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科研的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科研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科研的方法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2篇

关键词:新进教师;教学;科研;快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18-03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活动独立存在的,尤其不能脱离教学活动对之进行筹划。只有当科学研究以教学活动为宗旨的条件下,它才有利于提升地方大学的地位。“为科研而科研”不仅会歪曲科学研究的价值,而且也无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励科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骨干队伍,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基本保障。

作为高校职能的执行者,新进教师应该如何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作如下阐述:

1 教学方面

1.1 积极参加教师岗前培训

新近教师岗前培训,总的来说,是提高教师教学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是优秀教师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尊重与热爱的需要,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是熟悉教学环境的需要。通过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硬件软件、师生素质、校风教风学风等,熟悉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2)是熟悉教学常规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及管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内容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考试、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学习,熟悉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得心应手。(3)是熟悉教学研究方法的需要。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实践,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研究论文,注重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4)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需要。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发展、使自己得到更好发展,从而使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5)是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短期目标,是使自己在三到五年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教学能手;长远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有着高尚人格魅力、教学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因此,每个新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岗前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做好总结。

1.2 广泛参加听课活动

作为新进教师,授课经验非常匮乏甚至无授课经历,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显得尤其重要,听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首先,应全面系统地听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们的课,以充实、组织教学内容。在听课之前,自己必须就要讲、要听课的内容写出较为详细的讲稿,听课过程中可与其他教师作比较,看谁的讲法更合理、更准确,学生可能更愿意听;这样,将被动听课变为有的放矢的主动听课,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教学初期的听课,要用心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熟练运用教学技术的,这对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应该尽可能多地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博采各家教学方法之长,不断总结、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切不可抓住某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照抄照搬,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听课是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能够使执教者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使听课者借鉴成功的经验。

1.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的一句话也许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关乎人的精神生命、关乎人的事业生命,这需要新进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才能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听课的都是一个个求知的学子。他们经历了寒窗苦读,克服了种种困难来到大学,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从而自信、自强、自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有了责任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可以说,教师从事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成正比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和科学问题的场所。讲课就是讲解,“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讲解就没有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不是教学。为了在“讲”字上下功夫,备好课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唯有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即使对课程内容十分熟悉,在给新生讲课之前,都须重新写教案,不断修改和充实讲稿内容。在上课之前,无论是讲稿,还是多媒体课件,教师都需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修改和充实,尤其是一些与重点难点相关的内容更要花费精力反复斟酌。一堂课,一个章节,乃至一本书,都应有它的体系和要求,梳理、分析清楚内容上的点与线、点与面的关系。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讲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接受?考虑如何使前后内容衔接、授课体系更完善等等。

1.4 教学要以科研为基础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今,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顾此失彼,一直是令一些高校教师头疼的问题。而事实上,教学和科研是有机的统一体,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过程可以为提高师资水平提供有效的训练条件和机会。所以,高校教师要端正态度,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师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的研究过程;授课过程则是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之理解、掌握知识,并同时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按照教学科研统一的原则上课,才能教出高水平,才能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教师通过科研可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否则,教师总困在基础教学中,久而久之水平退化甚至遭淘汰。众所周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便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如果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在培养学生进程中,教师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思维能力。

2 科研方面

2.1 快速融入科研团队

作为新进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水平是摆在新进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首先,应该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其科研方向应该结合所在院系科研条件确定,同时必须符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大趋势。

新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应该尽量结合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作为地方院校,同时必须与地方行业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如果新进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突出,也可以独立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但在此过程中,新进教师切忌完全依附在科研团队,而无独立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把自己渐渐退化成为普通工程师和项目的具体执行者。总之,青年新进教师既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个体,又是科研团队的有效组成部分、新鲜血液。

2.2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快速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在科研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科研都是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的,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科研中找到最佳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青年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一定会在科研领域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高地。本人认为,青年教师应快速具备六大基本科研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永保进取心;要探索创新,要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要成为精明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其带有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有这些素质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十分重要,同样也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最为缺乏的。

2.3 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

高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也有一部分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青年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

本人对于这一点就有深刻体会,在2007年给大学本科生初次讲授《模具与成型技术》课程时,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地方揣摩不定,但是经过将近两年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参与了一些模具项目的研究,去多家模具企业进行调研,同时参加了广州、东莞、深圳和上海模具机床展览,模具制造的理论水平和工程经验得到极大提高,2009年再讲授该课程时,已经得心应手,课堂上能够结合许多生动的案例深入阐述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听起来也十分感兴趣,授课过程中师生间产生了真正的互动。

