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基础理论概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第1篇

循证护理近年来已在我国护理领域迅速推广,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获的临床资料,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考虑患者的愿望和价值,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实践步骤为:确定问题;检查有关文献资料;评价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序及临床价值;根据资料、护理人员、患者三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制定最佳护理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自评和评议。中医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护)为特点,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中医一贯重视护理,古训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中医护理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与禁忌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为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循证观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造特色整体护理。

2循证护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联系

2.1以实证为依据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应用实证,以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整体人体感官的“望、闻、问、切”获取患者宏观物理表象及自我感受,将这些信息“四诊合参”,经过归纳、辨析,形成对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功能状态的认识,作为论治施护的目标和证据。两者都重视临床证据和文献依据,但层次、角度和目的有区别,循证护理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量化,标准化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而中医护理更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对文献研究也偏于定性而无量化,缺乏统一标准。

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本科 专业课程 改革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L)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高,学生负担过重;(2)基础课学习不深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专著,如《黄帝内经》等的学习不重视;(3)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少有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容;(4)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足,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不宽,缺乏人文关怀。

1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笔者认为,缩减专业课程时间、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是必须的。缩减专业课程时间,才能腾出时间加强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有空间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宽视野,培养人文素养。而要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不是单纯地对课程进行压缩,而是要调整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同时克服上面提到的“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等问题。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共有必选的临床专业课程6门,其中,《中医内科学》144课时;《中医外科学》81课时;《中医妇科学》81课时;《中医儿科学》54课时;《中医伤科学》54课时;《针灸学》72课时。这些临床专业课程的教材大致采取类似的结构体系:绪言一般讲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妇科、儿科还要讲述女性和小儿的生理特点和诊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论,各论一般以证或病为纲,首先对证或病进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讲诊断和辨证治疗要点,然后根据证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讲述各个型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一个证大概需要2个课时。

    一本临床学科的教材出于对学科完整性的考虑,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选择的教。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在学生学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后开设的,此时学生已经对中医的各家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分析、用药组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临床专业课程中有关每个证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方面都是可以轻松理解的。教师如果还是捧着教材照本宣科读给学生听,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实就是课程提纲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则会一方面使学生丧失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不好又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2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设想

第3篇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数据挖掘 银屑病

自古以来,中医学术流派林立,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它们的发展和研究促使中医药基础理论逐渐得到了拓展和深化,促使中医药临床实践技术逐渐得到了进步和提升。可以说,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并确定研究内容。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医学术研究的日益广泛深入,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不断进步、完善。徐江雁等[2]提出的核心分类模式既涵纳纵向的学术思想传承,又兼容横向的学术思想渗透,有一定的先进性,值得借鉴。我们在“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的课题中,从以下两方面划分学派和确定研究内容:其一,以创新的学术思想为核心:通过对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学术渊源、基础理论、特色经验、技术方法等的系统研究,确立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体系;其二,以开放的医家群及其著述为核质:不论是赵炳南门户师承所得,还是博采众家之说,也不论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会议交流的文字材料,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还是口述史料, 只要是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有关方面的内容,皆囊括在其核质之中。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按照以往的研究方法,可以以人、以疾病、以方药或以思维方法为线索进行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或者以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3~7]。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实践,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对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缺乏系统地有机关联研究和比较研究;②难以反映疾病诊疗过程中中医辨证的多维时空和非线性特征;③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多因素信息处理技术,可能致使研究结果产生混乱和差错;④难以真正反映中医学术流派的内涵和精髓。鉴于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引进了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1  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1  数据挖掘概述数据挖掘(DM: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8]。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汇聚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可视化,并行计算等不同学科和领域。其中的人工智能能模仿人类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信息的智能处理,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9,10]。人工智能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粗糙集理论、支持向量机(SVM)等。针对不同的挖掘目标,往往要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此外,将人工智能和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如聚类分析、决策树、关联规则等优化组合应用,更能发挥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针对医学数据多态性、不完整性、时间性和冗余性的特征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11]。它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16]:

1.2.1  新药开发研究以一种新的、建立在充分利用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及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的模式进行研究。

1.2.2  复方配伍规律和方证相应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和认识临床病症与复立组方关系、复方药物的配伍关系、药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1.2.3  中医药信息化研究对以古语言和纯文本为主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进行结构化解析是中医药信息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数据挖掘来实现。

1.2.4  中医药专家系统研究对中医药专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把握诊治疾病规律的定性描述、模糊概念,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多层面智能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它们以可理解的规则或模式表达出来,从而大大丰富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1.2.5  中医药文献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文献研究可以提高文献研究的水平,提高文献利用的效率,进而能提高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效率。

2  数据挖掘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的应用

以“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中的银屑病数据挖掘为例,简要说明挖掘的步骤和挖掘的工具及算法。

2.1  实施数据挖掘的步骤

根据全球首个数据挖掘行业通用的模型标准(CRISP-DM),银屑病数据挖掘过程可分成6个阶段。

2.1.1  理解问题明确和细化研究目标。

2.1.2  理解数据熟悉所采集的有关银屑病数据的类型和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数据质量鉴定,并建立数据库。

2.1.3  准备数据有关银屑病的数据中存在着大量不完整的、冗余的和不一致的数据。在进行数据挖掘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和加载。

2.1.4  建立模型针对研究目标,利用已知的数据和知识建立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有效地应用到未知的数据或相似情况中测试并修正模型,如此反复进行以得到最优模型。

2.1.5  方案评估在模型最后付诸实施以前,彻底地对模型进行评估,再回顾构造该模型的步骤,以确定该模型真正能够达到预定的挖掘目标。

2.1.6  方案实施基于以上5方面的工作,采用相应的数据挖掘工具和算法进行多次反复、多次调整、不断修订完善的数据挖掘。

2.2  数据挖掘的工具和算法

第4篇

【关键词】  方剂学;学习;教学体会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它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在整个中医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谈谈笔者在学习及教学中对于方剂学学习的几点体会,将其作以概述,以供同行参考。

1 证法方药,紧密联系

方剂学课程的讲解方法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辨证、治法、选方、遣药这一基本过程。但辨证是方剂学的基础、前提、始点,离开辨证,后面的论治就无法进行。所以说方剂学中辨证是基础,论治是关键,而论治的核心还是用药,药物的变化取舍是由证的变化决定的。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是学习方剂学最早接触的方剂之一,这是一首经方,药仅四味(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1]所治之证是外感风寒表实证,此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则发热;营阴郁滞、经脉不通则头身疼痛;邪在肺卫、肺气不能宣通则喘。所以原方选取具有发汗解表的麻黄为君药,使汗出邪祛。余药均是配合麻黄而治诸症:桂枝助麻黄发汗开腠理、通营阴而治发热、头身疼;杏仁降利肺气与宣肺麻黄相伍而治喘;炙甘草调和诸药、缓和峻烈之性。此方的麻黄就是核心用药。一定要根据证(风寒束表)的变化来决定麻黄用量。感寒越重,束表越重,麻黄用量越大,反之麻黄用量就要减少。具体到实际用量还要根据患者的当时情况(感邪、体质)来决定。

2 突出药对,掌握核心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和核心部分,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学习方剂学通过药对配伍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整方的含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利于临床的选方用药。

如著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等多组药对。方中桂枝白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两药形成核心配伍;桂枝生姜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白芍酸甘化阴以和营。全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学习中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

3 多法联记,掌握组成

多种记忆方法结合记忆方剂药物组成,事半功倍。

3.1 趣味记忆法

即把一首方剂的药物组成编为一句有趣的话语,以从趣味性中记住该方。如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肉桂),就可以编为“秦(芩)香连当兵(槟),将军要(药)炒(草)肉”。这样很容易就把方中的药物记住。但并不是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都能用谐音来表示的,如果编的牵强附会、晦涩难懂,就会适得其反。

