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08:55: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第1篇

通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目前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展心理辅导,不仅仅是要解决在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它更主要的内容应当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并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既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又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适当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胜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悦纳自己;认识执著追求成功的重要性,自觉克服虚荣心、自大、自卑、悲观、依赖、自我中心、拒绝自我等问题。

(2)坚强的意志。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坚持性(恒心);果断沉着,当机立断;坚毅、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自觉地避免冲动性、易受暗示性、优柔寡断、顽固、惰性和随意性的不良心理特征。

(3)稳定的情绪。能自我调节情绪,用理智控制各种情境中的情绪波动,基本做到稳定而乐观;自觉地克服抑郁、厌烦、烦恼、急躁、易怒、压抑、孤独、焦虑等心理倾向。

(4)良好的品格。有健全的人格,有积极正确的社会认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他人精神和集体观念,自觉避免自私、狭隘的心理倾向。

(5)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信、自强;能确立适宜的目标,不断追求,争强好胜,立志成才;自觉避免消沉、失望、自卑的心理倾向。

3.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认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积极求得进步,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能自觉地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故意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倾向。

4.强化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恰当的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合理与人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能合理应试,自觉减轻焦虑程度等。

5.培养良好的性文化:认识自身性生理的变化及其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形成科学的性意识和健康的性心理,掌握准确的性知识,学会适宜的异往方法:能用有益的方式宣泄自我望,调节控制自我的性冲动;能自觉地抵御不良的性诱惑。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辅导,其辅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习能力辅导;②应试能力辅导;③自我发展辅导;④人际关系辅导;⑤应对挫折辅导;⑥青春期辅导;⑦意志品质辅导;⑧情绪情感辅导;⑨休闲与消费辅导;⑩升学与就业辅导等等。

从辅导的功能来说,又可以分成发展性辅导和问题性辅导。从辅导的形式来说,又可分成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所有活动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许多现象和效果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应注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全体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能充分运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些地区也叫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人认为,无论名称如何称呼,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应该以传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必须始终以心理能力训练为目的。通过运用各种适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是专门开设的一堂课,也可以是在班主任安排和指导下的主题队会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逐段、逐课进行;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活动。

3.开展团体与个人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在心理测查或调查的基础上将有基本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这些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个人心理辅导则是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分析、训练、宣泄、矫治的过程。

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一般应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自身房屋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但是,从方便学生来访的角度出发,有几点本人认为应当认真加以考虑:①地点要有安全可靠感,即有利于学生保护个人的隐私。②室内要有亲切舒适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放松自己的紧张和不安。③要有文化层次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从各种摆设中得到心理诱导和启发。④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对心理辅导建立信任感。

第2篇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生活化成为了教学的新理念之一,对改善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将更加关注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更加贴近。文章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途径进行探析,为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生活化 发展路径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塑造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而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是拉近学生与生活道德的中要手段,是小学生理解生活自觉践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德育课程生活化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社会的德育要求,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生活化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他指出“教育即生活”,还指出教育的失败是没有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统一。因此,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道德的一部分,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德育课程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德育是生活的升华,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只有通过现实生活的验证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德育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让生自己做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学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的作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最后是帮助学生与生活相适应,德育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努力适应社会,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生活状态,积极的与社会向适应。

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发展路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贴近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就需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课程教学就无法脱离现实生活。与生活想脱离的德育课程教学是空洞的,是没有灵魂支撑的。德育课程教学是一门对心灵、思想有着启迪作用的学科,那么在学校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这一主体带入到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含义与生活的价值,以及做人的根本所在。

(二)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将课堂作为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得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基础,课堂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走向有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而且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来源于课堂,如果不能为小学生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就会导致学生的学、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因此,德育课程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校课堂。

第二,发挥出活动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德育活动是德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活动这一载体的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显著位置,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德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构建。例如开展以生活中道德的作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以班会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借助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对小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加深学生对德育与生活的理解。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摇篮,也是学生拥有高尚品质的沃土。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文化的建设,并发挥出文化促进小学生道德构建的推动作用。

