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9 08:5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生态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村生态化步伐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经济也给水、空气、土地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它也让农业生产过程不够其科学化,由此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于科技化农业的关注,并做出高效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科学合理地做出现代农业生产,走出新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资源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发扬特色农业、完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的结合。形成属于自我的竞争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机肥,同时也要对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时作出回收,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可持续化农业发展对于后续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在工业发展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新设备的研究引入。减少资源浪费,做好农村工业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工艺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可持续化经济构建。
【关键词】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环保机构
0.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宜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衡水当地一家权威医院的医生介绍,该医院收治的白血病病人70%来自农村水污染地区。因此,保护农村水环境,研究农村水污染防治尤为重要。
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建设部在2007年的全国部分村庄的调查报告中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这与作者走访看到的现象十分吻合。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或农村家庭作坊排污、工业和生活污水废弃物、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都直接污染地下水,形成时间长、范围广,由于不像河流等地表水污染一样可以看到,是看不到的污染水源,可以说,地下水污染是衡水农村水污染最大的隐患。
2.目前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的防治措施
目前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防治措施,一是政策法规及教育措施,包括规范乡镇企业排污制度,加强对畜禽排泄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加快小城镇基础设计建设,建立简易集中处理污水设施,防治结合,对各类资源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生态环境监督,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科研和设施建设。二是技术措施,包括农村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农村水污染防治技术。就上述政策法规教育以及技术措施对农村水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农村水污染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呈现发展趋势,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农村水污染问题,农村废弃物和排泄物的随意乱堆乱放问题,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问题,乡镇企业的随意排放污水等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造成衡水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3.1从民众的层面有以下三方面
3.1.1乡镇企业和家庭作坊偷排偷放
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活跃,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模式――种地。很多农民在农闲时候去乡镇企业上班,按日结算,还有些富裕的农民自己买设备,开启了家庭作坊。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让他们忽略了自己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衡水地区一些乡镇企业比较集中,比如化工,皮毛、乐器等,成为当地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为了逃避缴纳污水处理费,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向河沟,农田,甚至是径直把污水排入深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威胁。
3.1.2养殖场和畜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随着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在衡水的一些农村,农民开始扩大养殖规模,致使很多的屠宰废物,废水和牲畜的粪便都得不到必要的处理,直接堆放到场房附近,或丢弃到田地或河沟里。导致当地村庄的河流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作者亲眼看到,一些河流,由于扔入了牲畜的内脏或死尸,变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病毒更不在话下了。
3.1.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农村水污染
据作者了解,目前农村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已经很少有人施以农家肥,而是使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农药和地膜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这种种植的方式不仅使土壤的酸化、板结更为严重,而且更为恶略的是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或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2从政府的层面有如下三方面
3.2.1农村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加强和改善农村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而如果这些资金全部由企业承担,势必会降低他们的企业利润或造成负利润。很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愿意进行污水处理,但又负担不起,希望政府能够出资,帮助他们整顿污水污染问题。他们愿意在承受范围内进行配合。
3.2.2农村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不足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乡镇的硬件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没能跟上,大部分地方只重视建了多少新建筑,而忽略了与环境相配套的防治水污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3.2.3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落后
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适合于治理农村环境水污染的技术作为支撑。如果一味的套用治理城市污染的方法去解决农村的污染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3.3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与建议
3.3.1设立县级及以下的污水处理机构
目前污水处理厂只建到市级,建议设立县级及以下的污水处理机构,并且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镇)垂直管理。当地政府无权干涉所辖地区环保部门所做的处理决定。
3.3.2赋予环保机构强制执法手段,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
