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能力的评价

科研能力的评价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能力的评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能力的评价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结构式工作单

一、引言

我国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探究教学面临诸多困难,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与科学探究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教师还是通过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这种用旧评价方法来评价科学探究能力就像用旧尺子衡量新事物,窄化和异化了探究教学。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促进探究教学的开展。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科学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形式。按效度高低排列,主要有观察、工作单、计算机模拟、纸笔测验等方式。[1]其中,观察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做科学探究而进行评价;工作单方式也是让学生动手探究,但把过程和结果写在工作单上,然后教师对工作单进行评价。由于这两种评价方式与纸笔测验相对立,也称另类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又称属于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由于观察方式成本高,难以在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中实施,而工作单方式具有更好的成本和效度平衡性,因此更受青睐,如国际上三次大规模的科学成就研究(简称FISS、SISS、TIMSS)、英国的表现评价单元(APU)、美国的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EP)等都采用工作单方式来评价科学探究能力。[2]

本研究采用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工作单来评价初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根据存在的问题讨论相应的教学和评价建议。

二、方法

(一)对象

两个学校初二年级的各一个班(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课标教材),共115人。

(二)程序

1.探究:探究内容为“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按正常教学进度,这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分别安排在各自学校的两个教室里,每个教室一个监考教师。学生每人用一套器材进行独立探究,在结构式工作单(表1)留空处写上过程和结果,时间45分钟。

表1 结构式工作单

探究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你的桌面有:定值电阻3只、滑动变阻器1只、电流表和电压表各1只、电池2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请核实,如不够请举手。

二、你的探究问题: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三、下面是你应该做的:

1. 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假设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 对你的假设制订探究方案。(连接实物图,并说明你打算如何探究)

3. 按照你的方案做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你设计的表格中。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可靠结论。

2.设计评分量规:由笔者和两名初中物理骨干教师事先设计评分量表;然后,对一些学生工作单样本进行编码分析;最后,根据编码修订评分量表,以便评分量表能识别学生工作单可能出现的各种典型情况。

3.评分:由参与设计的两名教师先对5个学生的工作单进行预评,协商两者评价不一致的地方后,再评另5个学生的工作单,进一步统一意见后才对所有学生的工作单进行评分。各个步骤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在82%~95%之间。

三、结果和分析

下面是对学生工作单中的假设、方案、图表及数据、分析数据逐项进行评分的结果和分析。

(一)假设

表2 假设的得分情况

分数

标准

百分比

3

猜对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理由合理

78.3%

2

猜对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理由部分不合理

13%

1

猜对电流与电压或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理由合理

8.7%

表2是学生假设和假设理由的得分情况。约78%的学生猜对了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既有定量关系也有定性关系,并且理由也合理。13%的学生猜对了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理由部分不合理,主要对电流与电压关系的解释较模糊。9%学生猜对一个关系,猜错的另一个关系主要是电流与电压关系。

与意料一样,假设成功率较高,理由也大多合理,这是因为学生刚学了电压和电阻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并不难推测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同时也注意到,错误的假设大多发生在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较少发生在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这是因为电压较电阻抽象,而且学生在上节刚探究了“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已经有了电阻改变导致电流改变的亲身体验。这些结果证实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取决于先前知识和经验”以及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知识和经验进行假设”是合理的。显然,如果学生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一味要求假设,不仅这种评价对学生不公平,而且还会使探究教学程式化。

(二)方案

方案对探究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分值较高,分别对实物图连接和控制变量进行评分。

表3 实物图得分情况

分数

标准

百分比

3

实物图连接正确

51.3%

2

实物图连接基本正确

20.9%

1

实物图连接错误较多

20.9%

实物图连接错误太多,难以完成

6.9%

表3是学生连接实物图(图1)的得分情况。约51%的学生连接正确。约21%的连接基本正确,但存在一些问题,如电压表量程选择太大,读数误差大;或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没有直接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约21%的连接错误较多,如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没有起到变阻作用,无法改变定值电阻的电流,或电压表与电源并联,无法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等。7%的学生连接错误太多,如电流表并联接入电路或电压表串联接入电路等。以上错误说明探究水平不仅跟一般的方法有关,还跟具体知识、技能有关。

