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博士论文

文学博士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12:0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学博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学博士论文

第1篇

记者 王 原 报道

本报济南讯 为建立和完善我省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我省日前根据《山东省博士学位论文公示实施办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在我省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予以公示(公示网址: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信息网xwb.sdpec.edu.cn),公示期为两个月。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公示论文存在剽窃、作假或论文(成果)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以书面方式向省学位办提出异议,省学位办对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保密。省学位办将根据异议情况向有关学位授予单位进行反馈,学位授予单位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学位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及时撤销相关学位。

第2篇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通过会话、作出指示、传授知识、分享重要观点等传播行为创造着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并不断地对它进行维系和修正,而却不自知。就像麦克卢汉说的那样:“就像鱼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传播通过语言和其他的符号形式,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周遭环境。

城市文化的传播现状

城市文化的内涵包括了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的物质文化,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它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可感知的有形物质文化组成;二是城市的行为文化,又称中间层文化,它是在法律规章、管理制度、城市形象、行为准则、典礼仪式、组织领导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精神因素;三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

然而在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中,许多城市都是以牺牲城市的文化功能为前提条件的。以武汉为例,武汉江汉路的百年老街就因为修建地铁的原因走在了存亡的边缘,这是城市物质文化层面的毁坏。然而,面对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整个文保系统都显得有心无力,以武汉市为例,几乎所有的古建筑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被列入到文物行列,而老房子归当地房产局管理,1986年开始,武汉市文化局陆续将一批老建筑列入保护范围,但二十年来也不过只公布了103处具有相当艺术和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仍有大部分不够级别的老建筑散落城区,进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逐渐淹没。更可怕的是,有许多挂牌的文保单位,也依然逃脱不了被拆除的命运,比如2004年市级文保单位武昌鄂园,曾经是来汉住过的地方,依然被拆除,没有人问责。

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城市也牺牲了城市文化的生态多样性,也就是中层的城市文化。最初的古代城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乡村文化传统仍延续在城市空间中,用芒福德的话来讲就是“城市在联合村庄、城堡、圣祠、市场的同时,还继续依托了村庄的道德基础:在日常的共同任务中愉快劳动、相互协作,以及在饮食、生育、祭祀供奉方面的共同习俗”。而现代城市则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与乡村社会隔离开来,使自身的精神要素与文化生产越来越单调和机械,这是现代大都市人的精神日益麻木、心灵日益空虚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的民众乐园便是这种文化多样化泯灭的最好注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步伐加快,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和焦虑,当年民众乐园中戏剧百业花团锦簇般的繁华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商业中心和写字楼,而随之消失的还有那许多代表着武汉城市文化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

城市文化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所遭到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中的浮躁和焦虑侵蚀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变得功利和麻木,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再去谈论文化,正如德国学者乔治•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所说:“它(大都市)把所有的人格与品质都简化成一个问题:‘值多少钱?’”可是,文化尽管不直接创造财富,但由于它直接关涉到人这个根本性的环节,因而不仅是人性最高与最后的目的,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功能的终极意义所在。由此可知,现代城市的解体与危机,其根源就在于文化灵魂的隐匿;而要拯救当今正在沉溺的城市,真正地实现城市化的内涵,首先需要拯救的也是城市文化。

尽管媒体进入城市研究的领域时间不长,但是在文化研究中,大众媒体从来都不曾缺席,甚至常常站在被众多学者关注的位置。摒弃过去稍显功利和机械的“传递观”,用新的“仪式观”来审视城市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城市文化传播方式,让城市化为城市文化的传播铺路,让城市文化的传播对物化的城市化的进程进行补充和丰富,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内容。

用“仪式观”看城市文化的传播

城市文化研究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在经历过各种变化之后,整个城市的环境获得了生机活力:它把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阶段都连成一气,同时又不丢失城市的总体形式。

这实际上就是传播的“仪式观”所描述的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们行为的文化世界。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中的人们,分享着相同的城市历史,拥有带着城市传统烙印的多样化行为方式,他们的脑海和心灵中根植着同样的城市精神文化,而城市文化的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通过符号来使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受众作为旁观者,加入到了媒体所描述的城市文化的场景之中,这样的描述能够为整个城市生活提供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能够保持城市的精神文化发展脉络,不至于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浮躁氛围中丢失了城市的总体形式、破坏了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一)巩固城市对文化的贮存功能

