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9 08:54: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大型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长沙远大中央空调公司、万向集团公司等一些优秀的民营大型企业,都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业务,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
2.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财政部涉外司和外经贸部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显示:68.7%的企业认为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3.2%的企业自认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8.1%的企业在区域内领先,说明跨国经营企业一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经营状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占90.3%,其余9.7%则处于亏损状态。年出口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70%。
3.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以独资和控股为主。由于跨国经营的特殊性,其风险往往大于国内经营,为了规避风险,我国企业大多选择独资或控股51%以上的投资方式,以便取得支配地位,掌握境外企业经营的主动权。
4.境外企业的管理以自派人员为主。对于境外企业的管理,除了海尔采取本土化策略外,其他企业均采用生产车间或自主决策的管理策略。而且九成以上的企业采取以自派人员为主的方式,把握着经理、财务、技术等关键部门和岗位。
5.企业在产品上大都有某些竞争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52.4%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18.8%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价格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优势,17.8%企业认为拥有品牌优势,还有11%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拥有差异性优势。
6.跨国经营企业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行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咨询以及农业开发和合作等领域。但投资的重点仍集中在贸易和资源领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分散,投资成功率较低,缺乏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普遍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企业制度落后,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在海外建立企业后,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仍旧沿袭国内经营的策略,使得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处于被动局面。而且由于我国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企业不能适应国际经营和竞争。
2.资本实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匮乏。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影响,我国企业中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人才大量流失,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增大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困难。
4.信息和服务缺乏。大多数企业无从获得到国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而且无法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服务,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使风险性大大增加。
5.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而且创新不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只是进入低端市场。
6.管理环节过多,监管体制不畅。由于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严重的管理环节过多和审批时间太长的问题,一个项目分别要经过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经贸、外经贸、外汇三条线的审批,经常使企业坐失良机,而且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三、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对策
1.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产业和行业,应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定部署、方法和措施,分阶段实施。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政局稳定、双边关系友好且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产品领域。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对外投资企业的权益,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环境。
3.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加快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投资审批权限,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4.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的层次结构,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潜力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商务部: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2008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投资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合资、新建、并购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五大洲都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分布不断拓展;投资主体也由单一的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企业、中央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针对最新出现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核心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04-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出国门,走上跨国经营之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投资合作地区分布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到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但出于政治因素、较低廉的成本、避免贸易壁垒等因素,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以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和非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分别达到90%和81.4%。
1.2 投资模式出现多样化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国外销售、跨国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
1.3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9月8日联合《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共同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1.4 行业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66亿美元,占全部总量的24.9%;商务服务业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40.7亿美元,占15.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投资。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其中商务服务业投资为305.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5.9%,批发零售业占17.2%。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1 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加大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2.2 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利用国际优秀人才来逐步培养本国的管理人员,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2.3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鸭,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4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注重品牌意识就是注重中国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05.
[2]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J].拉美经济研究,2006.
[3]伊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曹林静,周政芳.新建投资与并购投资两种FDI进入模式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论文摘 要:随着世界 经济 形势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 跨国公司 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 合同 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 医 药 、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 电子 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 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 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 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
2.2 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 投资 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 经济 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 民族 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 工业 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 市场 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 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 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 社会 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 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着力改善投资软 环境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 材料 价格上涨, 电力 、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 融资 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 管理 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 金融 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3.2 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 税收 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 指导 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 机械 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 农业 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 电子 信息、生物 医 药 、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 跨国公司 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 保险 、 旅游 、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 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 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 成本 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 交通 、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 企业战略 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丹,段凌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8).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对策 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相关问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约束及战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及发展策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动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及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中国国土资源部《2012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④根据中国海关、国家统计局和国土资源部的数据资料整理所得.
⑤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
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11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公报》.