表4 控制变量得分情况

分数

标准

百分比

2

改变电压或电阻时,都分别控制了其他变量

49.6%

1

改变电压或电阻时,不完全控制变量

34.8%

改变电压或电阻时,都没有控制变量

15.6%

表4是学生在实物图基础上进行控制变量的得分情况。为了使实验可靠、公平,在改变一个自变量时,必须保持其他自变量不变。约50%的学生能较好做到。35%不能完全做到,主要是改变电阻时没有控制变量,如“每改变一次电阻时,读取电流表的读数”,就没有提到电压是否保持不变。16%根本没有提到控制变量。这些错误情况表明一些学生还缺乏设计公平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在处理一个以上的自变量时容易忽略控制变量。[3]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用的教材有多处明确提到控制变量,通过与教师的交谈也了解到教师经常强调控制变量,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没有控制变量,说明了讲授法对控制变量这种程序性知识很难奏效。要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多次实践,才能内化为一般能力并迁移到复杂情境中去。[4]

(三)图表和数据

科学哲学把科学分为个人科学和公共科学,前者注重结论但忽视证据呈现,后者不仅注重结论还注重呈现证据,否则难以服众。[5]科学探究作为公共科学,非常强调证据的呈现,因此分值也较高,包括图表及数据两部分。

表5 图表得分情况

分数

标准

百分比

3

定量的数据有序而系统地呈现在图表中

60.9%

2

定性的现象描述有序而系统地呈现在图表中

19.1%

1

现象或数据无序或无系统地呈现在图表中

14.8%

现象或数据不呈现在图表中

5.2%

实验现象或数据应该有序而系统地呈现在图表中,以便容易分析其变化趋势,表5为数据呈现得分情况。约61%的学生都用表格呈现数据,其中少部分还用坐标图来呈现,表现了较强的组织、转换数据的能力。19%学生与他们的定性假设一样,在表格中呈现定性描述,如电流“较大”“很大”,似乎不理解定量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15%没有把电流、电压或电阻按一致的方向排列,如电流“0.1A 0.3A 0.2A”,这些数据的无序也反映了操作的无序。5%以叙述方式呈现现象或数据,没有呈现在图表中。

表6 数据得分情况

分数

标准

百分比

3

自变量电压、电阻改变次数和间隔大小合理

66.1%

2

一个自变量改变次数和间隔大小合理,但另一个自变量数据不完全合理

13.9%

1

一个自变量改变次数和间隔大小合理,但另一个自变量数据明显错误

12.2%

全部自变量的数据错误或没有

7.8%

表6为数据得分情况。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连续自变量一般应该改变三次以上,而且改变间隔大小应合理。约66%的学生能完全做到。14%的学生不能完全做到,一种情况是自变量改变次数少,主要是电阻没有改变两次以上,原因之一可能是提供给学生三个定值电阻,这样学生似乎把电阻当成类别变量而不是连续变量,原因之二可能是改变电阻要断开、连接电路,一些学生嫌麻烦;另一种情况是自变量范围和改变间隔太小,以致难以显示因变量电流的变化,这里主要是电压变化小,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移动太少,也可能是电压表量程选了最大量程,或两者兼之。约12%的学生一个自变量数据合理,但另一个自变量数据明显错误,如电压没有改变,可能是电压表与电源并联;如定值电阻通过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变化趋势相反,很可能是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把变阻器两端电压当成了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约8%的学生数据全部错误或没有,这是电路太多错误造成的。

从结果看到,数据正确率比方案正确率高,显然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测量时调整了方案,这说明元认知在对探究器材的选择与重组、对实验现象的捕捉与分析、对失败原因的查找与矫正、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调控作用。[4]

(四)分析数据

表7 分析数据得分情况

分数

标准

百分比

3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完全正确

71.3%

2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不完全正确

17.4%

1

重复描述正确的现象或数据

7%

结论全部错误

4.3%

对获得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或关系,表7为这方面得分情况。约71%的学生得到正确关系。约17%的学生不完全正确,如“电流随电阻增大而减少,随电压增大而减小”,这与他们连接的实物图一样,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测到的是变阻器而不是定值电阻两端电压。7%的学生没有得出一般的结论,只是重复描述现象或数据,如“当电阻为6,两端电压分别为1、2、3时,电流分别为017、034、05”,显然缺乏区分证据和结论的意识,或缺乏解释数据的能力。4%结论错误,主要是实物图太多错误,在实际操作时也没有纠正过来,得到的现象或数据混乱。

从结果看到,结论的正确率比数据和方案的正确率都高。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元认知在数据处理时再次发挥了调控作用,学生发现数据有问题时重新进行了测量;二是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能对不规范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等等。后者也再次反映了一些学生尚停留私人科学层面,证据意识差,不注重呈现数据,但努力追求结论。