新《水污染防治法》增强了强制执行手段,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拓展思路,合理运用法律法规制定行而有效的方法手段,并积极与当地执法部门及时沟通与联系,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既要抑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又要搞好和民众的关系。
3.3.3环境保护工作与当地政府官员的业绩相挂钩
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建立相应的环保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绿色GDP,落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内。
3.3.4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此带动家庭、社会;在各乡镇开展环保知识下乡、环保标语上墙活动,采取悬挂警示挂图、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教授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的环保知识、技术和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所要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多利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污染案件以案说法,多使用通俗化的语言,以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3.3.5建立严格保密的投诉机制
在各级环保机构中,设置专门接待环境投诉的科室或部门,接受各种形式的投诉,比如电话,邮件,信件等。对于投诉人要严格保密,如有泄密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对所投诉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投诉人进行合理的奖励。
衡水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是水污染问题。农村水污染的日益恶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衡水市广大地区的人居环境,城市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科]
关键词:小水电;环境;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小水电对农村景观生态的破坏及修复技术攻关(2009B020311013)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 [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95-2
0 前言
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是发展水电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有利于改变山区落后的经济状况,而且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与大中型水电站相比,小水电有很多优势,如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小水电很少造成淹没与移民,很少引发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范围小[2]。本文就通过对国内外小水电对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总结,尤其是景观生态的影响,为农村小水电开发利用的景观规划进行探索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以实现农村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1 小水电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
小水电与大水电的主要区别除了没有高坝、大水库以外,在工程布置上一般多为引水式,环境生态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大水电相似的。因此,小水电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大致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1 小水电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小水电开发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但一些文献中也提到修建水库而产生的温度与湿度的轻微变化通常是有益的[3]。在很多情况下,水库中水体的恒定温度调节了周围的自然气候,会在库区造成冬暖夏凉,甚至无霜期加长的有利环境[4]。小水电梯级农村以电代柴增加,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提高了林地覆盖率[5,6],还可以有CO2的排放强度,减弱温室效应[3,7],另外,由于水库蒸发量巨大,可以缓和一些地区的酷热气候。水电站建成后坝址上游的河道内水面变下垫面的改变将引起不同局地小气候,如气温、降水、风速等的改变[7]。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气候影响有定量的监测,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有49%的当地居民认为小水电对气候有影响(图1)。
图1 建站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1.1.2 小水电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
小水电梯级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原河道的水的自然生存流态方式,包括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或兴建大坝及其他水工建筑等而引起的水的流态改变。水库蓄水后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水文情势的影响;对水库水温的影响[8]以及对水质的影响[9]。水电梯级开发将一条条自然河流变成了人工渠道,对河流水文过程、泥沙输送、水生动物以及河流两岸的自然景观都有巨大的再造作用[10]。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小水坝建设对沉积量的影响较大[11],水库泥沙淤积严重[12]。小水电大都是小型引水式电站,也会造成河段水流减少,甚至部分河段断流、消失的现象[13],改变了大小河流的水文节律[14]。电站的兴建,特别是具有季调节以上性能的大库容、深水库的形成,将改变原有天然河道水温的时空分布,进而对水质、水生生态系统等造成重要影响。此次对乳源县境内的流域调研结果也显示,小水电对水环境的影响也得当地居民的证实,如图2,3,4,5。
1.1.3 小水电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小水电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库区及库周区土地利用率较高,耕地的供需矛盾尖锐,水库淹没后,土地面积减少,使原本不富裕的耕地资源更加紧张。随着人口的增长,后靠移民在低山、丘陵区砍伐森林开荒造田,种植作物,将不可避免地加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水库建成后,库区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小,抑制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同时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增加库周的森林植被,增加枯枝落叶,可以大幅度增加库周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而且库周水土流失的减少,土壤养分得到均衡发展。
图2 建站后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图3 建站后水质变化情况
图4 水库对植物种类的影响 图5 建站后河流断流情况
1.1.4 小水电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需进行河床开挖、两岸削坡等土石方工程施工,均会破坏原自然山坡的稳定平衡,严重时导致滑坡、错动、坍滑等。大坝既高且重,蓄水后强大的水压力通过坝体传至地基和周围岩体上,有可能造成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岩体稳定性和原有的地质构造的条件。此外还有库区淹没、岸边浸没、塌岸等地质问题。
1.1.5 小水电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小水电开发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可分为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水电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的局部河岸带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坏,这会导致流域自然生态的生物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区域景观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水电建设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域植被和水域的景观破碎程度与梯级开发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流域植被和水域的景观多样性则与梯级开发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一、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分析
