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运营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长珲城际铁路 客流分析 运营策略
一、长珲铁路概述
长珲城际铁路位于吉林省,连接长春、吉林、珲春城市间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线路全长456公里。全线设长春、龙嘉、九台南、双吉、吉林、蛟河西、威虎岭北、敦化、大石头南、安图西、延吉西、图们北、珲春13个车站。设计时速250公里/每小时,运行时速200公里/每小时。长珲城际铁路被誉为“东北最美高铁”,长吉区间于2007年开工建设,2011年1月11日正式通车,吉图珲区间于2011年8月16日开始修建,于2015年9月20日是正式运营,从长春到珲春最短只需2小时53分,动车组车辆采取CRH5型列车。
长珲城际全线有桥梁175座,累计长度125公里,占线路总长25%,新建隧道91座,累计长度216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3.5%。这种以隧道“穿山越岭”的方式,有效缩短了长珲城际的全线长度。长珲城际的开通运营,结束了珲春市有铁路不通火车的历史,带动了长春、吉林、延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向西可通过长春到达全国各地,向东通过图们、珲春与朝鲜、俄罗斯等国往来,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吉林地区客运市场分析
(一)公路发展情况
吉林市火车站西广场客运换乘中心于2015年9月11日正式启用。由吉林市始发、终到和经停的客运班车,全部进入换乘中心统一发车,桃源路客运分站和吉林大街客运分站已全部关闭。原来的雾凇路客运站保留使用,仅具备长途客运功能,由吉林市始发、终到、经停的长途客车在换乘中心发车后,经停雾凇路客运站。
公路客运站自雾凇路搬迁回市区,整体客流回升,旺季日均发送0.8万人,淡季日均发送0.5万人。为提高上座率和增加收入,公路采取开辟铁路不到的偏僻地点、旺季提价、淡季打折及沿途停车捡人的方式争取客流。自2015年9月20日长珲城际开通后,开往珲春、延吉、敦化、蛟河方向客运班车大部分都已停运。现有开往珲春公路客车1班(停运1班)、开往延吉2班(停运6班),开往敦化1班(停运7班),开往蛟河客车由原20分钟1趟减少到目前仅剩8班。有80%的客流涌向铁路。
(二)民航发展情况
民航方面实行两个航季,分别为夏秋、冬春航季。其中夏秋航季为3月31日~10月25日,冬春航季为10月26日~次年3月30日。现龙嘉机场进出港航班旺季7、8月每日200个,9、10月每日170个航班。国内主要方向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主,遍布28个省会级城市,国际上为日本、泰国、韩国,一线城市客流占45%。发展趋势是与更多大中城市铁路实现无缝衔接,目前已与上海虹桥站、石家庄站、龙嘉站实行高铁衔接,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为了增强与高铁的竞争能力,提高上座率,民航采取票价大幅度打折的方式吸引客流,与铁路一同抢夺运输市场。龙嘉机场2014年全年吞吐量742万人(吉林占30%、长春占70%),2015年截至9月份完成600万人,预计2015年可达840万人,与去年同比增长14%,2016年预计超千万人。
(三)铁路客流变化规律
铁路以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票价低廉等优势抢占了运输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客流稳中有升,尤其是长吉城际、哈大高铁、沈丹线及吉图珲的相继开通,动车客流稳步增长。
2015年9月20日长珲城际开通后,长珲开通增加19对中转列车,减少6列始发列车和1对中转普速列车(长春至图们K7365/6次停运)。因长珲开通,除大批公路客流转向铁路外,原有动车及普速客流也有部分转向新增动车,据统计,长珲新增动车吉林和蛟河西日均增加0.45万人,扣除长图线九台、吉林、蛟河普速日均减少0.3万人,实际日均增加0.15万人。
(四)客流来源分析
(1)公路中短距离客流转移。吉林、延边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长期以来以公路为主的客运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较低,已经不适应快速生活节奏的要求。动车组列车未开通前,长春至吉林间、吉林至延吉间乘坐高速大巴是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而动车组列车的开行改变这一状况,由于动车组列车在速度、安全及舒适度等方面优于大巴,特别是其较少受天气的影响,价格与大巴相差无几。因此,长珲城际铁路开通后,公路客流将大量转向铁路。
(2)普速铁路客流转移。目前动车组列车无论是速度、乘坐舒适度及服务等方面均高于普速列车,而其票价也已经为大部分旅客所接收,长珲城际铁路全线贯通后,有很多“自愿升级”的旅客,从原来普速铁路转乘动车组列车。
(3)自驾车客流转移。相同的两地之间,在自驾车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依据主要是人数。一般来说,3人是自驾车与乘坐铁路列车的分界点。自驾车避免了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接驳时间及费用,但司机的疲劳程度则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经调查部分私营企业主和旅客可知,他们很期待城际列车的开行,前往长春、延吉等地出差的商务流将首选动车组列车。此外,对于家庭自驾出游的旅客,动车组列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及风雨无阻、不堵车的优点将有很大的吸引力。
(4)诱发客流。地区一日游、省内周末游进一步刺激了城市间往来而引发的客流:一是诱发了一部分有意愿乘坐城际铁路的客流,而且这种意愿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二是极大地激发原来没有旅游计划人群的出游热情,家庭周末出游通常选择1~2小时车程的地方游玩,城际铁路开通后,利用周末踏青、旅游的现象将趋于常态化。每年全国各地到长白山的游客有4万人左右,前往蛟河红叶谷、敦化六鼎山旅游区游客也在逐年增加,受延边风情及当地特色美食吸引,延吉方向周末及节假日客流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长珲城际铁路运营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开行方案
长珲城际铁路开通初期,建议采取“交错停车”模式,灵活制订开行方案。根据客流调查,始发终到站间规模较大的城市客流较大,采取长春―延吉(珲春)开行大站停车和站站停车的“交错停车”模式,即可以每隔2小时开行1趟只停靠大城市车站的列车,而涵盖各小城市车站的列车可以根据需求每间隔4小时开行1列。这样,既能够满足始发终到站客流需要,又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方便沿线商业、就业的往来沟通。此外,还可以考虑开行公交化循环套跑列车,如果开行单编动车组列车,按照编组580人计算,每天开行4列只在客流量较大城市车站停靠的列车、2~3列“站站停车”列车。同时,在客流旺季如春节、暑运、小长假期间和周末根据实际情况增开城际列车,扩大运能,满足旅客需求。
(二)优化售票组织
(1)选择合理的售票方式。目前,吉林站售票总量中通过互联网方式售出的车票约占20%,而通过自动售票机取、购票的旅客数量占出行旅客数量的18%,售票窗口58%,与沈阳、长春等经济发达地区较为落后,但选择现代化方式取、购票的旅客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自动售票方便、快捷并可以减少人工窗口设置,节省空间和成本。建议长珲城际铁路列车以自动售票和“一卡通”为主,窗口、代售点售票为辅。
(2)实施灵活票制。在确定票价时,应充分考虑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水平,特别是在初期的客运市场培育期,应综合比较公路票价,制定合理的铁路票价,以培育市场、吸引更多客流。此外,在传统的单程分段式票制的基础上,结合沿线客流的特点,可以尝试灵活多样的票制,采用往返、周末团体、定期、月票、通票等,并可以通过优惠卡、积分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客流,使旅客充分体验到新票制的实惠,以有效增强城际铁路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多种交通方式协同运营。加强长珲城际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营,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和发展。携手打造“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种运输组合,可以与航空和汽车运输联合,在龙嘉机场与交运集团公司互设售票点,使旅客可以在机场和汽车站购买铁路车票或在铁路车站购买飞机票和汽车票。同时加强合作,通过旅客需求调查,开行市内“点到点”公交或机场大巴,使高速铁路到达旅客可以直接乘坐汽车快速抵达汽车站(市内及郊区各地)和机场,实现旅客的“零换乘”,方便旅客出行,达到提高高速铁路吸引力的目的。
(三)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通信;管道;创新;分级管理
