庭教育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 (7)

[5]龚萱.全球化与青少年政治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05(1)

[6]宫秀丽.对“90后”青少年思想状况的三维考察[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8]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基金项目:

本选题来源于“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2JG54)。

第6篇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张溥出身于苏州太仓一位小生产者的家庭。陆世仪《复社纪略》称张溥之父为“太学生翼之”,程穆衡则称其以放高利贷为生。他曾在《先考虚宇府君行略》中记述说:“王父先世贫,及身稍振,有市廛一区,秔田三顷,析而为三。先人业不及中人……雅非所长。”(简称《行略》)其父张翼之因为乐善好施,曾一次性资助外家的远房亲戚“千金”,又曾多次陷入官司之中,故积蓄恐怕不会很多。张溥为后世所熟知的“七录斋”,也并不是什么深宅大院,而是乡间一所小房子。杨彝曾经记载:“世所称七录斋仅两楹,受先坐卧以之,客集则归侍母。”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简称《行状》)则直接称七录斋为“陋室”,其云:“(张溥)十五丧父,同金母出居西郭,颜一陋室曰‘七录斋’。”要之,七录斋不过两间房子,张采(受先)同学其中,遇有客人来,就没有他待的地方了。《行状》继续说,张溥在父亲去世前后,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甚至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只好自己动手抄写。其云:“(溥)私习举子业,甚欲通古今文,苦不得买书钱。盖虚宇公虽素封,子多弗及周,则金孺人?麻绩祍佐公。日夜取成书,断章手录。”这些记载表明张溥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或文化世家,他所受的励志教育也并非高门华胄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伯父(张辅之)虽成进士,位居南京工部尚书,但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荣誉感,反而带来了伤害。张溥之所以刻苦自励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动机正是来自家庭所受的屈辱。陆世仪《复社纪略》对此有所涉及,他说:“翼之子十人,溥以婢出,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翼之。溥洒血书壁曰:‘不报仇奴,非人子也。’奴闻而笑曰:‘塌蒲屦儿何能为!’溥饮泣,乃刻苦读书,无分昼夜。”甚至他以翰林院庶吉士乡居期间“读书仍若经生,无间寒暑”。张溥本人对此记载更为详尽。前引《行略》说:“私念先君少历忧患,老而弥酷,日延师傅,躬教挞以望子之有成。”在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中,清楚地记述了感于父亲所受“忧患”而刻苦攻读求得科举功名的初衷。他还说:“然先君摧辱之时,子虽多,大者二十余岁,少者仅八九岁,无一人奋声激昂,稍借爵位气势拔先君于祸患。”家庭中的难言之隐,伯父一家主奴的飞扬跋扈,极大地激发了张溥欲借功名势位以扬眉吐气的决心,因而刻苦学作八股文。如他在《张露生师稿序》中说:“每念先人教子勤苦,夜半起,篝灯辄成三四义。”这样一种励志教育,思想格调固然显得不是很高,但却是张溥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最能从骨子里激发他内心的奋斗精神,他因此而不断强化的学习劲头,始终没有衰减。张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治学目标、高远的治学旨趣,使他能够超越个人得失,将自己的志向与社会需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相当强烈的使命感。这种自觉的使命感升华了励志教育的境界,是一般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张溥十九岁得补弟子员,成为秀才,可是其学术旨趣与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相违背。因为“嗜古”的原因而好用难字,语句不通,以致“试皆下等”。当他于天启四年冬天(公元1624年)走出七录斋参与结应社活动,转变学术旨趣与文风之后,才能做到“距结社不去三月,试皆上等”,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凤基会业序》)。他在县学有如此迅速的进步,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天启七年的乡试资格,却在这年落榜了。即使遭遇挫折,仍然有所收获。随着次年的选贡入京,他游历太学,极大地开拓了心胸与眼界,扩充了自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目标。甚至在京城举行成均大会,公开提出了“砭俗学,尊遗经”的学术纲领,并“与燕、赵、鲁、卫之贤者为文言志,申要约而后去”。以至于程穆衡在《娄东耆旧传•张溥》中称他“为诸生时,即以道学文章转移天下为己任”。张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不仅仅来自观念的教导,更多带有一种生命体验,因而是深刻的、持久的。当我们回顾他的成长历程时,仍然不能不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教诲与督促。

