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服务现状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

第1篇

一、抓好内部管理、完善自身建设。

采用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方法进行内部管理,对反映的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不回避,动真格。调动主观能动性,弘扬“胆剑精神”,树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工作态度。一是只争朝夕,不等待观望。迎合市级商贸规划和动态,主动出击,敢为人先,积极关注项目动向和地块的拍卖,充分发挥好指导和协调作用,摈弃等待观望、坐享其成的惰性思想。二是大胆创新,不因徇守旧。随着服务业向国际化接轨,要放开眼界、认清形势,改变招商和服务理念,创新招商和服务方式,加速实现行业升级和整体品位提升。三是知难而上,不畏首畏尾。面临宏观经济调控和资源紧张等制约因素,要挖掘优势,把握城乡统筹和“七艺节”的契机,树立起发展信心,抵制只叹苦、怕碰头、不干事的消极工作态度。四是真抓实干,不坐而论道。以“三产活区”大讨论为载体,不仅要造声势,更要重结果,把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及时转变为工作实践,以虚促实,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体现活动的价值。五是奋发有为,不安于现状。不故步自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三产经济,按照“率先发展、富民强市”的要求,使三产经济真正体现出税源经济、安居乐业经济、老百姓经济的内涵。

二、更新服务理念、明确工作要求。

明确服务重点是企业,服务导向是让企业正确认识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以跳出发展的观念为指导,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鼓励企业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现更大发展。在服务过程中倡导“快乐服务”的理念,全局同志要形成一种为企业服务是荣幸、为基层服务是义务、为群众服务是天职的服务宗旨,用微笑、用诚意、用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提供快捷到位的服务。要求全局同志在我局职能明确的基础上,对上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对下经常深入基层和企业摸情况,多为基层和企业办实事。使三产发展管理局成为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服务型机关。

围绕“三个一”和“三个变”的要求开展工作:

“三个一”:一是每人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全局同志要按三产“十一五”规划、社区服务产业化和城中村改造集体经济发展留地三块落实调研课题,进一步摸清情况,掌握动态,把握方向,从而使具体工作更切合时效、体现实效。二是每周兴办一件实事。每位同志每周一都要提交“本周工作计划表”,落实每周工作任务,至少计划一件实事,并按期完成,列入年底考核重要内容。三是共同搭建一个平台。与镇街和区有关部门联手共同搭建我区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平台,保持与市级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密切关注城南开发、云东路开发、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跟踪拍卖地块动向,摸清开发动态,发挥信息优势,引导资金投向。

“三个变”:一是在方式上,变坐堂接待为上门服务。走访服务是实现两者感情上联络和信息上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走访及时传达政策和信息,了解三产发展动态,帮助树立发展信心,共同谋划困境中的发展策略。二是在时间上,变柔性要求为刚性指标。我局全体同志要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指导,深入基层,走访企业,要求每人每月走访不少于5次,并且必须有记录和反馈。同时对每位同志落实三产行业管片制,并对32家三产重点企业与局内每位同志进行结对包点制(详见附表),实行管片包点,责任明确,定期走访,使服务工作职责到人,落到实处。三是在要求上,变收集信息为出好点子。在调研走访中,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注企业运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收集资料与出谋划策有机结合,并以出谋划策为根本目的,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为企业出好点子,当好参谋。

三、找准工作载体、落实服务措施。

(一)规划导向服务。一是着手制订《2005—2010年区三产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专项研究和对企业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规划更贴近经济形势、贴近区情、贴近企业现状,从而确保我区三产经济在规划指导下健康协调发展。并在规划出台后全面宣传,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导向,上下联动,共同实现规划的既定目标。二是待城中村改造集体经济留用地方案一经市里认可,就着手制定《城中村改造集体经济留用地产业布局导向性意见》。今年,城中村改造又在去年基础上启动了3个村30万平方米旧房拆迁,继去年开工7个组团后,今年又有2个组团1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我们始终密切关注各组团建设动态,特别是首批5街1镇40个村的留地已申报,要紧紧抓住这一平台,按照“服务城市、发展自身、配套小区、完善功能”的要求,结合各村地理特点,收集各方投资意向,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旨在使有限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配合大城市建设,更好地谋划三产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更好地维护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

(二)存量资产推介服务。前阶段通过细致的调查汇总已全面掌握全区现有闲置资源分布及构成状况:区现有存量资源68084平方米,其中仓储用房47053平方米,商贸办公房21031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街道、镇、镇辖区范围内。通过调查要做到心里有底,增强招商目的性,对招商的项目、规模有了针对性。下一步重点是牵线搭桥、积极招商、资整合源、盘活存量,用较好的资产运作模式,新颖的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闲置资源的内在活力。近期,正在加强与江苏五星电器零售连锁公司等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其落户。

(三)银企协调服务。通过调查汇总,系统掌握全区三产企业资金缺口情况,摸清企业运作现状。根据当前形势,重点关注建筑、房地产企业资金缺口情况,截止6月,全区建筑、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1.4亿元,资金缺口1.2亿元。我们要结合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发挥我们的政府优势,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做好企业与金融部门间的牵线协调工作。安排银企直接对接交流,争取金融部门对我区建筑、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最大支持。