⑦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和美国能源署(EIA)网站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冯雷,夏先良.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文化渗透;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095―05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公报,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0.3%都流向商务服务业,达到49.4亿美元;到了2007年,行业分布比较齐全,商品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八成;2008年,该六个行业合计占存量的85%以上。表1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俺行业划分的情况,图1为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按行业划分的额度。由这些图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现状。
投资企业多为在国内行业具有垄断地位的资金雄厚的公司。我国国家政策支持的对外投资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在我国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得到国家的政策、金融的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国外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层次低,位于小规模技术及技术本地化投资阶段。虽然我国投资的资产越来越多,行业覆盖越来越广,但是,产业的低层次现象却依然存在。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公司、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以及乡镇或者国有集体所有制小企业这四大类,由这四大类产业可以看出我国投资产业过于单一,产业层次低并且技术水平也不高。没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就很难取得一席之地,尤其是生物技术、软件制造、精密仪器等产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很难发展,就整体而言,中国企业的技术层次很低,技术创新也比较落后。
从产业的分布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仅仅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和技术当地化的水平。这些产业劳动密集性强,成本低,灵活性很高,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水平国际的市场需要。同时,我国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引入外来先进技术,加入发展中国家特色后,到周边发展中国家投资。这两种对外投资理论所阐述的投资是初级的,没有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提高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并不是处于领先地位。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2007年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共分布在全球的173个国家地区,较上年新增了2个。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向金融业的流量16.7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12.2亿美元,占73%;非金融业投资流量来看,2007年对拉丁美洲的投资为49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1%;亚洲153.8亿美元,增长100.1%;下表3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下表4为2005年至2008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情况,图2为2008年按国别划分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度,由表2、表3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现状体现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部分都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区位选择过于单一化。这样的区位选择的原因是十分明了的,就近熟悉周边国家的环境;同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生活水平、消费习惯等相当,更加利于公司的发展;同时,由于同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就可以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本地化后在当地使用,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但是,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目光过于短浅,仅仅抱着盈利的目的,没有学习型的动机,没有考虑到选择科学技术、企业制度、产业结构等更加先进的国家,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足发展,这种看中短期利益的区位选择是不可取的。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现状。多样化投资,跨国并购为主。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主要通过自主创建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来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机遇、投资国情况、行业特点等来选择到底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进入投资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独资方式,近年来,全球出现了并购的热潮,中国起步比较晚,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发展中国家平均的水平,但是近来中国跨国并购有增长的趋势。伴随着全球并购的热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跨国并购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20%上升到了05年的46.7%。
表4显示,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并购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比率也不断提高,说明了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2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问题。跨国并购成功并不等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跨国并购后也面临着一些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并购企业人员安置问题。并购企业人员安置向来是让并购公司头疼的问题,更何况是跨国并购。有些国家的法律的劳工制度使并购后人才整合变成一个大难题,并购企业控制权的人甚至不是本国的人会对员工造成一直恐慌感,也会使他们产生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其次是并购企业与国内企业相磨合的问题。并购的企业与国内母公司之间国别与风俗习惯、工作习惯等的差异,会影响并购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不能做到共同协作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TCL并购汤姆逊公司后,由于整合时候没有处理好,使得汤姆逊原班工作人们不适应这种转变,不习惯被指挥和管理。中国总部不能实行监管,TCL一汤姆逊总部也无法控制欧洲的采购、生产、销售,但却要承担两个全球彩电中心的运营成本。终于最后汤姆逊成了TCL的包袱,并购案也失败了,也使得TCL元气大伤。
再次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动之前,过于急功近利,对并购企业并未考察清楚。又以 TCL为例,TCL在并购汤姆逊公司之前并未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也没有考虑到收购汤姆逊公司后汤姆逊的大多数专利都已经过时,且公司体制僵化,产品老化等问题。并且与此同时TCL还收购了另外一家海外大型企业,这对TCL负担过重,并购后内外部矛盾重重,其解决超出了TCL的能力范围。
(四)其他问题
1 品牌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太注重品牌问题。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种品牌,著名品牌的数量占全球品牌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名牌产品的销售额战了全球销售额的50%。同样一件衣服,贴上不知名的本土标签,售价在1500元到2000就不错了,可是贴上世界级品牌,放到纽约第五大道,就会卖到2000美元以上,相差10倍不止。这就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注重品牌建设。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美国占245强,占据49%;法国以46个品牌占据9.2%,排在第二;日本占据第三占据总榜的8.8%,一共有4.4席;而我国只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中国移动和中铁工程6个本土品牌。
2 人才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凸显我国人才的短缺。由于我国公司具有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的缺点,很难吸引国际尖端人才。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国内发展时,积攒了一些不错的人力资源,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就暴露出了其本地局限性的特点。他们的管理理念等不能适合全球化的经营理念以及时机操作,并且存在语言沟通不畅,对国外文化习俗不了解等缺陷。因此,这些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海外企业中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我国境外企业缺乏既懂得外语又懂得当地法律,既懂得管理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国家和地区FDI成功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