(三)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要求小学德育教师要当好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扮演好班级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使用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德育课程生活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小学生在社会中放飞自我,例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到孤儿院进行献温暖的活动,积极与孤儿院的小朋友交朋友,帮助小朋友解放天性,为小朋友带来温暖与欢乐。让小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在生活中实践与升级德育教学理论,看到生活中道德的力量与光辉,领悟生活的真谛,让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实现其在小学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大势所趋,是真正促进小学生体会、领悟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促进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为小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高尚人格的基础。因此,我国各个小学要加快小学德育教学课程深入开展的步伐,并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发挥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 课程教育研究,2015(4)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方法

1 前言

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小学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的课文诗句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例如:孔融让梨中的懂得谦让的品质、李白诗句中的爱国热情、中的互相帮助为战争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情怀、曹冲称象中的聪明才智等等许多优秀思想道德品质,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典型的德育教育的实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感染、情操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渗透道德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方面的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教师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完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重要作用的需要,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扩展德育手段的需要,是完善小学德育工作,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需要。

3.1 层次分明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本中,编写层次分明,其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阶段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也有层次之分。例如,低年级的《刘胡兰》,直接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既全面有层层深入,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认识了文字,还学习了这么多可贵的品质。

3.2 渗透性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穿插上道德教育。阅读教学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主要的途径,老师可以下意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例如: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等各种道德品质:课外阅读可以扩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认真等优良品质。

3.3 共鸣性高

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深厚情感的深度表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词语的意思,还要把渗透词语间的感情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4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4.1 言讲解析法

语言文字的讲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进行其他教学以及德育的前提。本文强调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只注重德育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课文中字、词、句的讲解和分析,是学生学会这些语言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和深厚情感,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4.2 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讲授课文时可以首先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上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中的“情”。例如,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3 语文课外活动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举办名人成功故事谈、社会现象辩论赛、爱国主题演讲赛等等。在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内容和道德品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得到训练,而且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

4.4 课外阅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5 教师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入学后,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由老师负责。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与行动的一致性,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直起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把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以实现德育的任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利于完善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将其渗透在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景慎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2]张艾.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主导方向;注重实际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处于核心和首要位置。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将德育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挖掘各种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加以教育。此外,教师的品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加以重视。

二、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即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也要符合基本的价值体系。因此,要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促进德育教育目的顺利实现。首先,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爱国、爱人民;其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等;再次,要构建全球最关心的“关心”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

三、注重实际行动的德育教育

行动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加以运用。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工作:第一,给学生布置品德践行作业。结合德育教育内容,布置一些道德实践作业,如:公益宣传、打扫公共卫生、捡垃圾等等。第二,创设为他人服务的岗位。通过班干部轮换、小小值日生、为同学修椅子等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服务他人的实践活动中。第三,创设道德情境。组织一定的道德游戏,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道德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第四,道德叙事途径。通过道德叙事,将好人好事讲出来,可以在学生之间起到感性模仿的作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第5篇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6篇

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从事德育活动起,就有了关于德育效应问题,即“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历史上不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朱熹、洛克、卢梭等人,都对德育效应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不过,我国将德育实效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来看待,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德育实效是一个特指概念,主要是针对德育的“形式化”及其所导致的“虚效”问题而提出的。后来,有所泛化,以至于一说德育问题就不能不想到德育实效问题,一说实效问题那就是指德育问题。

那么,德育实效究竟指什么呢?分析已有的研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实效即德育效果;第二种观点认为,德育实效即德育工作成功率;第三种观点认为,德育实效即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这三种观点各有其理由,但都有言不尽意之处。比如,何谓德育效果?德育工作成功率如何计算?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如何把握、如何比较?等等。

其实,实效问题涉及的是人类活动的效应评价问题,它有三个维度:其一,活动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效果评价;其二,活动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效率评价;其三,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效果)对于更高一层活动目标或者说其他活动目标的影响―效益评价。

学校德育活动属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我们可以运用效应范畴(包括效果、效率与效益)来进行反思或分析。德育实效实则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德育实效指德育效果,即学校德育是否实现了既定的德育目标;第二种,德育实效指德育效率,即学校德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第三种,德育实效指德育效益,即学校德育对更高层次的目标如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影响,以及对于其他活动目标如智育目标、美育目标等的影响。