第2篇

关键词:社区为老服务 意义 目标 项目 要求

一、充分认识社区为老服务的意义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时期,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特别是为老服务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而一个社区和谐不和谐,看老年人的满意度;生活好不好,看老年人的幸福感;宜居不宜居,看老年人益寿延龄的指数;社区服务好不好,看老年服务到不到位。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适应我区老年队伍现状的客观需要。以左权为例,目前左权城内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3300多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6.6%,其中70岁以上的1500余人,80岁以上的200余人(以上数据为2011年年底数)。他们的居住地,几乎涵盖了城区所有的社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年增长,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老年人中独居、孤老人数不断增多,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广大老干部迫切希望得到就近照顾。为了让老年人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迫在眉睫。

二、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目标

做好新形势下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必须考虑到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还比较薄弱的实际,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好老年居民的生活;坚持以让党放心、广大老年人满意为标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坚持区情和社会传统美德相结合;坚持以家庭为主,社区服务相协调和指导机制;坚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整体合力。

三、社区老年服务工作适宜开展的服务项目

城市社区及其社区服务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根据目前实际,社区老年服务工作适宜重点推进“六助”服务。

一是助乐。社区比家庭能更好地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譬如:可以每季度组织一次生日会,定期开展戏曲欣赏会,可以建立阅览室,组织文化交流、旅游、郊游等活动,使老年人保持身心愉悦。二是助洁。本着献爱心、送温暖的目标和宗旨,与辖区内爱心理发店、爱心澡堂签订协议,为愿接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理发和半价洗澡服务。三是助急。街道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网站,中心(或网站)向老年人公开工作人员联系电话,建立社区服务值班制度,确保老年人遇有紧急情况或特殊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帮助和解决。四是助购。广泛发动辖区内门店,定期上门为老年人代购生活用品、粮油等有关事宜。五是助医。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充分利用社区医疗服务诊所,适时组织组织体检,开展保健知识宣传教育,进行保健指导、义诊、按摩、拨罐、护理、测温、测压、医疗护理等活动。六是助孝。根据调查记录,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孝工作。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譬如在子女工作繁忙时,代子女送上吃穿用品;给子女打电话,提醒老人的生日或某些节日即将到来;定期提醒子女老人需要其嘘寒问暖,特别提醒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

如果社区发展足够成熟或是条件允许,还可以向辖区老人提供再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丧偶离异老人解决配偶问题,安排老人后事等服务。

四、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

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35-02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杭州市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44万人,占总人口达到了9.02%,高于全国887%的平均水平。按照联合国7%的标准杭州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是全国最早的老龄化城市之一。为了了解老年人养老需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养老模式,本文对杭州老年养老需求现状开展调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3月5日至3月20日,为期半个月。针对调研主题,在所选取的样本在符合老龄人标准的基础上,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450位符合调查条件的对象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29份(问卷回收率95.3%)。

1 被访问者的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男性占到68%,女性占到32%,性别比例将近达到6∶4。从年龄构成来看,55—59岁占到10%,60—64岁占到18%,65—69岁占到26%,70—74岁占到16%,75—79岁占到13%,80—84岁占到11%,85岁以上占到6%。从老年人家庭居住规模来看,仅有8%的老年人过着三世同堂的生活(不包括老人帮忙带小孩而临时居住在子女家中);有19%的老年人是与子女一起生活;而61%的老年人则是与配偶两人一起生活;还有10%的老年人是独居生活。由此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渐受到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影响,致使家庭养老的功能正被逐步弱化,并且家庭养老的承载力明显下降。在生活照料方面,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虽然有7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完全自理生活,但目前还是有27%的受访老人认为自己需要他人帮忙照料。而在自认为能自理的老人中也有很大部分患有常见的慢性疾病,可见老人对于上门的医疗服务等日常照料的需求会逐步上升,这也是将来老年人养老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从老年人参保情况来看,杭州老年人参与养老或医疗保险的已经极为普遍,将近91%的老年人参与了社会保险。而且随着社保制度的贯彻和深化,参与养老或医疗保险的人会原来越多,这也为老年人自我居家养老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从老年人是否有自有住宅来看,有78%的老人拥有1套住宅,有13%的老年人拥有2套住宅,仅有4%老年人没有自己住宅。可见,杭州的老年人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住宅。住房的高自有率,也为老年人改善养老条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2 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分析

2.1 养老方式调查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杭州现行的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占到59%;其次是家庭养老占到34%;而机构养老的老人,仅占到7%。

2.2 养老资金来源调查

本文经过调查显示杭州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来源中,有392位老年人有离退休金,有41为老年人有在职收入,这部分老年中有部分是离退休后单位反聘,因此同时还有离退休金,有87为老年人其子女会提供赡养费,其余26为老年人还有政府及社区福利的补助等,可见杭州老年人的养老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自身的离退休金,单纯由子女提供赡养费的老年较少。

2.3 养老收支情况调查

本文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收支进行调查后得到下列数据,受访的杭州老年人其月收入(涵盖家庭提供的赡养费)的平均值在2800元左右,在支出方面,不考虑请保姆或者入住养老机构等个别老年人的特殊支出方面,在常规支出中,每月的饮食费在600元左右,每月的交通费在100元左右,每月的医疗费用在300元左右,其余生活开支(包括水电煤费用等)在300元左右,支出占了收入不到一半。此外,有10%左右的被访问者由于请保姆或入住养老机构,这部分开支大约在2000元左右,虽然费用比较高,但这部分老年人往往收入较高或者子女提供的赡养费较高。当然,不同老年人养老成本也有很大差异,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状况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医疗费用或保姆等开支也会较大。