人类进化要依靠文化积累,而文化手段则首推文字和城市。当我们的城市环境被日益破坏,当城市对历史的延续被打断,媒体,作为城市的记录者,必须利用文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让受众不再和自己城市的历史擦肩而过,而是营造出一种城市历史纵深感,让受众们重新认识并置身于自己城市的历史脉络之中。

以武汉为例,媒体首先要致力于保护武汉的城市物质文化,如古建筑群,老街巷等,用文字、影像等对它们的历史,也是整个城市演进的历史进行记录和讲述;除此之外,媒体自身还必须转变身份,提高自己的都市意识,从记录者和介绍者变成组织者和参与者、从事后的问责变成事前的预警、从被动地记录变成主动地保护,形成一种媒体和舆论的合力,并以此推动城市物质文化的保护。

比如为修地铁拆除江汉路一事,武汉多家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相关报道,引起了广大武汉市民的高度重视,市民们在各种媒体的报道和讲述中重新认识了身边的这条百年老街,真正地融入了街道所代表的城市历史之中,对这条街道,或者说是武汉的城市历史文化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也正是因为此,还建方案迫于压力而作了修改,同意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进行原址原貌还建。也许对于拆除整条江汉路来说,这一点点坚守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媒体和文字至少还是一种可以坚守的力量,是一个管道,一种希望。如果武汉的媒体多一些城市文化的意识,多挖掘武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让武汉市民对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并且为此而自豪,那么城市对文化的贮存就有了整个社会作为后盾。

(二)恢复城市对文化的流传功能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正在使得现代城市逐渐失去特色,成为钢筋、水泥、大面积玻璃的庞大杂合物,城市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大,而市民的“家园”意识越来越小。商业广告催生的消费主义,大众媒体构建的流行文化,极大地破坏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磨平了不同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别,城市化更是加快了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标准化”。

媒体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去挖掘和关注武汉的人文风俗习惯,从武汉市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娱乐消遣方式等入手,将正在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习俗、老行当、老一辈的生活娱乐方式、饮食习惯等,重新展现在市民眼前,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并且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挖掘,将他们传承下去。比如武汉的“过早”、轮渡、那些老字号的店铺以及方言等,这些都是构成武汉城市文化的支柱之所在,将他们在媒体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展现,不仅仅能帮助武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形态和生活行为形态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武汉自身的人文风俗特点,能够让武汉市民形成文化认同感,不至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失去前进的方向。

(三)培育充满个性的城市文化,重塑城市文化灵魂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提到:“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显,广州便更是特色鲜明,就连一些不怎么样的小城镇也不乏独到之处。请问武汉文化有什么特色?似乎谁也说不出。它‘雅’不够,‘俗’也不够,既不新潮,也不古朴,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都没有。”

第3篇

(一)新媒体抢占广播电视份额

广播同报纸一样,目前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夕阳媒体。随着电视取代广播成为第一媒介之后,加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持续侵占了广播本来就不多广阔的传媒市场份额。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全新的、更为便捷的、信息功能整合度更强的媒体,此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进一步成熟,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功能发达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平台。故而,广播这种孤立存在的单一媒介所能占领的市场将会大大减少。而电视这个第一媒介的地位正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今天新媒体新闻的即时性,交互性和超媒体性又使得电视新闻丧失了即时播报和信息容量上的优势。随着新媒体争夺对观众的注意力的和侵占广告市场,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变革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在传媒市场上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上,传统电视的发展潜力受限,主要源于电视媒体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具有的特点,诸如地域局限性,时效性比新媒体滞后等,相反,新媒体的一系列特质正好补给电视媒体的这些弱点,成为人们新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二)社会对传媒人才重新定位

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新闻类高校毕业生到传统媒体(报社、广播电视、电视台)工作的人数递减,这反映出新媒体环境下就业市场对高校新闻类的传媒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业困难和新媒体行业诸多岗位难以胜任的双重问题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伴随着频道专业化的经营策略,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需求

