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0 16:2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虚拟课堂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虚拟片段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说课,它的本质是实施课堂教学或者说模拟课堂教学。其展示时间一般是10―12分钟,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将教师个人魅力最大化?笔者结合几次听课、讲课的体会,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升教师语言表达
缺乏真实学生是虚拟教学的最大特点,而其本质要求并无异于真实课堂。因此,营造真实课堂氛围成为虚拟片段教学成功的关键。包括语言、身体走动、目光交流、肢体语等。在学生回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教师可以在讲台周边走动,创设师生互动的情境。眼神是一种无声语言,有时候却胜过直接语言。片段教学的对象是评委,在导入、过渡、小结时有一定的眼神交流与虚拟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时配合手势将目光投给那位学生以达到实无似有的效果。
一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三打白骨精》的片段教学:
教学目标:体会白骨精面对唐僧时候的窃喜心理。
师:你从哪些语言中可以读出白骨精在偷偷地高兴?(生:这句话“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师:找得真好,谁能读出她的不胜欢喜?(生1:声音响亮,读出了窃喜之意。)
师:听出了“偷着乐”的语气。不过,你的声音这么响亮,就不怕别的妖精听见吗?(生1:轻声再读。)
师:有点感觉了。别的妖精是听不清的了,似乎还少了点妖气。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读出妖精的妖气。(生2:再读。)
师:真会读书,看他不但读的妖气十足,还加上了阵阵冷笑。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读得好。齐答)
师:大家都说他读得好,那我们要给掌声吧。(生鼓掌)
师:“白骨精”请坐。(众生笑)
师:同学们都笑了,老师的意思是“白领、骨干、加精英”。(众生笑,生2神情喜悦)
这一片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评价语为我们展现了极度真实的课堂体验。针对学生的读,教师的评价中肯又富于变化,幽默和风趣的表达成就了精彩。其中“找得真好”简单又准确地给出正面评价,为学生后面的朗读提供助推力;“听出了‘偷着乐’的语气。不过……”以及“有点感觉了,似乎还少了点妖气”,先肯定再提供学生更好的改进方向,既保护学生心理又积极引导深入学习。最后一句“白骨精,请坐”将课堂氛围推向了,结合现代语境,化贬义为褒义,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看似几句简短的评价,却将这位教师的语言功底和教学机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关注师“生”对话
虚拟片段教学不存在真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两种角色,因此这里的“生”就是“师”,教师可以通过预设学生回答、模仿学生语气,或者转述等方式虚拟。新课标强调对话教学,虚拟片段教学是展现教师教学素质的一种新形式,它也要求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呈现“对话式”的课堂。
一位老师这样完成《燕子》的片段教学: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燕子“轻快”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说这句话“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能说明燕子轻快的特点。这里哪个字最能体现燕子“轻快”的特点。
生:掠(齐答)
师:找的真准,老师把这个字圈了起来。你们呢?(生动笔圈画)先边动笔边读,把这一段读一读,把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再说一说怎样才是掠过?(生1:离水面很近地飞。)
师:真好,掠就是贴着水面。咱们来表演一下,看老师用手当燕子,用书面当水面,表演示范“掠过”。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生:表演掠过的姿态。)
师:表演得这样投入,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只燕子了,从这个掠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掠过就是贴着水面很快地闪过去。)
师:贴着水面同时还很快,一闪而过。还有新体会吗?