太原市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起步于2003年,从以农村户用沼气为主,逐步扩展到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工程、小型沼气工程、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太阳能利用等,农村可再生能源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农村户用沼气
2010年底,全市共有户用沼气2万余户,涉及全市9个县(市、区),57个乡(镇、街办),515个行政村。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户用沼气经过几年的集中建设,已基本趋于饱和,目前处于消化巩固阶段,重点在于如何搞好服务,提高使用率,实现沼气产业效益最大化。从近几年的运行情况分析,影响户用沼气使用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沼气发酵原料不足。
太原市是省会城市,城镇化建设步伐较快,养殖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分散的庭院养殖已经逐步被淘汰,沼气池缺乏足够的发酵原料。没有养殖的农户外购原料,既嫌麻烦,成本又偏高,成为影响沼气使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多种因素造成的人池分离。
许多农村青壮年人进城打工或因子女进城上学,搬入城中居住,家中仅留老人或纯粹无人居住;移民搬迁,农民搬离了建有沼气池的院落;城市化建设发展,一部分沼气农户被拆迁等,这一系列因素造成沼气池报废或弃用。成为影响沼气使用的又一大因素。
(3)替代能源方式较多。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煤炭、电力较为充足,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嫌沼气池的管理麻烦,在沼气池第一次加入的原料使用完后,不再进料出料,改为使用电磁灶、液化气或传统煤炉。还有一些地方使用了大型沼气、秸秆集中供气或生物质炉,代替了户用沼气。这已成为影响沼气使用的第三个因素。
(4)沼气池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
沼气池经过几年的运行后,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故障,因为服务技工没有工资,但在农村服务后收费比较难,所以技工不愿意出工,这些故障长期得不到及时排除,被搁置起来。形成了病池,导致沼气池的停用,是影响沼气使用的第四个因素。
2、乡村服务网点
太原市现有90个乡村服务网点,有3种运行模式:村委会代办、个体承包、协会领办。虽然每个网点都配备了沼气技工,但由于技工没有固定工资,仅靠收取服务费来维持。从运行情况来看,每个网点年运行费用在2~3万元左右,向服务对象收取服务费较为困难,只有一些村委会代办的网点,依靠村集体支付一部分技工工资,维持着网点的运行,而村集体经济较弱的网点和其他模式的网点,因技工收入没有保障,难以维持日常生活,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使得服务链断裂、脱节,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影响服务网点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因素。
3、大中型沼气和秸秆集中供气工程
太原市建成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有18处、秸秆集中供气工程17处,主要运行模式有村集体管理和企业自营2种,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村委会经济实力强的村,能为气站提供全部或部分补贴,农户能享受到无偿或低价供气,使气站保持正常运行,村集体经济弱和企业自营的气站,多数已停止运行,主要因为原材料涨价,收取的费用不能维持气站的日常运行费用,如果提高收费标准农民又拒绝使用,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导致很大一部分气站处于停运状态。
4、节煤省柴炕(吊炕)
节煤省柴炕,俗称“吊炕”,全称“高效节能架空炕”,2007年太原市引进该项技术进行示范推广。目前全市共建成4718铺,主要分布在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和尖草坪区,主要使用对象是有睡炕习惯的中老年农民,该项目以其节能、美观、热效率高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由于建设指标少,经常出现农民争着抢着建,工程队进到村里农民拉着不让走的情况,是一个适宜在太原地区推广的好项目。
5、太阳能利用
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极大的造福人类。由于太阳能产品成本较高,推广速度也较为缓慢,但却很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太原市的农村太阳能项目只有太阳能路灯和太阳灶,并且推广的数量也较少,仅仅是示范性推广,还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策
1、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在项目选择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农户选择安排不同的项目,也可以几个项目在同一地点,同一农户同时安排,比如吊炕的推广,要选在有睡炕习惯的农村地区,同时优先考虑在沼气使用好的农户。这样既兼顾了地区间的项目平衡,也考虑到项目的推广示范效果,从而实现安排合理化,效益最大化。
2、建立一套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能够连续稳定的发展。
不仅要重视项目的建设,更要重视项目的管理。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是造福农民的好项目,还处于推广阶段,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在项目设计上,不但要考虑把项目建设好,要更多的考虑项目的后期运行,把一系列影响项目运行的后期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并设计出一整套解决方案,使项目能够健康稳定运行。比如大型沼气工程建成之后要保证正常运行,就需要向用气农户收取燃气费,收费上农户是与其他能源进行比较(比如电磁炉)的,收费低则企业亏损,收费高则农户弃用。政府可考虑对农户使用沼气的费用和使用电磁炉的费用做一比较,对差额部分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沼气,确保大型沼气工程的健康发展。
3、提升乡村服务网点功能,提高项目使用效率。
乡村服务网点是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基层组织,最初设计是服务于农村沼气,是市场化运作,服务人员的待遇靠收取服务费来维持。目前太原市共有90个乡村服务网点,由于技术服务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没有保障,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严重的影响了沼气服务体系的发展。如何留住人才,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个人认为,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日益多样化,可对网点功能进行重新整合,拓展服务范围,服务于所有农村能源项目,并于其他农业项目结合,纳入农技推广体系范围,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服务网点的公益性,通过财政支持来完善和稳定基层队伍。从而有效解决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
4、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扶持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
沼气的更大经济效益来自于“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三沼”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节约大量的农药、化肥,生产出高品质、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财政应在“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上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三沼”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工作,提高沼气产业的科技含量,让农民从沼气上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农民对沼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形成自觉用好、管好沼气的好风气。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污染;监测;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农村对资源盲目的开发与对环境污染的无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急需探索一条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道路。
