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县域银行发展思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签约仪式紧凑简约储备金融资源支持扶贫开发
为了使开业及签约仪式更富有意义,桐柏农商银行坚持高效、务实、简朴的作风,简约布置会场,严谨安排会议流程,精选签约企业在开业仪式上正式签约,为“政银”扶贫,“银企”对接提供平台,综合各项力量将金融资源放在支企发展、支农脱贫的重心上,会上领导讲话直指要点、言简意赅,各级领导及与会人员对桐柏农商银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签约仪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作风统一了与会人员对开展扶贫工作的信心,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政银联合政策推动产业扶贫得到高效支持
在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下,桐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级各部门围绕扶贫工作凝心聚力,广泛参与。桐柏县扶贫开发局、财政局与桐柏农商银行联合制定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低息贷款项目”,由县财政局出资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桐柏农商银行注入5000万元向精选的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扶贫农户等发放财政贴息贷款,桐柏农商银行2016年计划首批投放贷款5000万元,2018年达到1亿元。
银企对接精准放货特色产业获得经济支撑
桐柏农商银行积极响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号召,主动承担社会扶贫责任,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新途径,建立“政府主导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多形式联合担保、扶贫贴息支持”的融资机制,全面摸排辖内贫困村、建卡贫困户的相关信息,支持农户走“一户一品”、“一村一产”的发展路子,精选一批具有产业前景、发展潜力的扶贫企业,科学制定资金投放计划,助力脱贫致富。
贷款创新园地制宜特色产品助力金融扶贫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的有效竞争力。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犹如农行应对市场竞争的两翼,既要保持城市业务的可靠增长,也要拓展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广阔金融市场。从丰城支行业务增长的趋势看,县域商业金融具有很大的潜力,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中大有可为。
(一)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涉农业务重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城市业务在全行利润贡献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农行的优势在于拥有全国最多的营业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是农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而要变有利条件为现实利润的增长点,必须着眼于县域潜在市场、着眼于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紧跟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近年来,丰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乡镇。包括梅林镇的药湖水面开发、段潭乡的“三水”产业立体开发;已享有“中国豇豆第一镇”的袁渡镇以豇豆生产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筱塘乡主要生产“元和”皮蛋,杜市镇主要生产“子龙”冻米糖,拖船镇主要生产“三星”田螺酱,小港镇主要生产“一品斋”酱菜等,这些生产各种名优特稀农产品的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乡镇所生产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农业优势产业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是十分旺盛的,要通过积极探索有别于城市业务和传统思维的管理、授信、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全面推行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城市业务是主干。城乡联动、双层经营是农行的最大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与加快发展城市业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市场和大客户是农行重要的盈利支柱,并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和带动作用。把城市业务做好了,农行在县域的骨干支柱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只有城乡业务都活跃起来,农行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这些年,丰城支行紧紧抓住丰城以能源强市、以能源兴产业、不断地攀升新的平台的战略机遇,把城镇区作为营销主战场,深化扁平化改革,全面提高直销能力,按照批零兼顾、择优进入的原则,集约经营区域内优质法人客户业务和高端个人客户业务。通过扩大直接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手段,积极开发、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创新理财和避险产品,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资源优势和网点网络优势,做好上游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营销链接工作,把握地方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机遇,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特色业务,不断增强了城市业务经营活力,确保城市主体业务增量市场份额位居前矛。截至2007年7月底,丰城支行存款增量占当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82.87%,位居四行首位;实现贷款净投放近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是丰城电厂、华伍、金马房地产、人民医院等优质客户,城市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这为农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了条件。
(三)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重点在于立足全面营销,通过城乡一体化联动,辐射和带动系统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和提高经营效益是其本质属性。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正呈现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农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立足于全面营销、重点突破,加强与重点产业和市场对接,大中小并举,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和系统业务发展。在这个方面,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城乡一体联动的体系,要充分利用城市营销的有益经验和开发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坚持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一体化经营,特别是要加大资产业务营销力度,抓好小企业业务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继续实行“目录管理+特别授权”运作方式,稳步推广“成长通”小企业可循环贷款,积极营销短期信贷产品,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同时,有选择地支持有市场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骨干城镇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农民自建房工程,逐步实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