3.2 强化记忆法

就是死记硬背那些药味少,一般在三味药以内的方剂。如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等等。因为这样的方剂药味少,效力专,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记熟记牢。

3.3 歌诀记忆法

这是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方剂学习方法,要求记住每首方剂的组成方歌,余下的药物组成,甚至功效、主治、配伍特点,也就记下了。

3.4 延伸记忆法

在掌握了一个基本方剂后对其演绎出的其他变方依次进行记忆。如二陈汤(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若加白术、天麻,即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若加当归、熟地,即为金水六君煎;若加枳实、竹茹即为温胆汤;若加加枳实、南星即为导痰汤;再加人参、竹茹、菖蒲,即为涤痰汤。这样一下就能记住一组相关联的方剂。

4 联系对比,准确运用

同类方剂,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如开窍剂中的“凉开三宝”,都能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治疗热闭证。但安宫牛黄丸最凉,清热与开窍并重,长于解毒豁痰,为痰热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之首选;紫雪丹凉性次之,其豁痰之力逊于安宫牛黄丸,开窍之力不及至宝丹,但长于凉肝熄风止痉,善治热盛动风,神昏痉厥证;至宝丹凉性又次之,以化浊开窍为优,故痰热内闭者以此为佳[1]。

即使不同类的方剂,也可前后联系对比。如真武汤、归脾汤、炙甘草汤、朱砂安神丸、苓桂术甘汤均能治心悸,但真武汤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归脾汤证为心脾两虚,炙甘草汤证为气虚血少、心失所养,朱砂安神丸为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苓桂术甘汤则为中焦阳虚、水饮停聚、上凌心肺[1]。

因此,学习方剂还要联系对比,才能准确运用。

5 要注意选用用法与用量

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同一味药由于剂量不同,其配伍作用亦不同。如柴胡量大则散,故小柴胡汤中用量是人参、甘草的一倍以上,以疏泄少阳之热;量小则升,故于补中益气汤中少用以升达清阳。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方剂的学习中除掌握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需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

6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授课时可选用问题情境、启发式、讨论式、比较鉴别、案例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发散、求异性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

7 多做临床实践 ,加深理解

“实践出真知”,仅有理论,缺少实践,成天读死书,此举仅能是应付考试,以后奔赴临床面临复杂纷繁的各种病例,可能难以对付,或束手无策。所以应创造条件择期或分别利用节休日带学生上医院实习,针对不同病人,对照书本理论,进行处方用药,“百闻不如一见”,典型病例通过临床观察、诊疗,印象深刻。

结束语:正所谓“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临证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方剂学是基础和临床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获得进步。总之,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灵活选用学习方法,注重多法联用,针对不同的知识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尽量把知识简化,寻找规律,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在实践运用中真正掌握方剂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5篇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第6篇

本文概述了笔者中医临床带教多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并针对目前临床带 教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该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带教的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带教;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我院作为陕西中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已有多年的历史,加之建院以后不断地有来自全国 各地的毕业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我院进修学习,因此,几十年来在如何带教好中医院校的临 床实习生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与体会,而且从中我们也发现了多年来遗留至今尚不能完全解决 好的一些实际问题,愿与同道们共同学习商榷,加以改进与提高。

1 带教中医临床实习的体会

脱离了单纯的四年书本学习的实习同学,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很自 然的现象,因为医学院校的课程本身就很繁重,更加之中医院校的学生,身挑双担,从中可 想而知[1]。来到临床初期我院根据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首先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入 院教育,聘请 院内有关专家作一些与同学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讲座,如病历的书写,院内的规章制度, 带领他们熟悉医院环境等等,待到同学们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进入临床科室之后,再由临床 科室负责人,具体分配带教老师,从此同学们才算正式进入角色。我们各科室基本上都能做 到有专人负责同学们的学习、工作问题,并针对具体病人或特殊病人专门向同学们做一些讲 座,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由发言,做到教学相长。在此之前我们一般都会提 前做一些布置,让同学们提早作好对某一个病人病情的熟悉,查阅该患者所患疾病的中西医 确诊方法、目前常用治法、特殊治法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经常强调学不在多,而 在于精。只有你从真正意义上搞清了某一种疾病的来龙去脉,才能触类旁通,才能提高独立 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院主管部门医务科在安排好同学们全面进入临床的同时,亦安排好年度的学习计划, 首先从基础理论及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讲起,如心电图知识的系列讲座,临床生化检验知 识的系列讲座等等,加 强基础训练,加强活学活用,加强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 们能在1年以后走进实际工作时得