2.4 对居住住宅满意度调查

根据调查的结果反映,仅有31%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满意,而有69%的老人对目前的住房条件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居住条件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使用面积过小,建筑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日常的生活;二是希望改善现住房屋的结构和楼层、朝向、缺乏无障碍设施等不合理的状况。一些老年人受限于自身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建筑的结构、楼层、朝向都感到不合适,并且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起居;三是希望改善住房的质量。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住房质量差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一些自建房属于旧房产,少数还是危房破房,通气采光情况不佳,另外还会出现漏水、泛潮、下水道堵塞等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严重干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还有待改善,那么今后住宿成本有可能会逐渐提高。

2.5 社区提供养老或医疗服务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社区会提供老年体育活动设施和老年活动室,老年体育活动设施覆盖率达到89%,老年活动室覆盖率达到了78%,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与2001年提出的老年星光计划,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以供老年人娱乐、健身和学习。因此目前杭州大多数社区都有室外体育活动设施及老年活动室,但相对比较简陋,而且室外体育活动设施经常会有损坏并得不到及时维修的情况。此外,有277位老人提出所居住社区的老年人会自发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文娱活动,但主要是以广场舞蹈为主。但涉及家政服务中心、医疗保健机构、老年大学和老年食堂这些设施和服务,老年人反映较少,其中受访的老年人当中只有91位老年人知道自己的社区提供医疗服务,78位老年人知道自己的社区提供家政服务中心。另外由于被访问的老年人数量有限,因此本次调查中,认为提供老年大学和老年食堂的社区为0。

2.6 社区服务及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条件和服务项目不太满意,而对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也做出了保守的评价。结合老年人特殊的养老需求,显然目前的社区服务及设施是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

3 老年需求特征调查分析

3.1 无障碍住宅的需要

所谓无障碍环境,就是指无障碍居住环境和无障碍社会环境。人到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高会逐渐妨碍老年人对台阶、沟槛、楼梯、蹲式便器等设施的使用,那些由于疾病造成的身体的某些器官障碍的老年人(如偏胖、残疾、卧床不起等疾病),对无障碍环境的要求会更高。针对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从我们所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老年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社区及住宅有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地面材料防滑处理、设置扶手、低按键高插座设置、户内紧急呼叫、电子安防系统等。

3.2 社区服务及设施的需要

在调查中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社区能够为其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老年活动室、老年健身中心以及文娱交流中心等日常服务及设施。这说明老年人对于保持身体身心健康的需求非常急迫,因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特别需要社区内提供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这比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要方便省事得多,更何况日常能够做好保健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另外,老年活动室、文娱交流中心的需求也说明了杭州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要,因为离开子女的老年人非常孤单(包括丧偶的老年人),只有通过文娱活动和相互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保持心理的健康。具体需求见图1所示。

3.3 日常生活服务需要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送餐、洗衣、扫除、陪护看病、上门医疗服务等日常服务。可见老年人对生活照料的需求比较普遍,见表2所示。

综上所述,目前杭州老年人对当前的养老现状并不满意,杭州各社区虽然都逐渐注重兴建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但由于经费的不足、场地的限制及组织管理等问题,使得大多数由街道、居委会兴办的社区服务设施不仅简陋且功能单调,无法全方位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休闲、饮食起居和护理等服务。为此本文在参考了国外养老模式,并结合杭州实际情况认为,可以在城乡结合处集中开发大规模的老年社区,并配有老年公寓、老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医疗保健机构、老年大学等设施,使老年既有居家氛围又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润生,焦丽娟.城市养老需求差异及对策研究―以长沙市天心区M社区为例[J].民族论坛,2009,(8).

[2]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J].人口研究,2002,(2).

[3]张晶华.我国养老地产现状简析[J].经营管理者,2010,(4).

[4]韩燕琴.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4).

第4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52-02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随着行政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需要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来从事政府下放的工作。对应市场需求,国内不少高职院校看纷纷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我院亦从2007年正式设立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于此年正式开始招生。此专业的开设顺应了响应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要求,顺应了山东城乡社区建设迅猛发展的趋势,应当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招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逐年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体系改革。

一、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需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中心进行的。为了进一步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区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结合行业现状和我院实际情况,2011年1-7月间,笔者及课题组相关教师数次走访包括济南燕山、甸柳、玉函等省内社区以及多个物业公司,不同类型社区工作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从而确定了该专业主要的岗位群及岗位需求状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本专业有较为广泛的就业前景。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策略的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飞跃。截至2009年底,全省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达10487处,①同时以潍坊为试点的农村社区发展迅猛,根据山东省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5年左右的时间山东省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面对城乡社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提出的建设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要求,未来数年内,对社区提供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对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将日益扩大。