人们对学校德育实效低的批评,大体是在以上三种含义范围内进行的。最为通常的批评就是,因为学生身上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懒惰、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两面人格等,就断定德育实效低,就认为学校德育没有搞好。这种批评所隐含的德育实效观是效果观,依据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没有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另一种批评,实则是抱怨,常常是德育工作者抱怨自己的辛苦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所谓“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或者是批评我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但是德育工作并不是世界最出色的。这种批评所隐含的德育实效观是效率观,其依据是德育投入(个人投入或国家投入)与德育产出不相称。还有人批评学校德育未能改变校风、教风与学风,未能帮助提高升学率,未能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等等。这种批评所隐含的德育实效观是效益观,依据是学校德育未能有助于更高层次教育目标(如学生终身幸福)或其他目标(升学率)的实现。

二、学校德育实效的现状

纵观已有的研究,虽然有研究分析或罗列了德育实效低的种种表现,但存在不足:第一,对德育实效低的判断,缺乏系统的实证调查和访谈研究,停留于现象层面;第二,对是“谁”在抱怨德育实效低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只是以成人的眼光和立场来讨论德育实效,而未见到德育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学生的意见与看法。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德育实效的状况。我们编制了五套调查问卷,包括小学生卷、初中生卷、高中生卷、家长卷和教师卷,在多地中小学展开了调查。我们重点了解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效率维度的德育实效,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看法与评价;二是效果维度的德育实效,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看法与评价;三是效益维度的德育实效,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德育工作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满足性的看法与评价。通过第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学校是“怎样做”德育工作的;通过第二和第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学校德育“做得怎样”。下面是调查结论。

(一)学生眼中的德育实效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学到高中,德育从未占据“首位”;而且年级越高,学校越不重视德育工作。

关于学校德育的作用:随着学生独立意识的越来越强,学校德育的影响越来越小。小学生与中学生对此认识存在根本差别。

关于德育途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传统教育观认为占主导途径的德育课,其地位和作用却在不断降低。

关于德育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虽是社会提倡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但并不是学生认可的“主旋律”。

关于德育课教学:照本宣科、为考试而教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二)家长眼中的德育实效

从家长对“学生品行发展”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学生在所有的品行发展的积极指标(爱国、爱人民等)上表现良好,学生在所有的消极指标(如懒惰、不思进取等)上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从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和评价”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家长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学校是重视德育工作的,也是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学校德育工作是有较大和较好的成效的,并希望通过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社会的精神文化环境;同时也认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不足,对学校工作了解有限,因此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主动与家长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教师眼中的德育实效

从教师对“学生品行发展”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总体上对中小学生的品行发展水平表示肯定,只是对学生品行发展的某些方面持否定态度,并且呈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肯定的方面多、否定的方面少;肯定的比例高,否定的比例低;肯定的方面比较一致,否定的方面则存在较大的分歧。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工作”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学校的领导还是相当关注学校德育工作的,至于效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苦于摊子大、经费不足,有些相应的措施还没有跟上来,致使许多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教师认为:“形式主义虽然不好,但有总比没有强。一句话,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但比较而言,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是‘真抓实干’,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则是‘形式主义泛滥’。”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工作地位”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但这并不表明德育工作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没地位;虽然学校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有一定的地位,但学校德育在学生品行发展中的作用不可高估,因为社会环境和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各途径作用”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各途径都有作用,但各途径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且区分度高:“班主任工作”是起最大作用的一种途径,其次是“班会、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或“课外活动”),作用最小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各科教学”。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由谁负责”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德育主要应由全体教师、班主任和校长为代表的三个群体负责。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实效”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确实不高,但也并不像人们流传的那样低。

三、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策略

(一)基于效益维度的提升策略

德育实效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不同的,因而德育实效的根本追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有必要从效益范畴出发对德育实效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对社会转型时期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德育特征,如人性化的德育指导思想与模式、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标、丰富性的德育内容体系、开放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等,进行研究。