二、特色化经营: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几家大银行逐步退出部分县域市场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而要突破这一瓶颈,根本的出路在于走特色化经营的路子,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使农行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瞄准特色产业。近年来,丰城针对丰电、丰矿、兰丰水泥、兰丰塑业、港源硅业、同济丰宇、三维化纤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特点,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利用废弃物,开发中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各种相关产业,培育循环利用本地资源的新兴产业,以循环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同时,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省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三大工业经济增长极,将华伍、兰丰、润田、同宇、港源硅业、三福轧钢等一批企业项目引入工业园区,全市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电、塑业五大支柱产业。此外,在丰城市发现了大量的富硒土壤资源,初步控制面积524.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董家、泉港、梅林等8个乡镇(街道),占江西省的1/4强。丰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着手进行富硒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加快富硒农产品开发步伐,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丰城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就是县域业务拓展的重点。应通过政策激励,牢牢把握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鼓励县域业务拓展向这些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2006年丰城农行看准丰城市是江西省首屈一指的水禽养殖基地的实际,通过贷款600万元支持华阳羽绒服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发展特色业务。要充分发挥农行的规模优势,以“金钥匙、金e顺、金光道、金穗卡”产品为载体,利用农行的网络覆盖广、服务范围宽、员工网点多、业务规模大的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建设上,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工资和汇兑服务。在中间业务上,要加快中间业务和新业务多元化发展,推进个人理财、个人住房贷款、贷记卡、电子银行和外汇等业务再上新台阶。积极推广新通宝卡、民工卡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收单市场,强化用卡激励措施,扩大持卡消费;加大自助机投入和更新力度,加强银商结盟,改善用卡环境。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业务。拓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发展等。
(三)完善特色服务。要紧紧把握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圈辐射扩大和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机遇,继续巩固负债业务传统优势,加强大中型客户维护和拓展力度,制定优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办法,合理设计业务流程,有效进行网点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培育和拓展一批信誉良好、诚信度高、回报丰厚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注重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金融桥梁和纽带,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商业化原则,实行分类指导,跟踪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工农业交融发展的新趋势,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业产业化转变,起到“辐射一面、带动一片”的作用。要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健全完善以市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的三级服务架构,实施分层专业服务,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近年来,丰城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金不断地流向基础设施、农林水产业、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等各个投资领域,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在,丰城全市民营企业达到近900家,全市43.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这些为拓展农行的特色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差异化竞争:创新县域管理机制的有效措施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难点主要在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因此,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应该着眼于县域经济差异性大、需求层次多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创新担保方式。据统计,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万亿元。从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看,尽快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是推进营运资金渠道多元化和确保县域贷款规模的关键。应该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对农户和县域中心企业融资提供抵押担保。同时,要创造条件发展对县域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批发业务,积极参加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政策性贷款招标,建立起具有农行特色的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
(二)创新服务内容。要以客户需求引导服务创新,不断创新产品组合和服务。目前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这些都是强化农行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卡、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理财等金融新产品,为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工资和汇兑服务;要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实行特别准入制度支持其做大做优;要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提升消费结构;通过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业务,拓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进一步整合优化产品、渠道、流程、应用和平台,有效推进服务方式向分层式、网络化转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学配备物理网点和自助网点,推动营业网点转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布局;金融服务: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49-0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而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布局情况,对于掌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套的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产品推广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晋城市沁水县为调查样本,就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布局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沁水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情况和远景规划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辖7镇7乡、9个社区、242个建制村,人口21.51万。近年来,沁水县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县情实际,确立了以“一城两区”为核心,建制镇为骨架、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工业化带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到“十二五”末,县城人口将达到6万人;以端氏嘉峰工业区为中心,沿沁河流域向外辐射郑村、胡底、郑庄,四个乡镇组群发展,建成新型工业经济区;以中村旅游区为中心,沿历山向东辐射土沃、张村,三个乡镇连片开发,形成生态低碳旅游区。以“一城两区”为带动,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纳入规划片区的人口达到14.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沁水县坚持主攻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城、一带、一圈、一区”的特色城镇建设发展思路,重点实施十大城市建设工程、十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和十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县城,打造端氏商贸区、嘉峰工业区、中村旅游区、郑庄特色农业区”作为战略重点,依托丰富的无烟煤和煤层气资源,做大做强煤炭、煤层气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有效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截至2013年底,全县常住人口达21.45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324万人,比2012年新增3421人,城镇化率达到38.83%,比2012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沁水正在崛起。