1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及技术方法标准
监测数据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依据,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针对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技术及方法,虽然我国目前对此也做过试探性研究,但是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方法,建议为了使监测数据更具有可比性及科学性,专门成立农村环境监测机构,固定监测人员,合理布置采样点位及采样方法,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方法,建立农村环境质量数据库,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规律,为更全面具体的了解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制定改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合理规划农村布局及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农村作为我国的粮食储备库,其环境质量关系着全国人民的饮食安全,因此建议对我国农村在进行普查,并统一监测标准及评价机制,根据普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及监测结果,对其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并将我国农村分为传统作业型农村、现代机械作业型农村、养殖型农村、工业生产型农村。其中传统作业型农村主要是使用绿色肥料、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其水质、土壤、空气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农村,这是我国应该大力保护及提倡发展的农村;现代机械作业型农村是使用化肥、农药及机械作业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也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提高粮食质量与产量,建议对农药化肥制定合理的使用标准,统一生产作业,定期对该地区的土壤、水质、空气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调查,以此为科学依据,进一步改善其环境质量;养殖型农村主要从事家禽、家畜养殖为主,提供肉类及蛋类的主要产地,也是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贡献较大的地方,由于家禽及家畜的排泄物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建议养殖型农村与现代机械作业型农村能够穿插布置,以便于农作物秸秆及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工业生产型农村主要是指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随着城市的扩大,工业有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占用大量的耕地及对农村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污染,特别是有毒、有害、 “三致”物质、易于在生物体内累积的有毒物质对农村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建议严格控制工业向农村的扩展,对于现有的对耕地很近的工业的污染物排放严格管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大对该农村区域的工业及环境质量的监测频次,防止农村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3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规范化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任务。建议专门成立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加大对硬件的投资及人才的配置,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的管理、监测、污染现状及其规律研究、环境的修复方案等等,为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农村的现状及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4 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环境生态恢复方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域差异很大,农村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生态环境方面。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农村生态问题,特别是西部草原的退化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林地无节制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的土壤质量急剧下降及盐碱程度加剧、农副产品的安全等等生态问题,都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农村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急需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生态问题是个历史积累的结果,因此生态的改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国家在改善农村环境、恢复生态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农村的环境安全问题及生态问题仍然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有些居民喝不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安全的食物。
本文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恢复,在农村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及其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因地制宜的制定生态恢复计划及方案,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态环境。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村的发展,所以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居民集中有利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垃圾的收集及清运。但是与各方面发展都很成熟的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处于起步状态,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垃圾随意排放而引起白色污染,农作物秸秆得不到有效处理致使每年收割季节因秸秆焚烧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居民及家禽排泄物直接排放引起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问题等。根据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起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清运及处理系统,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及中水回用系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农作物秸秆及排泄物,尽量变废为宝,将其资源化、无害化。
结语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任重道远,首先应制定针对农村环境质量统一的、科学的、合理可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监测技术方案,建立起农村环境质量污染数据库,探索其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规律,为污染质量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原则,合理规划农村布局,建立有利于资源循环使用的农村生态园区,保护未被污染的、生态良好的农村区域,限制污染较为严重的农村的发展,逐渐淘汰在农村地区建高能耗、高污染、有毒性的工业项目,并加强对这些区域定期监测,随时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方向;加强及规范农村环境的管理机制,加大资金及人力的投资,确保农村环境改善有序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方案,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新农村建设,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晋,李娟,冉瑞平.等.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9).
