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德育实施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从根本上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作为感恩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感恩教育在现阶段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内在的感恩意识,从小就培养他们心存感激的心态以及知恩图报的良好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在现今乃至以后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养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对别人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表示内心层级的感谢。感恩的教育内容在社会中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对自己学习指导和帮助的教诲之恩,在社会中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之恩以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之恩,还有就是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赐予之恩,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导小学生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为的不良示范,父母对于长辈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所以在小学生心里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是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较好地传授感恩思想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认真学习以及旷课等现象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教导。此外,国家作为学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较好地实现国家的关怀力度,在有关的硬件及理论知识上不能够较好地随着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地作出调整。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加深,从而不利于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也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没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国家的感恩教学方针进行相关的感恩教学活动,从而给学生在知恩、报恩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新途径
作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的教师,在对小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来讲,他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上会选择日常教学中的德育环节来进行感恩教育工作,并把德育作为其实施方法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而对于那些德育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来讲,在让人感受到其课堂氛围活跃和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总感觉在其中还是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在平常的德育活动课堂当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场景:在进行少先队仪式之后,辅导员老师进行表态。老师表态时总是会运用有关原活动计划进行的口令,然后就是学生按照以前的活动安排来进行相关的活动,最后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活动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总结和分析。如果是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展开感恩教育工作,在实施的效果上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实施感恩教育,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挑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地打开内在思维逻辑,并实现学生有话可说的课堂效果。其中老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创设较好的意境氛围,同时,在设置授课内容的角度上要贯彻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质疑的心态下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说明其内在的思维越广。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教材的信息与他们所在的客观世界的万物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较好地把感性和理性上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而在这个环节上实施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两方面做起,即:一是过渡阶段,在具体问题的筛选过程中,要对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合理利用,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当然,在过渡阶段也需要考虑到老师在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授课方式等;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实行群体研究,根据主题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评判力、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参与群体性讨论的技术、在课堂中的答辩技巧、团队精神、意志力以及相应的世界观和表现力等。除此之外,感恩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
小学生的内在品德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其外在的言行加上具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让教育内容重返现实生活,就必须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恩德并学会将其自身的感恩意识付诸行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报答身边的人。(1)感恩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主体,父母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不求任何回报地把我们养育成人。这是何等的恩德!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要心存感恩。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是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准则。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心存感激的话,那他在一定环境下也会对老师或者同学乃至社会都不会有较好的感恩之心。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把握:①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从而养成独立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比如,在学习中,要学会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少让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操心。②在休息的时候,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处理家里的杂务,比如:扫地、洗碗等。在父母节日来临的时候,要学会慰问父母,对父母说一声最起码的“谢谢”,或者是把自己亲手做的礼品赠送给父母,从而感动父母。(2)感恩老师。老师在学校不仅教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正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育才促使我们领悟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学生要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是无条件的。(3)感恩他人的帮助。同学作为学生最纯真、最真实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自己学习生涯的陪伴者,更是同学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以及互相帮助的最真挚的伙伴。因此,应教导我们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感恩之情。(4)感恩社会的关爱。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都存在着社会的关爱之情,我们所处的校园是社会资助建造的,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接受祖国、社会以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个性,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眼光放长远,把学生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具有较为宽广胸怀以及有帮助的人。(5)感恩大自然。大自然是世界万物的创始者,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爱护校园乃至身边的花草树木,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无限感恩之情。总之,通过点滴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同学对我们的真诚帮助、社会对我们的持续关爱以及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赐予,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发奋学习、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偏执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礼仪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基础。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要懂得回报,并且要以更大的力度回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以最真挚的诚意去感谢他人。而这种回报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级的,还应该是具有内心感情的回报。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回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或者某种形式的大恩大德的回报方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达到回报的效果,能够让施恩的人心情感到愉悦。感恩要从我们的言语做起,从身边的文明礼仪做起。而学校要学会创设能够体现实际需要的语言情景,比如:在学校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张贴文明标语,从而使小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想起“谢谢”“你好”等文明用语,从而做到感恩教育影响下的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进行文明礼仪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感恩环境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感恩气氛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抵触的情绪,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要学会运用相关事件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感恩氛围,比如,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述,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魅力。而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让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感恩教育,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感恩的文化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针对有关节日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母亲节、端午节和教师节等,而这些节日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为有用的手段。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节日设置相应主题的班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在教师节那天,可以组织学生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一句话,还可以送给老师具有纪念意义的祝福卡片;还可以让学生在父母面前讲一句关心的话语,或者是送上一杯充满亲情的茶水,或者是写一张发自内心话语的卡片送给父母等,从而达到学生和父母之间亲情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在重阳节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唱歌或者跳舞的形式来给老人送上欢乐和祝福,从而让老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节日的氛围。通过多种节日的熏陶,使学生在节日的气氛里用实践去感受感恩的真谛,从而把小学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恩动力,使学生在精神和心态上都能够较好地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感恩教育中,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感恩精神,而且对推动整个教育领域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还可以为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亲情、友情的有效互动。感恩教育的开展也为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及感恩他人。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引领者和积极组织者,教师要在感恩教育中更为深刻地领悟感恩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从而达到感恩效果的持续有效的发挥。感恩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在一定条件下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学校感恩教育要更多地融入社会团体、政府或者个人等各个环节,在社会的共同研究努力下发挥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研究出更多的感恩教育方法,在以后的小学日常感恩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学校和社会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红波.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3(05):155.
