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9 08:5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人常见的护理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粤法民字〔1989〕138号“关于监护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报告收悉。
关于梁剑文等4未成年人盗窃财物被劳动教养,受害人翁舞慧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能否作为民事赔偿案件受理的问题,经研究认为,鉴于此案情况比较复杂,现行法律对此类问题又无明确规定,如何适用法律,需要在审判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研究。因此,此案不宜采用提起民事诉讼的办法解决。
【关键词】 老年人;痴呆患者;精神护理;家庭支持
1 痴呆型患者的概述
痴呆是一种脑部功能运转不正常的疾病,是大脑产生的获得性与持续性的智能反应障碍的综合症状,老年痴呆国际医学界称之为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精神病的状态中表现很正常,较为常见。病人主要症状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反应变慢,外出容易忘记回家路线,对近些时间发生的事情判断与记忆不足,但是对后期发生的事情会记忆清晰,大多数病人还表现出对简单的运算失去兴趣和判断能力,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道德观念扭曲等状态。
2 老年痴呆症的一般性护理
2.1 生活类型护理 第一、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老年人重新设计或者营造一种全新的病房环境,让病房内部充满舒适和温馨的感觉,让老年人的感觉变得更加安全、舒适,病房内部要提供较为充足的阳光照射、通风要良好,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以50%-60%为标准,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提供多的舒适感觉,让老年人不会感到不适。床铺要选择柔软的床垫,卫生间也要干燥、防滑。
第二、老年人痴呆患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必须要从饮食上做出改善,要保持老年人的拒食现象的减少,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具体表现,要保证老年人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取,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基础性的满足,加上服务抗精神衰老的药物,护士要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病人足够饮食和合理膳食的条件。
第三、老年人因胃肠蠕动慢常有便秘: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便秘更为常见。对此应让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多运动,还可吃一些麦片或菜汁,并鼓励病人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如3天无大便,可用大便软化剂或轻泻剂。
第四、大小便失禁时,是老年人最为烦躁的一个问题,也是护理人员的难题,对待老年人的大小便失禁必须要细心辅导,善于训练老年人定时大小便,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
第五、在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个人护理中,要注意老年人的皮肤直接接触的衣物和棉被,一定要注意舒适程度的适中,保持老年人的皮肤舒适性,降低不适,减轻老年人的心理焦虑和压力。病人的大小便一旦发生失禁现象,必须要保证皮肤的清洁干燥,以免发生压迫和溃疡现象,还要定时按摩与提高血液循环的震动性解压按摩,定时翻身,保证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汗腺分泌的正常挥发,对男性老年人痴呆症患者还要经常性的剃胡须、剪脚趾甲等。
2.2 药物性护理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如发现问题或有问题时应查清或询问医生,不应盲目执行或擅自更改。要严格核对。对拒服药物的病人,要耐心解释或留待发完他人的药物后处理,并且吃药后要检查口腔,防止吐药或藏药。确实难以服药者,可给予鼻饲。细心观察病人用药后的疗效和副作用。
老年人痴呆症患者最常见的反应是身体呈现出不自信的反应,内心的固步自封,低血压或者本身的内在压力,老年人痴呆症的常见反应就是面色苍白,病人无意间的跌倒或者出冷汗等现象。必须要保证此时可以疏导老年人痴呆患者尽可能的平躺,注意保暖。
2.3 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和心境,对维持及促进其精神健康和预防脑老化有积极作用。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有很大帮助。语言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古希腊名医波克拉底曾断言:医务工作者有两样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心理想法与其他疾病的患者还存在不同,老年人痴呆患者常常内心中充满了固执与性情怪异,老年人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力比较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对老年人本身的热情,导致了老年人的积极性不强,降低了老年人患者的内心对医院和护理人员的信赖性,护理人员必须要对老年人本身有一定的具体了解,要善于通过家属分析老年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和信心,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性,从而采取行动消除老年人内心中的紧张、恐惧与焦虑的心情,对待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健忘症,护理人员必须避免自我的厌烦与抱怨,在护理时怒斥和抱怨老年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一些晚期痴呆症患者有可能因为一次怒斥或者抱怨就再也无法面对生活,而走向极端。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的让老年人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利用抚摸头部或者轻声细语的讲笑话等方式,赢得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 精神护理及家庭支持的一些措施
3.1 增强锻炼,加强运动 对于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例如刷牙、洗脸、整理仪容、入厕、收捡衣物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使他们保持基本生活习惯,而且能给大脑以有益的刺激。
3.2 智能训练活动 护理人员要针对老年人痴呆患者的患病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记忆力锻炼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就包括对语言、思维、认知能力的训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与判断能力。比如可以组织老年人与其他患者、护理人员在一起聊家常、讲故事,组织患者看电视、玩扑克、下棋,或给患者一些数字卡片,训练将其按顺序排列等。这些活动可以随机开展,也可以针对性的开展,主要为了改善老年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灵活应对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精神健康,保持患者愉快的心情。
3.3 体能训练与兴趣活动 要提高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体育锻炼,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包括很多种运动项目,其中有散步、慢跑、歌舞、游戏、厨艺等等,还可以利用一些休闲活动,比如种花、种树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增强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自信心与生活的兴趣,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林丽,王泉,时利平.老年痴呆的林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2010,(09):127-130.
