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旅游前景

生态旅游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旅游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旅游前景

第1篇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

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2篇

鄱阳湖在古代并不叫这名儿,古称彭蠡湖,彭泽湖,官亭湖等等。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那么鄱阳湖是从来就有的吗?当然不是,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是经过几亿年漫长的地质演变逐步形成的,到距今1600多年时才刚刚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所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代有一种说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阳湖如大瓢一样,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如今的鄱阳湖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煞是美观。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约25.1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而且,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每年降雨量平均达到1636毫米,自然环境非常好。所以有诗写道:“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试问,在长江黄河日益被搁浅的今天,谁还能看此景象而“坐怀不乱”呢?

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下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供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的生态功能。这里的环境和气温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到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而且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到4000多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美誉。如此美景您能熟视无睹、不为心动吗?

我们再看看鄱阳湖的离奇传说吧。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鄱阳湖有着八九亿年的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不缺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有历史名人陶渊明、洪适、江万里、林士弘、刘恕、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有王勃苏轼为鄱阳湖写诗,有瑶池玉女与鱼郎胡春的大孤山传说,,有东吴督都周瑜在点将台点将的历史故事,有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当然,鄱阳湖还有一绝不得不提,那就是鱼,这里的鱼是特产,是真正的 “土”鱼,不仅鱼的种类繁多,而且色泽美观,味鲜肉甜。那烹出来的味十里飘香啊!所以只要一提到鄱阳湖的鱼,大家无不垂涎三尺,只要来到江西,人们都会想吃鄱阳湖的鱼。

第3篇

南极所具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决定了南极生态旅游有其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南极生态旅游是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其蓬勃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境效益,既是南极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极生态旅游所应达到的理想发展状态。基于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南极生态旅游既是人类感受、体验与研究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方式。

因此,在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把环境保护融入其中。

(一)独特的南极资源环境是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南极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周围为大洋所环绕。南极清新的空气、洪荒的岩石与土壤、纯洁的水和洁净的冰,具有潜在的巨大旅游价值。南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吸引旅游者赴南极旅游的主要动因,一些国家的旅游公司在丰厚的利益驱动下正迎合这一巨大的南极旅游需求,使南极旅游热居高不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作为其中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更愿意离开喧哗的都市,选择一些人烟稀少、神奇奥秘的地方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人们明白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南极地区的的生态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一方热土。

(二)南极生态旅游对南极环境兼具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看,南极生态旅游的开展有利于南极环境的保护。

这可以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得出结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这种旅游更注重人类在开发资源满足某种需求的时候,应当经过理性的思考、采取文明的方式,寻找一条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满足人们需求的道路。而不应该是将人类的某种欲望放在首位,不计生态破坏的代价。众所周知,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环境的承载力是极为有限的。南极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向人们传递南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就从源头上规范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反观传统旅游业的开展,管理者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赚取可观的经济收益,旅游者更是抱着花了钱就可以任意妄为的态度,不假思索的丢弃垃圾,攀折花草树木等等不良行为,其结果无疑是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南极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南极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自觉性,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另外,发展南极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南极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eco-tourism, and the expand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mainly reflects in government, regulatory agencies, tourist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of China's eco-tourism and eco-environment.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eco-civilization building. On the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olved the problems.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路径选择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88-02

0引言

生态旅游是20世纪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目前全球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共建“生态、和谐”世界的愿望的强烈,生态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与必然趋势。2002年,联合国将其作为生态旅游年的做法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生态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价值,另外,通过生态旅游宣传环境保护的思想,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集多重功能与价值于一身。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国内发展也比较迅猛,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等原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本文基于此进行探析,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新的路径选择。

1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区域固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不对资源形成损害,而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资源健康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对地域经济的波及效应,从而形成资源保护+观光旅游+地域振兴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态”,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一种持续的、具有魅力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并能做到保护资源,使得地域居民有安定的生活”。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与原则;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具有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及其他需求的各种特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自然生态及地域文化等知识,尽情地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起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他需求这里不提及。鉴于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其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与政府介入相协调的原则;通过信息传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从国家与地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出发,制定和颁布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贯彻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问的矛盾,避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的盲目性,规范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制止环境质量的有害变化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2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一般是伴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而进行的,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笔者根据生态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五个层面,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宏观决策管理层面,缺乏科学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并不健全,缺乏国家层面宏观的旅游战略。在我国,生态旅游一般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国内唯一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仅有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不能满足当前问题的解决及旅游的管理,导致科学管理决策缺乏。另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行行政主管与业务主管相分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决策的不统一,也极容易造成尤为政绩或直接收益过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如浙江天目山、江苏盐城湿地等生态旅游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