就具体的岗位而言,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当前学生的就业期望,我们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岗和社区服务企业管理岗。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岗主要指的是社区工作者这一职业技术岗位。近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山东省从2008年开始招聘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到街道和居委会工作,每年能够提供数百到上千个工作岗位。2008、2009济南历下区公开招聘90名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青岛市市南区和李沧各招聘72和38名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青岛招募70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到基层服务;2010年潍坊高新区招聘40名社区一线工作人员;2011年3月济南市中区公开招聘57名社区工作人员;2011年5月,青岛市北区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190名到全区各街道社区工作站从事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其他地市对社区工作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社区服务企业管理岗主要指的是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各种中小企业,包括物业公司,中介公司等。这些企业依赖于社区生存,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的管理岗位是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上述两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对其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于上述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的两个主要的岗位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涉及的课程也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似乎较为杂乱。但是实际上,这是与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的。就目前来说,虽然包括本科在内的国内诸多院校都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而其前景一致被教育界所看好,而实际上其就业和招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专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1.专业定位比较模糊

从山东省内设立本专业的院校所设定的就业方向来看,大致有四类:基层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社区组织和机构、非政府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社区服务性企业(包括家政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学生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哪里都能去,看似前景很美好。但是真正到了就业的时候却没有核心竞争力,这种广而散的专业定位是与我们的高职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以到物业公司就业为例,在物业公司中的主要岗位有工程技术岗、客户服务岗、环境维护岗(保洁)和秩序维护岗(安保)。但是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排斥到秩序维护岗位工作,而环境维护岗就更不用说了。目前这样笼统、模糊的专业定位是不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的,必须对具体岗位进行定位,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特别强调是社区中的管理岗位,确定了专业特色定位,即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的专业背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社区服务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技巧引入社区管理专业,力求使本专业在强调社区管理的基础上,更能体现社区服务的特色。同时体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应用技术教育相结合。

2.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由于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各院校本专业课程设置也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在对本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许多院校往往是借用了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课程,使得这两个专业形同近亲。但是实际上由于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具备助人自助能力的。虽然大多院校的课程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大多结合了本校现有的优势资源有所偏重。这样的课程开设是与其专业定位相一致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社区管理类专业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方向性。

第5篇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郊区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郊区化养老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提出的“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在我国郊区化发展只有十几年时间,主要相关老龄化居住理论研究更多是从既有经典传统理论和国外养老模式的援引,缺少对相关学科研究理论的引介,也缺少从当下实际老龄居住问题出发的考察分析。

二、杭州郊区化背景下老龄群体居住规划现状

(一)郊区化养老现状的制约因素

杭州的居住郊区化发展趋势非常迅猛,地价、房价高企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多种社会和经济因素推动了城市住区的远城发展,很多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的老年群体、随子女迁居的老龄群体以及很多外来老龄人口在郊区居住,郊区化养老趋势已经出现。但是这一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现实阻力,根据对城西近远郊150户老龄群体的反馈调查,看病就医(44%)、生活便利(30%)、生活圈子网络(14%)、生活习惯(5%)、家庭关系(8%)占到影响郊区化问题的多种因素的前5名,郊区化养老模式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城市郊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成效,成为城市住区统筹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调研反馈来看,交通不便、医疗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是当前杭州老龄居住郊区化发展的瓶颈。需要从老龄服务系统的平衡、医疗保障布点、公共交通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研究考察住区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其次,整个地区分级配置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尚不成熟,急需建立完善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于市中心健全的全市性的老年大学、社团组织、康复中心、老人公寓等,在住区郊区化层面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年俱乐部、老人之家、托老所、养老院,老年人咨询中心、医疗站等亦十分薄弱。

从现状考察来看,老龄群体的养老和安居矛盾不少,远远比城市成熟地段的养老问题突出。从本文访谈结果来看,不仅存在很多诸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老年服务设施等问题,也存在着很多诸如老龄心理需求缺位、传统邻里关系疏离、社区社会组织的匮乏等多种急需研究的社会问题。这里的突出矛盾还没有纳入到应有的研究体系中。如果老龄人口郊区化的养老模式得以优化,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中心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同时能更好地为城市主城区纾解人口规划压力,实现良好的人口分布,带动郊区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将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二)改善策略探讨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其指标必须从居家养老的新问题和新角度进行重新修订,配套项目与服务内容需要全面加强和完善,不要盲目参考某些流行的国外养老模式。要根据现实老龄群体的居住情况、文化特点,紧密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适合于城市中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行动能力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设施和服务系统的配置可行模式和现实现状之间的缺位和对策。

对于以上问题的反馈,不仅需要在政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投入进行前期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同时从规划政策面上,在当前大配套不太容易达成的现状下,可以建议对于社会化投资和多元化建设相关老龄化社区产品市场提供发展机会。杭州城郊的老龄人口发展受配套因素制约,建议在人口比较成熟的社区鼓励配置,并建设成开放的公共设施,尽量形成比较集中的老龄服务设施,有利于经营,形成对客户群体的吸引力。

居家养老环境的优化需要社会学、心理学广泛的研究支持,而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且很难进入规划制约层面和实践推广层面形成实际的建设效益。例如如何对楼盘开发、环境设计、政府政策管理与规划引导等方面进行系统调研,形成富有建设性的框架指导建议。通过住宅开发、设计等环节来改善,并在后期物业管理、使用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协调,这些将成为今后老龄化住区研究的重点。

