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司战略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模型
[分类号]G250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四分之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在其政府机构中都运用过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实践模式和新理论范式,战略规划是一种用来确认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具体行动的技术,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的首要前提,是将战略思想、战略意愿转化为战略行动的必经之路。战略规划的确立,有助于公共文化部门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当今图书馆所面临的繁杂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战略规划变得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却根本没有进行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要求观念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过去从行动到结果的“前向式思维”模式必须朝着从理想未来向现实需求的“后向式分析”模式进行变革。事实证明,图书馆随着战略规划的开展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通过快速适应各类变革,能够从共同的目标与导向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图书馆界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基础薄弱,学习国外先进运作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将客观现实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的战略规划模型的构建,更是当前亟需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尽管大量文献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但大多数均未讨论其中蕴含的理论模型。学界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构建模型的重大意义何在?具体如何构建?模型具有哪些类别和特征?怎样高效地应用模型?针对这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 模型的价值意义
模型(model)是对真实想法、系统、概念的抽象概括或陈述。现有的事业发展表明,模型的主要价值是为管理者创建一种描绘图书馆未来的基础,通过模型使现实的抽象成为颇具价值的规划工具。具体而言,模型的使用能够降低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构建可以提供一种通用框架来评定规划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图书馆实践并被用以描绘通过规划实施的战略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方案的选择而言,模型在管理者的决策和分析过程中显得更为有用。
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WOT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矩阵模型,目的是识别组织当前的优势和劣势与运营环境中的应对挑战或机遇利用的相关程度及组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旨在描绘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战略规划活动以来,SWOT分析模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特别的价值,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除了战略分析,我国学者还构建了包括清晰的战略规划、合理的组织再造、架设公共服务平台、合理规划馆员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加强员工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风格、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内的7S战略,以此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为考察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由20至30项业务性能指标组成的平衡记分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广泛重视事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形成。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馆对于公民信息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有着更充分的体现,环境的复杂性又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模型并非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规划事务和问题,许多基于隐性知识的直觉性决策和组织文化层面的管理环节,目前仍难以用模型的形式进行准确提示,但战略规划模型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愈加繁杂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指导意义却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变革需要借助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的行为抽象,模型处理特定挑战和重大进程的特性也将更加体现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引入
成书于公元前g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被视为最古老的战略管理著作,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安索夫出版他的第一部战略管理著作《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公司战略理论的正式诞生。
战略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是又超越了工商领域,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了促进思考和操作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众多学者和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引入企业界的规划方案,如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总体质量管理(TQM)等。实践证明,战略方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最为全面而众多的机会”,并有望产生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不仅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针对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对图书馆界的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而且基于Waterman RH的“7s架构”的规划过程也已在很多图书馆中得以应用;Bryson J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的模型,同样被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其高效率、低成本地应用绩效。
2.2 战略规划文本分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展示对其未来的设计,这为战略规划文本的制定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考。Pacios通过网络调查,对34个公共图书馆和31个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对规划文本的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基于最佳细节、元素、标题和段落的文本模板”。
笔者针对各国图书馆进行网络抽样调查,涉及国外图书馆210个,国内图书馆348个,前者的网站中公布有战略规划文本的占58.1%,而后者仅为10.3%。除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外,规划文本的外表特征和内容形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经过统计,国外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出现词语5000余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图书馆、服务、
信息、馆员、规划等;我国的高频词则分别是:服务、图书、图书馆、信息、文献等。另外,规划文本的有效期限涵盖了从1年到10年以上的跨度,制定者也出现了图书馆自身、学会、协会、联盟、专家、议会、基金等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这些现有的丰富样本和统计资料无疑为规划模型在文本结构方面的构建确立了实践依据。
2.3 战略实践实证研究
在管理科学越来越讲求实证研究的今天,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同样必须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要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最终获得关于战略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很多,适合规划模型构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和从业人员对规划的意义、程序、策略等方面的观点;②专家调查,具体可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旨在运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符合国情规划模型做出性质和机理上的判断;③案例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规划案例的深入探查与跟踪分析,为规划模型的应用绩效提供评价依据。