但从总体上看,沁水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规模仍然较小,现代服务业提升力度还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且城乡规划、行业规划“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县城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够完善,中心集镇集聚效应还不明显,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起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年远景规划,县城居民将由目前的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0万人,以目前的配套设施很难满足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布局情况及存在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而金融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品味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调查情况看,沁水县金融服务布局结构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网点布局短缺,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首先,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乡镇网点摆布明显不足。前几年,各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普遍实行了“农村退出”战略,对设在乡镇的规模和效益不高的营业网点实行了市场退出,致使部分商业银行县支行变成了只有一个网点的“光杆司令”,成为仅为一定范围内居民服务的“社区银行”,占有金融资源的数量与服务群众的水平严重不匹配。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下,金融服务尚能基本满足居民需要,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村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下降。从沁水县的情况看,虽然金融机构较为齐全,但网点分布较少,与较大城市“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金融网点布局差别较大,虽然从数量上看每个镇平均拥有银行业机构网点2―3个,但分布严重不平衡,大部分网点集中在县城,对建制镇和中心集镇发展的金融服务相对不足。
其次,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新型金融服务工具短缺。各乡镇金融机构网点以农村信用社为主,金融服务产品较为单一,难以与现代化的支付系统相联接,导致结算在途时间较长,资金周转缓慢。在一些乡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接人支付系统网点比例、银行卡发放和电话银行开办比例等较低,ATM机、商户POS机具布放很少,有的乡镇目前甚至尚为空白,导致其在开展咨询、担保、评估等方面力不从心,往往需要与客户进行较长时间的交往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拓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沁水县全辖18个农村信用社目前只有ATM机5台。
(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不全,金融供给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起步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由于这些项目普遍具有公共用品的特点,与商业银行短期盈利性目标并不相吻合,难以获得商业银行上级行的信贷审批。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权普遍上收,有的实行省分行审批制度,作为县支行负责人和信贷人员只有对项目进行考察的义务,而没有信贷投放的决定权,一个项目经过前期长时间的考察,完成了风险评估报告,上报省行后却可能因一些原因被否决,造成无功而返,有的县支行一年连一个项目也做不成,信贷业务停滞不前,变成了上级行的“储蓄支行”。随着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主体逐渐向土地和资本收入转型,这意味着金融需求也必然从依附劳动力收入的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向依附土地和资本的抵押贷款模式转变,从简单的信贷模式向创业性风险融资模式转变。而当前融资方式基本上依靠传统的信贷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很难真正得到及时支持和满足。
(三)金融政策调整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
一是缺乏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信贷品种大多由其总行开发,各分支机构难以根据属地实际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不足,自主创新金融产品能力较弱。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既没有新型城镇化建设贷款的操作制度,也没有开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专项贷款,更无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基建和技改贷款),缺少对农业的扶助开发贷款和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投资,而且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缺少信用放款。如2013年沁水县先后组织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总投资3.6亿元,其中,国家、省、市、县政府投资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合计达3.024亿元,占比为84%,而银行贷款只有0.576亿元,占比仅为16%。
二是信贷规则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准入门槛,县级承贷主体绝大多数达不到要求,虽然也有个别达到要求的企业,但却找不到有能力的担保单位。从沁水县来看,几乎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部拥有符合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项目贷款条件的“五证一批文”(土地使用许可证、用地许可证、城镇规则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房许可证、发改委批文),资金基本靠自筹。再如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项目为主,诸如农村水、电、路三网建设、大型水利建设、新住宅区开发等,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居委会,这些部门和居委会一般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银行主要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随着国家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信贷投入基本停滞。如截至2014年2月底,沁水县仅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机构1个,即沁水县盛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农业发展银行沁水县支行贷款余额为1.42亿元,所有贷款均用于县域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而辖内其它金融机构对该公司则均未发生信贷融资业务。
三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欠账较多。当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特征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而与此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不仅需要金融为其提供发展资金,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分散风险机制。从沁水县来看,农村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各类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对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冲击较大;同时,越来越多“被城镇化”的农村居民,在人身、财产、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机制建设方面仍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迅速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生活环境。
三、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金融发展重点向农村延伸