社会转型是同人的终极关怀、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相统一的,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学校德育实效的时代特征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为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学校德育必须转向“人本”,即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转向“公民”,即培养具有主体性的、负责任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转向“多元”,即在坚持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前提下,考虑不同道德践行主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转向“丰富”,即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把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德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转向“开放”,即走出纯“学院式”的培养模式,走向更加开放的广阔天地,社区教育、企业文化培训等将在人的德性培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基于效果维度的提升策略

德育实效属于结果的范畴,其提升离不开德育实效的各影响因素的完善,这就有必要从效果范畴出发对影响德育实效的一些新的因素进行补充性研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对以往德育实效研究中关注较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如社会风气的优化、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学科德育的完善、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实施德育或实践道德生活积极性的调动等,进行研究。

社会风气是影响年轻一代品德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全面增强德育实效,必须全力改善社会风气,包括完善法律规范,抓好党风廉政,发展社会经济,负起政府的道德责任;必须转变教育者观念,建构学校、家庭民主生活方式,促进美德成长。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为充分发挥学校制度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要把时代的伦理精神与制度的现实性、可操作性结合起来;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生活提供充分的、可行的制度;要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与学校的管理。

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学科德育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准确认识道德课课堂教学与道德课以外其他各科课堂教学在德育实施上的关系,正确理解渗透于教材、教法和教师人格中的道德影响,恰当定位学科德育与其他途径德育的关系,彻底树立“全方位教育”的教育价值观。

课堂教学只是具有实施德育的可能性,至于能否真正在其间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还取决于许多内在和外在条件,尤其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具备和发挥。为调动教师实施德育的积极性,要设置既有明显价值又有实现可能性的学科德育目标,尽量消除学校中客观上存在着的不公平现象,完整理解教师的需要系统,全面看待教师需要的满足。

(三)基于效率维度的提升策略

影响德育实效的各因素,并不是单一地起作用的,也不是平行地起作用的,而是结合起来起综合作用的,是某些条件下某些因素起典型作用的,所以有必要从效率范畴出发对影响德育实效各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典型作用进行创新性研究。就综合作用来说,我们要从管理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对学校管理和德育系统进行研究;就典型作用来说,我们要从人性论和政策学的角度对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学校德育制度进行研究。

德育实施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德育管理乃至整个学校管理。为消除“德育职责专有化”“德育职能部门化”“德育控制目的化”等不良学校管理表现,必须改革学校的人事管理,树立学校职能部门共同教育任务理念,正确定位学校管理。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道德主体自身包含极其纷杂的各种育德力量,它们构成了一个内部结构相当复杂的德育系统。在德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协同因素。为推动德育系统各力量的协同,政府和学校要率先成为有力的德育组织者。

第7篇

1.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在实施德育工作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自己身上的"刺", 选择正确的方法正视这些不良习惯。不要试图硬生生一下子拔掉他们常年长在身上的"刺",他们不仅会痛,还会反抗。因此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2.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2.1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要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情况,也可以针对当前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使说服更有针对性,灵活生动,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但教师在与学生谈话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谈话的内容、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因材施教。谈话后要积极向学生提出行动上的要求,使每次谈话都有实质性的作用,做好巩固工作。谈话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只是在学生犯错误后才进行。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态度应该亲切、真诚和自然,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的方式,从而打开自己的心扉,愿意让你走进去,否则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无功。

2.2 情感陶冶。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3 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相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运用榜样教育学生,特别要注意选好典型,典型的本身才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选择正确和恰当的榜样对于进行德育教育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榜样时就显得更加重要。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小学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德育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并谈论了开展德育渗透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顺利开展[1]。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床上用品、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育者只有研究他们,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我们的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德育教育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2]。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教育,在收到小学,我们只负责为听力,写作。到小学,我们就要负责认为,小学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做,学习不是必须做得好,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远并显示社会道德远,我们只能说这是使用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按钮。社会需要人文道德是成为中国教育背景。这两个相互补充。鉴于德育和小学语文的关系,我们应该把道德基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特点不突出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小学语文阅读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阅读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阅读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

(三)语言输出效果缺失

目前,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 学生往往就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当学生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展开阅读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中成功率并不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语文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4]。

结论

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红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 成功(教育),2013,01:249.

[2]刘立闯.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心得[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