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堂

初中数学微课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数学微课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数学微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课堂

微课是建立在微型教学视频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烘托课堂氛围,增加知识传达效率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微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材的有效补充,更是时展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若能在初中数学课中合理导入微课,不但可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所散发的魅力。

一、微课教育的定义

微课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是指以课例、教学环节片段视频的形式出现在课堂的新型教学呈现方式。体现形式分为:讲授型、操作型、答疑型和探究型,不同类型的微课使用取决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对观看视频时间的视觉驻留科学规律,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而且20mb的小容量,方便教师教学资源存贮与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也可以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对于知识重点重复观看,加深学习记忆,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共享。微课在数学中的应用,使一些数学重点知识的深奥难懂变得直观和易于理解,数学学习变得容易和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

二、微课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学习微课教学课件,学生可以准确的把握学习目标和要求,充分体会到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补充知识点、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等,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拓展学习工具与共享资源。随着手机产品的普及,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上随时可以进行移动学习、补充“营养”,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了随时随地都有“随身小课堂”,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微课的形象生动性、立体空间性的数形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微课虽短,知识面却很丰富,所以学生需要反复观看,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

(二)提高了数学教师的研究水平和业务成长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

数学老师们把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2.微课带来的线上教研模式更加人性化,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数学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选题一般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因微课视频短小,利于网上传播,使用也很方便,不用受时间、场合的约束,可以方便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学习交流,也方便学生、家长的学习评价,有利于我们获得广泛、全面、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老师研究水平的提升。

微课制作能促进数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每个老师的教学经历、能力和经验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制作课件能力较强,经常能录制出一些符合各方需求的优质微课;有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录制的微课对教学很具有参考价值,值得研究

3.使用微课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微课短小精悍、画面精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能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它以视频的方式实施培训和学习,可以变教师被动接受培训内容为主动创作培训内容,能直观地让学习者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便于教师借鉴和模仿。

三、微课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微课适用性的局限。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因而适合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点,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解清楚。出现逻辑体系复杂或是篇章、段落等信息量较大的知识时,微课就不再适用了。

(二)部分微课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影响微课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众所周知,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确保全屏高清的画面影像是微课成功的前提。然而,技术层面的提高并不能保证一节微课的成功,教师应该尤为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表”而没有掌握住其“精华”,只注重微课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把微课仅仅看作一节优质课的“浓缩课”,或者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核心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微课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三)部分微课与数学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科技化是不可阻醯那魇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只有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才能发挥微课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 微课资源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 实效性

一、运用微课资源教学,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语言学家哈钦森和沃特斯曾说:“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方面的感受对学生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教学能为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化静为动,能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声、图、文并茂,使声音、图像、文字的呈现更自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是较抽象,对学生来说较枯燥,再加上大量的公式,使得这一学科的难度更深,学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因此,利用微课资源教学,可以将这些静态的知识点转化成动态的形式,运用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出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同时学会运用数学相关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分析,最后提出正确合理的解决方式。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立体的图形,帮助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见解。由于初中生对变形金刚的兴趣较大,教师就可以采用变形金刚相关的立体图形,为学生展示变形金刚的各种不同形式,再引导学生分析变形金刚中包含着的简单的图形。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消化知识,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掌握课堂中的要点知识,理解立体图形具体的概念及具体应用范围。运用微课资源教学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微课资源教学,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信息技术,演示一些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些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在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语言讲解不能清楚地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导致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教学中一些章节中出现的概念性知识比较多,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需要大量时间记忆这些知识点,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如果将这些概念配合着生动形象的例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每个概念相对应的状态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且留下深刻印象。利用微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图画的形式,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感到很陌生,不能快速理解并且记住这一概念,对于图形的概念、性质及判断方法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而利用微课能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描述出来。所谓轴对称图形就是指在平面内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加上一些图片,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这些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图形的概念性质。对于一些概念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微课配上图形,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都可以利用微课将这些比较难的概念知识点进行重复播放,让学生能够及时复习和巩固。正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已学的旧知识点的复习,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领悟,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面对复杂或是困难的抽象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认真进行分析,从图像入手,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利用微课资源,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三、运用微课资源教学,利用其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情感的体验与态度的培养。数学教学目标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微课资源,借用直观演示、操作、游戏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简单应用”时,这一课程明显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其中有的教学内容是“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教师可以就“调查本班同学视力情况”这一活动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分组统计每位同学的视力数据,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推断整个学校的情况,再上升到全国中学生。在研究结果时,教师可以利用EXCEL表格绘制相关统计图,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论证数据结论,这样就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 培养 直觉思维 方法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数学直觉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意境启发直觉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教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或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二、数形结合利于直觉。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跳跃思维激发直觉