关键词:净化沼气池 生物滤池 稳定塘 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亦日益加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要求日趋紧迫。农村环境整治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1. 排放现状与特点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预计至2010年,我国村镇污水排放量将达到270亿吨规模。
长期以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村镇的污水绝大部分都没有任何收集与处理措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归结起来,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是:排放量大,污染面广,布置分散,资金缺乏,收集系统极不完善,处理率极其低下。
2. 适用技术及研究进展
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基本现状,污水处理宜选择具有“三低”( 低造价、低能耗、低维护)特点的生态型、资源型的技术和模式。
2.1净化沼气池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是化粪池和沼气池的改进型式,属于厌氧处理法。净化沼气池属于无动力污水处理工艺,运行费用低廉;沼气池亦可同时用于污水处理和农村秸秆、粪便等固废沼气化,并回收沼气资源;我国广大农村对沼气池有成熟的应用,可利用旧有沼气池改造成为污水处理设施,投资节省。净化沼气池一般分为前处理区和后处理区,前处理区一般为二级串联圆柱形沼气池,主要对污染物进行厌氧分解和泥水分离;后处理区为生物滤池,主要利用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过滤截留,确保水质。
2.2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技术是利用陶粒、煤渣、石英砂或其它人工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具有生物氧化与物理过滤双重功效的技术,包括传统的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和生态滤池。目前,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见诸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是生态滤池。
生态滤池是在滤床中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利用蚯蚓和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又称为蚯蚓生态滤池。滤池主要由布水装置、生态滤床和排水装置三部分组成,生态滤床表层为土壤层,是蚯蚓的活动场所和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功能区。该技术最早在法国和智利研究开发,国外已开始产业化应用。在国内,同济大学在上海地区的中试结果表明:生态滤池对CODCr、BOD5、SS、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达83~88%、91~96%、85~92%、55~65%和35~65%。生态滤池具有生物氧化和过滤截留双重功能,大幅度简化了污水处理流程,运行管理简单方便,并能承受较强的冲击负荷;由于蚯蚓的运动疏通,提高了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能,便于系统自然供氧,节省了传统生化曝气能耗;蚯蚓对增殖微生物的吞食作用也解决了传统生物滤池所遇到的堵塞问题,处理系统基本不外排剩余污泥。生态滤池的缺点在于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影响蚯蚓的生活习性,进而影响其处理效果。该技术在太湖流域农村也建立了示范工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稳定塘
稳定塘是利用天然低地或池塘等经过围堤和防渗处理的污水处理塘,又称氧化塘、生态塘或是生物塘。主要原理是利用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表层氧气传输提供提供复氧作用,有机污染物质通过微生物的生命代谢降解;微生物和高等浮游动物及鱼类又构成食物链,形成具有净水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稳定塘构造简单,型式灵活(不需规则池型,依自然池型而定),造价节省,运行低耗,易于管理,可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农灌和水产养殖)。稳定塘缺点在于: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受季节、气温、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大;防渗处理不当,可能污染地下水;易散发臭气,滋长蚊蝇,卫生条件不佳。
高效藻类塘(highratealgaepond,HRAP)是传统稳定塘基础上的改进形式,最早由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Oswald教授提出。HRAP内存在的菌澡共生体系,比一般稳定塘中的生物相更加丰富;它通过连续搅拌装置促进污水的完全混合,调节塘内O2和CO2的浓度,均衡塘内水温、水质,对有机物、氮和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与传统的二级生物处理技术相比,HRAP具有投资低、运行费用省的特点,在阳光充足的农村地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2.4土地处理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行复杂的物理、化学、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的处理工艺。土地处理包括土壤渗滤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前者主要利用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系统对污染物进行过滤、吸附和生化降解;后者主要利用选载植物的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降解污染物,较之前者更符合生态和资源原则。人工湿地包括表流和潜流两种型式,由于卫生要求,潜流人工湿地的应用更为广泛。
3. 运行管理模式建议
农村污水治理的运行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需要加以关注和探索。就农村生活污
水设施的具体管理而言,提出村民自治和委托运营两种模式。
自治管理是由村委会委派专门人员对村庄内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管理人员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培训上岗,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与村民间沟通方便,能通过村委宣传加强村民环保意识,但农民朋友难以对系统进行专业管理,难以形成统一管理和长效机制。
委托运营是指具备资质的环保企业(服务方)接受排污单位(委托方)的委托,进行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服务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委托责任,保证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委托运营是一种积极的市场模式,可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4. 结论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宜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并根据村庄特点组合选用多种单元技术,充分考虑工艺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和系统性,务求达到环境与经济叠加效益。
参考文献
[1]赵璇,王琳等.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10-13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农村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更趋合理,尤其是引世人瞩目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但也对农村生态系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展过程表明,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开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清洁水短缺,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影响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对环境造成的物理性破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如厂房、道路的建设,使的耕地的减少。另外,区域建设项目一般位于农村地带,如油田、煤矿、水库等建设项目的开发,也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状调查包括农村生态系统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或监测、样品分析及数据汇总整理。二是生物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三是环境质量预测及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和建议。其详细工作程序见图1所示。