较之寻求高度一致性规律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处理规划活动的有序与混沌的矛盾。具体方法应用中需要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准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迷信数据的偏激。
3 模型的构成形态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建制与地区差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然成为超越个体馆舍的复杂系统。以全局视角来看,规划模型应该“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从具体的模型构成形态来看,可分为规划文本结构、规划管理流程、规划技术方法和统计回归方程等类型。
3.1 规划文本结构
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框架由两大层面组成: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者分别对文本的版本要素和本质属性进行规范。
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文本的有效时长、制定机构、量化指标、体例结构等项,规范指标根据大样本的相关指标和高频词分析结果确定。
规划文本的内容特征包括“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实施策略、部门分工、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以及成功关键因素等10个指标;后者包括服务承诺、经费支持、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建筑设施、技术应用、薪酬管理、危机管理以及可行性分析等10个指标。
3.2 规划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通行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 process)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中的战略制定(strategy formulation)包括拟定远景和使命,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决定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长期目标,提出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在研究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过程及阶段时,我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最终目的、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选择的内容包括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
鉴于公共图书馆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态势,本研究按其战略管理过程的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将各流程层层细化,提出管理流程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运作机制、反馈机制相互关联。战略规划阶段又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发展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彼此之间拥有基于战略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3.3 规划技术方法
公共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应该掌握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企业界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摸索出若干可资借鉴的技术,如用于环境分析的PEST方法、用于战略定位的SPACE矩阵、用于方案选择的QSPM模型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因其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各项规划技术方法应呈现出公益、平等、文化等特色。
在战略规划分析环节中,战略环境分析是将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以此预测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组织变革预期矩阵在事业投入、运作职能和社会效益等一级战略功能下设资源、馆员、设施、管理、服务、用户、形象等二级模块,分别拟定各模块中的不同发展态势,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按主要社会功能确定分析框架,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中,全息化的SWOT矩阵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全面匹配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同时,设置针对每一战略行动开始执行的临界触发点,如流动人口数、购书经费、图书流通量等量化指标,力求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来修正行动计划,及时应对战略环境变迁,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替换。
3.4 统计回归方程
基于回归分折的预测模型旨在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可能的数值。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现象,研究一个行业的演进规律,应该同样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因素在对图书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事业发展。GDP、总人口、高校在校生和出版图书(种数)等统计指标代表着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剖析它们与代表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产出的经费支出和流通人次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面向关系强弱的判别。例如在相关分析中,与图书馆经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次是GDP、出版图书、高校在校生和总人口,流通人次则与出版图书、GDP、总人口和高校在校生具有高度相关,二者的双尾(2-tail)显著性检测均达到0.000的高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图书馆的投入(经费支出,Y)与产出(流通人次,x)可创建复合曲线模型:Y=1807.033*1.000 2X,(Ad.R2=0.875,Sig,=0.000,F=146.799),在极其显著的水平上保证了较高的拟合度㈨。
4 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组织运行层面:模型应用的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方面,公共图书馆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职业精神、行为规范、符号象征、核心价值等一套复杂的概念,构成了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既保持核心理念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出不断创新的思想,成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创新思维与质疑见解,设计畅通的建言、评议和采纳渠道,聘请外部专家监督测评服务绩效,规定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退休人员的隐性知识留存与整理,基本信念的明确文字化等。
・组织结构方面,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公共图书馆可能需要在结构体系中构建简单的规则以应对多元而易变的需求。契约、松散、弹性、柔性等理念伴随着业务外包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推动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科学化,增强了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样的组织能够将渐进的发展变化和偶尔的革命性跳跃结合起来。尽管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控制、秩序和可预测性,但支持混沌理论的学者却认为管理者所极力控制的混乱包含着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机遇,它有助于推动能突破既定战略思考模式的学习。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易被模仿,公共图书馆应该被视为一个持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组织体系的波动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知识、自我颠覆或超越的有效途径。当然,设立足够的资源缓冲区,培养勇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举措都是必须的保障。
4.2 策略思维层面:战略考察的多视角