二、师生授受:赏识与督促激发了张溥的自信心

教师和父母在孩子学习的初期阶段无疑负有指导与引领的作用。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张溥的蒙师张露生虽非极一时之选,但也是地方上屈指可数的名师,崇祯七年举人。前引《行略》称“先君待朋友诚,尤敬事名师”。而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正如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最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张露生对张溥无疑具有知遇之恩,正是老师的赏识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张露生师稿序》记载了这一段师友渊源:“予年十一,从先生学文字。时粗解把笔,先生谓为可教,时称述于先子。”张采《行状》记载:“(溥)长而语采:‘我自遇露生张师,始获黄童誉。’”“黄童”指汉朝时期的黄香,时称“江夏黄香,天下无双”。张溥是教师眼里天下无双的“黄童”,这样的称许对他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成年后还向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津津乐道。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最重要对象,在家庭教育中负有关键责任。张溥曾经为自己父亲的渊博而骄傲,在《行略》中曾深情地回忆道:“先君警悟,善读书……二十一史及《通鉴纲目》皆手评录,间与伯兄征斗古事,往往得胜,覆茶噱喜。”张溥后来刊刻了大量史书,并遍论明朝以前的所有皇帝和明朝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事件,写下了六七百篇史论,或许受到过父亲的影响。与此相联系,家长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孩子的学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困惑。在这一点上,其父亲的做法虽然有点“关心过度”,但是效果很好。《行略》说:“(先父)晚年困顿,益锐身教子。一宅不能容,则分二宅馆给,惧礼不至,日往来简束其间,督诸子读书,夜漏不尽不入内。”父亲为了教育他兄弟十人,在家里设了两个馆,一方面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一方面督促诸子读书,直到“漏尽”始睡。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张采《行状》即记载道:“(张溥)从师受读,日可受数千言。暮反,至虚宇公所,或呼问今日何书,琅琅诵不休。虚宇公绝怜爱。”张翼之每天检查背书的情况,以及“绝怜爱”的情感反馈,无疑会促进他完成功课的积极性。《张露生师稿序》反复称述父亲督促兄弟们的学习说:“先子益内喜,督群兄弟加严,蚤夜视先生起居。”“先子持家政劳苦,晚必同先生饮食。”“先子年高,晚岁重困,望儿子成学甚亟。”“先子置榻壁间,倦或少憩,闻书声即起,喜不成寐,纵观诸子课竟,然后就内寝。自是率以为常。”张翼之对孩子们学习的投入,换来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张溥在翰林院写《行略》时,他们兄弟十人全部成“州庠生”、“州廪生”或“州增广生”,其中张涟是太学生,张浚中了癸酉副榜,张王治中了庚午副榜,入清后还中了进士。甚至连他侄子辈,也有好几人成了秀才。除了教师赏识和家长参与,培养适当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万斯同《明史稿》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张溥以“七录七焚”为标志的朗诵与抄写并举的学习方法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附带指出,有论者说张溥之所以养成抄书的习惯,是因为他“脑子笨”,是为了强化记忆而采用的笨办法。这种看法是毫无根据的。恰恰相反,有很多材料证明张溥小时候聪颖异常。张采《行状》称“公六七岁,奇慧,不逐童戏”,陈子龙《张天如先生文集序》则称“亡友张天如先生有敦敏之姿,宏远之量,英骏之才,该博之学”,邹漪《启祯野乘》说他“儿时奇慧,好学如成人。日读书数千言”,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张溥》也称其“禀资异敏,视日不瞬”。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被蒙师誉为“天下无双的黄香”。家庭教师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果能进一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琢磨,不断交流,就有可能真正使学问有成。