三、住区环境景观空间的改善

(一)辨识住区建设的误区

人们越来越注重老龄居住的环境问题,许多设计概念把“环境优美”作为老龄人群选房的首要条件。这对于郊区住宅的选址、环境设计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趋向,但往往也忽略了适合老年人社会心理的多样化空间。实际上,很多老年人对户外环境的要求更需要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活动,我们常常看到在住宅区的主入口处、主干道两侧热闹地段等场所,众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展开各种活动,即使条件十分简陋。而那些环境幽静的小花园,却鲜有老年人光顾,不符合老龄群体的心理需求。 通过相关住区环境的考察和调研,以下问题比较普遍:功能分区过死,老龄人群活动空间功能的划定不够灵活;老年人热衷的近宅空间和建筑灰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某些环境设施过于单调枯燥等。这些问题通常是由于设计者对于老龄人群环境需求的认知不足和观念误区所造成。

(二)环境设计规范的完善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养老问题的基本构成,这些方面都与他们的居住场所和居住方式密不可分。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状况下,相关规划依据和设计规范就非常需求针对老年人生活居住问题的对策。例如,目前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中有部分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规定,并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些行动障碍方面,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有违于老年人心理生活需要的问题很难得以关注解决。

四、老龄化社区文化及其空间的营造

(一)促进混合居住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单一化的居住群体容易引发心理社会问题。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群体的整合问题,综合运用和谐住区的构建策略,不仅要打造人性化居住环境、体现住区的人文关怀,还要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住区配套等硬性支持,例如创新“两代居”的居住生活模式。同时更要营造面向老龄群体需求的兼容性公共空间,激发住区的持久活力,整合社会群体,消除文化冲突和代际矛盾,使得老龄居家养老问题纳入到城市和谐环境营造中来。例如在老年居住模式中,合居式、独居式、毗邻式都以家庭居住为核心,但鉴于三种形式的优缺点,毗邻式模式无疑是目前最优形式。“分得开、住得近”、“分而不远”的代际互助型老年住宅,有其它类型不可替代的优点。它既符合家庭养老的中国传统模式,又同社会养老相结合,保证了子女家庭的独立性,真正体现了代际间的“互助”。

当前城市新区楼盘为吸引“目标群体”,人口特征常趋向单一化,环境建设陷入模式化批量生产的困境,常常投资巨大却无法获得预期的社会效果,也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微观居住环境。需要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老龄住宅需要注重“适度规模”、“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平衡”的科学指标体系,促进环境的硬件和软件评价体系建设。

(二)社区文化氛围和环境空间的营造

居住离不开住宅,住宅脱离不开社区。以社区为单位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机构,既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也可提供深层的入宅服务。社区服务是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完善,是家庭居住形式的扩大和延伸。对于空巢老年家庭,社区服务的作用尤其重要。提倡以家庭居住为核心的同时必须兼顾社区服务,以便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越、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环境。

郊区化居住环境在文化环境和社区组织方面较为缺乏。在本次调查中,老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要求中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占第一位,为45%。在社区应管的事情中,除增加医疗健康服务外就是增加文化娱乐场所问题。此外,73%的人表示渴望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可见老年人对与人交往、实现自身价值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 对于闲暇时间的调查表明,28.1%的老人闲暇时间是呆在家里,20.8%参加早晚的文体活动,基本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人组织和缺乏活动场地。在调查和访谈中,依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反馈强度,年龄越轻的老人社会交往的愿望越强烈。

考虑到杭州城西住区在初始入住率较低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也相对滞后,不同新住区组织零散,互动性极差。当前迫切需要提升街道、社区、居委会等社会组织职能之间的服务功能体系,针对老龄群体的文化生活供求现状,进一步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的实效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成因;推进措施

课题来源:保定市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002090)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社区就业作为基层就业的有效形式,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指明了社区就业工作方向。为此,笔者选取保定市为调研目标,在2010年暑期带领学校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在校大学生、社区就业学生、街道办(社区)主任、人事局负责人等,对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

(一)在校生了解程度低、积极性差。虽然国家已经推出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但了解这一政策的大学生并不多。通过对8所驻保高校的调研,对该政策比较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仅占20.28%,58.43%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还有21.29%的大学生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该项政策。调研中,有49.49%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有可能会选择去社区就业,剩余超过半数的被调研大学生表示没有到社区就业的意向,其中有39.66%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考虑过社区就业,还有10.85%的在校大学生不会选择到社区就业。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到社区就业。当被问到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时,被调查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可见,社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盲区。

(二)招聘岗位数少,专业限制高。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招聘社区就业大学生,2007~2010年共设置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210个,保定市招聘49名,占到了近1/4。无论是河北省还是保定市,招聘的岗位数和庞大的社区数量相比,无疑是鲜明的反差。招聘专业上有严格限制,集中在中文、医学、经济等少数几个学科,更多的学生被挡在了社区就业的大门外。

(三)社区工作当“跳板”,频频跳槽成普遍。“目前全日制大学生到社区工作的不太多,真正干下来的人则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保定市红星社区韩丽萍主任明确提出,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给社区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水”,这说明社区建设工作非常需要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然而,选择并留在社区就业的大学生多因出路不明确、待遇水平不理想等原因最终离职跳槽。