・个人观点视角,由于客观环境和资源分析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静态、局部、割裂的眼光以及决策者的偏好都会导致考察结论的差异,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一个意见纷呈、思想碰撞的过程。德尔菲调查法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格式塔思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繁杂事务的实质。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集体的充分讨论,使每位规划参与者都能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及其理由,确保模型应用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团体思维视角,应避免在图书馆战略管理步调一致、协调行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出现固守陈规、难以创新的“团体思维”。模型意味着行为的规范,但不排斥独立和变革,尤其对于战略考察,应该鼓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弘扬富有价值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模型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因涉及到众多的利益机构和群体,必然面临着类似、交叉或冲突的诉求。厘清法律责任是响应政治环境的首要前提,协同共建联盟网络是处理相关机构的最佳选择,平等对待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有效的内外沟通、透明的公示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评估等手段都将确保模型应用的稳定性与价值性。
4.3 规划研制层面:模型方案的次优解
规划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概念和直觉,规划的分析与制定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面对大量的含混信息和有限的判断时间,决策预期的准确性受到认知能力和环境变迁的限制,现实行为的“有限理性”将导致满意的准则必将代替最优化准则。“正确的过程不会是唯一的,不存在万能方案”。
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战略管理者还会受到各类主观偏见的误导,很难保证规划方案得到最优的设计。“决策制定陷阱”的实验已经辨识出很多偏见来源,如虽然事实上可得到新的信息,但仍然倾向于采取过去合理的决策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以追求一致;当特定的统计值非典型时,可能不习惯统计上期望的值,而倾向那些似乎代表假设的数据范围。
尽管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状态,但规划方案还是应该提倡优化设计。保持对环境的密切监测,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规划流程的信息反馈,避免片面、静止地使用模型,这些举措都能促成一系列动态的决策,使规划方案在战略发展中得到持续的优化。
4.4 战略开发层面:规划模型的创新化
关键词:咨询公司;规划体系;企业;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咨询公司是现达国家经济盲目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多种学科的联合协作,而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能源、资源、公害等。这些问题给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造成了一些新的限制和障碍,间接导致了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因此,人们开始从社会、自然、生态、科技、政治、法律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已解决经济发展造成的问题。由于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所以要求有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研究机构不通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要求能够考虑各种限制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各种后果,这就是的综合性咨询机构应运而生。咨询公司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咨询公司在我国尚属新兴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和生存环境很容易让这些中小企业遭遇发展的瓶颈,遭遇生存危机。同时,越来越多的也企业逐渐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要想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把握未来,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取得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为企业和平有序发展创造规范的体系。因此,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制定企业发展的规划体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规划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规划体系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它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规划体系规定的任务与目标进行。它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实现长期发展而进行的整体性谋略,是企业各项工作的总纲,是企业持续、快捷、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其次,企业规划体系是一种管理过程,是将目标明晰、合理、规划、分解、实施的组织行为,他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指标,有效地将企业或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发展意图结合在一起。管理层根据战略目标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是自发、自强,个人能动性、才能的体现,符合中层管理人员的发展及管理思想,体现职业化企业发展的人才使用要求。
再次,战略规划是总结不足,弥补不足的制胜法宝,是企业稳步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的发展中,难免会出现管理层决策失误的情况,甚至有些失误会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需要企业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机制,引领企业向既定的发展方向前进,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避免企业发展短颈。
二、关于建立企业规划体系的几点建议:
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详尽的组织、完整的业务流程和制度以及专业的精英团队。在设计和执行战略时,要依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同时增强企业的战略执行能力。
(一)明确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
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前进的方向,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引导企业的发展。因此,制定企业规划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让员工和市场对企业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清楚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是企业制定规范化规划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
(二)建立详尽的规划体系组织
对于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有能力应付市场竞争和复杂环境的公司来说,建立自己强有力的规划组织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组织并不一定是指每个公司都要设立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而是指公司要有战略规划的组织机能。一个强有力的战略规划组织体系应该包括三个重要层级,最高层级是公司的领导层,第二层级是负责战略规划的职能管理部门层,第三层则是战略规划的配合部门层。三个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该能够保证协调统一,权责分明,保证企业的规划体系有着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业务流程和制度
成功的战略规划体系都会遵守科学的业务流程,而要有效地开展战略规划工作,还必须为此制定严整的业务流程、制度。制定战略规划业务流程是让整个公司的战略规划工作能够有一个顺畅的运转渠道,从而使之程序化、科学化。业务流程化后,从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到基层管理人员每个职能部门、个人将很清楚各自在整个流程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就避免了规划体系运行出现混乱。
(四)为规划体系配备精干团队
科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人才,建立合格的规划体系需要精干团队的竭诚协作,因此,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要公司的最高领导层,特别是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或总经理对战略规划充分重视,并作为这一团队的成员亲自领导战略规划工作,为战略规划提供必备的各种资源支持。