直觉思维没有具体的推理步骤,它的过程是简缩的、跳跃式的,这正是直觉思维快速、突发的原因所在。因此,允许学生跳跃思考既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又有利于创新。例如:一次应用题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机床厂加工一批机床,计划每天加工120台,6天可以完成任务。但由于工人积极性比较高,实际用了5天就完成了任务,问实际每天避原计划多加工多少台?”大部分学生按常规解法列出了如下算式:120×6÷5-120=24(台)。但有几个学生却别具一格,用120÷5=24(台)直接求出了结果,引起了其他几位同学的惊讶。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就意味着把原来一天的任务分给现在的5天完成。这几个学生的思路省去了几个分析步骤,思维的跳跃使他们找到了解题的途径,全班同学都为他们能打破常规寻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而喝彩。

四、急性回答生成直觉

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的特点,它与思维的敏捷性和主动性有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上学生急性回答,正顺应了培养直觉思维的需要。学生一听到老师提出问题,便迫不及待地争先抢答,这正是他们学习积极性高的表现,也是思维敏捷性的表现,它往往能推动学生去积极求证,成为创造活动的先导。因此,对学生的急性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呵护,允许并鼓励学生凭灵感或机智回答问题。那种把学生积极抢答看成是一种不守纪律的行为,说那样是“出风头”“爱表现”“不谦虚”的评价都不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往往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扑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五、审美观念建立直觉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第4篇

总结式结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堂课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直线化为斜截式,利用斜率来判断,二是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利用系数来判断。”这样的结尾,抓住了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高度概括,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对比式结尾: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根据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如在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时,有这样一道题:在三角形中,已知a=60,b=41,∠c=60°,求c,∠A,∠B。讲解时先用余弦定理求边长c,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既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方法、步骤更清楚了,选用解题方法更灵活,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悬念式结尾:有些知识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来讲,而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定积分的概念”一节知识后,在进行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练习,同学们看到,被积函数是一次函数时,对应的曲边梯形是三角形、长方形或梯形,我们可以利用初中讲解的公式直接计算出定积分的值;如果被积函数是二次及二次以上的函数时,对应的是曲边梯形,用什么方法来求呢?”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结束时提出问题不仅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可以使前后两节课过度自然,衔接巧妙,实现了讲授内容的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延伸式结尾: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完成后,不要马上结束教学,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指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拓宽知识,扩大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定积分的应用一节时,我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这一节我们通过定积分学会了求椭圆的面积。那么,如何来求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的体积呢?请同学们课后查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可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5篇

在初中教育阶段,数学学科作为基本课程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地位异常重要。课堂教学一般由引入、主干与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结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下节课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笔者主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并且提出部分艺术性结尾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精彩绝伦的讲课过程,同时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回味无穷的课堂结尾,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不过,在具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结尾的重要性,从而弱化了教学效果,而运用艺术性的课堂结尾,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1初中数学课堂结尾的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课堂结尾指的是教师在结束讲课过程时,在更高层次方面挖掘数学知识之际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同导入环节一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一节优秀的初中数学课,从开头直到结尾,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在思维活跃状态,师生双方都是积极的投入者,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在课堂结尾时,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放松,容易松懈、疲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运用艺术性的课堂结尾,能够促使学生仍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归纳中升华,在总结中延续,在练习中巩固,通过相互比较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教学成果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更加加深了学生对已学到的知识的认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结尾与其它环节有机整合,可以使整节数学课产生和谐美与整体美,让学生回味悠长,从而提升数学知识的审美情趣。