心应手,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为此,带教老师们一 般都会在学生们实习到5个月以后让其独立管理病人,自己作为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 考验,责任与荣誉并存的现实,有些学生就能够完全将自身的角色转换过来,粗心与细心, 能力的强弱,自身知识的粗浅,对照着病人也能一目了然;这其中一部分同学就会受到老师 的高度好评,一部分人则不能胜任此项工作败下阵来。因此,自身原来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并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可以胜任的工作。经过实习,同学们就会体会到临床之事无大小之分,有 一点疏漏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社会大环境剧烈变化、新闻舆论有偏激导向、 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今天,语言讲述本身就是一门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讲出的话语,随意的 承诺、许诺,尤其是在自己医学知识尚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则会漏洞百出,产生严重负 面影响。

虽然我们身为中医医院,但在目前时代已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况下,单纯强调 中医的观点,显然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中西医并重,一直是我们向同学们灌 输的重要观点,不懂西医无法与时代交流,亦无法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但只懂西医,则会使 自己的中医优势丧失殆尽,就象以己之短而较人之长,毫无优势可言[2],因此, 加强中西医互补学习是一种较为实在的作法。

2 影响中医临床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从我们带教多年的实际出发,以及从历届毕业生的回访来看,目前中医院校的总体毕业 生不为大多数医院欢迎,我们自身考虑其原因可能与以下问题有关:(1)在校时课程设置不 尽 合理,学非所用。例如各个中医学院的课程中均以中医基础课程的设置占领了相当大的内容 ,而这些课程本身就是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同语言组织的翻版,从前亦可能多次有人提出过如 此尖锐的问题,但唯恐被扣上“中医叛逆”的“帽子”而不敢鸣屈,使一代一代的中医学子 在耗费着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好时光。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尤其是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的今天,如果仍抱着古板而不知变通,则就会严重阻碍中医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大力加强 对中医临床教学内容的倾斜,并应由直接的临床医生带教,则学生们必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 觉;若为了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则可以专门设立这样的专业去投入,而没有必要将 全部的中医学生均拉入该“胡同”内消磨时光。(2)西医课时设置偏少,以至于到了临床无 所 适从。由于西医是建立在现代各种的科学领域上的一门综合学科,且随着各种科学的进步, 它均能得到不断的升华、进步,其发展惊人,因此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医生,一名中医医生 ,懂得西医,了解西医,熟悉西医的基本理论,已经成为一种无需讨论的话题[3] ,问题的关键 是我们要从思想的深处加强对此问题的认识,切实在课时的安排上给予体现,我们认为中西 医比例各占一半最为适宜,只有在校期间打好了一定的西医基础,即就是将来自学也会方便 许多;而不像中医那样,有些甚至小学或初中毕业也会开出几张处方。(3)实用的、时兴的 课 程没有设置或设置太少,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例如医学统计学,电脑课程,医学英语 ,心理学、医学与法制等社会急需的能力要求科目,目前仍显太少,应大力加强此方面的投 入,以使学生更能适应于社会需求,拓展生活空间。(4)考研的压力对中医临床的实习产生 了 严重的影响。现今社会,文凭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层次,再就是由于总体上大 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几年的不景气导致了临近毕业时的考研大军,此点在中医方面表现的尤 为突出,考研的心理及实际的行动,必然会对实习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实习时耗费的 精力对考研似乎无直接的帮助,因此一些同学必然就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的情绪;我们认为 这两个方面确实难以完全相融,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对现实,要么安心实习,要么在实 习的后期放弃实习安心考研,或者建议校方将学生的实习成绩计入考研总分,方能使两者有 机融合。(5)教学基地与学院管理仍缺乏条理性。作为教学医院,在系统安排学生实习时仍 有 许多盲目的举措,随机性很大,对各科室的具体带教情况了解不够,无系统考察的内容设置 ,大多采取自由松散管理,从而使认真带教与敷衍了事者苦乐不均,更没有从直接有效的分 配机制上抓起,切入点不准,使学生们在各科轮转后感觉差异巨大;此外8h之外的活动 几乎无人组织,生活事宜无人过问,使学生无温暖感可言。作为学校一方,放出学生实习以 后监督不力,且无一定的章法,无系统的、定期的随访回顾记录、无改进措施、无从学生切 身利益出发的真实感受,这样必然导致有些实习基地得过且过,放任自流,如此这般,中医 临床教学技艺谈何提高?