其次,选拔合格的战略规划专业人员,战略规划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对公司影响重大的工作,必须配备具有高水准的专业人才,必须德、能兼备,通晓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知识,对战略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有了好的规划,事半功倍;没有好的规划,埋头苦干的结果是事倍功半。但是就目前中国企业发展状况而言,许多企业对长远的规划体系重视不够,需要政府和各行业部门共同加强对企业长远规划的重视。所以,尤其需要咨询公司尽快提高自身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能力,寻求新的战略发展机会,并帮助其他公司制定科学、严整的规划体系,为有关企业提供更优秀的研究成果。 新闻单位也要积极关注企业战略研究动态,及时搞好这方面的报道。公司战略规划不仅是一家公司走向未来的起点,同时也是一家公司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参考文献:
[1]樊少明,江鹰.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和总体规划体系的探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26(8)
[2]徐曙,王昶.议规划体系推动企业履行“两型”责任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10)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规划,统筹学理论系统方法
为了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中国企业都在积极研究制订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研究战略、制订战略规划中普遍存在着目的不清、模式化、报告内容雷同、效果不突出的情况。根据战略统筹管理理论,产生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差别,同时又没有把握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科学完整地结合起来。因此,从以下十个方面区分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是企业做好战略规划的前提。
第一,制订战略规划的目的与经营规划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其他方面种种区别。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都有指导性,然而战略规划要通过协调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企业实力和活力匹配,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对企业来讲,未来的发展机会多为隐形的、不确定的,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垄断性企业除外),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创造机会常常要限制企业某些环节的扩展,放弃某些眼前利益,调整某些对未来有影响的关系。而制订经营规划是要充分利用和扩大目前的机会,加大投资和竞争,扩张实力,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润。不少企业为了做“世界500强”、要“实现双百亿”、要争“航母”,一味扩大规模、加强实力,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眼前的机会,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给自己留下更大的隐患。论文参考网。诺基亚公司提出“最大的危险就是太大了”,即是针对规模扩张的。所以,机会充分利用要与环境波动相适应,要有节制,要从战略规划上对经营规划予以指导。
第二,由于战略规划是针对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环境的变化,所以在研究制订战略规划时,必须以更先进的思想为指导,要对现在所持的思想方法予以改造提升。一些企业创业成功后又渐渐衰落,并非不注重管理,主要是囿于成功经验形成的思维形式不能适应新环境。因此,研究制订战略规划要对既定的观念方法进行冲击调整。战略规划一经订出,就要在实施中成为全体管理者改造思想方法、发展思想的思想指导工具。而经营规划则是明确各种指标和标准,成为管理的直接操作依据。
第三,战略规划要在未来不稳定的环境中使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要注重制胜,更关注防败,是制胜和防败统一起来。而经营规划使企业以变对变,在特定市场中取胜,不更多地考虑防败。前几年中国某大家电企业一再掀起价格大战,虽然取得了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取得了战术的胜利,却造成了自己战略上的失败。
第四,战略规划突出整体的合理协调,如同中医讲求调养,讲求整体的健康水平,使企业适应性增加。有的企业不考虑中国市场环境中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过度剥离虽不创造收益但可节约成本的“不良资产”,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环境波动中失去原有的优势。美国有些企业为了稳定和保留研发人才,专门成立托儿所、洗衣房,使科研人员可以在工作休息时看望自己的小孩,从而能更安心工作。经营规划则重视优势的塑造,对没有直接收益或扩大收益的部分尽可能减除。
第五,战略规划制订要运用关于未来的模糊信息和知识,因此要较多利用社会知识力量。经营规划必须通过掌握清晰准确的信息进行设计。不少企业的战略研究过分强调掌握现实与过去的数据或专业知识,这就使其丧失了改造思想方法的功能,混同于经营规划。
第六,战略规划是要创造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要关注合理性创新投资。凡是尾随其它企业的规划,虽省力而由于缺少创新而失去未来的主动权。经营规划是要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优化竞争投资,应对同质化竞争趋势,更有效发挥主动权。
第七,战略规划强调战略合作要依据某个发展的共同目的,不一定要求直接增加收益。但经营规划强调合作中直接增加收益。许多上市公司发生多次重组且屡战屡败,实质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增加直接收益,而不考察有无共同利益、目的。论文参考网。现在不少企业集团的规划既不像战略规划又不是经营规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子公司与集团除了资本关系外并无共同目的。
第八,战略规划实施要采取战略成本监控,既不是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也不是企业财务成本分析控制,而是针对未来的。经营规划是以收益指标为中心或者利润指标为中心,实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控制,以求效率、效益最优。
第九,战略规划更多体现董事长的观念和水平,因此必须由董事长亲自主持研究并实施监控。凡是捉刀由外脑包办代做的战略规划,哪怕再好,也难以有效贯彻执行。因为董事长的思想方法没有得到新的发展。经营规划则是由总经理根据战略规划设计实施的。论文参考网。
第十,战略规划的研究制订绝不能单独使用系统方法,而主要使用统筹学理论,并在统筹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合理性要求,适当应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的有效性限于在边界清晰、目标明确、信息准确等范围内才有效。而统筹学理论正是适应不确定情况出发把不可控因素尽量使之成为可管的,使发挥优势和保持平衡统一起来,以适应未来变化并争取主动。现在企业制订战略规划通常都用系统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一些现实关系,但并未解决对未来的思想方法问题。经营规划较多是用系统方法,但也必须有统筹思想来指导。
根据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的区别,在确立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体制下,选择相应的理论方法制订规划,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规划,是企业制订规划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2]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M] 中信出版社 浙江出版社 2007
[3] 郎咸平整合[M] 东方出版社 2008
[4] 松下幸之助经营沉思录[M] 南海出版社 2009
[5] 马钧中国最具狼性的总裁[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6] 伍柏麟中国市场化二十年[M] 山西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7] 科特勒 营销管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一、高效的协同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集团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我国加入WTO,加速了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范围经济、全程供应链、电子商务的概念,均预示企业边界发生了变化,集团化的规模经济、资本配置、战略协同效应为市场竞争带来了竞争优势。我国企业纷纷向集团化管理模式转变,并寻求新管理模式下的信息化支撑手段与实现策略。
这些向集团管理模式转变的企业中,一部分是传统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前受管理手段的制约,往往人为地划小管理单位,使管理工作在统一性和协调性上有所欠缺。另一部分向集团管理模式转变的企业是近年来快速增长起来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自身不断壮大,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新的管理要求,集团式的管理模式成为这部分企业管理变革的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快速、有效规模化的挑战。事实上,国际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是全程供应链之间的效率与效益的竞争,一些跨国公司在明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管理模式,并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化与支持,这种“管理模式+IT支撑”的竞争策略,使得在控制管理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在跨国公司进行扩张时,在新的经济区域同时推出“管理模式+IT支撑”;在进行管理模式重组时,也必然同时进行IT战略规划,以确认IT对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步支持能力与策略。