四、讨论和意义

从结果看到,学生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中,除了假设、解释数据较好外,其他表现都比较差,主要是控制变量的意识和能力差,证据意识差,组织、转换数据的能力差等,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探究教学开展程度低,甚至以讲授教学代替探究教学,以致学生真正探究的经历少。研究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跟一般方法有关,还跟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情境有关。也就是说,只通过传授一般方法来提高探究能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多次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一般能力并迁移到复杂情境中去。第二,这种评价要求清楚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但一些学生可能动手能力强但表达能力差。的确,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学生在不同评价方式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水平。[2]然而,清楚地表达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是科学探究所要求的交流能力,因此要提高交流能力,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学生多经历探究,并明确要求和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过程和结果。当然,如果把这种表现性评价用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以辅之以观察、交谈来全面判断学生的探究能力。

尽管本研究涉及了初中物理相当典型的探究方法和器材,但毕竟是基于个案的,而且学生的探究表现水平与探究任务、仪器、知识和情境等因素相关很大。[1]因此,进一步研究学生在上述因素结合中的表现,无疑会对学生探究能力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axter Gail P,and Others. Evaluation of Procedure-Based Scoring for Hands-On Science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92, 29(1 ):1-17.

[2]Lawrenz Frances,Huffman Douglas,Welch Wayne.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of Various Subgroups on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mats[J]. Science Education,2001,85(3 ):279-290.

[3] Christine chin. Success with Investigations[J]. The Science Teacher, 2003,70(2):34-40.

第2篇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igh-rise buildings, accident rate also increase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need immediate emergency rescue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reliability of emergency rescu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to select and adjust evaluation experts. This model can quantify the evaluation expert dependent factors and improve confidence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examples show that, the result of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level of busin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a confidence level of 0.95. It can be clear that the existing defects of the business work provide the basis for upgrading th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Key words: expert credibility evaluation; fuzzy clustering; fuzzy math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支柱行业,就山西省建筑行业现状来看,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工程多层分包等问题使得在建项目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给山西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快了编制应急预案的步伐,以通过应急预案的应用将事故危害降到最小。而对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合理评估,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减少企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保障。

齐锡晶等人[1]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中指出:在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推行施工总承包等背景下,国家颁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存在着范围过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估不准确。侯琨等人[2]在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粒子群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准确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文中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主观性强的因素所占权重并未考虑,还需进一步完善。徐林生等人[3]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中对评价过程中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人进行评价量化,为其他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韩晋平等人[4]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分析结果理想。该模型中应用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可以将评判者的主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真实反映各因素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分析研究,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并应用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方法减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因素,提高置信度,?榧跎偈┕は殖∪嗽鄙送觥⒉撇?损失提供保障。

1.建立评价模型

1.1评审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主观性强,影响量化的评价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对主观性强的评价过程量化,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2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的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因此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围绕这四个过程进行。根据评价动态过程及评价准则,结合多位专家建议,为实现事故预防需要提高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

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阶段。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从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中实现。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包括: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各机构职能分配、增强企业监控设备及能力、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演练、应急通讯能力、应急物资及设备和应急人员的充足保障。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包括作业人员的应急反应意识及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

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体现在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阶段。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包括危险检测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危险检测预警能力包括危险辨识能力、企业综合检测能力和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包括通讯报警能力、事故现场指挥协调能力、抢救人员物资能力和疏散避难能力。应急恢复能力体现在规划恢复内容、资金、技术和人员配备能力四个方面。

1.3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专家评审员意见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重要性调查表,面向企业职工进行调查,将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评价要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需要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解判断矩阵,得出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引入九级标度法(见表1)确定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为:

用三级指标单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作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同理一级指标的的评价矩阵 为二级糊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评价结果K。

2.工程应用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隶属于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建筑事故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该企业常见事故类型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近五年常见事故统计数据见图1。由图可以看出该企业近五年共发生物体打击事故49例,占事故总数的49%,伤亡115人。物体打击事故危害性大,人员伤亡不可避免,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企业应着重预防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1评审专家选择

应急救援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依赖专家给定意见。选取高信度专家可提高评价水平。设定此次评审活动从10位专家中选取5位高信度的评审专家。

2.2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针对企业常发事故类型,若想要事前做好计划和应急措施,需对该企业应急救援现状进行评估。以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系统为评价对象,基于应急救援全过程,运用上述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确定评语集V={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如表3所示,利用表3中三级权重及评判矩阵,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利用二级指标评判结果计算出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则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最终评价结果为: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等级集V= (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按最大隶属度原则,“一般”的隶属度最大,故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为“一般”。