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现代化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知识就变成死的和没有发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缺乏发展现,从而贻误学生。只有那些既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发展现点的学生。

3 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科研对教学而言,首先有利干教师把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去,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必然会在教学中得到反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教学工作进入学术前沿.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走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精神,而且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

不论什么样的学科,都要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用大量的科研成果来论证,分析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解决教材内容陈旧和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将科学规范的科研方法引入本科教学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通经、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环节,更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大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使自己首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资格,在高等教育中,教学不可能脱离科研而一枝独秀,只有把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融合于教学中才能成为好教师。

杨叔子曾说过:“没有教学,就不是一所大学。没有以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与基础,就不是一所意义完整的大学。可以说,是一所似是而非的大学。”教学对科研而言,有助于促使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增强科研活力。是对教师科研的一种支持和驱动,最终使科学知识更加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弥补自身科研的问题、不足与缺陷,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在交流、碰撞中获得灵感,捕捉思想的火花,丰富、推动科研工作。

教师通过科研获取了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能在教学中从高层次驾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及时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师持续地、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不可低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苏振霞.论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科技文汇,2009,(18): 10.

[2]孙明珠,朱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5): 42-43.

[3]周喜峰.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9,7(8):117-118.

第3篇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使他们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教育、引导、熏陶,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员育人目的。

3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将德育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地补充,使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于分化结合,德育的阵地扩大了,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4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所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

4.1文献研究法

全面的研究和学习所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学习了冯文全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杜时忠的《德育十论》等德育专著,通过网络学习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文章,强化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为开展实验研究打基础。

4.2调查法

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

4.3观察法

一方面观察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获取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观察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各方面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情况。对观察所得数据与现象类比分析、归纳整理得出课题研究所需案例和结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案例支持。写出具体实践的案例。

4.4行动研究法

第一步由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和所教学科参与实验研究,确保参加实验的班级超过同年级一半,确保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可推广性;第二步在第一步实验的基础之上争取更大范围的实验研究,力争全员参与,取得更科学的实验结果。总结出结题报告。

5研究过程

5.1理论学习、资料搜集与整理阶段

首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科特点,加强德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主要搜集现有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拓宽视野,理性借鉴;并写出学习心得。

5.2调查研究及实践阶段

对课题确定的目标进行实践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探究数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体验、归纳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写出各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教学案例等。

5.3分析综合阶段

通过对第一、二阶段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身份特点,综合考虑中学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结题报告,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

6阶段性研究结果及分析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进行,利用周四下午组织了两次集中学习,大家把前期准备的资料拿出共享,互通有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为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策略和方法做更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为第三阶段结题报告做准备。

7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光是中学老师的任务,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也要加强德育,而限于研究的范围,在小教和高教领域无法研究。感觉研究的时间有点短,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具体的实践,才能得到更为科学的渗透策略。研究人员少,研究范围窄,研究结果代表性不强。

8今后的研究设想

第4篇

关键词:手工;高校;素质选修;教学模式

一、手工工艺制作课概况

手工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由于国内教育水平发展不均,各高校对手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高校手工公选课的开设状况差异很大,一些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开设的手工课针对性强,手工种类丰富,而另一些开设了手工课程的高校受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片教学为主,使手工课仅仅停留在欣赏阶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手工工艺制作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共计32课时,分16周进行,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章从手工工艺制作课的教学环境、课程运行、学生状态三个角度综合分析目前手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环境受限,互动难

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授课的教室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教室,未考虑到手工工艺制作课的特殊性,所以教室环境单一,教室布局程式化——长桌、桌椅固定、桌面窄,缺少手工制作的氛围和代入感。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所以固定的桌椅不方便学生进出和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因手工工艺制作所需材料、工具多且制作空间大,目前的教室环境不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