通常由于资本运做的动态、管理模式的调整、政策法规的限制与变化、行业特点、投资力度等多方复杂因素,集团级的IT规划也就显得复杂、困难和必要。
二、信息技术战略旨在支持业务战略与管理模式的实现
战略一致性模型(StrategyAlignmentModel)是JohnHanderson(1994年,哈佛商学院)提出的一套进行IT战略规划的思考框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咨询实践,对战略一致性模型进行了修改,旨在强调IT战略对集团管理模式的有效支持(见图1)。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战略是指在业务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指导下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解决方案、所需资源、实施阶段与计划。信息技术战略直接支持企业管理模式,间接支持业务发展战略。IT战略规划完成从业务战略、企业管理模式到IT战略的转换。
图1战略一致性模型
集团企业IT规划往往需要解决如下六个问题:
分析与支持业务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
分析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能力
规划信息化的远景、目标与蓝图
制定信息化分步实施计划
设计IT运营管理体系
分析信息化变革能力与风险
三、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项目计划与总体思路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2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思路
首先,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及业务需要进行IT需求分析,明确信息化的方向及目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获得信息化改进机会点。然后确定企业应用架构蓝图(即明晰业务需求),根据应用架构蓝图,确定企业应用系统组件架构(即软件选型),再根据应用组件架构、信息化技术现状与趋势确定技术架构蓝图(即硬件与网络),最后制定企业IT行动计划(把企业信息化项目,分为几个子项目,分步去做)。
业务发展战略通常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多元化战略等。根据统一规划原则,IT规划的范围应包括集团公司及其分/子公司,因此需要了解战略体系对各类分/子公司的业务目标与业务策略的分解与要求。
集团管理模式通常有财务管理型(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战略管理型(以战略规划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一般无具体业务管理部门)、操作管理型(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等。事实上,集团式企业对不同类别的分/子公司在不同的时期,往往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行IT规划时需要深入分析、区别对待。
IT规划可以根据投资力度/政策法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速度/成熟阶段/文化差异等因素把分/子公司分类对待,建立差异化IT战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四、集团IT运营管理体系设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规划/实施/运营/改进的循环过程,而企业信息部门必须全程推动,健全IT管理体系、明确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信息部门的职能定位,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持续优化有续进行的前提。一个完善有效的IT管理体系应该六个方面的内容:
IT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是指为加强IT能力而提出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性方针,它影响未来IT组件的选择并促使在集团范围内IT组织的行动一致。
IT管理策略。IT管理策略将各项管理职能及业务、资源,在各级管理和业务单位,及公司内、外部之间合理地分配和组合。IT管理策略是确定公司各种IT活动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其中,集中与分散控制模式的选择,是大多IT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见图3。
图3集中与分散控制模式
IT组织机构。从管理运作出发设计集团及各分/子公司的IT组织机构,明确公司各项IT活动的授权和责任。
图4IT组织机构
IT管理流程。建立、健全IT管理流程(IT年度规划流程、IT运作支持流程、配置管理流程等),以实现IT运营管理规范化。
IT体系结构管理。IT体系结构是一个支持业务目标的框架,以指导投资和设计决策,并为IT资产的运用和管理制定标准、接口和公共服务。IT体系结构管理目的在于通过提高IT技术的重用与共享程度,保障公司IT基础设施的成本效率与互操作性。
资源和技能管理。IT管理运作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与软、硬件资源的管理。
五、集团企业信息化蓝图示例
近年来,笔者参与了多个集团型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项目。广州越秀集团是广州市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范围主要涉及了9个行业之多,资产总值超过400亿的大型集团公司。图5是笔者给出的广州越秀集团信息化管理平台总体架构示意(此处进行了简化处理):
图5非相关多元化集团信息化管理平台总体架构示例
越秀是一个多行业的非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分业经营是为了解决非相关多元化集团的经营难度问题,以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于广州越秀集团分业经营的特点,我们建议每个业务板块分别进行管理模式梳理与信息化蓝图设计。集团的关注点在于财务管控、关键人力资源优化与关键业务查询监督等三个方面。
做好战略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建筑项目施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项目发展战略和项目职能战略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了分析。其中,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主要从近期战略方案、中期战略方案以及远期战略方案进行了探讨。而企业职能战略规划主要从市场营销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以及人才战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只有不断的有效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提升职能战略水平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才能让企业不断的良性发展。
一、建筑项目施工发展战略
选择建筑项目施工发展战略主要从近期,中期和远期战略来进行分析。
1.近期战略
方案企业近期战略的主要方向是由稳定型向发展型过渡的战略。对于当前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其最重要的就是集中经营增长的战略方案。另外,集中经营增长战略目前仍是建筑企业的主要战略方案,此方案指导企业仍然集中建设建筑产品和提供建筑服务。
2.中期战略
方案建筑企业的中期战略方案必须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让企业尽快能够得到效益,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中期战略方案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完成公司相关经营策略的转型,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让企业经营上能够稳步快速发展。
3.长期战略
方案建筑企业长远期的战略方案是将众多的市场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结合起来,采取发展型的战略。主要包括集中化战略,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转移战略,多样化经营战略。建筑企业长期战略方案必须立足长远,根据公司的长远目标而进行制定,方案的制定必须符合公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持公司长久的竞争力,保障公司在同行业内处于较好的优势。
二、施工企业职能战略
选择企业职能战略选择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来说也非常重要。做好职能战略规划对于提升企业的项目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做好企业职能战略选择工作,就要从市场营销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营销战略
建筑企业要想做好职能战略规划,市场营销战略是关键环节。要想做好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工作,就要从软硬件两方面做好工作。对于企业要建立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其次,建筑企业要加强与国外工程公司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赢得相应行业的口碑,将企业做大做强。另外,企业要不断的占领新市场,扩大市场领域。最后,市场营销要想做好,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有效的提升市场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奖励等措施来提升市场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的包揽更多的项目。