3 21世纪中医临床教学改革之我见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中医后辈,在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与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后,就 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在基础知识方面兼容并蓄,努力学习好一切现代社会所要求掌握的知 识与技能,同时完全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4];在临床实习中各教学点应制定切实 可行的带教措 施,并将带教质量量化后与其本人的劳动效益,晋升评聘直接挂钩,大力促进临床带教活动 ,使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旦走入社会亦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为自己的后来者树立起一 个良好的形象,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也有利于逐步提高中医院校的声 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好自己的头脑,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也才有可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因为只有站在巨人肩上的人才能成为下一 个巨人。

【参考文献】

1

于娜,刘保延.从全国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高级论坛看中医临床评价现状.辽宁中医杂志,20 06,33(6):679.

2 王元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中医学的启示.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48.

第7篇

中医文化与中医文化教学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地理、天文、数学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同孕育了中医文化。可以说,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的过程[3]。

中医文化的含义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4]。

中医文化的特性中医文化内涵深邃,具有两方面的显著特征:1)中医文化贯通古今,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同时吸收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核,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兼有自然、人文等多重属性。2)中医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在此基础上注重人的预防保健和防病治病,以及调整阴阳平衡观,总之把人当作核心,注重以人为本。

留学生中医文化教学中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营养元素,承载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因此,中医文化教学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留学生中医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中医文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架设一座通往中医药专业学习的桥梁,更是要培养留学生具有中医综合素质,而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方法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成为了中医文化教育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中医文化教学亟待新教学模式的参与。

留学生中医文化学习中的障碍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国籍也日渐丰富,既有来自汉文化圈的近邻,以日韩留学生为代表,也有来自大洋彼岸的远朋,如欧美学生。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这些学生普遍都遇到了中医文化理解障碍,并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专业的学习。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5],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中医文化内涵。此外,即使是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障碍。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6]如何跨越文化的障碍,通过合理的直观的手段,介绍中医文化的内涵,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培养中医思维方式的确立,是解决留学生中医文化学习障碍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同样需要新的教学模式的参与和支持。

PBL教学模式促进留学生中医文化教学的开展

PBL教学模式先进的理念和特性,符合中医文化教学的原则和目的,尤其对留学生中医文化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问题式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医文化内涵的深奥,以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差异,都无疑增加了中医文化学习的难度,因此,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问题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这种先进的理念无疑可以减弱中医文化深邃难懂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尝试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查找信息,探究答案,仿佛在神秘的世界探险,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大家的观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第8篇

在人体中,生理活动的规律存在着阴阳对立关系,并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及生理学的知识将体内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阐述说明。这样的讲述,不仅阐明了生理学中蕴藏着的阴阳学说的元素,还将中医的阴阳学说渗透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师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吸引了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生理学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起来学习的意识,最终取得教与学双丰收的目的。