(四)“社区时代”来临,社区呼唤大学生。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社区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以适应“社区时代”的到来。通过调研走访保定市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大学生到社区,优势很明显,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推进社区建设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原本是一个双向共赢的举措,但大学生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区需要人才而要不到,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不到位。目前,河北大学生社区就业主要是附加在“三支一扶”计划来实施,但与大学生村官单列计划、单独组织考试相比,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工作的实施开展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通过实地走访红星路街道办下属的红星社区、四中社区、东胜社区中,仅有四中社区有2008年、2009年毕业大学生,其他社区本应到位的大学生都以高层次人才身份留在了上一级街道办。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政策不到位。调研中,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录用调配处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选拔等做了详细介绍。随着到社区就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多,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社区就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考核来进行选拔。对于进入到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日常的管理及服务期满后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是由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补贴”,只有975元,仅仅能满足大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的信心。社区工作发展空间有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培训及进修的机会也是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就业的一个原因。

(三)个人期望与社区现实需求“落差”大。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实际协调能力不强,缺乏与居民认真沟通的耐心,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的工作预期相距甚远,导致大学生产生茫然和难以施展自己抱负的负面情绪。

(四)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了社区发展。目前的社区工作,大部分还是执行政府指令,“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本应得到强化的服务功能不能被很好地发掘,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局面尚未成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窄、岗位数少等结果。

三、大学生社区就业推进对策

为切实保证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的落实,必须克服影响社区发展制约因素,集“政府、社区、高校”三方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

(一)国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通就业咨询热线电话、编写有关社区就业指导宣传材料、开设职业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咨询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对社区就业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注意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在社区工作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全面深入实施。

(二)完善政府保障政策。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确保提高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的比例。例如,增加工资补贴、加强保险范围;各种福利政策增设专职专人落实到位;推荐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社区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服务期满时可以优先考虑转正或者纳入正式编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来达到大学生社区就业的“一条龙”保障体系。

(三)多举措放宽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门槛。就社区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反映,专业对口与否并不影响其在社区工作。各社区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政府部门在招募时适当放宽专业要求,加强岗前培训,并通过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等帮助社区就业工作人员增强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认清社会形势,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国家鼓励性政策,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要端正思想态度,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富有热心、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真正深入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在社区工作中寻找自身价值。

四、对于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压力重重。毕业生刚刚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想象,志存高远,往往不愿接受类似在社区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即使选择了进社区,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外界误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心理负担自然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立无援,若不能及时端正态度,再加之初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会选择退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有关方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二)大学生到社区,定位很重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真正走进社区之后所参与竞争的不该是所有岗位。对于一些对能力要求相对不是很高的职位,应该留给合适的年龄、教育水平的人群去做。这样才会使整个就业环境趋于稳定与和谐。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制定招收大学生进社区的计划时全面考虑与衡量,将真正合适大学生去做的岗位留给大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响应国家政策,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基层工作岗位,同时又给大学生定错了位。

(三)社区岗位分工,亟待规范。实地走访中,通过切身感受社区工作,发现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职责划分不规范。若想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强化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接纳大学生,与时代接轨,社区服务站就应该积极引入管理模式、借鉴管理经验、创建高效的工作氛围。而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无疑存在优势及可发挥特长之处。可以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想积极投入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四)完善社区功能,增设专岗。众多社区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健全社区功能的同时,开设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例如:增设社区文化员,负责社区图书馆图书的阅览、借阅、查询等工作;增设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负责社区保障室、低保、失业保障等工作;增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保健、教育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增设法律咨询师、老年大学活动负责人、就业培训教师、老年公寓全托护理员等。既可以完善社区功能,又可以吸纳大学生来尽己所能。

(五)鼓励大学生创业进社区。随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点燃。结合社区人口密集、人群稳定等特点,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一条不错的路径。早在2008年3月,信阳大学生就曾启动家教进社区的活动,法律进社区也不再新鲜,还有杭州女大学生针对百姓对网上购物的不放心,走下网络进社区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宣传。因此,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方向提供了新方向。

(六)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快社区就业步伐。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快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社区基本建设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仅靠政府财力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持续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增加对社区工作资金支持是改革方向。要通过各种方法壮大政府财力,引进社会资金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帮助社区服务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进社区就业。

总之,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典型性,认真总结推进落实这一基层就业政策,方能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得到锻炼,推进社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0.4.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 互联网 医护养老 服务设计 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中心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及养老现状

2014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2.2亿,其中60%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5000万。今后数年,随着50后和60后快速老龄化,需要养老医护服务的高领老人会日益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养老方式、政策保障等一系列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大众的的关注。那么,老年人在接受养老服务方面情况究竟如何?经过调研,本文将以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解析养老新模式。

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建成的社区服务站有635个,而老年服务社区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养老服务,当下相对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是社区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两种。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635个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文体活动、老年餐桌”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市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托老所新增床位5000张,基本上形成覆盖区县、街道和社区(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状结构。

居家养老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未来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第一选择。据了解,今年内全市还将在城市社区新建15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二、“互联网+”医护养老服务设计――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一)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概况及现状分析