通信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像是人的神经系统。通信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发展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信管道是承载通信系统的实际物理网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通信行业的管道建设也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通信行业健康发展和通信安全,国家针对通信行业特点,制定了通信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通信管道建设是关系到城市的通信安全、通信保密和通信产业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 通信管道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通信运营商建设通信管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很多城市都成立了行政色彩很浓的新型垄断企业(如管道公司),服务对象直接定位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有关部门授予其在某行政区域或某一路段管道独家建设权。管道公司是专门从事管道出租的盈利性公司,以绝对垄断的地位,并借助于管理部门的行政力量将管道高价出租或出售,从中牟取暴利。
本来,任何具有建立管道需求的公用企业都有取得管道建设的权利,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有关部门依据规定,在职责范围内准许或不准许行政相对人建设地下管道,是一项正常的审批工作,但却以“规划道路、转变行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为由,将审批权以“合作项目协议”的形式转移给管道公司,变行政审批行为为公司经营行为。这样,具有管道需求的企业便不能再从行政管理部门取得建设管道的路由,而只能从管网公司高价租赁或购买通信管道。而实际上,管道公司的大部分管道本身并不符合通信管道标准,这便给通信网络安全埋下隐患,同样也影响城市功能和未来的发展。
1.2通信运营商的工程管理流程复杂、响应速度慢
按照规定通信运营商目前的工程管理流程,对于新建管道工程来说,要经过工程立项、工程招标、勘察设计等内部审批手续及施工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办理申请路由、开挖路面审批、开工许可等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或相关手续。所有流程走完,短则三五周,长则几个月。而有关部门在城市道路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往往限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某日之前(实际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不过一个月)提供管道施工方案并安排施工队进场施工,错过期限将不在批复单一管道工程。
二、 探讨通信运营商通信管道建设工程创新管理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通信运营商需要对自有的管线资源进行重点梳理,同时及时更新城市改造和建设相关部门提供的规划和设计,并根据业务分布情况及用户发展需要,按道路管道建设紧迫程度对管道建设需求进行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级别路段采取不同管理策略,提升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响应的及时性。
那么,如何实现对道路管道建设的分级管理呢?首先,根据自有的资源系统数据以及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相关数据,对于城市的现有道路以及未来几年的规划道路,建立每一条道路的基础信息资料库,包含道路类型、路由稳定性、光缆需求、接入业务需求等内容;其次是建立一套针对城市道路对于管道建设的重要性的评分标准,对基础信息资料库里的每一条道路进行重要性评分;最后,对不同分值的道路采取不同的工程管理策略,在合理分配工程管理人员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响应速度。
2.1 建立城市道路基础信息库
城市道路基础信息库应包含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道路类型(包括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街巷、国道、省道、县乡道及村道)
城市主干道: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
城市次干道: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
街巷: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国道: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
省道:省道是指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的的公路干线;
县乡道:县乡道是指具有全县(县级市)、乡(镇)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公路;
村道:村道是指主要为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乡道以上公路的村与村之间及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2) 路由稳定性
管道路由区的自然环境(降雨、地震等)、地质概况(土质、腐蚀物等)、城市开发及规划等因素都会影响管道路由的稳定性。
(3) 光缆建设需求
通信运营商的光缆建设需求分为国家干线光缆、骨干层光缆、汇聚层光缆、接入主干光缆、接入配线光缆和用户光缆等。
(4) 接入业务需求
通信运营商的接入业务需求可分为无线基站、重要政企客户、一般政企客户、普通家庭用户以及储备路由等。
2.2 道路管道建设的重要性评分标准
根据城市道路基础信息库各方面内容对于通信管道建设的重要性程度,规定各指标的权重,同时对于各方面内容的具体分项,根据其影响程度规定分值。各类型的具体指标和分值举例如下:
2.3通信管道建设工程分级管理策略
通过以上的管道建设重要性评分标准,我们可以对道路管道基础信息库的每一条道路进行重要性评分。按照道路管道建设的重要性分数,我们可以道路管道建设的工程管理部门提出各种管理策略及建议。
管道建设工程分级管理策略举例如下:
三、 工程管理策略应用举例及总结
某市规划新建一条城市主干道,该道路路面宽阔、路由稳定,适合作为连接通信运营商几个核心机楼的骨干层光缆的理想路由,道路沿线有规划有2个政府事业单位和1个大型企业,则根据以上重要性评分方法可计算得出该条道路的重要性分数为97分,则通信运营商的工程管理部门则应主动向相关部门提出管道建设的需求,并安排专人主动跟进进度,每周定期向工程管理部门领导汇报项目进度情况。对于其他的道路,也可以按同样的方法进行重要性评分,针对每一条道路,都可以提出不同的工程管理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分配资源。
十多年来,各类信息化项目都在强调标准规范,但政府投入还存在一定距离,企业为保私有标准产品的推广更不愿意提出实施方案。写方案时,可以列出供参考的标准就达儿十、上百个,但多数的标准仪仪是“雾里看花”无法落地,这些部属于“虚化”标准。
智慧城市“实化”标准,实际上并不复杂,主要途径有三:一是编制各类业务需求规范、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各类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调用接口规范、软件与各娄应用系统测评规范;二是标准规范最核心的应是向全社会开放,即政府投资形成的成果技术可以企业私有,但业务与数据应用,政府应向其它各单位开放,进而形成细化的标准规范。传统企业私有的标准规范绝不能称是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这是最实的一点:三是标准规范一定是成体系的,实践证明单 标准很难发挥较大作用。
14、如何创新城市运营方式,确保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时代,必须解决城市运营模式的新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多是由政府投资,单位各自分散运营;经济效益好的应用系统由运营商、企业独立投资形成独立的体系。
智慧城市时代应创新投资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良性的运营机制。
15、如何认识智慧城市项目有无经济效益辩证关系
目前,随着信息消费理念的强势推出,全社会都朝着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但是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有部分基础类项目是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的,如政府的综合管理系统整合与升级,城市基础数据库体系建设与完善,城市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完善,一部分政府对社会的服务管理系统,城市各类信息系统交换平台,标准规范体系的编制等等。
智慧城市时代,这些无经济效益的项目将只能由政府买单进行规划与建设,也可采取由政府利用“城市资源”置换投资商的资金进行建设。