授课环节:针对传统中医学专业,各学科采取单独教学计划、单班授课的形式,杜绝千课一律,各专业授课趋同的弊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调整,我们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针对传统中医专业构建了新的现代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其课程和主要模块内容不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浓缩版,而是由以下重点模块知识内容组成: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酶与维生素,生物氧化,糖、脂、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营养物质的代谢调节,分子生物学基础。人体结构与形态学:内容包括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与形态,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与形态。人体功能学:血液与血液生化,血液循环,体温与体温调节,消化与肝胆生化与吸收,肾脏功能与水盐代谢与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与激素,呼吸功能,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病原生物学:细菌学、病毒学与寄生虫学概述,常见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及其致病作用,免疫学基础等。病理学:常见致病因素及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特殊病理变化。基础药理学:药动力学,药效学,各系统药理,激素及体内其他活性物质等。

实践环节:拓宽基础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如针对望诊中的舌诊,重点实习舌的组织结构,针对触诊,着重观察心脏、中动脉的结构及相关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功能。在人体结构学模块知识中,有重点的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常人体形态构造和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某些器官的体表投影与针灸穴位的关系;人体体表的骨性、肌性、皮肤标志与针灸穴位的标准化定位联系阐述,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好两项工作

学生学习动力的储备:上述课程体系的开设,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精髓的同时,进行了知识、方法的更新。使学生懂得中医专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本学科的实践,还依赖于相邻或边缘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中医要振兴和发展,必须从它相邻的学科———现代医学领域取其精华,也就是采用与中医教育相关的,具有生物共性的人体基本知识和现代医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方法。这并不等于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来取代经典的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西医课程的动力和兴趣。例如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中,赵承军教授在开课前对中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中医专业学生该如何学习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讲座,学生听的极为专注,且正确认识了人的整体性与微细结构之间的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教材的准备:各学科应针对中医专业的专业特色,做好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目前教学中多采用中医药专业系列教材,且有部分教材为案例版,增强了学生的临床认知和感受,已有多名教师参与到中医药类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把好验收最后关口

考虑到传统中医专业学生部分为文科背景,学习西医基础理论知识背景不足、学习能力不足的客观问题,除平时狠抓教学实践环节外,还要做好复习考试阶段的知识巩固工作。通过知识竞赛、发放复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融合的梳理,以使教学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发挥基础医学优势,支持中医专业的科技创新

1科学研究支撑中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生长着丰富的道地中草药。其医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药理作用功效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对宁夏特色经济作物的开发、疾病的防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宁夏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药效分析等研究工作。如:枸杞多糖的神经保护、生殖保护中医研究、甘草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苦豆子生物碱的抗内毒素、抗肝损伤等专业的研究;沙枣花精油的提取及药用作用研究等。经初步统计,仅药理学系2007-2010年就发表与本地区道地中草药药理研究的专业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3篇;核心刊物收录20篇。全院在此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多项,涉及到药理、化学、神经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多学科,这些科研成果对中医药教学及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2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使中医专业学生感悟科研精神、体验科技创新、领略科研思路的形成,并认识到要完成中医技术现代化,就需要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方法,建设现代中医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才有可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医诊疗体系中来,进而实现中医技术现代化。蟾酥是由蟾蜍科两栖爬行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为传统中药材。味甘、辛,性温,蟾酥所含甾体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恶疮、痛疽、咽喉肿痛等症,外用可止血,是六神丸的主要成分,为了观察蟾酥的抗癌效果,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指导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蟾酥注射液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工作,通过立题、技术路线设计及选择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试验数据,进行了科研工作的过程体验,获得了蟾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结果。使中医学生开拓了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深入探索中医中药防病治病机制的视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中医专业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平台。

3开放实验室,为中医学院教师提供科研平台,提供现代生物学技术服务

目前,宁夏医科大学已有多名中医学院的教师进入基础医学院科研平台,进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复方制剂动物模型的研究,这样的平台支持、资源倾斜大力提高了中医学院教师产出科研成果的水平和产出速度。对我校中医药、特色回医回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