2.课程运行现状

其一,材料准备问题。通过每学期的课程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学生在手工课中遇到的最难问题之一是材料准备。课上常有学生出现漏带、少带材料的现象,如果安排学生自由创作,学生所选材料往往局限于课堂中已介绍过或普遍使用的材料,很少有突破。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接触手工少,大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动手制作,平时很少接触手工,对一些手工材料感到陌生,所以准备时只选择容易收集的材料。此外,手工课需要材料多,学生往往预算有限,过多购买材料易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其二,大班型手工教学。手工工艺制作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每学期设置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一对多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过程,但在大班教学情况下,教师每次示范花费的时间较长,占据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作为以兴趣培养为主,强调互动和动手操作的课程,手工工艺制作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过多的示范占据教学时间多,就难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三,学生学习状态。高校所开设的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有别于小学、初中、高中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思维的发掘。但就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仍普遍处在较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长期学习习惯的养成。目前,部分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难体现。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状态,更习惯按教师的安排、计划去做,照着示范做,很少主动创新,缺乏创新和创意思维,这对手工工艺制作课程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二是课程教学缺乏时效性。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是全校公选课,而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学生对美的理解较为片面,所以不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手工工艺制作课进行探索和发掘。只在手工工艺制作课堂短短几十分钟内渗透手工工艺制作的内容,缺乏连贯学习,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手工技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非艺术类专业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1.营造手工氛围,加快课程建设

教室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除了具有必备的功能性,其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学习效率和精神状态。其一,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仍处在模式化的教室环境中,为减弱模式化教室环境对手工工艺制作氛围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手工艺作品欣赏和音乐播放环节。通过幻灯片、视频展示手工工艺制作流程,借助手工艺作品营造手工氛围,通过音乐播放,营造轻松的创作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其二,通过加快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手工教室,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加强教室的情感化设计,增强手工氛围。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地点可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自然,开阔视野。

2.增加实用手工艺,调控班级设置,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通过班级设置,分散选课人数,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创作空间。通过努力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授课形式,提高课堂互动效能。其一,课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师如果从身边熟悉的手工艺入手,会让学生更易接受,相对减少学生收集材料的困难。教师如果从生活中常见的手工艺出发,会激发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手工艺,慢慢渗透手工的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西南科技大学已开展的手工笔记本、叶子的声音、T恤再设计等课程教学,都是利用身边方便获取的材料完成的。其二,转变单一的示范模式,将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相结合。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制作,通过让学生示范,使学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并影响其他学生,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而且,精彩的示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其三,按学生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因为手工工艺制作是全校公选课,整个班级涉及的专业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完成课堂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可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动手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还可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表现为主,以开放的态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学生创作,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工艺制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设沟通平台、实践平台,延长课程时效

其一,多元课堂活动。与枯燥的听讲、练习相比,多元的课堂活动相对灵活有趣,有助于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邀请手工达人分享手工制作经历,交流手工制作经验,转变单一的授课形式,通过手工达人的手工制作小故事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创作。又如,在手工工艺制作课程教学中导入竞赛活动,课堂中的竞赛一般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要求手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然后根据教师、学生的投票数选出优胜作品。通过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手工群的建立。长期以来,在线学习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而且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下,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灵活性。通过建立手工群,教师希望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通过分享日常手工生活体验、优秀手工创作经验,潜移默化地将手工渗透到生活、学习中。其三,增设实践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手工工作室,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师通过增设手工工作室,将课程与实训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完整参与到手工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过程中,而且通过设置校园跳蚤街、参加创意市集或网络售卖平台销售手工艺作品,可以让学生体验售卖过程,丰富实践经验。

第5篇

关键词:编程语言类;教学方法;案例;项目驱动;分组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13-02

一、编程语言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编程语言类的课程都是重要的必修课程,是计算机核心课程的一部分。目前,大多数中国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中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三门编程语言类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干课程的实验或课程设计要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以巩固和理解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如《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和《软件工程》等课程都需要编写一定的程序来学习和理解相关的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把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也作为了考核的重要一面。由此看来,对编程语言类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影响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二、目前编程语言类课程在授课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高校都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这样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是对编程语言类课程而言,用多媒体课件对程序代码进行讲解,一条语句一条语句地解释,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即使学生理解了整个程序代码的实现过程,也只是把该程序段强加在脑子里,对程序的编写不能进行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编程语言类课程的设计要求,常常被演变成“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性思考,对编程题不能独立做出答案,在上机实验时也仅仅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运行成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如何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造成学生认为学习编程语言课程既枯燥又无用,不能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产生畏惧感。

(二)考核方式

编程语言类课程的考核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编程、设计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对这类课程的考核如果还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不仅会忽视实践环节的考查,而且也无法反映出学生运用编程语言来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况。

(三)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编程语言类课程的课时安排,基本上都是理论课时和上机课时各占总课时的一半,采用的教学模式多是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室讲理论,在机房进行实践。由于学生学完理论课后不能马上进入机房进行实践练习,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也很难得到提高,导致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不会首先从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着手,从而降低了该类课程对学生的设计要求。