2初中数学课堂艺术性结尾方法

2.1运用归纳式结尾,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在初中数学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归纳式的结尾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使用简洁、准确的表格、文字和图示等,对本节课已经前面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点与系统性,还能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数学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直线、射线、线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线的异同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对比与总结,对于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深刻,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找出不同类型的直线、射线与线段,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发散和集中。

2.2运用悬念式结尾,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悬念式的课堂结尾模式,促使学生在悬念中活跃思维,然后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新规律,并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手段。悬念式的初中数学课堂结尾意识形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设置一些与本节或下节知识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引发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探究新知识、得出新方法和总结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方法也可以通俗的讲为“吊胃口”,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再加一些奖励的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例如,在进行《等腰三角形》教学时,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式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会三线合一,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下一节课《等边三角形》做铺垫,引导他们发现等边三角形是最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激发学习动力。

2.3运用讨论式结尾,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初中生对于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往往是由区别它们的性质开始,所以,求异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同时,培养它们的求异思维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求异思维(Divergent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式的课堂结尾,让他们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互相讨论,彼此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然后进行比较和鉴别,发现数学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从而认识正确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多元化,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进行《正方形》教学时,针对课堂结尾,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让他们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从定义、性质和判定等方面,讨论正方形、菱形和矩形之间异同,促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构建数学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加强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2.4运用练习式结尾,训练思维的系统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练习式的结尾艺术,指的是在课堂临近结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作业,通过练习回顾和训练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训练他们的系统性思维。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使本节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养成熟练的解题技巧;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中“函数的图象”教学时,针对课堂结尾,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像:y=2x+3、y=7x-4和7=1/4x+8等,让他们画出这些一次函数的图像,以此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使用情况,促使他们数学知识学习的更加整体,训练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3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尾环节十分重要,许多初入课堂的教师讲课结束得太过突然,对结尾不够重视,有的虎头蛇尾、草草结尾,有的拖堂、拖泥带水啰嗦式的结尾,降低教学效果。他们的结束方法不够平顺,缺乏修饰。正确地说,他们没有结尾,只是突然而急骤地停止。这种方式造成的效果令人感到不愉快,也显示教师本人是个十足的外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结尾艺术应该给予特别关照,充分利用课堂结尾,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妙静.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和结尾[J].中学教学参考,2012,28:79-80.

[2]李双宁.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技巧[J].中学教学参考,2015,14:28.

[3]陈海鉴.重视课堂结尾启迪学生智慧[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02:14-15.

[4]江秀荣.初中数学课堂结尾艺术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年第一卷第8期.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数学语言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是新课标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就在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教学当中。

一、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的原因

1.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肤浅化影响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在讲课时充分理解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础,但是现在我们的新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在一步一步朝着简约的方向发展,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我们的学生,而这种新教材对于我们的教师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讲课时只会照本宣科,将课本上的知识以生硬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话,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必然不强。

2.数学课后训练任务单一影响课堂的趣味性

当前,尽管我们提出了各种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相对传统、保守,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多的只是为了学生在将来的大小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提高升学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本着这样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训练往往较为功利,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主。虽然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样单一的训练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之情,对数学学习失去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提高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措施

1.教学内容趣味性的选择

数学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让我们在数学考试中掌握解题技巧,在考试的时候取得高分,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来的圆周率对于当时人们求圆的面积就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我们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这一堂课有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比如,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引申这个定理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还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它的由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这个定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请学生介绍勾股定理比一上课就向学生讲解这个知识要生动有趣的多,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甄选,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高许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会明显增强。

2.教学手段趣味性的设置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是一潭死水,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产生惰性,教师教学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听课也仅仅是为了弄懂知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死气沉沉。

如果教学课堂一直以这样的状态发展下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生以这样的状态学习,必然会对学习缺少兴趣,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教师如果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时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有趣,而不是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加,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多米诺骨牌游戏,然后向学生提问,全部牌倒下的条件是什么,有几个,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新奇有趣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转变过去对数学学习的一些既定看法,看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数学语言趣味性的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愿意与讲话风趣幽默的人交流,同样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候也更愿意听到教师讲课语言的幽默生动。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学会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乐趣,那么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也会有所提高。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想要提高趣味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创设情景,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他们的阅历尚浅,生活区域较窄。因此,我们落实生活化原则时应尽可能地从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中找寻学习的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可先出示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找出蝴蝶翅膀的特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称。这样学习能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也易于感知。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使他们亲身感受、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再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等问题。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二、根据经验,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