[2]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14—15.
[3]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164—165.
[4]梁丽坚.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07):6.
一、看清教育改革形势,明确德育育人目标
小学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诚然,教师教学方式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还应重视在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全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小学学科教学自然成为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渠道,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容易明白德育育人目标,懂得小学学科教学应“以人为本”,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着眼学校教育理念,探究德育育人方式
学生是中华文明传承者,是民族复兴之希望,应从小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纵观古今,“敦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励学”是民族成员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在当今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下,“”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弘扬和培育小学生民族振兴精神刻不容缓。我校从实际出发,倡导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确立“敦品励学”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小学生形成敦厚诚信的品德,具备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成就大事之远大志向。其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
1、以多元智能为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践行“四课同创”。
3、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切实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4、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竭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强调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学科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认真落实德育目标,做到: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情感与道德共同发展。
1、重视备课质量。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按照学校五步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和拓展疏导)实行有效备课。
2、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效开展学生“听、说、读、写、演”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把课堂构建为良性“生态系统”,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三)、转变教师角色,优化学科教学
我校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用发展观点看待教学和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掌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自主地获取知识。师生在知识互动中加深了感情,实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知识、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优化了学科教学。
(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觉没有压力,尽情陶醉在学习知识乐趣中。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健康心理和创新素质将起着积极作用。我校“敦品励学”五步教学模式,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出发,注重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使不同个性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走进小学学科教学,探究德育教育途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挖掘德育资源。教师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时,时时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抓优秀典型,宣传学生好人好事,塑造真、善、美等良好形象。
(二)、以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表率,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语言、举止、着装和评价等对学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老师带好一个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教师是学生心中偶像,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分内职责。故教师应以教好书和育好人为本分,处处以身作则, 以其良好形象或优秀品格去感化学生,激励他们追求科学和进步。
(三)学以致用,拓宽知识视野。教师讲完知识点,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从书本到生活,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这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四)巧用方法,促进发展
教学语言;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6—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述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明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避免学习中疲劳现象的产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愉快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愉快教育”的基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良好效应,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为人师表,要能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其次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家访的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其信任教师,从而促进“愉快教育”的成功实施。
二、激发兴趣是搞好“愉快教育”的有效途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和愉快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要实施“愉快教育”,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解答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的道理。
三、优化教学语言是搞好“愉快教育”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心理情绪有着直接影响。一番幽默的演说、一段风趣的故事都可以使人开怀大笑。反之,枯燥无味、颠三倒四的讲话会使人感到厌烦,从而导致精神疲倦。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学得有味,教师首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有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幽默和风趣。
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学生则说:“这故事讲不完。”我顺势引导:“对,这个故事讲到明天也讲不完,这就是循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前导入是搞好“愉快教育”的关键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构建和谐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充分运用好教材知识和课堂时间。当然,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除了要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结合其他学科传递的人文价值观,让各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帮助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他学科虽然不像语文政治一样极具教育思想,但是其传递的精神也是值得挖掘和利用的。
在对课本进行深入挖掘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获取知识。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PPT等教学工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利用这些方式和教育工具时,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趣味性,缓解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欲望,促进学生的知识点理解。
另外,老师还可以对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为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而且这还会令优秀学生有继续做优秀行为的动力。
二、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方面,学校要做到及时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家长在第一时间获悉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只有这样,家长和学校之间才能做到有效的配合起来,全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举行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还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家长从他们的角度发现工作中缺陷,从而让学校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地采取相关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也要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方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管理。让家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从而正确的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性格品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学校有效的联合起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家长充分了解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方式,学校才能更加有效的提供德育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的德育教育,当然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课堂教学,学校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式,重视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修养。只有将德育教育工作蕴含在日常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德育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迫切的想要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所以老师适当的组织相关活动来传播德育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问老人带来温暖,同时还能让小学生在与老人的接触过程之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还还可以組织学生到农田去劳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果实的得来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定期举行这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到良好的德育行为的重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式,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境下提升自己的行为品质,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是依靠学校来开展,而应该与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尤其是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互动。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同学校联起手来,一起监督孩子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定期举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发掘和探索优秀行为品质的重要性,从而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赖文.试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时代教育,2016,(24).