2.2 旅游区管理机构层面,缺乏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对其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旅游管理机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不充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也不透彻,这样直接导致管理机构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多数旅游区重产品开发和销售,轻环境保护,重利益轻生态,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质。而缺乏科学规划将会造成旅游开发的过度或不当开发现象,同时也会造成生态旅游管理的不规范。最后,管理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06年,我国生态旅游区管理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有近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只具备高中及以下学历,另外接受培训的管理人员比例也不大。

2.3 旅游区与社区关系层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冲突日益明显旅游区的开发与经营和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实现。目前,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互动比较少,且互动随机性比较大,规模比较小,性质多为自发。社区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及出售特产从中获益。缺乏有效地机制让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同时缺乏一定的利益分享保障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另外,两者在旅游区内关于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冲突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区内居民的利益被限制或者剥削,这些因素也极大地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实现。

2.4 旅游区与游客关系层面,教育功能尚缺,管理不到位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及环保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大部分在游客的科普宣教方面不到位,另外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缺陷。据统计,我国生态旅游区采用标识牌进行宣传的占66%,采用宣教中心的占40%,采用专业导游占30%,这些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区与游客之间关系不和谐还表现在对游客行为的限制和管理不够到位,目前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保护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保护区制定了游客行为规范守则,这不能说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5 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关系层面,两者并不和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十分不和谐,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在于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而旅游过程中却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这显然违背了初衷。对于监测是否造成了环境破坏国内技术并没有达到有效性,包括开展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一般而言,旅游区的旅游活动不同程度商都将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有大约七成左右的保护区展开了监测和调查,但是技术并不达标,对于深层次的各种指标分析,还不能有效进行。国内仍有三成左右的保护区尚未开展监测,仅从感性角度判断旅游活动给保护区带来的环境影响,缺乏科学性。

3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路径选择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旅游管理也显得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上文可知,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政府必须要在宏观方面加强推进生态旅游管理。将生态旅游上升为国家策略的高度,在制度方面,成立从上至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另外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相关主体对其的认识和重视,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笔者认为日本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可以借鉴,日本在2004年提出推进生态旅游五项政策,其中便是制定通俗易懂地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与方针,另外便是开设网页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帮助。

3.2 旅游管理机构要重视“生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中心工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可行,开发价值评估等都是旅游管理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管理机构应该要树立“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应从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来考虑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到当地资源承载力,具体而言,需要因地制宜、把握适度的原则,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价值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赢的局面。

3.3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并协调好生态旅游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笔者认为,任何一项管理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因此必须要做好旅游业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不管是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要做好科学设想,科学设计。如在武夷山保护区,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等,避免盲目性。此外要协调好旅游区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的关系,承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游客自身性格特点、资源配比、社会经济财富发展水平等。众多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当地承载力问题必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方针。

3.4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还在于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那么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管理只能是空谈,故笔者认为要加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管理服务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必须对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了解比较透彻,另外也要熟悉旅游管理方面的运作。只有从人才方面大力投入,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不断提供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位生态旅游发展献智献策提供保障。

总之,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管理丰富的内涵,树立“生态旅游,生态开发”的理念, 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10).

[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3]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5,(4).

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eco-tourism and heritage tourismandputs forward the advantages of ecotourism, Finally,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eco-tourism are looked ahead.

关键词:生态旅游;传统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谐

Key words: eco-tourism;tradition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rmon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55-01

1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其特点

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应该是人们为了缓解生活中压力,在自然环境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的同时,把增加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作为核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旅游。从他的定义看的出来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旅游者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以体验生态自然为旅游目的,可以说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只留下脚印和带走相片,这样对自然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活动。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来说是比较原始的,没有受到人为活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地区。人们在体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自己的环境生态和平时自然生活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意识。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对生态的概念考虑比较全面,一般开发规划过程中对旅游的负面影响很小。生态旅游不仅不会给地方带来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给旅游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旅游地内的居民和旅游地内的旅游者能自己主动充当旅游地内环境的管理者的角色,能对旅游地内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为,不会给下一代的旅游资源的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2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差别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性的旅游,旅游可以发展经济,但是生态旅游不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目标,它是强调社会、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各个要素统一发展,以营造和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生态系统内的一部分,做到保护自然的职责,这些方面是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的最根本的区别。

大众传统旅游的旅游路线比较单一,旅游人数比较多,经营者重视的是旅游者的人数的多少,给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少。而生态旅游偏重的就是开辟新的而且不定的旅游路线,所以旅游的人数就可能偏少,讲究个性旅游,经营者重视旅游的质量而不是旅游者的数量。