[2] 肖顺贞,DonnaL Algase,王志稳.老年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01):9-11.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健康;护理
社区护理是由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组成的,其可提供全科性的、动态的、连续的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呈不断增加的态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家庭规模逐渐转变,社会养老机制尚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诸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步凸显出来。老年人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社区老年护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1.1 心理因素 离退休之后的角色转换将对老年人的心里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职业的老年人群离退休后的心里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脑力劳动者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心里感受与体力劳动者相比变化较大,部分老年人因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表现出情绪和身体方面的变化,如情绪上易烦躁、焦虑、孤独、抑郁,伴有失落感、衰老感和疾病恐惧感;身体方面表现为食欲欠佳、失眠等[2]。此外,缺乏子女和配偶照顾的老人其内心也会经常受到孤独等情绪的侵扰,久之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1.2 生理和病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减,整体健康水平处于下降态势。多数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居多。老年人慢性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并且老年人对自身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认识程度不同,上述因素均可造成老年人在医院和家之间周折,疲惫不堪。
1.3 社会因素 随着老年人体能的衰退,部分老人感觉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无法适应外界高速发展的步伐。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交织在一起也在不断困扰着老年人,使他们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逐渐产生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2 护理对策
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等层面关爱老年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社区护理是关爱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老年人服务的重点。开展社区护理可以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以此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社区护士是此项工作的重要执行者,承担着疾病预防、日常保健、疾病康复等工作,尤其应加强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1 提供形式多样的社区护理服务 定期开展常见病防治、卫生保健、体检等工作。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平时的健康状况及时记录,并提出科学的指导和建议[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使老年人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情趣,对其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2.2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根据老年人的认知程度和需求采用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健康教育内容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通过简单易行、形象生动的方式方法使老年人熟悉和掌握常见病的预防知识[4]。对于共性问题可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逐步开展群体教育。对于个性化问题,可展开一对一服务,展开个体教育。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健康教育都应做好随访工作以便了解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随访调整社区健康服务工作。
2.3 重视心理调护 社区护理倡导零距离就诊、人性化服务、亲情化关怀,是一种持续。社区护理人员在对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价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并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给于老年人关心、理解、照顾和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3 小结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与社会的联系和接触也日益减少。因此,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如缺乏归属感、缺乏自信心,心理长期抑郁从而导致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发生。关注老年人健康因素以及积极开展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社区护理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举措。它对于预防老年人疾病的发生、保持老年人健康的心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菊. 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与保健[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20):131-132.
[2] 马春玲. 老年人群社区心理护理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28):325-326.