2.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是提升建筑企业技术含量的最有效措施。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得当,可以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提升了才能让企业更加有竞争力。为此,作为建筑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技术创新战略工作。首先,要通过完善各项职能,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与建筑行业的技术部门进行合作,保障企业引进更加有效的工艺和技术。另外,企业做好科技创新激励工作,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议,鼓励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人员,从工作中不断的创新,通过奖励,评比等方式来有效的促进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要从企业培养高效人才以及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来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不断的保持竞争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是非常关键的。人是项目的执行者,人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项目实施的顺利程度。为此,作为企业,必须从多个方面来培养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对企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技术人员要定期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可以聘请建筑行业的专家来企业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促使员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另外,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通过考核的办法来督促员工不断的进行学习。通过自身学习,来运用于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为了给员工工作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以人为本”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他体现在很具体和很小的、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小事上,其判断标准就是企业的凝聚力。
三、总结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作出贡献日益显著。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但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可谓少之又少。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3个过程: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其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发现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发现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经常为了迎合公司招募急缺人才的需要,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无章法降低薪酬,以此来减少经营风险。由于规划的缺失或缺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时接受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同时需要具备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目前,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招聘不来高质量人才,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2.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缺乏系统、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
(四)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进步,现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逐渐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工作开展得大多不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制定,使得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工作不能真正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五)企业缺乏培训体系
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员工培训工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本身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缺乏提高的机会;2.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持消极态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流失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企业为其付出的培训投资转化成企业的淹没成本,甚至是成就了企业的竞争对手,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往往使下属无所适从,员工更加茫然,激励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另外,企业内部工资结构不能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表现在工资收入与业绩衔接不合理,员工感觉不公平,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积极性不高,人员稳定性差,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离职。即激励措施规划不合理,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思维、知识、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民营中小企业因其性质、结构,在资金、产品、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上同大型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用好人力资源,重视和善于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制定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战略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民营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的优先地位。”就是说,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领域。但是,不少公司的战略是由老板拍脑袋产生的,经过调查考察的不多。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富于竞争的战略,而富于竞争的战略要考虑4种关键因素:公司的强项与弱项、产业的机会与威胁(经济与技术上)、关键实施者的个人价值、广泛的社会期望。因而,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从更长远的方面来考虑,不能因为可能的短期利润而扼杀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全面分析公司内外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的较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三)制定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充满变数的同时又存在着无限商机。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 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的局面,妨碍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
(四)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五)培养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
中小企业应当避免过高的人员流动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专家彭剑锋的观点,核心人力资源因具备了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组织化的特征,在现代企业中成为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制定合适的招聘计划、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计划,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以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并尽可能地使企业的核心人才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系到企业兴旺与否的重要举措,相比于大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对中小民营企业更重要。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细心扎实地做好规划的制定,这是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小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8).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
[3]王子雄.中国民营企业失败原因分析[M].中国工人
出版社,2004(1).
[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M],华夏出版社,2001(1).