2.3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

第3篇

关键词: 精读课形成性评价 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多元智力理论,教学评价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大都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依据。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学科本位,其缺点是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我认为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形成性教学评价。形成性教学评价属于人文化评价,是和终结性评价相对而言的。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二、构建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1.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技能,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目的就是能学以致用,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一学期一次的笔试和口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情况,但相当不全面。试卷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表现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标准所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要求的,也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形成性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努力进行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明白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均能积极参与,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抢答得分,整个过程师生一起点评,互相交流,形成一种浓厚的热烈的学习气氛,学生无拘无束地运用语言、实践语言,能得到很好的“听”、“说”的锻炼,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3.形成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各类形成性评价的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对评价标准的选择和解释,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精神,促进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成为对自我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控英语自主学习的情况,从而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2.多元性原则。自我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评价;既要对课堂上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方法也需要多元化,可以使用问卷、学习档案、访谈、日记等多种评价方法。

3.引导性原则。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评价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后要能够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既看到自身在英语自主学习中成长的轨迹,又看到自身需要进一步提高改善的地方,从而更明确地自我定位和树立新的目标。

4.激励性原则。以激励评价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他们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运用形成性评价,可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发现在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程序组织、手段使用等各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技能。在形成性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形成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精读课形成性评估模式,如下所示:

1.教师记录。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观察形式,分别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规范观察和标准化观察。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经常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主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上不仅可以运用测验、听写等测试性评估,还可以运用非测试性评估,如提问、抢答、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手段,及时记录下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情形,然后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座谈,帮助他们制订修改措施。师生间的访谈有利于对学生个人成就和需要作出正确积极的评估,有利于了解每一个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在批改作业时,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性的分数,而是适当附加诊断性、指导性、鼓励性的评语,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说明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学生作业的实际现状,并告知其缩小两者差距的办法。

2.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并对其作出评价。

首先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是指一段时间内与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的一系列资料,这些资料显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习计划和总结;(2)个人发展评估表;(3)作业及测验记录;(4)学习报告(学生以周记的方式汇报学习内容、进展和自己在英语精读课上学习的策略并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英语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报告可以对教师课堂观察进行补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适应。指导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调整学习行为,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学习效果评估。

学习效果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同学互评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时,教师既是评估标准的制订者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精读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等。例如在精读课堂教学中利用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我提前给学生演讲题目,在课外准备,课堂教学中抽出一段时间,选几位同学进行3―5分钟的命题演讲。在学生中选出四位评委,制订评分标准,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语音、语调、演讲内容和演讲技能。通过学生互评,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自主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最后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包括演讲的整体表现情况与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发现优点,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的收获是:教学观念得以转变,角色与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截然不同,由教书匠、考官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教学能力和自身业务水平也得以发展;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与学生同时进步。学生的受益之处在于:英语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能够积极发言,乐于参与学习活动,能较好地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协作,学会相互尊重;重视正确学习观的培养,学习动力得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自主性课堂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再扮演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赋予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机会、课堂活动、学习策略等方面做出决定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使学生调整角色,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自己管好自己的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监控学习进度和评估学习成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引用新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推行形成性教学评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形成性评价尽管有多种形式,但核心思想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哪种形式的评价更为有效,要看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否逐渐完善。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方法,不宜过度强调量化,比如可以多采用语言描述性的等级评定,如:Excellent,Verygood,Good,Adequate,Need improvement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形成性教学评价和终结性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如60%终结性评价,40%形成性评价或70%与30%的分配,等等。通过形成性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与自身现有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形成性评价将评价的重点从评价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强调评价活动在调节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标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掘潜能,树立自信,指导今后的自主学习过程。Black和Wiliam指出,学生自我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与自身的现有水平,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来缩小现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布卢姆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28.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4]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103-108.

[5]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

本文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改课题

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AHP模型;轨道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门课题,目前为止,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个案研究比较少,怎样结合不同类型院校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该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关注。

随着近年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技术革新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有关该类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当前还是空白,因此根据轨道交通院校特点,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明重点努力方向,这是值得探索的一门新课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借鉴国内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研究 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问题,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轨道交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然后征询多位业内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经过两轮反复筛选、整合,拟订出最终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准则层中6项指标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内涵。

(二)各项指标评价标准

1.创新基础能力的评价标准

创新基础能力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含5个二级指标(见表1)。轨道交通管理人员需要常与人沟通交流,评价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看其是否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要求行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从较强的自学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自学方法等方面反映。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应熟悉轨道交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网络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轨道交通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可通过使用office软件和专业软件(如CAD、Matlab等) 的熟练程度、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如中级操作员证书等)等方面评定。写作能力可参照实训总结、社会调研报告与求职文书等应用文写作能力来评价。

2.创新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创新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轨道交通大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数学、电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专业各学科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会融会贯通,了解轨道交通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可通过课程考试成绩等级来评价。交叉学科知识可通过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情况,是否掌握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并会灵活应用来衡量。

3.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动力、主动性,对创新研究富有激情,关心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关注铁路及地铁的技术变革,具有主动探索,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获取轨道交通专业的新知识及新技能。