[2]吴县平.初探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J].中国科技投资,2016,(22).
[3]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
关键词:体育课堂 煽情教学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44-01
“情”就是感情,就是人受到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心理反应;“煽情”,就是煽动人的感情或情绪,多为褒义。近几年来,不少众家教学好手,从一味强调“兴趣”之说中走出来,转而注重“情”的熏陶,“情”的煽动,于是,“煽情教学法”便应运而生。这是课标的作用,是理性的升华,是改革的成果,是教育的进步。
“煽情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主导者教师的巧妙运作,来调动主体者学生的乐学情感,让一潭死水泛起美妙的浪花,让满天阴云荡出湛蓝的天空,激活感情因子,燃点求知火花,从而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教与学的超值双赢。小学体育课堂“煽情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从主导者教师角度来看,主要有如下四种途径。
1 以“声”煽情:“声声朗朗情飞扬”
以“声”煽情,就是通过某种特殊或特别的起声手段,让学生听课情感由平缓一下子升向,如交响音符中的低八度突然跳至高八度,如体育赛场霎时兴发的人浪声潮,让人振奋不已,浑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这种煽情是从听觉上提出来的。以“声”煽情的途径,主要有如下三种状况。
1.1 让掌声响起,“一鸣惊人”
掌声,是对人们视觉所得的某种现象的赞许,是人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一种外在举动。课堂上的掌声,是对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某种发展结果、某次出色表现的一种称道。一堂体育课,四十分钟,如果从成功和效果的角度来说,应该有几次掌声,尤其是群体性的掌声。如果在课堂气氛渐趋沉闷之时,突然响起了一阵掌声,会重新将课堂氛围推向,而对那些听课情绪不高的同学,这无疑是一支清醒剂,可谓一声响起,一鸣惊人。
1.2 让歌声响起,“一唱百和”
这里所说的歌声荡漾,不是把课堂化为剧场,而是在教学推进的重要时刻,在程序的关键环节,让歌声突然响起,或教师独唱领起,或播放录音片段。这歌声,要与体育课堂内容密切相关,应为学生传唱熟知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产生一唱百和的共鸣效果,才能煽动学生听课激情和求知热情。
1.3 让笑声响起,“一石千浪”
如果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师在笑声中乐教,学生在笑声中乐学,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可喜氛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堪为珍品。更主要的是,通过笑声的起伏,笑话的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断煽动学生的乐学情感。这种笑声,可以是全班整体性的哄堂大笑,也可以是分组活动时的哑然失笑,可以是获得成功时的爽朗笑声,也可以是运动后的喜剧笑声。教师要善于发现笑的情缘,随时捕捉笑的因子,让笑声不时回荡在体育课堂瞬间。
2 以“象”煽情:“万象更新百花红”
以“象”煽情,就是通过某种特定或特有的物象或景象,让学生学习情绪,由平板无趣的低沉阶段,陡然胀至饱和状态,刚才还是低迷之声,忽而转为高亢强音。这种煽情是从视觉上提出来的。体育课堂一旦呈现出这种激情物象,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万象更新”百花红艳,更新了课堂,催生了学情,产生出了很好的煽情效果。以“象”煽情的实施途径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2.1 物“象”介入,“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是通过具体的实物进入体育课堂,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让实实在在的物品临场展示,现身说法,撩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尤其是当他们的听课情绪处于低潮之时,活生生、鲜亮亮的物象一旦介入,他们就会顿然放出眼光,有的甚至要摸一摸、敲一敲、运一运,就在这眼球凝聚物象的刹那间,就在这望闻问切的细节中,同学们的学习激情,会突然高涨起来。
2.2 图“象”陈列,“似曾相识燕归来”
就是在课程推进过程的适当时机,将体育教学挂图挂列出来,让学生观察欣赏,从而增加运动情趣,增强运动技巧,激发求知热情,产生煽情效果。
2.3 影“象”呈现,“万紫千红结对来”
这里所说的影“象”,主要是指多媒体进入课堂,让体育动作声像化、静止动作形象化,让体育比赛的场面真切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真情实感定然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的参与意识,都会在这一系列影象面前,得到超强的释放。
3 以“境”煽情:“为有源头活水来”
“境”就是情境,就是情形。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体育课堂,更是情境迭出,甚至险象环生。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情境,更要创造新情境,置设美情境,激发同学们的求知热情,煽动他们的上课情感,让他们入情入境,在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快乐愉悦地度过学习的美好时光。
3.1 故事情境点染,如风行水上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不少同学是在听故事的环境中长大的,因为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悬念,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特别在小学校,如果在课堂上讲述一两个精彩的体育故事,同学们会乐此不疲。这里所说的故事,要从体育教材出发,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或奥运的传奇佳话,或运动员的奇闻轶事,或运动场的源头线尾,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受知服务,为煽情服务。
3.2 语言情景渲染,如醍醐灌顶
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都要精心选择词语,精心组编句式,精心用好修辞,勤于锤炼,善于感染,不枯燥,不干瘪,摒弃口头禅,丢掉嗦话,渗透文学性,饱蘸情潮水。这样的语言,情真真,意切切,不断叩击了学生的心弦,他们如醍醐灌顶,如醉如痴,上课情趣始终处于高涨状态。
4 以“巧”煽情:“妙不可尽之于言”
“巧”就是技巧,就是所谓的“雕虫小技”,这里是专指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的细小煽情环节,它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能动反映。以“巧”煽情,就是通过一系列机智、敏锐、生动的细节,将学生的听课情绪,激发至理想的程度。
4.1 “激将”煽情
就是通过“激将法”,在体育课上把同学们的情感煽动起来,激发出来。俗话说得好,“请将不如激将”。“请将”是从正面邀请,而“激将”则是从反面激励,在特定环境下,后者更有煽情效果。它可以让被激对象的情感,在极短的时间里陡然升腾,让极小的细节突然膨胀,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同学的眼球,使他们着急生情,产生强烈的期待欲和好奇心,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多雕。
4.2 “置错”煽情