(生2:轻轻地擦过水面,显得格外轻快,欢快。)
师:体会得很贴切。谁愿意再说一说。
(生3:掠过是轻轻地拂过水面,但又很快。)
师:你用了一个很高级的词语“拂过”。谁能朗读这句话,读出这种轻快。(生1读:声音响亮)
师:听出了这是一只兴奋的燕子。谁想再试一试。
(生2读重音落在动词上)
师:更轻快了。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一个“掠”字,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文中还有这样神奇的字,请你再找出来自由地体会。)
这个片段教学中,所有的学生回答都是通过虚拟完成的。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逐步搭建学生活动的舞台,聚焦燕子“轻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掠”这个极具亮点的动词,设计感知、表演、体会、朗读四个小环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达成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旨在调动已有学习经验来理解“掠”的意思;表演环节化抽象为具象,直观生动地内化了对“掠”这一动作的把握,同时表演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够调动积极性;谈体会的环节学生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学生回答真切、细腻;最后的朗读更是将课堂氛围推向了一个。正是设计了引导性问题,作为师生互动的桥梁,才成就了对话式的课堂。
三、优化板书,凸显匠心
板书设计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虚拟片段教学大都不提供真实的多媒体设备,此时板书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板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好的板书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燕子》一课虚拟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如图:
《燕子》一文中有一句话“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挺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是教学难点。板书上五条线正是文中的“五线谱”,俊俏和轻快的文中的词语,活泼、可爱、美丽是学生读出来的燕子,洋溢着喜爱之情。首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信息,呈现的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板书直观形象,最重要的信息用五条线搭配简要文字标示出来,醒目而突出,有利于学生感知。
结语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虚拟现实;教学方法;电气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38-02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为了达到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与技术手段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许多高校努力探究各种教学改革途径,进而产生出许多以教育信息化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这些都没有克服电气类课程专业性强、理论抽象、教学与现实相分离等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难,如教学过程不够灵活、不够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强烈,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等。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体验对学习者构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传统教学很难或者根本无法提供给学生这种真实的“情境”[1]。虚拟现实技术恰恰可以提供这种“情境”。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电气类课堂教学中,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营造一个能够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化、兴趣化,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原来是美国军方开发出来的一项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上的仿真[2],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被正式提出,90年代后其内容逐步成熟与发展。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机械、化工、医药、军事、汽车等领域,主要用于模拟现实生产过程、动作原理等,帮助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其工作原理,进而对系统做出优化设计,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提供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这个虚拟世界是人工建造的,存在于计算机内部[3]。在这个虚拟环境中,能实时产生与真实环境相同的感觉,人们可以直接观察虚拟环境中物体的变化,并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之间进行自然的交互,这也就大大改进了人机交互的效果,同时体现了人机交互的一个发展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1)实时交互性,即参与者可以对模拟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与操作;2)多感知性,即对于参与者的各种操作,虚拟系统可以产生相应的反应,供参与者观察或感知;3)存在感,指参与者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4)自主性,指虚拟环境中物质动作的程度服从于自然规律或者遵循设计者想象的规律。这些特点总体上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真实地模拟现实情境的独特优越性,也是其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虚拟现实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人机交互方式得到重大改进,即人可以进入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事件进行交互作用,这种变革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21世纪将是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教育教学领域应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服务。
2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创新,除了教育观念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外,还包括教学方法、手段与模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出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模式:形式死板,不足以激发学习兴趣,陈述知识面窄,授课效率低,理论不能联系实际。2)多媒体教学模式:文字表述过多,知识呈现抽象,不足以激发学习兴趣,授课普遍稍快,不利于消化,理论不能联系实际。3)网络教学模式:涉及知识面广,呈现形式多样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缺少教师指导,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4)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情境”体验的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法,而现实教学中很难提供这种真实的“情境”。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模式:脱开文字与静态原理图,动态地呈现整个工作过程,视觉感受强烈,有助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可见,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内容、形式、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够提供一个“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些问题,如对学生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对教学条件的依赖性强等。虚拟现实技术正好能够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同时由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便于管理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学成本低。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电气类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育观,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才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强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掌握实际技能的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给教育领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它的诸多特点,为教育界开展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鉴于电气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与自身的教学感受,结合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应,总结出目前急需进行教学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1)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文字表述过于繁琐且不利于理解,所配静态插图(原理图)不能说明整个动态的工作工程,不够形象直观;2)试验设备有限且较为单一化,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接触较少。上述问题也是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因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以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为例,说明具体的应用方法。
3.1 虚拟动画演示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模拟动画,实现对重点内容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甚至整个系统的动作过程的动态模拟。相比于单一的文字陈述与静态的工作原理框图,模拟动画具有缤纷清晰的动态画面,人机交互的动态参数修改操作的特点,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某一内容或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进而牢固掌握所涉及的知识。此外,这种脱离单一文字的动态画面式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整体学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虚拟动画可以重复播放、不断改进,达到节约成本、多次使用、轻松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已有使用,教学效果良好。图1为干簧式水位开关工作原理动画演示过程截图。
3.2 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
在电气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实训设备多少与先进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虚拟实验系统,来模拟真实的实验室环境与设备,供学生操作与使用。这种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有几大优点。首先,能够代替实际的实验设备,节约教学成本。其次,它完全存在于计算机中,可以方便地使用,不必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如在讲授完理论知识需要配合实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虚拟实验,达到一个现场巩固知识的目的。再次,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还具有丰富实验资源、简化实验管理、全面向学生开放等特点。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PLC的编程思想是靠大量的实验项目训练出来的,在实验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建立虚拟实验室供学生练习是非常必要的。虚拟实验其近乎真实的实验环境比纯粹的软件仿真更为真实,便于学生理解。图2为混合溶液PLC自动控制虚拟实验界面。
4 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本文初步探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独立院校电气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为例,提出几点具体的应用措施,其方法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所掌握的技术的不成熟与实际条件的限制,所提出的方案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发,所取得的效果不是非常突出,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基于构建主义的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351-354.