4.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需熟悉监测设备的数据、波形分析,处理系统故障,有主见,善于发现问题,想法解决难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轨道交通人才创新思维可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洞察能力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已有知识总结归纳,再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发散思维体现在学生想像力丰富,破除惯性思维,对所学的知识有独立见解,在学习中标新立异、常涌现灵感的火花。洞察能力体现在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能迅速的认知理解,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能够较快地判断事物本质规律。

5.创新品质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要求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轨道交通专业设备维护工作的基本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创新品格包括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感可体现在遵守校纪班规,团队合作能力体现在团队意识、合作技巧,要求学生具有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的表现、担任校内各级学生组织职务、参加实训实习和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评判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6.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轨道交通类专业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可通过参加的科技活动及取得的科技成果情况来评价。对轨道交通学生来说,参与课题研究、车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各级竞赛(如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等)及取得相关奖项、参加专业能力资格考试获得的证书(比如CAD工程师认证证书、铁路客运员或货运员资格证书、铁路信号中级工资格证书等)可作为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三)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从第二层开始,把同一层级的指标因素用成对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最后一层。若同一层两个因素分别设为i,j,因素i与因素j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之比用cij表示,则判断矩阵C=(cij)nxn,且cij = 1―cij(i,j=1,2L,n)对于cij的值,采用S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示)。

针对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设计专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两两比较,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判断矩阵,其中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成对比矩阵记为P,指标层(三级指标)对准则层中6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分别记为

P1,P2,P3,P4,P5,P6。

(四)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专家主观判断的差异,前面构建的判断矩阵无法保证完全的一致,只要做到接近一致性就可以,为保证评价结果合理,需对这些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由第二层的成对比矩阵P,计算出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权重向量为:

wk

(2)=[0.0483,0.1892,0.1980,0.1584,0.1502,0.2558]

最大特征根λ=6.4203和一致性指标CI=0.0841,一致性比率CR=0.06780.1,则认为矩阵一致性程度不能接受, 需对矩阵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调整, 直到矩阵满足CR

(五)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准则层指标对于总目标层A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计算出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权重系数,具体如表4中所示。层次总排序也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 是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k、CRk分别是第三层对比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一致性比率。由CIz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创新实践能力最重要,其次是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品质、创新基础能力。在创新基础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这一指标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在知识结构中,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其次是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中,主动性中重要;创新思维能力中,认为逻辑思维最重要,其次是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品质中,责任感最重要,其次为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中,认为科技成果最重要,其次为科技活动。总体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科技成果、创新主动性、专业知识、逻辑思维是排在前四位的评价要素。这些结果可为轨道交通类专业重点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三、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实例

首先,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专业某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前面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取指标要素的评价等级为:

{强(90),较强(80),一般(70),较差(60)}

请三位专业老师对该学生各项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取对应分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生该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整理出该生对应表1的18项二级指标的分值见表5:

将二级指标的分值乘以表3对应的权重系数,再求和,计算到该生创新能力评分为80.284。

从最终的结果80

四、结语

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并结合轨道交通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利用AHP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更趋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文中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虽具有一定科学性,但是评价指标是根据专家的意见给出的,不能完全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该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还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检验、修订。

参考文献

[1]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13.3.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3.

[3]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5.

[4]李淑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12.

[5]陈雷.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第二军医大学,2008.5.

第5篇

关键词:教师 科研能力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78-03

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但是,当前我国有不少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较少、的数量较少及级别不高、获批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及级别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已成为科研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教师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需要有一套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对其科研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 有利于鼓励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也有利于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立一套客观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就成为优化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

1 本科与高职科研定位区别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同样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养人才上角色的不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教师科研工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对象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应具有该专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当他们在面向生产一线时,能够解决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还应具备为专业服务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显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光要具备专业授课能力,还要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善于从社会的基本需求和热点问题上寻找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结合。只有注重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多向的课题研究,才能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高职院校只有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子,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咨询、培训、推广等活动,才能使其为所在地区社会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得以真正实现。也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起职业学院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鉴于这种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应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侧重于技术应用性研究、工艺与工程研究等。同时注重把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并将得以验证的成果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师科研能力调研内涵及构成

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情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教育教学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的撰写能力、科技成果的推广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参与企业人才开发能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参与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等构成(如图1)。

图1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构成

2.1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主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

2.1.1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表现为教师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2.1.2教学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为能进行专业设计、操作本专业技术设备、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为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加工、制造、检测等实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

2.1.3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岗位的精细化分工,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一种考量。从管理角度看,职业院校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不仅能够满足企业亟待的燃眉之急,更能够促进教师从理性和感性角度掌握本专业最基本和最前沿的知识,从而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而达到全面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避免了书本与生产实际脱离的现象。