国有商业银行既是现代化企业,也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载体,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中,应当站在国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行差别化的考评制度,既要注重经营效益的提高,更应注重社会形象的树立,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应当允许其低效益甚至适度亏损,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后续发展能力,培养金融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长远规划,在贷款利率、信贷风险损失补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按照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的新要求,调整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增强服务对接能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网点等应优先考虑县城以下乡镇布局,以满足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三是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同时,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土地、住房等多个方面,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发展战略;四是大力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群体、项目资金需求特点以及生产、创业、消费等各种资金用途,探索开发适合县域城镇化建设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也应将大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移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顺应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趋势,重视网络金融、移动金融、自助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扩大有效服务覆盖,改善客户体验,深入推进结算业务现代化。
(二)多措并举,尽快融入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
一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林权质押、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城镇商品房开发、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农民宅基地与城镇商业用地的置换开发。灵活运用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联保贷款等模式,扶持城镇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就业,有效提高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足率;二是制定相配套的信贷政策措施,增加贷款操作的灵活性,立足于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化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重点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供排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主张以土地经营公司为载体,由财政或担保公司担保,向银行争取贷款和发行地方债券作为土地征用、道路骨架以及水、电、气主管线建设的周转金。积极探索开办土地储备贷款、开办集合资金委托贷款等创新性城镇建设融资手段。同时,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方针,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对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进行贴息等办法支持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盘活城市公共资产,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二是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完善城镇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城镇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三是探索组建专业性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在整合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金融约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农民工创业基金等主要从事创业性投资的机构,并加强信贷资金、财政贴息资金和担保基金的合作,形成对创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合力。
(四)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保险市场发展。农村保险对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防灾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利用农信社、邮电所、农技站、卫生所等机构服务网点,强化农网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同时,不断提高工程保险承保规模,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城镇新增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应结合农村转移人口的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改革,推出保障适度、保费低廉、手续简便的小额保险产品,以解决进城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推动农民身份向市民转变,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增强广大居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四是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创建活动,明确创建任务和目标,严厉打击制贩假人民币、银行卡诈骗和乱集资等金融违法行为,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仍未改变,发展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不足。从产业结构看,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比重大,资源依赖程度较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比重大,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新兴产业发育不足,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区域发展看,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区近六成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集中在呼包鄂,县域经济较为薄弱。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驱动、国有大企业带动,近年来投资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多数超过或接近50%,“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发展滞后,经济增长的后劲和活力不足。
分析当前国内外环境,我区发展既有不少的机遇与条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出口红利”“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优势开始减弱,经济增长面临的需求和成本的约束日益强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中国经济已经从两位数增长阶段开始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我区经济放缓趋势也十分明显。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关键是要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变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努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挖掘新潜力,形成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培育新优势,开拓新领域,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和我区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我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提出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和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路径新要求。“三个着力”抓住了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三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通过建设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产业实现的。要实现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产业的不断升级、接续发展。因此,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要在巩固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重点围绕“五个基地”的产业定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源工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区的第一支柱产业。