笔者不拟纠缠于“企业是否有战略规划能力”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承认这种新趋势(老实说由咨询公司包办战略规划必将导致企业在策略思维上的低能,这种模式的不足已经有无数惨痛的失败案例)并为之保驾护航,鉴于企业目前自己独立所做出的规划仅仅不过是“战略思想书”,它常常充满一厢情愿的想法和有意无意忽视困难的决定,在创造性和高瞻远瞩上也表现得相当苍白,所以谈不上是严格意义的“战略规划书”。咨询公司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有的洞察力进行“二次规划”使之从“战略思想书”顺利升级到“战略规划书”,这种重点从“战略规划”到“规划升级”的转变可能是未来咨企合作新的潮流。
笔者在时间中发现从战略思路升级到战略规划,需要进行以下的十种关键性的检核:
1、“战略四步曲”检核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和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它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它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2、顾客价值检核
战略必须能够体现“顾客价值”,不能创造顾客可感知比较优势价值的战略是“伪战略”,然而目前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常常忽视或并不重视这一“战略的营销导向”,他们常常在BCG矩阵或ANSOF矩阵象下棋一样地挪动自己的位置,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战略和美好的明天,他们只着眼于应该做什么而忘记了这一切是否能创造顾客可感知的比较优势价值,而没有价值显然不成其为战略。
3、资源重点检核
高明的战略只解决最关键急迫的问题,试图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无限的问题是大多数战略规划失败的原因之一,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常常有这方面的毛病,除了对财务预算估量较准之外对其它的管理资源预算常常是“谬之千里”,做一切有可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最可能成功的事情使得不可能把重点的资源瞄准重点的目标,其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赢得一百次战斗却输掉整场战争。
4、匹配性检核
优秀的战略必然讲求外部机遇威胁与内部优势劣势的匹配,然而尽管现在的企业的战略规划人员已经熟练掌握了SWOT战略矩阵的技巧,但如果这个S、W、O、T不明显或者潜层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识别,矩阵将把你带入错误的方向,前面将杀机四伏。
5、延伸性检核
有价值的战略一定具备延伸性,也就是说假定如果我们进入多元化领域至少战略的核心层能够不经大的修改同样能适用,而这正是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软档所在,他们常常带有鲜明的现有业务模式的烙印因而深深地束缚于“战略刚性”之中,一旦进入或被迫进入不相关的领域,原来的战略迅速失效同时还会妨碍新的战略能力建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光芒四射而进入陌生的行当就夕照空山的原因所在。
6、独特性检核
战略之所以成其为战略,是因为其独特而不可复制,每个人都能想到、都能履行绝不可能有效,道理很简单,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成功,遗憾的是在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中老生常谈占多数,所拟定的战略常常是在通常情况下的通常思维,他们看不到在平衡的局部下潜藏者不平衡,而这正是采取独特战略用一根杠杆撬动地球的支点所在。
7、可持续性检核
人所周知,战略的目的之一在于塑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优势最大的考验则在于竞争,它必须不会被竞争所抵消。由于竞争格局总是在快速变化的,过去的关键成功因素在现在总是显得不太灵光,对这一点的忽视使得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常常眼界狭小和可持续性不足,“舒蕾”的潮起潮落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战略突破性和战略持续性两者的关系。
8、配套性检核
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常常注重表面上的“可能”而忽视深层次的“可行”,笔者的确看到过企业制订的大胆一针见血的战略,但同时深信永远不能得到贯彻执行,因为不具备组织上、流程上、绩效管理上和企业文化上的配套措施,犹如无轨的列车跑得越快伤亡得越惨重。战略倘若只需要涉及到业务的话,那么文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战略实际上不可避免地需要配套,这就需要血、汗、泪。
9、柔性检核
未来不确定的程度绝对大于确定的程度,所以只有具备从一种战略向另一种战略转换的柔性才能让我们处变不惊,目前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实际上是从一条路跑到黑,可能是过分执著于“好的战略应该坚持一百年”,却忽视了一百年以后我们都已经死去。事实上,“以不变应万变”更多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主义的做法只能是“以变制变”,而要如此,战略必须具备柔性。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规划;价值分析;科学编制;保障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5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74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战略规划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都能起到预期作用,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面调研分析、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制定可行性推进措施和合理设定保障措施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1 合理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内容要素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要起到引领、指导、控制、督促的作用,其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战略决定企业的命运。战略就是为企业发展勾画出一块领地,企业力求在这一领域做到发展壮大。企业道路的选择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就是战略,企业只有将核心能力建立在客户价值上,才会有真正持续的胜利。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战略,应全面立足经济新常态和市场新环境,要深入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环境,对企业的独特优势和生存角度进行准确定位,对技术、产品、服务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的内容需要明确企业将来发展的定位、实现的目标、应该从事的业务、采取的分步策略和保障措施、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
施等。
2 企业战略的价值分析
企业全体干部员工对企业战略的价值的理解认同是企业战略得以科学制定和推进落实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归纳起来战略规划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远大而可实现的目标是企业推进事业发展的加速器。企业目标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目标,它成为全体员工的一种共识,能够使员工目标一致,形成企业发展的协同性,有效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真正做到在现有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质增效。
2.2 战略规划指出企业实现目标的方法
战略在指明方向和目标战略的同时还要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思路、措施。战略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企业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能力。战略在明确各项业务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应尽职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整体利益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工作都要围绕企业中心目标落实各项子目标,全体员工在各负其责的同时紧密配合相关部门和员工,提高工作的整体合力,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的
实施。
2.3 战略规划帮助企业领导层更好地进行业务选择
明确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业务框架是制定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由于战略的整体性和前瞻性,在战略计划中分析竞争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和协同业务。企业的领导层要做好企业发展的上层设计,企业核心业务和拓展业务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各项业务定位后,可以减轻企业领导层在进行业务决策时的难度。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业务选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和应该进行的业务选择。
2.4 战略规划使企业有效整合资源