2.1.4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

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2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2.2.1信息提炼加工能力

科学技术的规模不断扩大,知识积累量不断增加,信息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学的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分析和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吸取最需要最准确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以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其他信息,把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2.2.2科技创新能力

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创新。物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科技研究则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所以,高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努力,创造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

2.2.3科教成果的撰写和推广能力

高职教师具有项目研究能力、或出版专著能力、获奖能力及成果推广能力,为地方经济服务。

2.3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是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从服务主体看,教师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参照。作为高职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应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能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参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深入企业一线,并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技术及咨询服务。

3 教师科研能力特点

高职教育要求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形成自身的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特征的科研工作。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特点为:①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②具有创新性,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展技术研究;③应用性,即针对社会、行业及企业生产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

4 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所以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评价职业院校和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在制度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的科研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出他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淀起的科研素养,并通过与企业的需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强烈的正能量。通过对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4.1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研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在制定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科研能力本身就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无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都处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之中。学院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然要把决策内容放在一个系统中去考量。在系统整体目标优化的基础上,对各分系统相互间的关系给予全面考虑,使评价系统更加地完整和平衡。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完整,能系统地反映教师科研能力,防止以点带面。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基础,能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真实反映被评对象的本质属性、基本水平和总体情况,易于评价者把握。

(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设计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内容简洁明确,操作方便易懂。

(4)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能准确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真实情况,必须真实可靠,必须针对学院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是可靠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2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特点,及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8个及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制定的评价指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5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考核实践

为深化我院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科研强院”理念,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结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制定了教师科研计分办法。

5.1科研能力考核内容

(1)科研项目:纳入学院科研处计划管理且项目经费进入学院计财处科研账户管理的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以项目申报书中单位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研究人员为准。

(2)科研成果: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署名单位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具体包括:公开论著、被政府部门或大中型企业采纳的研究报告、授权专利、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

(3)科技开发:包括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等。

(4)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教材编写及教研成果等。

(5)课程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院级优质、重点课程建设等。

5.2科研统计

(1)科研工作考核,由人事、科研部门统一部署。

(2)科研计分统计工作,由各系(部)科研秘书和科研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度统计数据时限为1月1日至12月31日。

(3)论文第一作者、课题主持人、专著作者、专利第一发明人年度计分部分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

(4)教师成果由所在系(部)科研秘书按月登记后报送科研处,院直机关人员直接到科研处登记。统计数据每季度在院内公示一次。

(5)科研工作计分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定,按学院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6)科研成果登记弄虚作假者,科研考核以不合格计。

5.3教师科研绩点考核

我院自2009年起,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制度,对全院专兼职教师按职称设定达标分值,分: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不计等次4个等级(见表2)。按教师年度实际完成情况确认考核等级,基本达标等级的教师失去评优评先的资格,按积分比例计发年度绩效工资;不达标和不计等次等级的教师实行年度工资考核一票否决制,按学院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处理。

表2 教师科研绩点考核分

通过教师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办法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效推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我院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撰写论文积极性明显提高,科研成果的质和量都明显提高了。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评价是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就成为学院优化科研管理,提升内涵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依据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内涵及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架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简明易行、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的科学评价,也极大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为实现科研量化管理和规模管理服务。也为科研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技术岗位考核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曾祥麒,陈英.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1):109-111.

[5]欧阳晏,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12).

[6]吴小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7]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6-67.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问题分析 绩效考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高等院校申请科研经费的渠道和数量也逐渐增加,科研经费的增加,为高等院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同时有助于科研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科研经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严格管理,保证每一笔经费都落到实处。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预算不合理

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经费申请人员对经费的使用标准和使用范围,没有做到明确计算,对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没有根据规定要求,从而造成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与实际支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实际支出超过项目投入,项目将不能正常研究下去;如果实际支出小于项目投入,则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占用。此外,科研人员不够重视绩效观念,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管理。

(二)经费去向不真实

就目前来说,很多高校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没有指派专人对经费的用处进行监管,从而造成很多科研人员对经费的使用情况造假。而经费管理人员无法确认票据的真实性,也不能做到大公无私,因此造成科研经费浪费。

(三)科研质量评估不到位

现在很过高校越来越注重科研课题的数量,主要是由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名次。但是高校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全程跟踪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由此也无法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好坏,很多科研项目根本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对上述现象,也没有合理明确的惩罚制度。