百姓的需求是希望城市服务功能尽可能多,收费项目尽可能少,即百姓希望城市的智慧水平与经济效益是反比关系。而政府与企业是想把所有开支都推向社会,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企业多挣钱。而对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各级政府及业界 定要全面研究这一问题,找出和谐的解决方案。
16、如何让各城市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可应用的大数据并没有形成。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大数据”不是某类占用存贮空间很大的数据,而是城市儿十乃致几百个应用系统按统一格式标准形成的、可供各种维度综合利用的数据。
城市未形成真实意义的人数据,原因在于城市信息化工程的总体初步设计没有跟上。在过去的20年中,起初由于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相关步骤,要完成得如何也并没有相关标准,于是各单位及所属部门自行规划与建设,将原本一体化的城市建设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独立的应用系统,每个系统“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样导致了在后期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孤岛,并以各种理由维持着。
而到了智慧城市叫代,则必须解决城市一体化总体初步设计,形成城市业务系统统一业务需求规范、统一软硬件产品与各类应用系统接口标准,才能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在统一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设计而前,原有的各类信息系统按统一业务需求规范、数据库格式标准,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整合升级。
作为提供技术支撑的各类IT企业来说,都非常热衷于操作简单却可挣大钱的项目合作。以云计算为例,云计算将技术分为基础设施层即服务、支撑平台即服务和应用软件即服务三个层次。但运营商、有规模的lT企业均拣技术简单、利润风厚、风险低的基础设施层(即IDC)与各类硬件采购项目合作。另外二层的整合与一体化研发,因业务与技术门槛高、难度大,大家都认为“应抛给他人来做,只需使用我的基础设施”即可。最后都这样想,谁也不做,导致建设了大量IDC与超算中心,而它们的建成之日即是闲置之时。
可以说,断章取义以自有产品与技术来定义一切,这是我国最典型的现状。企业都通过自己拥有的产品与技术来定义各种概念,从而导致缺乏大局观、整体观,最终谁也做不大、做不强。
17、如何认识国外软件企业在我国发展的瓶颈
当前,国外软件企业在我国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真的势不可挡了吗?其实也不尽然。抛开商业问题不谈,只从应用角度来看,国外软硬件公司在我国信息系统领域仅仅只是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赢了。近20年来,常用的微机CPU、操作系统、办公套件有十余次交替升级及报废,今天的操作系统仍只停留在操作系统及数据通道与管理平台,Word也只能实现文字编辑、作表、粘贴图片等功能。然而,中国的用户只能停留在打字、作表格与网络共享这 “初级”层次上吗?显然不是,智慧城市时代更不是。
其一,国外产品缺乏核心环节制约其发展。我们应当承认,国外软件公司在我国销售基础软件方而确实赢得了市场,尤其是其采取的基础软件与硬件不断交替升级策略,更是赢取了不可小U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由于国外软件公司采取鼓励盗版策略,严重打压了国产软件生存空间。但这些软件产品只能实现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果要使信息系统发展至中、高级阶段即智慧阶段,仪凭基础软件还远远不够。目前所有国外软件公司均无法研发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大型办公系统即证明这一点。
在7月13日-7月14日举行的分析师大会上,中兴各大事业部的策略就是践行M-ICT战略,并提出了对以往策略的优化和升级,比如终端提出的“SMART+”,政企提出的“智慧城市2.0”等,充满想象空间。
中兴CTO赵先明在会上做了“M-ICT连接创造无限可能”的演讲,坚定中兴对未来的判断,并披露了中兴未来发展的重点。
他表示全球正在爆发新一轮的创新,“宽带化”与“泛在化”的万物移动互联,也就是M-ICT时代的到来,将是加速新一轮创新热点的动力。过去一年是中兴M-ICT第一年,200余件“黑科技”创意已经由员工产生。
赵先明表示,2015-2020年,是中兴M-ICT战略的第一个五年,非常关键。公司确立了聚焦 “运营商市场深度经营,政企价值市场,消费者市场融合创新”三大主要战略方向。
在运营商市场,中兴关注网络的持续演进,坚持创新并重点投入无线领域的Pre5G和未来的5G(IMT2020),有线领域的NGPON/400G传输、云计算领域的融合通信/CDN/NG BOSS/大数据三大主要方向,成为技术和解决方案领导者。
未来中兴将关注5G的可商用技术,例如:Massive MIMO、UDN、多用户共享接入、空口软定义、软链路自适应、软网络架构等,成为5G时代的领导者。
在政企市场,中兴主要聚焦“交通、能源、金融、公共事业、互联网”关键行业,创新关键行业的场景和业务流程,比如,基于LTE-R的铁路交通解决方案,可应用于航空航路覆盖的地空宽带解决方案等。另外,中兴将战略投入大数据,赵先明表示,“中兴的大数据策略将会关注三个层面:数据共享、数据增值、大数据应用模式创新。”
终端市场方面,将加速从B2B到B2C的品牌转型,关注可折叠、可穿戴等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以及在M-ICT时代新的M2M通信场景出现的新的终端形态需求。
在服务方面,公司将从产品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型,关注客户网络的性能提升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强化服务在产品规划中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新兴领域布局,去年中兴成立了CGO实验室,在移动互联网、未来网络架构演进、信息安全、M2M等领域立项开展了研究和创新。目前,从该实验室走出的“大功率无线汽车智慧充电”已在中国若干城市公交系统投入使用,未来中兴将依托CGO实验室寻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增长点。
终端SMART+
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总裁曾学忠表示,上半年我们看到很多手机厂商兴起。中兴的策略仍是要保持稳健,不为一时沉浮所累。立足中美,辐射全球。
曾学忠表示,中兴手机在中高端和渠道的占比都在保持稳步提升。在美国上半年增长41%,已经到第四名,预付费市场仅次于三星,为第二名。赞助NBA拿到冠军,被称为幸运兴。在中国市场要做好精品聚焦。
上半年,中兴终端发货数4600万部,智能手机2600万部,整体平稳。
曾学忠表示,未来将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产品、品牌、创新、生态链等维度,来实现中兴手机向SMART+的演进。
为此,中兴手机最大的变化就是把用户变成合伙人,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品牌行销等。目标是到2020年活跃用户达到3亿人。
此外,中兴终端已经把目光瞄准千亿连接,曾学忠披露,重点将手机延伸到可穿戴、车联网、智能家居。“目前我们正在做智能家居,如个人娱乐中心盒子、移动智能投影仪、智能汽车模块、无线充电监测等。”
智慧城市2.0
在智慧城市提出来之前,中兴通讯即在城市服务方面做过很多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再经过几年集中建设的摸索,中兴通讯在业内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城市2.0理念。
与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智慧城市1.0往往是单模块建设,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比如交通、教育、政务等不同模块应用,但各模块的信息资源无法共通共享。而智慧城市2.0是多个模块建设,通过建设一个城市运营平台实现了所有信息资源的集中与共享,能真正实现信息多行业共享。
中兴通讯的银川项目就是智慧城市2.0的最典型代表,涵盖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大系统13个单模块,真正实现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如银川智慧政务上线后,实现了政府部门432项业务一站式审批,审批时限缩短78%,企业注册由5天压缩为1天,市民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好所有手续,因而先后获得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与力荐。
关键词:智慧城市 融合策略 资源融合 平台融合 商业融合