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设点分析。该社区养老医护服务中心位于南京十分成熟的锁金村社区,其医护养老服务中心其成立于2015年6月份,由是民间非营利机构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投入资金和智慧平台建设的,而早在两年前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就与街道社区合作,成立了苏新健康服务中心,对社区老年人群及需要特别服务的居民,进行健康数据提取并建立健康档案。从2015年初开始就着手研究智慧医护养老,并且在下半年投入运作。各机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中心概况。医护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和定位。通过走访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到,万家帮娱乐养老服务中心是两年前通过政府审批的养老项目,该项目辅助居家养老,以社区养老娱乐项目开展为主,老年人照护为辅。在2015年,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医护需求,社区养老利用互联网的大环境创建了南京市第一家“互联网E+社区养老门诊”,这一创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根据观察和与医护人员的交谈发现,目前已经开展的医护养老服务主要还是日常保健服务,比如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保健服务。据医养中心管理人员回忆,在去年互联网E+社区养老门诊刚投入运营的时候,他们也曾开设了电话问诊咨询专线和线上服务平台,也在服务中心引进了一些信息化的诊疗保健设备,包括睡眠质量记录仪、骨骼年龄检测仪器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仪器,然而这些“高端”的服务方式和诊疗仪器过了新鲜期之后却并没有那么受欢迎,有些甚至难以利用起来。“智慧养老”云服务建设。目前苏新健康服务公司联合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站点正在研发“智慧养老”云服务的设备和平台,现在的方向是利用可穿戴设备来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然后与子女和医护服务点形成一个闭合的数据环,将采集的数据利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监测,重要的是监测之后如何诊疗判断,安排医护服务。

(2)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情况分析。整理分调查问卷的数据,综合对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的实地考察,目前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医护养老的服务设计也需要在服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老年人和医护人员的反馈以及医护养老服务的市场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

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医护服务数据可以分析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不同医护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如图2所示.

(二)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医护养老服务设计研究建议

(1)整合资源、共建网络服务平台。首先,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积极地与正规医院和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创建服务平台,为用户(老年人及其亲属)提供一个信息化的选择服务的途径。如图3所示,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电话热线两种方式,老年人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预约医护服务,负责接线盒平台的客服会将预约信息登记入系统,然后由服务器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将预约信息分配给正规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者专业养老机构进行实际的服务操作。

(2)万家帮社区养老医护服务的局限性和解决思路。健康数据监测。目前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健康数据的采集监测和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依靠老年人自主到中心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常规数据,并由医护人员后期手动录入数据库。这种传统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错漏和监测不到位。针对这个问题,社区服务中心可以结合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设计一款老年手环用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语音预约医护养老服务,监测异常情况,并且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数据库进行24小时的数据传输记录,然后由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信息分配到正规医院或者养老机构,并且所有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可以和老年人子女的终端设备同步,方便家人随时掌握老年人具体情况。慢性病诊护。目前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医护服务主要实施的服务类型就是慢性病的诊护,包括: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疼痛,咳喘,失眠多梦等等。而针对慢性病的医护服务目前主要采取老年人自己到服务中心接受诊断的方式,这使得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不到万不得已大多选择不治疗,导致慢性疾病长时间积累难以治愈和改善。针对这个问题,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护服务点可以将慢性病的养护变成规律性的医疗服务。在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第一次到服务点进行诊疗的时候,就对其患病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并且记录到数据库,然后通过模型计算之类的分析手段,综合老年人的年龄和经济状况,为其量身定做慢性病诊疗养护方案,包括定期的治疗养护、规律的看诊、健康的生活饮食建议一起其它改善身体健康指标的方式。

(3)常规病诊疗。常规病的诊疗属于专业医疗范畴,所以对医疗人员和服务点都是有资质要求的,而目前单独开设老年科的正规医院少之甚少,调研期间了解到南京明基医院的内科下属开设了老年科,其主要目的是节约老年人到医院就诊的时间成本,提高老年人医疗就诊的效率,并且有利于分析研究老年人群体的医护需求。

据了解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常规病诊疗服务,比如感冒发烧等日常疾病诊疗主要是采取中医治疗手段。诊断方式也由最初的电话和网络平台咨询问诊,变化为目前电话网络平台预约后,老年人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面对面问诊,这一点主要是考虑诊断的准确性。

综合现在正轨医院在老年人常规就医方面的创新模式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这便捷高效的原则,万家帮社区养老中心的医护服务可以将医院内的老年专门科室引进社区养老中心,在社区开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老年人综合门诊,解决老年人常规病诊疗的问题。同时,门诊要与医院建立互通渠道方便又特殊需要的老年人及时转诊救治。

(4)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医疗照护。目前,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自己聘用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或者由家人承担对老年人照护责任。这样的照护一是情人照护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因为各种原因恶意伤害老年人,对家庭来说经济压力比较大;二是由家人负责居家照料老年人会引起很多不专业的照护行为,时间精力耗费多。

关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不具备托养失能老年人的资质和能力,户服务目前只能接受相关的医护服务预约然后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医疗诊治、康复保健等。而要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就必须从提高他们的医护养老这方面入手,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这就要求社区养老医护服务中心能够通过平台共建与专业养老护理机构、医疗援助机构等社会机构协作,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照护提供有效服务,和先进的康复器械、可视化监测设备。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人员中,社区管理人员为40人,占4.2%;社区工作人员为54人,占5.7%;社区居民为860人,占90.1%。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329人,占34.5%;年龄在20~30岁的49人,占5.1%;年龄在30~40岁的268人,占28.1%;年龄在40~50岁的120人,占12.6%;年龄在50岁以上的188人,占19.7%。