适应我国能源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趋势,今后要突出在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上做文章。围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目标,在抓好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矿井,加快煤炭的清洁生产及洁净利用步伐。要在加快现有机组技术改造的同时,建设大型清洁电力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电网和能源外送通道的建设,提高能源输出效率。冶金建材工业也是我区的传统产业,在全国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把发展重点放在优化产品结构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优质高效新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煤电产业实现的。但受市场和环境的限制,煤电产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几倍、十几倍地翻番式增长。一定要及早谋划,瞄准前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从我区实际出发,要坚持走煤基新兴产业和非煤基新兴产业“两手抓”的路子。我们说“一煤独大”,不是说煤多了不好,而是不能简单地挖煤卖煤,要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路子。目前看比较现实的是发展现代煤化工和有色金属两个产业。围绕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做大产业规模。要优化现代煤化工生产布局,安排煤化工项目必须把水作为首要前置条件,防止对地下水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字号产品比重高、附加值低、延伸加工不足,是制约有色金属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症结。有色金属加工业要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在发展煤基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非煤基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煤机、矿机、风机、化机、重型机械和特种运载车辆等,加快发展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积极支持汽车制造业发展,尽快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云计算、稀土材料、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等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我区在气候、地理和农畜产品资源上都有优势,但优势发挥得还不充分,食品加工产业链要延伸到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有很多农畜产品加工业没有做起来。今后要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和绿色无污染优势,以抓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和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比较滞后是我区发展的一大软肋。2012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4%,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2个百分点。为此,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抓好国家和自治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要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建设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是对我区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要突出草原文化和地区特色,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培育打造一批旅游产品品牌,培育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努力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
针对我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较为薄弱、发展不平衡上。2012年,我区还有一半左右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旗县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2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级贫困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为农牧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为县级财政提供收入的能力有限,正是内蒙古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所在。同时我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全区2个全国百强县都在鄂尔多斯市;21个西部百强县,有11个集中在呼包鄂地区。因此,调整优化我区经济的空间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要的平台在县域,最终的落脚点在县域。只有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才能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才能开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空间。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做大产业、做活企业、做强城镇、做优环境为重点。
一是做大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内蒙古各个旗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县域经济绝不能搞低水平竞争,也没有必要追求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是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扬长避短,不拘一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竞争力。
二是做活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要重视培育本地小企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大型企业纷纷将非核心生产向外扩散,给县域中小企业带来配套空间。各地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积极引导本地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搞配套,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三是做强城镇。县城和中心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内蒙古城镇化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1.8%,大部分县城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城镇化要以做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发挥其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建设要突出特色,完善功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把产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依托园区发展工业,围绕工业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发展生活业,促进城镇人口集聚、市场活跃和产业兴旺。
四是做优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优化经济硬环境。要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完善县域交通路网结构,加强县城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和农村牧区电网升级改造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决杜绝无序发展造成环境破坏。其次要优化经济软环境。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县级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把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放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从而增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各个方面的创造力和整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特别是央企大规模投资带动,是我区经济效率不高、动力活力不足、居民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自治区非公经济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数比重、非公企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非公企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比重分别达到76.4%、67.3%和61.3%,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但与沿海和周边很多地区相比,自治区非公经济无论在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9、6.5和11.9个百分点。同时受观念、体制等因素限制,非公经济投资也明显不足。因此,必须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来抓。