传统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为旅游资源,无条件的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旅游开发商也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旅游者觉得自己消费就是为了来享受,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了比较次要的地位,没有身体力行的来保护自然,还是用那种城市内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旅游,把住豪华酒店、坐缆车、吃野味、乱扔垃圾这种城市内的陋习也带到了自然旅游区内,而且传统旅游对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考虑比较少,没有很好的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生态旅游就可以比较恰当地把旅游与保护两者结合起来,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把人们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解决人们和自然的矛盾。生态旅游现在不仅仅是从自然资源这个角度来进行旅游,更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的生态旅游,对自然文化所进行的生态旅游的要求和原则,对社会文化方面也是可行的,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人文遗产的保护的意识,如古城平遥的生态旅游,就明显增强了平遥人民的古城遗产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生态旅游比传统旅游更加具有优势,在进行旅游的同时,能增强人们对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意识,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概念,应该在现阶段的旅游中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

3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自然、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旅游者、旅游区居住者和生态系统融为一整体,最终达到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这些方面都能说明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意识到仅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人们应该更加注意生态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在传统旅游经过发展成熟阶段后,生态旅游在我们国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为了良好的保护我国的旅游资源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生态旅游成为我国的旅游的主要方式,逐渐取代浪费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旅游,不仅仅在旅游区的管理、规划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生态性以及体验性,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旅游的传统看法。

4生态旅游的有效措施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条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富饶的的汉中盆地。近年来,汉中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自然生态资源的独特性与人文资源的无可替代性,使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特色业的具有很大优势,生态旅游将成为促进汉中经济发展的六大绿色产业之一。根据汉中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就生态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使汉中市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也对汉中旅游业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同时,陕西省已经把秦岭的整体旅游开发和品牌营销列入重点,汉中市已列入陕西省整体旅游开发格局的次中心。抓住政策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加入陕西的整体开发,是汉中市实现突破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的资源优势

汉中市位于陕、川、渝、甘交界,是秦蜀的咽喉,西北、西南的关口。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汉中市已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暖的气候条件,使汉中市融江南风光、西北风情、西南风俗于一体,集两汉三国文化和丰厚地域文化为一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资源,是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两大优势。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和汉水、秦岭、巴山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汉江两岸底蕴深厚的风俗民情,构成了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三)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汉中旅游业发展开辟一条捷径

西(安)汉(中)高速建成通车后,大大缩短了西安汉中的距离。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大大改善了汉中市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汉中与西安、汉中与成都的距离,方便了汉中的“北上”和“南下”,也方便了游客来汉中旅游。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更好的开发汉中市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汉中市同西安、成都、重庆、广元、巴中等周边城市合作发展跨境旅游,有利于汉中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现状

(一)旅游竟争加剧,旅游开发滞后

汉中市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一些世界级的生态资源目前尚未得到国际认证,不能提高这些资源的品牌。西汉高速公路的贯通后,虽然为汉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但是,如果生态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服务不能提升,不仅南来北往的人流不会成为汉中的游客,甚至原有的游客也会直奔周边的四川成都,使汉中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优势发挥仍显不足

从人文景观上讲,四川的人文资源和西安、咸阳的历史资源,都都对汉中市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某种程度上讲,周边的旅游优势制约着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景观上讲,生态景观无非是山、水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环境。汉中市的生态环境较好是相对而言的。近年来,汉中市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开山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汉江水域的大面积污染,使得汉中市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渐的恶化,对汉中市发展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汉中慰问演出是宣传汉中的好机会,但整台节目提到汉中的很少,就暴露出可宣传的汉中元素不足,汉中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宣传的问题。有效治理和科学开发,是汉中市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接待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汉中市的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4—10月份,旅游淡季长达5个多月,由此导致了汉中市的生态旅游业,旺季接待能力受限,淡季旅游设施闲置的现象发生。2010年4月,佛坪县举办首届秦岭大熊猫旅游节、第三届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动。由于节前县上作了充分准备,这次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佛坪,“亲近国宝熊猫、畅游茱萸花海”。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县城太小接待能力有限,出现了大量游客吃住紧张局面。如何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汉中市生态旅游的接待能力,是发展汉中市生态旅游的新课题。

三、汉中市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汉中市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是汉中市生态旅游的基本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在汉中市经济发展定位上,要做大做强汉中旅游业,要挖掘汉中市生态旅游的特色,要给予生态旅游业以支柱产业的定位,让独具特色的“青山绿水汉文化”的汉中市生态旅游业作为带领汉中经济腾飞的先导产业。汉中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市场定位

要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汉中市的支柱产业,就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有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完善“行、游、住、食、购、娱”等服务功能,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使汉中市生态旅游业实现“突破”发展。以“田园山水、生态休闲”为突破口,以“建设重点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把汉中建成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特色城市。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定位

第7篇

农业生态旅游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生态旅游方式,是将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生态旅游方式,它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农业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开展了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形式。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例如农家乐、采摘园、农业示范园等形式,高度地将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改善,有机地将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根据此战略作出系统评价选择适宜发展战略。