集中优势资源发挥作用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内部、外部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战略的制定会充分考虑到行业状况和业内竞争对手的态势,梳理了企业的业务结构,设定了企业较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企业可以前瞻性地组织和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帮助企业更好地组合资源,使同样多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5 战略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面临风险,预测发展中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战略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战略规划就是规避风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完整的战略对企业现今和未来的风险提出防范预案。企业根据规划中拟定的防控预案可以实施自己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在业务开展、企业管理和资金流动等方面均可以主动预防,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风险可控保障。
3 企业战略规划存在的失误分析
企业战略规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未必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战略规划内容不切实际和实施中执行不到位。
3.1 缺乏战略经营理念和明晰的产业定位
任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企业多元化发展是企业采取的发展方式,多元化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为企业开辟更多的收益渠道。但是不适度的多元化会造成企业资源过度分散,就会削弱企业竞争力,最后把企业拖垮。多元化的发展定位应该是建立在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多元化,许多企业缺乏系统的战略经营理念,对企业定位不够明晰,造成企业资源的多元化分配、业务种类多、核心业务不突出,必然造成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缺失。
3.2 战略规划脱离实际,战略目标可望不可及
很多企业在制定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的时候,没有全面评估市场的环境和自身的实力,企业的战略规划严重缺乏依据支撑,提出不切实际的远大目标,战略目标与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相差甚远,企业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目标渴望而不可及,战略的实施性较差,结果致使员工丧失企业发展信心,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导致企业失败。
3.3 战略措施执行不到位,降低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企业战略目标有效转化、合理分解是推进战略的关键一环。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企业战略规划,但在执行方面不够到位,也不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战略需要长期遵循才能见效,许多企业只看重短期的收益,企业经常发生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战略规划的现象,企业因考虑短期利润而不能很好的看到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使整个企业脱离了原有的战略轨迹,最终导致企业战略实施的失败。
4 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编制战略规划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战略规划是现代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有力保障,也是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合力遵循五大发展理念。要把创新驱动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大制度、业务、产品、文化等创新力度,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激发公司员工和团队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现代企业发展要在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到提质增效,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企业要正确处理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收益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发展壮大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企业坚持开放发展,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企情,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直面企业发展内外部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立足国内和行业实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具备条件的企业同时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5 明确战略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管理、市场营销、资金运作管理、技术开发创新、良好的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的战略规划加上保障体系才算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架构。
5.1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在组织保障方面,要顺应市场环境、业务发展新变化,不断优化组织机构设计,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效率。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落实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群团各组织,有效发挥党纪工团等组织的保障作用,营造企业和谐氛围,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根据公司业务创新方向,业务规模、业务品种的变化,适时组合或新增业务机构,确保为企业业务的创新拓展提供组织保障。
5.2 建立业务保障体系
根据企业战略部署,及时完善现有业务管理体系,强化业务流程管理,以核心业务为基础,规范、固化工作流程,做到精细化管理,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优化,使常规性的工作有条不紊,有效应对突发性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能和员工岗位职责,将战略规划任务逐级逐项逐年分解,增强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重视并强化客户关系,践行服务和合作意识。
5.3 建立风险与内控体系
通过建立风险防范三道防线机制,使不相容岗位分离和部门间相互制衡;建立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机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的风险职责,提高风险管理的决策效率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合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项风险防范机制,推动风险防范更加精准有效,内部控制更加严格到位使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5.4 建立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要根据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前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对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获取方式等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并严格落实,确保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公司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逐步建立对外贴近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内能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个人贡献的薪酬分配体系,帮助公司引进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通过建立员工轮岗制度、人才交流制度、对标学习机制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
5.5 建设企业文化体系
适应经济文化新常态,进一步提炼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并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让全体员工在共同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干事创业,为促进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通过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引导全员参与战略实施,形成文化自觉,共同自觉践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陈国铁.论企业的生态化供应链管理[J].企业技术开 发,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