1 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将城市中物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城市具备自管理、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也即“智慧”的能力。与人的“智慧”类似,智慧城市也必须具备自然健康的有机系统以及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即智慧城市是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能够广泛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完备的数据资源。在完善的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系统,城市能够实现高效、智能地运转,并协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个运转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源又可被城市所感知,进一步促进数据资源的完善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显然,智慧城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这就是智慧城市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内在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需要内在的不同的融合策略支撑,而这些正是融合运营理念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实施进行研究。
2 融合策略分析
智慧城市不可能由单个行业推动、单种技术支撑、单个系统服务及单方投资、建设及运营。它是一个生命体,通过其内部的结构、功能、流程等相互作用,融合成一个自然成长的有机体。如图1所示,这个有机体持续成长离不开资源、技术、平台及商业四方面自我融合及共同融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资源融合是前提,技术融合是手段,平台融合是保障,商业融合是动力。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实现平台融合,平台融合保障商业融合,商业融合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 资源融合策略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众多行业,包括政府信息化、公检法、交通、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还有参与建设的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咨询服务商、软硬件提供商。但是,目前我的信息化建设仍以“竖井”式开展和部署为主导,部门仍旧以本系统为单元建设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无法以有效的方式被挖掘和利用。在这种建设环境下,各部门创造的信息不能被及时共享或交换,城市功能无法高效协同联动,智慧城市也就无从智慧。例如,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会在城市公共部门(如医院、户籍、学校、人事、保险)留下信息踪迹,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类似于保险金、补助金、工资等资源被虚假占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向政府或者行业要求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资源融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实推进:
(1)数据要开放,尤其是政府数据实现开放
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其中政府及行业数据资源是城市运作情况的晴雨表。政府开放数据的目的是推动信息公开及获取平等,形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和受益的生态圈。城市是个逻辑概念,它可能跨地域、跨领域,政府可利用“众人拾材火焰高”原理,采取多点分布、分工协作、集中汇聚的方式来完成数据采集与提取。
比如文献[1]中所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推出的Data.gov数据开放方案,通过Data.gov网站公开美国联邦政府全部行政部门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潜在价值的、可供再次开发利用的、涉及18个行业的数据集,同时为大众提供与数据相关的各类统计工具及基本分析软件。此举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放数据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2)数据要标准,尤其是数据结构实现统一
数据标准是数据流动及共享的前提,数据的应用、类型、来源都是大不相同的,“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就是将其进行规范、整合后形成的平台。
图2列举了基础的技术数据“元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受到信赖和认可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了实现异构海量数据共享和融合,需要将不同存储形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结构化的、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从而为建立一体化城市数据共享平台以及进一步的信息融合交互平台提供基础。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方法:对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采用映射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可以采用嵌入数据标注标签的方法将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转化为标准的结构化元数据。通过异构数据标准化过程,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系统对各类数据源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3)数据要共享,尤其是共享机制要有效可行
在智慧城市平台中,共享数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部署。一是利用数据交换中心建立逻辑上的统一的共享数据库。由于业务系统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都存储有大量的数据,且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需要交流时是在大量的数据资源中提取少量的部分数据。因此,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就是将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分发,为被交换数据打包、解包、过滤、审核、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提供服务接口。二是建立物理上的一体化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智慧城市平台具有稳定的全局性数据源,从而有利于智慧城市平台对共享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为了整合形成一个共享数据源,也为了完成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业务系统可将外部信息纳入共享数据库。随着智慧城市进程化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规范,在城市范围内将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局共享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下,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的部署可以综合上述两种方案的优势进行平滑演进,如图3所示。
此外,实现数据价值的更高效提取,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分层分类处理。如图4所示,城市共享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各个异构的基础源数据库;二是在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转换过程形成的基础共享数据库;三是通过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机制形成的面向上层应用平台的各专题数据库。
2.2 技术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型技术体系,它由多种信息技术整合实现,如图5所示。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异构性决定了这些技术并不能在智慧城市系统中独立,它们的终极服务目标是上层应用,因此应根据一定的机制协同合作。
(1)感知技术融合