[2]邹湘军,孙健,何汉武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4(9):1905-1909.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英语口译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口译是一门综合技能。口译的特点决定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与对译的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程是高校高年级的必修课之一。然而自口译课开设以来口译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颇多指责。二十一世纪网络的发展也对口译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口译专家与教师及学习口译的学生都希望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口译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对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作一些改革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进行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活动多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以题材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另一类则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题材的训练。口译课基本上采用固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朗读口译材料,或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记笔记,并轮流逐句翻译,最后由教师讲评学生口译结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译活动,教师可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容忽视:一是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等待教师点到名后口译,缺乏主动参与机会。二是平均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交流的时间仅为几分钟,而且个别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很可能处于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但教师却无暇顾及。三是从教学方法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在“教授”口译技巧或“检验”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而非“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四是内容更新速度慢、更新不成系统。在我国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有些教师长年使用相同的教案和材料。口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特点就在于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虽然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相关的语音资料,对基本教材进行一定补充,但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或其它原因,补充材料的系统性难以保障。五是传统口译教学模式缺乏现场感。虽然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和主题,但学生只能靠想象构建相应情情境,模拟训练也常流于形式和固定的程序,其结果就是口译缺乏实战性,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思维宽度受到限制,而且无法通过观察交际现场获取非语言信息等重要的交际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的口译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弊端对口译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制约作用,所以对口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网络对传统口译教学的影响
2.1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影响
语言学习的立体输入强于单一的视觉或者听觉输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可以比单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更能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仿真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环境。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口译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口译的环境中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有现场的真实感和压力感,能熟悉不同的语体、副语言信息及其它语言外的信息、实际操作环境、源语思维、口译的特点与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和执行口译任务。
2.2网络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迅速地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同时,网络信息的时效性为及时更新课堂口译材料提供了技术背景。
2.3网络协同性的影响
网络的协同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师生之间在口译教学中缺乏互动。由于缺乏迅捷有效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其实时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机会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4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影响
在口译的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及个人精力有限,每个教师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有限,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捉襟见肘,以至于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简单机械。网络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高度的资源共享使口译资料的及时更新成为可能。
2.5网络虚拟社区的影响
传统的口译教学是在一个实体环境中开展的静态过程,再完美的情境设计也只能通过描述由学生利用想象自行体会。网络能够在实体之外构造出一个个虚拟的情境和场所,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定的情境设置。置身于虚拟网络当中,用户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译练习的实际效能。利用网络的动态效应和虚拟效应,可以消除口译教学的环境障碍,为口译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
2.6网络自主学习的影响
口译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课上与教师积极配合,而且要求学生课下能积极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口译基本技能。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可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软件、自学软件、模拟试题,以及教师提供的音视频材料、课件,等等,在课下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后的与口译相关的任务。多媒体网络使学生的信息源多元化,能够满足他们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广泛的语言素材,从而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王胜,20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口译教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提供的支持,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场景真实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1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口译教学都在语言实验室或普通课堂进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口译教学的弊端在于听力室的小隔间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而在普通课堂进行训练的弊端在于视听效果比较差。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量与质都不理想。
我们要借助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一种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就老师所下发的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并及时获得参考译文和老师的评价和解答,这样就可以扩大学生练习的范围和量;第二,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提出反馈,并获得相应的帮助,这样,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打破原有语言实验室格局,将口译课堂设计为会议室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师生互动。
3.2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