新课程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身边的数学,更关注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几乎处处都可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例如,在学习统计、概率一类知识时,我们可以举生活中涉及的降水概率、抽奖中奖、股票投资、分期付款等问题作例子,使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又如,在教学“方程”或“不等式”一类知识时,我们可以举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的例子,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水土流失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教学中可通过课件模拟实际把它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求解。再如,在教学几何、三角一类知识时,我们可以举现实世界中涉及一定图形属性的应用问题的例子,如航行、建筑、测量等。可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建立相应的几何模型,应用几何知识,转化为用方程或不等式,或三角知识求解。又如,在教学函数知识时,我们可以举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最优化问题――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例子,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运用函数知识和方法解决。

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是把新知识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纳入到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活化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学以致用,以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面对实际问题时,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电力部门为了减轻超负荷用电负担,实施居民峰谷用电。规定每天800至2200用电每千瓦时0.56元(“峰电”价),2200至次日800每千瓦时0.28元(“谷电”价),而且目前不使用“峰谷”电的居民用电每千瓦时0.35元。同学们也都觉得现在是能源紧缺的时候,应该节约用电。从经济角度来说,也应该实施“峰谷”电。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回家根据自己家每月用电量和电费等,积极开展分析调查,记录数据并自编习题,细心地加以推测运算。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峰电”用量不超过每月总用电量的百分之八十九时,使用“峰谷”电合算这一经济现象,然后为家里节约开支提出良好的建议,得到父母的赞扬,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又如,例题“初二年级学生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合理?”这就是典型的生活中的数学。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行为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影响,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占有者和输出者的角色,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掩盖了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像春风迎面扑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而且要转变教学行为,真正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统一。

1 思想态度与教学基本功

态度重视与否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只有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投入,才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深入挖掘教材,广泛地搜集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每节课内容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过程中节奏明快得当、方法灵活多变、内容处理到位、教学目标达到。

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而得体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条理的板书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满信心,讲究仪表,注重提炼语言,合理设计板书,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久而久之才能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2 教学理念

2.1 教学目标是能力的培养

要知道,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造力的人才,而一味的知识灌输,却只能让学生沦为知识的仓库和做题的机器。因此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而注重过程教学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真正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事实的认可、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不但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3 教学方法

3.1 遵循认知规律:特殊一般特殊

我们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授课遵循的是一般特殊,教学内容是知识到题,对应的教学方法就是讲练,学生掌握知识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缺乏感性的认识,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习题课遵循的是特殊特殊,教学内容是题到题,对应的教学方法还是讲练,不注重题型的归类与一般方法的总结,不注重每道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从而使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学生掌握知识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能形成理性的东西,是典型的“就题论题”。

3.2 遵循教学原则

在遵循常规性的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学习、内化、贯彻新的教学原则如尝试原则、合作原则、返悟原则等,注重学习的过程即问题的设计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结论的得出过程、知识的巩固过程等。

3.3 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

虽然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鉴于教学规律和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定时期内我们提倡以下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使用。

(1)概念课:提出实际问题引出所需知识感受知识特征教师适时命名学生归纳定义教师指导规范应用、解决问题。

(2)习题课:师生提出问题个体尝试解决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订正规范学生返悟简记。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通常有下三种类型的尝试:(1)例题型尝试;(2)习题型尝试;(3)试题型尝试。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返悟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4 教学内容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是什么?(2)新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3)利用新知识点解决了什么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流程:

(1)通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构造知识教与学的框架。如笔者在进行《函数》一节的备课时应明确三部分:实例感受、得出定义、举例领会。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如笔者在进行《函数》一节的引入是利用实际生活的实例引入。

(3)选择可类比的思想方法。如在学习几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先学习了判定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它是学习其它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学习的方法是类似的,都是先构造全等三角形,然后再用预备定理。又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

(4)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理论来指导,而更重要的是实效性。

(5)查阅材料,取长补短。只有在自己尝试备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有批判性吸收别人的东西,否则很难认同,更谈不上输出,只能是比着葫芦画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