(一)具有复合型媒体才能

近年来,我们的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做出一些有力的尝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对于新生的新媒体,瞄准市场特殊需求培养专业型的复合新闻人才,是当今新旧媒体大融合的环境之下新闻教育改革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复合型要求能够在影视传媒文化,以及在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新媒体的诞生预示着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不但要拥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务必了解并且充分支配或运用一定的媒体技术知识来娴熟使用各种新媒体。

(二)具备创新能力

如何顺应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诉求,重新发掘自己的媒介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走向新生,这已经成为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应该把主动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在电视新闻的理念、内容形式、管理层面、机制等要作出创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策略

(一)调整广电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传媒形态层出不穷,新媒体形态不断呈现,发展和逐步成熟。这时候,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能够更新已有的知识,适应新媒体的需求,传媒人才培养需要重新定位。可是由于现在高校在新媒体即使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并且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做科研,也难免稍稍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以致广大传媒专业学和接受新媒体发展的前沿知识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高校在调整广电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高校自身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传业正确定位,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和市场的需求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定位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只有制定合适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专业定位目标;三是广电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率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失衡;四是要重视跨专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定位,只有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清晰的多元化定位,他们才可以符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际。

(二)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凸显引导功能,要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高校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乎时宜的重新整合。首先,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社会人文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策略上要重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用。最后,在课程实施上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题作用。譬如讨论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法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新媒体的现实环境,思辨式教学塑造学生的传媒立场,国际化交流开拓学生视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等等都是创新性且高效的教学策略。

(三)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4篇

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已经进行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博士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体现两个特点:第一是“精”,把眼科重要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操作理论依据作为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力求在疾病和诊疗理论上筑构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是“新”,增加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贴近科学前沿,介绍技术创新的选修课程,以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及临床医疗方面的进展。学习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专业基础课上给予较大的自由度,采取不脱产上课方式,以保证临床训练时间。

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使之成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家。但许多获得临床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仍不具备独立进行临床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尽管按其资历或学术成就很快晋升为高级职称但仍需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工作,从住院医师重新做起,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严格规范的技能培训体系。将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分制考核方案,按主治医师标准考核。根据眼科学专业培训细则要求,明确提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眼科学作为二级学科,又分为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屈光及眼肌、眼科病理等三级学科。根据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制定重点突出、全面培养的科室轮转计划,明确在轮转科室、专科训练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要求,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的量化指标,如训练时间、掌握病种、操作技能、主管病例数及手术例数等,要求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完成,既有利于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又为临床能力考核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担任或协助总住院医师,对临床常见病种的诊断治疗充分掌握,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教具及实验外科动物训练,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导师对眼科治疗和手术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实施研究生临床准入制度,使研究生利用教具和实验动物充分掌握操作技能后逐步参与临床实践。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为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及辅导,定期组织考核。定期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竞赛等临床学术活动,训练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研究生参加讨论时的被动状态,为研究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敢于承担的工作作风。

3开展以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为特点的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标准的变迁,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研究是目前体制下衡量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为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加强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方式包括:强化研究生公共卫生学基础,训练科学的临床研究基本方法和技能,将研究生作为导师临床课题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科室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系列讲座及高水平学术讲座,培养临床科学思维能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加快研究生教学国际化进程。通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选择临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为研究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或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了从事眼科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加强人文教育和自我修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除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和科研的同时,要关心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引导其树立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学习思想[9]。组织研究生开展“近视普查与防治教育”、“社区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能激发其学习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第5篇

(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实验项目难度和广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项目的设置首先在深度上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能力的需求来设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广度。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设置什么样的实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其次,在设置实验项目的广度时既要兼顾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有很多能力要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本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第三,在设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广度时要避免因人设项目或因设备设项目。部分学校由于实验仪器设备老化或实验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所设的实验项目早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轨。这样的实验项目虽然学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学习,而实际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毫无用处。