一、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优势

(一)农业资源优势显著

黑龙江省地跨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部分地域是湿润地区,一部分是半干半湿过渡带。黑龙江省地处平原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垦区,土壤肥沃,多为黑土、黑钙土和暗棕壤,因此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如哈尔滨等城市的果园、育种种植园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以品鉴农家菜、体验农家事为主题的二龙山、帽儿山农家乐农业生态旅游;从其农业生态的视角看,黑龙江是大农业、大平原、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再加上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构成了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二)乡村的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黑龙江流域居住着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满、蒙、回、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特有的黑龙江文化,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齐齐哈尔同江市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多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大海林雪乡、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等多家农家乐旅游景点。各个名族的特色居民、农业乡村工艺、乡村农业活动等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够深入农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特色的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购买到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充分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二、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劣势

(一)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医疗机构的建立、旅游地住宿条件比较差,交通不够便利,相关的通讯、饮水、卫生条件等都比较落后,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区接待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从而制约了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者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服务人员一般由本旅游区当地的人员,总体服务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接待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旅游业对服务者本身要求很高,是一个集吃、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都与服务者紧密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时也没有受到相关的农业生态旅游培训,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服务上,对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利益的认识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相关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高,经营和管理水平都有限,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重建设轻环境保护等问题显著。

(三)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较低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不高,大多数国内外旅游者来黑龙江旅游主要是冰雪、太阳岛、森林、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对农业生态旅游只停留在农家乐传统的旅游层次上,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企业宣传力度不够,未提炼出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同时品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档次不够,内涵不丰富。

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机遇

(一)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新形势

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生态旅游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首选,既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也能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前景远大。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需求又可以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多样化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有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等。每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下又有众多项目内容构成,如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观光农业自然园林和观光农业科技园林等;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品尝野味和品尝绿色农产品等;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又有体验农家乐、体验采摘、体验农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为兼顾了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同时也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重视度增加

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黑龙江省旅游局提出在2020年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提供经济、技术、资金上的扶持。农业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逐渐成熟,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管理规范有法可依。

四、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威胁

(一)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网上预订使得传统的旅游业面对着直销的挑战,旅游者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种类有了更大的自,而且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对象在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等方面都较传统旅游者要优越和高层次,倘若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不能紧跟销售渠道变革,一味是单一的产销方式,这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必将是个很大的威胁。

(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项目和种类的增多,旅游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从价格竞争开始延伸到服务竞争、社会效益竞争、资源竞争、专业营销竞争等。越来越多的省市农业生态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特色也愈加鲜明,正确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业愈加专业,为生态旅游者提供了更大的利益,这些无疑都显露出农工业生态旅游竞争的激烈。

五、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结论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生态旅游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选定生态旅游基地时,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需要在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逐步实现其规模化效益。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特色景观和特色产品,通过必要的投资,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实现产业化并不容易,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地区政府一定要重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为其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延续很长时间,投资于环境保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在实践中,环境保护总是滞后的,于是置破坏而不理,视污染而不见,将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简单夸大旅游的经济效益,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取得旅游收益的增长,使环境破坏日益加剧。

(2)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而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生态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我国在旅游开发中,旅游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造成经营管理和决策中处理不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欠妥,环境问题时常出现。

(3)资源开发市场化过度,环境威胁严重,资源开发市场化、商业化的动力很大,但是政府的管理缺位,就会使得公共利益受损。当前,大多旅游景区还没有摆脱单纯追求游客数量的开发理念。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一些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景区带来较大的冲击。现在的大众旅游步入微利时代,但付出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却很大。大量的游客增加了废水、固体垃圾排放量。许多游客要求消费野生动植物,追求舒适和享受。对当地的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意愿,表现出文化优越感等,给当地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强度,限制景区游客数量、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生态所能净化和吸收的污染物和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即生态环境自身恢复所允许的游客数量。数据显示,一个旅游区主要景点的游客容量应为60~100m2/人,一般景点的游客应为100~200m2/人,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使生态环境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为了保持旅游环境的质量,需要旅游局、旅游企业、产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游客及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让入境旅游者认识到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人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在加强生态教育的同时,也相应做好惩罚措施。

3.2 合理规划布局河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功能区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不同,做好景区规划可以减少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环境的破坏,将区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与游憩利用方式相对应。

3.3 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单位

定期考核导游,培养其环保意识,主要形式以考试及对所带游客团队问卷调查。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垃圾采用管道集中收集,固体垃圾要及时定点收集处理,对随意排放废水和乱倒垃圾的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4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游客容量

加强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技术参与和指导,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商业运作。为了更好地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入境旅游人员进行规范要求;另外应该规划出更为合理的旅游人数、游览路线,计算出每个生态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走景区可持续发展路线;对旅游区淡季、旺季时入景区人数作更为合理的规划,使旺季不超出其承载能力,淡季制定出吸引游客政策,提高旅游区的功效,增加游客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