根据语言交际教学理论的观点,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获得的(李萌涛,2001)。口译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为复杂、涉及方面最多的课程,尤其需要语言实践和人际交往。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建设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提供了虚拟平台。但是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应有别于其他游戏性质的网络社区的运营模式。第一,教学功能的体现要求它对学生在虚拟社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第二,口译网络教学社区创设的场景应符合日常口译任务场景,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谈判口译、新闻会口译等,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学生在合格完成低级别的口译任务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场景进行练习。第三,学生登录社区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场景,或者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全班学生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共同的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口译实践和相互评价。第四,口译虚拟社区应划分教学区和自由训练区。教学区的活动以教师为主要组织者,而自由训练区则可以作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课余训练的场所。第五,网络教学平台应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机制,为教学互动提供渠道。
3.3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
与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相配套,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扩大他们的词汇和知识背景。动态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由多方共同建设,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或整理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口译资源。
4.结论和建议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可能。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能够解决传统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缺乏师生互动、口译教学资料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现场感等弊病。然而,网络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警醒。首先,过度依赖网络会影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继而阻碍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其次,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要建立网络资源库,我们一定要对资源内容的正确性、准确度、思想性等做全方位的考虑。最后,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不能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口译笔记训练过程中,传统的利用黑板公开演示口译笔记,将口译范例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做口译笔记的技巧。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交流和网络强大的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5).
[3]庞密香.多媒体环境下口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4).
[4]闫怡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8,(7).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虚拟现实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戴上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沉浸感( Immersion)2.交互性( Interaction)3.想象力( Imagination)
三、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教学
虚拟现实是非线性的网络结构,以逼真虚拟环境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来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亲身去经历,感受比抽象的说教更具生动性。
1.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1)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
(2)教学手段的变化。
虚拟现实教学不受空间位置和相互距离的限制,可让远距离的师生或位置分散的学生共同“存在”于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共同参与,协同操作来完成某些项目的设计或训3练。
(3)教学内容的变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可以用三维实景虚拟现实过程,对于看不见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或有危险的场所,甚至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件,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展现。
2.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虚拟现实技术开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进入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如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的分子、原子、航天工作站等内部,考察物体内部的工作情况。虚拟技术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观察。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构造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2)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构建实物虚化,虚物实化的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和虚物实化,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进行实物虚化,虚拟各种人物,创建虚拟课堂,在虚拟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可以与虚拟的教师、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开展启发式教学。
(3)虚拟现实技术变革了传统学习方式――营造开放性的网上探索学习。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教科书的限制,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动力。
(4)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内容。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丰富教学内容,将实验、实训等技能训练搬到课堂中进行,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恰如其分地演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不宜直接观察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仿真课件,创设所需要的某种虚拟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极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交往;传统教学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交往含义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宽泛应用,教学交往也被注入新的“血液”。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环境是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撑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并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信息是共享的,也是动态开放的,交往机会是相等的,也是更丰富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交往的特点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交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交流媒体,使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克服的弊端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网络化的虚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借助于网络聊天室、BBS 站点、QQ 技术的。在这些交互通道中存在以下的优点:教学交往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交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公平公正的、教学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交往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基于网络媒体具有的广泛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即时交互性特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征:
1.交往的媒介性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学交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交往主要是借助网络媒体,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通道,以多种方式进行的交往,具有媒介性。它不同于传统交往中面对面的,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即时交往,借助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大、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并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无限量的链接等特点,排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情感、态度、地位等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2.交往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学交往,由于方式和通路是多样的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呈现为开放性。交往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方式;可以网络课程或者是某个信息资源站点作为学习的主线和信息获取主要来源,也可以向在线专家请教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与教师和学习伙伴协作学习共同探讨。
3.交往信息的丰富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数据可以是可视化的,也可以是动态模拟的,交往的信息已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直观信息。而是现实世界中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信息与抽象语言符号信息进行的融合再现。
4.交往对象的可变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主体交往是以“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交往人数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一、多对多。学习者面对的交往对象可以是教师、专家、其他学习者以及网络访问者,并可随交往的需要自由变换,因此交往主体是多样和随时变化的。
5.交往过程的可再现性
在虚拟课堂中的交往不同于传统课堂,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交往过程进行记录,以便于以后学习的查询和巩固。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交往的优势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交往存在着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交往存在以下的优势:
1.平等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拥有数量相当的资源,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道、授业”,而是教学交往的组织者、教学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学生和教师的交往由于是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增强自信心,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教师。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学交往,每一个主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通过网络,主体在相互作用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
2.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课堂中,教师通过网络提供教学情境,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学主题的建构者,他们以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事实、情感和价值,并通过网络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积极地进行教学交往,无论是学生和教师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教学任务。
3.参与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课堂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教学交往主体都必须积极参与网上交往才能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把关人,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则虚拟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就不能进行,教学交往也不能展开。
4.合作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课堂中大家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分工协作学习,有关课程和问题的讨论随时可能进行并要求即时反馈,因此对于每一个主体而言都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性。而在虚拟的网络课堂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教学交往主体都必须积极参与网上交往才能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把关人,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则虚拟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就不能进行,教学交往也不能展开。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比传统的教学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它也有着一些弊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虚拟情境;趣味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言极为重要。但是传统课堂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主动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很少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因此,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何避开传统课堂填鸭式、重知识、死答案的情况,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学会感动、学会思考,成为历史教学中发人深思的问题。
一、突破传统,情境取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由知之者变为乐知者,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历史是“鲜活”的,但是同样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逝去便不会回头。限于客观条件,教师也少有机会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历史遗址。所以设置情境是还原史实的重要方法。这一形式生动形象,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步了解史实,形成相关的历史见解。一个小故事,一个人物的经历,一段符合历史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不知不觉就深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建构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因而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虚拟情境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和生命力。
但无可否认,历史并不如所言“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离开了真实,历史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于是在处理课堂教学趣味性与严谨性时,就有了如下冲突:首先,设置虚拟历史情境作为一种“人造史料”,可能就此成为学生所认知的历史的一部分,使其难以分清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其次,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容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却不好兼顾历史学科的严谨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设置虚拟情境,才能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让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在历史学科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呢?
接下来我就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案例剖析,抽丝剥茧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现状,经济知识对其来说比较陌生,这方面的内容讲起来往往显得枯燥无趣。所以我利用创设虚拟历史人物的教学方法做了如下尝试:
我从岳家军中解甲归田的虚拟人物士兵王成入手,以他的经历透视南方经济的繁荣,以小见大,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以境动情,引起学生共鸣。
导入:上节课中提到宋金对峙,那支由岳飞领导的英勇善战的岳家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沙场上,他剑眉一扫,怒发冲冠,让敌人闻风丧胆。而风波亭中他对着那莫须有的罪名却只能幽幽一叹魂归长天。岳家军就此风光不再,七零八散……
场景一:王成是岳家军里的一名士兵,此时的他要解甲归田,可家园早已被毁,看着地图,北上是宿敌金,往西是西夏,吐蕃,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思考:1.王成该何去何从呢?
2.联系课本,看看人口为什么大规模往南移?
(评注:设置承上启下的虚拟情境,便于学生温故知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场景二:王成到了南方,发现可以从事务农,手工,经商等活动。而民以食为天,所以王成先用积蓄买房置地,开始务农。种植了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收获颇丰。邻居教会他如何种植棉花和栽培茶树,左邻右舍互帮互助。
思考:1.“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什么?