1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1 智力改变 老年人反应速度慢,容易健忘。
1.2 情绪变化 老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常表现为兴奋、激惹、多变。情绪激动程度与所遇到的不顺心事严重程度不相符,一旦强烈情绪发生后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
1.3 人格变化 较多老年人表现为比较顽固,习惯按自己观点看问题、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喜欢回忆往事,沉溺于对过去成功事例追溯之中。
1.4 生活方式改变 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独立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变化构成了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酿酒、缺乏运动等。
2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2.1 社区护士为老年人进行处置或做健康咨询时,解释耐心细致,遇到听不清或不懂时,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为老人重新说明,直到满意为止。健忘时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1]。老年人应加强健脑锻炼,如背诗词、经常下棋等。
2.2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2]。除了语言交流外,还使用了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愉快。
2.3 尊重老年人 老年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视和尊敬,对他们称呼要用职衔称或尊称,老年人经历、特长、爱好要强调出来,如“您是革命战争中过来的老首长,真了不起”。对他们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每一点进步要予以表扬。与老年人交谈中常以聆听为主,顺势提出自己的建议,辅以适度的表情,如微笑的点头,同情注视加上轻揉的动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区护理人员。
2.4 社区护士应与老年人家庭保持多方面联系,动员家属、子女多关心、体贴老人,经常与老人团聚,减少寂寞感。鼓励老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
3 社区老年人提高了生活质量
社区老年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他们对待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认真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了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期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关键词】 老年人;静脉输液;护理对策
静脉滴注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养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患者存在血管自身条件不好,且有多种疾病。在静脉输液时易发生渗漏,尤其是刺激性液体,易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血管痉挛、静脉渗漏等情况发生,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对输液中观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减少了各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以及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老年输液常见的几个问题
1.1 液体外渗及不滴 液体外渗多由于注射时针头穿透血管或者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者由于老年人输液时活动,使针头部分脱出血管外。输液过程中液体不滴主要原因是,液体压力过低(即输液架高度偏低);穿刺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下滴,不慎回血,时间过久致凝血,使针头阻塞;因外周气温低或其他原因使患者的血管痉挛,亦可致液体不滴。
1.2 穿刺失败 老年人血管管壁较硬,弹性差,皮肤懈松,或一次性输液的穿刺针头不锐利或带钩; 老年人因长期静脉注射或反复静脉注射,造成血管严重损伤,或因发热、腹泻、饮水少而引起脱水,皮肤弹性差致血管不充盈;或因周围环境温度偏低,致末梢血液循环较差;或应皮肤粗糙、外伤使血管不明显,穿刺不易一次成功。
1.3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经验丰富,病程阅历不同,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对患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不同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心;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并伴有神经血管病变,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因此输液过程中发生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等情况较多,尤其在应用高渗溶液时更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渗出,甚至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等情况,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治疗。
2 护理对策
2.1 药物的检查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时,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是否符合要求,如操作过程中发现排气不畅,可检查空气过滤器等,或重新更换输液器;护理人员在加药操作时,必须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遇两种药物不能连接滴注(如甲硝唑不能与氨曲南;左氧氟沙星不能与喘定不能连接等),中间必须用等渗盐水或其他液体隔开,避免发生药液混浊或引起不良反应;注射前应仔细检查液体有无杂质及结晶现象。
2.2 输液穿刺的护理措施 护士在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病情,认真选择穿刺部位,检查穿刺针头是否锐利,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注意保护血管,可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或可按先远端后近端的静脉穿刺原则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输液完毕拔针后,应按压好穿刺部位,防止针口处出血;老年人选择5号头皮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头,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了解药物用量的换算和对老年患者用药剂量的限制; 严格掌握滴速,合理排序。
2.3 心理护理 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适当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提高信任感,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其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解决老年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使其针对治疗和护理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
3 讨论
3.1 药物外渗而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或滴注刺激性药物引起静脉炎,立即用95%酒精或25%硫酸镁溶液热湿敷。
【关键词】老人髋部骨折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47-0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伤前生活仅能部分自理,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目前,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的主要临床手段,可使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1]。由于老年人自身问题,年龄大,合并症多,术后恢复慢,髋部骨折后病情复杂,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3.4±11.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
1.2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骨牵引术治疗7例。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素质、健康宣教的困难及并发症的出现等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合理用药的监督、健康宣教力度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问题
2.1 心理因素
老年人随着感知觉、记忆减退等现状出现从而易表现出紧张害怕、无用失落及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在生理上突然不能自理,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易出现悲伤、烦躁、忧虑、恐惧等情绪,既担心自己的病情,又怕连累子女,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新尖端技术应用于临床骨科手术,护理人员对新技术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年轻护士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技巧,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过程中潜在危险性增加。
2.3 健康宣教的困难
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耳聋眼花,不利于接受手术配合、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内容。
2.4 并发症的出现
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但术口以外其他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崔俊华[2]对老年髓部骨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最低,主要感染部位为肠道,其次为呼吸道、尿道、皮肤。术后预防感染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易打破肠道菌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道感染,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等。术后早期卧床,且老年人气道老化、狭窄,呼吸运动减弱,肺活量减少,不利于排痰,痰液积聚肺内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大小便护理不当,如放置尿管时间过长,造成逆行感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褥疮。此外,由于长期卧床,患肢血流缓慢,加之老年人血液粘度高,极易造成深静脉栓塞。术后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束松弛,术后下肢放置在不稳定位均可造成人工股骨头脱位。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谈心,安慰、鼓励病人,培养患者乐观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决心,配合各项治疗工作。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及自身病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克服患者消极态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