作为智慧城市信息的源头,物联感知层是智能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它具有动态性、多元异构性、超大规模性等特征。因此,针对多种感知信息采集技术的融合协同感知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感知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技术融合。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各类传感器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但是目前传感器网络很难对特定的传感器节点进行标示,而在此方面,RFID技术很有优势。因此感知技术融合既可以迅速找到节点位置,又能将网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数据上。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慧城市感知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红外、化学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不同类型传感信息的有效融合对提高智慧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过程如图6所示:
(2)网络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的网络是一个异构的网络:接入技术异构、传输网络异构、终端服务异构。智慧城市网络层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在异构网络存在的前提下仍然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异构网络融合平台,针对网络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在传输网络层面,逐步实现各类传输网络向IP化方向融合演进;
2)在无线接入网络层面,逐步实现不同网络频谱、空中接口及相关协议统一融合;
3)在终端层面,逐步达成各类终端的全网络兼容,实现“全网通”。
各个层次通信网络的融合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基础网络,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泛在化、高速化和便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3)应用技术融合
在智慧城市建O过程中,“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或部门应用单独自成体系,各类应用分别独立开发、独立运营,导致智慧应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交换,业务无法协同联动。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应用融合促进:
一是加快搭建云平台,部署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图7所示,云平台可以有力地带动城市智慧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的发展。通过云平台的搭建,可以将城市各行业与部门的分立应用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同时,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为所有智慧城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与信息呈现能力。
二是加强应用支撑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要求不断接入新的数据源、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业务子平台,同时不断增强新的硬件支撑。因此,借助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海量面向对象存储等技术不断增强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对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尤为重要。
2.3 平台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的运行发展需要接入汇集城市中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服务部门独立的业务信息,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融合城市各类信息数据的智慧平台尤为重要。具体到平台融合策略,可以从实现平台开放和建立分级架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平台开放是智慧融合的前提,只有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对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经济产业和公众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统筹规划,保证城市高效低成本运营,实现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只有建立层次清晰的分级平台架构,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融合平台的开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要实现平台融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能力开放,通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组互联网服务组件,形成统一、标准、灵活的实用能力接口。能力组件主要包括对外开放能力以及内部开放能力:语音能力、消息能力、视频能力、位置能力、支付能力、搜索能力、云存储能力、认证管理能力、授权管理能力、运维管理能力等。这些组件组成了平台核心能力,经过一定的封装处理后形成能力接口,继而构成能力开放平台。如图8所示,通过不同能力的融合协作,平台具有“人脑”处理的功能,如分析、解决、表达、接受、调节及成长的能力。
其次,建立一套层次结构清晰、易于扩展部署的智慧城市平台统一框架结构是支撑智慧城市平台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图9所示。
其中一级平台为统一的城市级信息汇聚处理云平台,主要包含信息系统集成、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数据分析、海量存储、身份认证以及可视化管理等功能。二级平台为行业级平台,主要负责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园区、智慧贸易、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等分立行业的信息汇聚与处理。三级平台为企业和部门级平台,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行政审批、节能减排、客户关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利用智慧城市的开放接口实现智慧平台分立架构的三级联动可以有力保障智慧城市融合平台的平滑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2.4 商业融合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不成熟,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建设运营手段单一和市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的影响。因而形成有效的商业融合策略很重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建设运营手段,引导其作用于智慧城市,催生出更大价值。
智慧城市商业融合策略的构建需要遵循“合作共赢”、“持续盈利”、“市场主体”及“保障安全”等原则,从产业链构建、建设模式、运营模式三方面推进。
(1)产业要融合