一要放宽市场准入。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及其实施细则,切实拆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金融、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强化财税支持,大规模减税降费降负。加快实施个体私营企业零收费注册,对所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免费提供登记文本、免费办理登记注册,拓展个体工商户发展空间,加快实施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制度。将非公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纳入到政府采购目录中,扩大政府采购比例。强化金融支持,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加快建设集融资辅导、融资受理、批量推荐、数据报送等功能于一体的融资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内蒙古银行、包商银行、鄂尔多斯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通过设立机构、延伸服务等方式,扩大县域覆盖面,实现全区旗县区全覆盖。鼓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加强农村银保合作,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鼓励非公企业组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加快发展典当、担保、信托、小额贷款、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行业,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投资项目审批,实行首接联办制,做到一次性申报,一次性收费,一次性同步审结,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推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管理咨询、信用评价、创业辅导、质量检测、共性技术研发等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节约非公有制企业交易成本。
>> 重庆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思考 基于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探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重庆交通运输发展举措 资源环境背景下如何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安徽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思路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的路径分析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探究 “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健康城镇化背景下偏远乡镇发展模式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泾阳县城发展前景的思考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相关思考 城镇化急速发展背景下的政府投资 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 关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咸阳加快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SWOT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衡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对于新型城镇化及其背景下小城镇规划问题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重庆晚报.443.6平方公里重庆主城区面积60年扩大了十多倍[EB/OL]
http:///html/dj/sldt/2009-07/118287.htm.2009年7月27日
关键词:西部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
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
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增安.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阻滞因素.学术交流,2001.6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全面预算管理
1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迫切性
1.1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理顺治理结构
村镇银行独有的“发起人制度”使村镇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发起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银监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主发起行应根据村镇银行需要提供信息科技、支付结算、人员培训等服务,指导村镇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主发起行应维护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处理好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明晰双方的责权。通过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匹配的全面预算组织体系,规范股东、董事会、经营层的管理责任,约束各方行为,避免相互拉扯、相互干扰。
1.2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实现发展战略
预算是企业在战略规划和预测、决策的基础上,以数量和金额形式反映的特定期间的具体行动计划。全面预算是联结战略与执行的管理工具。通过全员参与逐步培养部门与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将战略思想传达到每一位员工。通过业务预算、投融资预算和财务预算,明确资源配置重点,使企业的战略、长短期目标和年度行动计划协同配合。通过考核评价,建立责任传导机制,提高部门与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将预算管理工作延伸到业务活动层面,减少无效、低效作业,持续改善盈利能力,促进发展战略的实施。
2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2.1探寻适合当地经济特色的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由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千差万别,使企业战略具有特殊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村镇银行因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制的当地范围,在制定战略时不能完全照搬发起行,必须充分收集并分析区域经济规划、产业布局等外部环境信息,结合企业的组织资源和能力,把握好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找准市场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并加以分解,形成与之对应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
2.2实施全面管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村镇银行明确战略目标以后,将战略目标融入全面预算管理,促使村镇银行在明确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计划的关系,调动企业资源重点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品牌,建立竞争优势。通过实施全员参与、全业务覆盖、全流程控制的预算管理体制,实现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管理质量,增强发展动力,提升经济效益,落实发展战略。