(二)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及实验分组实验内时间的安排是改进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实验时间的安排应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程的讲述紧密.1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教育结合,通过实验课上的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和实验记录,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助于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实验分组上不易过大以4-6人一个小组为宜,小组人数过大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时间。在小组成员上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兴趣和爱好,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例如对于电视摄像、节目制作等动手能力强的,往往男同学更容易上手,而女同学处于辅助位置,导致很多女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实验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分组的时候,小组里面要既有男同学又有女同学、既有能力强的同学又要有能力一般的同学,互相帮助完成实验项目。第三,建议可以在课外时间为有精力进行科学探索的同学开展课外兴趣小组,适当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充实和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满足那些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目前实验课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吃不饱”的不足之处。将校内与校外,实验室与电视台、门户网站等联系起来可以扩大实验内容的范围,也避免了长时间操作的枯燥。总之,实验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使之趋向合理化。

二、提高实验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

(一)实验课教师要具有责任意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树立责任意识是教师指导作用起效的第一步,以学生为本,将认真指导学生实验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切实地加以履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促进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思考,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和不良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指导并督促加以改正。实验结果的验收和实验报告的批改要认真严谨,杜绝抄袭实验结果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坚决杜绝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敷衍了事的行为出现,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实验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更新比较快,教师在教学之余要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验教学中要做到科学地指导。科学的指导方式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组织整体实验教学进程的能力,对实验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整体细致的规划,才能有效地掌控一切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从而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的语言讲解要简洁得当,不能拖泥带水的反复和表述不清。教师操作演示也要尽量娴熟简练,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实验课上的老师就是一个组织者,也更像一个导演,帮助学生树立编导思维外,还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发挥教师的榜样性作用,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待科学无尽的探索精神,甚至讲课的风格,操作的动作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三、加强实验硬件设施建设

完备的实验硬件设施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物质基础。

(一)加强现有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方面,设施不足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实验设备的数量,定期更换老化的实验设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条件。要做到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设备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另外,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提升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定期学习以及增加专业培训,让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制定科学的实验室维护管理条例,让管理实施起来有章可循。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爱护和管理意识,对恶意损坏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保证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学校还应采取学生自行管理实验室的管理策略,组织适当的业务培训,让学生管理学生,维护实验设备,熟悉实验室设施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目的。

第6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新意识,就是能多为人民的健康着想,多提供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项目。“起搏挚友”学习班就是为了创造性的提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人民健康问题上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促进人民健康必须实现战略上转移,即从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上。良好的健康既是起搏术后“健康人”的心愿,更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通过临床尝试的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起搏术后“健康人”的个体、集体及面向家属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掌握更多的自我保健技术起了有益、有效的作用。

1.思路

在实施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中,首先制订一份理想的护理教育计划,这不仅为护理的具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详细的、明确的指导,同时还必须包括起搏术后“健康人”教育内容。起搏术后“健康人”的教育目前仍以医院为基地,以安置一年以内的“健康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消除了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他们的知识传授及医护患一起的交流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有关起搏器的各类常识及有关自己疾病为什么安置、起搏器安置后的各类并发症预防和发生故障时的急救处理等保健知识,为了能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真正掌握有关起搏知识。为此,我们进行了摸底书面考试,然后进行起搏知识的系列上课;最后再进行书面的考试,不能通过者进行个别辅导,直到通过为止。不仅如此,我们还请起搏术后生活质量高的“健康人”进行现身交流;其次学员们还互相谈体会,学习班就在这样的紧张、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结束。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对于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有心内科主任、起搏器专家签发的结业证书,以增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集体留影、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000年4月6日~5月11日在浦东仁济医院演讲厅举办的“起搏挚友”学习班,参加第一期起搏器知识学习班的20位学员,年龄在37~80岁,文化程度在大学、中专、高中以上,以教本人为主。起搏器植入时间在1周~1年以内。

2.2方法

2.2.1考核评估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知识度——书面考试

携带起搏器的“健康人”在术后需要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尤其需要掌握自己如何检查自己的起搏器、起搏器的养护知识及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同时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特异性的知识指导。光凭住院期间的宣教是有限的,为使健康教育从住院延续到出院、到社区,故进行有关知识度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了解所需的知识。为此,我们先进行书面摸底考试,内容主要是测试安置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能不能在体外程控、起搏频率每分钟多少次、如何使起搏器能省电、检查起搏功能的方法、哪些家用电器、医用电器会对起搏器有影响及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更换起搏器等方面知识的选择题,共计20题,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形式。而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最担心、最关心、最需要医护人员指导了解的实际问题。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0%,见附表1:

授课教育是安置起搏器术后“健康人”渴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拟定课程计划:时间为期一个月,分四次授课(其中包括考试),教师有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师担任主讲。讲授的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科学养护和监测方法、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起搏器与生命关系对生活的影响、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及正确选择医疗用具等;其次还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讲课、答疑;最后还请心导管室的技术员讲解起搏器参数的调节、起搏器的结构、安置时的全过程,让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更多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知识,从而解除他们对安置起搏器后的不良认识。

2.2.3授课教育后的考核评估——书面考试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使起搏术后“健康人"增进了健康知识,改变“健康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书面考试,考卷内容与上一次相同,考试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见附表2:

3.效果

3.1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了自我保护及应急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考核的合格率从0%上升到100%。学员们一致认为:“短暂的一个月学习,好似胜读了几年书”。充分体现了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起搏术后“健康人”懂得植入起搏器使原发病和基础病因得以控制,而不是彻底痊愈。其次必须定期随访,进一步观察术后疗效,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还能预测、发现、处理起搏器故障;发现、处理副作用或并发症,指导起搏术后“健康人”掌握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起搏术后“健康人”感慨地说:“要想如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定期参加起搏知识学习班、咨询、答疑及联谊等活动”。

3.3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心理支持,因起搏器并发症重则危急生命,轻则影响生活质量。对防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已不再仅限于住院范畴之内,开始面向家属,面向健康人的教育。他们希望:“全社会不要把他们当作病人像健康人一样对待”。为此,我们组织学员建立了通信网络,选出小班长,增加了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方法。

3.4学习班式的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用真诚、同情的态度解除起搏术后“健康人”的痛苦和烦恼。利用各种场合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称他们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

4.设想与讨论

4.1常设“起搏挚友”健康教育点

根据起搏术后“健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年以内的术后“健康人”对起搏知识的渴求非常的迫切。因此加强有关专业护理知识的指导,同时根据其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特异性的专业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从书面的摸底考试可见,在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住院时间的短暂,对于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是有限的。所以,常设健康教育点就是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时间每周一个下午作为接待日,为住院及出院后的“健康人”服务;有主管护师负责接待,为术后“健康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及播放相关的录音、录像,为其指定特异性的教育计划;耐心倾听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建议,为起搏术后的“健康人”正真解除回归社会后的后果之忧。

4.2开办不同层次起搏术后“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

由于起搏术后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健康人”需求,特开设面向“健康人”及家属的学习班,其目的是为了对起搏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及文化层次低的“健康人”在家属陪伴下进行系列的起搏知识上课;授课方法和形式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使他们掌握起搏器的护理及保养常规。因为,安置起搏器后的老年人时常会产生恐惧情绪,对于今后将终生依赖起搏器生存有顾虑和自卑感;同时结合起搏术后“健康人”存在的恐惧自卑及自我封闭的心理、行为特点,在病房为其提供场所,选择性格开朗、来院更换起搏器的病人介绍自己安置起搏器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现身交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鼓励其它病人和术后的“健康人”。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释放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建信心。同时鼓励“健康人”及家属积极参与,让“健康人”及家属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并导致病情恶化。因此,较好的社会支持会使“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4.3为起搏术后的中青年开设《科学性生活指导》健康教育讲座

安置起搏器后的中青年“健康人”,疾病的痛苦虽解除,但无形中带来了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又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过有质量的生活。针对起搏术后中青年存在的疑问,我们特邀请为其安置起搏器的医生、导管室技术员举行咨询、答疑活动,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而对术后中青年存在的“忌口”的性问题,结合有关宣教资料,举办《科学性生活指导》教育讲座;并印发各种书面材料,让其带回家学习。使起搏器术后中青年“健康人”及家属明白盲目忌口对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使他们能正真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第7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第8篇

关键词:微博问政;总体性;物化;群体利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29-03

当前,微博问政的相关学术研究多集中于:微博问政的产生原因、存在状态及价值,进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探究范围。就微博问政研究的本身进行归纳、总结和评判,对学术研究活动与成果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微博问政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分析当前有关学术成果,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微博问政还需深化对下述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引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微博问政进行客观把握。