1 现状调查
1.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1.1 自然环境
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地貌、动植物等基本自然环境要素。
1.1.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村数量、分布人口数量与密度,农村经济结构及构成,资源、能源利用,耕地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文物、人群健康状况等。
1.2 农村生态系统
1.2.1 土地资源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构成及分布(农、林、牧、副、渔土地面积及其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水果、蔬菜种植面积,单产及耕作制度,城镇、村庄、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土壤类型、数量及分布;成土因素及成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性状,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源(工业与农业),土壤污染物(有机毒物――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酚,石油类,苯并芘等;重金属――Cd、Hg、Cr、Pb、Cu、Zn等;非金属毒物――砷、氟、硒、硼等;放射性元素――铯、锶、铀等;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菌等)。
1.2.2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降水量及时间分布,日照天数,日照时数,有效辐射总量,积温,主次导风向及频率,风向风速时间分布,大风天数,无霜期天数,灾害天气(如台风、旱、涝等)。
1.2.3 生物资源
(1) 陆生生物
A、植被。调查内容包括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及受害情况,植物分野生的与人工的,木本的与草本的。
B、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动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C、农作物、果树及家禽。调查内容包括农作物、果树数量及种类、分布;家禽数量及种类。
D、微生物。调查内容包括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分布。
(2) 水生生物
A、浮游植物。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数量,种类,初级生产力。
B、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所组成。调查内容包括浮游动物的数量、种类。
C、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泥中的动物。调查内容包括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D、鱼类。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种类、数量及分布。
(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噪声及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若本项工作与上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同时进行,或有近期的这方面资料,就可以不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只要收集有关资料即可。有关这方面调查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参见有关文献、规范。
2 生物质量现状评价
2.1 植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即长势)对照本地植物地带特点或历史进程进行环境的综合评价。
(2) 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物种多样性”就是利用物种种类和每个物种的个体量来反映某地区的植物繁茂程度。通常天然森林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受人力干扰或环境污染地区的多样性指数往往较低。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常用公式有两种:
式中符号同①式。
(3) 根据植物内污染物含量进行生物环境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同其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的方法一致,只是植物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因无统一标准,常采用清洁区内同种植物叶中某种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2.2 动物评价方法
(1) 根据普查数据评价,即利用一定距离内某种动物出现的个数来表示。通常根据敏感种类的普查数据评价环境数量,普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普查指数=N/M
式中:M――计数的距离;
N――看到的某一个动物种的个体总数
(2) 也可以用多样性指数评价。
(3) 根据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评价。
2.3 微生物评价方法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评价,如利用菌落数可以评价大气清洁度。
3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
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是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环境与生物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研究的内容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建设项目进行研究。如(1)道路建设对道路两侧的生物影响;(2)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3)噪声对禽畜的影响;(4)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5)污水排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6)大气污染对果树的影响;(7)大面积基础建设造成植被与景观破坏对环境的影响;(8)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与效果;(9)植物对噪声的减缓作用;(10)污染灌溉对土壤的影响;(11)生态环境改变对动物活动及分布影响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类比法;二是计算机模拟法;三是经验法。类比法就是通过现有项目与已建成的类似项目或同样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后,分析现有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计算机模拟法是通过定量的方法,建立排放污染物数量、种类与生物数量、种类之间的计算机模型,进一步预测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验法就是根据现状调查资料及有关生物抗御干扰,或对干扰产生反应的能力,由有经验的生态学专家应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估计项目建成对生物环境的潜在影响。
4 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
对建设项目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及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加强管理,实现清洁生产。