2.结合教材,说明水稻、棉花的种植情况。
(评注:将本课知识点通过小故事的方式归纳出来,学习宋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场景三:王成的外地表哥是位商人,他要挑选几样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药材等通过海路到日本做买卖。故而还要选取上好的丝织品与棉织品送给京城主管市舶司的一名官员。表哥请王成帮忙采购。
思考:1.宋代哪些地方的丝织品、棉织品以及瓷器较有代表性。
2.阅读课本,概述丝织品、棉织品及陶瓷业的发展。
(评注:借助王成在都市中的所见所闻来学习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场景四:王成出游归来,切身感受到南方经济的繁荣,可是听老人们说以前南方啊可落后着呢,他不以为然。直到偶然看到了《史记》和《宋史》中关于南方经济的记载。
思考:阅读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评注:在虚拟人物与史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材料分析能力,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统一。)
最后通过回顾王成的经历复习本课知识,并自然过渡到下节课的学习。
三、点滴回顾,总结反思
这个情境以虚拟人物的形式,串联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在人物体验中拉近了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课堂的实效来看,学生显然是被士兵王成的故事吸引住了,整节课学生非常自然的对他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探索。在趣味中了解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发展繁荣的主要表现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摘要:针对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具体课程相脱离的问题,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型Java虚拟学习社区,说明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Java知识体系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201413646006Y)。
第一作者简介:吴冬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yzwudongqin@aliyun.com。
0 引言
虚拟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E-Learning的迅速崛起,虚拟学习社区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它的发展对辅助课堂教学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支持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的技术条件已经足够成熟,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发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但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缺少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忽视了不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点以及由此特点所引发的社区设计与开发的差别,对具体课程知识缺乏有效的知识加工与管理,导致虚拟学习社区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尝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构建课内和课外、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与理论参考意义。
1 概念辨析
1.1 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阐述。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管理个人与组织有关知识的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活动。知识管理最初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现在将它应用于学习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转化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管理[l]。
在具体学习领域,关于知识管理可以从学科知识管理、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科知识管理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组织知识,以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个人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2],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1.2 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所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它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映射,也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学习者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台[3]。与网络上种类繁多的社区相比,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恰当应用,能对现实世界教学活动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而学生作为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中,不应仅局限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学习者知识管理、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设计虚拟学习社区,同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共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3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联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 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 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 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 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社区首页、知识显示与习得、知识评价与进阶、知识检索与应用、协作互助平台、个人知识空间6个模块构成。
3.1 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 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 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 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
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 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 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 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 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 以Visual Studio 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Camtasia 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5 结语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中,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课程自身特点,打破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单纯呈现知识的机械性,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Java课程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效果显著。学生对虚拟学习社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习质量与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构建与应用对其他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平台进行优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个人知识的管理与学情分析,完善社区的建设,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再辉, 余东先. 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7(6): 28-31.
[2] 温会宝.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0(5): 9-10.
关键词:微课;微视频;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04
美国学者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微课”,用于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微课主要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微视频”展示或讨论学习内容。现在,“微课”更多她用于教学领域。