首先,一个国家应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只投资在毗邻的几个国家,投资的产业集中在采矿业等初级产业。在经济逐步发展后,美国才将投资地区转向更远的地区,产业形式也随着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了。其次,国家的支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重要。为了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该体系中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税法保护、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资金资助、提供信息和咨询五个方面。最后,对外直接投资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计划性和战略性的活动,美国大公司的重大决策项目的决策期平均为3至5年,前期准备很充分,即使项目发生一些变动,或者投资环境发生些许变化,也不会引起战略项目的很大改动。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
1 应用了比较优势理论。日本采取的是比较优势创造型,限制具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使这些产业的产业规模和结构性更具优势;与此同时,让那些不太具有优势的产业到该产业发展繁荣的地区,使本国的弱势产业获得各种良好生产要素。日本对外投资的往往是已经在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企业就会去在该产业仍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投资。利用这些在国内市场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来占领市场,赚取利润。不仅使本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也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 注重品牌和技术。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日本占据第三名的高位,占据总榜的8.8%,一共有44个品牌上榜。这说明,日本的品牌已经站立在世界品牌之林,在国际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这些品牌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3 日币升值时,日本积极地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日本经济增长快速,五大工业国召开会议提出调整美元兑换率,之后几个月,日元快速升值。这种条件下,日本国内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降下,于是日本企业将眼光转向国外,依靠已经大幅升值的日币,在国外大量置产,收购企业等。同时,银行也降低利率,日本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支持协助日本企业度过经济难关。
4 和东道主国家搞好关系。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都会和东道主国家搞好关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日企品牌在公众中的形象,促进日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规避政治风险等,还能提高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品牌价值,一举多得。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经验
1 借鉴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管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多外直接投资理论,只要合适适用的,都可以运用到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摸索,检验,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2 政府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成为它们取得一定成果的保障。有了政府在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让投资企业更有发展拳脚的空间,也能够发展得更快。
3 投资多样化,灵活多变。不管是组织结构,还是投资方式等都是灵活多变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许没有发达国家大型的海外企业,但是灵活机动性的特点也适应某些国家某些行业,为自己在国际市场求的生存。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引进人才,重视研发,提升产业结构
1 引进人才,重视研发。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先进的科技人员,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我国公司具有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的因素的问题,因此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就要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灵活的运用薪酬制度和聘用制度,提供优厚的条件。只有引入了人才,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理念各方面才能和世界接轨,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在高科技核心技术方面的人才引进和研发上面,要借鉴韩国三星电子的成功经验。三星最初的产品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稍加以改造后投产,因此三星被国外公司控诉侵权,损失惨重。在惨痛的教训中,三星决定自己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并从国外请回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韩裔专家,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最终三星以质量和品牌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 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我们还具备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所以,我们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
要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放在第三产业,同样的,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们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盲目地追求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我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我国的企业做前两步的原因就是为了累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将产品结构升级。完成了这样的产品结构的升级,我国的跨国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得以更好生存,才能有争取到自己的
控制权。
(二)稳住地盘,及时抽身,进军发达国家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经济恢复很快,这是我国的跨国企业发展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做到在经济还稳定的地区要稳住自己的地盘,在经济危险的地带要及时抽身,然后慎重地进军发达国家和地区,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结构。
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在欧美经济大受打击之际,为我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提供了机会。20世纪80年代,日币升值后就是采取在海外广置资产,投资收购海外企业,国内政府对企业提供优惠等政策躲过危机的。面对金融危机和我国人民币增值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已经增值了的人民币在发达国家的某些行业占据地盘。华为在面临俄罗斯经济下降时,抓住机遇,进军和开辟了俄罗斯市场,同理,现在也可以根据稍纵即逝的机遇,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三)文化渗透,企业本土化,打造企业文化
所谓文化渗透策略是指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过程。
华为在2000年在中国香港开展了一个名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把全球的电信专家、运营商的决策层请到中国,令他们领略现代中国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国家是承诺,是实力的体现,这样的文化渗透给并购企业呈现一个全新的中国,全新的企业,增强了企业的说服力,提升了企业的地位。
并购遇到人才问题时,尽量采取本土化原则,因为当地人很了解当地的资源和当地政策等情况,更加利于并购企业的发展。
我国很多企业都会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并购海外企业时,人才流失就更正常了。这时,企业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让并购企业更加快速的整合完毕。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推动企业的进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10―227