智慧城市形成了一个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为核心,包含多个服务提供者庞大的产业链,其中有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中上下游方关系相互依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阵营。如图10所示,第一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营派”,如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利用其网络和用户优势在终端、软件、集成、建设、内容等领域联合了众多跟随者。第二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设备软件提供商为核心的“设备派”,如华为、中兴利用其自身内部丰富强大的产业链资源,带动芯片、设备、集成、软件、运营等相关产业资源,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力军。当然,两大阵营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然而,二者更应该逐渐差异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谋求相互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2)建设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应在传统建设模式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网络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城市以新模式运行。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巨大的、持续的工程,它建设方式包括全局的也包括局部的,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包括政府的也包括企业的,包括公共的也包括商业的。任何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可能同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献[2]中给出了智慧城市可根据建设形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类实施:
1)对于面向政府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向相关企业购买服务或直接由企业移交于政府;
2)对于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引入较为成熟的行业企业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在建设过程中的管控功能由政府担任;
3)对于涉及信息保密但又是面向大众的服务项目,为了兼顾为大众服务和保密职能,可成立由政府注资的市场化运营公司;
4)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由原有运营部门组织进行改造升级和实施。
在际建设实施中,可在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功能进行“划小”建设,划小单元可灵活搭配选取BT/BOT/BLT/BOO/BOOST/BTO多种方式,提供“顶层规划+解决方案+集成施工+资金支持+运营服务”一站式的融合建设模式,此模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项目集成度低、资金不足、配套服务无法跟进、设备兼容性差等。
(3)盈利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一直以来智慧城市由谁投资、谁运营、谁买单这几个点一直困扰着政府与从业者。以往智慧城市建设多以政府牵头,投资少部分,企业大投入并兼顾运营工作,但是智慧城市建成之后由谁来为系统运营买单,不断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成为困扰着政府、企业以及用户的问题。智慧城市在建设初期出现了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1)官办官营:政府独自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负责提供网络支持和运营维护。政府负责建设、维护、运营和投资,部分服务免费提供使用,部分网络容量将被用于出租。
盈利模式:部分网络容量用于市政服务的自动化服务,剩余网络容量出租ISP用于建设独立于民用的政务专用网络或公共服务。
2)官管民营:政府指导,委托运营商建网
模式:政府进行投资,拥有所有权,投资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和运维。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业务和资费进行监管,投资运营商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
盈利模式:结合部分广告、增值服务,用户免费使用为主,政府给予运营商一定补贴。
3)官办民营:政府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设,包括已有网络、技术、产品等,相关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
盈利模式:公共服务或公共场所由政府买单,提供免费服务。商业服务获取资费,结合广告等增值服务获得市场化收入来源。
4)BOT模式: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
模式:主要由运营商出资建设,建设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运营商拥有专营权,到期移交政府;政府只支付少量规划咨询费用。
盈利模式:专营权期间,运营商将小部分营业额向政府缴纳管理费;运营商提供多种付费套餐。
5)民办民营: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政府仅对于基础设施或政策提供有限的支持,完全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
盈利模式:用户购买服务才能接入网络,但在机场等重要对外场所可由政府提供补贴使用免费服务。
随着各方资本逐步进入,盈利模式不断清晰,产业链也逐渐成熟,其中的各个环节均参与到投资及运营中,单一的盈利模式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多种盈利模式互相结合成一种灵活的、有活力的盈利的融合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如图11所示。政府及产业链上下游只有根据当时当地城市的建设情况,首先确定投资方利益诉求,再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可设置不同盈利周期、不同种类的盈利方式、不同级别的盈利程度),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产业链的一种平衡。
3 融合评估思路
由于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包括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亟需要通过考核方式来检验建设效果。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良莠不齐,比较典型体系如文献[3],但是仍缺少国家层面一套体系来评估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过,大多数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估。从评估的实际意义来说,评估的对象应该是城市,而不是城市的细节。评估的指标应该是城市被“智慧化”后呈现的整体功能效果,而不是各别功能呈现的局部效果。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的分析,智慧城市更偏向于一个“内因”主导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向能够衡量城市整体效果的维度考虑,即能够反映城市内部因素融合结果的指标(被称为融合指标,比如社会管理水平、公用服务水平或者城市某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等)。在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中,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被评估对象(类似于黑盒,被称为黑盒评估,如图12所示),向评估指标体系输入融合指标,并从城市中获取所需数据,通过复杂运算并实现融合指标结果输出(如图13所示)。通过融合指数对比,可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比如摸索阶段、建设阶段还是完善阶段)。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目前正处于炒作高峰期,但也是个吸纳各方力量的最佳时机。由本文的分析可知,信息和数据壁垒必将被打破,技术和网络手段要优化使用,各方在合作共赢商业理念下,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广泛认可的产业规则和技术规范标准,搭建起统一、开放、标准的业务管控平台,构建起端到端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姚乐,樊振佳,赖茂生. 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57(13): 12-17.
[2] 刘尚海.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3,36(8): 24-29.
[3]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评估调查报告[R]. 2013.
[4] 张明会,孟印. 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 物流科技, 2012(2): 92-95.
[5] 李元青. 哈尔滨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6] 宁奇雷,鲁冬林,聂锐. 装备管理数据集成与整合方案研究[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8,21(7): 10-11.