2.3建立、健全与符合治理结构匹配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与公司治理相匹配的预算组织体系,主要是指建立与公司治理相匹配的预算决策机构。预算决策机构在预算组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股东(大)会是法定权力机构,负责审议批准预算方案;董事会是法定决策机构,负责制订预算方案;预算管理委员会是专业机构,负责编制和平衡预算草案;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经股东会批准的预算方案。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安排,明确了各机构的工作职责,能较好地规范和约束发起行参与经营管理的行为。发起行以股东身份参与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理业务往来关系,有利于保护其他股东利益,推动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2.4建立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并非单纯的追求靓丽的预算执行结果,而是引导预算管理向业务管理、经营管理活动渗透,使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工作管理紧密结合,利用预算管理来落实并完成绩效考核目标,使预算责任主体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促进责任主体把工作重点转向增加企业价值的工作。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只重视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平衡记分法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审视自身,成为评价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的理想工具。
3结语
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村镇银行在市场竞争下的必然选择,从单一的财务预算向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的全面预算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唯一持续推进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建设,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引领作用,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内涵式增长。
【关键词】农业银行 三农事业部 改革 评估
农行海南分行在股改革后,总体上,在人员、服务渠道、业务创新、机构组织体系、经济能力、经营模式等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风险控制、三农金融事业部制度经营单元、服务三农力度、信贷管理权限、运行机制建设等还存在不足,急需加快改革步伐,在取得经营效益的同时,扩大县域行贷款规模,加大力度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发展。
一、体制机制建设成效
(一)构建组织体系
按照农总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及“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要求,农行海南分行制定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推进方案》,方案对搭建我省三农金融分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划分事业部边界、确定经营单元及改革试点行等重大事项予以明确。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省分部及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管理委员会,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三农金融分部负责对辖内三农业务和事业部制建设的系统指导、业务规划、绩效考核、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同时,成立了三农信贷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和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五个中后台管理中心,与相应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制定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实施方案,逐步将16家县域支行作为经营单元,整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
(二)厘清业务边界
按照“地域为界”的基本原则划分事业部业务边界,客户经营所在地在县域的法人客户由三农金融部营销管理。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由城市板块公司、机构、房地产等部门牵头营销开发和统一管理。三农金融部主要负责对县域客户和业务行使经营和管理职能,县域支行网点改造、电子渠道建设、科技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由相关专业部门负责。
(三)督导工作顺利开展
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内控制度执行、县事业部新发放贷款、案件风险的排查以及农户小额贷款等方面均对县级事业部履行了相关的检查督导职能。
(四)完善治理机制
出台了三农金融分部议事规则、例会制度、双线报告和绩效考核的若干规定,有关“三农”制度办法、经营计划、绩效考核、业务授权等重要事项提交管理层审批前,要经过委员会审议,并对审议事项的落实情况向委员会报告。前台部门绩效考核主要与“三农”业务指标挂钩,中后台管理中心则实行双线考核,并对“三农”业务员工岗位职责履职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分配依据。
(五)“一级经营”架构基本形成
一是事业部的一级经营地位明确。按照“一级经营”的管理架构要求,将辖内16个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管理。但由于没有加入改革试点,所有的县域支行都还没有加挂了事业部的牌子,但建立了专门的“三农”金融服务团队。二是事业部的发展方向明确。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产业特点、同业情况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县一策”的发展模式,绘制特色产业和主要资源分布图,制定“三农”业务发展规划,绘制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确定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三是事业部的服务理念明确。按照“总量保障、增量管理、存量盘活”的原则,单独核定三农金融事业分部最低用工计划,建立新员工留存考核机制,提高县域招聘大学生在县支行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确保三农金融部各二级分部用工计划不低于最低控制数。
至此,农行海南分行已初步搭建起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体系。
二、改革措施的效果
农行海南分行通过事业部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服务“三农”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一)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能力提升
农行海南分行实施事业部制以来,落实农总行对县域重点推进行在工资、费用等方面的资源倾斜政策,促进重点推进行发展。选择了3家县支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打造特色支行,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全行形成了服务“三农”和县域支行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了县支行的发展。
(二)服务“三农”的产品不断增多
陆续创新和推广了一系列的“三农”产品,构建了“三农”金融统一品牌“金益农”,金融产品已经涵盖了县域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惠农卡已逐步成为农户农副产品兑付款、移民补偿款、财政直补资金、医疗报销款等资金的最佳入账通道。随着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已逐步成为农户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好产品,县域房地产开发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小水电贷款等一系列法人贷款产品,提升了农行海南分行服务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三)服务“三农”的渠道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搭建流动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网点服务潜能,对超出该行物理网点服务半径的区域,积极推行流动客户经理服务机制,在县域支行组建流动客户经理小组,按照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整村推进惠农卡业务,定期不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有效扩大服务半径。二是利用个人贷款短信通,提前对到、逾期贷款进行短信提醒和催收,提示农户按时还款付息,初步实现了农户小额贷款信息化管理,有效释放客户经理劳动生产率。
(四)积极支持三农法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以来,农行海南分行择优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品牌加大信贷营销投放力度,为海胶集团、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等公司发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为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海胶集团等省重点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五)服务“三农”经营模式逐步推广