[2]万丽娟,彭小兵,李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的实证[J],重庆大学学报,2007,(5)
[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季度形势分析”课题组,2008―2009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66
[4]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直接投资(FDI);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80-03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经济虽然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受到直接沉重打击,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重,其对我国尤其沿海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
被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称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冲击依然没有结束。①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让全球瞩目于经济面依然向好的中国,各国面向中国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是中国树立国际地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得机遇。冷静分析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是做出正确抉择的前提和保障,而中国自身经济的持续较快稳定发展,才是对全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国际投资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则达到了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②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2008年,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为924亿美元,到年底已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入,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在世界崛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不合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廉价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获得大量外汇。这些外汇的绝大部分,又以购买债券或存款方式流入发达国家,只能获得3%―4%的收益率。发达国家通过集中本国的资本和流入的资本,将资本以长期直接投资方式投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获得10%―20%的收益率。2008年底,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总额为29,203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不到6%;而对外金融总负债14 013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占63%。二是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资本流动难以监督,加之某些国际资本恶意炒作,往往引发金融危机,不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三是国际资本绝大部分使用美元,美元的贬值给资本所有者带来严重损失。
(二)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
另外,国内环境和优势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8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9年6月末外汇储备21 316.06亿美元①。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国外的资源要素,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外输出资本的力度越来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效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2.80%,比2007年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12.7%还要低9.9%,这既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相称,也与我国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不平衡。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13 232亿美元。2008年达到19 96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50.9%,其中发达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84.8%,发展中经济体占12.7%,东欧和独联体占2.5%。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的2.80%。③由图1和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即使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二)投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己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
从2007年对外投资流量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其中批发零售、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所占流量的比重较大。不难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大,投资重点相对集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但总体上讲,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高新技术投资比重较低,投资规模小。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状况表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资源开发也属于低附加值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地位的提高。我国现阶段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加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三)投资区域分布集中
2007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然比较集中。如图3显示,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绝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占62.6%,其次是拉丁美洲,占18.50%。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1.9%在亚洲地区,19.7%在拉美地区,4.4%在欧洲,6.3%在非洲,4.6%在北美洲,3.1%在大洋洲。2007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投向金融业的流量16.7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12.2亿美元,占73%,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欧洲地区占27%,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卢森堡。① 可见,我国对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而对欧洲、非洲、北美洲投资所占比重小。相对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投资区域集中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多数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主要是依靠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塑造企业竞争优势。这一区域分布集中的投资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不利于吸收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影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投资企业实力的增强,成为制约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投资主体单调,存在技术、资金、人才劣势
近年来,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但从投资主体看,目前仍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较少,投资主体单调。另外,不少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劣势。有的对外投资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陈旧、素质较差、不适应跨国经营激烈竞争的需要。有的对外投资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还有的对外投资企业品牌意识差,不注重品牌的创建与保护。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按商标价值排序的世界50强,没有一个名牌源自中国。这些劣势都限制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其拓展海外市场,阻碍其跨国经营(刘增,200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除以上几个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诸如:对外投资立法滞后,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欠缺;外汇管理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不适应企业对外投资需要,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相关问题。