三、社会教育:社友切磋开阔了眼界和胸襟

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与切磋对于提高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张溥正是通过与朋友共学,深受启发,不断明确学习目标,直至最终提出“兴复古学”与“务为有用”的复社纲领。父亲去世之时,张溥的朋友并不多,曾云“而予当时之友惟一方旭”。赵方旭在他兄长张质先家坐馆,两人时常切磋学问当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与张采的交往与共学,是取得学术上长足进步的重要因素。张采《祭天如兄文》对此有深情的回忆。其云:“忆弟友兄,始庚申岁(公元1620年)。及癸亥,延我七录斋。逮丁卯,凡五年中,兄每辰出,夜分或过子刻入。两人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时高疑难,必尔我畅怀,归于大理。”这种切磋,一直保持到张溥临死前。其时,两人仍旧“至则谈平生,考古今,亦何减七录斋时”。在七录斋同学的管君售,也是最初共订应社约的六个人之一。张溥说:“六年以前,风雨寒暑,予与受先、君售同之,逾年而君售别去,一室之内,出入依倚惟两人耳。”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夏之交,张溥始与同里以《周易》为专经的龙重孺、曹穉涛、王家颖、何南春、蔡伸等几位生员结“易社”,他们“一社又皆业《易》,《四书》经文无不共题”,这几人也多成进士,为复社的重要成员。而且,同社之人通过同题共作的方式较长量短,共同研讨四书文及以《周易》为内容的八股文的写作,为以后结应社时形成明确的治学目标与“五经分治”的治学方法提供了实践经验。结应社无疑是张溥走向学术成功的重要契机。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冬天,张溥与张采共同前往常熟访问杨彝,“因遂定应社约”,为他开启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同社杨彝对张溥因为盲目嗜古,学问过于驳杂,又好写难字,文不成句提出批评,引导张溥转向经学,“余不许,约以通经,诸子即无不经学”(《凤基会业序》)。不久,张溥与张采共同造访金沙周钟,最终完成了学术目标与科举成绩的转变。从金沙回来后,张溥“更尚经史,试乃冠军”(《复社纪略》)。由一味嗜古转向经史之学,不仅改变了张溥在科举之路上的窘况,同时为后来提出复社的学术目标奠定了基础。这都是在与社友切磋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张溥后来曾经回忆在五经应社中与杨彝一道学习《诗经》的往事与体会说:“子常好聚书,先以经为本,诸经书充户牗,分别治之以已……余时左右窃听,间有发明。”更重要的是,张溥通过与同道的切磋交流,摸索出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在为五经应社所作的社序中,将杨彝的宗经主张演绎成如何治经的方法,提出“五经分治”,并进而提出“通论六经”。正是在这一段时期确立了他“志为大儒”的人生追求。邹漪在《启祯野乘》中写道:“十九补诸生,同邑吴伟业从公受《易》,相期以天下事,志为大儒,且不欲以科名让人。”按照一般的看法,教育有三种类型,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都是社会教育。可以说,张溥与社友间的切磋交流,是一种自发的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同样也属于社会教育。这种社会教育不仅对张溥的科举生涯和学术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成为复社科举人才辈出和明清之际学术转向的重要原因。