(四)绩效评价指标简单

科研项目的选拔和审评工作,一般都是由同行专家所决定,但是专家在审评过程中,往往会青睐于已经取得科研成果的人员,对于青年科研人员不够重视,导致一些有科研潜力的项目被忽视。此外,绩效考评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产生的利益,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一)设立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专业化队伍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高校专门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成立科研经费管理机构,以此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控和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每所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分析,切合实际的成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专门机构,适当安排相关领导进行绩效评价。对于规模较小的院校,可以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出众的科研管理评价人员,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制度,有助于科研经费绩效评功工作的全面开展。选拔科研管理队伍时,特别注重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同时保证所选拔人员热爱科研管理工作,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公正廉洁,作风正派。评价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学习,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

(二)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全过程管理数字化

各大高校通过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全面掌控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而提高资金利用率。高校首先应当对科研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成立管理服务平台,定期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评价,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日常工作的参考。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随时了解经费使用状况,监督管理经费的预算、执行、以及异常情况,并对相关人员提出改正要求,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

(三)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方法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质量评估不到位、评估指标单一等,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措施,尽可能的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首先,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改变传统的考评制度,将更多目光关注到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度上来。特别是基础性的研究项目,着重注意科研项目的发展环节,以及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等。其次,完善评价方法。改变以往周期式的评价方法,例如年度评价和项目执行期评价,可以考虑多次进行评价和弹性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可以适当丰富,不同学科的评价指标适当做出调整,可以运用同行评议法、比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尽可能避免由于评价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拓展评价对象。高校可以采取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培养个人能力,注重集体绩效考核,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和团队发展持续循环的良好局面。科研经费绩效考评体系可以适当做出调整,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考评体系修改和完善,从而进一步督促引导科研工作。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推进信息公开

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同时将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津贴奖励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奖惩制度要赏罚分明,公开公正,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而全方位的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研究出具有时代特征,有进步性的科研成果。科研绩效考评价信息的公开化,能够有效避免现象的发生。将绩效奖励标准和绩效考评结果透明公开,全校职工共同监督,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各大高校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因此,现阶段高校的首要任务,必须完善落实科研经费利用绩效考评制度,合理配置经费资源,严格管理,全程监督,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1]杨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风险防范与绩效评价[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61-62

第7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科研人员考核管理

全面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积极面对和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加强科研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对科研人员实施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已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好这项考核工作,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下面以马钢公司技术中心为例,阐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过程及状况。

一、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三、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1、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2、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第8篇

关键词: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调查

近几年来,伴随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管理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越来越重视一线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们也意识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了现实教育环境中的教育问题。民办中学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地处珠三角腹地,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八千人,是中山和珠海一带的名校,属于较典型的大规模优质民办学校。通过对这所学校教师的走访调查,可以对该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有大致的了解。该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前我国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状况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是中山市某民办中学。选择该校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学校,主要是基于其是一所双语学校,属于较典型的大规模优质民办学校。学校教师队伍庞大,人员结构多元,教师受国际化影响较大,较能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广泛性。而中山市是一所地级市,辐射很多区域,选择该地区的代表性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他民办中学的整体情况。

对问卷进行编码并依次录入相关统计软件(EXCEL2010以及SPSS20.0软件),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对于访谈材料,首先把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然后对这些访谈材料进行定性分析。统计显示,该校教师群体里有几乎一半的教师没有曾经参与或正在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曾经参与或正在参与校级课题的教师比例有30%;市级、省级、国家级比例依次下降,其中国家级最少,仅为1.54%。其中,有24.62%的教师从未发表过论文,有接近一半的教师曾发表过市级论文,省级和国家级相对较少,依次为10.00%、18.46%。

(二)科研选题能力

在“科研选题能力”这一项调查中,绝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主动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也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从自身感兴趣的问题中抽取出研究问题;后三项科研能力显得极为薄弱,不符合的教师比例比较大,这三项科研能力分别是“从各级教育科学规划指南中进行选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研究”和“从理论文献和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总结出所提出的课题”。

(三)科研方案设计能力

在科研方案设计能力方面,各项指标的符合程度都达到了50%以上,其中超过70%的教师能准确简洁地表述研究的题目,能把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超过60%的教师能准确把握研究内容,能准确地选取研究对象。在“合理安排研究各部分进程”和“设计的方案具有科学性”这两项不符合的比例有点高。总之,关于这项指标的调查,该校教师符合程度都很高。

(四)科研操作能力

关于科研操作能力,66.9%的教师能按照研究设计方案实施研究,68.5%的教师能遵循研究程序进行课题研究,63.1%的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研究设计方案,有50%左右的民办中学教师能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准确的运用设计方案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能准确完成研究设计里的每一步。在科研操作能力这一块,“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准确的运用设计方案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这两项对民办中学教师来说还是有些不足。