(二)家庭信息化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效样本的860户居民家中均拥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两者兼有。其中,仅拥有1台台式电脑的家庭为52户,占6%;拥有1台台式电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423户,占49.2%;拥有1台台式电脑和2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354户,占41.2%;拥有3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31户,占3.6%。在被调查的居民中,电脑使用覆盖率达到86.2%。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使用者占38%;年龄在20~50岁的使用者占52.6%;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使用者占9.4%。调查居民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占67.1%,且品牌集中在华为、三星、HTC、苹果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平时上网除了工作之外,主要集中交友聊天、网上购物、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浏览新闻、检索资料并下载等方面。

(三)居民信息化需求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85%的居民愿意接受信息化技术的免费培训;5.8%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参加及生活中没有需要;9.2%的居民表示无所谓。在有培训意愿的人群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69.2%,且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脑维护、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检索、图像处理与制作、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年龄在20~50岁人群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的常用软件、网站及功能介绍、淘宝开店的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年龄在50岁以上老年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如何上网、交友聊天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对常用家用电器的维修保养需求比较迫切,如电水壶、电饭煲、微波炉、儿童电动玩具的维修等。

(四)社区信息化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德兴社区拥有信息化平台外,其管辖的7个封闭式小区、3个半封闭式小区、4个松散型小区均无信息化平台。在被调查的社区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中,认为德兴社区信息化平台模块不完整的占75.3%;认为内容不充实、原因为不能实时更新的占99.1%,具体体现为有的模块下的内容较陈旧,个别模块下尚无内容。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从社区网获得信息的仅为12.3%,更多的是从社区公告栏获得信息,占54.8%,居民聊天为17.6%,报纸为15.3%。96.7%的居民认为平台未能正常运行,体现在不能在平台上实时了解社区动态、一些便民工作不能在平台进行、未能通过社区平台学习相关信息化知识等。德兴社区虽然已经基本建成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社区信息化平台功能仍需完善,使用的普及水平还亟待提高。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导致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五点: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激励机制;社区编制不足,无专人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缺乏;不了解居民的具体需求;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五)社区信息化需求

调查显示,77.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普遍表示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并在以下方面有较大需求:一是上级部门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二是引入企业力量,运作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三是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四是增设信息化平台专职维护管理人员;五是安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六是开设相关信息化技术培训,引导居民使用信息化平台。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比较关心,有效问卷率达到86.7%。家庭电脑拥有覆盖率达到100%,使用覆盖率为86.2%,智能手机使用人群占67.1%。青少年对信息化培训意愿比较强烈,重点体现在电脑维修、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技巧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中年人的需求重点为智能手机功能及软件介绍、淘宝开店;老年人的需求体现在如何上网和交友聊天。同时,居民提出了对家庭常用电器的维修和保养的知识介绍和现场服务的迫切需求。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社区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

二、基于区校协作,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构建科技和谐社区要求下,应主动服务,对接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形成品牌特色

参与本次调查的人群中,青少年占34.5%,主要集中为中小学生,在校主修语数外课程,同时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意愿比较强烈,希望能对电脑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并处理,对PPT制作技巧、图像处理等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高校中拥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优秀学生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社区合作建立“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定期为社区的青少年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可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传输知识的同时培养社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提高高校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践行服务社会的宗旨。

(二)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目前,社区的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的服务比较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居民对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普及教育也颇感兴趣。大部分人已使用智能手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下的常用软件了解程度不够,常用软件下载及信息获取网站不熟悉;还有一些居民有网上开店的想法,但不知操作流程和方法,急需此方面的辅导。充分发挥高校充足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针对社区普通群体,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手机常用软件介绍、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辅导;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淘宝开店指导、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信息检索方法、办公软件应用、电脑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等)、消费电子产品维护保养服务等。通过各类培训和服务,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技术水平,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在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服务对象、拓宽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水平,也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科技创新成果进社区,引导居民创新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会举办各类科技竞赛、创新大赛,其间会涌现出各类优秀作品。向社区居民展示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如关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太阳能等新能源采集与传输技术展示、智能家居)、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节能路灯控制、汽车智能车窗控制)、广告设计与会展等。一方面,展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社区居民对高校及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配合德兴社区科技和谐社区的整体建设计划,针对广大社区群体,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社区精品展”活动,通过项目演示、现场介绍等方式开展活动,具体展示项目有三维光立方(可随音乐节奏闪动的灯)、汽车智能天窗的设计与实现、人性化的智能饮水机、灵动节能路灯、数控雕刻机的制作、自动吸尘黑板擦设计、基于WEB的远程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快速鉴别真假红酒的试纸制作、吉祥物设计与旅游产品开发、简易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等。

(四)搭建科技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

当前,政府行政部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平台化的工作网络不完善甚至缺乏、未配备信息化管理专门人员、资金投入不够的不足。可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发挥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特色,协助社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在原有平台基础上,根据区校协作特色,开发“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特色模块,用以展示各类活动风采;学习园地模块主要包含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学习交流和辅导内容,由高校师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在线辅导;将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同步更新至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模块下,彰显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特色人才资源库模块,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传承娄东文化,形成“江南丝竹、书法、娄东画派”等娄东文化的特色社区。整合搭建社区科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为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和街道政府部门之间、社区与高校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信息高速公路。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根据德兴社区实际情况,结合调研获取的居民和社区需求,整合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

(五)稳定多元资源,实行社区服务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