教学微视频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教学片段或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视频。它不同于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微视频讲解的内容呈现碎片化,各“微视频”之间可以是断裂的、不成体系的,时间一般限定在5-10分钟,讲解内容是教学的某方面或某一个点。本文就以高中英语虚拟语气为例做探讨。
一、微视频的制作
微视频课程需要教师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课堂疑问来确定哪些知识要重点讲解,如何讲清、讲透。有效实施微视频教学基本要求是其制作。
1. 定位教学主题――目的性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虚拟语气是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难以分清If条件在何时用虚拟语气,何时用陈述语气,难以记住虚拟语气的基本形式,更难以把握在名词性从句中虚拟语气的用法;新课标语法项目表中列出虚拟语气,是考试重点之一,在日常英语阅读中常常见到。教学中,教师要体验学生难以理解,记忆三种虚拟语气的基本形式的原因何在?混合虚拟语气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对含蓄虚拟语气视而不见?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视频,对于时间限定在几分钟内的讲解视频要做到有的放矢,把握要点,节约时间,用例句对虚拟语气进行分析要清楚简约、言简意赅。
2. 设计教学任务――针对性
在确定主题后,教师要设计在很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任务,列出教学内容的任务清单,清单要突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即教师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和“为什么这样讲”,只要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微视频才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支架”作用。任务清单也是学生的学习向导,学生通过任务清单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怎样做”,在任务的压力下能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本微视频制作课件PPT如下:
视频教学内容要简明扼要、形式多样,既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渗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效果的提高。
3. 制作视频课件――精美化
视频制作要关注知识点的把握和内容的阐释,内容要求充实清楚,任务设置条理清晰。视频制作者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借助多种科技手段做到视频界面简洁友好、画面精美,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看、喜欢读。视频内容讲解要清楚、有条理,同又要生动、亲切,把握和控制节奏,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把视频的画面与内容完美结合起来。
具体制作程序:(1)准备阶段:微视频不是把教材搬到屏幕上,教师先要设立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备课,写下教学要点,考虑如何展开所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后所得,并事先准备相关材料和PPT等。(2)录制阶段: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录制微视频,录制工具常见有拍摄工具(摄像机、Ipad、手机)、屏幕录制工具(Camtasia Studio、Knovio、Showme)、书写工具。(3)后期加工阶段:对录制好的视频加工修改,做到内容准确、技术精致、语言表述规范、音量适当。
本课用屏幕录制工具(Camtasia Studio)制作7分钟微视频(类似课堂讲授),把内容简化提炼后变成8分钟的课程资源。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观看,可进可退,重复看,边想边看,与传统课堂相比更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
二、微视频的实施
1. 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础
在上本节课前一天,教师下发学习清单,安排学生学习虚拟语气,把微视频传到班级电脑中让学生通过学校班班通电视、家庭电脑或手机观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学清单中的基本任务,学生可以结合课本或语法书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时间要求不同,做到学生各有所得。课前,教师通过学习清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制订上课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的问题,使上课有针对性。
2. 课中――师生合作,探究疑难
在课堂上,教师对微视频中的知识点不做讲解,主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就学习中的困难研讨,以“生生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所学知识,教师依据课前收集的学习清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与小组成员交流,给予点拨指导,为学习程度低的学生抓住基础知识,把握虚拟语气基本的规律,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提出新问题让学习程度高的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习有深度和高度。在课中的探究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学习,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合作的性格,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3. 课后――练习巩固,全面提高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自主学习和课堂合作解疑,学生理解了重难点,能自主完成相关练习,教师以微视频讲解为依据,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本微视频以外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虚拟语气学习指导和学习清单
1. 教材分析
(1)虚拟语气是北师大版高一教材语法重点,在前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第一条件句(first conditional),即真实条件句,本单元学习虚拟语气,教材中称之为第二条件句(second conditional),初学者难以分清主从句中的动词形式,所以本课归纳虚拟语气动词的基本形式,同时分析特殊虚拟语气的三种形式。
(2)对于其他形式的虚拟语气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深,避免学生一次性接受。
2. 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语法规则,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评和学生探究结合,通过语法实践归纳语法规律,让学生建构语法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发现与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对语法的正确认识。
3.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特殊形式。
(2)学习难点:虚拟语气的语法规则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
4. 学法(学习指导)
(1)观看视频,把握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具体运用
自主学习评价(观看视频,有的放矢) 小组合作(合作探究,解决困惑) 课堂学习(展示成果,学习新知)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5. 过程与手段
(1)过程:定义语法,结合情景发现总结规律,小组合作,理解运用语法,课后巩固。
(2)手段:用微课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6. 学习内容(任务清单):观看视频,完成任务
(1)什么是虚拟语气?
(2)学习任务一:在一般用法中,条件句和主句的动词时态是怎样的呢?(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依据表格和例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3)学习任务二:三种特殊虚拟语气是什么样的?
①省略If条件句: 如果条件状语中有were, had, should时, 可以倒装成:Were / Should / Had +主+其他
②错综条件句:主句、从句时间不一致的虚拟语气
③含蓄条件句:条件从句中条件不表出来,暗含在上下文中。用 without, but for, or, otherwise, but 等代替条件状语从句。
【设计意图】依据例句,让学生了解三种特殊虚拟语气。
(4)余论:除了以上几类还有其他类型的虚拟语气吗?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积极吸收新知,引导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7. 课后学习资料――回顾提升
回顾:学生讨论总结本课所学
巩固:单项填空,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回顾主体内容,要求学生抓住主要任务;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8. 学习困惑和建议(学生填写)
三、微视频应用的反思
微视频教学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事先预习内容、课堂教师讲解知识有很大不同。微视频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基本把握学习内容,课堂主要是对疑难点进行探讨解答。简短的视频、精彩的画面、变化的教学形式深深吸引着学生,但这种模式长期下去是否引起学生视觉疲劳,失去新鲜感?
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与教师交流,化解难题,促进学习和小组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学校和家庭硬件设施仍然不足,教师的教学负担比原来加重,对新的教学模式还难以适应。
时代大发展下,教学模式不断地改变,如微课、微视频、等与社会科技进步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所有教学都采用这种模式,对学生手头电子设备管理缺失,课前自主学习没有监管,这种新形式会“适得其反”,没有为学生“雪中送炭”,反而是“抱薪救火”,与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