(五)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撰写能力

关于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撰写能力,69.2%的教师能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56.9%的教师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统计结果,53.1%的教师能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处理,51.5%的教师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有12.3%的教师不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

(六)评价科研成果的能力

关于评价科研成果的能力,57.7%的教师能把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53.8%的教师能够遵循评价步骤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44.6%的教师能把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39.2%的教师清楚从哪几个方面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相应的,有20.0%的教师不能把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16.2%的教师不清楚从哪几个方面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七)影响科研能力的因素

在“制约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中,阻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工作忙没时间”、“考试压力大没时间兼顾”、“掌握专业理论少”、“对实际教学帮助少”、“经费不足”和“怕别人不理解”。在“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中,其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对教学工作有助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评奖职称挂钩”、“领导的重视与促进”和“从众心理”。

二、对调查问卷分析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部分除了变量的调查部分,还包括“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与“影响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的调查,一共选取了130位教师进行调查。至于访谈部分,则选取了七位研究对象,分别是一位科研副校长,一位年级主任,五位普通教师。虽然只选取了七名访谈对象,却也覆盖了校长、年级主任、普通教师等各个教师群体,比较有代表力和说服力。

总体而言,问卷调查数据的信度还是比较高的,都是笔者亲自发放问卷,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较高。针对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中,该校教师科研选题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其他能力符合的比例集中在50%左右;关于“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用SPSS分析软件对此部分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系统的。

三、调查结论

(一)民办中学教师科研状况

民办中学教师群体中没有参加过课题或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教师居多,其中接近一半的民办中学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民办中学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其他教师发表过论文但主要是发表在市级期刊杂志上,有一小部分发表在省级期刊杂志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民办中学教师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过论文。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见:民办中学教师科研状况整体不理想,在进行课题研究与两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二)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调查

1、民办中学教师科研选题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科研选题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从理论文献和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从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进行选题”,“从有关教育观点的争议之处来选题”这三项,与科研选题能力的其他几项相比,显得尤为薄弱。

2、民办中学教师研究方案设计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研究方案设计能力总体来说一般,有两项显得很不足,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协调能力有待加强,有很大一部分民办中学教师不能合理安排研究的各部分进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高,最后导致的很明显的后果就是民办中学教师设计出来的方案可操作性很低。

3、民办中学教师研究操作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不高。调查研究表明,民办中学教师能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不高。研究数据表明,有高达16、9%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创造性的运用,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灵活的调整研究设计方案等。

4、民办中学教师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撰写报告的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科研规范不足。根据调查数据,可见很多民办中学教师不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有12、3%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

5、民办中学教师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有20.0%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把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有16.2%的民办中学教师不清楚从哪几个方面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有12.3%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够遵循评价步骤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些数据都表明民办中学教师评价科研成果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三)影响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

根据调查所得,总体而言,在制约科研能力的各项发展因素中,阻力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工作忙没时间“、”考试压力大没时间兼顾“、”掌握专业理论少“、“对实际教学帮助少”、“经费不足和怕别人不理解”。依据教龄的不同,阻力个别项排序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变化不是很大。在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中,其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对教学工作有助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评奖职称挂钩”、“领导的重视与促进”、“从众心理”。依据教龄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教龄小于等于五年的初入职教师与教龄大于20年的老教师。

(四)访谈记录信息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访谈问题进行访谈,有四个问题,分别对民办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状况、造成民办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的原因、促进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措施、民办中学科研管理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记录显示,受访教师普遍认为民办中学科研状况不是很好,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造成民办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几点:1、民办学校功利性发展制约。民办学校要生存,教学质量取决定因素。因此对成绩的要求更高,会注重短期效应。2、教师认识程度不高。老师科研导向取决于学校评价制度。在质量决定生存的境况下,老师同样会注重学生成绩――分数。至于分数从何而来,很少思考。因此分数成为课堂的主产品,而不是鲜活的人。民办学校的课堂风格,很多都是以经验型为主,创新活力不够。原因在于老师在严格的考评制度中,忙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用于科研时间少。其次是不敢创新,输不起,可能一次成绩下降,带来的是奖金、福利的影响。3、学校支持力度小。民办学校老师流动性大,学校在科研投入较小。一边要你跑得快,但又不给你吃饱。怕在投入科研后,出了几位名师,然后,一拍屁股另谋高就了,学校投入打水漂。很多民办学校都都此顾虑,因此在科研这方面投入较少。4、学生流动性大。科研需要一个稳定的对象,需要一个稳定的周期。民办学校学生流动性相对较大,在科研时,这种变化将影响研究结果,不利于一种周期性研究。而关于民办中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建议,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科研奖励机制,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综合改善民办中学科研管理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