实施事业部制以来,农行海南分行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逐步规范推进模式,实行整体推进。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和“先经济条件好、信用环境好”的原则选择目标村镇,规范工作流程和内容。在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按照“就近服务、依托产业、集中连片”的基本原则,结合县情及地方产业、客户特点,坚持做好产业、客户群体、有效模式等“三种选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在前期工作中探索出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文明生态村+农户”“合作社+推荐人+农户”“担保公司+农户”等有效模式。例如:农行万宁支行结合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实际,推出“农行+文明生态村+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授信农户已达1636户,授信额度3585.8万元。目前,这一模式已被省政府确认为全省主要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之一。
三、改革和“三农”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是农行股改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经过反复论证和试点行实践探索的一次创新,无经验可循,无前例可依。农行海南分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风险控制问题
为了控制风险,农总行规定到2011年涉农贷款不良率必须持续控制在5%以内,近两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三农金融部贷款拨备覆盖率三年内要达到130%。由于客户经理不足,海南农村信用环境相对差,海南农业受到自然环境如台风等不确定性,农业风险度高且难于控制,如何严控风险是对农行海南分行风险治理水平的严峻考验。
(二)事业部制单元基础薄弱
一是农行海南分行乡镇网点覆盖率较低,网点乡镇覆盖率仅40%。乡镇自助设备、POS终端等设施较少,在农业补贴资金市场占有率偏低,农村领域惠农卡用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网点基础建设较差。农行海南分行县域网点营业面积在150m2以下的有46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41%。县域行仅设封闭式高柜,未实施功能分区的有67个网点,占县域网点总数的59%。此外,网点设施老化。超过5年未整体装修的网点共109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96%。三是县域网点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配备不足,结构配比不合理。人员配备7人以下的网点共有25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22%。不能有效满足服务“三农”的要求。
(三)真正意义上的“六个单独”运行机制还未建立
根据改革试点运行机制要求,参与改革试点的县域支行,要实行资本、信贷、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证激励约束等六项单独管理机制。农行海南分行实现三农金融事业部“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要在农总行制度和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在2010年农总行深化三农金融部改革工作会议后,农总行确定了8家深化改革试点行(农行海南分行不在此列),并在试点行范围内研究探索独立核算的“六单”问题。农行海南分行也将在农总行解决“六单”问题后,逐步实现农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的单独核算。
(四)信贷管理权限有待进一步下放
事业部改革试点对信贷管理权限的要求是下放业务审批权限、下沉信贷决策重心。原则上将县域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至县支行。而据检查,发现一些县事业部在其上级行近几年信贷转授权调整后,目前仅保有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限额的独立审批权,其余贷款品种及额度均需经上级行审批。
(五)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和业务开展情况。我省现有84家担保公司,目前农行海南分行已和六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但只有三家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是海南农垦信用担保公司,至今已担保1335笔,5540万元,从目前业务开展情况看,合作良好。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相对滞后,法制环境缺失,金融维权困难,债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依然普遍。
四、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现有扶持政策优惠力度,尽可能弥补农行海南分行向“三农”的让利
一是适当降低县域业务执行的营业税率。建议将营业税减免范围扩大至农村生产经营性贷款、助业贷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三农”贷款,有效降低事业部的“三农”金融服务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实行监管费用减免政策效应。建议减免监管费用,减轻县事业部农村金融财务成本。三是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度。当前县事业部经营环境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类似,而县事业部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明显高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等同质性金融机构,不利于县事业部增强支农实力。建议逐步下调县事业部的存款准备金率,3-5年内下调至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同等的存款准备金水平,以增强事业部资金实力,增加涉农贷款投放。
(二)扩大三农信贷规模
由于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为鼓励农行海南分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建议人民银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核定农行海南分行信贷规模之后,追加农行海南分行“三农”专项信贷规模,对于农行海南分行县支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规模扩大,在不超过其县城新增存款的一定额度内给予放宽,确保服务“三农”贷款力度不断加大。
(三)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要围绕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状况、信用表现等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加快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建议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维护金融稳定,建立以保护债权人为中心,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明确规定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料采集、等级评定、征信提供的合法程序,将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所有从事农村信贷的机构和广大农民,使社会信用咨询服务活动有序进行。
(四)继续深化事业部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农行海南分行要按照事业部改革“体制更顺,核算更准,机制更实,单元更活”的要求,进一步下放县事业部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管理架构,进一步落实“六个单独”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县域支行的成本管理、核算管理、风险管理水平。要立足农村实际,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针对大多数农业企业、农户不具备合规担保实力的问题,大胆创新,为其量身定制一些新型信贷产品,解决部分企业和农户因抵押担保不足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的问题。要继续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服务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营销态度和策略为三农提供包括信贷、结算、业务咨询、金融知识宣传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改善金融支农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六)建立健全风险分担体系及利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财政牵头,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或担保基金。二是加快发展风险分担体系。加快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整合充实担保公司,促进担保机构与县事业部合作,有效撬动金融资源。三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动产、不动产、经营权以及林权抵押登记、交易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流转市场等,提高农户融资担保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三农金融部改革研究—以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为例.西南金融,2011(5).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与监管指引.国际法学,2009(5).
[3]范钦鹏.情系“三农”——访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中国金融家,2008(09).
[4]彭焕东.中国农业银行将扩大“三农”试点范围.财经界,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