[7] 曹国辉. 智慧中国 物联天下[J]. 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2011,21(7): 10-11.
[8] 张鸿,范满航,张超,等.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 2014(5): 116-120.
[9] 顾德道. 智慧城市评估的若干对策建议[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9(6): 51-55.
[关键词] 2008奥运后 中国 体育产业 发展及策略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之内就从零起点一跃而居身为世界体坛的一流强国,极大振奋了国人的民族激情,2008年我国又成功申办了北京奥运会,自此伊始,我国的体育事业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勿容置疑的成为体育发展的加速器,相应的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体育产业亦由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将籍借奥运经济之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探究我国体育产业之现状,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其经营模式已由计划经济和行政手段运作转为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但种种断奶综合症及各处“硬伤”却不断推陈出新,严重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借助北京奥运效应以及后效应助推我国体育产业良性循环,便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形势下,笔者正是籍此日益尴尬的过渡时期,试图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查究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以期为未来体育产业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提供些许参考。
一、后奥运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众所周知,举办奥运会是世界盛典,它不仅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产业“聚宝盆”。主办国通过申办奥运会,凭借良好的奥运商业化运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本国的体育尤其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但巨大的商业利益过后,随着奥运催化作用的消退,往往伴随而来的是奥运场馆利用低下、相关体育产业投资萎靡,甚至会降低举办国经济发展的速率,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奥运会后期,一般是3年~5年后集中表现出来,类似困境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也会浮出水面,然物极必反,巨大的危机必然同时孕育着巨大的契机,经过不断总结历届举办国举办奥运会之经验,到现今,有的举办国家已成功走出“后奥运经济低谷”的怪圈,实现平稳过渡的实例,现举例如下:
1.汉城奥运后效应助飞韩国产业经济
1988年,韩国在其首都汉城(首尔)成功举办了第24届奥运会,是继东京后的第二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当时韩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其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起飞时期”,与大多数其他国家承办奥运会一样,韩国在承办奥运会期间获得了巨大的产业经济效应,据统计,汉城奥运会一结束,汉城奥运会组委会就宣布它预期盈利20000万美元,到汉城奥运会组委会解散时,组委会正式宣布盈利总额接近49700万美元,折合3414亿韩元,不惟如此,汉城奥运会后,韩国的体育产业创造了产业经济的奇迹,完美的走出了“后奥运经济低谷”的怪圈,而且恰恰是利用汉城的奥运后效应,进而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腾飞,统计数据表明,韩国1982年~1992年年均GDP增速达到8.9%,经济始终能保持较高增速,没有像日本、加拿大等国在举办奥运会以后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一直持续向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成功转型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总结汉城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一是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制定详尽的预算安排,并严格执行,杜绝借奥运之名扩大投资,从而使得汉城奥运会的投资规模远远低于往届。二是充分利用赛后场馆,专门成立了“汉城市运动设施管理办公室”,协调场馆的再利用。三是汉城奥组委的成功商业运作模式,使得直接盈利高达4.7亿美元,创下官办奥运会盈利的最高记录。
2.“巴塞罗那效应”风靡全世界
1992年巴塞罗那筹办第25届奥运会时,西班牙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末期,承办奥运会不仅使西班牙摆脱了经济危机的阴影,而且显著的加速了本国的经济复苏。根据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曾经邀请大批世界经济专家学者的调查,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举办,在当时,被认为是奥运史上的成功典范,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只有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显著、长期的收益。巴塞罗那奥运会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被称为“巴塞罗那效应”。究其原因,第一,奥运营销独辟蹊径。突破历届奥运会的营销模式,改革企业赞助、纪念币发行、门票销售等营销办法,使得奥运收入额外盈余500万美元。第二,奥运场馆建设别具一格。此次奥运会,巴塞罗那共新建15个体育场,翻新10个体育场来为奥运会服务,其中很多场馆是临时性设施,这就大大缩小了开支,并且由于很多场馆都采用临时性设施,也有效地降低了奥运后期场馆的维护成本,此外,奥运前期政府就预先设立专有公司统一管理场馆的综合利用,结果所有的体育场馆赛后都自负盈亏,不需要政府的任何补贴。第三,奥运文化独具特色,正是藉此奥运会的承办,巴塞罗那的文化节目和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公认,并享誉海内外,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参与城市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活动,从而使巴塞罗那这个城市风靡全世界,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目前,巴塞罗那已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高端旅游地之一,并成为地区的旅游、教育和服务中心,由此可见,巴塞罗那的奥运后效应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无疑将首当其冲的助跑城市的体育产业经济。
二、2008奥运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当前伴随着北京奥运经济效应的日益凸现,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显然也获益匪浅,然而随着奥运催化作用的不断消耗,随着奥运后期的来临,奥运对体育产业的经济影响是为正还是为负?中国是否也会遭遇“后奥运经济低谷”的怪圈?诸如此类的难题将不容回避的迎面而来。故此,从现在起要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奥运经济的负面影响,变体育产业危机为契机,由此,需采取以下发展策略优化其发展环境,加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借助奥运经济效应,及时转变体育产业的运作模式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实现成功转型,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在此大环境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也相应的进行了转轨,使得整个国家的社会面貌产生较大改观,社会各行各业纷纷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大刀阔斧地实行了改革,体育产业也不例外,从计划经济模式相应的转为市场化模式,然而由于政府在体育体制上的特殊构架,以及对体育系统过强的庇护作用使得此种转型并不十分成功,各种断奶综合症及“硬伤”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整个体育产业的运营模式正处于危机重重的艰难窘境之中。因此,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逼迫体育产业的管理者必须寻求良策,对症下药,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将会引领一个新的体育产业时代神话的产生,现如今,我国成功申办了2008北京奥运会,毫无疑问,奥运会就将是我国体育产业走向商业化运作的临界点,必将给体育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思路决定出路,欲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可以充分参照西方较成熟的体育商业运营模式,复制、移植到我国体育产业商业化改革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调整、变革、转为本土化,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
2.引进创新型的体育产业商业化的运营人才
运营人才是一切企业商业化运作的先导条件,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产业未能正常商业化的运转,与严重缺乏大量商业化运营人才特别是缺乏具备创新、掌控型的帅才有极大关系,这一“硬伤”已极大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所以目前当务之急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相关经验的管理人才,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改善体育产业的“血液循环”,保证体育产业实现健康发展、良性循环。二是积极培养自己的体育产业商业运营人才,储备后备人才,避免青黄不接,规避风险,加强体育产业的人才优势。