科学地正确地引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微博问政的社会现实、总体属性与发展方向的前提。这里所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征突出地概括为以下三个基本方面:(1)社会现实的发现;(2)总体性的观点;(3)具体化的路径与实行”[1]。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征给予我们:全面把握微博问政的内核与客观性的思考维度。

在对待微博问政的问题上,我们要致力于在社会现实中把握其产生的根源,不光要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找原因,还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找根源;不但要从政治制度方面找根据,而且要从民众政治参与热情方面找依据;不光要从民众述求找起因,还要从利益诉求找源头。在透析关于微博问政的种种社会现实(微博问政的种种事件、相关媒体报道、政务微博、政客微博、明星微博等)之后,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微博问政是一个技术与人的需要(不仅仅是政治需求)相结合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技术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能力的延伸和对人的需求的扩大与满足。微博的产生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是微博问政诞生的技术基础,或可称为技术载体。技术发展的的确确带来微博问政的产生,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同样我们不光面临的是技术发展的社会现实,还要考虑公民的政治述求、利益述求等,以及掩藏在此之下所有的抽象的社会现实。微博问政产生原因、存在状态发展趋势只能放在多数的历史现实之中。社会的现实就是人的现实,一切现实的、毫无归纳总结的现实,都不应该成为微博问政的出现根源。而一切脱离了社会现实人的需要的理论归纳都将失去生命力。

“微博问政”的内涵界定包含着一个思维原则的问题。当前的相关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一个统摄性的理论界定的。多数学者只是把微博问政的某些表象或某个属性看作是微博问政的根本属性,缺乏对微博问政的内核的总体性把握。“当总体性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观点重合起来时,它便再度表现为同主观思想的批判的脱离。那种同样是作为外部反思的主观思想以“事实”――孤立的、个别的事实――的名义,拒斥总体性本身(就像它们曾经以这样的名义拒斥社会现实一样),把它看成是虚假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构造物”,或至少是否定总体对于部分亦即现实对于事实――的优先权或统摄权。”[1]我们是要对这种态势持有忧患意识的。在没有“总体性”意识的学术研究中,对一事物的认知是难以达成共识的。固然我们允许学术争鸣,但是学术共识也相当重要。关于微博问政的界定,从不同的学科来界定,便会产生不同的定义。在一定的“总体性”的原则上进行拓展研究是可行的,亦是必要的。不仅要对微博问政进行总体性的研究,也要在学术研究上,力求一定的“总体性”。

“没有历史的客观性,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科学;就这个根本之点而言,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就意味着:在批判地瓦解立足于自身的思想的同时,去积极地把握和阐明历史运动的全部客观性[2]。”我们要以历史科学所具有的品质去评鉴微博问政,就必须把微博问政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结合这个历史时期所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用发展的、批判性的、扬弃的眼光来看待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还原微博问政的本来面目(本质),坚定认识这一存在的“客观性”。坚持微博问政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要从大量的社会现实之中,达成对其“总体性”的认识。借鉴于此,学术研究不能是标新立异,百家争鸣,却无共识。

二、微博问政研究中的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

微博问政学术研究应当重视宏观叙事方法的引入。“在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语境中,如果不以多样化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范式,那么,这一社会理论就很难同今天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真实的关系[3]。”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微博问政是必然的,亦是科学的。我们在关于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中,不约而同地走入到了一条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的道路上了。我们不光要以多样化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范式,还要在这一过程中锻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微观入手去分解、解构一事物,以具体生动的形式、部分去描述一事物的总体、整体形象。以此来看,我国学者在对“微博问政”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上业已取得积极成果。但我们在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纵观这些理论成果,百花齐放,却“孤芳自赏”,没有学术讨论与论争的焦点。

学术争鸣才能让学术研究繁荣昌盛。过多的对于“微博问政”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会阻滞微博问政在学术研究上形成总体性的认识。宏观解读或宏观叙事应当引入对微博问政的研究分析中。既尊重客观的、具体的微博问政的个体事件,又能够整体、全面地把握微博问政的总体属性,既分析又综合,由部分上升到整体。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把微观解读或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或宏观解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有对话平台,各家学术思想才能产生共鸣。