3.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要随时看医嘱,了解医嘱意图,核对是否有书写错误,对有疑问的医嘱要核实查对清楚后再执行,避免出现差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技能,鼓励其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预防护理潜在危险。
3.3 加强合理用药监督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及临床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关键[3]。要开展护理全员安全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培训切实,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技能和水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 加强健康宣教力度
健康宣教是医院维护病人健康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向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内容浅显易懂,尽量口语化,时间不过长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手术护理配合度,确保患者的疾病早日康复。
3.5 加强并发症防治
消化系统感染:对于腹痛、腹胀、腹泻患者,观察并记录排便情况,及时留取粪便标本行常规检查并做粪便培养,检出致病菌后对症处理。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是最易发生的并发症[4],教会患者深呼吸等肺部功能锻炼技巧,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自理能力缺陷的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劝吸烟者戒烟,最终达到有效排痰的目的。泌尿系统感染:密切注意留置尿管患者尿液颜色、性质等,并预防反流,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局部清洁,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尿量,以利于膀胱冲洗,必要时给予氯化钠,应尽早拔除尿管,避免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在易发生褥疮部位垫气圈、海绵垫加以防护[5],嘱或协助患者勤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深静脉栓塞:鼓励和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6-7]。术后股骨头脱位:术中注意假体的放置,抗外旋石膏或患足穿防旋鞋,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不盘腿、侧卧及负重,注意正确的卧姿,防止脱位。
4.小结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由于老年人年龄大,器官功能衰退,并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且术后并发症多,若处理不当,手术护理风险大大增加,针对手术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心理干预,加强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做好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向煜,王君俏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0-553.
[2]崔俊华.老年髓部骨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2006,12(16):1488-1489.
1.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课堂讲授+社区调查实践,试验组则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1.1.1案例教学
“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这个单元,为督促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前1周准备好临床典型的老年疾病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7~8名为1组)抽取案例,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组内成员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写出案例讨论分析结果。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老师负责引导及总结剖析各组讨论情况,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
1.1.2学生小讲课
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单元如“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前2周布置小讲课内容,要求每名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备课,编写教案和讲稿,制作PPT课件上交给老师,备课资料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在每个学习组中遴选出1个优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小讲课,每次讲课时间20min,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强调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1.3角色扮演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这个单元的部分内容和技能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为突出老年人生活护理特色,强化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选择若干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案例,在上1周课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地点选择在模拟病房,教师创设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场景。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负责引导课堂气氛,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1.4题讨论教学法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养老照顾”这个单元,采用专题讨论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设计与之相应的讨论专题,如“庞大的老年人群给社会带来哪些压力、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社会和家庭如何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等问题,将专题讨论的问题、有关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出讨论发言稿。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2名代表参加,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发言稿上交,记入平时成绩。
1.1.5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
为提升《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精心设计社区调查实践课。3~4名学生为1小组调查1名校内或周边社区老年人,选择教材中或自行设计的评估量表,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日常活动能力、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并要求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对该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1.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2.1考试成绩
学校期末用同一份试卷统一组织闭卷考试,总分100分,采取密封式阅卷。授课老师不参与命题、阅卷。
1.2.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在《老年护理学》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1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多元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老年护理学》内容多,课时少,并且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法,学生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也很难深入了解老年护理的特色和需求。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中教师把案例、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去学习、查找资料、预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学生小讲课、专题讨论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以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显示,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6.72%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82.76%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87.93%学生认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81.0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2.2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采用的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法中,教师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讨论、质疑、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老年护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老年护理特色的理解,并能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表2显示,74.1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84.48%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提高了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我组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在小组相互讨论中,学会容纳、理解、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上台发言、讨论、表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2显示,75.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沟通交流能力,93.1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4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了对老年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