3.调整与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双刃剑”,一方面奥运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发展,而另一方面,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容易适得其反,导致诸多弊端,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适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逐步调整完善体育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规范化、国际化,借助这次2008年奥运会难得的发展契机,大大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国际完善、发达的体育产业政策接轨,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三、结束语
探究后奥运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主要有: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制定详尽的预算安排,并严格执行;充分利用赛后场馆,专门成立“城市运动设施管理办公室”,协调场馆的再利用;采用较为成功商业运作模式;奥运营销独辟蹊径;奥运场馆建设别具一格;奥运文化独具特色。相比较而言,虽然当前我国的北京奥运远未进入后奥运时代,但在日益渐甚的“后奥运经济低谷”的怪圈危机环境下,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宜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借助奥运经济效应,及时转变体育产业的运作模式。第二,引进创新型的体育产业商业化的运营人才。第三,调整与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单双:北京后奥运经济效应影响研究[D].项目编号:SYQ306001.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2]倪建军王凯:后奥运经济发展的国家经验[J].经济望2008(1)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
北京国宇祥工程咨询公司认为国家已从战略层面上肯定了智慧城市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并成为国家鼓励支持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也为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一、总 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建设单位概况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二)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1、实施背景
2、实施必要性
(三)项目概况
1、拟建项目
2、建设规模与目标
3、主要建设条件
4、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四)主要问题说明
1、项目资金来源问题
2、项目技术设备问题
3、项目供电供水保障问题
二、市场预测
(一)项目市场分析
1、智慧城市简介
2、国外智慧城市建设
3、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二)市场需求预测
(三)主要竞争企业分析
(四)营销策略
1、服务策略
2、技术领先策略
3、客户定位策略
三、项目架构方案及商业模式
(一)项目总体架构方案
(二)重点领域架构方案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3、智慧应急
4、智慧交通
5、智慧城管
6、智慧医疗
7、智慧养老
8、智慧农业
9、智慧排水防涝
(三)项目B2B、B2C、O2O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四、场址选择
(一)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地点与地理位置
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场址建设条件
五、技术方案、设备方案、装修方案
(一)技术方案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3、智慧应急
4、智慧交通
5、智慧城管
6、智慧医疗
7、智慧养老
8、智慧农业
9、智慧排水防涝
(二)技术要求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3、智慧应急
4、智慧交通
5、智慧城管
6、智慧医疗
7、智慧养老
8、智慧农业
9、智慧排水防涝
(三)设备方案
1、设备及软件选配原则
2、设备选型表
3、软件选型表
(四)数据中心装修方案
1、编制依据
2、装修要求
3、装修工程量及造价
六、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料材料供应
(二)燃料及动力供应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格
(四)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七、场地使用、公用辅助工程
(一)场地布置
(二)公共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4、通风采暖工程
5、防雷设计
6、防尘设计
7、接地系统
8、安防系统
9、消防系统
八、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1、节能规范
2、设计原则
3、节能方案
(二)能耗指标分析
1、用能标准与能耗计算方法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九、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项目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1、设计依据
2、环保措施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十一、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设计依据
2、设计执行的主要标准
3、设计内容及原则
4、职业安全
5、职业卫生
6、辅助卫生用室
7、职业安全卫生机构
(二)消防
1、设计依据
2、总平面布置
3、建筑部分
4、电气部分
5、给排水部分
十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组织机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方案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工作班次
2、项目劳动定员
3、职工工资福利
4、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5、员工培训
十三、项目实施进度
(一)建设工期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项目实施进度表
十四、招标方案
(一)编制招标计划的依据
(二)招标内容
十五、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二)建设投资估算
1、建筑工程费
2、安装工程费
3、设备购置费
4、软件购置及开发费
5、期间费
(三)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四)项目总投资
(五)投资使用计划
十六、融资方案
(一)资本金筹措
(二)融资方案分析
十七、财务评价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1、项目测算参考依据
2、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二)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销售收入
2、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三)总成本费用估算
1、直接成本
2、工资及福利费用
3、折旧及摊销
4、修理费
5、其它费用
6、总成本费用
(四)财务评价报表
1、项目损益及利润分配表
2、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五)财务评价指标
1、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
2、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六)不确定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
2、盈亏平衡分析
(七)财务评价结论
十八、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十九、风险分析
(一)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1、规划风险
2、组织机构风险
3、人才体系风险
4、技术风险
5、资金风险
6、实施风险
7、运营模式风险
8、信息安全风险
9、支撑环境风险
(二)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1、规划风险防控措施
2、组织风险防控措施
3、人才体系风险防控措施
4、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5、资金风险防控措施
6、实施风险防控措施
7、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措施
8、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9、支撑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二十、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 表:
1、附表1 项目设备购置费估算表
2、附表2 项目软件购置费估算表
3、附表3 流动资金估算表
4、附表4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5、附表5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表
6、附表6 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7、附表7 项目摊销估算表
8、附表8 项目折旧估算表
9、附表9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