三、适合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编程语言课程是一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且独立于计算机硬件,对具体的算法进行描述的课程。也可以这么说,它是一门面向计算机的一种语言类课程,也被称为是计算机语言。既然是语言类课程,就少不了学习其语言的语法、规则。但与学习英语等其他语言类不同的是不仅仅掌握语言的语法和表达,还要掌握如何进行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就不能用讲授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该类课程。结合编程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和目前讲授该类课程时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它既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更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在编程语言类课程的讲授中,可以首先拿出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查找相关内容并进行自主学习,最后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给出的实际问题。案例式教学在整个的授课过程中,能完全体现出学生主动性思考的主体地位。

下面以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为例,首先给出一个“计算股票经纪人佣金”的案例,即根据股票交易额的不同,股票经纪人佣金的计算方式也不同,总共有六种计算方式,如表一所示:

然后,提示学生“假设交易额为x,经纪人所得佣金为y,那y的值是需要根据x的大小来完成计算的。也就是说,需要先判断x的值属于哪段范围,再选择相应的计算方式,显然前面讲解的顺序结构解决不了这类问题,而是根据条件判断来决定该语句是否执行”。之后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选择结构章节进行阅读,找出选择结构的语句格式。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对选择结构的理解写出该案例的实现代码。最后,对选择结构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学生在编写代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简单讲解和总结。

通过案例式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单独思考能力。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小型项目进行分解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学生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可以做什么”和“如何做”,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切身体会创新实践的乐趣,真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相结合,体现出其实际应用价值。

同样,以讲授c语言课程为例,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小项目。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该项目分解成小模块(如表二所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依次设计并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在讲授该课程之前,要先对该项目的实现结果进行简单演示和说明,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该项目有个初步了解,又可以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有个感性认识;第二,项目的选取要以所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和基础,规模不要太大,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素材来确定项目;第三,项目的设计既要包含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分组竞赛式教学

分组竞赛式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分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互帮互教,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

编程语言类课程主要是利用一定的算法和代码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其特点非常适合采用“分组竞赛”来完成教学。通过设定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完成,对完成者给出一定的奖励机制。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小组的划分为自由组合,每组有4~6名学生,给出一个实际案例后,小组进行学习讨论,首先完成的小组计10分,第二个完成的小组计5分,第三个完成的小组计2分,然后,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再设定几个小问题,随机指定小组中某学生来回答,回答正确的给所属小组加2分,最后,每组的得分做为学生本节课的平时成绩。

在分组竞赛式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对本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也要进行简单总结;第二,对竞赛中的分组、案例、奖励等设置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核心。

(四)结合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案例式”、“项目驱动式”和“分组竞赛式”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已被很多课程采用。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较高的编程语言类课程而言,可以对这三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进行采用,即由一个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将项目适当进行分解,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学习载体,教师从中进行引导,采取分组竞赛式让学生根据案例要求,学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实现项目模块。

三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方面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性和兴趣性。整个课程的教学是“从做项目中进行学习,从学习中实现项目”,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通过分组竞赛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汇总为学生对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更加反映出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情况,解决了考核单一的问题。

四、结论

在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以解决某一具体项目为核心,以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知识实现项目模块为支点,以分组竞赛制为形式完成整个教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从而保证了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培养质量,增强了该类课程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正平,陈静.项目驱动教学法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

第6篇

【关键词】XML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58-02

1 前言

XML 是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XML是一种元标记语言,即可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与格式相分离。由于XML是以文本形式描述的,所以适合于各种平台环境的数据交换。目前在网络服务、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是一门软件业中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本科教学中将此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对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很有意义。

在本科教学中,XML课程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课时少而信息量大的矛盾。XML技术应用涉及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XML标记语言,文档数据验证、显示输出、文件转换、文档对象等。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对于如此庞大的技术体系,在课堂内不可能完全、透彻地讲解。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能让学生将众多的知识点融会贯通。XML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时如果只简单罗列各知识点的内容,不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或者很多学生虽然对各知识点有一定掌握,但是各部分知识联系不起来,整体感较差。

本文对XML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自始至终以目前流行的RSS阅读器为载体,通过剖析该阅读器的实现技术,将XML课程中各相关章节的知识内容贯穿起来。这样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及其联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相关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相关简介

2.1 XML课程简介

XML是一个技术家族,有一系列相关技术。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非让学生背诵繁多的XML和相关技术的规范和语法,而是要使学生获得XML及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了解XML相关技术规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本科XML[1]课程教学中可能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包括:

(1)XML规范。XML规范是整个XML技术体系的基础,特别是其中的基本语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2)文档类型定义(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DTD用于定义XML文档的逻辑结构,规定XML文档中所使用的元素、实体、元素的属性、元素与实体之间的关系。XML允许用户为应用程序创建自己的DTD,并可用DTD验证XML文档的有效性。

(3)XML Schema。其作用与DTD类似,但功能比DTD更为强大。XML Schema不仅可以定义XML文档的结构,而且还允许约束文档的内容,且它本身也符合XML规范。

(4)层叠样式表 (Cascading Style Sheet,CSS)。单纯的XML文档只为数据提供结构和内容,不涉及数据如何显示。CSS是用于为XML数据定义显示参数的一种技术,它利用简单的规则来控制元素内容在浏览器中的表现方式。

(5)可扩展样式表语言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XSL)。XSL可将XML中的数据用指定的显示格式输出。XSL包括XSL转换 (XSL Transformation,XSLT) 和格式化对象(Formatting Object,FO)两部分。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用法是利用XSLT将XML文档转化为html。

除了以上部分之外,XML还会涉及到XML数据源对象(Data Source Object, DSO)和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DOM)等编程接口的知识。

2.2 RSS简介

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应用。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它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连锁。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资源描述框架站点摘要。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其实上述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企业联合组织的技术。RSS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和blog(例如新浪RSS等),主要的版本有0.91,1.0,2.0。通过RSS规范,推出RSS信息的网站将各自的新闻或blog内容都按照规范输出为XML文档。这样RSS阅读器就能够主动地接收各站点的信息。

3 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方法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学家李秉德认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的总称[2]。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过程。在XML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会孤立存在,它与XML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与技术等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还是在教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3.1 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

本文提出的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是将讲授法和演示法融合,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在演示和说明RSS阅读器各功能实现原理的过程中,系统讲授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

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授课需求开发一个RSS阅读器(本文以RSS2.0标准为基础)作为授课载体。该阅读器应具备RSS阅读器的常用功能,特别是本科XML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且除XML相关技术外,涉及的其它技术不宜过于复杂,否则很难突出XML课程知识。

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总体思路是:

(1)首先在综述性课时中,通过RSS阅读器让学生了解到XML的实际应用意义,并对各部分知识的用途和相互关系产生整体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力图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分析RSS阅读器的实现原理和过程,讲授XML各部分知识。

(3)对过于复杂的内容,通过拆分逐步说明。

本文作者在授课时各部分分配学时和RSS阅读器的对应如表1。

下面将以XML基本语法和DTD为例,说明如何以RSS阅读器为载体,在其上进行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它内容的教学类似,本文不再赘述。RSS阅读器的具体功能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设计。

3.2 XML基本语法实践

RSS阅读器的阅读内容是符合RSS规范的XML文档。授课时从该RSS阅读器可以正常阅读的一个RSS文档入手(如图1所示),分析XML标准的相关内容。讲授内容的顺序可如下:

(1)说明什么是标记(Markup),引出XML文档中元素的概念。

(2)XML文档的结构:

>XML文档构成包括文档头(图1中的前2行)和文档体(出文档头之外的部分)。分析说明各部分作用。

>文档体是一个树形结构。分析图1中的树形结构(元素间的包含关系用树中的父子关系表示)。

(3)XML文档的语法。

>说明标记的命名规则和使用规则

>说明XML文档中各种部分的作用。例如图1中第一行为处理指令。其语法格式为:

>说明XML文档的基本语法规则。例如文档体中根元素有且只能有一个等。

>引出什么是“结构良好”的XML文档,即满足所有语法规则的文档。在结构良好的XML文档中添加一些语法错误,通过错误提示等使学生加深对语法的理解。

3.3 DTD实践

DTD用来定义XML文档的逻辑结构。在RSS阅读器中可以设置一项功能,即利用预定义的DTD检查某XML文档是否符合RSS2.0规范。

授课时根据RSS2.0定义DTD文档。在定义文档的过程中说明DTD的相关规则和用法。

例1:RSS2.0规范中有一个元素为 “”,它不再包含其它元素,只包含字符串,这是一个典型的简单型元素,在DTD中应将其定义为:

(1)

例2:RSS2.0规范中规定元素“”的所有子元素都是可选的,但是其子元素“<title>”和“<description>”至少保证有一个存在。定义如:

<!ELEMENTitem((title|description)+,link?,(author|category|comments|enclosure|guid|pubDate|source)*)>(2)

这个例子比较复杂,可将其拆分逐步讲解。

(1)定义一个包含两个子元素的元素<item>,子元素必须存在且顺序不能改变:

<!ELEMENTitem(title,link)>

(2)定义一个包含两个子元素的元素<item>,子元素存在且只能存在一个:

<!ELEMENTitem(title|link)>

(3)定义一个包含子元素的元素<item>,子元素出现的次数满足一定要求(说明次数控制符“*”、“+”和“?”的作用和区别):

<!ELEMENTitem((title|description)+,link?)>

(4)最后定义如例2的完整元素。

在讲授DTD各知识点时,用该DTD去验证某个XML文档,通过错误提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语法点的含义和作用。特别是通过实例对类似的语法点做对比,例如上述的次数控制符,通过实例说明“+”和“?”的不同。

在定义符合RSS规范的DTD文档过程中,不但可以讲解DTD的各基本语法,而且也是对规范的一个分析过程。这样,在分析语法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通过某个特定规范来定义DTD的过程和方法。这在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一项技能。

4 教学效果分析及总结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学生学完知识不知有什么用或如何使用。

本文所提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该教学方法的整体思路是通过RSS阅读器将XML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通过对RSS阅读器实现技术的剖析,使学生体会各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各技术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讲课中处处以实例说明语法,验证其正误和效果,而不是单纯讲解空洞的语法知识。此类教学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类似的教学方法已实际应用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之中,在授课的2个大二班级中取得一定效果。基于实例讲解语法,并通过对比较深对类似语法点不同内涵的理解,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但是全部以RSS阅读器内的实现技术为起点讲解各部分内容,有时起点太高,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例如3.3节的例2。这些部分需要先对其分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设计合理的分解步骤。这是今后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现代技术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主要依据教材,机械重复语法和听力等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显然也违背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旨。本文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时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教师可把与教材相关的网址,在上课之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预习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也可利用网络技术事先设计好教学课件,对课文详细讲解的部分可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对已经学过的课文,自己设计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阐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搜集、查阅资料,组织信息和加工信息,并和学生一起谈论如何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与人合作处理事务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2.课堂教学时应用MOOC教学模式

MOOC教学模式即应用在线学习理念,将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的部分转移到线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时间让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开展小组讨论学习,通过互动学习解决线下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将教师课堂上讲解的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录制成视频资料,让学生重复学习。该教学模式既可促进学生从多种渠道接触和学习英语,还能增强学生感知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利用多种方式辅助课堂教学

教师为了给学生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听英文歌曲和故事,并对听力训练中所掌握的听力技巧进行组间交流探讨。同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述所听到的英文歌曲和故事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还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让学生将课堂上阅读过的课文,用英语进行扩写或缩写,这样的写作锻炼既可敦促学生复习课文,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并且从多渠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中感受到英语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激发;培养;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1-01

现代教育教学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进行的,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新教改理念下,要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能够研究、总结、概括、归纳,创造课堂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点,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能够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有的放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要有快乐、喜爱的情绪,学生才愿学、乐学。正如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兴趣和爱好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巧设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体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怎样完成这一转变呢?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浅显问题,就要放手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学生遇到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延伸、挖掘,就解决了学习的问题,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够深刻。在教给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希望、信任和鼓励,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在课堂上能够激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想弄明白而不得,想要表达却不能的愤悱阶段,此时的我们一定不要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已经达到了,就鸣锣收兵,不再注意那些还在懵懂中的学生,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探求,满足学生探究的愿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大胆猜测,大胆设想,使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初学生是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上面,并且在阅读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毫无意义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传授方法,给出示范性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具备了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学生动手才能发现问题,往往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多,只是一味地灌输,很怕漏掉知识点,学生机械地获得接受,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几乎为零,课堂效果还不理想,知识的获得应该是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加深巩固,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学生才能在“交流、设疑、研讨、总结、延伸”的教学环节中真正获得知识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四、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说过,学生只有在活跃的自主环境中,获得知识的效益才会非常高。可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亲切,温婉,语言要有感染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大胆解决问题,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解决困难时要冷静思考,不要烦躁、厌倦和放弃,这样让学生既感到紧张又感到愉快,最终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学生能够自己摸索着独立地过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会空前活跃。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一定会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裔春.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学刊,2010(20).

[2]陈伟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