三、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与出路
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的大形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我国企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通过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有所作为的支撑,在危机形势下提高整体实力,为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发展的新出路。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但对金融业影响较小。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更多是历史机遇。面对这场危机,我们要加速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
第一,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的紧迫性,多渠道扩大社会资本。一是巩固和扩大股票市场;二是统一管理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现在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证监会核准发行公司债,人民银行核准发行企业票据,管理分散;三是发展基金市场。
第二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提高中国资本的竞争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了2008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2008年底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通过对这两张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继续吸引外资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应该积极扩大对外投资。中国将从输出商品的大国,逐步过渡到同时又是输出大量资本的国家。
第三是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逐步扩大对外投资。1996年,我国宣布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到2009年3月底,我国已有11项实现可兑换,22项基本实现或部分实现可兑换,尚有11项不可兑换,主要是外资还不可以直接投资人民币证券产品,人民币也不可以对境外投资。我国正在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扩大对外投资创造条件。
第四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人民币国际资本。通过对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外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用人民币支付贸易逆差、双边货币互换等渠道,外国政府和企业将获得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或其中一部分人民币,也可以用于对中国或有关国家的投资。到那时,我国对外投资,不只是使用外汇,也不限于用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到境外投资,而是用人民币直接对外投资。
(二)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确定投资地区与行业
企业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制定投资战略,确定投资的地区与行业。
首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这种目的的投资应以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为重点。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技术研发的外溢效应和聚集效应,提高技术水平,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其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大大提高,但利用率不高。我们可以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将有关产业转移出去,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进行生产,就地销售。由于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已趋于标准化,与这些发展中国家技术差异不大,也易于被他们接受。
再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巩固市场。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但这些国家对我们的产品设置了许多非关税壁垒,为了绕开这些壁垒,我国企业可以先对其周边没有受到出口限制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生产,再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或者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利用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例如,华源在墨西哥投资近亿美元,生产的棉纺织品大多销往美国市场。
最后,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可以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投资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例如,中东、拉美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铜、铁资源。亚洲拥有丰富的森林、石油、铁、钾资源,这些国家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投资地区。总之,除了在已投资的国家继续进行投资外,还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三)培育先进技术,培养和吸引人才
我国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向高科技领域投资的目标,就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因此,企业除了加强自身研究开发的力度、在技术领先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外,还可以采取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提升技术水平。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目前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国外人才资源,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其为我们企业服务,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具体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通过信息网络管理和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合作项目、合作伙伴资信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健全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与境外同行业的沟通与交流获取信息。三是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加强与国外中介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住外使领馆经商处的作用,为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一些有关法律,如《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在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等。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与87个国家正式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是仅有以上这些政策和规定是不够的,要从法律上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投资行为,必须制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法》等有关法律,使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快速而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增科.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49-52.
[2] 那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3] 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4] 王锦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5] 盛亚,单航英.中国企业跨国研发的策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1):1.
[6] 戎建,苗瑞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
[7] 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健康有序:《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J] . 国际经济合作,2006,(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