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设置运动“错”点,让学生发现错例,评说错因,改正错处,进而生情动情。这种“置错”,可以是教师自己故意的露馅,让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也可以是学生运动中的错误,让学生指出学生中的错误。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如《长城》一文的教学,就是从“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开始的。首先介绍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修建。可以说长城是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之后“观察彩图(幻灯片):(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2)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崇山峻岭之间)(3)从画面上可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长和高大、雄伟)(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从远处观察,看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从近处观察,看出它高大坚固的建筑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营造民主的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起来,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我在教学时牢记这一宗旨,让学生看拼音读;拼音与汉字对照读,看汉字读,分小节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地读,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前提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的读,营造了“曲调未成先有情”的氛围;这样的读,引领学生进入潜心会文的情境;这样的读,既保证了阅读的面,又保证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又落实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颐和园》的教学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在阅读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2)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进行朗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转变传统的教法,注重知识引领
改善或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学案进行导学,设计温故知新部分,内容简单,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让学困生体会得到知识的快乐。如《藏羚羊跪拜》的教学是,也紧扣文本进行知识的引领:(一)研读老猎人善恶相依的性格特点,理清行文线索。(1)文中哪一句是对老猎人的高度概括?引出“杀生与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2)从课文第三段的描写中体会老猎人的慈善。抓住重点词语:“一部分、更多、含泪祝愿“等。(二)品读描写藏羚羊跪拜的语句感受母爱的神圣与伟大。(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藏羚羊跪拜的语句。(2)学生读出描写藏羚羊跪拜的语句。(3)研读藏羚羊为什么没有逃走?感知藏羚羊的通人性,她是为了没有出世的孩子考虑,领悟母爱的伟大。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书,又会读书,在读中悟情。悟中升华呢?我把功夫下在注重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上。如《颐和园》教学也是注重文本阅读设计入手的。初读课文,感受景物美;再读课文,领悟结构美;精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出示句子,体会描写方法:(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思考: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体验式德育的内涵
何谓体验式德育?本人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学生的自主感受和体验,促使其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二、体验式德育的可实施性
为了使体验式德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组织专门的体验教育活动外,更要让体验式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让每个学生学习着、生活着,也体验着、幸福着、成长着。
德育的实施,应着力于德育过程展开的体验性。道德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始终是实现阶段性转化的主要动力。我们可以精心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活动、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公共服务、调查考察等途径,让学生经历直接道德体验;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讲故事、学英模、读名著以及艺术欣赏等形式,让学生经历间接的体验。
三、体验式德育的基本框架
我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积极推进德育队伍全员导师化、德育内容层次化、德育资源生活化、德育方式体验化,建设强大的校内德育工作队伍和德育网络,努力探索学生身心成长及德育自身规律,建构体验式德育框架:即“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大阵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带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目标”:即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也就是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双基扎实、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强烈的现代人这一目标。
“二条主线”:即贯穿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三大阵地”: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就是要牢固把守学校教育阵地,主动渗透家庭教育阵地,积极抢占社会教育阵地,调动学校教工、家长、社会人士与社会组织以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德育合力。
四、体验式德育的实施策略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是一个“知——信——行”的递进过程。德育实践中,我校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体验教育活动,总结出了以下主要的体验方法:
1. 环境熏陶体验法。现代教育认为,学校要由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转变、由传承知识向传承文化转变,因此“文化立校”是时展的主旋律。
学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要注重朴实自然、清新优美的校园文化,寓教育性、知识性、针对性、时代性为一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块空地育人。