四、刻苦自励:只有内化为自觉行动的学习行为才最有效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和同学,都只是外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张溥作为教育的成功案例,不仅能给广大家长和教师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提供一定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刻苦自励、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的榜样。以下摘取几则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刻苦勤学在张溥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张溥勤学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则当属“七录七焚”的故事:“用是右手握管处,指掌咸成茧,数日辄割去。冬月手皲,日沃汤数次。其勤学若是。后名其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明史稿》)张采《行状》记载了一些张溥勤学的例子。有一次,他边吃粽子边看书,由于看书入了神,在蘸糖时蘸到了墨汁,还是照常把粽子放到口中,嘴唇和脸上都粘满了墨汁。文章说:“然公同余读书时,见公得粽设饧,误渍墨,口辅尽黑。余笑,公终不觉。”还有一个冬天,两人读书至深夜,灯油尽了,灯光灭了,他们看到雪光映到窗户之上如同白天,就以为是天亮了。到院子里一看,原来已经下了足足一尺深的雪。文章中说:“夜深灯尽,窗照如白日,疑遂天明。视庭中,则雪深一尺。呼童子,鼾睡。”蘸着墨汁吃粽子浑然不觉,深夜门外下了一尺深的雪也毫无觉察,可见其学习起来是何等专注!张溥一生始终保持着这种刻苦自励、勤奋学习的精神,在治学、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也具有同样的作风。张采记载他起早贪黑治学的情景说:“读书日高起,漏下四鼓息。起坐书舍,呼侍史缮录,口占手注,旁侍史六七辈不给。”(《行状》)“凡经、史之言日不去目,漏过子刻尤极庄敬”(《天如稿序》)。黄宗羲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则张溥嗜学的故事,他在《思旧录•张天如》条写道:“天如好读书,天姿明敏。闻某家有藏书,夜与余提灯往而观之。”张溥在临殁的那年初,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据他的弟子董说在《祭张夫子文》中提到,辛未正月(公元1641年),张溥仍然彻夜工作:“说今年正月见夫子时,说病新起死伍也。夫子曰:‘噫,甚惫。’为惕然惧久之。而说之视夫子方强饭,能达旦不寐,皆上寿之相。”董说认为的“上寿之相”,陈子龙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张溥始终保持教书育人的热情说:“天如病笃,犹与门人讲《易》。已,谢门人曰:‘日月甚明,我将行矣。’乃逝。”此外,张溥至死仍然坚持他的政治理想,临死前十七天,与张采交流对复社社事活动的看法,张采劝他结庐隐居说:“拟购旁隙地为潜息所,兄抱仆被,两人寒窗拥炉,仍修旧日静业。”张溥则不然,而不愿意放弃“志在担荷”的初衷(《祭天如兄文》),直至去世。从张溥的身上可以看出,自身的刻苦自励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根本出发点,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从小刻苦攻读的延续,也可以视为家庭教育和朋友切磋产生的积极影响。

五、结论

第7篇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8篇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education resource which is worth utilizing,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school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of college students.However, the value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not given adequate attention, the family education also has series problems i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change our minds; renew the educational ideas, to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family,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庭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famil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94-02

0引言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由于家庭教育向高等学校的延伸日益明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1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1.1 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启蒙性,影响的长远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是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我国已将家庭教育列为我国儿童事业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影响是终身难忘的。[1]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避免教育的“真空”状态和“后教育”状态所谓真空状态是存在于学生和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误区。学生家长往往在孩子升入大学后就彻底放松了,一是认为孩子该懂事了;二是孩子一般上学离家较远且住校,对高校缺乏了解;三是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家长一般是孩子说什么信什么,缺乏同高校老师的主动沟通。[2]高校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行为能力,应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尊重学生,同学生家长联系是否是“无工作能力的”表现。以上误会会导致学生在上大学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真空状态和后教育状态。

1.3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自学生进校有专人管理。按规定1:150比例配备1名辅导员老师,但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一标准,有的甚至达到1:300以上,这导致辅导员不能关心到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观察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家长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情况,以便于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学校也应该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共享,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1 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其子女思想觉悟提高的关系调查研究表明,86.2%的家长在学生的高中时期,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考上较理想高校的目的,能够主动保持与学校以及教师的沟通及联系,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同时,93.1%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异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

2.2 家庭教育未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家庭教育还未进入工作日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状况的不足18%,一般只是从学生档案中简单看一下基本情况,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文化背景,学生与家庭亲友之间的关系状况,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等各种思想教育信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计划中一般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各级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2.3 学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接受家长指导是高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幸福带来的快乐,能为学生在受到挫折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过程。对于远离家庭而在大学学习的学生,由于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不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显得极为单调。

3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现存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自身的素质如何,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严谨务实的作风,往往是引导孩子积极进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自己要严格要求。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其次,要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第三,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原则问题上,家长不能唯唯诺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是非颠倒。第四,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带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言行举止方面为孩子起表率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格和人格传给孩子,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2 家长教育孩子要用新的理念和科学为了使家庭教育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有事与孩子多商量,充分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符合本人实际的成长目标。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孩子谈心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对孩子实施教育应有针对性。家长要在了解孩子思想道德、学习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教育。针对性越强,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3.3 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良好氛围高校在鼓励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学习讨论,牢固树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进一步认识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在帮助学生成才,促进学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明确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这项工作同样是光荣的有作为的。

4结束语

研究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希望引起高校的注意,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提醒广大家长重视孩子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激励功能、示范功能和调控功能,不仅重视知识,更重要重视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