(2) 对未能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使其达标排放或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 合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在大型建设项目和新城镇开发中,人工植物是对自然植物破坏的一种恢复手段,同时种植适当的植被,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鸟类和其他野生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在缓冲、过滤、减轻噪声和空气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4) 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根据计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种类、选择相应的抗性强、吸污力强的树种,起到固定(吸收),转化的作用,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如,每公顷刺槐可吸收有害物质氟化物3.4kg,吸收氯为4.2kg,每公顷核桃树叶可吸收320.8mg的Pb;6.44mg的Cd。
(5)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带,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和果树;加强耕作,恢复土壤中生物群落,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
参考文献
[1] 史宝忠编著.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 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培训教材(试用)内部资料[M]. 1994.6.
[3]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编著. 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指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 198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农村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降低了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国民的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我国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健康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人均耕地资源的面积比较少,目前处于紧缺状态,可用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种植非常不合理。由于土地较少,但是又过分追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出现了大面积的毁林开荒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而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资源及水资源遭到污染,土壤板结,使得农业耕地无法实现可循环使用的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1]。这些行为直接遏制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或农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很多在市面上售卖的蔬菜水果,几乎都含有严重的农药残留,农村的自然水源也遭到的污染,农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的威胁。
2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农村的环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脏、乱、差”,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2]。
2.1农业生产污染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耕地面价在不断的减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农药和化肥的有效使用率降低,而且使得一些农作物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3]。其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薄膜,但是却没有做及时的收集处理,这些薄膜存积在土壤中,其可降解期长达200多年,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白色污染,能够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影响,阻碍土壤的水肥运移,造成农作物减产。此外,对农作物的秸秆不能有效的处理或再利用,随意堆放秸秆或者焚烧秸秆,是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水体以及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2.2居民生活污染
居民的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以及粪便不能够有效处理,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其次,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的方式也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我国农村目前基本都是采用燃烧煤炭或者木材来获取生活基本能源的,这些材料在燃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农村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农民小规模养殖的家禽家畜的排泄物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3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模式
3.1发展生态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树立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理念,在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4]。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减少化学肥料、药品以及农用薄膜的使用,种植业可以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禽畜粪便来进行农家肥的使用,而养殖业可以利用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或作物来饲养禽畜,优化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将居民生活污水进行二次处理可用于农业灌溉。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作物及养殖业的养殖安全得到保障,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建设环保农村
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美化环境的意识,在聚居地周围建立垃圾安置、焚烧场所,推广沼气池、沤肥窖的应用,将生活垃圾、废水、家禽家畜的粪便以及秸秆等进行沤肥再利用,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气还能够支持农民日常生活的能源使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建筑垃圾以及煤渣废料等物可以在道路建设的时候做填基材料使用,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还林,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
在我国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环保农村为重点,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村环境的治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作者:张枫 单位:安达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汪志龙.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0.
[2]刘,付丽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源及防治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2):164,169.
[3]王星方,张多进.当前农业生产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综述[J].农家科技旬刊,2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