针对上述问题,微博问政的相关学术研究要认真对待三个趋势:(1)过分追求研究内容的排他性。研究内容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他人的观点和思想,另辟蹊径,一味地追求新意,却偏离了研究领域。(2)引入其他学科加以研究微博问政,使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内容无限扩大,学术研究的点或分支不断增多,却忽略了对微博问政本质总体的把握。(3)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学术观点林立,却未能达成共识,导致对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终无定论。

三、微博问政背后的物化批判

微博是技术性的物的客观存在,微博问政自身包含着物化。“这里所说的物化不是人在实践中把自己的思维对象化,而是指这样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和人在其中活动的社会获得了一种物的特性,而人的意识也受到了这种物化状况的制约,也把人和社会作为一种物的现象来理解[4]。”微博问政研究应当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究,固然,已有少数学者已经如此做了,但深度不够。微博问政是如何涉及到意识形态安全的呢?第一,微博问政带有潜在的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社会不同的声音,甚至与主流价值观不和谐的声音,都可以跃然于微博之上,谣言的影响力也被微博推波助澜。而微博问政自从出现以来就固有这些缺陷。这些缺陷却反过来制约着人们对于微博思想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判。第二,微博问政需要培育公众的自律、道德和公民意识。微博问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自其出现,作为微博问政的参与者就对其注入了一定的思想、价值、意识色彩的成分。微博问政根本上代表利益诉求,但是其总是体现着一定个体、群体的社会意识、精神需要。第三,在很大程度上,即使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意识客观存在着。马克思与卢卡奇都是在批判物化意识的基础上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即使卢卡奇未能区分清楚物化和异化,但是他由对物化意识的批判推导出阶级意识乃至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接等同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它们却有相通之处。我们仍然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抛弃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不谈――可搁置的理论争辩――市场经济之中就满是物化,还在并影响着公众的判断力和鉴别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微博问政存在反映出公民的不良述求的可能性。微博的传播效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夸大公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敌对情绪。第四,微博问政作为一种开放的政治参与与舆论传播力量,使极端力量和西方颠覆力量乘机而入,宣传极端思想和腐朽思想,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威胁。

四、关注微博问政相关范畴内的群体利益研究

“微博问政”背后涉及众多群体。“微博问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微博问政在政治学角度上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政治权利的述求和对权力的监督”,在伦理学角度上来讲“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权益的思想道德的情操约束的体现”从传播学角度来讲“微博问政是人通过传媒传播达到引起社会关注自身利益诉求的行为”等。微博问政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体现着参与主体的价值倾向和利益判断。

微博问政本身就处在众多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上,其存在和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到社会诸多方面。而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只有在触及到人们最关心的利益时,才能发挥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问政往往代表群体利益诉求。在社会运行中,个人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维护,因此个体组成群体,群体利益诉求掩盖个人利益诉求。矛盾客观、普遍存在。个体利益的冲突或矛盾被群体利益冲突或矛盾掩盖。矛盾需要解决,方式便是协调。“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解决利益矛盾中推进社会的发展。一般意义上而言,社会群体利益协调是指社会管理者在社会宏观上对群体利益分化格局所进行的有利于社会健康运行的调整,群体利益协调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本质要求[5]。”微博问政作为群体利益诉求的显示器,为社会群体利益协调提供参考。

微博问政彰显群体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并不是自身主动呈现的,它需要经过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的过程,才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微博问政的学术研究要通过对微博问政的表象的研究深刻分析、科学把握其背后的各种群体利益诉求,正确处理和协调群体利益。中国的群体利益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群体利益结构的设计、构建、运行、评估、改进是核心。在现实社会中,要防止片段思维、线性思维、静态思维、封闭思维模式的存在,制约当代中国群体利益协调的实效性,坚持整体、非线性、动态、开放的系统思维。由此,我们在研究微博问政的时候,要整体、非线性、动态、开放的系统思维,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要通过收集有关材料,整理分析材料,抽象综合,透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把握微博问政反映现实利益需求的特点,透视社会阶层分化,研究利益协调机制及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2〕吴晓明.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衣俊卿.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