2. 主题活动体验法。学生情感的回归,道德的升华,平凡的积累,铸就辉煌的瞬间。体验式德育就是要巧设各种体验情境,搭建育人的平台,创设德育情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健康的情感。
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敬老节开展“我为老人献爱心”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是督促后辈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国庆节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的活动等。其实体验就在身边挖掘,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 艺术启迪体验法。现代作家汪曾祺说过:“我相信一个真正能够欣赏柴科夫斯基音乐和齐白石绘画的人,在中是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分子的。”艺术体验,是以艺术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故事会、看影片、表演节目、书画展等形式,阐明道理,启迪智慧,培养情操。
4. 岗位角色体验法。为学生创设道德情境,设岗位、创环境、演角色、多体验,对其道德情感的体验提供机会,像春雨绵绵润物无声,使学生动情践行,渐成修养,内化品格。
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制定体验活动实施规划,设计活动主题,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悟,进行角色体验,袒露心声,剖析行为,从无意认知转化为有意认知。学校要加强团队、班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建设,设置更多的管理与服务岗位,实行竞岗与轮岗。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普及,社会信息的多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如人的创造力、理性选择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性等受到空前的挑战,对身心正处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大量的发展机遇,又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苦恼。本文将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探悉。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1]。
目前我国开设的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科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第二类是开展一些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心理学知识,更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最佳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所感、有所获。这就要求辅导老师不仅是个好“导演”,而且应该成为一个好“演员”。
二、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有意义、有价值的途径。布洛切(D.Blocher)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个人认识自己及自己对环境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的反应方式,能帮助他(她)确定其他行为方式的个人意义,并设法为进一步的行动弄清目标和价值,同时咨询促进个人效能和控制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心理咨询分为两大类: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
(一)个别咨询。个别咨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有如下特点:信任、理解、真诚、关怀、爱护、尊重、宽容和接受。诚实、承诺感和可靠性,这些成分彼此混合在一起很难分开。心理咨询室的布置应温馨典雅,室内墙壁以淡蓝色和淡黄色为主色系,这样的视觉效果比较柔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心理咨询还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学生一般不愿意他人看见自己找心理咨询师。所以咨询室一般设在校园人流比较少、环境比较安静的地方,这样比较妥当。咨询方式也应多样化,如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现场咨询等。
(二)团体咨询。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一般通过特定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事件或扮演不同角色。把生活学习中的热点、难点和心理问题显现出来,然后通过争辩、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己领悟、体验,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情绪的目的。团体咨询在学校中可以促进班级内部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班级团体辅导是学校团体辅导的重要形式。结合班级特性,以教师为领导,形成不同的氛围。每个班级团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气氛。运用班级内的团体力可以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或解决问题,班级像个大家庭,老师像家长,学生是家庭中的成员,师生互相关怀,支持帮助。
三、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级管理及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班会、班集体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其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课堂教学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学校除了配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外,还应定期给各科老师做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在学科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常规教育活动中,如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等各种教育性、知识性、科技性、体育性、文艺性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途径。尤其是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训练他们的控制力,锻炼他们的适应力。并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是一句空话,要真正做到服务素质教育,只有将这些途径结合在一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健康教育才能收到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良好的发展将带领和促进社会其他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最终服务全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